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与北方

已完结

主演:丹妮拉·丹拜-阿什,理查德·阿米蒂奇,西妮德·库萨克,蒂姆·皮戈特-史密斯,莱丝利·曼维尔,布兰登·柯伊尔,宝林·奎克,乔·乔伊纳,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布莱恩·普罗瑟罗,鲁珀特·伊文斯,约翰·莱特,艾玛·弗格森,简·布克,威廉·休斯顿,拉塞尔·马贝,Kay Lyon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2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3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4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5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6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3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4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5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6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7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8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9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南方与北方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成长于英国南部田园风光中的玛格丽特(丹妮拉·丹拜-阿什 Daniela Denby-Ashe 饰)因为作为牧师的父亲辞了工作,一家人搬到了全然陌生的北方小镇米尔顿。不同于南方的温暖舒适,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米尔顿阴冷又脏乱。路上不再是芳香花草,取而代之的是粗鲁的工人,棉絮 飞舞的纺织车间。除了新环境的不适应,还有来自纺织厂的厂主——年轻的实业家约翰桑顿(理查德·阿米蒂奇 Richard Armitage 饰)的盛气凌人及对工人的苛刻,这让玛格丽特对桑顿的第一印象极其糟糕。  随着米尔顿生活的加深,玛格丽特渐渐认识到工人粗鲁暴脾气背后的温柔和疾苦,坚定的站在他们一边。和其立场相反的雇主桑顿则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但不善表达的他似乎在无形中把玛格丽特越推越远。二人如同南方与北方,截然相反但又紧密相连……无法无天(2012)福冈恋爱白书15 不会消散的恋爱花火京都人的私房雅趣~Blue修业中~门出之樱家有正太第二季鳄口逃生贝多芬黑暗物质三部曲第二季小警风云之寻车记末日逃生(国语版)山花烂漫时2016情义知多少真爱奇迹海滩昨日之敌火星情报局第二季暧昧不明关系研究学会不二女县令摩亚男孩第三季孤城英烈传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非常警察金枝玉叶(2011)惊魂今晚夜美好条纹影子舞者马石山十勇士排球之花见龙卸甲我爷爷和奶奶的故事掠骨者2003够胆来找我翡翠麻将马普尔小姐探案第一季魔界奇谭第四季反击 第五季永不消逝的电波鬼仔时间代码诺苏之鹰

 长篇影评

 1 ) 始终坚定不移发展生产力

若不是因为华美的画面、高雅的配乐,还有男女主人翁古典而俊美的外表,这部片子就会只是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混合了《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的小白少女片:注定要结合的男女主角一开始因男方的傲慢和女方的偏见难以对付,种种事件让男方展示了他的一往情深、让女方展示了她与众不同的独立和智慧之后,最终女方在男方陷入最艰难的困境时以平等而宽容的姿态伸出援手,从而冲破了阻碍两人在一起的最后一个障碍。

在由两人于站台含蓄的握手和接吻带来的悸动平复以后,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傲慢与偏见》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社会图景:贵族的财产由继承而来,他们终日不事生产,忙于社交和休闲。他们的收入包括财产带来的利息,以及佃农上缴的租金(达西先生就是大地主)。贵族之间相互通婚。门第观念浓重。社会阶层几乎是固定不变的。

而在《南方与北方》中,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在英国北部掀开了变革的序幕。我们看到了机器化大生产,看到了敢于承担经营风险、追逐商业机会的正直冷酷的资本家——桑顿先生,看到了敢于团结起来争取加薪(尽管失败了)的工人。另外,尽管当时同样是官商勾结,甚至官商一体(桑顿先生既是商人,又是行政官,可以轻而易举压下一桩可疑的谋杀案),但工人领袖在成长,希金斯先生充满号召力、理性克制、富有责任感,鲍切先生的遗孤努力读书识字,有望被桑顿先生送去接受良好的教育——正在酝酿着的巨大社会变革已初露端倪,生而卑微的无产阶级有希望靠个人能力攀登社会阶梯。一个更加平等的现代社会从看得见的远方向我们奔来。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生产力的进步如何使这一切成为现实。

我暂时能想出生产力得以提高的两个途径。首先是经营效率带来的提高。在桑顿先生的工厂里,所有工人都在做同样的工作。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热情洋溢地描绘了他所看到的大头针工厂,一些工人负责拉丝,一些工人负责敲击;借由劳动分工,每个工人的平均产出增加了上百倍之多。可以想象,或许是桑顿先生高瞻远瞩,或许是工人们的自发创造,不久之后,纺织厂里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

其次是技术进步。桑顿先生的纺织厂暂时只能全部靠人力开动纺织机。待到蒸汽机发明之后,他将能半自动化生产,用更少的工人生产出同样多的棉花。

另外,制度创新也可以帮助资本家扩大产能。现代公司制度和金融系统的出现,可以令桑顿先生更容易走出经营困境。他将有更多途径筹措资金,保障现金流;他可以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而不必赊销给行商。这样,我们的雄心万丈的实业家就不必在资金链断裂时,只能靠继承了一大笔财产的心爱的女人来拯救了。

生产力提高,也就是一位工人在同样的时间里能够生产出更多棉花之后,会产生哪些变化呢?

首先是薪资会上涨。理论上,薪资水平和生产率是一致的。但生产率的提高并不会自动导致薪资上涨。在我的设想中,由于分工,某些工人得以迅速提高技能,成为资本家必须倚重的技术专家。当工资太低而需要罢工时,实际上并不需要将所有工人团结起来。只消具备了某种不可替代性的、某一个方面的技术工人团结起来就可以了。他们的谈判能力更强,能更有力地控制可能的叛徒,罢工的成功率更高。而由技术工人罢工争取到的加薪,可以惠及所有工会成员。

工作时间会缩短。桑顿先生再仁慈,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也不得不让工人工作到晚上8点才下班。生产力提高之后,为了生产同样的数量,工人们也许工作到6点就行了。当然,即便生产力提高之后,贪婪的资本家或许也不会出于仁慈而让工人早下班,但是,生产需要耗费原材料,积压的库存又会过多地占用资金,资本家自然会出于经营的考虑而让工人早一点回家。

薪资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就会改善,他们能获得更好的食物,更健康的身体。工作时间缩短,有心的工人就有了客观条件去接受教育,投资于自身的人力资本。他们中的一些能够脱离雇主,开设自己的小工厂,一些能够挤入上流社会,进入政界,影响立法。就算他们仍然是工人,在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也能逐渐追赶上雇主在智力方面的优越性,与雇主更为平等地对话。他们中的少数人能够成长为优秀的工人领袖,领导工会,以文明、和平的方式提高工人的整体地位。

历史经验似乎表明,人为设计的政治制度并未真正地为缓和社会矛盾做出什么贡献。它只是将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另外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但是生产力的进步,使如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哪怕是暂时还很落后的地区的人——都享受到了高于以往的机会平等,都更有能力冲破出身强加的限制。

桑顿先生和他的工人之间的矛盾,或许可以因一位善良女子的脉脉温情而缓和,但若要想桑顿先生和工人们的生活都越来越好,我们还是只能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

 2 ) 这一厢情愿的温柔

《南方与北方》是一部绝对值得四星的作品,然而这四星给的是它出色的演员和华丽的制作,而绝非故事的。

事实上相较于《锦绣佳人》,南方北方试图加入更宽阔的时代背景和更尖锐的冲突,但作者终究过于理想而仁慈,对于工业革命也好,工人阶级也好,她不过是一厢情愿地套着自己所理解的价值路线小打小闹了一场。

对于情节的挑剔暂且放一边,咱还是要先说说有爱的部分。

南方北方的演员实在无可挑剔。本身这个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就做得很出彩。无论男女主角,双方父母朋友,都并非套着常见的模子的模式化人物,个个都是相当有特色的角色。再加上在此类爱情剧中不常见的形形色色的工人阶级,让这整个故事的人物,都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感受。

我相信,喜爱这部剧的大部分小姑娘们都被Mr.Thornton迷地七晕八素。
许多人说,南方北方是一个类似于傲慢与偏见的故事,个人却不这么以为。其实,在我的心目中,傲慢与偏见中Mr. Darcy那位养尊处优自以为是的中产,在NS第二集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被Thornton彻底比了下去。
这位看似残酷的制棉厂主并不似Darcy的傲慢。他比达西更加理智,果断,坚定。他从一开始就清醒地知道女主不认同他的立场,更不爱他。他的骄傲也不似Darcy那样出于自身的地位和学识而对他人的妄加的评论猜测。他的骄傲更多的是一种自己一路奋斗来勋章,一种对自己尊严立场的坚守。
Mr.Thornton的第一次出场,带着坚毅的神情高高地站立在漫天飞舞的白色棉絮之中,君临天下般的场景,实在意外地惊艳。在整部剧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位轮廓清秀的亲爱的先生,毅然地抿着嘴,沉着内敛的表情中带着一股不容质疑的坚定。坚固的面具脸之下,他的眼神,却异样地有光彩。一个冰冷的眼神如暴君般不可顽抗,可以瞬间冻结周围的空气;带着压抑的心情深情痛楚的一瞥,又足以叫见者心碎。当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失去了所有的他担怅然若失地坐在火车上,远远地看见女主的时候,他温暖的眼神和爬上嘴角的笑容,简直能把人立刻融化。
其实,不仅仅是Thornton,他的家人,仅仅举手投足之间,已是个个精彩异常。他的母亲如黑夜的女王般,整日沉默地伫立在窗口,望着属于自己的领土。他的姐姐的浅薄浮华,一出场,还不用开口,从那勉强抬起嘴角做作笑容和飞快地舞动的扇子中,已传神。
相较之下,女主的独立无畏与坚强,虽表现地非常到位,却没有占到多少的光彩。

夸完人物夸场景和制作。
漫天飞舞着白色棉絮的工厂,拥挤肮脏混乱的小镇,阴森荒凉的坟场,阴暗的色调和混浊的空气,这样如此压抑的环境,竟然能在镜头前音乐中表现地如此地浪漫。北方浓郁的工业革命的气息和英伦那种细腻含蓄的美感,尽能结合地如此迷人,甚至使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开阔优美的南方,相比之下反而黯然失色。
除了主题的爱情浪漫色彩,工人罢工的片断也让我印象深刻。罢工前激情洋溢的演说和欢呼,罢工时沉默地停下及其安静地离开工厂的场景,那种澎湃的激情触到了我。

于是,开始说,我所不满意的剧情了。
正是因为之前所说的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演员,华丽的制作和美感,以至于我在第一集结束的时候期望值和情感都被调动起来了,而第二集罢工部分不可调和的强烈对抗和双方都带有一点悲壮性质的压抑与爆发,都非常符合我的胃口。
然而从第三集开始,剧情开始偏离,避开了未解决的问题,转向另外的障碍制造和彼此的情感折磨上。个人以为哥哥一段的出现,纯粹是为了折磨男主而已。罢工没有了后文尚可以理解,矛盾的调和却实在太简单。作者用她所处的地位和认知,过于仁慈地继续这个故事。虽然还是有死亡有冲突,但更多的却是大家都是好人,坐下来彼此交谈一定能彼此理解的一厢情愿的温柔。
于是,这个故事虽然加了其他的元素披了其他的皮融入了其他的激情,终究到底也只还是个温和的爱情故事。而且,因为掺杂了其他的东西却又没有深刻下去,反而比锦绣佳人那类乡间小爱情少了那么一点纯粹深入的感觉,总觉得,差点什么,差点回味,差点沉淀。

其实,这个故事,私人以为作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社会意义社会深度的野心,纯粹只是要描绘这么一个场景故事来满足自己的喜好。
比如说塑造出Mr.Thornton这样一位完美的情人。
女主的感情尚有逐渐沦陷的轨迹可寻,男主的感情却是一上来就没有了来由。君不见他一出场就彻底爱上了女主,风雨无阻,哪怕明知女主讨厌他明确尖锐地拒绝了他的求婚,可能已经有秘密情人并且在黑夜里私会,甚至已经跑去伦敦与她持久的追求者之一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他依旧爱的死心塌地爱她,默默地为她做任何事,不求回报。
同时,作者毫不留情虐着两位主角,女主突然被抛到北方,之后先后失去父母。男主干脆直接悲惨童年,然后感情上折磨地撕心裂肺,还得自己隐忍着,之后还不够,还要失去一切,彻底破产。
结论是,作者是个虐心派的阿。不过这点,正中我下怀。。。。

恩,最后一提,其实整个故事里,我觉得有个最凄惨的人物,那就是最初向女主求婚的那位律师。先是会错意,兴冲冲地从伦敦跑来求婚被拒绝,然后等了多年再见却跟一个工厂主眉来眼去,之后好不容易同一屋檐下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天天挂记着北方。最后陪着女主去北方,以为终于能让她做一个了解了,却没想到半路遇见男主,女主拎起行李二话不说就跟男主跑了。
好残忍,女主对他真是太残忍了。
不过没有办法,谁叫他的对手是如此万人迷的Mr.Thornton呢。

恩,好像我越写越露本性了,这样不好,就此打住,以上吧。

 3 ) 回头看看我吧,我最爱的姑娘

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后面,张爱玲写: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情让人变得卑微,即便是像桑顿先生这样铁腕的人。 玛格丽特离开的时候,天下着大雪,他不知道自己以何种立场挽留她,甚至没有勇气送她到门口,她上了马车,他站在阳台上几乎是无意识地低声说:“回头看我,回头看看我啊。” 那一声look back at me听的我几乎要掉下眼泪来。 在被几百人围攻时,他也站在这个阳台,那时候他的眼里都是愤怒和斗志,而今,他的眼睛里都是恐惧,是啊,还有什么比永失我爱更令人恐惧呢? 他后来独自一人去了玛格丽特的家乡,她已经不在了,他却想去看看她念念不忘的南方,看看这片土地如何养育了他最爱的姑娘。在南方的清新空气里,他在重重藩篱中摘下一朵蔷薇花,踏上归程。 佛祖在一朵花里看到了世界,桑顿在一朵花里读懂了玛格丽特和自己。

 4 ) 最远的距离

喜欢十九世纪英国的那些片片,洒满阳光的英国南部庄园,淑女们丰腴圆润,穿着长长的层层叠叠的裙子,卷发上别着精致的帽饰;绅士们举止优雅,打起繁复的领结,戴着高高的礼帽。优雅地在舞会上互相介绍,说着好听的英式英语,男女主角一个穿越人群的眼神,一次例行的握手礼,就已无法掩饰。 对BBC系列剧仰慕已久。因为着眼的都是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你仿佛可以感觉到接拍的导演们对待每一部的认真,不敢怠慢了英国的骄傲。而且很多细节的处理也相当专业,比如:Margaret初见Thornton的车间,周围是机器轰鸣不断,画面中飞絮漫天,Thornton站在那里表情坚毅,却让我突然想到席慕蓉说的那棵站立五百年只为你的树,这一幕也在后面反复出现呼应;Margaret拒绝Thornton时的语无伦次,其实她最不了解最不愿意承认的就是自己的感情;Margaret离去时,Thornton纵然当时心中仍有众多纠结,还是无法自控地默念:“Look back..Look back at me”...重逢的站台,Thornton难得地露出温暖的微笑,眼神快让人融化,Margret无法直视。。。。 系列剧中最出名的当算95年的《傲慢与偏见》,至今经典,多少新出版本都无法企及。《南与北》和《傲慢与偏见》有一点不同,影片放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中,着墨于工人的境遇,英国工业的挣扎和成长,有血有肉有脾气有爱心的企业家Thornton,不像Darcy先生那般完美,钱多得没理由。 和《傲慢与偏见》的相似之处在于,人物充满张力,爱情与自尊总是对立。那时期的绅士冷峻但深情;淑女善良坚强。那时的dignity胜过一切。几百年后,爱情里自我保护的自尊已不足称道,美剧鼓励着open-minded鼓励直来直去,但这种本能仍在很多人心中作祟,而爱情让人动容之处,也常常在于那爆发前的隐忍。爱里有最近和最远的距离。

 5 ) 也许看了10遍都不止,再看10遍也不够

       我曾经希望自己对这部电视剧的热情会随着时间减淡,现在看来没有,就像论坛里有人叫嚣“It ruins my life”一样,我尚不至于如此狂热,但是我强烈感觉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爱情故事能超越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好吧,为此我也得补一篇影评,留作纪念。



 

       关于比较

       我在网上看到的每一处简介,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将这个故事称作“工业革命版的《傲慢与偏见》”,老实说,我现在挺讨厌这说法,也不能因为它们同为period drama、男女主角都经历过误会就套上这个帽子。在我看来,《傲慢与偏见》里乡绅女儿们与贵族的爱情故事过于理想了,他们的莺歌燕舞、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比起《南方与北方》中严酷的社会现实,简直就像是童话一般。

        Darcy与Thornton相比也差了不是一星半点(Sorry,CF叔),我们只是看到他“born with a silver spoon”,从小丰衣足食,一年到底参加各式舞会,生活清闲自得。Darcy的清高与傲慢,源于他优越的家境和贵族的身份。Thornton则不同,他自幼丧父,家道中落,后来的富足完全源自自己的奋斗、白手起家,那张冷峻面容与其说是傲慢,不如说是严厉,为生活奔波和承担照顾家人的重任所致。

        另外,比起Darcy和Lizzie经历的小拌嘴、小误会,Thornton和Margaret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深刻,富有现实意义。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我悲催的历史知识,correct me if I'm wrong),各种新兴工业在此期间诞生和发展,劳资矛盾愈发突出。在Milton这个北方工业重镇,Thornton代表的棉纺织业的制造业主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在加剧,罢工一触即发。这种矛盾,屡次借Margaret之口对Thornton表达,使得Margaret对Thornton这个“overbearing master”的误解和反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无数次针锋相对的争论,Thornton终于凭借他的行动消除了Margaret的偏见和误会。我始终认为,他们两人经历过的起伏、跨越的障碍,直至最终达成的互相理解和支持,远远胜于Darcy和Lizzie。

        有趣的一点是,在《傲慢与偏见》里,Darcy傲慢Lizzie偏见,倒也形成了一种平衡。而在《南方与北方》里,“傲慢与偏见”全在Margaret一边,可怜的Thornton自始至终都是又忍辱负重又善解人意的,无奈他与Margaret的第一次见面太戏剧化,导致Margaret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看轻他,可见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最后的比较,我想说Darcy和Thornton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对女主角的感情都同样的内敛、执着、不言弃。单是这点,就能解释为何这两个人物会那么让人着迷。

 

 



 

        关于Margaret

        原著小说里的Margaret Hale是个让人一见倾心的大美人,电视剧里扮演Margaret的Daniela Denby-Ashe并不让人惊艳,但和很多其他BBC period drama的女主角一样,DDA是个以气质取胜的第二眼美女。虽然称不上“remarkably handsome”,但她的清新自然倒让Margaret显得很脱俗。

       尽管《南方与北方》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以前,但是Margaret无疑是个富有现代精神的女孩。作为牧师的女儿,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教养、明事理,她继承了父亲的正直和母亲的善良。如果性格仅止于此,那么Margaret也谈不上有多么出类拔萃。她性格中真正的闪光点是她的坦率、勇敢和有主见。正是这三点,让Margaret有别于其他低眉顺目的淑女小姐们,使她不顾世俗眼光与底层工人结交朋友、使她敢于正面提出质问表达异议、使她有勇气站到暴怒的工人和Thornton之间……最终使Thornton倾心于她。

       与Thornton一开始清晰的爱慕之情不同,Margaret对于Thornton的感情变化很微妙很模糊。这点还是小说中大量的心理描写更能让人明白,以此为据,我们可以推断Margaret感情的转折点在Thornton的求婚之后。在此之前,虽然她对Thornton的印象已经有所改观,但就像大多数女孩一样,Margaret对自己这种微妙的感情变化并无意识,她在罢工冲突时挺身而出救Thornton的行为引起的风言风语令她羞愧,想当然地认为Thornton的求婚是为了挽救她名誉的“公式化行动”,觉得伤及自尊而愤然拒婚。然而过后,回想起Thornton在求婚时表达出的炙热情感,才意识到那是他的真实感情,开始后悔自己在拒婚时的轻率言语。而之后Thornton的一系列举动,更使Margaret看清了这个被她拒绝的男人的高尚品格,这才使她坠入爱河。

       在故事的伊始,Margaret离开了“天堂一般的”南方家乡Helstone,来到了“冷漠的”北方城市Milton;等到故事的结尾,当Margaret再次回到家乡,她才发觉Milton已经改变了自己。Margaret后来说了一段我非常喜欢的话:“I learnt something when I went back to Helstone. Expecting it to be the paradise I knew as a child, try as we might, happy as we were, we can't go back.”

 

(附上求婚未删节的片段,可怜的Thornton,在掏心掏肺做出这番表白后还被Margaret说成offensiv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yhBKGo6sOs/

 

 



 

        关于Thornton

        我必须感慨一下,英国演艺圈里怎么有那么多取之不尽的才貌双全的男演员?让我们回想一下《心灵的冒险》里的Marcus Gilbert、《傲慢与偏见》里的Colin Firth、《劝导》里的Rupert Penry-Jones——英国period drama简直就是他们“阳盛阴衰”成灾的最好写照了。John Thornton也一样,这个角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Richard Armitage,他把Thornton的冷峻、公正、诚实、坚定、专情表现到极致了。当年《南方与北方》在英国首播的时候,BBC的网站都因瞬间激增的访问量当机了。我丝毫不怀疑,如果RA早生十年,那么95版《傲慢与偏见》的Darcy角色肯定就是他的了。

        Thornton对Margaret的感情走线并不复杂,同原著一样,Thornton几乎是一见钟情,只是这份爱从萌生到发展的过程实在太艰难。虽然Thornton作为Milton最成功的工厂主,他的财力和地位都远在Hale家之上,但是trader/manufacturer在当时社会的名望不佳,让人难免想到“暴发户”之流,Margaret作为南方人对北方的倨傲和功利(至少表现出来的样子)怀有固执的偏见,她所见识到的底层工人的贫穷苦难也使她很难对Thornton这样的“资本家”产生好感,再加上两人的初次相遇实在是不甚愉快,她对Thornton的误解也一再加剧。Thornton对此心知肚明,事实上,在他所有可贵品质中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宽容”,他对于Margaret的异议和顶撞所表现出的理解和接受度、他在Margaret拒婚后默默关心她的家人、他在明知Margaret“心有所属”后还为她排忧解难……这一切都证明Thornton的宽广胸怀,他是真正的gentleman。无奈Margaret对他偏见太深,一时看不到这点。

 




 

        关于配角

        Henry,很多人都说他creepy,我不觉得(也不能因为人家长得不好看就说creepy吧)。他家境好、职业体面,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Henry都是一个valid choice,何况他对Margaret也是一往情深,他的那句“I'm at your service always”也挺让人感动的。但是最让人动容的是最后在火车站,他对Margaret说的那句“Goodbye,Margaret”,放手也是爱的一种方式。Henry是个识大体、有风度的男人,可惜他的对手太完美,他也只能充当炮灰了。

         Mrs. Thornton,严厉、不苟言笑,带着不怒自威的架势。她虽然有时透着一股冷漠,但这只因她生性不善表达情感,她倒也称得上秉性公正、意志坚定。在旁人看来她显得过于冷淡,但是她对儿子表露出的深厚母爱让人感动——她愿意接受一个她不喜欢的女孩,只因John爱她(“She has admitted to the world. I may yet even learn to like her for it. ”);在那个女孩拒绝了John之后,她为儿子心痛,为他遭受的误解和不公正而愤怒(“I hate her. I tried not to, when I thought she would make you happy. I'd give my life's blood for that....Your sorrow is mine. If you won't hate her, then I must.”) 在剧中的大部分时间里,Mrs. Thornton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了解John Thornton真正品性的人。

         Mr. Bell, 风度翩翩、精明圆滑的“老牛津”。他聪明,善于洞察人心,只寥寥数语、几个眼色,便清楚了Margaret和John各自的心结——甚至比他们的父母、当事人自己更清楚。他也是个极有风度的男人,在向Margaret暗示结婚之意后,见Margaret有所迟疑,便立即大度地打消了念头,转而将自己的家产全部赠予她。我尤其喜欢他最后试图成人之美的举动,在Marlborough Mill,Mr. Bell几乎要向Thornton解释Margaret的心意,可惜Thornton当时太忧心忡忡,几乎是有点无礼地打断了他(其实我好想知道Mr. Bell在in fact之后准备说的话,会不会是“In fact, she's in love with you”?)

 



 

关于我最喜欢的场景

        第一集的片尾,Margaret在给表妹Edith写信述说Milton的种种——“I wish I could tell you how lonely I am. How cold and harsh it is here. Everywhere there is conflict and unkindness. I think God has forsaken this place. ”此时画面中Thornton的棉纺织厂机器隆隆,整个车间棉絮飞舞,宛如冬季飘雪,“I believe I have seen hell and it's white, it's snow-white. ”镜头中Thornton在车间行走的侧影由虚到实,全剧的主题旋律响起——这段的声、音、画配合完美,太震撼了!

        Margaret准备离开Milton时,向Thornton一家道别。Thornton两次对她说“So you're leaving”,第一遍似乎还能装作冷淡和镇定,第二遍几乎已经无法自持,说完便不顾礼节地扭头转身,不想让Margaret看到他的难过和不舍。等到Margaret坐上马车离去,Thornton站在一片飞雪中凝视,喃喃低语“Look back. Look back at me.”脸上悲伤的表情让人看得心碎。

         Margaret乘坐火车回伦敦,车站中途停靠时,她走下了车,看见月台另一边缓缓驶来的列车里的Thornton。Thornton原本有些落寞的表情,在看见Margaret的那一瞬点亮了。Margaret随后向他解释她的business proposition,Thornton温柔地带着笑意凝视,仿佛根本没在听Margaret说话,Margaret被他盯得说话都结巴了(so cute~),Thornton遂握住Margaret的手,Margaret低头亲吻他的手,接着两人开始亲吻——The Ultimate On-screen Kiss Forever! 没有任何爱情故事的任何浪漫场景可以媲美这一刻!

 

 



 

       关于台词

       除了上文已提到的台词外,我还很喜欢下面这些——

 

John Thornton (对母亲说): I know she does not care for me. But I can't remain silent. I must ask her.

John Thornton (对Margaret说): I spoke to you about my feelings because I love you. I have no thought for your reputation.

John Thornton (对Margaret说): I don't want to possess you. I wish to marry you because I love you.

John Thornton (对母亲说): No one loves me. No one cares for me but you.

Mrs. Thornton (对儿子说): A mother's love holds fast and forever. A girl's love is like a puff of smoke. It changes with every wind.

John Thornton (对Margaret说): I hope you realize that any foolish passion for you on my part is entirely over.

Margaret Hale (对Mrs. Thornton说): You once accused me of not knowing what kind of man I'd rejected. And you were right.

 

 

 

 

       关于Fanvid

       Youtube上有很多影迷制作的fanvid,老实说,这样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不管做成什么样、配任何音乐都能让人感动。在所有我看过fanvid里,下面这个是我最喜欢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OIgDZjuaqI/
 

 

        用这篇长文纪念我对《南方与北方》的钟爱,即使写了这么多我仍然觉得有很多没有表达。从来没有一部电视剧能让我这样痴迷,每个角色、每个场景都值得深挖和回味,衷心推荐给所有喜欢英剧、BBC、古典小说……以及所有还有热情、能被感动的人。

 

p.s. 码这么多字,文章的标题却只能想到这么烂的,等想到好的再改吧。

 6 ) 不觉得有那么好

      关于阶级矛盾劳资纠纷的描绘占了如此大的篇幅,自然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就变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如果男主角不这么帅估计不会这么多人认为是爱情片)。片子里能看到资本主义方兴未艾之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对文化的冲击,城市风貌,商业行会、工会对于个人的钳制,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下认为正义的"罢工"充满着两面性。没有对错,时代决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层次以及阶级矛盾的无法调和。可惜本片用厂主的人性善良以及爱情来消解阶级矛盾,这种对尖刻问题的粉饰、回避如同隔靴搔痒,着实让人有些憋闷。不仅阶级矛盾的这条线虎头蛇尾,连爱情故事也在社会现实的映衬下表现得有些牵强、苍白,导致我一直觉得男女主角之间没什么基础互相爱慕上了,两条线都有点缺什么的感觉。可能BBC拍摄的时候还是想淡化阶级矛盾突出爱情主线的的。据说小说和电视剧风格迥异,没看过不好评论,也许没有这些问题。

 短评

我就是超爱这种调调的英剧!

10分钟前
  • Florence
  • 力荐

高贵冷艳上进顾家绅士长得帅业余还读柏拉图的年轻实业家。英剧这种设定真是够了。。。另外全剧唯一的最后十分钟的吻戏克制得美哭。又是一个傲慢与偏见的故事。

15分钟前
  • Ma Jolie
  • 推荐

look back at me...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工业时代的达西;哦,这个男人重新把我的心夺走了

20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外表冷酷内心羞羞的男人多么令人窝心啊

23分钟前
  • KAKHABERVNA
  • 力荐

我不要达西我要桑顿!!!!

27分钟前
  • 中分怪人
  • 力荐

心要融化了。男主角真是太帅了……他在漫天飞絮的车间中走过的侧影坚毅冷峻,非常地惊艳。此片男女主角演技无可挑剔。 果然闷骚含蓄地彪内心戏的做法只有英国才能拍出来。南方和北方,需要的也许只是站在对方立场上互相理解而已。。。作者是个虐心派,虐了这么久才让他们在一起,人生如梦!!!

31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工业革命大时代背景下的三个阶级碰撞融合。似乎立场偏颇有失公允线条简单,大概可以理解为阶级出身所致视角局限性吧,实际能否如作者希翼般的乐观就不得而知了。那句“we can't go back” 很有意味。总之有待商榷的是原著故事情节,拍的委实不错。结尾那几分钟翻来覆去倒n遍,喜欢。

35分钟前
  • Ragdoll™
  • 力荐

工业大背景下的傲慢与偏见。

39分钟前
  • 衣莎贝
  • 力荐

这片子说明一个问题,言情脑残的套路是世界统一的。看不出优点的自以为是的脑残女主,和有能力有钱的不知道为什么就看上了女主的瞎眼男主。社会矛盾方便刻画的还不错。英国人对警察的bs是历史传统。雷斯垂德你可以安息了。福尔摩斯不是针对你。。。

43分钟前
  • 鱼戏松涛里
  • 还行

I was really shocked to see so many five stars, but then I realized they're all BBC fans.

44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不是我制造两性矛盾,可实在觉得女人写的爱情不太适合男人看。。。

47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推荐

这个男人几个眼神就将我的择偶要求拨到了历史新高,让妙龄适婚女在剩女的康庄大道上又迈出了很远一段TAT。英伦男子一旦长成叔以后,简直没有一个不是绝色啊!

48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给男主和最后的亲吻打分。至于这狗血的剧情……嘛,我也好想要孤寡老人的全部财产啊

51分钟前
  • kqz
  • 推荐

BBC Drama里面的男主角总是太.................完美!!!要面孔有面孔 要身材有身材 要性格有性格 要能力有能力!!!看多了绝对会影响人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啊!!! Richard Armitage帅得一塌糊涂不可思议让人费解!

54分钟前
  • Zn粒粒
  • 力荐

最后落魄的Mr.thornton看到玛格丽特时温柔的眼神,实在让人无法自拔。被虐了三集半最后的10分钟看的热泪盈眶。很少有一部剧让人如此不舍看到结尾。另外BBC的古典剧看多了,再看看家里那个男人,会引起家庭纷争的,请各位看官自己调整好心态。

58分钟前
  • 醒着吃饭
  • 力荐

想给六星!被冷峻的Mr Thornton秒。被女神般的Miss Hale秒。被完美的剧情秒。被“look bact at me”秒。被大气的OST秒。被P&P被轻易超越的事实秒。

1小时前
  • 煎果饼子
  • 力荐

女主角演得极好

1小时前
  • 海若
  • 力荐

在老妈的大力推荐下终于看下来了,nnd最受不了这种傲慢与偏见模式的老套剧情了,本来不屑的以为完美男主角神马的最多也就能骗骗萝莉情怀的我老妈,结果,Mr. Thornton的那眼神那微笑那阴郁的小侧脸秒得我瞬间风中凌乱了。英伦+英俊,绅士+深情果然是全体女性生物杀必死啊杀必死!

1小时前
  • 弥呀
  • 力荐

RA去演Darcy也肯定很赞的!

1小时前
  • 不注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