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HD中字

主演:基特·哈灵顿,雅各布·特伦布莱,苏珊·萨兰登,娜塔莉·波特曼,凯西·贝茨,本·施耐泽,埃米丽·汉普希尔,迈克尔·刚本,坦迪·牛顿,贝拉·索恩,克里斯·泽尔卡,莎拉·加顿,杰瑞德·基苏,阿里•米伦,阿玛拉·卡兰,吉斯·布洛姆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2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3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4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5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6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3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4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5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6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7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8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19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永不停歇,永不屈服

如果多兰曾经被高估过,那么他现在或许已经被低估了。多兰把同性关系和母子关系像连环画册一样反复书写,以至于观众渐渐习惯先入为主地把题材误认为主题,而没有发现多兰已经钻进了材料之下的深渊。如果观众没有将片头打出的梭罗的话铭记于心,大概真的会遗忘了这是一个关于真理的故事。

围绕着约翰,电影编织了一个复杂的网——演艺圈、母亲、恋人、特纳。如果要抽出这些元素的共性的话,那就是约翰一方面强烈地依赖着这一切,同时又深受这一切的折磨。

只要抽出其中约翰和威尔的交往便能知道这一点。约翰无法和威尔在一起这一结果成功营造了这样一种错觉:如果他们能在一起,约翰或许就能幸福。但是故事的最后,约翰最后一次回家的场景不仅震撼人心,也揭示了约翰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约翰在威尔面前眼中的无助和渴望,和他在母亲面前的绝望和愤怒,其实是同一种东西。

约翰和老人的对话则将所有的一切道破。约翰认为自己盗取了一个符号身份,但是老人将视角逆转,用反问的形式让约翰明白,不是他盗取了别人的人生,是别人盗取了他的欲望。

约翰和特纳的关系更是继续推进了一步——特纳从约翰那里得到了约翰自己最缺乏的东西,从而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对男性的依恋,其意义在特纳和约翰身上表现得南辕北辙。

在看似琐碎凌乱得讲述中,电影在情感上已经抵达了非常深的地方,那是光和语言难以照耀的场所,但是多兰尝试用含蓄的镜头进行了表达,这都蕴含在他细腻的画面之中。

多兰最近的几部作品都不乏批评的声音,但是其实每一部都让人惊叹其表达上的进步。而这部电影也着实让人放心,因为多兰所描写的特纳,不正带着他自己的影子吗?他一定会一直追求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永远不会停歇也不会屈服。这是多兰在这部电影中带来的祝福,能够见证这一切,也是观众的幸福吧。

 2 ) 多兰江郎才尽了吗?

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自处女作《我杀死了妈妈》开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轻轻松松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尤其是戛纳,从导演双周跳到一种关注,最后晋升竞赛单元,先后凭借《妈咪》和《只是世界尽头》拿下评委会奖和评审团大奖,离金棕榈仅一步之遥的青年导演被誉为是戛纳的亲生儿子毫不为过。然而,去年这部同样瞄准戛纳的作品却意外错失入围资格,被迫远在多伦多自己家门口世界首映,口碑和评论均未如人意,这是否意味着这位天才导演的江郎才尽呢? 多兰首次执导英语电影,融入较多商业元素,有别于此前小众文艺的定位,而三位奥斯卡影后的助阵更像是一支强心针,令影片的瞩目度陡然提升。然而,影片的重点并非放在这三位女性角色身上。故事有两个核心人物:年轻演员鲁伯特·特纳(Rupert Turner)和已故青年电视明星多诺万,前者从小开始迷恋这位大明星,彼此秘密通信,最终建立起一种惺惺相惜的关系。叙事结构可圈可点,在三个不同时空的情节里交错,演绎出依然是导演多兰一如既往的主题:对性向身份的醒悟与认知,由对立至和解的母子关系。风格化的摄影与剪辑带有十足鲜明的作者标签印记,更别提流行曲配乐的运用,早已达至顺手拈来的惊喜度。

一位偶像明星启发了另一个小孩立志成为演员的故事表面上看来没什么石破天惊的深层含义,正如剧中青年鲁伯特反驳记者的话里提到,报道他的故事跟关注人道主义危机或者环境保护全球化议题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是多兰很清楚拍摄这部电影的用意,想透过这两个挣扎的年轻人,展示对真实自我的探寻。多兰在这部英语片里尽量弱化不少以往强烈的作者风格,但是主题依旧沉溺故我,处处都可感受到他的自我影射,借助剧中角色口吻来讲道理的套路已经开始让人有点厌倦。感觉多兰有点走不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希望日后能看到他挑战其他的题材,继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电影天赋。

 3 ) 人类悲欢并不相通 我们追求的是平等

这部电影依然是充满多兰影子的作品。或多或少,鲁伯特是小时候的多兰,约翰是现在的多兰。也可以说,鲁伯特是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约翰是我们所有成年人。

都说多兰的作品局限于自己的舒适圈。我不认为,我觉得多兰只是在一边拍电影一边剖析自己剖析“人”,剖析“人与人”。人与人是平等的,但是悲欢并不相通,多兰在渴望平等,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让大家明白“平等”。

我觉得多兰不必刻意如何,好莱坞不是影视成功的代名词。像影片里的约翰,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自己要明白自己要什么。而电影虽然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但是当导演拍电影时,就是属于导演的。他要怎样谋篇布局,如何展现……这时出现的各种小想法,墙上挂张画没有为什么就是喜欢、特写一组镜头,也没有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美。 和许多为剧情为角色设置的特定镜头相比,个人认为这样随机充满个人意味的细节,不仅很有个性还给影片带来更加随性的美,反而更加松弛一些。

这部电影个人觉得,剧情还是比较普通的,但是很完整,故事双线叙述得很规矩。我觉得最吸引我的是开头,还有就是影片里面对自我认同感、人生的探讨,包括对是否要知道名人隐私的思考。 对于明星隐私这点,我觉得无论观众知道还是不知道明星的隐私,知道的是真是假,都绝对不会一直是好事。明星天生就是一个会饱受议论的职业。总归一句,人们是平等的,我们都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明白自己是谁。但是还要明白自己做得再好也无法管制别人的行为,别为一些不相干的人而伤害自己。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是我们只想追求一定意义的平等。不喜欢电影很正常,不喜欢lgbt 很常见,不喜欢黑人有很多人,不尊重女性也总存在……但是我们所有所有人生来平等,尊重是最基本的。也希望身处不被接纳境况的人能首先坦然认识自己,才不会像约翰一样感觉自己偷走了别人的人生。

看完多兰导演的所有电影,喜欢这个自我可爱的孩儿!

 4 ) Icon没有力量

我求求小李子看看多兰的约翰多诺万吧,也不是不可能吧,毕竟他Euphoria都看的。多兰拍约翰多诺万起因是写给小李子的情书,电影本身也在讲追星啊。 即使是惯常的母子关系和身份认同主题,故事本身并没带来什么感情宣泄,书信往来建立起来的友谊被媒体曲解成性关系,此后John急于撇清,事业一蹶不振,Rupert跑去试镜事业开始起步。 但也仅此而已了,Rupert原先把John当作Icon/Iconoclast来崇拜或者将他视为笔友去信任,危机之后这一关系发生了什么转变,Rupert作为角色叙述者没有说出来,也缺乏其他的客观叙述。既然花了那么多笔墨在讲与母亲的和解,那么这一副线与Rupert部分依赖于John建立起来的身份有什么联系呢? 一个queer把icon看成某种艺术化身,并试图从他的言行中发现可以替代性别规范的另一套连续性的“表演”,因为既然这一规范本身也是对所谓的“正常化”或者“病态化”行为( “the pathologizing practices and normalizing sciences”)进行模仿,同样具有表演性质,那么为啥不能模仿这些icon的言行,将其神化,造一座万神庙把这些deities供起来呢? 可关键是John对Rupert似乎也没有诸如此类的影响啊,总不能是偶像的力量让我交到金发大背头的帅气男友吧? 手上的绿色墨水,布满雨滴的铁栏杆这些细腻的镜头拍得是很美,整部片子也由此真的很像在读作文,高考记叙文,而且还排练了多次一个字也没读错。 牛顿女士那个时政记者的角色我还是很喜欢,起码代表了倾听的意愿。对于没什么生命体验的孩子,一方面用无知和狭隘规约他们的行为和认识,一方面认为他们的故事流于浮浅不值得被讲述。是,俯冲带的九级地震是很重要,但是乱糟糟的少年心事,粉圈追星族的那点事儿就丝毫没有价值吗? 我杀了我妈妈竟然都是十年前了,兰导下一部我还是要第一时间去看。 特别好奇劳模姐到底演的啥,能不能出个导演剪辑版让我吸一吸劳模姐。

 5 ) 只是一个迷妹的观影感受

我不懂观众和媒体为什么对这部电影这么mean,我记得这电影是和直到世界尽头差不多时间宣布的吧,所以我等了它不知道多少年,而终于看到成品的我竟没有半点失望。

有时候觉得多兰是个非常非常厉害的人是个天才,他在电影里暴露了太多自己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歇斯底里,作品中所有的伤都是作者本身的脆弱,所以有时候真的很心疼,到底是怎样的千疮百孔才能造就这么一个天才。而有时候又觉得他不过是个刚好和我有着相同口味的追星男孩,和我喜欢着一样的rock band,和我看过一样的电影并且同样爱着里面的角色和那个塑造他的演员,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拼命夹带私货,想把最爱的展示给世人,纯粹而可爱。

反正不管事怎样的他,看了他的一部部作品我只能说自己更爱他了。而一年年追下来我想说我更安心了,母亲也好,多诺万先生也好,无一不充斥着孤独和绝望,但又可以再一片黯淡中窥见那么点希望。看母亲的时候看到有人说多兰长大了,而看了多诺万先生,也许只是我的片面感受,但我相信多兰变得越来越温暖了。

真的好喜欢这个结局。看多兰的电影大部分时间我是难受的,但这部的结局我会心一笑了。Rupert说不管真实如何反正他愿意相信美好的那一种,就算全世界都怀疑他在说谎但至少面前的陌生人Audrey选择相信,还有不管这个世界如何至少坐在所爱之人车后做的此刻他是幸福的。

 6 ) 为这部电影正名

从开始看多兰的第一部电影,我已经关注这个导演七年了。七年的时间,除了《妈咪》,其他电影的口碑似乎都没有多好,尤其是这几年的电影,一部比一部被说烂。

每个人说烂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觉得大家只是对他变挑剔罢了,或者对他的多兰式电影感到审美疲劳,又或者只是(来自其他导演迷的)对多兰式审美的纯粹的看不起。在我看来,其实多兰每一部电影都比上一部有进步!无论是剧本还是导演还是整个团队,都比他的处女作进步了很多好嘛,而且也不那么做作了,越来越自然和成熟。

看过他电影的都知道他的电影总是有两个永恒的主题:自我的同性恋身份认同和母子关系。从《我杀了我妈妈》到《妈咪》到《只是世界尽头》再到这部《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这些电影其实不过还是在重复这两个主题,只不过,他玩的花样更多更复杂了。按顺序就是从多兰自己(《我杀了我妈妈》),到影射多兰自己的青少年(《妈咪》),到影射多兰自己的成人(《只是世界尽头》),再到最新这部的影射多兰自己的小孩和成人,就像加了双层奶盖的奶茶…本质还是不变的。

这种在他作品里所反映的重复的主题和渐加复杂的叙事虽然会被一些人吐槽没有新意、也没什么剧情,但其实在他的电影里,复杂多变的情节从来不是他擅长的好嘛,人家玩的重点一直都是主角在某个瞬间所流露的私密的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独处的孤独,身处在群体中的孤独,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母亲间的隔阂,怀才不遇,自我身份的认同,同性恋倾向……我觉得这些情感和那两个主题都会一直存在于多兰日后的电影中。如果他哪一天突然去尝试拍跟这些无关的电影,那可能真的要扑街了。

再说回这部电影,无论是摄影,导演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很赞呀。凭什么说不好呢?特别是小演员的表演,真的很厉害。所以无论从什么方面,我都愿意给多兰这部电影打五颗星。

 短评

多兰答记者问 How people reveal themselves 孤独蓝绿色调VS焦虑橙红色调 以及家庭浴室明亮起来的回光返照 换了英语script顿时cliche了起来 gaydream 🎵Bittersweet Symphony - The Verve

5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依旧有多兰自己一部分的映射,他说自己更像Rupert,片子本身反映了一些他对电影行业、自己的身份认识和行业内定位的思考,通过一些台词借角色之口非常直白地说出来了,或许有些自命不凡,但是非常理想主义,有何不可呢?第一部英语片在结构处理和戏剧化上玩得比较花哨,一开始觉得乱,后面渐入佳境,如果主题还是母子关系,那看来Jessica Chastain的角色是会真的有点多余了,因为现在没有JC戏份的成片完成度看起来已经很高了

10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推荐

原来电影起源与多兰小时候给Leonardo写的一封信 Jacob和Nathalie的对手戏 看得过瘾 从今天起 做多兰弟弟的颜粉、细节粉、礼貌粉

12分钟前
  • 推荐

没有了情绪噪点的多兰连刻薄都变得充满爱意,尽管有太多刻意的扭桥和过度的输出,但仍然是动人的,甚至连他从议题表达转向戏剧表达过程当中那种急于抓住“确实感”以至于大乱方针的阵痛感,都与片中约翰·多诺万的浮沉形成一种奇妙的互文。相遇与离别时空的落差与交汇,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名利场上的瞬息万变,这样多层次的文本呈现出多兰作品中不常见的延展性,可惜好莱坞最不缺少的就是花哨的戏剧结构,向好莱坞靠拢的多兰像是叛逆的小孩儿忽然间服了软,自然不受待见,这大概也是种刻板印象。

1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其实对于这个相对通俗设定、摄制精致程度顶配、且布满好莱坞群星的电影,如果想要变得“好看”,完全可以采取简化而非花哨的叙事视角。但多兰无法放弃每一寸的自指,两条线索就是他人生的AB面,而且必须反复互文、交叉讲述,于是整个电影就给人一种“穿上西装的少年”感。相比视听语言,多兰将自我的存在与展示不断地推向幕前,可能才是他最大的作者性,也是他被这个时代所密切关注的根源,构成循环往复。一个猜想:他会将这种自指与自我重复,无休无止地拍下去,最终汇成以一种“自我纪念碑”的阵列。

1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多兰用每部电影电影向全世界宣称自己成长的事儿,但抛弃了他的特色胶片和摄影,转而变成好莱坞式的主旋律,情节添枝加叶得巨啰嗦,台词太空洞,John也演得很无力,整体感觉是你的孤单太苍白。

18分钟前
  • 米歇
  • 还行

多兰你摸着你的蛋说说,你这片儿拍的对的起四个奥斯卡影后给你捧的场不

20分钟前
  • K、
  • 还行

#TIFF 又一部个人感觉和媒体口碑完全两级的片,但是我完全能理解媒体为什么会集体差评。虽然说是多兰故事性最强的电影,但也是多兰最俗最商业的电影了。从只是世界镜头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然而两个极端都不怎么有营养有深度。电影里有着几句十分好的台词,但也有十分烂俗的台词,所有感情都在表面浮着,但个人而言就是看的很开心

23分钟前
  • 小G好吃么
  • 力荐

他在微雨潺潺的街巷奔跑穿过人群与她相拥,他在一副纸牌的烟圈中明晓与她来自同一星球。尽管他与他相隔数十年生死光阴,但在那一刻他们借一封封书信曾抵达无人之境。往后再回想起来,也不致于太孤寡忧愁。

27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多兰应该尝试拍拍改编剧本。

28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连续失利只证明剧本是时候让别人来写了,有佳句,然而影片整体却硬伤很多。不说双线叙事+倒叙玩结构让本不出彩的故事显得更加琐碎,情感冲击也散架了。可单独拿出一幕来又觉得摄影好啊,构图好啊,各方面都不错,这只能说明剧本有问题。

3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一流的构图和配乐,演员全员选得不要太好。两对母子的生活交叉互文,看到了多兰愿意给我们看的个体成长轨迹。私下以为撕逼可以少一点了,结果导演依然年轻气盛的投出一个又一个情感炸弹。性取向的挣扎和母子关系永远都是多兰灵感的源泉,但我深知:不了解的人永远不了解。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的,隐情公诸于众了,母子和解了,行业反思了,新男友也帅死了,花两个小时看完多兰的绝世美梦,大家继续过自己的苦日子吧。

4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多兰其实是男版索菲亚·科波拉。

42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B / 与不少其他自作多情又才华欠奉的创作者相比,多兰确实有能力把他那一套充满哀怜癖的情感模板以各式遮罩变得层次丰富且带有滑稽色彩。哪怕确实感觉俗套,观众却还是能收获观看距离伸缩带来的自如愉悦,甚至领会到他尝试自我剥离却又欲盖弥彰的失措趣味。一方面是文本嵌套与联动,一种过于常见的结构化向心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各个段落内丰沛的人物状态及情感张力,以及摄影机敏锐而持续的凝视,它们不断地寻求着满溢与停滞。可贵的是这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叙事上的冲撞与离散意味,而未显示出简单叠加的整一。

4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对多兰真的只有痛心。他明明这么会拍,这么亲密、细腻、有感染力,可就是要无休止地沉溺在母子关系和同性恋认同上。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母题,这无可厚非,但这种表达欲甚至和整个故事、和设定、和人物都是脱节的。看了想杀人。

45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第一次拍好莱坞电影,多兰在个人风格和类型片风格之间在做平衡,他努力在压制镜头的情绪化,压制自己的个性化,试图让影片更加贴合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大众化,但最终的成片介于两者之间,导演的视听层面上没做到大众化,个人风格同时也因此被削弱了,而且变得过于单调了,摄影不那么情绪化之后,只剩下各种单人镜头的镜头来回剪辑,人物的情感一突兀就是清一色的45度俯拍演员的大脑门,观影过程实在是有点单调。不过从剧本的角度讲,这个故事的完成度非常不错,各种叙事细节的收尾非常完整,主题还是他一贯的性取向认同和恋母情结,把他的童星经历,年少成名的名人身份和童年暗恋小李子的一些私人化的想法和见闻杂糅到一起,一写撕逼话痨戏就起劲,可能这些元素大家看的次数太多了吧,疲了。还是希望多兰可以早日拍别人的故事,尽快走出创作舒适区。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我觉得居然蛮好看滴?!!!小时候写日记每天开头就是Dear Logan,即使他从没给我回信,我也觉得是一种力量。

53分钟前
  • LadySeaweed
  • 推荐

看过最差的多兰,真的吹不动了。在作品主题(恋母情结、性向身份认同)、表演方式(情感外化、咆哮)毫无突破的同时,连形式上突破的个人风格都丢掉了。Rupert与母亲在伦敦街头热泪盈眶地跑着相拥的时候真的有点尴尬症。多兰一向爱用的慢镜还能接受,但滥用特写,镜头又切得很碎,在大银幕前看得头晕目眩,只觉得一张张大脸切来切去情感表达反而被弱化。故事初衷其实蛮有意思,感觉多兰作品序列可以编成一部作者个人史了。小演员演技爆炸,很酷;另一条故事线几乎无亮点。@UGC Gobelins

55分钟前
  • 阿茶
  • 还行

我已经期待了很久的多兰,就是不用再作为一个需要人人吹捧的自大天才,能满含情绪地讲好一个通俗的故事

57分钟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