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几丈高

HD

主演:苏扬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2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3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4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5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6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3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4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5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6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7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8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9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重庆人看了必彪眼睛水儿

首先,先啰嗦几句,第二集看了四分之三就肯定这集的分集导演是徐蓓导演,风格非常强烈,徐导演有一种特殊的女性面对大历史的浪漫且冷静的视角,跟其他人的区别很大,非常的细腻,结构精致,情感饱满,资料详实。

第三集格局很大,想说的很多,人物也多,稍显杂乱,冲击力不够,其余的也存在这个问题,第三集最明显。

总的来看,作为重庆人非常的喜欢,我看到了一个关于重庆的百年的,奔流式的,世界格局的,苦难的,甚至有一些趣味的,洋气的大型史诗。其实后面两集关于卢作孚和大轰炸的难度不小,因为老题材很难做出新意,不过这次我觉得还行,因为徐蓓团队对于资料的收集实在太强了,很多都是常年累积的一手资料,这个态度必须点赞,资料的收集似博士论文,传达的世界观如历史小说,看起来不疲劳,另外《城门几丈高》的画面,节奏,原创音乐都必须点赞,这样的影像品味确实作为地方史的记录片非常少见

“掠过江面,走完高高的石梯,眼前就是朝天门,城门洞上古渝雄关四个字,赫然在目,现在,雄关不再,城门已开”

第二集朝天门复原的结尾我觉得是整个系列的核心,我们回望历史的态度,我们面对未来的心胸,犹如朝天门不断回响的浪花声,环绕,回响,果决……

还有很多想说,不说了,看片儿吧

 2 ) 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引用整理(附出镜学者和嘉宾名录)

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了这部纪录片,后来发现是《西南联大》导演的新作。很喜欢这部纪录片的讲述方式。观看多遍后,对片中出现的引用做了一下记录整理,另外,在文后附一份出镜学者和嘉宾的名单,方便感兴趣的人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扩展阅读。如有一份文献资料被多次引用,仅记录第一次引用。

第1集 朝天门

《立德乐日记》

英商代表《商务调查报告》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

中英《烟台条约》

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立德乐夫人日记》

中日《马关条约》

《近代川江航运简史》

第2集 城门开

罗伯特·戴维森、伊萨克·曼森(英)合著《中国西部的生活》

彭伯通《古城重庆》

乾隆年间编撰的《巴县志》

蒲兰田(英)著《扬子江三峡一瞥》

《重庆海关报告》

李劼人《大波》

《重庆轮船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邓华益自述》

蒲兰田(英)著《航行手册》

潘文华《九年来之重庆市政》

送潘文华的呈《关于赶修白骨塔》

《迁移坟墓工作报告》

第3集 潮水来

湖广总督张之洞发给在日本的四川商人邓命辰的电报

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信

英国驻重庆领事谭德乐《报告》

《渝报》

《何鹿蒿回忆录》

杨希仲写给父亲杨文光的信

邹容(原名邹桂文)《革命军》

英国驻重庆领事禄福礼《报告》

《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

《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

《聚星刊》(这里采用的片中字幕的文字,因未见书籍封面画面,也有可能是《聚兴刊》)

《松月五星歌》

《渝申方言对照表》

重庆总商会《商务日报》

第4集 舵把子

张謇与卢作孚的谈话记录

评书《舵把子》

美国纪录片《这里是中国》

周善培作词《少年义勇队队歌》

《嘉陵江报》创刊词

卢作孚《东北游记》

李鸿球《巴蜀鸿爪录》

黄炎培《宿数帆楼》

黄炎培《北碚之游》

*画面或字幕中涉及的文献资料:

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一卷第三号《叠溪地震调查记》

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丛刊第二号《四川煤炭之分析》

刘航琛回忆卢作孚的文章

*诞生于北碚的作品:

夏衍《水乡吟》

翦伯赞《中国史纲》两卷

老舍《四世同堂》

梁实秋《雅舍小品》

第5集 龙门阵

然然《如此江州》

菲尔德·格里宁《重庆》

美国纪录片《焦土》

《陈克文日记》

吴济生《重庆见闻录》

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

格兰姆·佩克《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

白修德《追寻历史》

茅盾《最漂亮的生意》

徐悲鸿绘画《巴人汲水图》

徐悲鸿画作《巴人汲水图》

林如斯《战时重庆风光》

叶浅予漫画《防空洞里的笑声》

《远藤三郎日记》

重庆市社会局《告市民书》(原文标题是《为疏散告民众书》)

《美国联合新闻》(1945年)

《热闹了南京 冷落了山城》

司马訏《重庆客》

*画面或字幕中涉及的文献资料: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丰子恺绘画《胜利不忘策源地》(搜索了一下网络,发现找不到《胜利不忘策源地》这幅画,只找到到了丰子恺画的《胜利之夜》,不知道是不是采访嘉宾记错了名字,还是自己的搜索途径和方向有错,如有找到的朋友,烦请联系本人,在此表示感谢)

丰子恺 画作《胜利之夜》

出镜的学者和嘉宾(按照纪录片中的出镜顺序排列):

司马青衫(《水煮重庆》作者)

杨宇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

周勇(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

朱荫贵(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Emily Malcolm(格拉斯哥河岸运输博物馆研究员)

Alexandra Needham(《到西部去》作者)

蓝勇(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徐晓渝(重庆市渝中区文管所所长)

何智亚(文化学者)

石宝琳(蒲兰田曾孙女,美国籍)

袁东山(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

李明义(民俗专家)

吴敬琏(经济学家,邓命辰后人)

肖能铸(重庆文史研究者)

黄振炳(原《火柴工业》编委)

杨锡强(杨文光之孙)

刘志英(西南大学教授)

袁国虎(评书艺人)

卢国纶(卢作孚之子)

刘重来(西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萱华(北碚文史研究者)

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

Anne Reinhardt(美国威廉姆斯学院历史系教授)

邓文媛(卢子英夫人)

卢国模(卢作孚胞弟卢子英长女)

侯江(重庆自然博物馆研究员)

赵晓玲(中国近现代史学者)

潘洵(西南大学教授)

 3 ) 重庆城的现代化和城市化

《城门几丈高》

第一集:

讲船运如何从“小木船+纤夫”转变为蒸汽驱动的轮船,介绍相关公司和作出贡献的外国友人。

第二集:

讲如何扩大城市规划的土地范围。“拆墙而扩城”,城市领土往有充足陆地的方向外扩。讨论城市主轴线是否与传统中国四方形的城市规划维持一致,结论是与山脉走向水平。

第三集:

讲现代轻工业、金融业如何影响市民生活,如何让近代企业家赚到钱。不平等条约招致的外企如何影响本地经济,如何与本地企业竞争。

落脚点是重庆人终于赶跑了日本租界人。这个叙事相当民族主义,跟常见的“台湾人喜欢被日本殖民”的国内主流叙事完全相反。开个脑洞,TWer真的是这样吗?

第四集:

讲卢作孚、刘湘培养的义勇队员、学校、研究院等,如何进行文化“扫盲”和发展现代科学教育。

“我们很关心各位朋友,家庭好吗、职业好吗?身体上健康、精神上快乐吗?却不能一个一个地来谈,只好请这位《小嘉陵江》当代表,登门拜访”。这段很可爱!!

第五集:

讲抗日战争背景下,“下江人”逆流来到重庆,推动重庆城市化——建筑形态(如沙坪坝“吊脚楼”)、城市规划、商业、工业;同时推动城市面积进一步扩大。同步促进人口融合与文化交流。

也很喜欢第五集。没有渲染民族仇恨,克制地白描了一种苦中作乐的智慧。

总结:

战争、殖民等近代史的风波带来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契机;重庆从中国西南边境大省的直辖市被置于了历史的中心。历史乐观主义的叙事很有趣子!

 4 ) 烽火岁月下的涅槃之城

如果说五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是一条穿越百年历史的时光隧道,那么作为开篇的《朝天门》,就是这条“隧道”的入口。 19世纪末,当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腐朽的东方帝国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来自西方的探险家、商人和他们背后的资本,便紧紧盯住了长江上游的广袤内陆。1898年,一个名叫立德乐的洋商,驾驶着小轮船“利川”号抵达朝天门码头。从此,列强势力争相涌入重庆,纷纷抢占中国的内部市场,培养起自己的势力。面对列强的虎视眈眈,晚清重臣李鸿章也在千方百计阻止他们向长江上游渗透。轮船招商局也没有辜负李鸿章的厚望,占领了川江航运先机。但是好景不长,这个腐朽的王朝最终也没有挡住列强入侵的步伐。这一切,也让近代重庆的开放史,成为一首充满不屈和抗争的史诗。随着重庆城门缓缓开起,古老的巴渝大地上,渐渐留下了工业文明的印迹。而重庆城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命运,也就此迎来了一场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 1900年,洋商立德乐又造了一艘更适合川江航运的轮船“肇通”号,聘请英国人蒲兰田为船长,于当年6月20日驾驶“肇通”号抵达朝天门码头。因此一个巨大的机遇出现了——谁能在湍急的川江推行近代航运,谁就能在长江上游和中国广袤的西南内陆地区占得先机!而这一历史重任,落到了轮船“蜀通”号身上。此后,这艘“东西合璧”的轮船在完成运输任务的同时,也记录下了川江航行的宝贵水文数据,也制定了川江标准化航运的一系列规制规范。随着川江航道被打通,近代航运业蓬勃发展,雄踞长江上游的重庆,自然而然地成为航运重镇。但是人口激增,拥挤、混乱成为彼时重庆的常态。这让当时主政重庆的名将潘文华决定:顺应城市发展需要,打破“九开八闭”的束缚,扩建城市!此后大半个世纪,重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地拓展和优化自身的轮廓,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城市布局。 第三集“潮水来”我觉得是最热血的一集,商人,生来就是逐“利”的。然而,在近代重庆的舞台上,渝商们明知敌强我弱,明知力不能敌,但还是为贫弱的祖国而战!邓命辰在今渝中区大溪沟开办了全川第一家近代化工厂——“森昌泰”火柴厂。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重庆造”火柴迅速击退了一系列的“洋火”,点亮了重庆民族工业的第一束光。江津人何鹿蒿东渡日本之后回到重庆,开办了一家玻璃器皿厂。由他和工人们亲手搭建的圆炉和高达23米的烟囱,也成为了重庆最早的工业熔炉建筑。 留日归来的杨希仲在父亲杨文光支持下,兴办“聚兴诚”银行,在金融战线竖起了“实业救国”的大旗。但随着重庆王家沱被划为日本租界。渝商们原本倚重的成本和物流优势荡然无存,一大批民族工业破产倒闭。面对激烈竞争,渝商们既不愿裁员,也不愿在强敌重压之下退缩,他们想方设法与之周旋,在重庆上演了一幕幕悲壮的商战史诗。 舵把子”,即“掌舵人”。重庆大名鼎鼎的爱国实业家、民生轮船公司“掌舵人”——卢作孚。作为中国同盟会会员,卢作孚曾投身革命救国的伟大事业。在北碚,卢作孚在国际友人守尔慈帮助下,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他所建设的现代城镇的样本,让北碚成为重庆的“小上海”。他又动员成立峡防局少年义勇队,作为维持社会治安的新军。兴办教育、推动科研、改进公共卫生服务……就这样一整套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在卢作孚的手上建立了起来。但随着东部国土渐次沦陷,陪都重庆成为中国抗战的大本营。然而,在向重庆撤退的过程中,大量人员和重要物资聚集在入川门户——湖北宜昌。如果不能尽快撤入陪都,这些人员和物资就可能沦入敌手!时任交通部次长的卢作孚临危受命,带领民生轮船公司和无数军民立即行动起来,发动了一场被称作“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行动——在短短40余天内,3万多人员和9万多吨重要物资成功撤到重庆,为中国抗战保存了实力。时光荏苒,“舵把子”卢作孚的故事,也已经成为重庆人矢志报国的代表和传奇。 闲暇时,重庆人最爱的就是三五好友聚到一起,“摆龙门阵”。

 5 ) 城门开开合合中的重庆近代史

严格来说,五集讲的是重庆近代史。

故事是从川江被迫开航到重庆作为陪都历史的结束,重庆是一个被江流环绕的城市,它的所有发展都是围绕它的地理位置开始的。交通和开放带来发展的机遇,内陆的和长江上游的位置让它又成为战时陪都的最优选择。

看完这个纪录片可以发现一些历史的发展趋势其实早有预告,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情况。当年日本对重庆的大轰炸留下了许多防空洞,今天有的防空洞变成了火锅店(如果你看过《火锅英雄》,大概会知道),有的变成了地铁站。最后一集里,修了防空洞的工人却无法进入防空洞避险导致双腿被炸断这个事情让人感到真实地难过。

这里面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些开开合合的城门和江水,我回忆去重庆时见过的景色,应该是在三峡博物馆附近见过类似城墙。去过重庆几次但其实对这个城市了解还不够多,在纪录片中看到了很多我见过的重庆风景,过江缆车和第二步道是很推荐去的,沿着步道探索山城你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6 ) 随意写点吧

自己在IMDB上创建了本条目,欢迎大家打分评论噢哈哈哈哈

//www.imdb.com/title/tt10913374/

(网络版开始更新了,我也直接修改更新吧哈哈哈哈哈)

回到主题上。

片头的城门歌不是原调。之前自己做小纪录片作业的时候有幸在山城巷一带(即金汤门-南纪门城墙段内)听到好几位老婆婆吟唱过。不过川外的张蜀之张老师的曲子确实不错。

片头删去了临江门那一小节的演唱,不知为何。

网络版片头将闭门绘作开门的错误做了修改,不过更令人喷饭:直接连闭门都没有了。如果人和门没有留存,或许我真的就信了。

第一集就是历史探秘,很有意思的。

三维地图的错误:人和门、太平门和太安门的位置出现了错误。网络版没有更正。

人和门的位置应在今储奇门行街“大庆路码头”石门左侧下行约200米处(城门遗址现存),地图上的位置错绘到今太平门遗址;太平门的位置应在巴县衙门下四方街与白象街交叉口下,地图上的位置错绘到今白象街-王家坝-圆通寺一线;太安门的位置应在今解放东路与白象街街口的望龙门缆车遗址下,地图上的错绘到今长江滨江路旁,原望龙门巷一带(近湖广会馆一带)。

第二集的历史探秘与地理分析都有些错误。

历史方面有两处:

本集中“朝天门城墙全数消失”有误,今来福士广场靠嘉陵江一侧下仍保存了一段宋代城墙,为朝天门-西水门(即片中“复兴门”)城墙段,有在朝天门二码头乘坐渡轮的朋友可以沿二码头方向继续前行,可以在山坡上看到;

图片左上角可以看到现如今的重庆朝天门广场一角,从此角向下望可以望到这一段城墙。

btw网络版没有更正;

如果说上面的错误较小,那接下来要讲的这个错误就有点大了——“九座开门仅剩通远门和东水门”有误,作为重庆正大门(没错,不是朝天门)的太平门现今仍在巴县衙门对面,解放东路另一侧四方街与白象街的交叉口下,在太平门旁的石梯旁还有一个路牌,标为“太平门大码头”。渝中区文物所正进行保护性重建。这样的错误实在不该。此处错误在网络版中得到修改。

(这个翻译哈哈哈哈十几年前的市政府确实很好耍)

地理方面有一处:剧中重大教授所说重庆的“东西轴线”与“南北轴线”交汇的“官署区”位于渝中区今五一路的范围,属于上半城;而巴县衙门、老鼓楼等官署遗迹位于今解放东路靠山一侧,属于下半城范围。诚如片中所展示,在重庆城市空间的发展中,至重庆建市前,下半城一直都是城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而上半城在城市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是一片未经开发的森林。不过本片对上下半城的描述非常准确,值得大家去记住。教授所言的轴线与山、水之间的关系可以令观众泛起遐想,可以作为杂谈参考。

本集字幕错误一处:人和门不是“仁和门”。

第三集令人热血沸腾。正是重庆人血骨里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引领重庆人面对一次次的磨难,走向今日的重庆。

第四集继续热血沸腾。虽然这一集跟渝中母城没有太大关系了,但是让我对于卢作孚这个早已烂熟于心的名字背后的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重庆有卢作孚,值得。太值得了。交通茶馆里面放一个说书艺人看起来很登对,但莫名有一种不搭调的感觉。不知道是亲身去交通茶馆看过了感觉并非如此,还是本集内容在北碚但节目组找了个九龙坡的茶馆来做叙事线的原因。这个其实对于外地观众来说,不存在的。

在第三、第四集的大放异彩之后,第五集就显得有点无力了。这一集把重庆成为陪都这段时间里面大体上的东西都讲到了,而且用的是一个「小职员」的角度去讲,角度虽然新颖,但仅仅做了一个展示,感觉要呼之欲出的时候,就开始vlog狂剪模式了(本来前几集我还选择性忽略掉了这个问题,但这一集这个问题太明显了)。

最不能忍的错误(相信各位朋友其实都存在这个误区):「曾家岩轻轨站」——重庆是没有轻轨的。现时的重庆轨道交通运行八条线路,其中1、4、5、6、10、环线六条线路为地铁线路;2、3号线为跨座式单轨线路。将重庆轨道交通讹传为轻轨,官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好在官方近些年已经开始着力更正说辞。希望不要为了掩盖一个错误而制造更多的错误。

本来以为本片是讲述渝中母城的纪录片,但看了之后才知道,本片是以渝中母城为根基,对重庆的近现代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回顾。(其实我看出品方上面南岸区委宣传部在渝中区委宣传部前面就有一点点这样的预感啦哈哈哈哈)希望本片能让全国各地更多的观众看到不一样的重庆,通过自己的理解各自挖掘「网红城市」背后深厚的一面。

有幸看过徐蓓导演的前作「西南联大」。在讲述历史的部分时候,那种感觉是一脉相承的,非常对味。涉及到采访部分,则更多的引入了受访者的个人思考,不能称为板上钉钉的「通识」,而更多是一家之「杂谈」。而本片相较导演前作「最为创新之处」,却是我个人觉得的「最令人讨厌之处」——「vlog狂剪」(自己取的名字)。相信看过的观众都应该了解,每集当中有那么一两处会出现用本片音乐总监张蜀之老师改编的「重庆歌」打底的混剪。在前几集的时候这些混剪并不显得那个突兀,直到第五集发觉不对劲之后,我再回头看,深深感觉这些混剪在本片中是很小意义的存在。个人怀疑,这些部分是制作方为了「炫技」而放进去的部分。个人意见,大家可以在评论里一起聊聊。

刚刚看到新闻,制作方表示在优酷上线的版本会去除错误。我也期待,制作方交出的「修正版」,会是一个什么呈现。

总的来说,能欣赏到这么一部描述重庆城市历史的纪录片,本重庆人内心还是十分自豪的。尤其是看到已经消失的望龙门巷片区和十八梯片区的影像,以及朝天门片区的三维复建的时候实在是感动到哭泣——所以刚才提的那些问题暂时性的都被遗忘掉了哈哈哈——btw——与我们渝中母城遥相呼应的江北城,有没有哪位大佬想了解一下的呀?(滑稽脸)

明天会去参加本片的一个分享会,希望能听到更多的声音。

 短评

10年内很少见。虽然第2集以后就比较枯燥,但它的模式-按照城门的不同的特性的划分,值得学习。

7分钟前
  • 冲鸭
  • 推荐

歌曲超好听好吗!!!!现在一直单曲循环!《重庆歌》,《城门谣》,强烈推荐!!

11分钟前
  • 豆友203327935
  • 力荐

这才叫影像史志

16分钟前
  • 能猫桑
  • 力荐

最后一集挖防空洞的工人被拒绝进入而残废了一双腿真的太让人难受了

19分钟前
  • 雪藏蜗牛壳
  • 推荐

重庆开埠史

21分钟前
  • 正统偶像
  • 推荐

重庆城的近代风云,开埠时期的新旧交替,陪都时期的混乱与融合。尽量避开国民政府和中共政治势力在这座城明暗交锋的敏感点,重点梳理重庆urbanization的历程,纪录片出于普及历史的缘故,深度不足。近年来重庆越发“网红”,想要长远的发展下去挖掘城市基因是必须要做的吧……不过一直很疑惑,重庆由省辖市到战时首都再到直辖市,这期间的人们是如何接受这种心理落差,又有怎样的身份认同,什么样的定位呢?

22分钟前
  • Summum Bonum🍀
  • 推荐

我不很喜欢片头和片尾的曲子,即使它们很有重庆特色,然而还是让我觉得与主线稍显不搭,虽然只有短短五集,但却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重庆自清末到抗战结束的发展史,最初以为是讲城门城楼的,其实是从几个侧面讲述重庆的发展史,整体不错,集与集之间关联性稍微薄弱了些,但是对于粗浅地了解重庆半个世纪的沧桑变迁还是有所帮助的。

27分钟前
  • 洛尘
  • 推荐

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卫此美丽之山川?何以慰我创业之先贤?

3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我的重庆情结,我的码头情结。高下、贫富、聚散,都是码头从来无须按捺的心事。这就是我们的码头,我们同船共渡,我们都是这山水间一样没那么多讲究的、却有些情义的卑微者。

34分钟前
  • Jabbahy
  • 力荐

很重庆。很匪气。从清末被外来者打开城门起,这座城市主动或被动的被拉到近代史的漩涡里,开埠建厂扩城,经历战乱侵城到陪都的荣光,如果再加一点直辖的历史就好了。古今的切换呈现的沧海桑田感非常好,方言的评书和音乐加分。

35分钟前
  • Hall
  • 力荐

重庆这座东西南北让人方向感迷失的城市,没想到古城布局有这么严谨的规划。从军事防御的堡垒到农村农产品疏散的商埠,再到对外通商和战时陪都,一步步的嬗变,这种城市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涅槃与重生。《船舵子》一集中卢作孚的事迹让我印象深刻,他从北碚开始的乡村试验在历史条件下与其他地区的乡村试验比较起来更为难能可贵。

38分钟前
  • 天空的痕迹
  • 力荐

了解一座千年古都,从它的城门开始,两千年风雨终吹散,一江激流,忆往昔,繁花似锦过,风雨飘摇过,看如今,豪情万丈,山城无限。

41分钟前
  • 紫微
  • 力荐

在重庆城市文化日益网红化、魔幻化的现在,这样的正剧风格实在是太难得了。以九开八闭的城门群为切入点,完整的讲述了重庆近代开埠以来的城市发展历史,涵盖经济、文化、贸易、民俗、建筑等各个方面,重庆人应该看,非重庆人也完全看得。

43分钟前
  • 紫气东来卓东来
  • 力荐

以历史的几个重要节点,讲述了重庆变化,以极具重庆名片的朝天门,作为引子牵出了其他城门,以英国开埠重庆,日本大轰炸重庆,陪都时期的重庆等事件,讲述了重庆。片头片尾曲,都非常有特色,用重庆话唱,用重庆的民谣改编。一共五集,主线清晰,选材有理有据。喜欢。如同他的推广片里的一句话,了解重庆的DNA,我觉得纪录片做到了。

44分钟前
  • 素女子
  • 力荐

我们这一代犯下的罪恶之一,就是拆城墙。

45分钟前
  • 王饥民
  • 还行

争先复争先,争上山之巅,上有金碧之云天,下有锦绣之田园,中有五千余年华胄之少年。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此美丽之山川?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此锦绣之田园?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我创业之先贤?

47分钟前
  • 力荐

太好看了,制做太精良了,堪称一部重庆地方志,重庆近代史了。重庆市政府要打造旅游城市旅游名片,应该往这些方面去努力啊。我每次进主城就真的觉得重庆这座城市不得了,整个城市立体的野蛮生长。

49分钟前
  • 加勒比姐姐
  • 力荐

我一个重庆人,到现在才知道原来重庆城是这么来的!

51分钟前
  • Cat Shit
  • 力荐

昨天做梦,梦见和几个朋友玩耍,不记得玩起了什么游戏,朋友们大声念着: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戴弯刀,走到城门挨一刀。像幼儿园时和同学在操场玩一样,但这些朋友又分明是我当下在北京认识的朋友们。我很惊喜的大声问:原来你们那也有这样的童谣吗?但是没人回答我,大家仍然在闹闹哄哄地做游戏。【帮我把从县志办公室开始的识字启蒙时到现在获得的各种碎片化的掌故知识串联在了一起。最喜欢第一集和讲卢作孚的第四集,虽然鉴于篇幅和某些we all know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说。又,其实标记在看的当天就一口气看完了,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好好写评语,想说的太多,就这样吧。

55分钟前
  • 力荐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坐轿轿,城门底下走一遭。”

60分钟前
  • 失控牡蛎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