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时刻

HD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亚历山德拉·希普,罗宾·德·齐泽斯,凡妮莎·哈金斯,约书亚·亨利,乔纳森·马克·谢尔曼,MJ·罗德里格斯,朱迪斯·赖特,布莱德利·惠特福德,林-曼努尔·米兰达,芮妮·戈兹贝里,菲莉帕·苏,克里斯·杰克逊,劳拉·本纳蒂,达尼埃尔·费兰,乌特卡什·安邦德卡尔,Robyn Goodman,朱迪·库恩,丹尼·伯斯坦,理查德·坎德,Tariq Trotter,乔安娜·阿德勒,克里斯·沙利文,罗杰·巴特,乔尔·格雷,诺亚·罗宾斯,Gizel Jimenez,Ben Ross,Micaela Diam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倒数时刻 剧照 NO.1倒数时刻 剧照 NO.2倒数时刻 剧照 NO.3倒数时刻 剧照 NO.4倒数时刻 剧照 NO.5倒数时刻 剧照 NO.6倒数时刻 剧照 NO.13倒数时刻 剧照 NO.14倒数时刻 剧照 NO.15倒数时刻 剧照 NO.16倒数时刻 剧照 NO.17倒数时刻 剧照 NO.18倒数时刻 剧照 NO.19倒数时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出不来的音乐

从之前没看过电影中涉及的音乐剧角度来写的一点话。

音乐电影的点是在通过音调、节奏、情感去叙述吧,如同影片中的第一位贵人所说的:不用乐队也可以。

看完电影之后,紧接着听了一遍专电影专辑,看了若干个音乐影片,尤其是come to senses。首先被Alexandra Shipp演员的真实演唱水平所震撼,深色浑厚的嗓音与当时的情感浑然一体(除了整个碧昂斯的发型打着halo的光线,吹着演唱会的风)。其次,歌曲本身在情感流露的转调,太抓人了,写什么词都知道你要讲什么。

Alexandra Shipp 演唱片段

或许真的有点残忍:你现在也想着如何把此情此景写成歌是吧?矛盾的是,这就是你认识的我,吸引你的我,沉浸在创作的我,真正的我。当时在朋友聚会上的即兴表演,就是这个纯粹的我吸引了你(哦,还有我);在舞台上表演的你,放弃原有生活的你, 专注身体表达的你吸引了我。而就是这样的我们陷入自身时,却是难以抉择。

毕竟只有一个乔纳森,你有独一无二的才华。看见你好,真好。

除了对你的祝福,我也更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只能祝愿你一切都好,再见。

八年完成自己的首部作品,周围朋友一个一个地来又一个一个地走。Is this real life? 氛围渲染饱满了,加上了鼓点和两人之间的镜头切换,奔跑的加速等等,但还是依旧想到:所以这也是要把此情此景写成歌吧。个人追求和对待身边亲人的态度,真的很矛盾很矛盾。我没法放弃你们,但更不可能放弃我想做的事。Hey, what a way to spend a day. I make a vow, right here and now. I'm gonna spend my me this way.

但从这支影片本身来看,故事较浅,音乐成分也不如与前几年的音乐电影,更多的看到的就是想要表达的要点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在实际生活和感官体验之间有些模糊,或许也是乔纳森的作品中包含的意思吧。主角真的很棒,感觉很接近了(就我刚才补了一点记录视频来看,差一点疯狂、神情多了一丝忧虑)。

总之,谢谢带来又一篇可以反复探索的旋律和嗓音~

 2 ) 年度影帝?那必须是安德鲁·加菲尔德啦

许多人都有着伟大的梦想。

说不定动不动就要拯救世界。

但要如何跨过“现实”这道关卡,是困扰无数人的命题。

影史上不乏伟大的励志电影,去鼓励世人勇敢前进。

2021年的《倒数时刻》,暂且还不能说是影史伟大之列,但至少是今年最为瞩目的一部励志片。

同时是毫无悬念的年度最佳歌舞片,兼音乐传记片,还可以说是,《爱乐之城》之后的最佳歌舞电影。

有趣的是,《倒数时刻》男主角安德鲁·加菲尔德和《爱乐之城》女主角艾玛·斯通曾因《超凡蜘蛛侠》成为金童玉女,两人都因为蜘蛛侠而赚足人气,

结果两人分开之后都拍了一部好评如潮的歌舞片代表作,艾玛·斯通得以加冕奥斯卡影后,加菲这次影帝提名呼声是非常大。

与许多最后主人公战胜重重考验实现梦想不同,《倒数时刻》的故事带有更为强烈的悲壮感。

因为主人公乔纳森·拉森,他对抗现实的方式是,“同归于尽”

乔纳森·拉森,这是一个在百老汇,在音乐剧世界举足轻重的名字。

粗浅一点理解,他就是音乐剧里的梵高。

因为两位艺术天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还没有大红大紫的时候,人却先英年早逝。

作为一部传记片,是不应该怕被剧透的。

值得被拍成传记的人物,肯定有观众对于他们的人生剧情了然于心。

而这部分观众十有八九也是电影的主要受众群。

《倒数时刻》首先在故事素材的选取,以及叙事模式上,就别出心裁。

《波西米亚狂想曲》拍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就用了他最为特别的一首歌,故事也横跨他从默默无闻到成名再到巅峰。

《倒数时刻》却完全不同。

故事只聚焦在乔纳森·拉森即将年满30岁的这段时期。

这是他人生中最为撕裂的一段时期。

但竟然完全没有提到他赖以成名的代表作,音乐剧《吉屋出租》

这是一部好比文学界里的《百年孤独》,电影界里的《四百击》,开创了一种全新风格流派的里程碑式作品。

《倒数时刻》的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正是因为《吉屋出租》,被颠覆了对音乐剧的认知。

所以他的电影处女作,就拍乔纳森·拉森。

然而拍乔纳森·拉森,不提《吉屋出租》

这不就和拍梵高不提《星空》一样么。

不离谱?

还真不。

原因是,这并不是一部很纯粹的传记片。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音乐剧改编电影才对。

嗯,就像《猫》一样,

剧情的内容和乔纳森·拉森的同名音乐剧一样,讲述的是乔纳森在即将30岁之际,和女友苏珊、好友迈克尔之间的故事。

电影的叙事很特别地,先用乔纳森·拉森自己出演的一场音乐剧,来引出主线剧情。

音乐剧的内容正是讲述故事本身,所以这样的带入非常流畅自然。

林-曼努尔·米兰达是做舞台剧的。

江湖人称“林漫威”的他,代表作就是去年带火Disney+的《汉密尔顿》

首次执导电影,他扬长避短,有音乐剧的部分,他可以拍得更轻松一些。

如果全部是电影,作品的缺陷可能就会被放大出来。

不得不承认,电影的镜头语言是稍显青涩,放到颁奖季作品里面是要被比下去的,这会让《倒数时刻》冲击最佳影片变得困难。

《爱乐之城》那种华丽长镜头,《倒数时刻》没有,甚至整体歌舞的观赏性要逊色许多。

《倒数时刻》真正出彩的地方,是故事。

林漫威拍出了乔纳森·拉森的那段时期到底是有多煎熬,他用更直接的音乐和舞蹈取代了镜头语言的表达,别开生面地赢取观众的共鸣。

如果是同样处在为梦想奋斗期间的观众,那很容易能够感同身受。

这使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的表演变得尤为重要。

毕竟这是电影。

乔纳森·拉森的内心世界怎么个挣扎,怎么个撕裂,怎么个痛苦,怎么个无奈,是要演员给表达出来的。

加菲没浪费他近年在独立制作里面的磨砺,他一方面演出了乔纳森的那种创作生命力,那种艺术家气质的骨气,令到观众可以信服这个角色,为什么可以放弃正经工作,用长达八年时间去写一部作品;

另一方面,对于乔纳森对于爱情和友情的纠结,事业上的阻碍,没有用力过猛,而是用更为真实自然地感觉呈现,快有点方法派的感觉了。

特别是和女友重逢,笑中带泪的那场戏,真的非常戳心。

《血战钢锯岭》都可以拿到奥斯卡影帝提名,这次自信点,去冲击影帝就没错的。

如果综合一点,加上其他电影戏内戏外的表现。

今年的年度影帝必须就是加菲。

当然林漫威对整部电影的情绪节奏把控也尤为重要。

很珍贵的是,他没有依赖廉价的煽情,去表达这场为梦想而战的生命战争的悲剧性。

现实中,乔纳森·拉森在自己的成名作《吉屋出租》首演之前,因为大动脉瘤破裂去世,享年仅35岁。

他没能等来自己的成名。

这是多么遗憾,多么伤感的一件事。

随随便便就能让粉丝们潸然泪下。

《倒数时刻》没放催泪弹,而是选择一笔带过乔纳森最后的人生经历,首先是要抓住“音乐剧改编”这一要点。

最后回到这场音乐剧的开场,与开头呼应了起来,形成一个闭环。

为什么要是闭环呢。

不妨这样理解。

这是在暗示乔纳森对梦想的追逐,没有终点。

这也是其次要这么收尾的原因,突显出了乔纳森永不放弃梦想的决心。

很可能在《吉屋出租》首演之前,乔纳森的心态就像是那首歌唱的一样。

“我的余生,都要这么度过。”

试想他30岁之前,受到了如此大的挫折,又一直为梦想,坚持奋斗到35岁,却一直没能实现爆发,可能他已经是认命了。

但认命不等于放弃。

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是悲伤的。

可谁又没有遗憾。

乔纳森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力,无惧地去对抗现实,他的人生就已经值得了。

就算他后来也没有大红大紫,那又如何了。

想起另一部电影,《荒野生存》,也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

主人公最后失败了,他的故事仍旧值得被讲述。

不用管他的行为是否愚蠢,能看到他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梦,感知到那份勇气,电影就不会白看。

《倒数时刻》同样展现出这种为梦想不惜一切的感染力,里面还多了很多人性化的挣扎。

也许多数人还是会像好友迈克尔一样,败给了现实,选择乖乖赚多点钱就算。

但若能有少数人能得到一份鼓励,那这样的电影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

年度影帝?那必须是安德鲁·加菲尔德

 3 ) 翻译一下关于superbia的背景

以下翻译自Wiki of Jonathan Larson:

1983年,Larson准备将奥威尔的《1984》改编成一部剧,并赶在1984年制作完成,但奥威尔拒绝给出改编授权。所以Larson把原本为1984写的一些东西改写成基于未来世界设定的一部新剧,也就是《傲慢(superbia)》。

superbia几经修改。故事设定在2064年,在最初的几版,主人公Josh Out是外城(OUTLAND)的一员。在外城,所有人一出生就被抹去情感,但Josh的情感却在阴差阳错下被保留了下来。他成长为发明家,穷其一生寻找唤醒家庭、唤醒整个外城社会情感的方法。

一天,Josh发现了一个音乐盒(Music Box,划重点),可以帮助外城人找回丢失的情感。

在内城(INCITY)住着内城人,他们都是精英名流,每天拍着有脚本的生活真人秀,做成娱乐节目展示给外城人。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同龄的内城女孩Elizabeth In,说服他把音乐盒的力量传播出去。在内城,为了完成使命,Josh需要抵抗各种名利的诱惑。

终版的剧本更加阴暗,Larson对情感的力量、人类对现代科技的依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版里,Josh和Elizabeth一开始就已结为夫妻,而且他们都是外城人。Elizabeth和其他外城人一样,对现代科技成瘾,而且没有真正的爱的能力。故事开端,Josh为了更好的生活离开了Elizabeth,而Elizabeth从对科技的沉迷之中清醒过来,去追随Josh。

-----分割线----- 正如电影中所讲,虽然superbia获得赏识,却没真正成功商演。 电影中有两首歌出自superbia: Come to Your Senses和Sextet Montage. 两首歌都提到了music box。看完上述简介,再去听一遍歌词,相信大家会对这两首歌有更深的理解😃

 4 ) Tick, Tick…Boom!

Hi~你好呀~本周周末看了《倒数时刻》,英文原名很能体现这部电影的主题,所以直接引用过来了。

这部电影是关于乔纳森·拉森(Jonathan Larson)的音乐传记片,主要讲述即将30岁的乔纳森对音乐剧编剧梦想的追求。他看到自己的朋友从舞者转行为广告营销人员后收入增长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他面对深爱的的恋人却不得不放手让她追求自己心中所想,最后看到自己用八年时间创造的作品仅仅收获赞美却无法搬上舞台,却依然坚持音乐剧创作梦想。

故事开场便是乔纳森对于即将到来的30岁的恐慌。他一事无成,平时在餐馆打着零工糊口,空闲时间进行舞台剧创作,平时和自己的好友合租在破落的公寓里。主人公一声“what can i do?”引发共鸣。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将自己八年以来创作的音乐剧搬上舞台,在30岁之前扬名立万。

《倒数时刻》中主人公乔纳森的好友兼室友朋友放弃舞蹈的梦想,变得现实,转而去广告公司工作。当主人公看着昔日好友领着着丰厚的工资和福利、住着宽敞又明亮的公寓,心中怎么会不起波澜呢?

同时,乔纳森的女友苏珊原是优秀的现代舞舞者,但经历脚腕受伤,休养半年后,失去对现代舞的热忱,希望离开竞争压力巨大的纽约。

直到在音乐创作社团获得斯蒂芬桑德海姆的认可,让男主认为自己还可以继续一段时间。

可是耗时八年的作品试演结束,仅仅受到称赞,这并不足以让该音乐剧呈现在舞台上,经纪人只能建议乔纳森继续创作继续投稿,等待被人认可。

这一切都在撼动乔纳森的坚持。

乔纳森想要放弃了,他跟自己的好友吐露自己无法在30岁成功的委屈与悲愤,但他的好友却告诉他自己身患艾滋命不久矣,而乔纳森的30岁并不是终点,乔纳森依然有时间追寻梦想。

关于“30岁”这一时间节点其实在十年前的台湾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里也有这样的刻画——林依晨饰演的程又青面对即将到来的30岁也渴望时间可以慢一点,但是依然不得不在30岁生日这一天应对糟心的工作和没有男友的自己。

对于30岁的恐惧真的是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国籍。虽然俗语有云“三十而立”,但我们也总听到“中年危机”,面对中年的到来又能有谁不迷茫、不焦虑呢?

前段时间和前同事小G聊天,小G透露在深圳的无耐与迷茫,说再坚持2年,如果到那时工作依然没有起色就回家乡。这应该是无数在一线漂泊的人的心声。北漂、沪漂、深漂们住在拥挤的出租屋里,为了生活向现实低头,总觉得不能一直这样漂下去,仿佛30岁就是那个终点,30岁没法买房留下来就回家乡或去二线城市。

其实如何选择没有对错,只是希望任何人都不要给自己的30岁去设限,即使是中年人依然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这个梦想可以是成为艺术家,也可以是面对困难的无畏,也可以是面对挫折的坚持。只是在追求的道路上会背负更多的责任,只要你的选择在和身边的人去沟通后能够获得谅解或支持,那便是可以的。

《倒数时刻》影片的最后告诉观众,乔纳森的《吉屋出租》在他35岁时登上百老汇舞台,只可惜他因大动脉瘤没有看到他最终作品的火爆。《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的程又青经历30岁后才找到热爱的工作和相互理解的男友。

人生前进的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永远会充满荆棘。向所有还在坚持的人致敬!

 5 ) 再等等

灯泡濒临报废的边缘,发出“滋滋”响声,洗碗槽的脏碟堆到了水龙头的脑袋,凌乱的稿纸一群一群,敷着油污的电子琴藏在里面,我用它来创作。披着发臭的衬衫,喝光了能找到的啤酒,在琴键上反反复复砸同样的旋律,却迸不出下一个新的音符。

现实早就教训了我,理想就像打给经纪人的电话,只有付出,别指望回复。长期的彷徨让我催眠自己:别怀疑,我一定是音乐剧未来的希望。碰到一点曙光就没来由地欣喜若狂,即使是一根稻草,我也指着它默念:这是救济才华的木筏。我指望着这抹曙光,为它倾尽所有,但我又如此怯懦,更没本事去应对一切;无法兼顾创作与情感,手足无措,宁愿愣神在苍白的空乐谱前,也没法腾出十分钟与女友聊聊。我关心不了爱人,关心不了朋友,甚至关心不了电费,我习惯躲起来暗暗较劲,习惯了回避,习惯了逃跑,像一个莫名自信的赌徒,相信只要先搁置沟通、透支亲友的理解,再用让人陶醉的作品、成功的事业去赎回一切,即使我明白,十赌九输。

我写不出来。即使抱着乐器睡觉,第二天依旧头脑空空。走路时嘴角挂着旋律,街边的广告牌能让我停下来掏出便签,画上几行词曲,我的素材不断积累,但它们就像与创作无关的胡思乱想,我无法捕捉串在一起的感觉,哪曾想那晚一猛子扎进水里,池边模糊的人影,池壁荡漾的砖纹,却拼上了我灵感最后一块拼图。

我坐在最后一排,听着我的作品在被饱满的演绎,低头闭上眼,却发现了她的身影。追梦太累了。太累了,离开我的人越来越多,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这根本不是成长,成长至少知道一切都在变好;这是徘徊,我像是一头倔驴闷着头在奔流的马路上来回乱窜,珍贵的东西不断从我身体里滚出来,撒了一地,我却只能仓惶地看着,抱着头在一旁目视它们被碾得粉碎。

你问我追梦值得吗,我会说:当然。你问我对过去后悔吗,我会说:当然。

我像他一般如此平凡渺小,我憧憬他如此坚强执着。

 6 ) TTB电影版,一块缺失已久的拼图

我看过外百老汇的TTB,在剧院看过国版TTB三遍,但我一直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没告知详情的缺少部分。那就是傲慢。音乐剧里对傲慢真就一带而过,仿佛时速300公里每小时的跑车极速而过。而我终于在林聚聚的电影版里找到了这个MISSING PART。

为什么要强调傲慢,实际上这是TTB里最内核的东西: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勇气。傲慢是TTB的剧中剧,但它想要表达的根本不是什么科幻题材,而是乔纳森试图告知观众自己在艺术追求过程中的内驱力。借用狄更斯在远大前程的一句名言,我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的彻底。那是一种尽量忽视现实的阻力,全身心投入目标的马力,也是所有艺术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我本人作为一位艺术专业从业者对此深有感触,这也是我一直特别喜欢乔纳森拉尔森的原因之一。这种近乎病态的追求,在外人看来似乎就是一种傲慢。艺术家就是那种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疯子。乔纳森的朋友迈克一直在内心深处抱有这样的看法,虽然他一直支持乔纳森,但他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傲慢里的核点是come to your senses这首歌。而我最惊喜的是,林聚聚居然把Susan引入到了CTYS这首歌里。在音乐剧里,Susan对现实的关注一直让乔纳森感到头疼,而Karessa对乔纳森的艺术赞赏又过度溢出,本质上这对矛盾在电影里没有展现出来,而且CTYS本就属于Karessa的独唱。但通过在CTYS里引入Susan,既完美解决了三角关系的矛盾,又升华了傲慢的含义。 这是我观看多个版本TTB里头一次见到。这个切入点特别妙,它不仅使傲慢在TTB里成为了中心点,更让这首歌成为了乔纳森对自我的审视。有那么一刻,我觉得林聚聚是想让观众感觉乔纳森动摇了,当观众觉得乔纳森真的在反省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是不是过头了时,CTYS这首歌在观众的掌声中戛然而止。这是一个骗局,乔纳森不是那种轻易放弃自身追求的人,CTYS所代表的含义或许是乔纳森希望自己从过去失败作品、失败生活中走出来,也或是期盼自己能在下一段艺术旅程中有所收获,我更倾向后者。

另外一部分,电影通过乔纳森记录灵感碎片的方式,逐步完善了LTW这首歌的创作过程。这首歌对我个人而言意味太多了,每当面临重要抉择,需要鼓起勇气时,我都会听它。我相信林聚聚也想传达这种观点,通过讲述乔纳森拉尔森的故事,传达什么是勇气,什么是信念。如果CTYS是傲慢的核点,LTW则是TTB以及整个乔纳森拉尔森人生的核动力。这首歌不仅代表了乔纳森自己的生活,也包含了90年代整个美国社会的现实,那是一种对病痛的恐惧与无助以及对战争阴影的挥之不去。所以我们能从这首歌中体会到小我到大我,自下至上的普遍的迷茫。但我们也能从中听到乔纳森的巨大鼓舞,why do we follow leader who never lead?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你能感受到词句中想要挣脱现实束缚的信念,更能感受到不甘于平凡的倔强。

还有一些想说的,我个人认为林聚聚在电影里铺了很好的一段路。他没有试图进入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怪圈,而是运用自己作为音乐剧作人的力量,把电影改编成了音乐剧。我看了很多音乐电影,多是用夸张和戏剧化的视觉表现去扩展音乐剧被舞台限制的想象力。但林聚聚一直把重心放在TTB上,放在乔纳森自己所讲述的故事上。我i的感觉是花了两个小时看了一部新视角的TTB音乐剧。这种模式是我第一次见,也让我感觉特别新奇。我多么希望以后的音乐剧改编电影都由音乐剧作人来导。特别是看了DEH的电影版后,我已对音乐剧改编电影失去信心。

最后我不想谈论太多关于乔纳森拉尔森的生平,这些都可以百度百科。但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戏剧,尤其是RENT的成功。TTB里对RENT的提及次数不少于TTB音乐剧对观众所进行的宣传。所以我对电影里几句台词印象特别深,第一个是乔纳森说自己是音乐剧的未来、第二个是罗莎对乔纳森说下一部尝试写自己所熟知的事情。你会发现,第一,RENT的确改变了百老汇音乐剧的世界,五彩斑斓,奇异服装,各个阶层的人出现在舞台上,摇滚音乐则震醒了传统音乐沉闷的世界。它还影响了17岁的林聚聚,据他所说如果不是RENT,他不可能创作出ITH和HMT,虽然我觉得有点夸张。第二,乔纳森的确专注于写自己熟知的事情,无论是TTB还是RENT。有人觉得RENT太压抑了,不是死就是病,各种吸毒和玩命。但那就是乔纳森所经历的世界,这点在TTB中已经有所展现,也正是因为他极致的体现,才造就了RENT的不凡。

结束本文前想要说一些我对这部电影不太满意的地方。第一就是我认为电影对GREEN DRESS这首歌的处理方式太潦草了。我不能接受这么好听、这么美丽的一首歌以这种敷衍的方式得以展现!我明明在预告片里看到Susan穿着绿裙在天台跳舞的片段,林聚聚你为啥要剪掉这么重要的一段??第二就是TRP这首吵架歌!我理解林聚聚想要把现实和艺术世界隔离开的意思,一个是痛苦的争吵,一个是欢快的打情骂俏。但这样剪辑属实割裂了吵架歌,让这首歌丰富的情节被现实的争吵抢走了位置,再加上加菲和哈金斯在这段的欢快表演,让人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吵架歌之上,这本是TTB里最特别的一首歌!千万种改编方式,选择了最不合适的一种!可惜!第三就是音乐剧能让观众感受到乔纳森三十未立的焦虑,但电影版显然弱化了这个点。可以理解为电影想要展现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傲慢被放大了以后。但三十未立是乔纳森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化身,考虑到他从未到40岁而言,就更显得重要了。

还有一些预测,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冲着颁奖季去的。加菲极有可能凭借TTB获得奥斯卡影帝的提名,最终获奖我也不会感觉意外。奥斯卡最佳音乐的提名也应该拿到手了。林聚聚首导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完全感觉不出新手,而且有大胆的创新。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音乐剧版复仇者联盟了,里面出现的百老汇名人数都数不过来,太震撼了。最后,就像波西米亚狂想曲让大家更多了解皇后乐队一样,我希望TTB能让大家更多了解乔纳森拉尔森的故事。

当然了,他的故事也是每一个艺术家的故事。

如果各位认为我写的比较有趣,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球体人。不是什么商业号,也不定期更新。一旦有好电影能感触我,我一定会在上面写点东西。

 短评

石头姐有爱乐之城,加菲有了倒数时刻,我磕到了

4分钟前
  • 尘飞扬
  • 推荐

这部不是院线片实在太遗憾了…从电影的导演Lin和DEH的剧作,到主角Larson和桑爷, 你能感受到里里外外都是他们对theater,对musical足以献身般的热爱。感性的人来拍电影写剧本就是这样,对情绪的感知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那些贴近所有人生活的的喜怒哀乐,并加倍地呈现出来,堆叠直到高潮。tick tick boom里也有很多rent的影子,充满着对抗糟糕生活的,那种激动人心的生命力,看完也会明白为什么seasons of love这样的歌能被Larson写出来。其实电影本质是一个关于写作的故事,遭受瓶颈和拒绝,迷茫焦虑,和爱人朋友的冲突,遇到职业生涯的贵人都围绕着创作展开。太多让人能够共情的地方,一切都被很美妙地演绎了出来。近期最爱。

9分钟前
  • 中二的辛度瑞拉
  • 力荐

3.5 标准冲奥系音乐片。泳池里的五线谱令我眼前一亮。为一展歌喉的帅气加菲奶一个来年的影帝提名。

13分钟前
  • MinamiFans
  • 推荐

怎么每首歌都这么口水

16分钟前
  • 葉誌晸
  • 还行

用剧作者自己的音乐剧来拍音乐剧传记片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Jonathan的天赋是无可比拟的,他的悲剧为Rent更是蒙上一丝传奇色彩。加菲的表演有功无过,尽管唱功跟专业歌手比还是差了点。影片里能看到不少之后Rent的影子,比如What You Own,La Vie Bohème等等。对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的致敬也很妙,还有很多惊喜客串(林漫威,Hadestown里饰演Hermes的André De Shields,Hamilton饰演大姐二姐的Renée Elise Goldsberry和Phillipa Soo,还有Helen Mirren)。整体而言十分动人,旁边的观众几度都要落泪了。

17分钟前
  • Rocrw
  • 推荐

In my potion of view, this is the best film of 2021. If you're nearly thirty and still in a hard time chasing your dream. This film could give you some inspiration.

22分钟前
  • Enrika
  • 力荐

最泪目的那一段台词:Jonathan的音乐剧演出之后,没有业内人士愿意投资,Jonathan问经纪人,“我该怎么做?” 经纪人回复说,“你开始写下一部剧,写完了就再写一部。剧作家的生涯就是,连续不断的写作。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作为半个同行,简直太有共鸣了,无数次撞墙,无数次自我怀疑,依然还要忍受痛苦坚持写下去,因为放弃自己的天赋才是最大的悲剧。

25分钟前
  • 明镜非镜
  • 力荐

看完之后完全理解了LMM为啥不拍自己写的剧却要来拍这个传记作品了,这是知音的灵魂碰撞,也是艺术家前后辈间的传承。Respect.

27分钟前
  • 冉羽曼
  • 力荐

应该是一生中看过的最“难看”的歌舞片之一了吧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全片唯一高潮似乎就是桑德海姆的“到场“,音乐剧电影拍成剧情和歌曲完全不相融,精心设计出的歌词与画面的“同步”无法带来任何情感上的共鸣。不触及90年代真实的政治氛围、不展现舞台艺术在LGBT文化运动中的先锋性质,就永远无法正确地驱魔,没有记忆何来克服,只有浮于表面的致敬。

33分钟前
  • Gymnopedie
  • 还行

不只是关于百老汇,也是关于格林威治村,以及两者的互哺关系。吞噬生活的艺术创作过程注定是孤独的。从《傲慢》到《倒数时刻》再到《吉屋出租》,乔纳森·拉森倒在了功成名就的前夜,而林聚聚在这部传记音乐片中有着太多自我投射,反而让我出戏了。Anyway我还是要给加菲打call,哪怕你已不再是少年...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本就复杂的叙事结构因为歌舞加入更乱了,两段叙事时空的交错,两种表现形式的混合,不断造成的断层以至于很难融于故事当中。而且除去结尾几首歌,大部分歌曲也没什么亮点。加菲的表演状态则更像是在出演舞台剧,脱离了传记片的真实感,可矛盾的是,剧中剧结构却又允许了这种表演形式。当然,电影是最容易表现这一复杂剧本的方式,但最适合它的舞台,其实还是剧院。

38分钟前
  • 万塑王
  • 还行

关于舞台的能量,神圣的高不可攀的,和亲密的触手可及的。不再无缝切换于情绪饱满的演唱与黯淡困厄的日常,用无处不在的舞台盛放演员的光芒,像保护荒岛上的火苗一般珍视着他们的当众孤独。这让那些强行点题拔高的段落都不那么惹人厌了,用可复制的无瑕的爱填充命运的裂痕,有时是鸡贼,有时是天真。

4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一位音乐剧天才通过光影拥抱了另一位音乐剧天才

42分钟前
  • Olive
  • 推荐

【6分】我理解林曼威的热情,但我感受不到。打动我的是真实的Jonathan本人,而非电影里呈现出来的角色。明明是很好的素材,但讲述的角度和方式都太一般了。作为音乐电影,音乐不出彩真的是致命问题,全片听下来,居然只有Bohemia一曲足够优秀。旋律和剧情的割裂感太强了,无法带动情绪。冗余的信息太多,真的没必要每隔20分钟就强调一次running out of time,台词多且尴尬,总感觉不像在看电影,像在看一个神经质的林曼威本人碎碎念。传记电影的通病依旧适用:配角们真的都是“配合”的存在,但在本片中,蜻蜓点水般的人物刻画甚至不能起到起码的突出主角作用。能感觉到加菲有在很努力地突破自己,但最终的表演效果也就是无功无过。真要和La La Land对比,那绝对是被吊打的程度。

43分钟前
  • JiYang🌈
  • 还行

创作者狙击向故事

4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其实最主要就是歌不太行,出现的所有的歌曲,洗脑程度和感染力传递性比《爱乐之城》《汉密尔顿》以及那些许许多多游客愿意花50刀的经典音乐剧差得远,差得远。故事线也比较老套,有感受到热情,但是方方面面都…cliche

51分钟前
  • 失业煤球
  • 还行

歌舞都很好很精美但美中不足不够打动人心,从电影角度来看人物塑造不够立体。但歌舞片就是要有歌舞片的样子,有加菲又唱又跳还要什么自行车。

5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观影门槛比爱乐之城甚至是直白讽刺的芝加哥要高,很挑观众,对林聚聚没有丝毫了解的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可以想象评价的两级分化。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加菲拥抱女友时手指轻敲女友的后背,不要爱上艺术家,他会汲取你生命的能量和养分豢养他的作品。

59分钟前
  • ୧⍤⃝🐷
  • 推荐

作为处女作无可指摘,太厉害了!就是今年的爱乐之城,叙事节奏出色,每首歌的创作灵感正是乔纳森自己的生活点滴,从传记电影到自传音乐剧再到他的生活,环环相嵌,有感动有遗憾,不落俗的励志片,音乐、转场设计、镜头想象力都好,加菲的表演也很棒

1小时前
  • 理易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