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方证人1957

HD

主演:泰隆·鲍华,玛琳·黛德丽,查尔斯·劳顿,爱尔莎·兰切斯特,约翰·威廉姆斯,亨利·丹尼尔,伊安·沃尔夫,托林·撒切尔,诺玛·威登,尤娜·奥康纳,茹塔·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195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2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3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4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5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6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3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4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5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6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7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8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9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照亮黛德丽的脸

控方证人:照亮黛德丽的脸
1957年的《控方证人》,又名《原告的证人》、《雄才伟略》,是好莱坞天才导演比利•怀德改编自天才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剧本,男女主演是好莱坞红极一时的泰隆•鲍华和玛林•黛德丽。在演员表上,还值得一提的是扮演辩方律师,罗巴特爵士的扮演者查尔斯•劳顿,他是首位出演阿加莎笔下大侦探波洛的演员,而在片中饰演唠叨护士的女性,则是他在现实中的妻子。知道这一点后重看电影,往往有不一样的滋味。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向我们展示了小说改编电影能做到怎样。在阿婆的小说中,《控方证人》并不是最好的一部,在阅读乐趣上,个人认为,甚至不如《H庄园的一次午餐》那样,对案中人的心理刻画地细致入微,又能将阿婆最擅长的,也就是被王安忆一再赞美的“微妙的违和感”表露无遗。在电影中,辩方律师、唠叨又忠于职守的护士,甚至原著中并未着墨太多的死者,死者的女佣,都有精彩表现,这一点已经被无数影迷深刻剖析过,我不想在此拾人牙慧。

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是玛琳•黛德丽。

毛尖在《非常罪,非常美》里用的题目:“照亮黛德丽的脸!照亮黛德丽的腿!”这位1901年出生的伟大女演员,在拍摄本片时已经56岁高龄,然而黑白胶片里,她的魅力有增无减。无论是黑白胶片的原因,或是她本人驻颜有术,我仍然固执地希望,这是一位女演员本身的魅力,这种魅力超越肉体,超越时间,甚至与灵魂无关,是只能在镜头中,散发出来的神秘未知之美,如同阴暗乌云后透出来的一缕金光。

玛琳•黛德丽、比例•怀德、雷蒙德•钱德勒,这几个名字在当年的好莱坞,是“黑色电影”的代言。在电影里,黛德丽出场并不早,然而,当她一踏进罗巴特律师那老旧又阴暗的办公室时,顿时蓬荜生辉,仿佛空气的质量都有所改变。这是个面孔窄小、颧骨高耸、下巴无肉的女人,与肉感丰满的玛丽莲•梦露相比,她有另一种无法言表的性感。正如中国人津津乐道的“环肥燕瘦”,丰满的性感,是一种情欲的、沉醉的、热情的性感;而黛德丽的双眸,清亮、冷漠,如同三月暮春时分,天边的寒星,这是一种冰冷的、神秘的性感。

我一直不大明白,为什么男人会钟情于这种性感。或许这部电影里的黛德丽给了我答案。这个包裹在暗色紧身外套里的女人,浑身上下,除了一头耀眼的金发,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物。无论是她过于男性化的西装外套,修得过于尖细的眉毛,还是那张苍白无肉的脸,简直是“棱角分明”四字最好的解读,像是一朵多刺的玫瑰。

她回答辩方律师的问题,很快让他感到不信任,占领地酒吧里的歌女,隐瞒婚史,嫁给美国大兵,一开始是为了他的咖啡和糖,后来是为了让他把自己带到美国,扮演贤妻良母,只为了报答这份恩情,却并不爱自己名义上的丈夫。她冷若冰霜,无爱无恨,当男人面对这样冰冷的尤物,心中所激起的,到底是征服的欲望,还是探究的好奇?或许,只是对未知的、神秘的美,一种无法阻挡的臣服。

辩方律师能做的,只不过是防卫似的辩驳控方律师。双方最有力的证据,也是最薄弱的证据,来自于被告的妻子,她口中,被告回家的时间。然而这位证人越来越不靠谱,甚至从辩方证人转为控方证人。然而,就在罗巴特律师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意外出现的,神秘的女人扭转了局面,她掌握了这位女证人与人通奸的证据,这表明她是有意说谎来诬陷自己的丈夫,好与情人双宿双飞。

罗巴特律师在法庭上用奸夫淫妇的书信将她击得体无完肤,又或许,这也是男人对这种魅力的一种反击。黛德丽失控地大喊大叫,重新回到证人席上的时候,大滴大滴的泪珠顺着美丽的脸颊滑下。镜头几乎是依依不舍地追捕着每一颗泪珠滑落的痕迹。这时候,黛德丽又有另一种美,并不柔弱,却让人心碎、让人窒息,黑色的女人的泪水,比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泪水更加珍贵,每一颗都是无价的宝石。

我在看毛姆的《剧院风云》时,主角朱莉娅•兰伯特在化妆间里对情人哭泣,“她把泪汪汪的眼睛慢慢地转向他。他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在哭,而是整个人类的灾难,是作为人的命运的深不可测而无从安慰的悲哀。他突然跪倒在地上,把她一把抱住。他感到震惊。”我一直觉得这只是小说家的夸张,然而当黛德丽在证人席上落泪的时候,这段话在脑子里冲破层层记忆突然出现。

这时间,她仍然是女神。

直到庭审结束,她的丈夫被判无罪,结尾突然峰回路转。豆瓣上有人评价说,“律师三寸舌,妇人攻心计,两般皆不毒,最毒男人心”。从电影中庭审开始,就一直坐在旁听席的那个姑娘,仿佛黑子变成白拍子一般在舞台上亮相。少女的丰满脸颊肉嘟嘟的,嘴唇像初绽的玫瑰般柔软,褐色茂盛卷发上扎着丝带,细花连衣裙抠出一段凹凸有致的身材。然而她的美是粗野的,也是肉欲的,无论这躯体这面孔多么青春,仍然有一种艳俗的、喧闹的气质。

只是,女神的魅力在这样的艳俗与喧闹面前黯淡了,败退了。

虽然是黑白电影,仿佛也能看到黛德丽嘴唇上的血色一瞬间褪得干干净净。她强自镇定地问:“伦纳德,这女孩是谁?”在这一刻,她不再是女神。我注视着镜头,讶异着为什么同是一个人,前后的感觉却判若云泥。神秘、冷漠的魅力像退潮一般消失得一干二净,她被还原成一个枯瘦、苍白的女人,如此而已。

也许是因为,她最终还是爱上了什么人。

于是,她抓起当作证物的水果刀杀掉背叛自己的丈夫,不过是一种无聊又悲哀的表演。但当她被警察抓住带走时,回望罗巴特律师,有一个谢幕般的短暂凝视,这是她在全片中最后一个特写。那个凝视中有很多东西,悲哀、凄惶,还有一点点的自嘲。

这或许是我作为观影者过分的解读,但正是这个谢幕的凝视最终打动了我。

照亮,照亮黛德丽的脸!

 

 2 ) 人生如戏,全看演技

《控方证人》是我看过的Bill Wilder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这样的黑白电影,这样精妙绝伦的故事,这样睿智幽默的台词,尤其显得精致、巧妙。我爱黑白电影,大概是怀着一种很古老的情怀,大概是新欢简单喜欢对老电影人的那种敬业精神的深深的敬服之心吧。 《控方证人》是一个律政类电影,作为法律系毕业的我,这类片子我看过太多。但是这部我真的很喜欢,大力的推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我很喜欢,悬疑推理是我锻炼脑细胞的常读之物。不得不说-----这次的改编真的很棒。 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名年老的富有的寡妇被杀,沃尔先生在寡妇死前曾与她亲密接触,所有证据都指向沃尔先生,所以他被逮捕成为嫌疑犯。沃尔先生找到了伦敦著名刑事案件大律师韦菲爵士为他辩护,韦菲爵士大病刚愈,身体还有很多不适,出于对案件的好奇,还是接下了这件案子。但沃尔先生老婆的所作所为让人大跌眼镜。而故事的最后,峰回路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一往情深、深谋远略、足智多谋、演技精湛的女人。沃尔先生得以无罪释放,却终究逃脱不到上天的制裁。 情节简述至此,大家看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被Bill Wilder添枝加叶之后呢,情节发展具有强烈的关联性,处处峰回路转,精巧连连。比如: 一、穿针引线、表演精彩的护士 原著中没有护士一角。Bill Wilder为强化影片的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才特意安插了这个角色。大律师扮演者劳顿真实生活的妻子,英国女演员艾尔莎兰卡斯特,一如既往的展示了她与喜剧领域的出色才华。而她与劳顿之间的对手戏,由于两人真实的夫妻身份而使得表演更加精彩,喜剧效果也更为强烈。 二、关键事物-----雪茄的引入 律师从医院搬回家中静养,有一位多嘴好事但是尽忠职守的护士随行。律师很讨厌这个护士,但又无计可施。到家后,精明的护士没收了律师藏在拐杖内的雪茄。此时,助理律师领被告上门。本来不准备接受凶杀案件的大律师,偶然发现助理律师口袋里有两支雪茄,所以改变了主意。以听案件陈述为由,把他拉到书房想抽上几口。可不巧俩人都没有火柴,不得以把等在门外的被告也叫了进来。他没有火,柴但有打火机。于是救了大律师一命。似乎是作为报答,他坐下听了案情的缘由始末。 三、关键事物-----帽子的引入 被告的讲述:一日,他路过一家服饰店,正巧看见一位太太(死者)在挑帽子。她试带一顶时碰巧眼光扫到伫立商店橱窗外的被告。被告对她摇了摇头,表示不喜欢这顶帽子。于是这位太太换了一顶高帽,被告赞许的点了点头。这位太太跑出来和他寒暄几句,然后两人作别。数周后,一家电影院里,被告正在看电影,这位太太进来坐在被告的正前方的前排空位上,此时她正带着那顶被告为她选择的高帽。可高帽遮住了被告的视线。他探头到前排,刚要埋怨,突然认出了对方,于是俩人兴奋地交谈起来…… 四、跌宕起伏的被告夫人 被告的夫人造访了大律师,从她提供出来的证词来看,被告似乎确实有罪。大律师马上指出:她是被告的妻子,不能作与被告不利的证词。可对方的回应更加令人震惊:其实二人并不是夫妻关系!接着被告夫人在法庭上的证词推翻了之前她全部的说法,指控被告有罪。然后陌生女人提供的信件再次翻转案情,证明被告夫人撒谎。临近结尾时,她自己又再次反转种种说法,说出真实的过程和真正的凶手。可结局,被告又再一次反转。让人大跌眼镜! 整个电影简直是赤裸裸的智商碾压。 很多的细节让人惊叹比利怀特的巧妙心思。 大律师的扮演者是英国老牌明星查尔斯劳顿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影片后半程的庭审重头戏几乎完全被其主导。此角色,自大,张狂,不通情理。但同时却具有出色律师所必备素质:观察敏锐、思维缜密。 比如:在刻画大律师的戏中,还有一处关于药片的细节很有意思。庭审期间,每当他人发言,他就在桌上摆弄二十几个药片,摆成不同的形状。当镜头再回法庭,他桌上的药片只剩不到原来的一半。后来一个镜头,药片只剩下四五片。由于前情已表:护士要求他每隔半个小时必须吃一次药。所以此组镜头其实是在暗示观众庭审持续了多长时间……一种似乎是“以物会意”的纯电影的表现手法,也许复杂晦涩了点儿,不过倒也有趣。 而被告夫人的扮演者玛莲·德烈奇也许是好莱坞历史上真正的常青树。观看影片时,我真得很难想像这位看起来30多岁的被告夫人的扮演者已经是个56岁的人。 其实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有死者的女佣。这位老太太,从外形到发音都透着喜感,尤其是那圆圆的卫生球眼,还有战斗力惊人的表情,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但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Bill Wilder将这部法庭剧打造的,剧情饱满有张力。使观众完全可以抛开惊悚和悬疑,而单纯地将其当作一部出色的喜剧或者剧情剧来看。几位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也功不可没。也许这是好莱坞黄金年代的伟大传统,影片靠得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加上无论主角配角的所有演员精湛表演。这也许是我喜欢老电影的真实原因吧。

 3 ) 控方证人影评

这真的是一部非常非常值得去看的电影!拍于1957年的控方证人,是根据根据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剧本改编的。整部电影故事情节紧凑,让观众直到影片最后都在猜测故事的结局。整部电影讲述男女之前的爱情与利用,一波三折,到处都能迸发智慧火花,结局堪称经典!56岁的女主黛德丽,冰冷神秘而性感,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4 ) 婊子的证词更有效

看完这部经典,想起了前一段非行导演的《全民目击》,时隔半个多世纪,容易被常识和情绪左右的公众或者(陪审团)依然是这类涉及司法的电影所要讽刺的对象,就像克里斯汀娜所说“公众更愿意相信一个浪荡的婊子在说谎,而不愿相信一个贤惠的妻子在为丈夫作证”,因此,为了爱人,她宁愿做一个“浪荡的婊子”。本以为电影到此就可以收关了,但伦纳德的阴谋却不止于此,他还想借此甩掉为他牺牲名誉的妻子另寻新欢,最后,在被克里斯汀娜杀死之后,老律师决定“为她辩护”,以这种“司法可能被欺骗,但永远保护善良”的带有人性论的论调作为结尾,一来更能体现电影的戏剧性,二来也使给一个阴谋的故事划上充满正能量的。
但导演的深意并不内涵于结尾,而体现在电影的名字——控方证人。当国家作为公诉人代表“全民”对一个人的“罪行”进行的控诉时,是否已经在开庭前就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如果是,控方的证词就比辩方的证词更能被公众的同情和接受,那么司法的天平也就悄然的“缺斤短两”了。个人认为,这才是《控方证人》的经典之处!

 5 ) 从当代视角审视本片中优秀舞台电影的的痕迹

影片根据舞台剧改变,人物的出场入场都精确地从舞台转变为了电影场景,但最有魅力的并不是这部电影作为电影,而是影片中大量保留的舞台痕迹,使得观众既能体会到舞台的张力和气息,又能在电影的独特表现形式下获得更加综合的观看体验,这样的魅力无疑是由舞台改编的电影独有的。

可以注意到的是,通常在一个场景内,镜头往往只做水平移动且没有变换,这使得观众在视角上和舞台剧的观众对舞台的视线相仿,但基于镜头的特性,影片又在细节上进行操作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层次,使得影片来自于舞台又高于舞台,举几个例子:
1.听取委托人陈述故事一场戏只有三个镜头,主角手持雪茄,在两次从回溯回到现实中时,雪茄均变短了。在舞台中这样的处理可能人物下场就能解决,但用电影形式来处理则没这么简单,想象一下,如果主角不抽雪茄,镜头回到现实的感觉必将是极度的单调与无聊,
2.犯人在德国初遇克里斯汀的场景,混乱中逃离酒吧时在热水管上放了半杯酒,并在回来时在镜头的最前面将酒取走,同样的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舞台上并无转换的需求,让演员走出再走入即可,这样的场景衔接使得舞台的感觉与电影的细节巧妙结合,这其中对于电影传统形式的重视而源发出的简单感不能不说是经典的。
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比如装白兰地的可可杯、用来测谎的眼镜反光、出庭作证时偏移的麦克风,无一不都是利用场景内的一个细节,让人物更鲜明或者场景的转换更流畅。
仔细观察,这些例子便呈现出同样的舞台化特点:场景内除表演与台词还有其他明显的元素来构成角色,展开来说,这和舞台化的表演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由于电影的窥探视角,大幅度的表演失去了其必要性,同时塑造形象的任务也就需要新的承担者,在电影技法(镜头、音效)和舞台化改编(雪茄、眼镜)中间,本片选择了后者,这就为电影添加了一层样板戏的风味,使其更不“电影”了。
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影片常使用单一/固定镜头完成场景建构,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第一次庭审中前景表演进行的同时主角一直在镜头后景表现出心脏不适,如果在当代电影中,这样的情节多半会使用不同的景别而不是一个镜头,对原著舞台剧的忠实无疑是这样创作的原因。
这样,观众便在电影中通过体会到了变体舞台表演的体验(没有舞台化的表演,但人物与在舞台上同样鲜明)与舞台情节的节奏(电影技法退居其次,是场景而不是镜头来打动人,情节的节奏也和舞台十分相像)。这无疑是一种综合而又复杂的观影体验,可能大多数人没有主动地注意到。
回到当代的视角,当电影不仅充分的发挥作为电影的特点的技法,甚至已经进化到了一个电脑可以模拟表演的时代,新世纪以来的电影的真实性已经使得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电影观看经验才能恰当地理解《控方证人》这样的“老电影”,对于这部影片,这其中的主要障碍就是影片在具备舞台特点的同时失去了真实性,而真实性又是当代观众所普遍追求并认可的,放宽来说,其实可以被所有90年代以前电影的暴力镜头都可以证明这个当代观众真实眼光的趋势,现在一般观众都会对90年代以前电影其中的“不真实”表现而感到不满,从而对整部影片的内容产生怀疑或反感,观众们已经如此习惯这套逻辑体系以至于经常出现将电影情节套入现实逻辑来评价电影故事的案例,可以想象《控方证人》在当代如此的评判标准下会被算作多么的“劣质”,换一个角度,即便以当代相对专业的电影形式水准的评判标准来看,本片很多处理依然让人深感不惯。其实,观众所不满的来源并不是“不真实”,而是对电影中值得重视的其他元素的忽略造成注意力失衡,从而对电影产生不全面的解码,如果充分理解情节、镜头在一部电影创作中的地位与意义,由于当时社会文化与当今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便可以被轻松地消化,不可否认真实与梦幻兼具的形式给电影艺术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空间,但这绝不意味着形式上分出了优劣,
所以启发是什么?作为观众,健全自己对电影艺术的理解,用电影的眼光观赏电影;作为创作者,影片永远是梦这一准则应当被重视,电影里的“真实”与“梦幻”永远都是在相对的语境下产生的,即便是真实本身也是电影技法的一环,创作电影时进入电影的语境是基本的要求,另外,像本片这样的舞台电影在创作中体现出的对电影艺术的理解是经典并值得学习的。

 6 )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改编。比利·怀德经典

克里斯蒂的小说很不容易改编成影视作品。因为女作家为了增加小说悬念,在书中通常会设计很多疑似涉案人物。而这些人当中,真正的凶手只有一两位(也许东方快车是个例外),其他的大部分的作用仅仅是迷惑读者的障眼法而已。但这样的故事模式,一旦被电影具象化,就产生了希区柯克曾经在评价自己的《牙买加客栈》时提及的严重问题:导演不能让一个不知名的演员来扮演真正的凶手。因为如果那样,当真相大白时,观众会觉得很无聊。可如果只有他是由大牌明星来扮演,那又很容易被观众猜出结局。所以希区柯克很不喜欢改编Whodoneit式的侦探剧。
 
但这部《控方证人》却不存在类似的困扰。它不仅没有过多的涉案人物,甚至凶手几乎已经被明确到一个人头上。故事剩下的悬念完全集中在:他是否真的犯了罪!于是,在这种相对紧凑的故事结构之下,导演比利怀特便有了以充分的空间去利用他特有的喜剧风格去丰富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本来想简述一下剧情,但由于此片的悬念成分,不便过分深入。所以还是以开始的一段故事情节为例,讲讲比利怀特作为伟大编剧的高明之处。首先将这部分情节的所有枝节抽离,让我们看看剩下的故事主干是什么:电影开始,因心脏病住院的大律师刚出院回家静养。正巧助理律师就给带来一个凶杀案件,希望他给被告辩护。开始大律师因为康复考虑没想接受,但是后来改变了主意。通过交谈,他得知,被告与死者(一位独处的夫人)最初相识在一家服饰店短暂相遇,之后,隔了一段时间,他们又在剧院再次偶遇,于是成了好友。进而发生恋情。
 
情节简述至此,大家看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被比利怀特加上了枝叶之后呢:律师从医院搬回家中静养,有一位多嘴好事但是尽忠职守的护士随行。律师很讨厌这个护士,但又无计可施。到家后,精明的护士没收了律师藏在拐杖内的雪茄。让视烟如命的他颇为懊恼。此时正巧,助理律师领被告上门。本来不准备不接受凶杀案件(因为容易激动)的大律师,偶然发现助理律师口袋里有两支雪茄,所以改变了主意。想以听案件陈述为由,把他拉到书房抽上几口。可不巧俩人都没有火柴,所以不得以再把等在门外的被告也叫了进来。他也没有火柴但有打火机。于是救了大律师一命。似乎是作为报答,他决定坐下更仔细的听听案情的缘由始末。于是被告开始讲述:一日,他路过一家服饰店,正巧看见一位太太(死者)在挑帽子。她试带一顶时碰巧眼光扫到伫立商店橱窗外的被告。被告对她摇了摇头,表示不喜欢这顶帽子。于是这位太太听话地换了一顶高帽。这时,被告赞许的点了点头。这位太太随即兴匆匆跑出问外和他寒暄几句。然后两人作别。数周后,一家电影院里,被告正在看电影,这时太太进来坐在被告的正前方的前排空位上,此时她正带着那顶被告为她选择的高帽。可高帽遮住了被告的视线。他探头到前排,刚要埋怨,突然认出了对方,于是俩人兴奋地交谈起来……
 
看出高明之处了吗?情节发展具有强烈的关联性。而将其关联起来的是“关键事物”。首先是护士。护士的引入是为了与律师产生矛盾。而矛盾的结果,产生第一个“关键事物”:雪茄!她没收了律师的雪茄。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表现人物性格或者单纯产生喜剧效果的过场戏。雪茄直接关联了接下来的大律师的行为:本来已经谢绝来访的大律师,突然发现助理律师口袋里的雪茄!于是才不去午睡,而是进书房进行所谓“商谈”。可因为两人没有火柴,被迫把被告拉进来借火。于是故事开始向大律师接下这个案子转化。而被告的回忆段落则更精彩。它也有关键事物:帽子!第一次将两人联系起来的是帽子。可如果编导将再次相遇,随便设计为在街上走对脸认出对方或诸如此类。当然也无不可,但却很无趣。因为缺乏戏剧性。那么如何使第二次相遇具有戏剧性呢?比利怀特想到了帽子,想到了剧院。通过高帽挡住了后面人的视线!哈哈,多聪明! (图: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99166222/
 
再回到情节中。接下来,被告的夫人也造访了接下此案的大律师。从她提供出来的证词来看,被告似乎确实有罪。而大律师马上指出:她是被告的妻子,不能作与被告不利的证词。可对方的回应更加令人震惊:其实二人并不是夫妻关系!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律师将如何应对,故事后续发展又将会是如何呢?……
 
大律师的扮演者是英国老牌明星查尔斯劳顿。虽然劳顿在演职员表中位置被列在迪隆鲍威(被告)和玛莲·德烈奇(被告妻子)之后,但他所塑造的大律师才是本片的核心人物。影片后半程的庭审重头戏几乎完全被其主导。此角色,自大,张狂,不通情理。但同时却具有出色律师所必备素质:观察敏锐、思维缜密……比利怀特在表现其办案风格时还加入了一个视觉噱头:与涉案当事人交谈,他总爱掏出单边眼镜端详审视对手。镜片于此的功能,不是看清事物,而是借屋外阳光反射,直闪对方面部。照大律师话说:通过观察被晃者的瞬时反应,他可以判断出对方是否在讲真话。可这一古怪招数真得好使吗?你只有看完影片才会知道。
 
在刻画大律师的戏中,还有一处细节很有意思。庭审期间,每当他人发言,劳顿就似乎穷极无聊地在桌上摆弄着护士给他的二十几个药片,摆成横竖齐整的方阵。然后,镜头溶出,大街上的报摊上正出售有关案件发展的报纸。再溶入回法庭。此时,劳顿桌上的药片只剩不到原来的一半。由于前情已表:护士要求他每隔半个小时必须吃一次药。所以此组镜头剪接其实是在暗示观众庭审持续了多长时间……一种似乎是比利怀特从早年间与刘别谦的合作中所汲取来的“以物会意”的纯电影的表现手法。似乎复杂晦涩了点儿,不过倒也有趣。
 
玛莲·德烈奇也许是好莱坞历史上真正的常青树。这里所说的常青,不是指她的演艺生涯,而是那张似乎永远不老的面容!观看影片时,真得很难想像这位被告夫人扮演者已经是个56岁的人。而迪隆鲍威则是外形上是就透着奸诈。特别那两道黑黑的眉毛,让观众无法不从先入为主地认定此人就是真凶。可如此的“显而易见”,是否是导演故意利用演员形象特征所做的某种误导呢?还是那句话,你只有看过才知道。
 
原著中没有护士一角。比利怀特为强化影片的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才特意安插了这个角色。劳顿真实生活的妻子,英国女演员艾尔莎兰卡斯特,一如既往的展示了她与喜剧领域的出色才华。而她与劳顿之间的对手戏,由于两人真实的夫妻身份而使得表演更加精彩,喜剧效果也更为强烈。
 
与劳顿庭审过招的对手中,最有趣的就是死者的女佣。这位老太太,从外形到发音都透着喜感。同时,战斗力还十分惊人!第一回合便重创了不可一世的大律师。当然,最后还是因被对方狡诈抓住了一个生理弱点而败下阵来。黄金时代的美国电影,特别是喜剧影片,即使是很小的配角,也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或许与当时电影工作者中的欧洲移民较多有关。他们的表演方式,实际体现了欧洲人对于喜剧的认识:强调演员形象、表情、肢体动作甚声音环节的喜剧表现力,而不是仅仅背诵台词。但现在随着新一代纯种本土美国人逐渐占据主导,好莱坞这一优秀的喜剧传统已逐渐消亡。虽然还有科恩兄弟等极少的导演在努力坚持,但人们看到了太多的: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喜剧的靓女帅哥胡天胡地一把就成了青春性喜剧;再不就是与六人行一样,也不管本人表演是否具有喜感说服力,反正张口闭口都是包袱笑料。其实最终不过是沦为了脱口秀作家的代声工具而已。
 
影片的结局处理似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似乎不再重要。因为比利怀特将这部法庭剧打造的,已经使观众完全可以抛开惊悚和悬疑,而单纯地将其当作一部出色的喜剧或者剧情剧来看。当然,几位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也功不可没。

 短评

老电影真好看!徳黛丽当时已经56岁却还气场十足,特别适合这个角色,但有一段崩溃戏不喜欢,不像她。作为阿加莎的老牌读者当然一下子就猜透结尾了但完全不妨碍……每个人的表演都精彩,细节做得特别足。……比喻一如既往的好“就像溺水的人抓住剃须刀片……”

3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男人贪心,女人贪爱

7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比利怀德真的是各种意义上的领先时代五十年,连防剧透声明都领先了

12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我就猜到一个反转,就是他妻子可能故意做假证,结果最后十分钟又反转了一下,而且和之前的那些真正的证词全部对应起来了,从那个年轻女子坐在旁听席上哭起来说自己第一次碰到这种庭审,结果那个年轻女子果然和被告有一腿,结果正当我在想法律可能结果不了一个畜生了,这时候他妻子爽快的给了一刀。

15分钟前
  • da
  • 力荐

查尔斯劳顿简直是戏精!比利怀德的电影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都是在结尾峰回路转,此片简直是两位大师珠联璧合的杰作!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精妙情节配上比利·怀德的风趣对白,以及查尔斯·劳顿、玛琳·黛德丽、泰隆·鲍华等人的精彩表演,几近完美的电影。不老的玛琳·黛德丽,又被感动了,真棒。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本期待着一个传说中的“神展开”,憋着没去提前翻答案给自己泄底,谁知后半段玛琳.黛德丽被作为检方证人传唤时,一下看透悬念,猜中结尾,泄气了不少。故事全部在内景中展开,叙事层层铺垫极具耐心,各出场人物、对手戏间火花迸溅,台词的机智与机锋暗涌…可谓庭辩戏的经典模板。

21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演的不错,但是结局也没有说的那么玄乎吧?多读几本阿婆的书,这样的结局还不是手到擒来。

23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满分!无法形容的精彩!怀德和阿加莎的完美结合,猜了几次凶手都没中,我还真是。。。马琳黛德丽已经56岁的人了还那么美,果然是remarkable。演员都极其出色。太精彩!

2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又是让我尖叫打滚的经典佳片!绅士又纯青的表演,奇妙而精巧的情节推进,幽默且风趣的细节,当然还有巧夺天工的结局!尽管后来的电影常常窥见模仿此处环节之处,但查尔斯劳顿、玛德琳黛德丽和比利怀尔德终究是无法复制的!

31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诙谐的对白,严谨的思路,一心要把观众往沟里带的情节。ps:我觉得那个女仆的表演也很不错!

32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当我翻看古代先贤们的著作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了,今天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只是积累的结果,但从智力而言,这几千年来,人类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同样的道理,抛开所有技术的更新,从智力的层面看,这部六十多年前的电影,仍然是登峰造极的作品啊。。。

37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力荐

这片最大的反转不是影片末尾的谜底揭晓,而是看完影片后我查到女主角拍摄时已经五十六岁了。昏迷。

40分钟前
  • 又烧包小队长
  • 力荐

好片遇上好字幕~爽

41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当结尾旁白说“影院友情提示,为了保证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有机会获得更大观影乐趣,请您不要像任何人透露这部电影的结局”时,真爽,这个电影真是骗足了同情心,飚足了演技,压足了节奏,然后唰唰大释放。一场英国男人和德国女人之间爱情与欺骗的故事,现在才看,对不起比利·怀尔德老人家。

4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Marlene Dietrich 的气质与片子并不十分切合啊,此时的她居然56岁了,难以置信!

46分钟前
  • 小凯撒
  • 力荐

五星级结局,难以置信这是1958年的黑白电影!

47分钟前
  • XA™
  • 力荐

律师三寸舌,妇人宫心计,两者皆不敌,最坏男人心,花心郎算尽太聪明,反算了戚戚性命

50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无论是剧本、导演还是个人表演,几乎都无可挑剔。机智的台词和精彩的法庭辩论,十足精彩!即便在结局前猜到了最终结果也并不会让电影在精彩程度上有丝毫削减。btw,电影最后提示请勿剧透我还真是头一会见。★★★★☆

54分钟前
  • Q。
  • 推荐

抱着对法庭题材的偏见去看,没想到竟是一部够回味好几天的片子,不仅仅因为惊艳的结尾,整部戏就像让观者身临其境一样,思其所思、忧其所忧,黑洞一样的剧情吸引着人,最后把你完全裹住、迅速吞噬。演技、导演、编剧真是惊为天人。第一部怀德片。

5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