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

HD中字

主演:Yoav Donat,伊泰·提伦,奥斯瑞·科恩,迈克尔·穆索诺夫,佐贺·史塔斯,Dudu Tassa,阿什拉夫·巴姆,Fares Hananya,雷曼德·阿萨雷米,Byan Anteer,Aisha,Fatima,Khaled Salam,Iad Abu Nama,Hussein Mahagna,大卫·沃尔切克,阿卜杜拉·埃尔·阿卡尔,盖·卡普尼克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黎巴嫩 剧照 NO.1黎巴嫩 剧照 NO.2黎巴嫩 剧照 NO.3黎巴嫩 剧照 NO.4黎巴嫩 剧照 NO.5黎巴嫩 剧照 NO.6黎巴嫩 剧照 NO.13黎巴嫩 剧照 NO.14黎巴嫩 剧照 NO.15黎巴嫩 剧照 NO.16黎巴嫩 剧照 NO.17黎巴嫩 剧照 NO.18黎巴嫩 剧照 NO.19黎巴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黎巴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982年6月黎巴嫩战争的第一天,四名年轻的以色列士兵独自驾驶一辆坦克,被要求配合一队地面士兵作战。该部队的第一个任务是进入黎巴嫩平民村庄,清除那些看上去明显是巴解放组织的恐怖分子。指挥官贾米里描述特派团的行动要领是要“迅速简单”,然而随着士兵进入村庄,看似简单的任务很快变得复杂,最终变成了一场屠杀噩梦。在特派团出动那一刻起,他们和其他部队失去联系,四名士兵就被带到了一个死亡陷阱当中。  《黎巴嫩》表现了混乱复杂的中东战争,这部电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政治问题。但最重要的则是,导演希望通过电影描绘四个二十出头年轻人的惊醒,他们突然发现自己身处杀害平民的残酷现实中,杀人成为他们必需做的事情。他们都不是英雄,也没有人想成为英雄。他们的生存本能和人性价值观在激烈斗争,这是一出毛骨悚然的人间悲剧。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丛林中的莫扎特第一季这群汉子黑鸦2十二生肖城市英雄钢琴之森 第二季再造战士(2007)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二十一季薇薇安整容记少年骇客:外星势力第三季月光变奏曲僵尸启示录:救赎重案组第一季错爱再婚进行时直言真相第二季无人知晓的爱背骨罪欲望2005最后的美洲豹特功明星幸福迷途三匹之侍原声带2午夜凶铃2(美版)寻找爱情的下落七月十四小美人鱼之大海怪传说谍网雄风(原声版)观光者阿嬷的放屁车忍无可忍谎言的岛屿破事精英第二季感染2019五月的四天寻铃魔术师传奇大楼里只有谋杀第三季聊斋·席方平起锚

 长篇影评

 1 ) 李安:《黎巴嫩》是一部伟大的战争电影

《黎巴嫩》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1982年6月黎巴嫩战争的一天,四名没有作战经验的以色列士兵被要求进入黎巴嫩平民村庄,清除那些看上去明显是巴解放组织的恐怖分子。然而随着士兵进入村庄,听似简单的任务马上变得复杂残酷,最终变成了一场屠杀噩梦。

作为电影技术迷的李安,我们有理由相信《黎巴嫩》打动他的地方不仅是电影里对战场的真实揭露和对战争的反思,还有这部电影独特的制作和影像表达方式。值得一提的是,7年后李安也如愿拍了一部在电影技术上追求身临战场的观影体验的反战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整部《黎巴嫩》的拍摄都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完成,即从坦克内部、从枪的瞄准镜里向外拍摄,以以色列士兵的眼光审视黎巴嫩战争。这样大胆的拍摄设定,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身处坦克这个密闭空间的恐惧感,也给观众带来了身临战场的真实感。观众被带动跟随男主角的目光扫动,看到赤裸裸的战场环境。影片里瞄准镜多次在饱受战争摧毁的村庄、无助的平民、甚至过路的牛上停留,让大家不自主地进入士兵的视觉世界和内心世界,感受年轻战士的恐惧和战争的无情。这种简单独特的影像叙事和对战场的近距离还原,给人扣人心弦的观影体验,引人思索。

57岁的塞缪尔•毛茨截止目前就拍了两部电影:《黎巴嫩》和《狐步舞》,两部电影都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黎巴嫩》更是获得金狮奖的荣誉。产量虽然不高,但是没有人比毛茨更能给观众带来有说服力的反战哲思。毛茨在20岁时候作为一个坦克炮手参加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2007年他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和拍摄电影,《黎巴嫩》便是以他作为坦克枪手的角度去展开的。深受战争创伤折磨的他,直到20年后才终于鼓起勇气将这段经历搬上银幕。毛茨表示,他想结合自己的战争创伤以及第一次在战场上杀人的恐怖回忆来展示以色列社会中无止尽的战后创伤局面。

李安在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到:“《黎巴嫩》是一部不需要争论就被评审团确定下来的奖项得主。这是一个人压抑了27年拍出的电影,没有经历过那段炼狱的人是拍不出这样的电影的。来自不同地方的我们都庆幸我们当时不需身处那部坦克里,但在世界的其他角落,还会有另一部装载着恐慌和罪责的坦克。我很感激导演带来了这部电影《黎巴嫩》是一部伟大的战争电影。”

放映时间:11月3日 6:00pm

放映地点:纽约 French Institute Alliance Francaise

放映格式:35mm胶片

导演会参加映后访谈

购票链接:

//www.showclix.com/event/ccff-lebanon

 2 ) 《黎巴嫩(לבנון)》:菜鸟上战场【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4/66.html

in 2009, 以色列, 影评, 金狮奖 on 2012-04-25

לבנון

本片获得2009年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电影讲述一辆坦克参加战斗的故事。在第五次中东战争开始前,以色列军队的一辆坦克进入战场。坦克中有四人,炮手、驾驶员、装弹手以及车长。战争开始前,资历最老的装弹手与车长发生了一番口角。战斗开始,因为炮手是新手非常胆小,所以没有打出炮弹,使得一个步兵受伤致死。战场指挥官很生气,训斥了坦克中的四人。随后,死去战士的尸体被放入坦克内。于是,乘员们在臭味中战斗,直到直升机将尸体运走。战斗一段时间后,坦克与步兵来到一个居民区。可是,坦克被突然出现的叙利亚人打中。坦克没有损坏,叙利亚人成为了战俘。通过与上级联系,战场指挥官才知道部队偏离了航向,上级命令他们原地等待。一段时间后,两个长枪党人奉上级命令他们出去,并恐吓了一番叙利亚人。深夜中,坦克在跟随长枪党人途中与步兵失散。长枪党人向车长说了几句话后,就先走了,这使得坦克内的四人很惊恐。这时,战场指挥官联系上他们,让坦克不惜一切的前进,否则他们会死。就这样,坦克不停地射击、前进,终于逃出城市来到野外,但是驾驶员却战死了。

本片是一部特别的电影,它特别在编导第一次将镜头对准坦克内部。以前看战争片,都是看战场上的坦克多么神武威猛,大肆杀敌,很少有表现坦克内的战士们真实生活与精神状态的影片。透过本片,真的可以“一窥究竟”了。从这一点上来看,本片非常优秀。从电影开始直到结束,根本没有大规模的枪战与炮击,只有一些残片式的画面告诉观众们:我们的主人公是在坦克中,而故事则是进行中的战争。否则的话,只会让大家以为他们四人在玩电子游戏。瞄准镜里的圆形画面、四个战士的面部特写、对讲机中此起彼伏的声音,以及坦克发动机轰隆隆的响声,电影就凭借这些,将一个真实的战争场面展示出来、将一个密闭空间压抑的氛围塑造的如同身临其境。总之,本片新颖独特,因为它走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拍摄坦克内发生的故事。

至于电影其他方面,就很“好莱坞”了。对战争悲惨景象的描绘、新兵的怯懦、老兵的残忍,恐怖分子的飞扬跋扈,以及士兵对家的眷恋,等等这一切都是好莱坞战争片中频繁出现的俗套,即使放在一部以色列电影中也是如此。这些无法提升电影的整体素质水平。尽管如此,本片还是一部很主流的反战片,通过四个士兵的视角,表现出普通人卷入战争后的精神状态。此外,通过妇女与女孩的场景,也可以看到战争与和平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写到这里,让我想到人的生命有多么的脆弱,人生就是在拼搏!影片的四个主要人物,则是影片表现主题的重点,不会驾车的司机、不敢打炮的炮手、只想回家的装弹手与唯唯诺诺的车长,这就是不义之师在战斗中的真实状态。看到这四个人,就知道战争带给人们的是什么了。总之,影片主题是俗套的“反战”,只不过本片不是美国人拍摄的,而是以色列人。

电影拍摄方面很出色。前面写到电影发生的空间是密闭的,所以编导们就非常神奇的将这个密闭空间拍摄得有声有色。缓慢滴满的油池、成员们日渐疲惫的面容、舱壁上的各种弹痕,以及成员们紧张的情绪,这些都恰如其分的演绎出战士们恐慌、沉重的心理。这些正是编导出彩之处,通过巧妙地剪辑、适宜的节奏,将各个场景的画面搭配的完美无缺,不仅让观众们信服,即使片中人看过之后也会全情投入其中吧。通过这些,可以肯定本片编导虽然不是好莱坞知名导演,但他对于电影技术的掌握已经不逊色于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方面,是电影的优点。

演员方面让我很不满意,因为剧中演员相貌很像。尤其是四个坦克乘员中,车长与炮手的相貌太相像了,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根本没有分辨出来谁是谁。只有看完电影,又大致浏览一番后,才弄清楚谁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编导太难为我们观众了吧,弄了两个长得像亲兄弟的人拍摄同一部电影,有没有搞错?!或者是,犹太男人长得都太像了?哎!至于演员们的演技,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出色,具体不多说了。

总结一下。综合以上可以看到本片虽然故事背景与好莱坞不同,但主题、拍摄方式以及表达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只有电影描述的范围——坦克之内,是影片独特之处。本片能够获得金狮奖,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刚才说过的描述对象,一是编导娴熟的拍摄技法。

截图:

Lebanon.2009.72[00_29_15][20120425-221111-7]Lebanon.2009.72[00_29_14][20120425-221027-5]Lebanon.2009.72[00_29_12][20120425-220950-4]Lebanon.2009.72[00_29_12][20120425-220934-3]Lebanon.2009.72[00_29_08][20120425-220903-1]Lebanon.2009.72[00_29_08][20120425-220850-0]

 3 ) 《黎巴嫩》:当鲜花淹没了枪炮和坦克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3516.html

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在招展,在开放,在成熟,当世界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再也听不到炮声,再也看不见死亡,再也没有撤退的命令和进攻的指挥,甚至再也没有城区、居民和士兵。可是,在这一望无际的鲜花世界里,在这明亮的白昼时光里,在向日葵中间,却停驻着一辆坦克,一辆架设着炮火的坦克,一辆刚刚冲出包围圈的坦克,一辆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的坦克。鲜花和坦克,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组合在那里,是坦克将摧毁着美好的诗意,还是鲜花会消融战火的恐怖?

前者叫突兀,后者叫淹没,前者是破坏,后者是反战。而其实,前者只是停留,后者只是点缀,只有打开坦克顶部的盖子,才能从黑暗的内部世界里走出来,才能看见明亮的光,才能呼吸自由的空气,才能看见盛开的花朵,不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却让人看到光明和希望,看到生命和生长,这是远离战争的美好场景,可是,对于这一架还要执行任务的坦克来说,这不是终点,这不是归宿,远方,以及远方更远处,还有新的任务,还有新的黑暗,还有新的战场,还有新的死亡,只有坦克向前行驶,才是必然的。
 
必然的道路上,是偶然的经过,必然的战争里,是偶然的诗意,而这种偶然是脆弱的,是哀伤的——只需要一颗炮弹,这一片花海就会被摧毁,就会成为废墟。弱不禁风的美好只不过变成了一种梦幻,而以梦幻开场,以梦幻结束,暂时逃离那硝烟,那战火,那死亡,何尝不是发自内心的呼唤?何尝不是拒绝战争的态度?

1982年,黎巴嫩,在此时此地,只有必然的战争,只有必然的死亡。“犀牛”也好,“灰姑娘”也罢,在被这样一种诗意的名字命名的时空里,它们却指向那冰冷的坦克,指向冷酷的枪炮,指向血淋淋的现实,指向那些被叫做“敌人”的人群。而在这“犀牛”的内部世界里,也只有油腻、黑暗、混乱的空间,它被执行任务,被发射炮火,它的眼前只有被摧毁的废墟,只有被消灭的敌人,只有被击中的目标。作为战争中的存在,它的名字叫做“武器”。而在这个巨大、冰冷、保护自己和屠杀敌人的武器里,被看见的一切也都无法逃脱战争的一切规范。

一个十字准星的瞄准镜,是面向外界的唯一出口,它可以对准敌人,可以瞄准目标,可以发射炮弹,可是,从这唯一的出口里,却也望见了世界存在的一切残酷。那个从街上跑走的小孩,目光是带着愤怒的,那个平静地坐着的老人,目光里是含有仇恨的,而那个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的女人,目光中更是绝望,是的,他们是活着的人,他们不属于敌人,不属于恐怖分子,不属于打击的目标,但是在他们的眼光里已经看不见希望,他们一视同仁,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是以同样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恐惧。

而活着的人之外,是那些死去的人,死去的牲畜,一只驴子倒在地上,已经不会挣扎,但是它的嘴还在动,他的眼还在转,对于它来说,奄奄一息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老人的旁边是一个头倒在桌子上人,血模糊了他仅剩的脑壳:那个男人被恐怖分子击中之后,整个身体从楼上掉落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还有那些被剥去了皮的动物尸体,还有那些在废墟里再不会起来的无辜平民,甚至还有不断前进而遭到袭击的士兵,也是血淋淋地出现在瞄准镜里。

但是,这瞄准镜绝不是简单观看的窗口,它作为武器一部分,最大的意义是射击。但是谁来射击?他是被执行命令的士兵,他是看见了死亡的战士,他是无法逃避和选择的射击手,“我从没有杀过人。”这是史慕里惊恐的声音,一个没有经历过炮火的新兵,一个没有看见过如此惨烈死亡的战士,面对着手中的发射按钮,他的手是颤抖的,他的心更是恐慌的。看见那些老人无助的目光,看见少年愤怒的目光,那些妇女痛苦的目光,史慕里犹豫过,但是战场的忧郁却可能导致另一场悲剧。当那辆小车驶进他们的视野的时候,起初的命令是用炮火警告,但是在一瞬间前方的伞兵才发现是恐怖分子装扮成平民,再一个命令是开火,但是史慕里犹豫了,就在这犹豫中,敌人的枪声响了,恐怖分子逃离了汽车跑进了香蕉林,失去了机会,却也使得自己人被杀死;而第二次,当前方出现卡车的时候,前方的直接命令是开火,史慕里按下了发射的按钮,却发现那是一辆装鸡的平民卡车,但是打出去的炮弹使得那个可怜的老农失去了脚和手,他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却再也无法站立起来,但是行进的士兵为他补了一枪,死亡,就是这样,从来都是直接而残忍的。因为犹豫而错失了打死敌人的机会,又因为执行命令杀死了无辜平民的死亡,对于史慕里来说,这就是一种战争的煎熬和残酷。而第三次执行任务发射的时候,在瞄准镜里是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一家人,人质在哀求,敌人在叫嚣,史慕里在命令中又一次经历了挣扎,他在尽可能最小牺牲的情况下开炮,恐怖分子被击毙,而那个幸存的妇女也失去了丈夫和5岁的孩子。

“你以为在过家家?这是战争。”这是坦克“犀牛”里的指挥官阿瑟对他的怒喝,是的,这是战争,这是战场,只有命令,只有射击,犹豫和放弃,从来不是一个军人的职责,但是实际上,如果每一个人走向战争都没有挣扎,都没有怜悯,那人无非是一个工具,而战争的残酷性或者就是要把人当成是工具,泯灭人性,只有你死我活,只有不惜代价,才能最终成为胜利者。但是在这个幽闭、狭窄和黑暗的“犀牛”内部,在这个看上去相对安全和封闭的世界里,射击手、装弹员、驾驶员、指挥官四个人却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里,完成了关于战争的另一种命名,甚至是一种有限的颠覆。

史慕里的犹豫和痛苦,是回归一种人性,他说:“我不想自己的手上沾上他们的血。”而赫泽,这个参加战争时间最长的士兵,却总是抵抗着指挥官阿瑟的命令,他说自己很累,他指责那是“破命令”,甚至他想到了两周之后自己会有度假期。史慕里和赫泽,都在抵抗着命令,都在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而伊高似乎是感情最丰富的一个人,他想起了小时候父亲葬礼上的故事,女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告诉了他这个消息,他抱着女老师,女老师的身体接触到他,让他有了某种冲动,“帐篷式的顶起”使得他不愿离开老师,假装哭泣中抱得更紧,而身体上的摩擦让他体会到了快感,父亲的死本是一件悲伤的事,然而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却是冲动和兴奋,这是一种对死亡的颠覆,最悲伤的情感唤醒了性意识,而这种唤醒和释放却也成为本能的释放,而坦克里的是个人在这样的讲述中,似乎又回归到最为一个人的存在意义。

而伊高在坦克里,也总是惦记着母亲,他希望部队能够通过特殊的方式给母亲报平安,“也许母亲在整理我小时候的照片,她会把照片分成黑白的和彩色的。”对母亲的思念成为最温暖的一幕,似乎也让他们暂时忘记了外面不绝的战火,忘记了随时可能的死亡。而指挥官阿瑟,在那个叙利亚战俘面前,却也处处体现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被绑住的战俘总是要尿尿,他拿过那个黑色的盒子,解开他的裤子,然后就蹲在他的身边等他解好。而当他们陷入敌人的包围圈,甚至一度和前方失去联系的时候,阿瑟下达了“向北突围,投入战斗”的命令,而在执行行动之前,他拿出剃胡刀,喷上泡沫,将拉碴的胡子刮干净,因为他说:“不能脏兮兮地上战场。”上战场仿佛是一个仪式,必须体现人的尊严,而他对于战俘的态度同样是一种平等的态度,所以在那个长枪党的人对战俘威胁要挖出一只眼睛割掉鸡鸡的时候,阿瑟却对战俘说:“我们不会杀了你。”

四个人的谈话,四个人的故事,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逃避战争躲避死亡回避痛苦,这是人性的某种回归,而那破碎的玻璃后面的裸体海报,那镜头前废墟上的圣母画像,那被看见图片里的巴黎埃菲尔铁塔、伦敦大本钟、纽约摩天大楼,都像是对于战争的颠覆,对于和平的向往。而那个“犀牛”的铁皮上也印着这样的话:“只有人才是钢铁之躯,坦克不过是一摊金属。”坦克只是冰冷的金属,人才是真正的力量,这就是一种态度,就是一种精神。

但是这个幸福安宁的世界,却是易碎的,坦克外面是随时射击过来的子弹和炮火,是随时可能的死亡,而坦克里面,尽管有故事,有温情,有人性,但是却无法真正逃避,坦克是此次战争的一部分,负责清除障碍、封锁道路,负责打击敌人,掩护部队,而当顶上那个盖子打开的时候,可能会放下来一个死去的士兵,可能会交给他们一个语言不同的战俘,同样是鲜血,同样是死亡,其实和外面的世界相连。行动指挥官贾米尔进入坦克,他便下达了此次行动的两大任务,在他的口里,磷弹必须叫做烟雾弹,俘虏被称为“蟋蟀”,战争是不折不扣执行的命令,也是将一切正常的东西被改写、被命名而纳入其中。而当坦克偏离路线必须离开的时候,每个人都闻到了窒息的味道,因为偏离路线意味着陷入敌人的包围圈,意味着可能遭受打击,也意味着生命的瞬间终结。

已经受损严重的犀牛,在阿瑟下达的“杀出一条血路”的命令中,在伊高惊慌而喊出“我想回家,我想妈妈”的哭泣中,在坦克无法启动众人的恐惧中,终于迎来了最惨烈的打击,强烈的震动和受损让所有人感受到了战争的威力,以及战争的残酷,刚刚接通的对讲信号里传来:已经和家人报平安,是对伊高当初提出的“愚蠢的要求”的回应,可是伊高再也无法听见了,生命变得那么脆弱,一阵颤动,一阵晕眩,一阵黑暗,等恢复过来的时候,伊高已经在鲜血淋淋中死去,他的眼睛却睁着,仿佛在传递着一种无法瞑目的遗憾,像是一个反讽,报平安和死亡,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就像是战争带来的两面,一面是生命,一面是死亡,它们从来不是隔绝在两个世界,就在一瞬间,那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会让鲜活的生变成永远的死。

封闭、逼仄、黑暗、混乱的坦克内部,容纳着小小的人性世界,也走向短短的人生之路,在危机四伏、硝烟弥漫的战场,谁都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而即使他们在夜晚翻过去之后,在战斗平息之后,在死亡发生之后,迎来了黎明,迎来了光亮,迎来了平静,也迎来了满世界盛开的向日葵,灿烂如此,就像生命应有的样子,绚烂,缤纷,闪耀着成长的力量。但是即使每个人都想要沉醉在这花海中,也只是一个短暂的想象,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下一个任务还在等待着,下一次突围还在准备着,或者,残酷、直接、无从选择的死亡也在前方,而坦克上的那句话已经变成了另一种说法:“没有人是钢铁之躯,他们和坦克一样不过是一摊金属。”

 4 ) 他们在热兵器的眼中看到的……

       当李安导演温文尔雅的将金狮子颁给这位以色列有为青年时,全场激动了!这是一部在服众、民主、平等的基础下几位电影工作者最明智最自由的选择!我为威尼斯在新世纪的十年里能有这样一部金狮作品又感到欣慰!
    本片的导演塞缪尔毛茨是一名真实经历过黎巴嫩战争的士兵!他用自己的人生为蓝本开始以他个人为记忆拼图的战争还原,当他刨开在自己记忆中深埋的战争阴影时,他作为一个新人导演在没有一点心眼的选择了毫无保留的把自己贡献给这部电影这场战争,用他曾真实窥探过拿起过的瞄准器看向这个世界!这种勇气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承受别人这么做的,所以酷爱政治战争的柏林电影节拒绝了它,奉行艺术至上反战思想的戛纳电影节拒接了它,而威尼斯电影节给予了本片一个完美的重生!
    一群在战争中以一腔热血奋斗在第一线,以为自己在以民族的血脉为骄傲,奋勇抗战,他们以民族英雄的自称在属于他们的光荣岁月里消耗年华,当他们在战争中浴血重生时,凯旋归来后又被世界以杀人机器的冷眼抛弃!他们对世界就是一颗时代的子弹,飞了就空了!能保留下来的只有政客手中的机关枪!
    本片采用了一个之前战争题材影片很少甚至从未有过的移动密闭空间+战争自救+人性视角!密闭空间对于人物塑造上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在狭小的空间里观众的目光更容易集中,对于画面所呈现的影像所留下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也有利于演员在演技上的发挥!这方面《127小时》詹姆斯弗朗哥就是例子,而《活埋》就是反面教材!而本片中的四位演员的表现则可以用“化境”来描述了,我甚至没有把他们当成演员,但这绝对不是本色演出,因为没有一个士兵敢于接受这样的角色,那是对参与过战争的人的内心煎熬!所以导演就算找的不是专业演员也绝不是职业士兵的本色演出!这四个士兵甚至超过了《光荣岁月》里那五位演员的表现,用他们自己真正的恐惧到绝望的双眼去演绎这群角色,因为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动作戏,全靠大量的面部特写和台词来烘托气氛!他们在这样限制的条件里反而更加使我信服!尤其是四个人在恐惧中说起荤段子的时候,我甚至都跟着他们硬了!而全片他们在镜头里不只是灰头土脸,而是通过一个个特写,对他们的汗、屎、尿毫不避讳的描写,他们的内心的震撼,对看到的一切的不敢相信到绝望,对屠杀的疑惑到麻木,以及相互间的不信任,这四个人之间的情感摩擦和发展太精妙了!太复杂了!
    密闭空间给予了电影创作上很大的限制,同时也已经不算新颖的拍摄手法了,但是“移动”又在这个标签上玩出了新花样,在一辆坦克里,空间密闭但四周的环境局势却都在无时无刻的发生着变化,这对于我们只能够看到内部活动的观众无疑会增强对电影节奏和故事进程的紧张感,无时无刻都悬着一颗心不知道外面会发生什么?里面又会为外面发生的做出怎样的反应?这就大大的带动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投入感!这对于一个新导演能够想得如此之深就可见其导演才华!而这样一个移动的坦克,在一次轰炸下就变成一片狼藉,这时装的屎和尿被炸得到处都是,整个坦克里一股恶臭伴随着狼藉与这时四位同样浑身屎尿的士兵一起混乱着!
    至于“自救”,其实是本片一个贯穿始终但却隐藏得颇为深的主题,在90分钟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战争创伤下的世界,一个被士兵压迫、恐惧又被拔得精光的女人,她在恐怖主义下吓得浑身发抖,她战争下脆弱的牺牲品!一个被误认为敌人而炸得只有上半身的老爷爷,他在漫天鹅毛中嚎叫,他没有哭,没有痛苦,只有嚎叫和呐喊,用吼声怒斥这个世界的战火硝烟!一家人在没有天花板和少了一面墙壁的房间相互紧紧拥抱,但是战争始终将他们分开,他们却坚持不放开对方的手,因为战争中一旦松开就意味着很难再握紧!
   所以这四位士兵的人性之路中,他们一路踏着人们的血却是开往压榨人民血液制造更多死亡的战争核心地带!然后从战争核心地带中一路感受恐惧又最终找回人性突破重围逃离战争,所以他们这条路是在自杀中完成自救,而这段自救被导演到给全世界的观众又再度从四个人的自救完成对以色列这个民族的自救!这是从战争中提炼出来的多么宏伟的拯救事业啊!《黎巴嫩》将以色列国情融合了导演的真实个人记忆,又通过一个民族为出发点在战争中的屠杀到自救,用一群士兵以热兵器的视角审视这场灾难带给人民的是什么?这是承载着成千上万人的集体自救!在他们在热兵器的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恐惧、灾难、血腥、战火、死亡,还有更多的是是民族承载的思想、文化、生活的湮灭,所以最后在一片向日葵里,四个士兵终于离开了困着他们的杀人机器,爬出了坦克,迎来了本片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外景,同时也就迎来了结束,这是战争、人性、生活的结束!在大片的向日葵里他们能否继续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我们都不得而知,因为战争带给人民的后遗症不是逃离就可以解决的,就如同原子弹不会仅仅存在于广岛的土地上,辐射消散后,广岛人民依旧将原子弹藏在自己内心的恐惧中!而对于那些从黎巴嫩战争和其他无数战争中走出来的人们,他们几乎接下来的一生都将通过自己眼睛的瞄准器看世界!
本片评分:《黎巴嫩》100分
同类影片评分:
《野战排》89分
《全金属外壳》100分
《光荣岁月》88分
《与巴什共舞》86分
《奇爱博士》100分(如果还可以加,我会在后面加1万个0!)
《细细的红线》91分
《拆弹部队》100分

 5 ) 成为一个杀人狂魔之前,他也曾是个人

因为李安的推荐,看了这部电影。

李安说:「事实上,这不算我最爱的电影,我可以继续列举很多我喜欢的电影,但是对于今年来说,应该是这部以色列电影。今年我担任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并且将金狮大奖授予了这部电影。这部影片实在是扣人心弦。整部电影都在一部坦克内部拍摄完成,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部令人兴奋又相当特别的电影制作。这部影片或许不能进入我一生中认为最伟大的电影榜单,但是对于今年来说,这部影片打动了我。」

我看完后,觉得这个视角很不错:从坦克里窥见战争。从各种细节来展示战争的残酷,以小窥大,比如被坦克击中的家禽卡车,被打死的店主、逃跑的孩子、失去孩子的母亲……

比较震撼我的一个细节在于:年轻主角没有实弹经验,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因为一炮下去就是一条人命。他眼睛睁得老大,手抖得握不住扳手。这个细节如此形象,我也直接代入进入了。因为这种内心剧烈冲突而难过很久。

战争里,在一个士兵成为杀人不眨眼的杀人狂魔之前,他们也有这个过程,后来就麻木了,只剩目标和任务,没有了人性。

 6 ) 3+

Lebanon - Samuel Maoz [Israel/Germany/France/Lebanon] (3+)

就算係政治正不正確都好,戰爭都不是好玩的玩意。經過hurt locker一役,覺得套戲無valorize D以色列軍, mute or demonise啲回教分子已經執返身彩。以戲論戲,殺出重圍的橋段同射例如搵阿媽,幫戰俘疴尿,會唔會射到平民呢D位係幾熟口熟面,不過咄咄迫人,危在旦夕的氛圍拿捏得唔錯,叙事脈絡清晰。tank內戲好過tank外戲,特別射手聽住radio拯救一個因為自己無及時fire而死的同袍,從活著的罪疚看死亡的可怖,算係叫有心思。戰爭片難度系數係4.0,可能真係死得好慘,呢套金獅,算係咁!(我無扣到政治唔正確分!)

 短评

非常出色!全片视角除片头和片尾全部局限在一架坦克内,用一台杀人机器及封闭空间内的几个士兵来展现整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狭小空间的剪辑非常棒,有几个延伸出坦克的主观视角镜头也让人过目难忘。

4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大半程时间都挺惊喜的,轰碎的大爷、燃烧的女人,可话一多就泄气……!

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这或许不是技巧层面的事了,这是导演亲历过,所以他知道最最最最佳的镜头角度。近景和特写铺排,残酷的诗意。导演是有天赋的,灵魂里有诗性,所以那一片破败的向日葵和被甩在水里的烟头,还有脏脸衬托下水汪汪的眼睛,显得那么动人。从头至尾都在挑战我的观感,独特!

11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首尾两处的向日葵丛很赞

15分钟前
  • 十二少
  • 还行

四个人明显的是黎巴嫩打酱油的。

20分钟前
  • 曾小菜
  • 还行

全片除了首尾两个镜头,不是坦克内景就是坦克瞄准器的视角,逼真的场景和细微的人物表情特写,都在拉近影片内容与现实观众的感官距离,挺有意思。不见大场面的枪林弹雨,却窥见了人性的巨大伤痕。

2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异样的视角...可惜后半部分话实在多了..

26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黎巴嫩】在众多战争片中算不上经典,但却是最特别、最独一无二的一部,它是导演塞缪尔莫茨的个人回忆,里面充斥着战士的恐惧情绪和残酷的视觉特写。这是一部部需要故事的电影,它到处血迹斑斑的感官冲击。 ★★★☆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近几年战争片里最独特的一部,在这个电影流水线的年代,每次看到实验性手法我都会极度兴奋,这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坦克瞄准器简直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全片处于封闭空间的压抑与最后一刻主观视点终于移出坦克这两点是这部战争电影独有的创造,燃烧的母亲与在战俘面前撒尿这两个长镜一动一静印象极深。

32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力荐

真是一辆纠结的坦克

34分钟前
  • 魚山飯寬
  • 推荐

不愧是金狮子奖,反战电影中的精品

39分钟前
  • 冉笛
  • 力荐

以题材取胜,其实挺假的

44分钟前
  • 幸福超市总经理
  • 还行

弱化版的《现代启示录》

45分钟前
  • Tom Light
  • 还行

坦克是银幕、是窥望镜、是垃圾场、是杀人武器、是国际法禁止的磷弹庇护所、更是口装满行尸走肉的大棺材。哦~~~人乃钢铸之躯,坦克不过废铁一块……

47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坦克内的镜头过多 压抑

50分钟前
  • 竹幕
  • 还行

这种片子永远是题材高于本身,但是又不能因此而忽视内容。它给出了你能想象到的战争的样子,直白而清晰,也给出了视野之外的世界。瞄准器外的世界,很多时候更像是拼图。大家都困在这里,按下发射器,看到的只能是死亡与恐惧。直到可以走出这里,才能重新审视一切。

5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瞄准镜里的视角,独特,写实,很残酷,很鸡皮疙瘩;大量的脸部特写,如同对着一面人性的镜子,恐惧,扭曲,绝望次第浮现···深呼吸

56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推荐

形式远大于内容,在表现战争的手法上,堪称一绝。

59分钟前
  • 推荐

这片太狠了,总是近景和特写的看战争,拼命的放大,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战争,视角很独特,又是狭小空间,肮脏且压抑。

6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人是肉做的,不是铁做的。异样且独特的视角,在瞄准镜下拥有独特的视觉表现和剧作张力,在瞄准镜中放大的战争,政治隐喻和人性本能互相碰撞。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