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

已完结

主演:王学兵,于谨维,王志文,徐百慧,彭心宜,常波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无影灯下 剧照 NO.1无影灯下 剧照 NO.2无影灯下 剧照 NO.3无影灯下 剧照 NO.4无影灯下 剧照 NO.5无影灯下 剧照 NO.6无影灯下 剧照 NO.13无影灯下 剧照 NO.14无影灯下 剧照 NO.15无影灯下 剧照 NO.16无影灯下 剧照 NO.17无影灯下 剧照 NO.18无影灯下 剧照 NO.19无影灯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影灯下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陆亚南、陈羽静、何美芬、潘嘉辉从医学院毕业,进入安然医院。紧张的工作和频发的意外使他们对医生有了理解深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肖克明成熟冷静,谨慎小心,副主任钟立伟玩世不恭,正直张扬。两人性格迥异,在生活与工作方式、年轻医生的培养等问题上冲突频发。患者李中天离奇死亡,给陆亚南留下了巨额遗产,陆亚南被李中天的儿子纠缠不休。无良律师雷震拿何美芬打赌,欺骗何美芬感情。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和陷阱,何美芬勇敢面对。陈羽静因一次患者家属没有签字的手术而被告上法庭。陈羽静不服判决结果,顶着被医院停职的压力坚持上诉。不法分子魏德豪利用安然医院谋取不义之财,潜伏在医院内部的神秘人虎视眈眈,肖克明和钟立伟从误解到联手,为了医院和医生的名誉和清白,忍受委屈,经曲折调查,真相最终大白。医生们迎来了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南诏风云之忠烈者名伶暗杀令火线警探第二季雪怪惊魂疯狂丑小鸭生在江湖游侠儿英雄教室弗兰克叔叔头师父一体云之阶梯脑力大挑战 第二季金田一少年事件簿N情迷越南粤语少狼第三季堕玄师拨浪鼓咚咚响那年我们18岁坍塌糖的真相粤语笨贼别跑积宝岛:鬼曼童归来特工风云汪汪队立大功大电影2:超能大冒险人生的重量深宫碟影观光者我的儿子(2017)杜拉拉升职记篮球恋爱青春味见山海暗月传说环岛日记人力资本2019暗恋橘生淮南胡一天版我最喜欢的妻子!夫妇进行曲重生之绝世医仙总裁的技师替身逆罪

 长篇影评

 1 ) 编导手记丨《生死“器”约》:见证“生”与“死”

历时三年,《手术两百年》终于要播出了,回想起来,作为负责第六集《生死“器”约》和第七集《众病之王》前期工作的导演,粗略算下来,三年间,我见证过的“生”和“死”竟然将近十次。这个过程,初听很可怕,细想却珍贵无比。

见证“生”与“死”

还记得第一次观摩捐献手术,是在山东济南。从凌晨四点开始,我跟器官协调员一起,陪着一位阿姨与他即将捐献器官的老伴做最后的告别。我看着她一遍遍细致地抚摸老伴的身体;用最温柔的声音对老伴说“放心,家里一切都好”;在仔细阅读后,在器官捐献的同意书上签字;一次又一次跟儿子强调着葬礼的琐碎事宜……整个过程,没有大哭,没有情绪崩溃,平静的超出我的想象,后来我才领悟,这叫痛极无声……

凌晨六点,捐献手术即将开始。手术室里,每一位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都停下手上的准备工作,向捐献者致敬默哀……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位“病人”能够在手术室里得到的最高礼遇,即便躺在那里的捐献者跟等在外面的家属也许毫不知情……

就在这一刻,被家属沉痛情绪感染的我,一下子涌上一种酸酸和暖暖的感觉,我想,应该让捐献者家属和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幕。

捐献手术比想象中快很多,后来我才知道,一场必须争分夺秒的生命接力才刚刚开始。

捐献手术后,按照之前的约定,我前往无锡市人民医院拜访肺移植专家陈静瑜。到达时是晚上8点,正赶上他要进行一场肺移植手术。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看肺脏鼓起时的那种震撼,无影灯下,仿佛带着光晕的肺脏从萎缩开始逐渐膨胀,继而有力的一呼一吸,然后逐渐由白变为鲜红。那一刻,我忘掉了一整天的奔波和疲劳,忘掉了陪伴捐献者家属告别亲人的那个黑暗又冰冷的黎明,甚至忘掉了眼前其实是有点重口味的胸腔大开的画面,只觉得,这一呼一吸之间如此简单的循环往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节奏。

如今想来,正是那一天我所看到的画面,最终成为了第六集的开场,还有什么能比它更能呈现移植的魅力,由“死”而“生”。

当你越了解这个过程,就会越为之感动,创作中,包括我在内的节目主创陆陆续续地进行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没有任何人的鼓动或宣教,只是自发的想去做。

“难搞”的医生

自那天之后,我开始了跟医生的频繁接触。但是坦白的说,刚开始我觉得跟这些精英们打交道比别人要“费力”得多。

在白天,他们回复信息的速度很慢,经常隔好久才会回一个,如果等不及打电话过去,很大概率是不接;实在没办法,我提前问医生,您什么时候有空沟通,得到的最经典的回答是,早八点之前和晚九点之后。于是,为了配合医生们的时间,有段时间,我仿佛是个时差党。

后来了解的多了,才知道,医生并不是刻意的“刁难”我,而是真的很忙。他们白天有数不清的病人、手术和门诊,这些远比接受我的采访和提问重要的多。而跟其他医生相比,移植医生更是铁人,因为谁也无法准确预计什么时候会有器官捐献,于是,移植医生无论何时都要随时待命。而事实上,我所亲身经历的捐献手术,大部分都在晚上,手术结束已经凌晨,第二天,他们依然要一大早准时上班。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在无锡市人民医院拍到的“小彩蛋”,那应该是2017年的大年初六,又一台奋战到凌晨的移植手术刚刚刚结束。其他人进行收尾工作,主刀医生陈静瑜一个人先走出手术室。

基于同为男性的便利条件,我们的摄影师跟随他进入了更衣室。后来,通过镜头,我看到陈医生脱下手术服,露出了胳膊上一块大大的膏药还有微微佝偻的背,那一刻,我才知道,这位让我又敬又怕的世界第二大肺移植中心的领头人,一年做百余台肺移植手术的权威专家,也会疲惫。

很遗憾这段我非常喜欢的小彩蛋最终因为时长的原因没能出现在片子里,但是我想说,这才是我眼中一位外科医生的全貌。

“爱哭鬼”的领悟

细数三年的创作时光,我们不断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在“生”与“死”间游走,这期间,我哭过无数次。

原本要去拍摄的癌症嘉宾,在我准备出发前突然去世了,开会汇报这个情况,刚开始还好好的,结果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哭起来,吓坏了在座的一众小伙伴;后来终于遇见了接受舒缓医疗的洛红阿姨,她是那样的美好与迷人,见第一面,就会忍不住喜欢她。跟拍中,我记录下了她如愿以偿的出院,拍摄了她与一家人一起过中秋节,我们约定,等她可以到楼下散步时再来拍摄,然而,三个月后再次得到她的消息,是参加她遗体告别会的通知,那天,我哭了一整个下午……

2018年春天,正在剪辑机房的我,从朋友圈里看到了曾经拍摄的肝移植小宝宝因为感染等原因,不得不接受二次肝移植,那时我已经见过了“大风大浪”,于是故作淡定的想跟同在机房的总导演说说这个消息,结果一张嘴,眼泪就掉了下来;后来,又是在朋友圈里,跟我同龄的肺移植接受者吴玥破天荒的发了一篇满满“负能量”的文章,她精心呵护的肺脏开始出现排异,这回我终于不哭了,只是从那以后,就一直忐忑着,直到看到她二次移植成功的消息……

在无数次眼泪里,我开始反复回想第一次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就告诉我的“向死而生”。即便医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还是会有很多我们无法征服的困难,无奈总会出现,而如何面对,才是我们真正该学习的。

正如我们的片子,不是一味的呈现让人痛哭流涕的故事,我们想要克制、理性的呈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有医生、科学家、病患等许多人在背后承担风险和付出努力。

早期移植的尝试者塔利亚·科齐因为帮病患修复鼻子,在死后被教廷弃尸荒野;主刀世界第一例成功的肾移植手术的莫瑞医生,为进行手术赌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接受者术后仅仅存活了18天……

今天,我们同样在书写着明天的历史,也许,我们可以试着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待疾病、医学和生命。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医生和患者,用一句很琼瑶的话,谢谢你们,允许我走进你们的生命,参与你们的喜怒哀乐。已经离开的,我会永远铭记在心,健在的,我衷心地祝愿身体健康。

 2 ) 编导手记丨《众病之王》:学会接受与面对

压力大的时候,会做一种梦。梦中身在各种高处下不来。有时是在很高很陡峭的岩石上,有时是要走那种悬挂在楼体外的楼梯,还有时是电梯极速下落。自己分析,这可能和上小学时从山上滚下来过有关。可有半年多的时间里,梦的内容是自己得了癌症。那是从开始做这套片子开始的,我做的是第七集,众病之王——癌症。

爷爷就是因为得了癌症去世的,他走的时候,我还很小。他的容貌我已经不记得了,可是还依稀记得,家里人给他抓蛤蟆,大概是哪里听来的偏方吧。蛤蟆怎么用了?给他吃了么?还是用作了它途?也是不记得了。现在,我坐在这里写这篇导演手记,我才意识到,在爷爷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1978年,科学家才知晓癌症发生的真正原因。这距离古埃及医生印和阗在他所著的医学典籍里,对乳腺癌做最早的记载,已经过去了四千年。

四千年前,印和阗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只写了简短的一句话,“没有治疗方法”。今天,乳腺癌癌症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大概可以达到达到83.2%。而这种进步,其实都是在近200年间取得的。

在做这个片子之前,我并没有去真正了解过癌到底是什么。只是知道恶性的肿瘤就是癌。

那么癌到底是什么?癌就是我们身体内,一部分变得异常聪明、顽强、狡猾、邪恶的细胞。

癌就是细胞的无限增殖。正常的细胞,分裂60次左右就凋亡了。可是癌细胞,可以由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无数;它不仅在一个地方发展,还会游走到全身;它的组织越长越大,能在自己的周围搞出血管,用以疯狂攫取营养,满足癌细胞的增殖需要,最后导致宿主死亡。

疯狂的不死的细胞,这是1951年的发现。

1978年,美国科学家毕晓普和瓦尔莫发现了癌细胞获得永生能力的秘密,原癌基因的变异(这个解释起来有点复杂,去看片子吧)。简单说来,就是我们的基因会随着细胞的分裂被复制上亿次,每次分裂复制都有出错的可能,就是变异。而其中有200多种基因(原癌基因),一旦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了变异,那就有了患癌的可能。

晒太阳多了有可能变异,被核辐射了有可能变异,吃了发霉的花生有可能,老喝热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了有可能,你还抽烟喝酒?很不幸,那就具有高度可能。只要细胞还在分裂,就有罹患癌症的可能。

因为基因的变异和组合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癌症都是独一无二的,医生只能根据其共性去进行治疗,可是它的特异性会让每个人的治疗效果都不一样。

当然,不是所有的原癌基因的变异都发展成了癌症,因为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有杀死癌细胞的能力。可能有一些癌细胞,还没等组织成队伍,就被消灭了。可是,总是有一些癌细胞,狡猾到会把自己伪装成正常细胞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当医生对它用药时,它还会继续变异让药物无效。

这就是,自己要杀死自己,千方百计。在生物演化学界有一种观点,人类的这种自杀行为,可能就是种族繁衍需要,让完成了繁衍行为的人类死亡,把生存的空间和资源留给下一代。

所有的多细胞生物体都有患癌的可能,从老鼠、到恐龙。发现了原癌基因的毕晓普先生说,人类在患癌方面和别的动物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不同是,我们治疗癌症。

从四千年前的没有治疗方法,到一百多年前医生拿起手术刀来切除癌变的组织,到今天科学家对基因进行编辑来对抗癌症,癌症治疗已经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激素治疗、免疫疗法等众多手段。癌症的术后五年生存率已经有36%,部分患者可以带癌长期生存。

尽管这只是很小的胜利,但让我们有了展望未来的可能。而我和我的同事们,在经历了无数次推翻重来的修改中,也终于让这部片子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大家看到这种进步,这也应该算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吧。

通过拍摄这个片子,我认识了癌症。看到了患者、医生、科学家在研究和对抗这种疾病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并一起感受了他们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的沉浮。由此学会了接受与面对(也许只是我以为),不再做有关癌症的噩梦,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谢谢接受我们拍摄的医护人员和患者,谢谢给予我们建议的专家,谢谢所有践行的科学工作者,是你们给了我勇气。谢谢大家。

 3 ) 《手术两百年》听课笔记

1.维萨里的解剖和哈维的循环,是人体认识的两个里程碑。

2.帕雷的止血、莫顿的麻醉和塞麦尔维斯的消毒,是手术的三大基石。

3.北京协和医院的住院医师制度源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库尔特·席姆发明腹腔镜手术,学界接受微创观念。

4.颅骨环切术、神经外科(哈维·库欣)、显微神经病外科(亚萨基尔);

脑部医学影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额叶切除术(《禁闭岛》、《飞越疯人院》);

脑深部电刺激术(帕金森症)。

5.低温停跳术(比奇洛)、活体交叉循环术(李拉海)、人工心肺机、介入治疗。

6.血管连接的成功与否,是所有移植手术的基础。三点吻合法(亚历克西·卡雷尔);

环孢素的发现,让抗排异药物的研发打开了新的局面。双手移植,异体脸面移植。

7.癌症疗法:根治术(霍尔斯特德)、化学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疗法。

8.融合科学(“第三次生命科学”),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安全性

a.再生医学(即“组织工程学”)

b.3D打印技术(器官模型,手术方案)

c.微创手术(智能吻合器)

d.基因咨询(“世界上最好的疾病,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疾病”。预防优于治疗。)

e.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外骨骼机器人、智能假肢)

f.飞机医院

 4 ) 《手术两百年》总撰稿陈瑶写在最后的话

连续一个星期,我都准时搬着小板凳,坐等《手术两百年》播出,看到自己笔下的文字化作影像出现在方寸屏幕之上,还是有些小激动的。

你问我为什么这么不专业?因为我是剧组中唯一一个没有看过《手术》成片的内部人员啊啊啊啊啊啊(当然要看也能看,就是自己懒)。

纪录片的撰稿和影视剧的编剧都是写故事的人,影视剧讲虚构故事,纪录片讲真实故事,起承转合同样不能少。

这集讲什么?故事从哪里开头?转折在哪里?高潮怎么铺垫?和下一个故事怎么连接?设计这些是我的工作(写完这一段,觉得自己还是满重要的)。

在看完医学科普大咖李清晨李公子数万字的文学底稿和另外十来本书、拜访了十多位顶尖医生和科学家、断断续续写了大约一年半后,我的工作结束,具体拍摄由各位分集导演和后期导演接手完成。虽然都叫“总”,但我比总导演陈子隽的命好,在我吃喝玩乐带孩子的时候,她还在机房中继续鏖战了近两年。

我记得我们刚组队打怪时,组里一位女导演新婚不久,等到播出,人家二胎都生完了。

纪录片这个行业除了点以外,没啥缺点——圈子小,人单纯,还可以打着工作的旗号,拜访四海神仙满足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另外,也有很多机会进入到别人的世界中,听到掏心窝子的肺腑之言。

我至今仍记得自己在看梁浩(第四集《攻入颅内》)、晚秋阿姨(第四集《攻入颅内》)和协和老年病房宁小红医生(第七集《众病之王》)的采访时,自己在电脑屏幕前因为感动和难过哭成狗的样子。

如同人生总有缺憾一样,《手术两百年》并不完美。比如第一集中对于现代医学为什么出现在西方的追问,很多重要医生的人物性格刻画,病例的来龙去脉等,由于时间不够、画面节奏不对或者没有足够素材等原因,最终只能从成片中舍弃,希望大家理解。

另外,我的内心怀有一个小小的希望,希望《手术两百年》能够在少年观众的心中埋下一种子,让他们对医学或科学多一点兴趣,少年强则国强嘛。

最后,感谢你们的陪伴和喜欢,我会在b站弹幕和豆瓣、微博的评论区笑咪咪地盯着大家哒。

 5 ) 豆瓣9.4,央视出品,这新片质感超乎想象

2019-07-8 Douban编辑部

央视出品的纪录片,以“宝藏”著称。

《航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各式各样,各行各业,各种风格,自由切换。

最近,央视又推出了一部高分纪录片。

我敢说,这部新片的质感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手术两百年

豆瓣评分9.4,超过60%的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

谈起医学纪录片,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大都是血淋淋的真相与冲突。

对于医学发展本身的探究性纪录片,少之甚少。

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

为了在片中呈现出医学的“理性”,摄制组历时3年,辗转了12个国家进行拍摄,采访全球顶级专家有50余位,医院、医学院、博物馆70余个。

而主题音乐的录制,是由中国爱乐乐团进行演奏的。管弦乐赋予的恢弘气势,也让片子具备了美剧的高级质感。

它虽绝对冷静、客观,但却不枯燥,在科学历史推进中,闪烁着人文关怀。

现代医学的开端,必然要从手术开始讲起。

人类早期的手术,一切全靠“摸”。

公元2世纪,古罗马有一位名叫盖伦的医生,负责医治受伤的角斗士。

为了更好医治受伤的人,盖伦开始寻找探求人体奥秘的方法。

在医学历史上,盖伦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的人。

在当时的古罗马,解剖人体是不被允许的,盖伦只好通过解剖动物来了解、推断人体的内部结构。

通过对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解剖,盖伦提出了身体的平衡理论。

他认为身体的平衡决定了生命健康程度,并且体液分为四种,它们流经全身,保持人体平衡。

12世纪出版的波斯语著作《曼殊尔解剖学》,就是出自于盖伦的理论。

时至今日,盖伦的“平衡理论”依旧在印度沿用,传统的“放血”疗法仍广泛流传。

但实际上,其他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与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没能实现人体解剖之前,外科医生们所进行的手术,都是黑暗的。

一个好的外科学家,必须非常了解人体结构。

解剖学指挥了医生的大脑,也操纵了医生的双手。

在14世纪以前,因为伦理、宗教等原因,公开解剖人体是被绝对禁止的。

1353年之后,为了战胜黑死病,教会被迫取消了禁止尸体解剖的禁令,允许医生们通过学习解剖了解人体。

在意大利北部的帕多瓦,诞生了世界最初的人体解剖著作。

在当时,人体解剖课的教授依然是1500年前以盖伦的理论教材为主。

但实际上,这已经无法在真实解剖过程中获得验证。

29岁的安德烈·维萨里,帕多瓦大学的年轻讲师,决定编写一套全新的解剖学教科书。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以图文形式描述人体解剖学、接受解剖方法的完整著作。

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迈出了现代医学的第一步。

解剖不再是残忍的违背伦理,而是为了理性认识活着的人体。

一直到现在,解剖学已经成为了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

他们将用于解剖教学的人体,称为“大体老师”。

学生们不仅通过大体老师了解了人体结构,也正在学着了解“人”本身。

这是一次彻底的,人体情感自我探索之旅。

了解人体构造只是解剖的第一步,想要正确、安全地进行手术,还必须对人体内部循环体统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帕多瓦大学的人体解剖剧院中,当时作为学生的威廉·哈维,第一次认识了静脉和里面的静脉瓣。

也是从这间大教室开始,哈维开启了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

在毕业之后,哈维通过不断地研究,出版了《论心脏和血液的运动》一书,用明确的实验数据论证出,人体血液以心脏为中心循环流动的结论。

这是人类第一次清晰准确地描述出人体动态生命活动的过程。

人体生理学,由此正式开启。

现在的医生,正是在人体生理学的基础下,帮助患者尽快从手术创伤中恢复。

没有他们不懈的探索,就不会有现在的手术。

是他们,为我们打开了现代医学的大门,为无数的生命带来了延续的希望。

在有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的支持下,手术逐渐走向普及。

但手术本身,依然缺少最基础的三大保障——止血、麻醉、消毒

早在中世纪,承担起手术职责的,却是理发店。

我们戏称的“Tony老师”,在当时被统称为“医疗理发师”,需要通过资格考试,持证上岗。

放血、拔牙、截肢等等,都是医疗理发师的基本工作。

即便如此,非到万不得已,极少人会登门求救。

因为他们知道,做手术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在当时,做手术被称为“三无”——

无麻醉,必然痛得半死;

无杀菌药,不能抗感染;

无止血,只要一截肢必然血流不止。

19世纪中后期之前,病人随时会因为疼痛、病菌感染或者失血过多等原因而死,死亡率高达50%

在中世纪的欧洲战场,有一位外科军医帕雷率先提出了止血的解决办法。

当时,止血的办法通常是用烧红的烙铁按在伤口上,把血管烧凝结了,同时也把周围的肌肉和皮肤都烧坏了。

伤口难以愈合,疼痛更是无法想象。

为了解决止血的问题,帕雷发明了鸦喙钳

止血钳拉出动脉,用缝线扎住血管末端,彻底封死血管,减少在截肢时产生的大出血。

除了止血钳之外,帕雷还用温和的药膏代替沸油清洗枪伤伤口。

甚至还发明了义肢、义眼和带齿轮的关节等外科及整形器械。

在实现了止血之后,减少疼痛成为了手术过程需要攻破的又一大难题。

每个人都会害怕疼痛,过度的疼痛会使肌肉收缩,心率和血压上升,呼吸加快,严重时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在19世纪中期以前,手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速度。

曾经有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速度过快,切掉了助手的两根手指头。

在这场手术中,甚至还引发了观摩者的心脏病,造成了三个人的死亡。

这也是唯一一次,死亡率为300%的手术。

为了减轻手术的痛苦,莫顿尝试着以麻醉的形式,让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以完成“无痛”手术。

这种人类史上最初的麻醉剂,是乙醚气体。

在手术完成之后,无数人急切地询问病人的感觉。

他表示自己手术过程中完全睡着了,“什么都感觉不到。”

如果没有麻醉的发明,现在的外科医学根本无法展开进展。

而到了今天,麻醉师要担当的职责不仅在于为病人减除疼痛,还需要担起监测生命体征,保证病人苏醒的职责。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守护神。

在解决了疼痛问题之后,令人疑惑的是,手术间的死亡率依然在上升。

过去,手术室并不像现在的全封闭环境,而是完全对外开放的。

观摩手术的、甚至进行手术的医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病菌会随着医生的手术进行,进入病人的身体内部器官,导致病人可能死于感染。

第一个发现感染问题的人,是在维也纳医院担任妇产科医生的塞麦尔维斯

他提倡自己所在病区的所有医生在接生前,必须用漂白粉反复洗手,这样就能极大程度的减少产妇的死亡。

明明是极其简单的行为,却被其他医生所嘲笑——

只要洗手就能解决问题了,这是什么废话?

这样的“废话”,却真正降低了产妇的死亡率。

但即便如此,塞麦尔维斯所推崇的消毒杀菌等理论,却被当时所不齿,他的生命也孤独地在疯人院中走向了终结。

如今,全世界的任何一家医院,都严格执行着塞麦尔维斯的提议。

医生不仅要消毒洗手,所有的医疗器械还需要进行严格的、多道工序的消毒处理,才能进行下一次的循环使用。

以上的这些,不过都是在这几百年、几千年的医学发展中,最为基础的探索。

胸外科、脑外科、癌症等等,这些人类与之对抗了数千年的疾病,也在医学的高速发展中有了新的突破和进步。

我们也正在见证着,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健康,以及未来的美好。

《手术两百年》,发展的不仅仅是以数字来衡量的“两百年”。

这“两百年”,实际上包含了无数医者“治病救人”的仁厚心愿。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继林巧稚、宋鸿钊教授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第3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专家,他曾这样说道——

“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像一个深渊黑洞,我们不知道,我们手拿着提灯,我们照亮了一段一段,我们最后可能会认识一个局部,还有很多的东西我们不认识,但是我们是求索者,医学也一样。”

这两百年间,我们怀抱着最简单、却也是最艰难的期愿,从蒙昧的黑暗,直到触碰科学生命,才看到了未来的那一束光。

医学的理想是彻底征服疾病,虽然我们离这个目标依然有些遥远,甚至永远都难以达到。

但坚持探索、理性追逐,下一个两百年,或许,我们一定也能改变世界。

本文作者:阿呆

 6 ) 《手术两百年》不完整听课笔记+文案摘录

医学是用微弱的光,试图对抗疾病和死亡。

医学是人类守望相助的体现,是人类善良情感的表达。原始人类祖先为了生存守望相助,开始探索,寻找身体和疾病的本质关系,既是救赎他人,更是救助自己。

解剖学,指挥医生的大脑,更操纵医生的双手。

几千年来,在一片蒙昧与黑暗中,在一片世俗冷眼中,医学先驱们用一点点微光来探索我们自身的躯体,建立起人类在这个广阔世界中的坐标。认识自己或许是医学永不停止的主题。接下来,医学将不断冲破黑暗,继续改变人类的命运,这一过程必然艰难至极。

解剖是为了理性认识活着的人体。

今天人类在医学上的进步一日千里,柳叶刀锋已经在人体内无所不及,但这段由先驱开辟的通往真相的探索之路从未被后人遗忘。解剖课依然是医学生们大学时期最基础、最重要的必修课程。

医药器械和工具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也都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提高手术病人的生存率。

随着止血、消毒和麻醉被一一攻克,外科学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质疑声中,医学先驱以非凡的勇气、大胆尝试的智慧、必胜的决心,将外科学从黑暗带进光明。随着柳叶刀在开始在人体内攻城略地,手术从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成为治疗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新生力量。

从19世纪x射线的发现,到今天的机器人微创手术,在短短200年间,外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术的边界在医生们的推动下不断拓展。但改变的背后,不变的是医学的本质。正如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言:首要之务是不可伤害,然后才是治疗。这是医疗的原则,也是外科的原则。风起云涌的大外科时代还未结束,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更加深入,手术刀也将向着前所未有的禁区挺进。

人体内最美丽的星空——大脑

从人工心肺机的发明,到介入技术的发展,再到人工心脏的直接应用,这是一个异想天开者的世界。在和病魔斗争的过程中,医生要与陈旧的观念对抗,要与匮乏的想象力作战,在无数的障碍、挫折与失败面前,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坚持。

从神话到现实,从觊觎力量到共享生命,移植是20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突破之一,也是人类相互救助的巅峰。它连接生死,由死而生。外科医生用缜密的思维与超群的想象力成为跨越生死的连接中不可缺少的桥梁。随着更多研究的突破,一切不可思议,或许都将在不远的未来发生。

自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关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而外科学也在人类这永无止境的探索自身和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从把病人绑在手术台上敲晕或者灌醉到精准麻醉,从痛苦难忍的烙铁止血法都可以精准操作的手术机器人,从盲人摸象般的开腹探查到纤毫毕现的医学影像和显微镜。两百年来,作为医学之花的外科学次第开放。柳叶刀向着身体内部长驱直入,创造出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医学的理想是彻底征服疾病,尽管我们离这一目标依然遥远,甚至永远难以达到。但在科学与理性的引导下,怀抱着对生命的巨大热忱,今天的我们已经站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并且将继续奋斗。我们期待更加美好的未来。

 短评

真棒,期待有一天能把中医也拍个这么厉害的纪录片

5分钟前
  • ∑×pe℃t.
  • 力荐

难得国内纪录片如此具有国际视野。在制作上向欧美优秀纪录片看齐的同时,也尽可能兼顾本土元素,案例以国内为主,技术讲国外。当然根本原因也在于现代医学里程碑式的成就几乎都与中国无关。这种组合显然是一种妥协,但至少看到国内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的进步,不再局限于国内一亩三分地。据说是以《心外传奇》这本书为蓝本拍的,我居然看过书。缺点也有,第一集过半才进入正题,导入太慢,前面全都是在讲远古人类最朴素的“医疗”,但那些根本不能称之为科学,跟本片主题偏离太远,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其次片中讲历史上那些天才医生大胆创新造就了医学史上一个个里程碑,但是成功之前的无数失败着墨不多。看过《心外传奇》就知道,成功之前的黑暗有多么绝望。这部分的故事多介绍一些我想更能让观众深刻理解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一切都是前人的血肉铸成的。

9分钟前
  • 南国之风
  • 推荐

医务人员的自我提升课程。

13分钟前
  • SHUEI.
  • 力荐

还以为是外国人拍的。虽然没有说中医,但说到手术,而且是两百年,说西医又怎样?现代手术不就是西医发展来的吗。

16分钟前
  • 达达里奥门徒
  • 力荐

其实我很讨厌所以中医西医的区别,那不是西医,那是现代医学!那是建立在科学思维上的一整套工业科研体系!中医能解决天花?能解决鼠疫?更不要说傻屌一样的“朋友圈中医”、“公众号中医”,你们除了卖保健品,会瞎扯点寒了热了上火了发了还会个来子?!古代倒是天天吃有机蔬菜呼吸新鲜空气了,人均寿命有超过50?

20分钟前
  • WALL•E
  • 力荐

正在中央9台追剧,看到第4集,推荐给了家人一起看。 本片外景优美有意境,内景清晰有温度,专家采访深入浅出,3D动画通俗易懂,配乐更是优雅大气,随着解说员的娓娓道来,近代外科学史的一颗颗明珠被巧妙的串联了起来,浩瀚的科学理论中包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实在是医学纪录片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要是实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那就是国外医院的病房和手术镜头基本没有,观众对现代外科学发展的认知只能从国内医院的镜头中才能得到。

21分钟前
  • 調音師
  • 力荐

医学生!看了一集,先给个五星!(央视爸爸是真敢拍呀,那个大体老师的直接给镜头,感觉非专业人看了会觉得怕)

22分钟前
  • BetterJack
  • 力荐

片头、摄影、旁白、配乐、文案都很精致,良心了。

26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阻碍人类进步的关键,除了傲慢,无他。

30分钟前
  • Louise
  • 力荐

始终没提到中医哈哈哈哈哈

35分钟前
  • Teddy 熊
  • 力荐

第一集讲到威廉·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规律,那是十七世纪啊,从蒙昧和黑暗到触碰科学和生命的光芒,现代医学的起始和发展曾挑战旧时观念,顶住社会压力和不解,到今日着实走过了漫长的路。纪录片中也有出现当今先进的医学研究和技术,配乐非常出彩,悲悯中又有对生命的希望和热忱,给人的触动很深。会继续看下去。

40分钟前
  • 爽风ING
  • 推荐

一集弃

42分钟前
  • Oceanus
  • 较差

“医学的第一原则是不可伤害,用无辜人的血来换取技艺的精进,这与医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特别喜欢这句话

47分钟前
  • 但风偏偏
  • 力荐

第一集作为铺垫有点无聊了……

51分钟前
  • 咪达顺阿当水喝
  • 力荐

今晚在男朋友家看电视,看了第二集,觉得很有意思。正好男朋友的父亲是医生,赶紧补下知识。配乐和剪辑都很好,而且从国内拍到国外,先给五星。会继续看下去!

53分钟前
  • 小鸭爱吃薯条
  • 力荐

谁能想到我是在学习强国无意中看到然后爱上了……

58分钟前
  • Prayer(黑化版
  • 力荐

我说语感怎么这么熟悉,原来文学底本是李清晨。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普性医疗纪录片。医学虽然不是全知全能的,但它正站在正确的路径上,手提提灯,不断求索。

60分钟前
  • m89
  • 推荐

很棒的片子,完整概述人类外科医学发展史,get到很多知识点,解剖、止痛和消毒,x光、显微镜、内窥镜、体外循环机,癌症病理的探寻,移植术、介入治疗、靶向药…一个个医疗先驱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冒险精神,带给生命一次次救赎。看完会发现中国对外科医学事业里程碑式的贡献极少且大多集中在最近,想想中国困于水深火热的年代国外医生却投入济世救人的热情当中,不禁唏嘘。最神奇的是终于知道发廊三色圆柱的来源。印象最深的是接受双手移植术的男孩,他的乐观坚强和对生命的理解与爱,真打动人,你对他不是同情而是尊敬。另外就是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思考,爷奶十多年前就签署了遗体捐献,我自己其实不能接受。但现在我想我会捐献器官,这大概是最直接最有意义的生命延续。希望多出这类片,让更多的人对生命自我的认知和生命之间的互助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1小时前
  • Anita
  • 力荐

当我看到医学生严肃的向着大体老师致敬时,瞬间泪目,这些人就是医学不断向前进步的基石啊。

1小时前
  • 冰糖葫芦娃哈哈
  • 力荐

真没想到这是我国独立制作的纪录片,堪称国际水准。无论从题材的选择、拍摄手法、艺术指导和后期制作都好的没话说,绝对的良心之作,必须强推!从医学角度直观感受科技大刀阔斧的进步,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另外片中大体解剖部分的拍摄尺度也是震得我一愣一愣。不得不说在现代医学方面真的要感谢西方文明,尤其要对手术历史的奠基人维萨里和哈维致敬。前者在古罗马最著名的医学大师盖伦从动物解剖中推理人体结构的1500年后真正建立了精确的人体解剖学,后者则建立了人体循环学。第一集看下来,觉得这个名字取得实在精妙——《理性之光》,好!

1小时前
  • 豆瓣用户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