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者

HD中字

主演:Adam O'Brian,Anna Ruben,Ken Appledorn,Debbie Jennings,Carey Gibson,Frédéric Bourdi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冒充者 剧照 NO.1冒充者 剧照 NO.2冒充者 剧照 NO.3冒充者 剧照 NO.4冒充者 剧照 NO.5冒充者 剧照 NO.6冒充者 剧照 NO.13冒充者 剧照 NO.14冒充者 剧照 NO.15冒充者 剧照 NO.16冒充者 剧照 NO.17冒充者 剧照 NO.18冒充者 剧照 NO.19冒充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冒充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位名叫尼古拉斯的13岁男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无故失踪了,没有留下任何的线索,期间家人搜寻无果,渐渐放弃了希望,媒体也只将这起事件视为一场普通的失踪案,它并没有引起官方任何的重视。  一晃眼三年半过去,就在除了家人外的所有人都渐渐淡忘了尼古拉斯之际,一群游客在在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小镇里发现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身体状况非常的糟糕,思维亦十分混乱,但他非常坚定的告诉大家,他就是三年半前失踪的男孩尼古拉斯。尼古拉斯失踪之后,他的母亲的健康就一落千丈,姐姐卡莉成为了失而复得的尼古拉斯的收留者,可是,这虽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所有的人都觉得其中隐藏着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回魂夜失踪的韩左左侠探高飞北斋玛莎2020蠢蛋搞怪秀:坏外公热泪伤痕旧车大改造长大的世界没有童话2顶楼 第三季绿雾终结武器不知也无妨入侵者2012球爱酒吧库拉乌幻之记忆不系之舟胡同里的阳光七宝奇谋卢丹的恶魔美男高校地球防卫部HAPPY KISS!媒婆梦中的简一个人的冬天四郎探母醉拳2(国语版)意志的胜利圣胡安号 消失的潜艇大理石人好想做一次 第三季北逃熊世界猫鼠迷局鬼也笑最棒的学生~余命1年的最后1支舞刺心化铁炉的街痴情男子汉卡戴珊家族睡拳怪招弹簧刀1996天网行动电线杆小子大冒险冷暖生活奇情追踪神奇的犬科家族第一季月亮星星太阳

 长篇影评

 1 ) 一个冒充者的故事

嗨,我是Madman。


我注意到原版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lie”

                         每一个谎言都有它的两面

硬生生的直译,赤裸裸的怀疑。像该片的风格一样:根据真实故事拍摄,99分钟悬疑风格。
和一个朋友一起吃着月饼喝着甜粥看得起劲。
这电影只具体选取了一个故事。倒叙,插叙,独白,第一视角,叙事风格,又充满解密味道,还有轻快又略带狂野的德克萨斯音乐,看起啦一点儿也不累。我倒是担心同样的题材(即使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放在国内拍会不会索然无味,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尾。
这片子把你的眼球抓地很紧!你仔细看男主的随机应变。
他如何转换身份,大胆设局向警察拨打求助电话;
他如何急中生智,耍阴谋从西班牙耍到美利坚;
他如何绝处逢生,染发纹身撒谎骗过受害者家人;
影片放映过半,你也许都会相信这个故事,这个大变活人+狸猫换太子的戏码可以一直演下去。
如果不是莫名其妙冒出来的侦探和FBI,或许这个骗局没人能拆穿,这个冒充者没人会识破。
而冒充者所利用的,无非是微妙的受害者心理。都说人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其实人对失而复得的东西有时却太容易接受。


电影的骗局,身份的冒充,何尝不是生活的一种映射?

 2 ) 伪装者的索爱

电影开始后的十分钟里,我以为自己看了个假电影,这不是纪录片么? 镜头来回切换,几个当事人说着真实的案件故事,有种虚幻的不真实感。 主角年纪轻轻,却是一个伪装身份的惯犯,而且,他习惯只伪装成少年。在这个身份里感受到爱和关怀。 一出生,自己的身份就不被认同,单亲少女妈妈也从未给过关爱,他编造的虐待故事里留有童年被亲人虐待残存的痕迹,这也是别人相信的理由。

他是个骗子,是个伪装者,可是他并没有骗钱骗色,只是装成孩子,弥补童年巨大的爱的缺失,哪怕在监狱里,还是打电话给失踪儿童的父母,企图伪装成那些人,再一次被一个完整的家庭接纳并享受爱。

一个对自我没有认知的人,终身都是迷失的,分不清对错。

 3 ) 体制的疏漏

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简直对90年代处理失踪儿童的程序失望透顶。

从我的逻辑链上,首先假Nicholaos哪怕在警局过夜,警局也不应该疏忽至此,让他能够不在监管的情况下独自使用警局里的电话和传真——冒充西班牙警方打电话。而后居然不验DNA,仅仅是回答5个问题就确定身份给护照。

就这两点就可以看出西班牙和美国大使馆对此类案件处理得有多疏忽。之后FBI在假男主回来以后进行尽职调查才是我唯一满意的地方。

导演致力于打造一部悬疑纪录片,可是在我看来再明白不过了。一家人想疯了孩子,真假不论先带回家,有疑心也被这种失而复得的巨大兴奋压抑住了。

姐姐给看照片也很正常,美国人都这样,别人来家里,给外人看旧照片,平日偶尔也和家里人看旧照片。听说弟弟找到了,还受了创伤,带着以前现在的照片去见弟弟再正常不过了。那5张用来问问题的照片估计也是因为两边信息(judge和姐姐)不对称,出了疏漏。不过这种验身份的方式也太糟糕了。

最后妈妈的奇葩也很容易理解。一是测谎仪不完全可靠。所以哪怕是庭审都不会采纳作为证据。她前几次都通过了,只有一次没过,而且还是偷东西的问题,不是儿子失踪。二是这个老太太真的特别drama。撒泼打滚的事儿太符合她的风度了。不想去思考儿子是假的心理让她这么出格我完全可以理解。

男主满口谎言,最后也在警方的搜查令都出来了,血液样本已经被提取的情况下和侦探坦诚——结果出来只是时间的事儿,对男主来说早就是必输的局面,怎样在最后关头撇干净自己才是真的。所以他的证词,除了有证据支持的,旁观者我是一个字都不会相信。一个可信度极低、有旧案史的涉案人员,还是回答与自身利益紧密想干的问题,他被捕后的证词,参杂主观判断的——they killed him真的是再questionable 不过了。

真是难为导演把这么简单的事情——赖体制和骗子——拍成纪录片。

 4 ) 两个故事,你信哪一个

如果你还没看这部电影,请别往下看这篇影评,否则会毁了你的观影乐趣。

1994年,13岁男孩尼古拉斯(Nicholas Barclay)在圣安东尼奥失踪。他的失踪没有引起多大社会关注,只有家人一直在坚持寻找。
三年四个月后,他们已经身心俱疲。这时从西班牙利纳雷斯传来消息,尼古拉斯在那里被找到了。欣喜若狂的家人把这个孩子接回家,然而之后暴露的真相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也超出了观众的想象。

这部纪录片的惊悚程度毫不亚于一部真正的悬疑片。片子的重心并没放在证明归来的“孩子”是不是尼古拉斯本人上,因为片名直接就已经说出了答案。不,如果只是这样,这部片子就流于俗套了。

下面是两种可能性,两个故事,你选择信哪一个:

故事一:
    
狂喜的一家人派姐姐出发去西班牙接弟弟。因为已经阔别四年,正处青春期的孩子原本就生长迅速,她在第一次见面就相信了这个变化巨大的人是尼古拉斯。她不知道他的金发是刚染的,手上的刺青也是刚纹的。

她带了许多家庭照片给弟弟看,因为之前西班牙警方告诉他尼古拉斯遭受过惨无人道的虐待导致了失忆。姐姐耐心地给弟弟讲述家人的故事,满怀希望地想听到他说想起来了。弟弟很安静很沉默,只是淡淡地表示有点印象。

这些照片在之后法官给弟弟安排隔离测试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出示的要求这个年轻人辨认的照片正是姐姐已经给他看过的。就这样他通过测试,获得了美国护照和美国公民身份。和姐姐回到了德克萨斯的家。

原本心力交瘁的Barclay一家面对巨大的惊喜,他们直接相信了这就是他们亲爱的孩子,他们不愿也不能相信这可能是空欢喜一场。他们全身心地照顾、关心尼古拉斯,为了平复这四年里遭受的一切给他带来的伤痕。没有人去问之前四年的事,没有人问他失踪那天发生了什么。高兴的亲戚们纷纷上门,所有人都相信这就是他们失而复得的孩子。除了尼古拉斯的表哥杰森,他之前不肯前来,等到他最终来了,冒充者看得出来他根本不相信这是尼古拉斯。但他什么也没说,和他握了手就离开了。

真相被揭开后,整个国家(也许加上西班牙)一片哗然,大家都无法想象一个家庭,尤其是一个母亲,会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当FBI女警告诉姐姐这个人不是尼古拉斯,姐姐依然亲热地前来迎接弟弟,仿佛什么也没听到;当第一次被要求给尼古拉斯和母亲做血液检测时,母亲拒绝了,她躺在地上撒泼。这样强烈的反对态度也是惹人怀疑的。

他们竟然这么快接纳了一个陌生人以家人身份进入家庭,所有这些在外人看来有些反常的反应,只是因为这个脆弱的家庭已经承受不了第二次打击,他们选择了视而不见。

故事二:

三年四个月前,因为一些不明动机,杰森和母亲联手、或杰森独自一人杀死了尼古拉斯,母亲和姐姐都是知情人。他们报警声称尼古拉斯失踪,在失踪事件发生一个月后,杰森还报警说尼古拉斯想闯入房子。这是凶手在杀人后的惯常伎俩,想造成被害人还活着的假象。

四年后他们接到惊悚的消息说尼古拉斯在西班牙被找到了。在最初的惊吓过后,他们决定把这个人接回来,虽然还不知道他是谁,但至少这样没有人会再追究尼古拉斯的下落,他们的罪行再也不会败露。而且警方已经来电,如果拒绝见面更会惹人怀疑。

姐姐带上了大量家庭照片去给这个她心知肚明不可能是弟弟的陌生人看,教他辨认家人,不断不断重复人名和细节让他记住以应对隔离测试。然后姐姐向法官提供照片,告诉她这是弟弟从未见过的照片。

姐姐顺利带回了这个陌生人。家人对外声称奇迹发生了,他们带着弟弟到处转,打消所有人的怀疑。直到血液测试被拒绝,他们才引起了怀疑:他们早就知道这个人不是尼古拉斯。他们在藏着什么,藏得比这个冒充者还要多得多。

冒充者Frederic Bourdin是个遭遇悲惨的人,童年没有幸福,成年后也是四处流浪,从没有过家庭的温暖,也从没有人在意他。他身上的种种伤疤甚至让FBI相信了他真的受过四年的残酷虐待。他是个惯犯,长年冒充失踪人口名单上的青少年,试图换个名字换个身份,甚至能被一个家庭接纳,成为另一个人,一切重新开始。在被揭露之前,他已经去了美国当地的高中开始上课。第一天登上校车的时候他满是惊喜,以为真的可以把本来那个讨人厌、连自己都讨厌的自己甩在过去。他也说过Barclay一家对他非常好,从没有人对他这么好。

可是终究水落石出。他进了监狱,Barclay一家愤怒至极。他在狱里报告了这家人可能的罪行。Barclay一家否认了指控,杰森吸毒过量已经身亡死无对证。母亲接受了测谎仪测试,前三次都顺利通过,在FBI一再坚持下做了最后一次测试,这次她精神崩溃跑出了测试房间。后来她声称只是在偷东西的问题上撒了谎。真相到底是什么,无人知晓。

你相信哪个故事呢?
第一个故事至少还有点温暖,至少这曾经是个其乐融融的家庭,他们互相支撑着度过了艰难的四年。至少这份亲情是真实的,他们给予过冒充者的温暖,虽然短暂,也是真挚的。这样真实美好的感情无法给一个外来的冒充者。

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冰冷刺骨。什么都是假的,他们的完美家庭是假的,他们和冒充者互相玩着知根知底的游戏。一丝美好都不存在。而某处尼古拉斯冰冷的尸体正在腐烂。

冒充者本人如此痛恨自己,他无所谓别人的感受,他只求自己能抛开这个失败者的身份获得重新开始人生的机会。可是一个人的过去永远像幽灵追着我们不放。人生像超级市场,你可以想拿任何你想要的,然后为它们付出代价。

每个人都有秘密,我们假装友好,假装真诚,假装不在乎,假装很在乎。但和冒充者不同,在卸妆之后,我们还有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和资格。

PS:我是相信第一个故事的,不仅因为主观上希望不要那么残酷,也因为即使姐姐心怀鬼胎去见了这个陌生人,她也可以当场揭穿冒充者,不必大费周章把他带回家。

 5 ) 想变成你?!

悬念十足纪录片,冷静的镜头记录着一个个匪夷所思但真实发生的现实,最令我在意的是并不是这个著名的冒充者动机和背景,而是当事人那户人家的儿子去哪了,离家出走了,还是如旁人,甚至警方猜测,那户家人把他的小儿子杀害埋尸?!毕竟那个冒充者和那户人家的儿子在相貌还有其他方面都大有不同,极少情况会认错的,还是另有隐情吗?留给观众无尽的猜测,正是这部纪录片带给我最毛骨悚然和细思极恐的原因。影片最后,冒充者坦然自若地跳着舞,沉侵其中露出迷之微笑,他依然坚信那个男孩已经被他的家人杀害了,被埋在不知名地方,等待人们去发掘

 6 ) 坏人为什么要直视镜头?

199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13岁男孩在回家路上失踪了。三年半之后,他的家人都以为他已不在人世。西班牙传来消息,有个男孩自称是失踪的尼克。尼克的姐姐卡莉来到了西班牙,将他带回德州的家。事实上,这个人是个骗子,而且长得跟尼克完全不像。但是尼克一家竟然就这么认错了孩子。为什么呢?假尼克,就是那个骗子说,尼克家接纳他,肯定有不可告人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家人已经杀了尼克。他们为了掩人耳目,将错就错而已。最后,当然,并没有证据表明,尼克是被他家人杀害的。这纯粹是骗子瞎逼逼。

巴特·雷顿的《冒充者》并不有名,身边人看过的极少,其实优酷网就有全片可看。这部电影还是暑假看的,为了写它,不得不又看了一遍,哎,看电影还真是浪费时间啊。

《冒充者》全片基本上由访谈构成,看起来像纪录片,但实际上更像故事片。 这部电影中骗子直视镜头的设计非常独特,且听我来讲一讲。

骗子直视镜头讲话

直视镜头,就是角色直接跟观众说话。一般来说,这种镜头多用在新闻播报时。有些纪录片里的人物,也会直视镜头,让角色直接对观众说话。

而故事片中,直视镜头用得很少。故事往往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结构,角色在他们的假定世界中自在生活,并假设观众并不存在。直视镜头,会破坏假定真实。举例来说,电影中的床戏场景,男女二人恩恩爱爱,即便拍摄现场可能有几十个工作人员,拍出来就是要给更多的观众看的,但是演员的表演,就是要假装这一切都不存在。如果角色啪啪啪的时候突然直视镜头,跟观众说话,会吓坏观众的某些功能吧。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视点。电影的画面有时候是全知视点,有时候是人物视点。全知视点就是电影中呈现的场景,并没有角色在看;人物视点则是顺着角色的眼睛给观众展示画面。《教父》的摄影师戈登·威利斯就坚持每个机位都要代表一个人物的视角。比如观众看到马龙·白兰度,必定是因为电影中有一个角色在看他。当然,这么彻底地坚持人物视点,几乎不可能。据说,科波拉说服了威利斯,也拍摄了一些全知视点。

姐姐在跟画外的采访者说话,而不是跟观众说话

所以,《冒充者》中骗子直视镜头,就是跟观众说话。在这部电影里,这个镜头设计显得非常特别。其他人也在讲话,但明显都是人物视点,即便那个人物并没有出现在荧幕上,因为顺着角色的视线,我们知道画外有采访者在。所以,其他角色虽然在说话,但并不是直接跟观众说话。

此外,其他角色都有一个明确的空间背景,人是在真实空间中被采访的(配图可以看出来);只有骗子是抽离出来的,背景完全虚化。

导演就是要提醒观众,这个人是独特的,是虚的,是不真实的。一般观众可能对这种设计熟视无睹,但这并不影响什么,电影呈现出的是一种整体感;反之,如果镜头没有设计,观众就会看出来了。

这当然是导演的匠心所在。那么导演为什么要这么设计镜头呢?对电影的叙事有什么特别的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开始观众就已经知道冒充者是骗子,骗子在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是在跟观众建立信任感,当然信任感没这么好建立。因为导演还把尼克家人的采访穿插剪辑在一起,让他们的说法互相对照,证明骗子说的都是假话。但是,电影妙就妙在,即便我们完全不信骗子所言,依然会被带入到巨大的疑问中:一个完全不像尼克的冒充者,怎么能够骗了尼克的亲妈和亲姐呢?

显然是因为尼克家愿意被骗啊。——这个结论是被骗子告诉观众的。所以,我们知道他是骗子,还是被骗子骗了,因为他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到无可辩驳的假设。

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导演促狭地笑容,他明明已经用直视镜头区分了骗子,观众还是被骗了。这难道不是更有戏剧感嘛。我们所有人被骗子耍了,哦不,是被导演耍了。直视镜头的设计,让观众不知不觉不假思索的接受了骗子的话,这大概跟这个镜头多用在新闻播报中有关系,我们甚少会怀疑主播。

巴特·雷顿最近用同样的手法拍摄了一部新电影《美国动物》,我也看了,又浪费了一把时间。《美国动物》的直视镜头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对叙事不仅没有加分,还大大减分。因为《美国动物》是一部故事片,完全不适合采用直视镜头。在我看来,直视镜头的使用有局限性,不能滥用,除非是故意要穿帮的喜剧片。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

明月几时有

许鞍华在《黄金时代》里也让角色直视镜头,对着观众说话,搞得纪录片不像纪录片,故事片不像故事片,很多观众不认可。所以到了《明月几时有》,许鞍华虽然不死心,但也没有再坚持,而是让梁家辉给大家讲故事。虽然也直视镜头,但已经只是说书人了,实际上没有参与到后面的封闭故事中,没那么尬。

所以,《冒充者》的直视镜头虽然用得好,但也仅是个例,是妙手偶得,不可复制,用的时候必须慎之又慎。故事的封闭和自足状态不能被随随便便打破。《冒充者》这样的故事,恰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它利用了纪录片的形式,实际上是一个骗子给观众讲故事的故事。离开观众的参与,这个故事就不能成为故事。

看完可以加微信公众号了:电影拉片室

 短评

如果换一个讲述视角或者叙事顺序而不是现在这样的平铺直叙,把悬念的点落在身份上而不是事件的发展上,或许会更有主题性更好一点?

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其实这是部暴露了无良媒介如何混淆视听的作品,将一单我不熟悉的骗局讲得丝丝入扣,巧舌如簧的剪辑真是将我们耍了一遍猴。从开始动机的闪现到结尾摆出毫无悔意的胜利姿态,主人公暴露在镜头内的不止是他的演技,更是对他人逻辑能力的嘲讽。但似乎没有解释为什么姐姐一家抗拒骗局的拆穿,疑点线尾仍在。

8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如此奇葩而揭示人心的事件要拍得难看也很难吧。成功的骗子大概都是表演型人格,自白时表现力甚至优于很多演员。再现场面其实有点打断当事人叙事节奏。主题歌是16马力的Wayfaring Stranger,嗲!

9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神奇的故事,奇葩到了一定境界了。最后三十分钟活生生的逆转啊,国际大犯都被抢了风头,比伯尼那个故事更奇葩,还都是真实故事。

14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你们都是哪里看到的啊.找了半天都找不到相关资源..

18分钟前
  • 马克图布
  • 还行

电影建立在半部素材丰富的“换子”故事之上,过后接着笔锋一转,瞬间“疑云”丛生。可惜最精彩的部分却不见任何言之确凿的事实作为依托,一切均建立在假设之上,因此无所谓意义。个人并不觉得这种大量引导观众、真人再现的探索频道模式是纪录片摆脱沉闷和视频材料不足的出路。

23分钟前
  • 兔小姐
  • 还行

比黑色电影更黑一百倍的真实。有谎言,有阴谋,有犯罪,有死亡,甚至连警方和私家侦探都齐活了,各种转折和陷阱真是编剧都编不出

28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在纪录片里增加叙事电影元素从来不是问题,因为所有纪录片都必定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指向。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对普遍想象的再现是否损害了观众对这个事件想象补完的权力。就这个案件而言,通过情景重现增强感染力无疑已经干扰到了观众对事件之荒诞的脑补上限。

30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没下线大丧失

31分钟前
  • Night Stalker
  • 推荐

起初的一个小时我觉得这是一部拍摄很精致而且手法精妙并且有设计的纪录片。但最后半个小时的反转让认目瞪口呆简直超神,第一次觉得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实击败了电影世界中再造过的事实。

34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又是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利用了人的一些弱点乘虚而入。男主角应该是童年阴影使他需要获得各种心理补偿。拿纪录片当剧情片拍总让人想起很多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剧。最后的一段舞很神。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个猥琐男假扮小青年跨国诈骗国籍事件的犯罪实录

40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推荐

纪录片里的情景再现总是有一种特囧的感觉。不过这个案例本身还有点意思。

41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回来的儿子

46分钟前
  • expect
  • 还行

又一个神奇的德州真实事件,结尾的反转确实够震撼,留下一个不可思议的悬念。不过这种半电影半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做得远没有《BERNIE》自然和有说服力

48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故事让人觉得很离奇,有点难以理解,这绝不是冒充者的智商有多高的那种伪装,而是失踪儿童当事者的家庭里那份难以填补的心灵空缺和遗憾,利用这点的人已经够残酷无耻了,但最终冒充者依旧是大言不惭不知悔改。真实事件再现的做法很失分,但剪辑很给力,直接让影片成了一部悬疑犯罪心理片。★★★☆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从70分才开始的奇葩剧情

54分钟前
  • Cola
  • 力荐

稀奇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六 老爷爷坐在摇篮里!

58分钟前
  • 李香菜
  • 力荐

好闷,看到睡着了。

1小时前
  • 怨念柒
  • 很差

这实在太离奇了 我不该看到一半笑出来的...而之后的剧情大转折和悬疑气氛的完好营造 又让人后背发凉 况且还是部纪录片 真相不论哪一种 都十分瘆人 被愚弄的就真是善人吗 那家人绝对是有问题的...说起来imposter他的笑容诡异瘆人 生平经历或许曲折 但的确是个大大的奇葩

1小时前
  • SundanceKid🌈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