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者

HD国语

主演:Dimitri Klepatski,Aleksandr Nosik,娜塔莉亚·巴尔多,Armen Petrosyan,Natalya Gromushkina,Ayk Tadevosyan,Aram Karakhanyan,Rey Gaetano,Odissey Arutyunyan,David Katsarava,Vigen Stepanyan,Artyom Zograbyan,Arman Medzhlumyan,Ervand Engibaryan,Mikael Vatinyan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登山者 剧照 NO.1登山者 剧照 NO.2登山者 剧照 NO.3登山者 剧照 NO.4登山者 剧照 NO.5登山者 剧照 NO.6登山者 剧照 NO.13登山者 剧照 NO.14登山者 剧照 NO.15登山者 剧照 NO.16登山者 剧照 NO.17登山者 剧照 NO.18登山者 剧照 NO.19登山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当我登完雪山,攀完冰之后再评

修改于2022/2/23

这个冬季,总算是完成了一直想玩的攀冰的愿望,还有就是亲自登了一趟雪山。

我不是看了那种登山电影就会觉得心潮澎湃而打了鸡血的人,我对于这种运动我会更想亲身去尝试一次才会去评价它。我想去攀冰,那就去攀冰,我想去登山,那就去登山。

先说攀冰吧,攀冰是一项危险系数远高于攀岩的运动,不光是使用的装备非常锋利,落冰的风险也非常之大,但相应的,其带来的乐趣也是与攀岩不同的,我攀冰的时候喜欢拿它和攀岩相比较,其实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攀冰时与大自然相处时的快乐,听着冰镐入冰时的声音,向上之路由自己开拓,攀冰的乐趣在于对于冰壁情况的判断以及线路的选择,技术难度是攀冰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带有冒险的乐趣,以及对自己心里的控制,攀岩的时候只有纯粹的挑战难度以及动作的选择。带来的快乐是不尽相同的,但两者的尽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登山。

老实说,登完雪山之后,我感觉不到半点励志,登山是痛苦的,长时间的徒步爬升,我虽然第一次上高原没有高反,但是缺氧的痛苦不是那么快能适应的,喘不上气来成为最直观的表现,上坡的时候走十步路就要喘一喘,一天长距离的徒步让我知道了一双好的鞋子的重要性,晚上睡在大本营的帐篷里,没水没电没信号没暖气,睡在零下20度的环境中,在睡袋里瑟瑟发抖,一晚上根本睡不着,只想早点起来冲顶,心里全是这漫长的夜怎么还不结束。

凌晨起来冲顶,带着厚手套,手指依旧冻得有些许麻木,上坡的路让我体能耗到了极限,登山远比我想象得消耗得体力得多,迷迷糊糊跟着向导就上到了顶,之后再下山,又是无休止境的徒步,从凌晨四点到下午两点,我就这么走了接近10个小时的高海拔山路。回来之后,两条腿酸了好几天也不缓解。

不同于攀岩,攀冰,登山的过程中完全带给不了我一丝的快乐,爬的时候甚至自问,我为什么要来干这种事。即使到顶之后,我也没太多心思去欣赏周围的美景,只能感谢老天爷今天天气还可以让我到顶了。

当我10个小时的徒步结束之后,这一切的痛苦终于结束之后,我望向雪山,心里也没这么多问题了,登山可能是唯一一件花了钱还要找罪受,完全感受不到一点快乐的活动吧。

回来之后,心里总还是痒痒的,对雪山的情感总是很复杂的,我说不上喜欢还是讨厌,但还想继续去登山是肯定的,我还想继续去攀登,尤其是技术型雪山,将自己所学的一切都运用到当中。

回到这部片子,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个星球上还有如此神人,mark在攀登的过程中总是释放着一种魅力,仿佛施展着魔法,他淡然自若,收放自如,一切尽在掌握。

mark并不需要常人无聊的悲悯,他知道当他进山的时候他将会面对什么,就像片子里说的那样,我们追寻冒险与挑战,那死亡就必须是可能会发生的,要不然安全下山就变得一文不值,这是生存哲学,也是人生哲学。你可以躺在沙发上享受安稳平静的人生。也可以去挑战。关键在于你想获得什么样的体验,我获得了我想要的体验,这就足够了。

我们究竟能留给他人什么,留给自己的孩子/下一代人什么,金钱?大房子?还是我们的精神传承,这个答案我也不能肯定。

虽然我的态度很潇洒,但是每当想起最后一段mark的逝去以及女友对他的哀思,还是会让我泪目,情感所带来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与自然,太过于宏大了。

以下是原文

这部电影远不如徒手攀岩来得有名,看过的人也不多,我是前两天才知道这部电影的。

作为一个看过徒手攀岩和黎明墙的人来说,逐渐对这类登山类纪录片逐渐感兴趣,对于发现这部登山家对我来说简直如获至宝,还是部2020的片子,its new

影片里结合了三种运动,攀岩,攀冰,登山。当我脑子里想到户外运动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很花钱,一套完整的户外装备简直是一笔巨款。所以我从最省钱的,攀岩开始,一双鞋,一个粉袋,一个安全带,几把主锁和保护器。就可以开始室内攀岩之旅了。要是去户外的话,还需要快挂等一系列装备。

我对攀冰和登山不甚了解,因为没有合适的场地与环境。但就攀岩来说,很神奇,有无绳子的区别,就是一项普通运动和极限挑战的区别。没有绳子的保护,等待你的只有地心引力的吸引。

影片有大段直截了当的攀登画面,没有bgm,没有剪辑,没有特效。mark一人,徒手攀冰和攀岩,令我震惊不已,这是最纯粹的攀登。

这是一个人在与自然交流着。

我不懂攀冰和登山的难度定级,就攀岩来说,mark可能徒手爬的线路难度不会高,在5.10左右?对于攀岩来说,一条已经被开发的线路安全性是很高的,岩石不太会裂开或是爆开。但攀冰是不同的,即便我没有攀过冰,也可以想象随时变化着的冰壁。登山就更不用说,带着一套完整的装备也有可能遭遇不测,残忍的大自然可以随意夺走一个人的生命。

mark徒手登山,攀冰,攀岩,最关键的是,他是on-sight的,这是多么高超的攀登者,登山家。在一段他攀冰加攀岩的片段中,他的动作细腻流畅优雅,将两种运动结合得太完美,敢于同时攀冰攀岩的人,他的技术水平一定很高,但更别提他是不带安全绳的了。

不带安全绳意味着纯粹的自由,有时候攀岩的时候我也会想我不带安全带,眼前没有这根恼人的绳子会不会更好,我的动作会不会更准确。我想象了一下徒手攀岩的感觉,那必须是百分百的专注,你的脑子不能有任何分心的情况。我想那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也难怪片子里会说徒手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哲学。但其实当我们攀岩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与岩壁在交流,如果在户外攀岩,那便是与大自然在交流。

alex说得好,徒手攀成功了在别人看是天才,失败了又是蠢蛋,可人就只有一个,这矛盾的表面说明了其实徒手攀更是一项完全忠于自我的运动,虽然他很极限,确实。但他不像其他的极限运动,蹦极,跳伞,翼装飞行。你只有这一种方式来完成它。徒手攀岩,你明明可以选择带着绳子,却放弃了它。

这是一种自我主观意识上的改变,是我们自身在渴求精神上与自我和岩壁的强烈交流。所以带着更多的哲学意味。其中所以然只有自己尝试过才知道,可以去尝试一下徒手攀,带来的精神体验大概是普通攀岩所不能企及的吧。

所以人与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

人出生于广袤的的大地上,似乎生来就要与残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现代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自然,靠着公园的花花草草和坐着飞机飞来飞去来感受大自然。

我不是户外爱好者,因为不曾涉足,也没啥机会涉足,就像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攀岩原来是一项竞技运动。

我更想理解的是人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即使是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有人饱受饥饿与疾病之苦,人生来就要与生存作斗争,mark的生活方式是简单明了的,是富有激情的,他与自然一次次展开了热烈的交流。直到大自然最后把他带了回去。mark的逝去只是让我惋惜,但女友的哀思确实让我泪崩,即使曾有心理准备,但依然很难~~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

 2 ) 《登山家》观后感——2022/3/23


攀登者

前两天看了纪录片《登山家》,好多画面都还历历在目,至今还能感觉到那种心灵的震颤。

刚看完的时候,整个人完全怔住了,说不出话,但感觉心中有一团强烈的情感在燃烧着。不知是被那一座座大山的威严险峻所震慑,还是为主人公马克的勇往直前所臣服。所以,决定写下这篇观后感,记录一下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雄伟的雪山

马克·安德烈是一个职业的登山家(我可能更想称他为一个自由的徒手攀登者),时常不带任何保护地徒手攀爬几千米的高山。相信登过雪山和攀过岩的朋友一定更加懂得其中的艰辛与危险。我们平时参加的户外登山和攀岩,通常都是有保护装置的,但马克所从事的这项运动没有,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他跌入万丈深渊。

马克在攀登

他的身体看上去并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运动员那么强壮,但是却迸发着无限的能量。他在攀爬时,非常的沉着镇定,那源于内心专注于一处的笃定。

在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我们去了附近的攀岩馆体验。还没开始攀,站在下面往上看的时候,心里就开始发怵了,脚也有点发抖。就更别提在几千米高空中的岩壁上,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了。攀岩在一步一步往上的过程中,一定要非常笃定。如果有那么一点的犹豫、或者是对高度的恐惧的话,那可能你就爬不上去了。


小时候要冒险,长大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影片一开始,讲述马克小时候的故事时,他妈妈讲的一句话就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如果你小时候从来没有自由地,去冒点小险,你绝不会真正了解自己是谁,也不会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永远不会知道你有能力”,或许这也让我明白了成年后的马克为何能长成这样,为何可以无拘无束地去追寻心中所爱。

马克对母亲的描述

马克对母亲的描述

马克在自然中探索

马克在自然中探索

对于一个小时候做惯了“别人家的孩子”的人来说,我对此感受颇深。从小到大就这么按部就班地去照着一个“优秀”的标准往前走,但走着走着就渐渐发现不知是为了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然后,就开始了自我的探索……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仅仅只是迈出改变的第一步,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马克和母亲

马克和母亲


走上寻梦之路

从小就喜欢上攀岩的马克,为这项运动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受了很多伤。朋友说,好像有好几个夏天马克都住在楼梯井里,后来他又和女朋友搬到了森林里的帐篷居住。马克的女朋友布莱特也说,为了攀岩,他们尽可能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

16岁毕业时,他做贴石膏板工作,挣些钱。那会儿他还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后来,妈妈跟他说“如果你想登山,那还等什么呢?”然后,马克走了,他踏上了追梦之路,找到了自由,成为了一名职业的攀登者。

马克的女友

马克先后攀登了斯坦利陡壁、帝王壁这些相当有难度的山峰。在登上罗伯森山后,马克又去了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他的目标是无人尝试过的山峰,冬季徒手攀爬托瑞-艾格峰(这被认为是美洲最难攀爬的山峰之一)。

在突破各种艰难后就快要登顶时,遇到了恶劣的天气,无奈下撤,虽有些许遗憾,但马克还是非常感激,因为毕竟自己活下来了。

就在要准备搭乘飞机离开之际,马克又发现了一个好天气的窗口,不过这次的窗口期比上次更短,他最终决定还是再尝试一次。为了完成登顶,这次必须轻装攀爬,不能携带任何睡觉用的东西,所以要一天快速爬完。这次,他成功登顶了。

登顶之路

这次的攀登体验,也让马克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处于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状态中。马克说:“你会感激一切,包括那些在平时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很有趣,成就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真正改变你的生活。当你在为之努力的时候,为你留下的只有这段旅程,是这段旅程把你带到了那一点。如果你有一段伟大的旅程,你必须弄明白很多事情,你必须要有计划,更具沉浸感,然后你在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呆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必须非常努力地工作,克服某种心理障碍,你会有更多的故事、记忆或经历,那才是我所发现的最重要的东西。”

马克在行进中

马克在行进中

马克在行进中


每次都可能失去生命,所以珍惜每顿晚餐

马克并非一个无视生命的人,他也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他说自己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想去做。他曾说“我知道有危险,我不会欺骗自己说徒手攀岩没有危险,但这并不是不可接受的风险。不可否认的是,每次你去山上,都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次。所以你得感激所有你喜欢的东西。无论晚餐是什么,可能都是你最后一顿,因为你要去爬山了”。

此时的我在想,一个人每天都要在做着什么,才不会惧怕那可能突然到来的死亡呢?

又或者这么问,假如生命只剩最后一个月、最后一年,你会去做什么呢?

问完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们往往在感动之后,又继续过着跟往常一样的日子。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这根本就无法假设吗?还是我们就只是把它当成“假设”而已。

登顶

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著作《幸福之路》中写到,导致人们不幸福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烦闷”。所有伟大的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单调乏味的,这是生活的真相。为了改变这种实事,人们从小就应该培养一种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或者说培养一种能过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的能力。

那么,我们为何不能每天都更用力地去活、全力以赴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呢?还是说人生本无意义?还是说“存在”即为意义?


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没什么不同

马克从事的这项运动,危险性极高,随时都有受伤、甚至是失去生命的可能。所以大家可能会想,他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就为了出名吗?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在社交平台上获得追捧、获得成功,但马克的特别在于他就是他自己、在他心里只有自己想追寻的自由。他不在乎荣誉,甚至不在乎别人是否知道他在攀爬什么,他在乎的似乎只有攀岩这趟旅程本身,他更希望独自一人去体会攀爬的自由。

马克的朋友、也是著名登山家亚历克斯的一句话,也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如果你跌落死去,每个人都会认为你是个傻子。如果你成功了,大家都会像对待英雄那样祝贺你。可现实中,无论发生哪一种,你都还是同一个人”。

是啊,这就是自己的生命探索,与别人的反应又有何干呢?结果如何又有何妨呢?

后来,马克又开始了新的尝试,他找到了攀登阿拉斯加的朱诺峰的天气窗口,还和当地一位很强的攀登者莱恩·约翰逊结伴登顶了这座山峰。但是这一次,他没能安全地撤回到山下。在下撤的过程中,遇上了雪崩,这也让马克的生命停在了25岁这一年。

马克


什么是真正的爱?

在马克的追悼会上,他妈妈说“还好我理解了我儿子,而不是阻挡他对群山的热爱”,“我相信他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是他要丈量大山、立于顶峰,找到通往孤独山谷之路”。我想,她是如何强忍着内心的剧痛说出的这番话,她又是如何理性而又智慧地注视着马克的一生。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给了自己的孩子最无私的爱。

马克的母亲

马克的女朋友,同样也是一位徒手攀岩爱好者,作为马克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伙伴,给了马克无限的支持,无论是在行动上、精神上、还是在情感上。在马克出现意外后,她万分悲痛,仿佛失去了所有活下去的动力。但是,她记得马克曾对她说过,如果他出事了,他要她继续下去,他不想让她失去勇气。他希望她继续登山,继续热爱生活,能够快乐。所以,布莱特慢慢地从悲伤的阴影中走出来,自己又去了很多她和马克曾经一同攀爬过的山峰。她说,在那些地方,充满了马克的气息。

马克和女友

马克的女友

马克的女友

马克的女朋友曾说“马克在登山过程中所经历的极端体验,使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深刻,也让他更珍惜平时稀松平常的事情。这让他更好地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命。”或许正是他们俩对利益的无私、对攀登的热爱、对生命的义无反顾,碰撞出了他们对彼此这份纯粹而伟大的爱。

马克的女友


如果克服了限制,我们会做什么?

马克曾说“攀登时感觉,就好像我的生命把我带到了一个特定的地方”。在第一次登顶雪山之际,我也有类似的感受。那种感觉就是,整个身体里空荡荡的,只有一种感动存在,你可以感受到生命单纯地、静静地在流淌。

马克还说:“当我进入大山进行冒险时,生活变得非常简单,我全神贯注,我不会有缩头缩脑或者焦躁之类的感觉,我感觉头脑清晰、心态平静、一切可控。”

“我认为与环境的互动、与大山的互动,就是登山的最大乐趣之一。最酷的感觉之一是:人类可以在如此庞大的世界中,体验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有些人的人生,注定短暂而耀眼,在炽热的燃烧后,留下深刻的印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物质、情感、思想等方面的“限制”。如果克服了这些限制,我们会去做什么呢?

 3 ) 登山家的向死而生

攀岩表演通过奥运会已进入更多人视野。

然而,最纯粹的登山运动是没有安保措施的“徒手攀岩”。和《徒手攀岩》一样,纪录片《登山家》也聚焦徒手登山极限运动。只不过,《登山家》主角马克不像《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么幸运,他最终在一场雪崩中永埋大山,这也是极限登山运动的概率铁律。

因此,我们不必老是去津津乐道这种“作死运动”的奇迹因素,以及那些暂时存活的登山家的“英雄”壮举。“死亡”从来就是这项运动中的家常便饭。大自然一直在用它的伟大提醒着人类的渺小。徒手“登山家”放弃了所有的现代保护措施,用自身的勇气和技术,返璞归真直接将肉身交给自然检验,探索人类的能力极限。 这部纪录片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了“理想主义”的激情和悲剧。马克8岁时被一本冒险杂志激励立志成为登山家,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征服绝壁的奇迹后,最终在25岁丧命。影片中,马克受访的亲友表达了对极限登山运动的看法和复杂心态。这个行业信奉挑战死亡的人生哲学,但面对死亡真正来临时,也难掩人类情感的脆弱。 马克的人生旅程和万花筒的复杂世态构成激烈的潜在冲突。他几乎抛开所有世俗的价值观,不在乎安稳的生活,不在乎名利,甚至不在乎死亡,只在乎自己能否在喜欢的生活中获得自由的快乐。以肉身去解读自然,用一种近乎宗教般修行的心态与死神共舞。这究竟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探源,还是西方人文精神危机的折射,影片没有给出更多的背景和答案。 证明自己还活着的刺激,真的需要用死亡来实现吗? 还是说,用更为终极尺度的哲学追问,生命究竟应该怎样才算有价值?“登山家”无疑给我们抛出了一个天问。 2022.3.21

 4 ) 极致自由的代价

emo的时候上这种猛药直接泪流满面了。如果没有最后的悲剧大概这又是一部Free Solo…上次引起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大约是2012年严冬冬的山难吧。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签名是Brave New World里的一句“I want poetry, I want real danger, I want freedom.” 但是自己知道自己对风险的承受终归有个底限。虽然深知阿式登山的极致纯粹和自由却一直心生恐惧不敢触碰,一直只敢于跟着商业队在低风险区域打转。这几年一直在想为了自由能做到什么程度,底限又在哪里。“A lot of us live our lives thinking of the things we’d like to do, or the adventures we’d like to have, but we hold back. That’s what really stands out to me about Marc-André’s journey. What is it that you would do if you were able to overcome the things you see as limitations or the things you’re afraid of? What would you do?”

虽然只有25年的人生,Marc-André 从幼年起就由母亲引导自由地探索这个美好危险而破碎的世界;体验过阿式登山物理层面和哲学层面的极致自由;也深深爱过,拥有过一个一同舞蹈山巅的灵魂伴侣。这大概是很多人八九十载的人生求而不得的奢望了。

最为触动的是Marc在某次上山之前说每一餐大概都是此生的最后一餐,想起某日和某位修佛学的朋友关于观修无常的交流不禁唏嘘不已。

 5 ) 蜷缩在舒适的被窝里看别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我是一个追求舒适的人,但我歌颂冒险。

在我看来,人的生活和命运,都是无意和无序的。

社会需要安心工作的螺丝钉,也需要锋利的爪子去前进和探索。

日复一日的生活推动着历史的巨轮缓缓前行,

勇于突破的攀登触碰着在刻画在基因里的前进,

没有人能说谁更高尚更有意义。

看片中就想持续关注马克·安德烈·莱克莱尔的后续生活

没想到影片的结尾,就是他人生的终点。

惋惜。但值得尊重,因为他选择了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和自己对话,和世界对话。

谁都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看过的风景,

你的世界很美,

我蜷缩在被窝里,依旧感受到了你的善意。

 6 ) 达摩登山家

为什么要去攀登一座山?问题的答案似乎非常简单。那么,为什么独自一人去攀登?为什么如此悄无声息?为什么不带绳索和任何安全设施?如果每一次攀登都是对自己生命最后的赌注呢?……要回答上这些就非常困难了。

时间来到1955年,“在路上”的代表,“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领袖,杰克凯鲁亚克在一节火车车厢里遇到了一个同为流浪者的干瘪的小老头,他称呼这个仅有过一面之缘的小老头为“达摩流浪者”。那个时候,杰克凯鲁亚克一直走在路上,停不下脚步,他疯狂地迷恋着中国的“禅宗”,崇拜唐朝诗人“寒山”。我相信,如果杰克凯鲁亚克能够认识这部电影的主人公,马克安德烈勒克莱尔,一定也会亲切地称呼他为“达摩登山家”。因为小老头、杰克、马克,是同一种人,具备同样的气质,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马克安德烈勒克莱尔,年仅23岁的他就已经是整个登山领域中的翘楚,但是他太过于低调,只有登山领域最核心的行家才知道他的存在。他行动飘忽,总是独自一人,随心所欲,从不留下什么视频。他是一个纯粹的登山家,只为自己而攀登,不在乎什么荣誉也不为竞争或是出名。他没有什么计划和爬山路线的详细规划,到了山脚下就开始爬,攀登似乎是一种停不下的流浪和旅行,可能是某种说不清楚的激情,也有可能是一种特殊的修行。

马克是一个很内向羞涩的人,不习惯面对镁光灯,也不习惯接受采访。他没有汽车,没有手机,像流浪汉一样住在电梯井里面。在某一天,他会突然消失,然后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无法安放的灵魂,我们都不希望它被打扰,希望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寻找到平静和自由。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我们生活在各种规则里,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我们被生活驯服了,成为这个社会大机器的某个零件,成为了一个工具人,我们一直在忍受。从这一点上来说 ,马克是幸运的,我们是池中之鱼,而他在遨游大海。我们是家养的,他是野生的。你觉得他奇怪、疯狂、固执,然而他是比我们更纯粹的人,他才过着比我们正常得多的人生。

何为最纯粹的热爱?何为“达摩登山家”?那是因为行走、奔跑和征服高山的欲望被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DNA里,是我们最原始的本能和记忆。人类是一个流浪的物种,我们作为人类流浪了几百万年,我们走出非洲,足迹遍布了世界上所有的角落。农业出现的时间才一万余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刚刚停下脚步试着不去流浪。而我们被困在钢筋混泥土里面的历史才区区几百年而已。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路上,不停歇,这或许是为什么杰克凯鲁亚克会一直在路上。我们的祖先一直在攀登高山,他们一路翻山越岭到达过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每一坐山峰几乎都留下了我们先祖的攀登的脚印,这或许就是马克像个幽灵般独自攀登的原因。当你搭着帐篷在野外露营,当你躺在山顶上仰望星光,当你独自一人享受着最为幽静的时光,某一刻你内心深处的记忆突然被唤醒,就像经历过了几百万年流浪的生活,有某个声音对着你的灵魂大声呐喊,忽然间,你决定抛开一切,成为了一个“达摩登山者”。

电影还讲述了一个包容和理解的故事。马克在小的时候被诊断为“儿童多动症”,他无法在教室上课,而只能在家接受母亲的教育。她的母亲从小就给予他自由,从不束缚他的天性,一直在鼓励他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一点在我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标准和喜好强加在下一代身上,而丝毫不在乎他们的感受。马克发生意外之后,母亲的悼词也格外让人触动。她感谢上帝赐予恩典,让她能够理解自己的儿子,而不是阻挡他对群山的热爱。她为马克感到高兴,因为他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无拘无束,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却是开心的。她对儿子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种感恩,感谢他这26年来给自己的陪伴。这才是正常的亲子关系,爱是包容理解而不是索求。每一个人都有他独一无二自己能够去选择的人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求马克这样天生的冒险家、这样的“达摩流浪者”过着平庸的被束缚的生活,他将会多么痛苦,他的人生将会多么灰暗,最可怕的是,他将毫无意义的虚度此生。

电影中有句禅味十足的话。托尔金在《霍比特人》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安全的路径,你现在已经到了荒野的边缘。”最后,我想用这句话和大家共勉。

 短评

Success makes no difference to life. It is a journey where we face challenges and solve problems. We celebrate, for Marc's fated but fulfilled life. 纯粹又极致,背景音乐响起《圣母颂》的时候我就开始哭了,好多年没在电影院哭过了。

3分钟前
  • 🐈🐆🐅
  • 力荐

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风雪之夜,登山家蜷缩在山崖帐篷内,给女友留下一段视频:“我孤身一人在山里,但我的一部分想快点回到地面去看你。”这部片子将带你领略一种纯粹而孤独的登山哲学,认识一位光芒夺目又侠骨柔情的登山家,感受一段交织理想、情感与命运的人生旅程。所以这部片子讲的不仅是登山,也是人生。

8分钟前
  • 地瓜
  • 力荐

喜欢危险的运动并不是喜欢肾上腺飙升心跳加速的感觉,是喜欢那种完全专注自我从而进入心流所有东西都被无限放大的时刻

13分钟前
  • TheSingingSea
  • 力荐

知道登山者 Marc Andre 的人很少,知道这部纪录片的人更少。但没有关系,真的没有关系。在2021年看过的电影里,它是最震撼我的那一部。回想起影片中的一幕幕,我的手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我忽然有一个领悟,语言竟是如此苍白。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注定无法用语言描述。那就写到这里吧。Live like Marc Andre!

18分钟前
  • 2j的花果山
  • 力荐

认为比《徒手攀岩》更加纯粹,虽然在开片几分钟之后,我就想着这样的孩子是天选的,但同时他们的生命应该会是极度浓缩的,但依然我不知道在片子的最后几分钟里面,竟然已经是有结局的了……如果说我还能理解Alex所追求的,那么对于Marc所追求的,我只能说已经部分超越了我的认知和想象,能用“看不懂,但大受震撼”来描述。也许,就真的像他所说的,在那样的攀爬过程中,你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22分钟前
  • 米哥
  • 力荐

他死了,他活过,他还活着。他鼓舞了我。

27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顺着Alex Honnold的影人页看到这片子,看着看着知道了为什么今天才看到这小伙子的事迹。。。顺便纯属个人好恶,Marc女朋友Brette观感比Alex的妻子好太多。。。。

28分钟前
  • 小林竹道
  • 力荐

everybody dies, but he lived... 看到爬egger那段想起来之前看户外探险写人爬torre的历史,想起torre最后被david lama爬了,而后来david在19年的一场雪崩中死在了落基山脉里。当时我就想,marc-andre还活得好好的在拍纪录片,将来不知道会不会爬一些没那么危险的东西,看他solo水平这么高,过两年说不定还会在新闻里看到他。没想到啊没想到,他居然比david lama去得还早。无情的雪,a clean death.他的女朋友也真的很棒,这么美的爱情,几乎都让人不觉得是一个悲剧了。他的妈妈说得很对,这短短25年是值得感激的、美丽的25年。

32分钟前
  • 瓦斯
  • 力荐

本是看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竟是一部很“禅”的电影。年轻时追逐致幻剂中的世界,后来从攀登中找到了更健康且更纯粹的方式去接近那个世界。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束这趟旅程,他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通过这些经历“觉知”着当下生命中的一切。很有触动的几个点:成就不会改变你,而那些艰难攀登的旅程会留下印迹并塑造你;攀登前最后一顿饭有什么吃什么,因为那可能是你生命里最后一餐;Marc在攀登前吃着蛋糕珍惜的样子;攀登过后会更珍惜生活中的一切,那种对世界充满爱的感觉会持续很多天,因为nothing in our lives should be taken for granted. 最后觉得感慨的是他们俩找到了彼此,在我看来比alex要幸运得多,因为可以真正地互相理解,并一起经历、一起冒险、一起感恩。

37分钟前
  • 一只柴
  • 力荐

最理想主义、最纯粹的独攀者。他甚至不愿意有人去跟拍他的独攀过程,因为那样的话整个登山体验就会完全不同。他独攀岩石、雪墙甚至垂挂的冰瀑,假以时日他可以成为Alex Honnold和Ueli Steck的结合体,不过这一切最终只能停留在“如果”。外人可以不理解他的“疯狂”,但对他来说,这是最完美的艺术,是最极致的自由。

39分钟前
  • 灭鼠办梁同志
  • 力荐

相比于几年前大火的《Free Solo》,这一部没有把过多的笔墨放在攀登本身上,而是更多的展现Marc作为Alpinist的生活方式和近乎极致的登山理念。甚至最后Torre Egger冬季free solo首攀的壮举,都只是用示意图和随身摄影简单的展现。Marc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悲伤的,反倒有一丝浪漫主义色彩,这可能和阿式攀登的本质有关系吧。Alpinist们穷其一生,永远在挑战的路上,表面上是对速度和装备的极致追求,实则是对人类自由的终极向往。

43分钟前
  • TZ_Runner
  • 推荐

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本来的预期是当作一部普通的极限运动电影来看的,前面大部分时间也是这么觉得的,Marc-Andre Leclerc是个非常极致的人,有摄影机跟着就不是真的solo了,而且他所有的free solo路线都是on site的,就是从来没有走过,上去才知道是什么情况的。当年觉得Alex free solo El Capitan已经够牛逼了,但他还是挂着绳子在Nose上来来回回研究了无数次才敢上去的。我以为这片子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最后十五分钟会是这么个结局,Marc出事的时间早于我开始关心攀岩这项活动的时间,而且我这次也没提前做功课,想说通过电影来认识这个人也不错,于是在完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惊呆在电影院里说不出话来。只能说Marc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够了吧。

48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震撼人心的不只是片中那些摄人心魄的雪山,更是攀登者纯粹而极致的理想主义。Marc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绚烂。

52分钟前
  • Jo
  • 力荐

攀冰比攀岩更危险也更刺激,嬉皮的野外攀岩登山生活看起来自由又美好。但几部攀岩登山电影下来boys club的气氛却让我难受。Marc有着和Alex几乎一样的profile,生而不同,不容于主流,看起来尴尬却纯粹,最终在岩壁上找到自由,像许多白人怪男孩一样,拓展了人类体验的边界。但女人们在这样的故事里只有母亲和女友的角色,即使那个女友也攀岩。我需要女攀岩者的故事。最后RIP Marc。

55分钟前
  • 百野
  • 还行

“每一次攀爬都是山给予的怜悯”

56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力荐

Marc-Andre Leclerc跟Alex Honnold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 Marc注重极致的个人体验 而Alex更多把攀岩当作一项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Marc更多是在靠天赋 喜欢临场发挥 而Alex十年磨一剑会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所以Marc的经历和最后的悲剧让他的一生赋予了Alpinism浪漫的艺术性和哲学性 而Alex呢脚踏实地地做一项竞技极限运动 这几乎代表了任何一项事业里的两类人 在我的领域里我敬佩Marc但我想成为Alex

58分钟前
  • 儿鱼小
  • 推荐

他的“在餐馆工作”的母亲谈吐举止以及面对爱子早逝后的悼念,都太优雅了。Marc能成为这样超脱纯粹的人和这位母亲有很大关系。

1小时前
  • Vol
  • 推荐

感觉他和他妈妈都是哲学家。在他的追悼会上,他妈妈说感谢上帝让她能理解她儿子。这真的很重要。

1小时前
  • DAISY
  • 力荐

①继续前行or彻底崩溃。②不给孩子规划路线,而是让其发现自己的道路,并给予支持。③完成了登顶,并不会给你本身带来什么巨大的改变,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以及一段最美妙的回忆。④攀登并不是为了追求刺激,而是在全身心投入挑战时,发现真实的自己,用随时可能送命的代价换取高度的精神专注,以及完全掌控自己的奇妙体验。⑤人生不在于长短,波澜不惊也许是一种幸福,但绚烂如烟火,虽短暂却能照亮他人,关键在于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⑥马克·安德烈·莱克莱尔,比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要幸运,天生的攀登者,出色的身体条件和技巧,开明的母亲,挚爱的女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活了25年,人最重要是把自己活明白,并全力以赴做自己,虽死亦无憾。

1小时前
  • 小舞舞
  • 力荐

极限类运动的题材一直没法触动我。这么说吧,these people have nothing to lose. 富官贵科学家一个比一个怕死整天研究怎么活久一点。。但是这些人改变着世界。极限运动者走了,大山还在那里,不来也不去,可能只占用了搜救资源。

1小时前
  • Chandeli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