我心雀跃

HD中字

主演:孙伊涵,宋宁峰,周楚濋,杜双宇,池韵,刘北妍,任运杰,修健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心雀跃 剧照 NO.1我心雀跃 剧照 NO.2我心雀跃 剧照 NO.3我心雀跃 剧照 NO.4我心雀跃 剧照 NO.5我心雀跃 剧照 NO.6我心雀跃 剧照 NO.13我心雀跃 剧照 NO.14我心雀跃 剧照 NO.15我心雀跃 剧照 NO.16我心雀跃 剧照 NO.17我心雀跃 剧照 NO.18我心雀跃 剧照 NO.19我心雀跃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春梦无痕情未了,少女情怀总是诗

好看,不是因为故事本身,电影内容其实很单薄,“好看”之处在于摄影和角色,美轮美奂的光影,对于青春期少女心的把握恰到好处,生物课与美术课的大胆隐喻,师生恋或者单相思这种入猫爪心口的懵懂与躁动刻画的很唯美,可惜大环境下,这个故事未能进一步发挥,有些可惜,但仍然强过绝大多数青春片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在去年的上海电影节,女导演刘紫微获得了最佳新导演提名,不过当时并没有看片,一年之后该片姗姗来迟,并赶上了毕业季,目标很明确,《我心雀跃》希望借助本片再次刮起一阵青春之风。不过这场风刮得有点猛,个人观点,这部电影不算青春片,如果不是尺度的问题,这片拍成情色片都没有问题。

因为这部电影是在描述“师生恋”的,严格一点来说,本片是单相思,一位高中少女对美术老师的单相思。

“不爱学习”的青春期

高二时分,一般孩子来说正值18岁迈入成年,对外部世界和异性充满了好奇。这个节骨眼上,用情窦初开大概已经不能形容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心态,看三级片都到了法定年龄了,性懵懂还差不多。中国古代女子年方二八的时候都可以结婚了。还有当代西方,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如果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有对异性(或者同性)产生点XING趣的话,家长一定会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的。

就是这个时期,从少年到成人的关键年龄段,在我国实际上是比较尴尬的,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孩子们都为了一年之后的高考而奋斗。所以这个时候在学习压力面前,关于“早恋”成为了18岁孩子们最常见且突出的问题。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当年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老师在斥责那些心猿意马、甚至出现早恋问题的学生时,几乎都会用学习来做杀手锏,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不爱学习”,反而那些凡是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想法的的学生,老师会谓之“爱学习”。

我相信大家当时都是“不爱学习”的同学。

扯远了,回到《我心雀跃》,电影就是描述这一群“不爱学习”的同学,并且将焦点集中在一位少女身上。

描述高中青春期情感的电影很多,但以少女作为角度实则不多,本片的故事大致让人觉得这是女版的《教室别恋》《钢琴教师》,甚至是女版的《西西里美丽传说》。但这部《我心雀跃》在内容上是无法与上述作品比拟的,原因各位自然懂,审查嘛!所以本片的编导自然也懂,干脆放弃内容方面的营造,而是专注情感方面的刻画。

可以这样说,看了这么多国产青春片,本片在情感上,对少女心懵懂的情感刻画,是最为细致的一次。

其实我们的青春真的没有那么多爱情,那么多矛盾,并不是一定要依靠巨大的矛盾冲突才能体会到青春的阵痛。主要还是在于对于青春时代情感的还原,所以很喜欢这个片子把爱情弄得很朦胧的感觉。而且为了专注于情感,电影索性放弃了对在校学生读书环节的描写,单单描写课外活动。有足够的空间去进行情感上的刻画。

这个故事似乎离学校有些远,却用了同学们课间中的打闹和值日、黑板报、同学录等小细节来让本片“重回校园”。且电影中只出现了一堂课——生物课,选择这堂课的“目的”也是明确,象征着学生们的生理变化,还有一位性感漂亮的女老师,让不少男生心猿意马。

而女主角的“目标”,是一位美术老师,象征着学生们如画一般、不掺杂质对美的追求,二者结合,构成了《我心雀跃》最基础的情感与美学特征。

从暗恋到悸动的变化

青春期的暗恋,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很羞涩的事情。而且随着女主角刘唯唯对于情感的态度,也是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最初,当女主角在校园中一次又一次的窥见和接近那位美术老师的时候,如含羞草一般的表情,那欲言又止的神态,直挠心底。那时候的爱情真的是朦胧简单的,喜欢的TA,特别想要和他说话想要努力对TA好点,然而就是说不出口.....不小心碰到一个衣角,都可以脸红半天的感觉,电影描述的极为准确。

同时,对比于刘唯唯对男老师邹野的情感,本片以王雨夜为首的男生,对于性感女老师的态度,却是那样的简单直接。不同性别,对待情感的不同方式,更加凸显了女主角的情感变化,细腻、羞涩而又专注。

而最随着与邹野的接触,让女主角的心态从羞涩压抑转变为相对直接,说白了,就是对于“禁果”的渴望。从片中女主角照镜子发现自己曼妙的身材开始,到偷了老师的饭勺吃饭“间接接吻”,最后到雨夜大胆着尝试挽着男老师的臂膀为结束,这是在那个时代,对一名女生对情感的最大限度表露,浅尝辄止。

本片关于情感的表露,就停留在那一刻,就像那同学录的封面,所有的故事以及结局,就像那破碎着五彩玻璃,虽然碎裂无法还原,但色彩斑斓,仍可以凝聚在一起,焕发出色彩之色。这就是青春啊,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就是那简单的懵懂,从心理到生理上的变化,虽然浅显,但细致,如易碎的玻璃。电影中的几处细节,对女生心态的把握,恰到好处。

结尾那一幕,同学录上并没有留下老师的笔墨,所有的一切,就像一场春梦。

少女情怀总是诗

然而电影后半段几处特写镜头,个人感觉是比较多余的。也是没有办法,就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后半段那样,这里本该是青春期少女独处时那种很大胆的“个人动作”,但是在国内,大家都懂,用这样的特写镜头表现,以及是最大尺度了。

说道镜头,非常赞的摄影和构图,晶莹剔透。导演刘紫微是一名女性,非常会拍少女,那轻盈的身材,如薄纱一般的衣服,透露出女性独有的玲珑曲线,再加上模特出身的孙伊涵曼妙的身材,多出刻意不穿校服的画面,非常唯美且风格突出。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电影中那场两位闺蜜在床上互相逗趣的场面,让我想起了土耳其电影《野马》,同时池韵饰演的闺蜜,也贡献了片中唯一一场内衣秀,好像是透视滴哦!

值得一提的是,大概为了凸显女主角的身材,孙伊涵在片中是不穿传统内衣的,而是用隐形胸罩,而且服饰都是低领露肩,女主锁骨很美。拍女主的时候,除了高亮背光衬托女孩纤细的身材外,不少镜头是自上而下,模特出身的孙伊涵虽然胸不大,但这样拍下来真的有沟啊,而且有几处几乎走光。女二号池韵大白腿很美,所以片中这位几乎都是小短裤出镜。说白了嘛,导演是也是女性,知道怎样拍少女最美丽。

上世纪70年代,有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叫做《少女情怀总是诗》,导演是摄影出身的大卫·汉密尔顿(去年过世),该片对性懵懂时期的少女情怀亦描写入微,却是建立在大胆禁忌的风格之上。

个人感觉,《我心雀跃》更适合“少女情怀总是诗”这个片名。电影的镜头同样唯美,却不掺杂任何情欲向的杂质,虽然部分镜头和细节比较大胆(说实话,个人看得很high),但却非常隐晦。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男主角宋宁的展示,很普通,对比与美到极致的女主角镜头,男主角的几处镜头让这位就跟出土文物一样。起初我以为是导演不会拍男性,后来才想明白。电影几乎所有展示男老师的镜头,都是女主角的主观镜头,女主角看到什么,我们就看到了什么。他的面孔、背影、胳膊,她一直在盯着他看,这是本片很隐晦的地方。

PS,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97年,有一处穿帮镜头,女主角的剪贴画中,出现了《星战前传》的海报,后者是1999年公映。

PSS,电影这些镜头把握的恰到好处,“恰好”在什么地方,只要镜头在往下挪一寸,女主角的头再低一下,这位就绝对走光了。而且对于情感的描写只要在深入一丢丢,这绝对是一部情色片。所以,这位导演,拍情色片,一定非常好看。

 2 ) 比起高考的必考科目,这才是成长中最重要的两堂课

6月5号的晚上,去电影资料馆看了国产青春片《我心雀跃》的首映。

不得不承认,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样干净的青春片了。

是的,干净。

我搜肠刮肚,只找到了“干净”二字。

在这个时代,拍一部干净的电影,太不容易了。你得抵抗住多少诱惑,按耐住多少蠢蠢欲动的念头,才能拥抱内心的干净呢。

想想,都觉得艰难。

不信,你去看看近些年的青春片,不是用堕胎、劈腿、狗血的三角恋情,为流动的荷尔蒙加码;就是用时代符号、集体记忆,去营造廉价的怀旧体验,赚取观众的眼泪。

即便是较为优秀的青春片,也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写青春,实际却盯着青春之外的世界。

《黑处有什么》的野心,在于刻画一个荒唐的时代,而青春,只是它窥视时代的一双懵懂的眼睛;《少女哪吒》的野心,在于揭示成人世界的虚伪,它更像是一次拒绝长大的宣言:“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而在《我心雀跃》里,我却看不到任何的野心。

它牢牢地守在青春片的格局里,讲了一个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丝毫不肯越界。这其实很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沦为平庸之作或是无病呻吟的少女情怀。

可是,导演刘紫微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固守姿态,像打地鼠一样,击退了所有的企图,回归了一种最纯粹的表达。

如同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但在青春的味蕾还没有被腥膻油腻层层覆盖的时候,白开水却有着刚好的味道。

《我心雀跃》的故事很简单,讲了一个女生对男老师的暗恋,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听起来很俗,对不对?

对。

我承认它很俗,很常见,甚至难以摆脱掉电视剧的质感。

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平淡中藏着新意。

片中的男生王雨夜明恋着生物老师叶楠,女生刘唯唯暗恋着美术老师邹野。

发现了吗。

这是一场没有主科的青春。

没有语文,没有数学,没有物理,没有化学,唯一的一堂英语课,还被唯唯逃掉了。

在这场青春里,只有生物和美术。

生物,是人在成长中必然要面对的生理变化,正如唯唯面对镜子,带着猎奇的眼神,仔细端详自己的身体。

美术,是不断发现美、留住美的过程,正如初恋的记忆——唯唯远远地看见他,在晦暗的人群中,独自闪耀。

影片就是用这样的人设安排,隐隐地向我们透露讯息:比起那些高考中的必考科目,认识“性”与“美”,才是成长中最最重要的两堂课。

而认识它们的方法,不是考试,而是体验

正如,在教室的窗前,一束阳光洒落,叶楠穿一件紧身的暖黄色线衣、一条白色休闲裤,站在亮黄的光晕中。

只见镜头缓缓向前推动,一寸寸扫过叶楠凹凸有致的身体,像是带着向往的“抚摸”,却毫不猥琐。原来,那是唯唯的视角,她看着眼前这个成熟的女人,有些新奇,更多是羡慕,于是回到家,她要对着镜子期待自己。

少女们渴望长大,通常是从目睹另一个女人的美,开始的。

与亮堂堂的教室相隔不远,是邹野的办公室,那里阳光很少停驻,静谧,带着些许幽暗,恰似少女的心事。

就是在这里,唯唯借装订毕业画册的缘由,和邹野有了一面之缘。

此后,这个少女的心里,便种下了这个男人。和同龄人相比,他的脸上,棱角分明,眉宇之间盘踞着一股英气。

邹野对唯唯说,这么好的画册,用订书机订可惜了,应该做个封套,用线装,才好看。

唯唯悄悄记下,如同写下生活的新方向。

在大部分的青春片里,成人世界都是危险和虚伪的代名词,是一个剥夺了清纯的地方。而在《我心雀跃》里,少女的成长却不是因为窥见了成人世界的残酷,而是发现了成熟的美。

这种美,既有爱的清浅味道,也有性的诱人轮廓。它也使得成人,在青春片里,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记得在首映礼上,几位新导演都对本片做了点评。

其中,《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提到了“久违”,《黑处有什么》的导演王一淳提到了“少女心”,《少女哪吒》的导演李霄锋提到了“自然”。

而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细腻。

是的。

要想把这么简单的故事拍出感觉,除了细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印象很深的一处,是邹野为唯唯画像的一场戏。

光很足,甚至有点过曝,将少女的肌肤照得晶莹剔透、薄如蝉翼。

透过邹野的眼睛看过去,只有艺术的灵感;而少女的喘息、闪躲,却像是在暗恋的男人面前,第一次赤身露体。

这里,刘唯唯的扮演者孙伊涵的表演,很有层次。

镜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她的脸上,但时间却不曾凝固,而是随着她的一颦一笑,始终雀跃地流过。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

走在路上,唯唯去拉邹野的手,却被这个男人拒绝。

此后的唯唯,只得远远地看着邹野,直到他消失在自己的生命里。

一切,就是这么淡淡的,走向结束。

应该说,我很喜欢本片的结局。

我也曾经说过,一部文艺片的所有情节,都是在为最后一分钟积蓄力量。

就像《风柜来的人》中,阿清站在闹市,大声吆喝着盗版磁带,却等来整个社会的集体沉默;就像《一一》里的小男孩洋洋,对逝去的外婆说着:“我觉得,我也老了”;就像《站台》里,主人公们最终回到小镇,男人昏睡,女人抱娃,过上了曾经无比厌恶的生活……

在《我心雀跃》的结尾,在镜头的注视下,我们一起目睹了唯唯完整的青春。

离开后的邹野,从远方寄来了唯唯的毕业画册。

只见,五彩斑斓的封面,是唯唯用破碎的玻璃,拼起来的,此刻,邹野已用细细的麻绳,为画册做了精致的装订。

唯唯翻开画册的最后一页,并没有看到期待中邹野的留言,不过,她并不悲伤,而是随手将画册扔在床上,起身,轻盈地出门,关上。

这时,镜头停在了门后的那幅画上,正是那一天,邹野笔下唯唯的肖像。

原来,他早已用这种方式,为这个女孩的青春,留下了最值得记忆的瞬间。

史航说: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青春应该有不同的装订方式。

这句话说得特别好。

同样,青春也应该有不同的打开方式。

我们的青春片,除了残忍、炙热、张扬、不顾一切,还应该有纯真、青涩、淡然、不事雕琢。

应该说,《我心雀跃》是一次不计后果的尝试。

在电影市场奔腾的洪流中,它低调地转身,逆流而上,最终游到了清澈的上游。

 3 ) 回到1997

结实这部电影也是很巧合,之前本打算看一部叫做«天使之恋»的日本电影,可是开头就是女主援交,男主脑癌,着实咽不下口。于是点开了这部电影,不过这两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师生恋? 这部电影给我的整体观感是,用画来比喻的话,是极其标准的学院派,它文艺地有章法,确切地说,导演至少是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或者电影素养的。那些放慢的镜头,看似无意却暗射着人物心理的画面,恰到好处的节奏就是最好的证明。 它描写的真就是青春期的一件小事,没有起伏的剧情,平淡地就如同你我的年少时光每天会发生的故事一样。但就是这份真实,让它显得格外宝贵。 我想起我小时候常去少年宫学画,少年宫大概是我那座小城里为数不多的古老建筑。绿色的漆墙,灰色的大理石地板,是中间有着天井的那种建筑,天井里面栽种着细竹。绘画教室总是杂乱无章,堆着石膏人像,还悬挂着许多学生老师的画作。上课的时候学生总是三三两两分散坐着,小声讲话也不会有老师管束。 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最充满绮丽幻想的几年时光。 当我产生这样的联想以后,我就明白,这部电影记录的其实是极其私人的回忆。它并不追求,"每个人青春都会发生"的故事那样极具概括性的野心,它要实现的,从头到尾只是一个少女一个夏天的心事。 女主角很美,稚嫩像一面刚刚张好的帆,她是透明的,好像要滴出水来。导演其实画了很多笔墨来描绘少女的躯体和脸庞。她是那样纤尘不染,刚来到人世,羞怯而又好奇地四处张望。 而邹野这个时候出现了。邹老师是神秘的,从成人世界里来的使者,他虽身安一隅却还留有那么丝野性,尘世的泥土也掩盖不了他干净的气质。 但他注定是短暂停留,这里是留不住他的,他迟早要回去的,回到他自由的天地。 少女是大胆而单纯的,就像她自然地央求邹老师请她吃饭,又自然地挽上邹老师的手,以为对方其实心里也会有她。 虽然什么也没有,如果有,那也只是单纯的对美的欣赏,并不会往下细究。年轻的美好的脸庞,何况是这样有天赋的女孩子,不会不喜欢,只是喜欢的方向并不相同。 初窥人世的少女爱上了她见到的第一个男人,她开始观察他的一切,他的细节,他的画,他的茶杯,他的工具盒,只是想离他近一点,最好,离他的心更近一点。 然而最后邹野什么也没有留下,寄回了同学录,没有写一句话。只是他偶然捕捉下来的绘出的少女模样,留在1997年九月的某一天。 少女未曾真正懂得他,他又像蜻蜓点水,水面留下涟漪,又飞到了别处去,虽然对于那时的少女来说,感觉仿佛是天要塌了的事。 我们也曾那样,骑着单车和朋友们穿过林荫大道,做过很多不可思议又让人啼笑皆非的傻事。 而谁不曾喜欢过自己的老师呢?他神秘如同外星来客,他散发着成熟的魅力,对那时急着长大的我们,这些都是同龄人不可比拟的。 它明明讲的不过只是一个私人的回忆却又像是再说每一个人的事。 它的真实打动了我。

 4 ) 念念不忘,没有回响

周六的时候,南京迎来了入夏最大的一场雨。

整家戏院只有一间很小的VIP厅要放这部电影,贵的要死。

影厅的冷气有点低,鞋子和雨伞在滴水。我和牙膏妹赤着脚,瑟瑟发抖缩在沙发里。

灯光暗下的时候我们发觉自己包场了,于是那种潮湿又自在的期待感让一切显得刚好。

《我心雀跃》是一个这样简单的故事啊:

少女暗恋英俊落拓的美术老师,害羞、大胆、做尽无聊的小事。

然而一切就像阳光下的尘埃:哪怕再细小,依然无处躲藏。

《蓝色大门》里说:留下些什么,我们就会成为怎样的大人。

这样的结局其实已经算是幸运了。

更多的时候,船过水无痕。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这是导演刘紫薇的处女作,电影里各种女性的形态之美被描摹得淋漓尽致。

我很喜欢唯唯与生物老师初见的场景。镜头里仿佛有一只手,跟着观众打量的视线小心摸索:

成熟的生物老师白皙丰润,眼角明艳冷淡又有风情,少女的视角当然很干净,但风把衬裙的一角吹起,扑簌的声音里尽是遐想;

而在女老师的眼中,女孩子额头光洁,眼神明亮,稚嫩的身躯已经长成,每一根头发里都弥漫着盛夏的香气。

在唯唯和叶老师的交往中,少女的憧憬和成熟女人的包容在彼此了解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电影走到一半,导演用基因突变的理论进行了一次最正式的点题。她说“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可能是内在本身,或是外界诱发。”感觉带入少女的性意识觉醒也完全没问题:由美术老师引发的是对异性的探索;由生物老师引发的是对于自身的探索。到结尾处,唯唯用宽大的T恤包裹自己,勾勒出明确的曲线,意识终于形成,拧巴的成长暂告一个段落。

说回爱情的部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也许更愿意相信美术老师对唯唯有过短暂的心动。

相信学过画画的不少人应该多少有过类似的体验,除非兴之所至,否则大部分美术作业都是枯燥而繁琐的功课。把灵感带来你面前的路径也许有千百条,但瞬间迸发的爱意一定是其中离你很近很近的那一条。

所以这样的心动即使再微弱,即使根本不够做点什么,用来画一张画,也尽是够了。

《我心雀跃》的爱情线处理的干净利落:

点到即止,见好就收,终将落空,没有回响。

然而小说与电影中,最动人的情节常常都是“没有回响”。

哪怕是亦舒,写过那么多功利老辣的爱情,回忆起年少时自己读过最荡气回肠的情节,依然忍不住说到:

“金庸所有小说的爱情段落,无论多么奇情刺激,都不及小郭襄对大哥哥杨过默默的思恋。”

写到最后,她还不甘心的追问一句:

“呵!杨过,其实你一直都是知道的吧。”

那当然,邹老师也好,神雕大侠也好,他们都是知道的。

然而少女的眼波里,终究常是难负的深情。

这样想来,念念不忘,没有回响,也不失为一个好结局。

 5 ) 我那早已逝去的青春

这部电影几乎满足了我对青春期所有的美好幻想,清纯、青涩而不失童真。青春期的我们是敏感的,正如影片中刘唯唯对美术老师邹野的情感,谈不上爱情,那只是青春期荷尔蒙水平的上升,但正是这份懵懵懂懂、不知所措的好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美好和回忆。

        那时的我们不谈物质与金钱,只留下那一份懵懵懂懂的喜爱,说是单相思也好,说是幼稚也罢,我相信每一个度过了青春期的人都会在电影中找到自己。

        这些年的华语电影确实有不少演技相当不错的女演员,例如汤唯、舒淇等等,或许她们演的青春爱情都还不错,但是岁月已然不在,多少还是有一些违和感的。本片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发现女主角真的是嫩的可以捏出水来。查了一下演员的资料,果不其然,饰演女主角的演员孙伊涵是98年生人,今年也只不过是19岁。


       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为女主角捏了一把冷汗,这么年轻能演好电影吗?会不会又是一个颜高低能的小鲜肉?还好这部电影没有让我失望,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满足了我对青春期的一切美好幻想。女主角很好的将青春期少女的青涩、懵懂展现了出来,那份少女时期的不好意思与突然间的大胆被她展现的淋漓尽致。



       就我个人而言,由于是上学晚的缘故吧,高中毕业的时候我都已经20岁了,看着身边都是比我小的同学,从来没有觉得青春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直到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又觉得自己的青春被重燃起来。无独有偶,我的高中完全与影片中有着相似的经历,自己独自暗恋着别人,或许对方也知道,但都藏着憋着不说,这才是真正苦涩的青春。

        转眼间自己已快是三十岁的人了,已经到了“孔圣人”说过的“而立之年”。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真的能立起来吗?儿时的梦想,一件接着一件的破灭,现在能坚持下来的,唯有工作之余的读书和看电影了,但是我相信只要心不死,青春将会永远伴随在我的身边!!!

 6 ) 全部都是个人理解

1.关于贯穿电影的那只鸟,珍惜保护动物。用它的各个姿态来体现女主的心理状态,开屏那里很明显了吧。

2.照在女主脸上的光。是她发现了那张邹野为她画的那幅画。对女主而言,那幅画本身自带灯光吧。(我想邹野有那么一瞬间的心动过女主,至少我为你画画时,你成为了我下笔的灵感)

3.邹野的爱人应该已经离世。细节1.灵感消失,再也没有了创作的灵感。细节2.校长说,是邹野的爱人,而没有说是曾经或从前的,想必是......

4.邹野大概是因为发现自己无法控制也对女主对了心所以决定离开的吧。

5.拔了鱼的插销,因为知道自己要走了,徐京一直处于不务正业的状态,除了邹野谁会如此容忍他?无非是想断了他的念想(这次鱼养成了真的赚了钱,估计他连学都不能念了,本来就不好好读书),让他不要在该学习的年纪选择去赚钱吧。

6.最后空白的同学录。但是整本同学录都已经装订的很好,也体现了邹野的用心吧。

7.叶楠老师。她心里是羡慕女主的,更羡慕她那个年纪,不经历社会与现实的洗礼,悸动的心不光是女主,还有王雨夜和女主的朋友。在那个年纪,才可以不受任何影响,不计较得失,单纯的喜欢一个人。

8.情感实在是太细腻了,真的很喜欢这种表达手法。女主也做了很多当年怀春少女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但是那种偷偷的喜欢,就连名字放在一起都觉得莫名开心,这种心情,没有体会过的人不会懂得的。

 短评

这部电影像一根奇异的枝蔓,展现了青春片原本应该具备的样貌。让我想起那部《野马》。

4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少女情怀总是诗。

7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这才是女性?东方?视角的“暧昧”吧,点到为止,尽在不言中…“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结局虽然顺应主流伦理,但是镜头意外定格在“爱人”的速写之上仍然余味无穷,答案揭晓之时无奈也是故事-梦幻结束之时,只留下物-艺术聊以祭奠。

12分钟前
  • 车百万
  • 力荐

孙伊涵的表演眼前一亮,从情窦初开的被动到主动,带有酸涩的不知所措,看起来清澈、单纯,把女生的小心思拿捏的相当精准。在种种“成人意识”的主导下,少女在单方面的成长。学生爱上的未必是老师,而是爱上了成长本身。用房间折射出学生与老师的性格,是美术方面的独特之处。

1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暗恋是一种病。在年幼时喜欢上自己的老师,本身就是青春时最美最羞的一件事情。女主在校园里的各种小心思,直挠心底。2016版《少女哪吒》《青春派》+《我的少女时代》。女主真是杨颖附体啊…

1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跟想象中的感觉很不一样 不过片子还是挺好 艺术气息弥漫却一点都不觉得油腻 OMioBabbinoCaro一放出来心都醉了 尤其主角妹子一直有淡牛奶的美好感 果然青春都是别人的啊 想我高中的时候哪儿懂什么艺术 哪儿还能披长发穿露背吊带啊 戴着大框子眼镜混学生堆儿里自己妈都认不出来 哈哈哈哈

22分钟前
  • t0psh1t
  • 还行

这才是清丽脱俗的青春片好吗~

27分钟前
  • 文文周
  • 力荐

三星半。这是一部特别慢的电影,有多慢呢,像一节课那么慢,像一整段青春期那么慢。萌动不就是这样吗,自作多情地扑腾翅膀,却始终没有飞起来。如果要我拍一部电影的话,大概就会拍成这样。

3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故事不说了,导演有些镜头有想法,但还是缺乏对情感有帮助的镜头设计

36分钟前
  • 苏乏
  • 还行

男女主同框的戏都有点尴尬,青春期女生对自己身体的欣赏意识觉醒拍得也不够自然美好。感觉在处理带有自传性质的角色时,陷进去了,表象和导演内心认为的自己重叠在一起,有很多莫名之处

41分钟前
  • 请尊敬王道长
  • 还行

好看,不是因为故事,电影内容其实非常单薄,“好看”之处在于摄影和角色,美轮美奂的光影,对于青春期少女心的把握恰到好处,生物课与美术课的大胆隐喻,师生恋或者单相思这种心猿意马的懵懂与躁动刻画的很棒,可惜大环境下,这个故事未能进一步发挥,有些遗憾,但仍然强过绝大多数青春片

44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青春本是一地色彩斑斓的碎玻璃,随性拼贴即可成画,何必煞费苦心追求丰满羽翼?孤望旧巢,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而不自知。

48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正如导演所言,非常法国电影。小清新,生活流。镜头充满对年轻的痴迷和对细节的热爱,不执着于定位90年代,却拍出了能引起全年龄段共鸣的青春岁月。几位主演的表现都非常到位。比较不能理解几次渐黑的转场处理,情绪上有些脱节。

49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更像是数码时代的成年人对打口碟时代的青春期的想象和建构,但明知是刻意地符号化拼贴,还能让人常常会心一笑,靠的是漂亮干净紧凑流畅,以及人人都想(但其实都别吹牛逼)代入其中的多幕剧。导演明白一件事,美术摇滚黑板报并不必然深刻得过王者农药,只是速度和密度改变了身处其中的感受。

53分钟前
  • 袁长庚
  • 还行

@2016西宁FIRST//一个优美清新的青春短小品,特别北京。导演从女性视角出发,着重拍了很多青春期少女美好身体的镜头来表现暗恋的思绪和少女情怀,从光影中get到了中国女子高中生的美好。

54分钟前
  • 畅畅
  • 推荐

#FIRST10# 孙伊涵好美!暗恋的情愫,青春的成长。在国产青春片里面真的很优秀,摄像,灯光,每个方面都很成熟,背后的支持团队都不小。但是故事讲得比较平,总觉得缺少一点点青年影展的惊喜。#女主是我们益阳人啊,那天要不是背后站了一个190+的大汉,应该去要微信的,后悔!

59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作为一部青春片,竟然没有劈腿、堕胎、作死,把少女的感情和心理描写的十分细腻,青春片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尽管影片作为处女作仍有瑕疵,但每当图兰朵的音乐响起,我心雀跃了😍

1小时前
  • 克莱德邵
  • 推荐

二刷印象好了些,摄影比较突出,女主很抢眼。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少女的胸和脚踝,死掉的鱼和残掉的花,挂满教室的裸体素描,喧嚣的蝉,用过的勺子,留白的本子,摔碎的玻璃........中国拍禁忌的含蓄程度,没谁能比了。以及这片子就讲少女情愫的啊,少女情愫不就是无病呻吟,要什么北京变化年代感。

1小时前
  • 朋也
  • 力荐

这应该是我们八零后正常的青春,懵懂,憧憬,假装偶遇,在背后多看一眼就很开心,刻意的经过一些地方,还有失望,再大一点就很正常的谈恋爱,然后就像紫薇导演说的过安分守己的生活,堕胎,虐恋,互残我的朋友圈以及看到的朋友圈都没有,致青春!

1小时前
  • hongliang5623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