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之翼

HD中字版

主演:海伦娜·伯翰·卡特,莱纳斯·罗彻,阿历克斯·杰宁斯,夏洛特·兰普林,本·迈尔斯,迈克尔·刚本,艾丽森·艾略特,伊丽莎白·麦戈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欲望之翼 剧照 NO.1欲望之翼 剧照 NO.2欲望之翼 剧照 NO.3欲望之翼 剧照 NO.4欲望之翼 剧照 NO.5欲望之翼 剧照 NO.6欲望之翼 剧照 NO.13欲望之翼 剧照 NO.14欲望之翼 剧照 NO.15欲望之翼 剧照 NO.16欲望之翼 剧照 NO.17欲望之翼 剧照 NO.18欲望之翼 剧照 NO.19欲望之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欲望之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母亲死后,凯特(海伦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饰)被姨妈玛德(夏洛特·兰普林 Charlotte Rampling 饰)收留了。玛德希望凯特能够嫁给一个富翁,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桀骜不驯的凯特偏偏爱上了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莫顿(莱纳斯·罗彻 Linus Roache 饰)。  一个名叫米莉(艾丽森·艾略特 Alison Elliott 饰)的富家女出现在了凯特的身边,她身患重病,命不久矣。单纯的米莉爱上了莫顿,凯特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一条既能得到米莉家产又能收获莫顿爱情的妙计应运而生,她很快就和米莉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然而,人心并不如凯特想象中的那般容易操纵,眼看着莫顿和米莉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就要失去控制,凯特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之中。火焰山守护解放西3骏马奥斯温2永不分手女神们女人的勇气(国语版)海狼(国语版)上十八勇士翻滚吧!男人吸血鬼学院第一季毕业派对LV1魔王与独居废勇者新娘来了1978与狼共舞(2012)恐怖旅馆警视厅零系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爱与泪的告别黄金庭院:冬日里的新年愿望听说踏浪女人光荣战役荒野恶林怪笑少女马曼卡姆我的老婆失忆了第一季克莱拉一条叫王子的狗遗失身份插错美人头舞魂狼侠游戏时间到租个男朋友浪客行夏妍的秋天摩哈维的月亮新包青天之南侠迷案葛罗达的新娘速成男子汉一触即发第二季海角七号Operation Z ~日本毁灭,无需等待~银翼杀手伊甸维琴河 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CC版花絮里的另一個結局

1. 收錄了“另一個結局”:金髮天使卡西爾一等演唱會結束就下凡了,從正在收拾傢伙的Bad Seeds舞臺前走到隔壁吧台,大大咧咧來到擁抱中的情侶身邊。三人喜相逢后隨即展開蛋糕大戰臉上身上搞得一塌糊塗,導演帶著寶麗來走進鏡頭中拍照留念,女主即他當時的女朋友也朝他拋來一塊蛋糕……完全打破文藝氣氛的結尾,文德斯碰到劇情片就不時會出現莫名其妙的二缺構思、只有他自己覺得妙而旁觀者都為他發窘,這另一個結局就頗有這種風采——好朋友分開一天就重逢、美麗的女主還是導演的人,算什麽呀喂!但跟他後來更加哭笑不得的構思相比,這個結尾其實還蠻快樂的,免得卡西爾在《咫尺天涯》裏面吃苦了,多幸福!老李也不用皺著一張老臉出來作人生導師了!

2. 奇緣在於,早在1982年,兩位天使Bruno Ganz和Otto Sander就已經湊在一起打算執導一個紀錄片,內容大致是他倆去尋訪兩位同在二十年代的德國出道、大部份時間也都生活在柏林的老演員,其中一位就是《柏》片中扮演荷馬(就是獨自在荒地和圖書館遊蕩的那老人)的老喜劇藝人,花絮里收錄這片中跟他有關的片段。後來看了訪談,原來文德斯cast這倆位是因為他倆本來就是二十幾年的老朋友了不用為角色重新培養感情!

3. 刪除片段中有一個鏡頭拍到Rowland和Harry Howard站在車行門口的背影,然後Bruno Ganz走到兩人中間湊熱鬧。不得不說哥倆的背影跟雙胞胎似的,而且不用回頭就知道是營養不良的地下搖滾人。

4. 片場花絮為劇中劇集中營一景的拍攝,文德斯用法語同Alekan為首的攝影班底交流并發出指示,跟群眾演員開德語,跟Peter Falk說英語。一想他去法國遊學過一年,會說法語也是正常的。

 2 ) 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题记:每当我看见这茫茫人海中的芸芸众生,无可奈何地在轮回中生老病死,爱恨嗔痴,七情六欲,悲欢离合……总受到无比的震动以及对于众生的哀怜。——三毛《滚滚红尘》

1987年6月12日,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彼时距柏林墙的拆除还有两年。也正是在这一年,文德斯结束了在美国的八年漂泊,回到了故乡柏林,开始《柏林苍穹下》的拍摄。

《柏林苍穹下》的德文原名,Der Himmel über Berlin,翻译成英文有The Sky Over Berlin与The Heaven Over Berlin的双重含义。“我用电影对抗失却的悲剧,对抗世界的消逝。”42岁的文德斯这样写道。

影片开头,镜头在缓慢摇移的悲悯中,从天使的视角俯瞰战后满目疮痍的柏林以及生活其中的芸芸众生。亲子与夫妻之间的隔阂与争执,墙角边的孩子孤独旁观其他人的玩耍,车祸受害者的伤痛与苦楚,街头的赚不到钱回乡的妓女涕泗横流……

天使卡西尔跟随着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亲人的老人故地重游,听他追忆黄金时代的柏林。曾经的波茨坦火车站由于地处各管辖区的交界处,并有柏林墙横穿其中,这繁华一时的城市中心,在战后被沦为没有人烟的隔离区。老人走到荒凉的旷野中,无路可走,无处可去,最终昏昏睡去的镜头,萧索冷清。

作为二战后出生的第一代人,相比其同胞法斯宾德与赫尔佐格,文德斯影片的德国色彩并不那么浓厚,他片中的主旋律是挥之不去的孤独意识以及渗透在这种冷调中的那一丝温情脉脉。从集中营的拍摄片场扮演纳粹军人和犹太人的群众演员们漫不经心地站在一起吸烟聊天的场景,以及片中不断出现的天使在反复穿梭柏林墙的镜头中,文德斯的政治观可见一斑。

如塔可夫斯基所言:艺术家可分为两类,一类创造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类则创造现实。文德斯的天使形象是“超越呈现在今日人类面前的世界”的。 至于是否会如阿伦特所说的,与时代刻意保持距离的人反而会为其所在的时代打上最深的烙印 ,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文德斯本打算安排美、英、法、俄四国的天使以对应柏林当时的状况,但“这样一来似显公式化了” ,于是一切顺其自然。片中天使丹尼尔是德国人,而女演员玛瑞安是法国人,已而坠入人间的“天使”Peter Falk则是美国人。他们各自说着德语、法语和英语。

天使视角中的世界是黑白的、所谓超善恶的,进而显得冰冷、隔阂、疏离,因其“纯粹”而“贫乏”,这也正是冷战中的东西柏林的隐喻。天使是理性精神的象征,而德意志又恰是最善于逻辑思辩的民族。在文德斯的设置中,“被上帝放逐到柏林”的天使们 用发蜡固定的头发一丝不乱,穿着黑色长风衣游曳人间。他们无法直接体验到人类的感觉和感情,永远只能作为距离外的旁观者,始终保持沉默而不能影响人类的行动。

神学家瓜尔蒂尼对《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的评语是:“它们不再是有生命的上帝的使者…它们是本质,人们大概可以简单地把这种本质称为众神。” 文德斯也承认他在构思影片时“最先也是最重要的”正是里尔克的作品。

在影片《天使之城》中,上帝虽然不在场,却为天使频频提及,文德斯的天使却是在神之外的。他们游走人间,倾听人们内心的告白,只有孩子们才能偶尔“看见”他们。他们不行神迹,温情的触摸挽回不了从高处跃下的自戕。“我其实不相信他们的存在。”文德斯这样回答关于影片中的天使的问题,“他们在电影中的存在是隐喻。”

《柏林苍穹下》一反过去以孩童或女性现身的天使形象,选择中年男人出演天使。观众所见到的“翅膀”却安在凡间的“天使”、抱怨“戴着这些累赘,我怎么飞得起来”的玛瑞安的身上。玛瑞安在月圆之夜的那场表演,文德斯一反之前一以贯之的俯视镜头,从丹尼尔的视角选择了仰视。主客体的颠覆仿佛预示了作为男性的“天使”终为女性所“救赎”的结果,丹尼尔终于领悟:“我们不是旁观者,我们一直身在其中。”台上的Nick Cave唱的正是“From Her To Eternity(从她到永恒)”。

文德斯在小津安二郎墓碑上看到唯一的“无”字无疑震动了他。《柏林苍穹下》的片尾字幕,导演文德斯表示致敬的三个名字,小津安二郎被排在第一位(另两位分别是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

应了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图书馆的场景作为片中天使们的集散地,亦是串联情节的线索而重复出现。图书馆中有一幕,女子读道:“1942年,本雅明购买了保罗•克利的水彩画:著名的Nova Engle(新天使)。”本雅明自己是这样写的:“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史天使的:在我们感受到历史链条的地方,她看到的是一个彻底的灾难。后者把残骸一个压一个地堆起来,把他们猛摔在他们脚前。这个天使愿意停下来,唤醒死者,把被打碎的东西变成一个整体。但是从伊甸园吹来了一阵风,这风是那么有力地鼓起了天使的翅膀,以至天使已无法将翅膀合上。这风无可阻挡地将他推向他所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废墟却离他越来越远。这风,就是我们所说的进步。” 天堂与人间、永生与死亡、政治与战争,文德斯的内省与伴随而来的虚无观,正如片中丹尼尔将要变成人时,卡西尔对他说的那句:“这一切都不会真实的发生。”

里尔克说过:“生与死,认可一个而不认可另一个,使一个终将排除一切无限物的局限。”天使丹尼尔不堪永生的天堂之“轻”来到人间,才终于感叹:“只发生一次,因此将成为永恒。”世间无数背负死亡之重担蝇营狗苟之众生,能以天眼一觑红尘,得悟“可怜身是眼中人”否?

 3 ) 很久以前抄过里面的诗

Lied Vom Kindsein
– Peter Handke

Als das Kind Kind war,
ging es mit hängenden Armen,
wollte der Bach sei ein Fluß,
der Fluß sei ein Strom,
und diese Pfütze das Meer.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走路的时候总是挥舞着臂膀
认为沟渠是小溪,涓流为大河,而水洼就是大海。

Als das Kind Kind war,
wußte es nicht, daß es Kind war,
alles war ihm beseelt,
und alle Seelen waren eins.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不觉得自己是孩子
一切之于他都是富于生命的,
一切生命又都是相同的

Als das Kind Kind war,
hatte es von nichts eine Meinung,
hatte keine Gewohnheit,
saß oft im Schneidersitz,
lief aus dem Stand,
hatte einen Wirbel im Haar
und machte kein Gesicht beim fotografieren.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对于万物一无所知,
没有任何的习惯,
经常盘着腿坐,
兴冲冲地离开,
头发一团糟,
照相的时候也不会故作姿态

Als das Kind Kind war,
war es die Zeit der folgenden Fragen:
Warum bin ich ich und warum nicht du?
Warum bin ich hier und warum nicht dort?
Wann begann die Zeit und wo endet der Raum?
Ist das Leben unter der Sonne nicht bloß ein Traum?
Ist was ich sehe und höre und rieche
nicht bloß der Schein einer Welt vor der Welt?
Gibt es tatsächlich das Böse und Leute,
die wirklich die Bösen sind?
Wie kann es sein, daß ich, der ich bin,
bevor ich wurde, nicht war,
und daß einmal ich, der ich bin,
nicht mehr der ich bin, sein werde?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常常会有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我被称作我而不是你?
为什么我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而空间又在什么地方终止?
在阳光下生活不仅仅是一个梦吗?
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
难道不仅仅是真实世界的映像吗?
难道真的存在邪恶,或者充满了恶意的人吗?
如何才能做到,
我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成了我,
而不是在我死之后,
我又怎样才能成为唯一的我,
而不是很多个我?

Als das Kind Kind war,
würgte es am Spinat, an den Erbsen, am Milchreis,
und am gedünsteten Blumenkohl.
und ißt jetzt das alles und nicht nur zur Not.

当还是还是孩子的时候,
菠菜,豌豆,牛奶米以及烂透的花菜都令他作呕,
而现在他却不再是被迫无奈吃这些东西


Als das Kind Kind war,
erwachte es einmal in einem fremden Bett
und jetzt immer wieder,
erschienen ihm viele Menschen schön
und jetzt nur noch im Glücksfall,
stellte es sich klar ein Paradies vor
und kann es jetzt höchstens ahnen,
konnte es sich Nichts nicht denken
und schaudert heute davor.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可能有一次在陌生(人)床上醒来,
而现在却常常发生,
他很清楚伊甸园是怎么样子的,
他现在至少也知道
没有什么是他所不能想的,
也会为此颤栗发抖。


Als das Kind Kind war,
spielte es mit Begeisterung
und jetzt, so ganz bei der Sache wie damals, nur noch,
wenn diese Sache seine Arbeit ist.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对于任何活动都充满了热情,
而现在,完全如同当初一般被某样东西吸引,
只有当这是他的工作时候了.


Als das Kind Kind war,
genügten ihm als Nahrung Apfel, Brot,
und so ist es immer noch.

 当还是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的食物来源就是苹果和面包,
现在依然如此。


Als das Kind Kind war,
fielen ihm die Beeren wie nur Beeren in die Hand
und jetzt immer noch,
machten ihm die frischen Walnüsse eine raue Zunge
und jetzt immer noch,
hatte es auf jedem Berg
die Sehnsucht nach dem immer höheren Berg,
und in jeden Stadt
die Sehnsucht nach der noch größeren Stadt,
und das ist immer noch so,
griff im Wipfel eines Baums nach dem Kirschen in einem Hochgefühl
wie auch heute noch,
eine Scheu vor jedem Fremden
und hat sie immer noch,
wartete es auf den ersten Schnee,
und wartet so immer noch.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浆果对他来说就和店铺里卖的浆果一样,
现在还是如此。
他草草的嚼烂核桃,
现在还是如此。
(他)在山顶的时候,
总是往更高的山峰盼望,
在每个城市里,
希翼着更大的城市,
现在还是如此。
(他)兴高采烈的去摘取树梢上的樱桃,
现在也还是如此。
在陌生人面前拘禁害羞
现在也还是如此。
等待冬季的第一场雪,
现在也依然期待。


Als das Kind Kind war,
warf es einen Stock als Lanze gegen den Baum,
und sie zittert da heute noch.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像投掷长矛一般把树枝甩向大树,
至今这都令他兴奋。

 4 ) 柏林苍穹下

讲述天使的故事。他们飞行在柏林城市上空,出没在柏林的大街小巷,图书馆是他们的家,可以读每个路人的心,并且轻轻拥抱即可安慰并带来希望。婴儿和老人可以清楚地辨认他们。天真者,用心生活者,可以感知他们的存在。其中一个天使爱上了一个穿翅膀的马戏团演员,最终决定成为凡人,和她生活。
是的,看过《天使之城》的人会笑了,因为这熟悉的情节。我想,爱好电影的人可以用这两部片子来解释欧洲文艺片和好莱坞商业片的不同。都是极好的片子,看哪个都不觉得亏。
《柏林苍穹下》的黑白影像一下子就博得好感。是那种没有彻底褪尽颜色的黑白,泛着亲和的温暖。
别忘了,这可是维姆 文德斯 (Wim Wenders)的片子,他的《德州巴黎》曾经真真的挑战过每一个观众对于闷片的忍耐极限。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没有自始至终的情节。大段大段的独白绝对是他的拿手好戏。那些话让人感觉句句都是哲理。然而哲学书,往往让人感到沉闷。
这部片子不具备引人入胜的情节。天使丹密尔不拥有像尼古拉斯 凯奇那样勾魂摄魄的眼睛。但是,他的目光充满了平和与悲悯,嘴角时而浮现的浅淡笑容让人心动。
地铁上各式姿态的人,人群里的内心独白竟然如此嚣躁。图书馆的老人走在旷野里然后睡去,孤独站在墙边的孩子看着共同玩耍的三个小孩,街头的赚不到钱的妓女眼泪花了妆……这些画面都让人感到心底的暗潮涌动。
当天使从神的翅膀上跳了下来,成为一个物质存在的人。天使眼中的黑白变成了凡人眼中的多彩,他兴奋地询问路人:“这是红色吗?”“是的。”“那管子呢?”“黄色。”“那个?”“蓝灰色。”……他想尝尝咖啡,他对着画者致敬,他奔向自己的爱情,人和人之间的爱情。
整个影片看下来,让人由新奇,到沉闷,到压抑,中间有一个阶断,你会感到艰涩到想关掉碟片,可是过了这个阶断,你竟然会感到了温暖,共鸣,然后到感动。在最后结束的时候微笑起来。
可以说《天使之城》是以《柏林苍穹下》为蓝本。它把那些大段大段的沉闷对白去掉,添上了具像的情节。天使爱上人类。TOUCH。以及最后在他再也回不去了的时候,他在海里游泳,天使们站在海边观看。一下子,一部欧洲文艺片就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好莱坞商业片。同样的可圈可点,同样的引人入胜。

最后写一段《柏林苍穹下》开头的台词在这里。非常好。里面的台词,抽出来读,都同样精彩。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 It Was The Time Of This Questions, Why Am I Me…And Why Not You? Why Am I Here,And Why Not There? When Did Time Begin,And Where Does Space End? Isn’t Life Under The Sun Just a Dream? Isn’t What I See,Hear,And Smell….Just The
Mirage Of a World Before The World?
当孩子仍在孩提时代,总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你?为什么我在这里,而不在那里?时间从那里开始?空间又在哪里结束?阳光下的生命难道不是一个梦?我所见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不就是这个世界的外衣吗?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It Walked With Its Arms Swinging, It Wanted The Stream To Be a River….The River a Torrent…And This Puddle To Be The Sea,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It Didn’t Know It Was a Child..,Everything Was Full Of Life…And All Life Was One, When The Child Was a Child….It Had No Opinion About Anything It Had No Habits,It Often Sat Cross-Legged,Took Off Running…Had a Cowlick In Its Hair…And Didn’t Pull a Face When Photographed.
当孩子仍在孩提时代,走起路来,摇晃着胳膊,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那些小泥坑,就是大海。当孩子仍在孩提时代,他并不知道自己只是个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充满生命,所有的生命又都是一样。。。当孩子仍在孩提时代,对一切都毫无所知,没有任何习惯,经常交叉着脚坐或者跑。。。。头发一团糟,拍照的时候也没有做鬼脸。

 5 ) 当我能看见你的时候,我仍是孩童

电影开始的那段,天使俯视柏林城市的黑白画面。如时间流淌般,缓缓移动。
我突然感觉到一种不可名状的空前的悲伤袭来。
这悲伤透过屏幕,穿过皮肤,直达骨髓。
我知道,那一定是坐在我身旁的那个我看不见他的天使,他轻轻的将手放在我的肩膀。

导演Wim Wenders自己也承认,他不相信天使的存在,天使在这部电影里只是隐喻。
而更多爱这部电影的人,我们,却是如此迷恋着那生有双翼的神的物种。
他们作为观察者,行走在城市里。相比那些救赎,神迹,这是我最喜爱的对于天使工作的描述。
他们跨越推倒的柏林墙,走过战后的柏林城,走过24小时的咖啡小铺,穿过街道,穿过工地,穿过旷野,穿过废墟,穿过地铁,穿过nick cave and bad seeds的歌,穿过马戏团,回到图书馆模样的天堂。
他们仔细聆听每一个人。

我本处于空前悲伤带来的慌乱中,渐渐,仿佛融入天使的职责,和他们一起聆听起众生。
在长达一半时间的喃喃的旁白中,我感觉自己也是一个观察者,开始变得安静。
战前的柏林。我是失语的演讲者。我四年没见过她。我为什么要活着?可怜的养老金。妻子出走童年留下的怪癖。他不会丢下我的。我是哑巴,三个人一起玩多好。。。
细细碎碎的内心自语,糅杂在一起,像是轻柔的乐章。
每个音阶却都孤独。

身处人群中,你有没有在思维正进行时,突然中断?
我常常感觉深深的恐惧,身边有人(或是天使)正在聆听我的内心的最黑暗和最绝望。而且坚信这恐惧不是没来由。
当你愈是想要控制思维这匹脱缰的野马,脑中愈是像火车站一样各种想法一刻不歇你来我往。
于是为了掩盖这混乱,我会在脑中默默唱一首歌《Vincent》。
我知道我是有恐惧人群的心理障碍。因此我总愿意站在人群的边缘。
我喜欢观察所有人的或喜或悲。观察是否有人不知所措,然后走上前去轻轻用手搭在他/她的肩膀。
也常常爱上人群中,和我同样沉默不语的那个。
或许我也是被放逐的观察者?只是自己已经忘却?

那首在电影开头,和电影中间不断出现的,Peter Handke的《童年之歌》。
当孩童仍是孩童,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河流就是大川,而水坑就是大海。孩童的思维如清水般纯净透明。
因此孩童能看见天使的微笑。因此天使会对孩童微笑。
而被天使守护的我们,已不是孩童的我们,早忘记了曾见过的那笑脸。
被默默守护,却浑然不知那个守护天使身在何处,眼神是否勾人魂魄。
当孩童不再是孩童,我们看不见天使。
这就是我不可名状的空前悲伤的缘由?

想起一个人,他早在我对面的窗,看过我青涩的短发模样,看我下楼遛狗,看我蓄长发,直到看我穿上第一双高跟鞋。他看我那时稚嫩的画时,尽管他已快要离开,他只是笑着什么也不说。
而那个时候,我们都浑然不觉。
于是我那种无比悲伤的情绪又冒了出来,那个曾守出现在我生活中的观察者,现在会在那个图书馆?

天使丹密尔终于和玛瑞安相遇的那一刻,丹密尔缓慢、缓慢转过身的那刻,我空前悲伤的情绪消失了。
玛瑞安的耳饰,是一只小小的翅膀。
永生的合体的感动中,天使卡西尔独自坐在台阶上,仍在他幽蓝色的黑白世界中。


***
当我能看见你的时候
我仍是孩童
睡在陌生的床上
也许偶尔会醒来一次

我仍是孩童的时候
我能清晰看到天堂的样子
能清晰看到你在那么高的高处,俯视这城市的样子
能清晰的看见你的微笑

因我只是个孩童
我不恐惧你聆听我脑中任何的念头
因为我手里抓满了浆果就会满足
因为我只是白纸一张,清水一杯的孩童

你仅是从我面前微笑走过,像路过每一个孩童
当孩童仍是孩童
我能看见你
却不能在你眼里投射光影

当我已不是孩童
我已无法看见你
你却执着的守护在我的身边
聆听我所有一言不发时的声音
这聆听却让我恐惧
我无处躲藏的恐惧
我无法分辨,这恐惧究竟来源何处的恐惧

你在我哀伤时,把手搭在我的肩膀
你在我欢乐时,仰视我,视线紧随
你在我奔跑时,在街角处等我
你在我心醉时,轻抓住我的手,想要与我共舞一曲
尽管这一切,我都不知晓

当我已全然投射在你的眼,和心中
我却已不是孩童
我却已看不见你

直到一天你出现在我梦中
金甲,白色羽翼,眼神忧郁,一丝不乱的发
我终于感知到你的存在
我却无比悲伤

我,要在这世界中
怎样找到你
当我再能看见你的时候,
你已卸去金甲,没有羽翼,头发会因微风而震颤,你从云端跌落
我还能认得出你吗?

也许只有那一天
那种无比悲伤的莫名情绪终究再不纠缠我
我终被另一种感觉填满
那叫做完整的感觉

那时我环顾四周
就能轻易的从喧闹的人群里
看见那个微笑注视着我,一言不发的你
你跌落时后脑勺的伤口
早没了痕迹

 6 ) 抛弃上帝也要相爱

    沉沉睡去,做了个梦,梦里有个人对我说:……所以,以后别再自己偷偷地哭了。拼命想看清那人的脸,却感到谁在摸我的头发,然后那张带着灼热温度的大手落在我的后背,停留在我的肩胛。“妹妹,别再瘦了,你要长出翅膀了。”声音低沉而温存,无比熟悉。
    我习惯性用撒娇的腔调反驳:“那是蝴蝶骨好吧……”然后心头一动,猛地翻坐起来。果然是堂兄。他坐在床边,微笑看我,一如从前。我感到那么欢喜,问刚刚是否也是他在说话,他却不回答,只是笑吟吟地望着我。我着急了,伸手去捉他的衣袖,却只是落得将自己惊醒的下场。
    我唯一的本家哥哥,我们分开有四年了吧,一个在人间,一个在天堂。
    伸手越过肩头,摸到刚刚被他手掌覆盖的地方,余温依稀尚存,那坚硬的突起的确是如同翅膀般美好的弧度。只是哥哥,你离开天堂来到我的梦境中,到底想对我说什么呢?

    想来哥哥定然是和天堂里的天使在一起的吧。他是不是也有了那样奇妙的能力,仅仅是轻轻触碰身体就能阅读对方的思想?我已记不起第一次看《柏林苍穹下》时是谁眼神迷离,呼吸急促地告诉我,这是世上最像诗歌一般的电影。但我却记得,那些爱读书的天使和他们纯净安详的不朽魂灵给了我多么大的震撼。有人觉得那是部相当闷的片,大段的独白,静默,尤其是前半段的黑白镜头,更加深了沉闷,了无生气。但我当时凭着心底涌上来的一波又一波潮水,凭着它们向四肢百骸扩散的细微振荡,毫无疑问,我肯定它就像那最最动人的诗句一样,从头至尾的美好,流淌成河。也唯有黑白能配得上天使们纯粹的灵魂,能映衬马戏团女郎的伤感落寞。

    有一段时间曾经天天往图书馆跑,在图书馆那略显空旷的楼上楼下穿梭或静坐。因为我曾一度认为,如果真的有天使存在,他们真的乐于在图书馆收集人们的思想,捡拾人们记忆的碎片,那或许能把我的心情带到天国,转达给我已逝的亲人。这样便可以平复我不断涌起的忧伤,因为我深深记得在电影中,在他们的触碰之下,人们的心境都变的安详。那些细碎的低语般的心声,似一首午夜的咏叹调,在影片细腻的黑白画面之间流淌。普通人的思想,此刻读来,也诗一般。尤其是那位美丽的马戏团女郎,她那孤寂的心灵和高高在上的美丽身影,不仅打动了守城天使,也打动了我。当她在秋千上飞翔时,她的身姿曼妙,仿佛带着天堂的光辉翩然而至,所以她吸引了守城天使的目光。而当天使的手触碰她时,她心中隐匿的所有不安孤寂无助倾泻出来,像春天第一场绵软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湿润了天使的心,也无法抑制地湿润了我的眼睛。她光祼着后背坐在床边,那优雅的曲线多么楚楚动人又是多么寂寥,她说:“我害怕黑夜,尤其是我生病的时候,因为那是我最虚弱的时候,无论你想不想,都得继续下去,我该怎么办?或许这是个小问题,我应该这么想,我所知甚少,而我,却太好奇了。我常常这样自言自语,像个疯子,但我总觉得有个人在倾听我的倾诉。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再紧闭双眼,即使那些石头都让人感到空虚,颜色就像夜空下的霓虹灯。我有段故事,必须继续下去,这就是生活。我独自一人,时间也变得如此认真。我从不曾孤单寂寞,也不曾和任何人在一起。”

    我不得不说,这段表白和我后来认识的若干聪慧精灵的女子的心思如出一辙。我却不能再就此断定她们也在扮演秋千女郎的角色。因为梦里堂兄说的话,给了我不同的角度,让我有了一些彼时未曾有过的念头。那个天使,他穿越了怎样恒久的时光,阅读了多少人或欣喜或悲怆的念头,见证了多少生死沉沦,他谈不上痛苦幸福。因为这一切,他看在眼中,却因为超脱于尘世不能体验那些起起落落的情绪究竟意味着什么。可当他爱上,这世间的一切之于他也有了大不同。哪怕是清晨彻骨的寒冷,一杯热咖啡的苦涩温暖,甚至挨揍的痛楚,他都愿意欣然体验,因为那是他的心上人,他爱上的人所存在的环境。或许有些肮脏,或许有些虚伪,或许还冷漠了些,却因为她的存在都变得可爱。爱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关于这部影片,我也看到好多说法。有人谈到历史变革,有人谈宗教寓意,有人谈人性。我向来写不出什么高深的论调,我所能想到的就是,宁可忍受这世上的万般不好,宁可放弃高贵的身份,不是要研究社会变革,也不是特意下凡传经布道,而只因为这世上有个人是需要他去爱的,为此天使也甘愿抛弃上帝。那么我们,我亲爱的们,还有什么要怕的呢?人们总说,只有电影能如此美好,可我却想问,难道电影不是人心的产物吗?纵然我们不是处在一个唯心的世界,可至少应该有信念。到这里我不禁想笑,因为这之前曾写过关于另一部电影中的爱情,但那主角是妖精,这回却变成了天使,论调可是有了些变化。或许我在打自己嘴巴,或许我在替自己为世间的爱情找出路。有位鸟人曾说:“如果比起爱情,艺术算个屁,如果比起生命,爱情算个屁。”这话看来十分实在,可是这厮是个务实主义者,我再次回想电影和我的梦境,就发现我已不能完全赞同此话,尤其是当我看到荣公主的一段文字:“我认识的一些女孩子都是极好极好的,但是却找不到一个人来共对一盏灯。但是我知道,总会有一天,你们能有怀抱安放,还会抱着像极的小女儿来见我,她无师自通地叫我阿姨。一定会有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里握住你的手,教你们每日都欢喜。”

    这是一种信念,在我心里,这段话可以和这部诗般美好的电影和许多撼动心灵的诗歌比肩,因为它让我相信在这个所有人都互相调戏的时代,其实我们的心底都一样对真情抱有理想。

    我亲爱的姑娘们,请伸手摸下你的肩胛,是不是有翅膀将要生长,上帝将我们丢下来的时候不是已经解开我们身上的铠甲吗,既然已经来到尘世,就别再将它穿回去了。相信我,天堂没有人间那么好玩。请努力勇敢的去相爱,抛弃上帝也要相爱。


附两段电影中的两个段子,极好的两段。

一: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
他总爱问,
为什么我只是我,
而不是你?
阳光下的生命,
难道不是梦吗?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
他只看到苹果和面包,
他以为那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长大后,
快乐越来越少了,
只有在工作之后才有快乐的片刻;

当孩子只是孩子时,
糖果就是糖果,
就是这样,
在核桃树下,
他张开手,非常激动,
他总是等待着;
朝一棵树扔一个树枝,
就像扔火箭一样…

二:
爱情来也
我们沉醉在爱情中
缠绵悱恻
爱,既在漆黑的夜晚
也在朗朗的白昼
此刻更如火如荼
谁主谁从?
我中有她,她中有我
世人谁敢称从未与人相爱?
我正沐浴在爱河中
人类无法长生不老
此情此景却可万古长存
那一晚我知道什么叫惊讶
她飘然而至,带我归家
我终于找到归宿
姻缘际会
际会唯此一回,此爱却天长地久
此情此景,至死方休
我将与之生死相随
我们俩的故事曲折奇异
男女相爱的力量终令我由神变人
我…
终于…
知道…
作为…
天使…
所不了解的…

End

PS.当我发觉自己在无可挽回地沿着煽情的大路奔驰而去,我已来不及刹车了我。索性我煽到底了,……就这样吧,写不下去了,也不想再修改了。谁让我最近想起要写点啥的电影都那么有爱呢。
可能是季节的影响,太美好了吧……请别说是思春好咩……我都更年期了我……—“—
内什么……觉得我是雕虫小技的就别鸟我了,大家都很清楚我哪方面技巧比较好,就表一遍遍重复我的短处,一遍遍摧残我的小心灵了。谢谢大家!

 短评

本片荣获1987年第4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天使听完摇滚乐也想当人(我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5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4K绝赞修复版。文德斯巧妙把玩摄影机的视角,一张张面孔和一串串的独白,当我们都泡在图书馆里渴望全能的智慧,天使默默守护并也渴望成为人,到了最后有一种实实在在的脚踏实地的感觉,可谓美好,那些最好的电影总是在做同一件事——返老还童,回归纯真。

8分钟前
  • TWY
  • 推荐

本来以为2018年将终结于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结果横空出来一个柏林苍穹下…结尾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真的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部片子是一部“传记片”啊!对德国人的状态进行群像式描摹,单是声音的创造性运用就足以让每个人立体起来。成人之所以没法意识到天使的存在,大概是因为自我太盛吧

1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翻了翻2019年的映后交流笔记,文德斯说:凡人的世界是彩色的,天使眼中的世界只有黑白,因为天使是超验的存在,他们只需看到本质和精髓,这些本质恰与颜色味道无关。天使眼中的黑白是丰富的黑白(影片色调是用祖母的尼龙袜作滤镜拍的)。他还说,“天使的存在让人欣慰,让我们觉得心声有人倾听。”文德斯是如此热爱天使,以致十年后又到好莱坞写了一部《天使之城》,甚至他所有签名都习惯性添扇小翅膀。(20190521资料馆文德斯影展)

16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在一切存在当中,我找到了真真切切的自己。

17分钟前
  • shu
  • 力荐

#HKIFF# 当孩子还是孩子。散文诗般的电影,黑白/彩色与精神/感知的两分法彼此融合的地方最奇妙,也就是说,感觉到看不见的东西,一如电影。

18分钟前
  • btr
  • 推荐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他总爱问,为什么我只是我,而不是你?人的一生从何开始?宇宙在何处终结?阳光下的生命,是否只是一场梦幻?

1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又一部必须进影院看才会有感觉的电影。。用碟看是闷片,而投到大银幕上就全然是扣人心弦的诗作了啊,2个多小时丝毫不嫌长--诚然,要是眼角那些细纹都无法看清,那么其间的心动、暗涌跟哲学思考又要从哪里寻找着落呢?

21分钟前
  • woodyallen
  • 推荐

(8.4/10)文德斯公路片的另一种呈现——关于心灵的旅程。天使视角下的普众独白,群像式的人群组成柏林的历史、现在、人文与情绪,黑白影像中的彩色交织,每一个孩童都是诗人,拯救孤独灵魂的只有爱,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昆德拉语:人的存在及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里的枝节中去寻找。

22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B+】浪漫的不行,将人的心理活动艺术化的跟诗一样,其实人未必有那么多的独白,就好比我,大部分时间,我的脑袋都是空的(发呆……)

2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最后字幕致敬小津安二郎、特吕弗、塔可夫斯基,称他们为降落凡间的天使,让故事又变成另一重意义了。艺术家就是孤独理性和热闹人世之间的摆渡者。

28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像哲学,又像诗歌,电影画面质感无可挑剔。

3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亲爱的文德斯,这个人世不需要也不值得你来关怀和悲悯。不过后半段终于还俗了,还不错。但是你就别一开始有那么高的立意。喜欢酒吧里那首歌,超赞!

32分钟前
  • Dyingpluto
  • 还行

真正的大闷片。文艺青年装逼片。

37分钟前
  • 阿烟
  • 较差

柏林墙边的忧郁,弥漫在灰蒙蒙的手风琴里;战后发泄的疯狂,释放在歌厅金属的啸叫中。被围观男人满身汽油的愤怒,马戏团杂技女放弃梦想的落寞,自杀男人下坠前的绝望,落单男孩墙角边的哀愁,天使游走在人间,听取了太多心事。不如化作人类,分得清颜色,感受到重量,用不朽换取短暂,用才华推动文明。

3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天使倚在世人的肩,或脸贴脸,或只是经过轻轻搭一下手掌,那一刻全世界的温柔都被赋予,纯洁如孩童神圣如上帝。他走进人间。他精通所有语言,掌握无尽宇宙奥秘,却又同初生婴儿努力辨识这世界。他用天使的铠甲换一件斑斓外套,他触到爱人身体的温度,数万年来混沌的世界逐渐清晰,他第一次做了彩色的梦

41分钟前
  • 阿茶
  • 力荐

哀婉伤怀与生命激情兼具的诗性电影。1.悲悯寂寞的天使与孤独疲惫的凡人,伤痕累累的柏林。2.黑白天使视角,运动长镜头流畅灵动,一如肆意穿梭的神之意识。3.兀立于时间之河的歪脖老树,似[雾中风景][女性瘾者]。4.Peter Handke的童年之诗与Nick Cave的摇滚。5.品一杯咖啡,看饱满之色,坠入爱河。(9.5/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即使在间隔那么久以后,我们还能回忆起众多场景和细节,图书馆、马戏团、演出现场,每个场景的大致长度,画面上的粗大颗粒都显示了时光的默默。这是一个时代片,永远没有办法再复制的经验,那些喃喃自语,即使在日后其他影片里也多次运用,但永远没有办法取代当时的激动。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我真的哭了有将近半小时,这部德国电影几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哲学和审美观念的极限。我的泪点忽高忽低但最多也只会鼻子一酸而已,从未有过一部电影像这样让自己的“理性”完全失控,就像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真正见到了上帝那般这是一封神性和人性同时献给对方的无字情书。天使意识流般地聆听每个人内心的细腻,同时也观察着宏观的一切——战争,爱情,岁月变迁......在震撼的远景俯瞰镜头运动和夹杂着宗教般人声的无调性弦乐的背后,我看到的“永恒”与“毁灭”“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满脑子奇怪问题: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你”?为什么我在“这”而不是在“那”?时间的起点在哪?宇宙的尽头又在哪?是否阳光下的勃勃生机不过是幻景?”

49分钟前
  • Rachmanoviev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