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世界

HD中字

主演:凯瑟琳·沃特斯顿,凡妮莎·柯比,克里斯托弗·阿波特,卡西·阿弗莱克,卡丽娜·齐安娜·格拉西姆,丹尼尔·布拉姆博格,约阿希姆·乔巴努,詹姆斯·朗肖尔,桑德拉·泼萨内科豪斯,安德烈娅·瓦西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1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2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3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4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5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6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13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14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15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16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17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18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19打开心世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打开心世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美国东北部,艾比盖尔(凯瑟琳·沃特森 Katherine Waterston 饰)和丈夫戴亚(卡西·阿弗莱克 Casey Affleck 饰)在这里经营着一座农场,繁重的农活让艾比盖尔和丈夫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不久之前两人的女儿因病去世的事件也让这对夫妻之间的感情更加的疏离。  某日,农场里来了一对小夫妻——塔利(凡妮莎·柯比 Vanessa Kirby 饰)和芬妮(克里斯托弗·阿波特 Christopher Abbott 饰),塔利的处境和艾比盖尔差不过,在家庭中也处于弱势的地位,她因为无法怀孕而遭到丈夫的冷待。两个内心里伤痕累累的女人一拍即合,很快就培养出了真挚的友谊,这友谊随着时间渐渐发酵,散发出了爱情的醇香。英格兰的田野风云九州2额尔古纳河右岸猛鬼203号房地下世界鹰巢之预备警官绿海迷踪贾姆塔拉:骗你没商量第一季三年零八个月同行跟着章子怡去旅游中东极速争霸赛龙虎列传2:火拼天剎邪神霍金传2013夜郎2010毛驴县令之母鸡打鸣十二封信集中营血泪警察世家第十四季奔爱天上的星星老虎2020莫斯科陷落国语嫌疑犯X的献身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圣诞树4真爱一夜情永恒之光战争游戏1965羊在火炉前走失了富兰克林真探第三季热血街头比得兔别惹白鸽生在江湖浪客剑心 最终章 人诛篇1982结界师花木兰传奇狂蟒之灾2024被告的新娘猛鬼实验室2021

 长篇影评

 1 ) 蕾丝偷情有多苦?揭开女版“断背山”的面纱

看死君:继罗南和凯特主演的那部《菊石》后,我们终于又等到一部姬片。“花园”第32期,要为大家推荐的便是这部由凡妮莎·柯比和凯瑟琳·沃特斯顿主演的《打开心世界》。在去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本片突出重围荣获断背狮奖,还有人称其为“女版《断背山》”。

栏目| 花园

作者|花无宴

说起英国女演员凡妮莎·柯比,很多国内观众都是通过《王冠》《碟中谍6》以及《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认识的。而她演技上真正的炸裂时刻,则是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夺得影后的那部《女人的碎片》,后来还提名了奥斯卡影后。

凡妮莎·柯比凭借《女人的碎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无独有偶,在同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凡妮莎·柯比还有另一部电影入围,那便是挪威导演莫娜·法斯特欧德的新作《打开心世界》。这部成功摘得断背狮大奖的女同题材影片,让我们得以看到凡妮莎的另一面风情。

相比凡妮莎在《女人的碎片》中所展现的女性妊娠的高光时刻,以及逼近真实的窒息感与疼痛感;她在《打开心世界》中所塑造的19世纪古典少妇,同样以撩拨之态和直率性情而为影迷观众们所称道。

但《打开心世界》并不是一部让凡妮莎·柯比和凯瑟琳·沃德斯顿两位实力派女星袒胸露乳的蕾丝艳片,而是深挖美国尚处于开疆拓土时期的缝隙角落,以及两对农家夫妻的悲苦人生。 影片改编自吉姆·谢泼德的同名短篇小说,谢泼德本人也全程参与了编剧工作。而另一位编剧朗·汉森,则是曾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西部犯罪片《神枪手之死》的原著作者。

2007《神枪手之死》

作为《打开心世界》的主演之一,卡西·阿弗莱克当年正是通过《神枪手之死》和朗·汉森结识的。当阿弗莱克向汉森询问最近有无好故事值得拍摄时,汉森便向他推荐了《打开心世界》这部小说。这也是为什么阿弗莱克既是本片的主演,同样也担任着制片人。

为求与原著小说的风格保持一致,导演莫娜·法斯特欧德全程采用日记体叙事方式,以女主角阿比盖尔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她与凡妮莎饰演的另一位妇人塔莉之间的动人故事。

1856年1月1日,跟丈夫戴尔一同生活在美国东北部偏远农场的阿比盖尔,像往常一样记录着自己孤独、无聊且阴郁的一天。

对于阿比盖尔而言,她与丈夫戴尔的生活枯燥且了无生趣。戴尔是个为农场经营殚精竭虑的憨厚农夫,除了偶尔摆弄自己的那些机械器件,他将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记账。

可阿比盖尔却是个心怀文艺幻想的敏感女人,除了对文学诗歌颇感兴趣之外,她还每天都用抒情而细腻的文字,映照着心里的每一层波澜。 原本,在幼女内莉诞生后,夫妻二人的关系暂时得以黏合,而内莉却突患白喉之症,仅不到五岁便猝然夭折。阿比盖尔和戴尔的婚姻危机便日益加剧。

直到某一天,塔莉在教堂前出现,引起了阿比盖尔的注意,后者的人生才开始焕发新机。

面对内敛保守的阿比盖尔,塔莉显得外向活泼得多,主动在阿比盖尔门前跟她寒暄许久。自此,两人开始了一段交心之旅。 对各自丈夫的抱怨,兴趣爱好的表露,以及彼此之间所激荡的情感,让两颗疲惫麻木的心在冬日寒风中有了难得的温暖。

在两人更进一步的深入交往中,她们开始渐生出某种异样的情愫。最开始,阿比盖尔只是用略显暧昧的词句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心理变化;而塔莉则要直率坦诚得多,她甚至主动向阿比盖尔示爱,还给了她一个浅浅的吻。

由此,两个在家中都得不到丈夫疼爱的女人,相互温存,成为日常“偷情”的一对。

然而,塔莉的丈夫芬尼却是一个敏感且手段强硬的狠角色。在他日渐察觉到塔莉对自己变得冷漠之后,不但对塔莉实施家暴,更是连夜驱车赶路,将塔莉带到了另一座孤独的农场。

影片最后,阿比盖尔终于勇敢地踏上寻找塔莉的旅程,却发现塔莉已在床上死去多时。生活还得继续,而阿比盖尔却只能在塔莉还活着的幻想中,度过今后的岁月。

很多人都将本片与李安导演的《断背山》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讲述了一对同性恋者背着各自的另一半偷情的故事。

李安《断背山》

但在人物关系的设定上,两者其实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别。《断背山》中的一对牛仔,其实早在结婚之前就已经相爱,只不过彼此都以为未来不会再见面,所以才选择结婚;而《打开心世界》则有着《廊桥遗梦》似的“偷情”设计,两位女主角在婚姻关系的掩盖下偷食禁果。

所以,在阿比盖尔和塔莉的这段恋爱中,我们很明显能看出她们之间的情感区别。 阿比盖尔更为保守胆怯,她虽然早就对塔莉存有爱慕之情,却隐忍不发。直到塔莉向她当面表白、热吻相迎后,她才以急切的回吻表达了自己更为炽热的情感。

阿比盖尔几乎不曾主动去过塔莉家中,每次两人相处时,她都警惕被别人瞧见;甚至在塔莉冒着大暴雪冻伤之时,她也不敢轻易前去看望。

说到底,阿比盖尔的确贪恋这段甜蜜之情,但是她想要的是安全范围内的偷情,而不是逾越常规的私奔。

可塔莉不同,她始终渴盼着阿比盖尔的回应和主动。她其实始终想要打破两人的现状,寻求着厮守终生的冒险的可能。

然而,这一试探性的提议,却被阿比盖尔的惶恐所打断。正如影片《菊石》所展现的那样,在十九世纪中期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两个女人想要享受同性之爱,几无可能。

阿比盖尔和塔莉基于爱情的不同态度,其实和各自丈夫的性格也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阿比盖尔之所以会倾向偷情,正在于丈夫戴尔的“默许”。虽然影片中并没有道明戴尔在妻子和塔莉偷情期间,是否知晓真相;可每当塔莉到家中来访,他便知趣离开,让两人私处。仅就这一点来看,戴尔对于妻子已然非常宽容。

这主要是因为,阿比盖尔对于戴尔来说,并不只是妻子,更是安全的港湾和依靠。

我们从暴风雪这一桥段中,便能够看出端倪。影片利用暴雪狂舞的极寒天气道明两点:1.戴尔作为男人的胆怯。他在暴雪中修补羊圈之后,不敢冒险归家。2. 阿比盖尔的坚韧和果敢。她在腰间绑好麻绳,冒着危险赶到羊圈救回丈夫。

这在后来阿比盖尔照顾生病的丈夫,戴尔讲述自己儿时经历地震后的心理阴影,以及明确表示没有阿比盖尔自己活不下去等情节中,均能看出戴尔对妻子的依赖。

但塔莉的丈夫芬尼却有所不同,他是一位道貌岸然的暴戾基督徒。表面上,他用《圣经》中有关夫妻关系及妻子义务的经文约束着塔莉;而实际上,他是个寡情薄意、以残忍手段虐杀动物,并且对妻子怀有报复之心的伪君子,毫不顾忌《圣经》中向善、宽恕的基本教义。

尽管,影片最终并没有直接表露出芬尼谋杀了塔莉的真相,但从诸多细节中,我们都能看出这位家暴者的杀妻动机。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都铺垫了这个阴影。比如芬妮曾跟塔莉讲述郡中的杀妻案件,塔莉脖子上明显的勒痕,塔莉家中的沾血毛巾,以及塔莉在与芬尼的舞蹈中,逐渐垂臂,悄然死去。

其实,无论是戴尔的宽忍,还是芬尼的暴戾,最终指向的都是那个夫权至上的社会中男性话语体系带来的禁锢与恐怖。

这种肃杀的氛围,在影片的两处闲笔中最为让人印象深刻。

其中一处是上文提到的暴雪桥段,除了阿比盖尔和戴尔之间的营救行动,还有一段是塔莉打算在木屋避雪的场面。此时在幽暗的木屋一隅,传来“靠近点姑娘,这里比较暖和”的声音。当塔莉点燃火柴一看,便发现三个虎视眈眈的中年男性。

恶劣的天气,叠加男性潜在的性威胁,成为那个时代激发女性身心恐惧的标志性象征。

而另一处更为隐秘的批判性场景,是阿比盖尔归家途中,看到某户人家房屋着火,幼女在阁楼被熊熊大火困住,活活烧死。

此处,影片不但借小女孩的意外死去,再度激起阿比盖尔曾因白喉离世的女儿的心中隐痛,更预示着阿比盖尔接下来更为惨烈的痛苦:彻底失去挚爱塔莉。

这些颇具原始野蛮气息的骇人场景,在导演法斯特欧德的出色运镜下,涌现出莫名的惊悚意味与失落之感。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那样一个不把女性作为完整个体的残酷的时代,阿比盖尔和塔莉的同性之恋,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基于爱情,又有多少是基于无奈。

就像阿比盖尔在她如散文般的抒情语句中所说的那样,无数的女孩嫁为人妇,她们尚且不懂人生的乐趣,却得在婚姻的义务中逐渐枯萎。

当阿比盖尔将无望的眼神投向贸然闯入她生命中的塔莉,同样,当塔莉怀着希冀从阿比盖尔的细腻心灵中获得源泉、滋润生命时,她们曾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生机。

影片中,每当展现两位女主角与各自的丈夫相处时,画面上基本都是灰暗无光的室内场景。身为女人的她们,或是得在床上为男人们孕育孩子,或是得操持繁重的家务。镜头语言也常为门框式构图,以寓意二人的“被囚”状态。

而当阿比盖尔和塔莉单独相处时,则多为光源充足的空间,或是郊外草地,或是壁炉一侧,而两者之间的状态也大多为闲散聊天,自然又不失灵动。

由此,这对同性璧人的爱情,在塔莉苍白陨落之时,才显得尤为痛彻心扉。他们之间的爱恋其实早已不仅仅是情侣关系,而更像是心灵伴侣、知己挚友,无论少了哪一个,都无异于得忍受抽筋扒皮、腌渍暴晒的痛苦。

影片《打开心世界》借用欧美近代历史的夹缝所虚拟的同性相爱故事,对男性话语体系进行消解和批驳,对女性话语权进行重构和补漏的类型已然,已然成为欧美文艺片的一股潮流。

瑟琳·席安玛的《燃烧女子的肖像》、弗朗西斯·李的《菊石》,既着力于表现女同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指涉着女性在历史大潮中的孤寂、无奈与苦痛。

2020《菊石》

男女之间的爱情,对女性来说其实是种话语权至上的剥削;只有女性之间的情感才能起到慰藉和疗愈的作用。爱情,不只是荷尔蒙激发的择偶触媒,更是性别批判的有力手段。

作为一部女性导演的电影作品,影片《打开心世界》在声效和摄影上同样不落俗套。

配乐方面,请来了丹尼尔·布隆伯格这位1990年出生的年轻艺术家,全程用管乐器演奏出柔和轻缓的音乐,让主角的情绪悄然蔓延。而暴风雪那场戏,则用无调性音乐配以嘶叫声,营造出惊悚未知的不安氛围,让人时刻为两位女主角揪心。

摄影层面,则采用16mm的胶片拍摄,使影片拥有一种古典的韵味。相比在画面上有着同样考量的《第一头牛》,法斯特欧德明显将色彩的饱和度、对比度调得更低,极富苍凉意味。

这些都让《打开心世界》成为一部非常耐看的影片,它让我们不得不为那个年代的女性禁忌之恋而感伤,更为之而动容。

栏目| 花园;作者|花无宴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打开心世界》:墨水如火焰,记录女性存在和欲望

1856年1月1日,阿比盖尔在日记里写道:“洗土豆的时候,水一碰到土豆表面就冻住了。没有自尊可言,带着所剩无几的希望,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年。”《打开心世界》的故事,即在这样一片阴郁低沉的灰冷色调中展开。

由挪威导演莫娜·法斯特欧德执导的《打开心世界》改编自美国作家吉姆·谢泼德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1850年代的纽约上州,农妇阿比盖尔与邻居妻子塔莉之间相伴相爱的故事。改编过程中,影片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娓娓道来的细腻文学性,以主角阿比盖尔的日记为线索串起山林间的四季变化,用墨水和眼泪,记录一段隐秘而热烈的同性之爱。

“The World to Come”的标题颇具宗教意味。女儿因白喉去世后,哀痛的阿比盖尔和本就寡言的丈夫戴尔日益疏远。她不再去教堂,也不再相信应许的身后世界,只能埋首于繁重的劳作中,把所有思绪和情感倾注于笔端,藏进一篇篇日记里。

新邻居芬尼和塔莉夫妇的到来,打破了阿比盖尔家冷漠而微妙的平衡。一头红发的塔莉为画面添上第一抹暖色,阿比盖尔藏起的天赋和自我,在机敏又生动的塔莉面前无处遁形。

每段爱情故事的开端都需要合理契机,而阿比盖尔与塔莉初遇时的眼神交换,已经迸溅出一星不讲道理又合乎情理的火苗。面对初次拜访的塔莉,阿比盖尔礼貌周到,但拉近的摄影机暴露了她的目光轨迹,借着一串毫不遮掩的特写在塔莉袖口和脸庞流连。“她的皮肤泛着淡淡的玫瑰色和紫罗兰色”,阿比盖尔当天在日记里记下的,是我们和她同步完成的秘密观察。

从隆冬到盛夏,季节流转的隐喻贯穿全片,美丽而残酷。随着白昼渐长,塔莉短暂的午后拜访也被拉长成恋恋不舍的逗留,以丈夫为话题展开的闲谈逐渐被智识与心灵的诗意交流取代。身为女性的共同经验联结起两个初次体悟喜悦之情的女人,心意相通的证明从语言过渡到身体,最终把手指触碰的暧昧,升温成了水到渠成的吻。

大概所有定情之吻都动人,既有层次丰富的试探,也少不了确定自己被爱的欣喜与释然。《打开心世界》中的这场吻戏将情感共振后的余波处理得尤其细腻,一吻过后,塔莉出门时失措得走错了方向,而阿比盖尔带着一滴愣神的泪,将蜷曲已久的身躯舒展开来。

这对角色关系的饱满完成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两位主演贴合角色又默契自然的表演。凡妮莎·柯比演绎的塔莉身上有一种准确的平衡感,真挚勇敢的背后,仍保有一份残酷的清醒;饰演阿比盖尔的凯瑟琳·沃特斯顿则像是整部影片的锚,用沉静的嗓音,将观众缓缓拉进满溢柔情和悲伤的溪水。

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搭配上16mm胶片摄影机的柔美摄影和存在感极强的管乐配乐,一同把阿比盖尔与塔莉的爱情描摹成一幅笔触平缓却暗藏汹涌的古典油画。框住两人的景框空间虽然狭窄拥挤,但曾缚于方寸之地的心,已经在“惊异与欢喜”中步入广阔新天地。

可惜,这片天地中并不只有她们两人。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戴尔虽然常在出场时逼停背景音乐,却不是脸谱化的反角,不擅表达感情的他身上有一种无力的仁厚,和妻子一同囚于生活的隐形牢笼之中;相较而言,克里斯托弗·阿波特出演的芬尼略显功能化,同时是虚伪教徒和暴戾父权代言人的他,理所当然地将妻子视为任其随意处置的所有物。这个极具威胁性的危险人物,就像背景里严酷的乌云和暴风雪,早早预告了故事必然的悲剧终局。


与同类型前作相比,《打开心世界》承袭自原著的日记体叙事是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一处理手法有着明显的风险,一方面,引自小说的大量旁白喧宾夺主地削弱了影像本身的情感表现力,另一方面,由阿比盖尔主导的封闭性叙事中数次插入的塔莉视角,也造成了影片叙述视角上的突兀断裂。

但尽管如此,日记体仍是《打开心世界》不得不采用的必要形式,托起了触及女性命运的深刻主题表达。如阿比盖尔所言,“墨水像火焰”, 在记录与书写中,女性的存在,她们的挣扎、情感和欲望才得以被看见,被留存。

影片中出现了多种记录的形式,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种,是标示着逃亡路径的地图册。电影开头与标题同现的纽约上州地图已经充分说明了地图册这一意象的重要性,而接下来的故事中,地图册充当起了划分各幕的标志物件,既是塔莉送上的贴心礼物,也指引着阿比盖尔踏上寻找爱人的险途,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出走。

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二种记录形式,是“一家之主”们手上有失公允的账簿。阿比盖尔的母亲曾告诉女儿,虽然她每日不辞辛劳地料理家务,她却只有在买裙子的时候才会出现在丈夫的账簿上,所有对家庭的辛勤付出被简化成一笔笔开销。

集市上,想起母亲的阿比盖尔宣示性地买下一条宝蓝长裙,随后却在归家途中目睹邻人的小女儿葬身火海。早嫁或早陨的少女,劳苦或悲痛的母亲,几组母女的形象此刻在阿比盖尔面前重叠又轮回。墨水和烈火都是一种无情的洗涤,让惯于在苦难中沉默的女人们得以显形,哪怕是以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

全片最重要的记录,自然是阿比盖尔的日记。塔莉曾说,“表达得少并不代表感受就少”,而阿比盖尔的日记恰好证明了这一点。“我的心是一片树叶,被急速流动的水裹挟着冲过岩石”,在日记里,阿比盖尔用真诚凝练的字句填满了表达与感受之间的中空地带,为画面中她略显克制的表情,添上一笔笔深情的注解。

然而,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如此坦诚的阿比盖尔其实是位有所保留的叙述者。在片末吝啬的闪回里,当我们在翻飞的日期间匆匆瞥见破碎的情欲片段,才明白阿比盖尔在讲述中刻意隐瞒了多少珍贵的细节。作为观众,这种在关键时刻被挡在门外的感觉确实让人气恼,但影片在情欲戏处理上的滞后和限制,一定程度上确立了阿比盖尔对于自己故事的绝对阐释权与控制权。

借由多种形式与载体,《打开心世界》展现了文字与记录的多重意义。一本小小日记敞向无限乾坤,既能赋予记忆和情感以实体,也能开辟一方私密安全的心灵空间。而在电影最后,经历失去的阿比盖尔又在不断的讲述与书写中,习得了名为“想象”的新工具。小屋桌前,奋笔疾书的阿比盖尔双手沾满墨迹,在纸上这片自由的心世界里,她将永远拥有与爱人共度的他处生活。

(原文首发于《环球银幕》公众号)

 3 ) “阿比盖尔,阿比盖尔,阿比盖尔”

今天有机会在圣丹斯电影节线上观看了去年在威尼斯影展获得酷儿狮奖的《打开心世界》,导演是指导了《梦游者》的 莫娜·法斯特欧德,摄影师是 André Chemetoff, 16mm胶片拍摄。有趣的一点是,在近些年在各大电影节,较年轻的导演开始青睐胶片拍摄,很多独立电影也开始重回35毫米、16毫米胶片,是让人感到惊喜的地方。

看完《打开心世界》,发现有很多可以延伸探讨的地方。可能最直观的就是摄影了。虽然故事是发生在19世纪的纽约州北部,但是实际拍摄却是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完成,严寒的背景和16毫米胶片浑然天成般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使得影幕上的胶片颗粒(Film Grain)、背景中的暴风雪如此美丽、赏心悦目。剧组对于光的把控也恰到好处,以至于屏幕上影像如此美轮美奂。

剧本的角度说,电影《打开心世界》是改编自美国作家 Jim Shepard 的同名短篇小说 《打开心世界》(收录于短篇小说集《打开心世界》),他自己本人也参与了电影的改编编剧。在此基础上,《打开心世界》的文本性很强,全片几乎都是由主角阿比盖尔写的日记的旁白来推动时间和剧情发展,整体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强文本性和故事以及故事背景结合得恰到好处。Jim Shepard 的短篇小说中喜欢承载历史以及历史上发生过的不幸的事 -- 比如本片中多次提及的疾病白喉就曾在19世纪末在欧洲和美国爆发过。

从结构来讲,由主角的日记旁白来串联时间点,整体的立意在我看来并不侧重于女性之间的恋情,而重点刻画在那个时间背景(19世纪末)下,女人受到来自婚姻、家庭、丈夫,以及社会的压迫,还有道德上的压力。其实纵观全片,可以发现很多导演“埋”下的细节和伏笔:比如当阿比盖尔和塔莉第一场亲热戏,突然门口的一个小动静就能让阿比盖尔吓一大跳 -- 因为她害怕是她的丈夫回家了;在树林里时,远处一个响声吓坏了两人。这些埋下的细节无不体现出19世纪末下女人深深受制于丈夫(男权)以及很难选择过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

其实近些年出现许多优秀的女同题材影片,很多也在三大电影节大放异彩:《卡罗尔》《燃烧女子的肖像》《菊石》等等。《打开心世界》打动我的,并不在于它如何描绘两人在严寒荒凉的平原摩擦出爱情的火花,而是创作者如何让19世纪背景下的角色“亲口”发出女权般的提问,两人如何在如此稀薄的缝隙下相互扶持以忍受不幸福但却无法改变的婚姻。

《打开心世界》剧照。

当然,《打开心世界》不是一部完美的影片。如果说后半段节奏过于缓慢并不是缺点的话,那么主角阿比盖尔和塔莉之间的感情线还可以再进一步描绘和渲染,除了婚姻的压迫,其实将感情线略微着重突出也是不错的选择。两位女主角 凯瑟琳·沃特斯顿 和 凡妮莎·柯比 的表演都很出色,尤其是凯瑟琳·沃特斯顿 (因为承接了更重的戏份),凡妮莎·柯比 在去年的威尼斯影展凭借另一部电影《女人的碎片》荣获影后。导演莫娜·法斯特欧德今年只有35岁,未来可期。

如果你期待观看一部用胶片拍摄的女性电影,那么《打开心世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2/02/21

写于芝加哥

如果喜欢我写的影评,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Andysspace, 谢谢!

 4 ) The New World Is Yet To Come新世界未来到

“The New World Is Yet To Come ” 这大概是最能表达我对本片感受的一句话吧。 《打开心世界》看完了, 思绪万千五味陈杂。 影片以盖布瑞拉第一视角和大量旁白, 讲述一位19世纪初美国偏远地区穷苦农妇的生活,和内心渴望被爱、被改变的期待。 盖布瑞拉善于文字表达,早早嫁作人妻,每天按部就班做着“妻子应该做的事情”。 塔莉和丈夫搬到盖布瑞拉附近,是位不愿承担丈夫所说“妻子应做之事”的美丽农妇。 塔莉问她为什么嫁给丈夫的时候,盖布瑞拉回答:他人虽不长情,但人很深情。 这就埋下了她丈夫可以陪着妻子坐3天3夜马车去见她妻子担心的女人之伏笔。 虽然夫妻两人每天没什么话可讲,可她丈夫还是不会离开盖布瑞拉。 塔莉的丈夫则是一位小肚鸡肠疑心重的男人, 这也预示着这是一出悲剧。 塔莉丈夫用日记无比详尽地记录自己妻子出去时长和谁见面,还会告诉塔莉“隔壁村庄有人用毒药毒死妻子”的信息我就猜到塔莉估计会BE。 当看到塔莉和丈夫不辞而别搬走, 盖布瑞拉给塔莉写信最终被塔莉小心眼丈夫发现还大声朗读那份爱的倾诉信后, 我气得骂了句脏话! 塔莉和盖布瑞拉的感情被塔莉丈夫发现, 塔莉被丈夫毒死.... 盖布瑞拉找上门发现塔莉死的哭泣, 还有最后盖布瑞拉像失了魂的每日流泪都让我难过不已。 我也在这些台词中得到了之前不理解盖布瑞拉和塔莉彼此产生爱意的原因。 塔莉的旁白解答了一切: 和一个在一起可以让自己快乐、舒服、产生共鸣的人在一起才是爱。 我太喜欢她们对于羞涩内敛喜爱的用词描述。 虽然没有《烧女图》和《菊石》的爱那么热烈,但都非常真实把“本过着平凡普通生活,突然有个人闯入自己世界”的惊喜、爱恋、仰慕、共情描写出来。 其实,有些对话太过于晦涩难懂, 当时男权主义背景下农妇们的爱只能躲躲藏藏。 不过,我挺喜欢塔莉低沉声音和橘色金发的。 可惜,塔莉已死,盖布瑞拉会永远活在悲伤之中。 The New World Is Yet To Come.

 5 ) 某个世界,某种女人

I imagined continuing to write in this ledger, as if this were life, as though life were not elsewhere.

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阿比盖尔这样写道。

此言一出,当时心里一阵凉,好在这并不是电影的最终句点。在自然环境和时代观念双重局限下,有情人并无太多出路,但能够用一整本账簿(多用于记载农场作物营收)记下一段感情,无论结局如何,都有弥足珍贵的价值。从这个意义讲,阿比盖尔的日记与《女孩肖像》的女子堕胎画具有相似的记录价值,男权历史叙事中被遗失的独立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是记录,也是反抗和颠覆。

女版《断背山》之谈自去年威尼斯以来已经见诸中外影评版块了,这类评论会引起不满吗?起码发行商(到目前为止)头脑很清楚。但由断背山之谈可以想到的,或许是“同夫”形象在主流艺术电影界终于崭露头角。

过去观看《远离天堂》、《谁先爱上他的》,甚至《霸王别姬》,都对同妻形象难以忘怀,但同夫未曾多见,此番《打开心世界》可以说也打开了新视野,而同妻和同夫的不同作用、影响、意义也是个太值得深入的话题了。从本片的正反面同夫教材,到男同志片中多数极其正面的同妻形象,从本片精准刻画的男性脆弱到男同志片中较多见的同妻自主,某种程度上,似乎又可以上升到男女之别。就本片而言,两位男性角色提供了19世纪中叶“同夫面对妻子情感转变”的两个代表性形象,有作为男性的共通之处,也有作为个体的较大差异,为同夫银幕史注入了一定思路。此外,男性本身在恶劣生存环境中的脆弱性、需老婆照顾等桥段(感冒被照顾、暴风雪被帮忙“营救”)就令人眼前一亮,如果是男性写的日记难说有这种情节。

1856年左右发生的事情,欧迪亚《希斯特斯兄弟》讲述两兄弟在西部淘金差点被自然吞噬,互帮互助才保住性命;在发生于东部边疆的本片中,塔莉之死实际上也可归因于恶劣生存环境、落后医疗水平,但另外一重要因素是丈夫的重视程度。电影并未直接给出说明,但通过阿比盖尔与塔莉的交谈基本可以得知塔莉夫妇的感情濒于破碎边缘。试想一下,如果换作阿比盖尔照顾塔莉,会不会不同结局?不得而知,但塔莉就算活着,和性格暴戾的芬尼相处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在异性恋层面,阿比盖尔有退路(戴尔人还算可以吧……),塔莉无退路,也是造成这个故事让人止不住叹息的原因。

起初以为阿比盖尔是内向,后来想想则没那么简单。

一、内向?迟钝?“女创世者”

刚看完电影时隐约感觉到阿比盖尔的内向,但经过几天的沉淀后总觉得不完全是内向,直到看到原著小说中的“slow-hearted”才有些回过神来。

草丛依偎时,塔莉形容阿比盖尔像是栖息在农家庭院的麻雀,从未离开,但也从未(敢)接近。虽然阿比盖尔随后的回答向塔莉敞开了爱的怀抱,但依然改变不了这段感情前期颇为“单向”的事实:从来都是塔莉主动拜访她。

阿比盖尔最勇敢的尝试就是在天气恶劣的晚上,悄悄拿着望远镜偷看塔莉,不论有多么想念、担忧,她真的就像是麻雀一样安居一隅,等待塔莉拜访,只有当时间隔得太长、感觉不对时,才“走出第一步”,但从结果来看有些为时已晚了。

但阿比盖尔是内向吗?也不尽然。她在与塔莉的亲密关系中从羞怯到主动,从初见的含蓄到后来的专属微笑,从“被邀请才去”到最终的主动前往,无不体现着阿比盖尔的主观能动性。

回到电影中没有出现的“slow-hearted”,这个词在小说中出现在最后一段,也即电影最后阶段阿比盖尔的“I image”时刻,小说中这样写道:

“slow-hearted”不是一个正式单词,各大词典并无收录,查阅词源可知它来自圣经《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句(Luke 24: 25),版本诸多:

A! foolis, and ſlowe of herte for to bileue in alle þingis whiche þe prophetis han ſpoke. ——"Luke" in the Wycliffe version (first printing, c. 1384)
And he sayde vnto the: O foles and slowe of herte to beleve all yt the prophetes have spoken. ——"Luke" in the Tyndale version (1526)
Then he said to them: O foolish, and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in all things which the prophets have spoken. ——"Luke" in the Douay–Rheims version (Challoner's revision, 1749–1952)
And he said unto them, O foolish men, and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in all that the prophets have spoken! ——"Luke" in the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1901)
And He said to them, "O inconsiderate and slow in heart to believe on all that the prophets spoke! ——"Luke" in the Literal Standard Version (2020)

路加福音和其他福音讲述的都是耶稣生平,学界认为路加福音的内容更详实。“slow-hearted”出现的第二十四章讲的是耶稣复活后,两个信徒在前往以马忤斯(耶稣死亡、复活之处,信徒听说耶稣在那儿死而复生便去寻找)的路上巧遇刚复活出来的耶稣,但这两个信徒没认出他来,于是耶稣对他们说:“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听着耶稣的讲解,后来这两位信徒心领神会,才认出他来,随后耶稣圆满升天。

“slow-hearted”(迟钝)的典故就出自于此,一定程度可以看作阿比盖尔遇上塔莉的对照。但电影最后的“I image”部分拿掉了这句“迟钝”自叹,转而是以最后一个画面对应了“迟钝”之说的宗教神学典故,用文艺复兴画家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式构图(简中世界首先指出这一象征的应是@Pincent),想象了即将到来的新世界,塔莉是创世者,阿比盖尔则是被创造的人,这一创作手法赋予了电影较强的神性意味,也暗示了塔莉“死而复生”、阿比盖尔延续其神性意志的愿景。故事的开始,阿比盖尔因女儿的去世而不再去教堂做礼拜、不再信奉宗教概念上的“即将到来的更好世界”(the notion of a better world to come),但塔莉的出现让她重新看到了这样“更好世界终将到来”的可能。这一神性表达,在阿比盖尔对她俩(在树林中)“无数快活之后会不会播撒新生事物”的描述中似也有所指。

加入了这一层神学创世论后,可以想象阿比盖尔并不是“内向”那么简单,通篇的画外音(日记)作为其心理活动的内在展示,可以看到当爱到来的时候,她并不能立即厘清这一从未发生过的情绪涌动(化学反应),只有体会过后才能正视自己未被发掘的欲望。在塔莉到来之前,农场的劳动、对夭折女儿的思念和平淡的夫妻关系或许是阿比盖尔的终生归宿,但塔莉的出现拓宽了阿比盖尔的人生维度,塔莉的影响永远留在了阿比盖尔的身体和意识,重燃了她的生活信心:她也许会重拾缘起童年的智识学习、她的账簿将不再是账簿、她拥有了想象的能力……

Mona Fastvold

二、阿比盖尔知情时间差

电影和短篇小说最关键的一处区别,是阿比盖尔得知塔莉死讯的时间点。这一改编尤为体现创作者魄力和创造力。

小说中,在阿比盖尔收到塔莉的信后不久、阿比盖尔仍在脑海措辞回信时,戴尔收到了芬尼的信,告知塔莉死讯。这一男男通信行为很能体现芬尼的性格修养,他不可能不知道塔莉之死对于戴尔之无足轻重、对于阿比盖尔之晴空霹雳,但仍然选择把信写给戴尔。

也就是塔莉生前从未读到阿比盖尔的回信、阿比盖尔在前往质询芬尼之前就已知塔莉之死。

电影的处理是,阿比盖尔收到塔莉的信后,写完回信寄出,塔莉读到了阿比盖尔的回信,但首先是被芬尼“截获”并大声朗读,这不仅加深了夫妻隔阂,更深化了芬尼的阴暗面,可以想见其男性自尊大受挫败,前文所质疑的芬尼对塔莉病情的重视程度也来源于此。

之后,出于担忧(房屋内发现血迹),阿比盖尔看完地图二话不说上路了,行路过程配上塔莉来信内容画外音,表现阿比盖尔充满希望的迫切心境。在直面芬尼时得知塔莉死讯时甚至还存有一点不相信,但真正看到塔莉尸体后发出惨叫,这个处理太强大了,这声惨叫意蕴之深、张力之猛,电影看完到现在还心有余悸。更具智慧的是紧随其后的性爱场面安排,把它们集合到一起,在特殊时刻一次性放出,情感瞬间喷涌而出,回忆和现实的对比,冲击力震撼至极。当然,按照前文“神学创世论”,塔莉之死、复活都是通往新世界的必然之路,对于阿比盖尔来说,塔莉永远活在她心里,只是明白这一点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Mona Fastvold对sex scene了然于胸

这一改编强调了生死两隔的瞬间画面、情感张力,影像化角度可谓最高潮段落,与最后的平静结尾形成动态呼应,给这个悲伤故事画上了充满希望的句点。实际上最后镜头的处理,从戴尔到塔莉,或许就对应了阿比盖尔的心理转变。结尾的“账簿或许是我的终生归宿”,至此,也有了升华于字面之上的内涵。

三、结构、细节的琐碎思考

与塔莉的相识改变了阿比盖尔,具体如何改变、改变成了什么样,体现了创作者的精妙、细腻构思。

日记的叙述始于当年一月一日,冬日严寒,早起洗土豆准备早饭,透过窗户见到冰霜大地,一天的劳作即将开始。这种生活在如今被称为“看得到头”,但却是阿比盖尔、塔莉们的普遍生活情形,无法改变、无从改变。尽管生活艰难贫乏,阿比盖尔的日记文笔却有她独有的细腻温暖(“奶牛没有受苦”),这种细腻温暖在遇上塔莉后,逐步从书面日记文本走出,体现在她的一举一动,到“惊喜”(astonishment and joy三连叹!)场面被释放到了极致。

关于这场“astonishment and joy”戏,导演想要表现一种初吻后的神情,至于如何演绎则完全取决于Katherine Waterston的演员自我修养。阿比盖尔在日记里自省时把不善言辞的自己比作缠绕生长于花盆的根茎(pot-bound root),极不善于表达对他人的喜爱。但与塔莉接吻后的阿比盖尔好像正在发生质变,如何体现这一质变?Katherine Waterston用半躺、舒展的身体语言诠释这个过程,花盆被打破,看不见的、压抑内心的(时代社会性别)系统制度不再(能)统治阿比盖尔的生活了,而这一切全凭她俩的情谊。从这场戏可知Katherine Waterston有内化剧作文本并将其外化于身体语言的表演能力,颇让人称奇!

KW即兴发挥的神来之笔

阿比盖尔日记自述

Mona Fastvold

Katherine Waterston

pot-bound root

1760 - 1856

由这场戏想到《女孩肖像》的篝火段落。篝火之后是初吻,而在这里,“惊喜”之前是初吻,或许可以这么说,篝火和惊喜的情境都是两人对爱情的终极确认,氛围神秘叵测、思绪魂牵梦萦,感染力和沉浸性直击灵魂。电影世界里近乎一个世纪的间隔,大西洋两岸见证了某种相似的爱情际遇。

经历完与塔莉的点点滴滴,阿比盖尔独自走上山坡(电影中是屋顶)眺望远方景色,想象、自省,对生活有了另一种态度,与开头“洗土豆”开始新一天不可同日而语,形成本质心态区别。这样的对比、变化也体现在农场日志从乏味的农业记录、夫妻生活,蜕变为情感满溢的自我发掘之旅。

日记开篇

日记结尾

阿比盖尔记得父亲对母亲毫无要求,除了……(大段大段的劳动、家务要求),但母亲从未出现在父亲的账簿中,除了母亲买裙子时。受邀去塔莉家吃饭,阿比盖尔专门去市场买了件蓝裙,这一行为意蕴颇深。情节铺垫和情绪烘托上,从买裙子开始就一步步进入了“悲伤”时间,节奏把控精准且冷酷。买裙子时看到周边的母亲抱着小孩,阿比盖尔心中被激起的涟漪体现在她躲闪的眼神;村庄农户家的女儿葬身火海,等于让她又经历了一次丧女之痛;剑拔弩张的邻居聚餐,回过头看,却成为与塔莉的在世永别……这组戏犹如三记重拳,连贯、高效、致命,看得人伤感之余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高超手法。

观影时两个“笑点”,笑中带苦。初吻后,阿比盖尔沉浸在喜悦中无法自拔,好像失魂落魄的少女,等戴尔回家后才被拉回现实,(戴尔做完了他的工作,而阿比盖尔astonishment and joy了一天)这时都天黑了……一次亲热时,两人达成了美妙共识:我们的亲热放松身心,有利于农场发展……这两个场景再次放大了时代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压迫,两个有趣的灵魂在夹缝中寻求解脱之道。

两处声音处理也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接吻时门廊上狗的踱步声、草丛依偎时的树枝掉落声。前者,两人间压抑情愫到达临界点时的紧张感被狗狗踱步声听觉化,后者,多是出于被发现的恐惧,而“被发现”本身也有较多指向,比如不好好关心农场事务,但首当其冲的还是“女同性恋”概念的隐秘和陌生,作为男性财产的女性进行这种恋爱的高风险性不言而喻。

四、唯爱永生

塔莉之死以及结局引发了不小的探讨,具体着眼于宗教神学内涵和悲剧性。原著和电影的宗教意味浓厚,除芬尼狂热阅读圣经和两个众人赶赴教堂做礼拜的全景镜头外,还表现在用词用典(“迟钝”、“法老的心”等等),以及宗教意义上的地狱、天堂、未来世界概念(“做礼拜”行为背后的理论基础)。然而塔莉的遭遇证明了这些构成“信仰”的要素并未赋予当时女性生活任何积极意义,反而成为恃强凌弱者的通行证,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从小说和电影所有的文字、影像能够看到的,是一个不再信奉宗教的女人和一个被男性以教义为法则迫害的女人互相帮助的悲哀故事,可以联想阿比盖尔提出的“在牢笼歌唱”,如果没有神学介入,这个时代的牢笼对塔莉们会是更好还是更差?这应是小说和电影提出的又一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在里维特探究18世纪《女教徒》跌宕命运时就被揭开、在欧洲启蒙运动时已有过系统论证。

电影最后让塔莉重新出场,提出了“想象”(imagination)的重要价值。前文认为塔莉的这次出场带来了积极向上的语境,因其构图的神学意义对应故事标题“The World to Come”包含了生者和复活的死者共同生活的圆满“未来世界”愿景。若从现实物质的方面考量,“想象”、“希望”这类飘忽的心理寄托式念想至多是困苦中的一丝慰藉,但也正是这种念想才不至于让她成为行尸走肉,所谓时代的微光。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有超越时代的能力。抚今追昔,人类发展已基本克服过去年代的致命白喉,然而宗教阴云的笼罩却从未消散。本片反映的女性生育义务、最近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揭示当代女性堕胎身不由己,证明“未来世界”远未到来,2021年的现实能否完胜1856年的现实?这是电影留下的终极课题。

参考文献

1. Biennale Cinema 2020 - Press conferences (6 September 2020) //www.youtube.com/watch?v=QR-SuQHAMN8&list=WL&index=6&t=14073s

2. Rueda de prensa ''THE WORLD TO COME'' (Perlak) V.O. – 2020 //www.youtube.com/watch?v=gOalupYJAEc&list=WL&index=7

3. DP/30: The World To Come, Katherine Waterston //www.youtube.com/watch?v=M3bd8tLmLH8&list=WL&index=5&t=2145s

4. 'The World to Come' Cast On Creating a Same-Sex Romance Set in a Time That Had No Words for It //www.youtube.com/watch?v=jeBQHFAHHIg&list=WL&index=4

5. 'The World to Come' Cast On Making A Movie About 'Vanished' Voices //www.youtube.com/watch?v=bYvjLKNcRY4&list=WL&index=3

6. Face2Face with Mona Fastvold - Director of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psJ9yjR-s0Y&list=WL&index=2

7. @Pincent 对《打开心世界》的短评 //www.douban.com/people/1692454/status/3284003482/

8. INTERVIEW WITH MONA FASTVOLD [DIRECTOR]: ‘THE WORLD TO COME’ – A CINEMATIC DANCE FOR THE IMAGINATION //www.theitalianreve.com/interview-with-mona-fastvold-director-the-world-to-come-a-cinematic-dance-for-the-imagination/

9. COVER STORY WITH KATHERINE WATERSTON: ‘THE WORLD TO COME’- THE RISK OF BEING WHO YOU ARE //www.theitalianreve.com/cover-story-with-katherine-waterston-the-world-to-come-the-risk-of-being-who-you-are/

10. 维基百科“路加福音”//zh.wikipedia.org/wiki/路加福音

11. 维基百科“创造亚当”//zh.wikipedia.org/wiki/創造亞當

12. WIKISOURCE “Luke (Bible)” //en.wikisource.org/wiki/Luke_(Bible)

13. 维基文库 “聖經 (和合本)/路加福音” //zh.wikisource.org/wiki/聖經_(和合本)/路加福音

14. 光和盐 “Luke 24: 13~35 路加福音 第二十四章 13~35节” //sites.google.com/site/saltandlightenglishstudy/christianity/online-bible-study/bible-study-in-chinese/book-of-luke/luke-24-13-34

15. Katherine Waterston: ‘I would love to make this film five times’ //lwlies.com/interviews/katherine-waterston-the-world-to-come/

16. The World to Com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www.youtube.com/watch?v=O_k57hlvte0&list=OLAK5uy_lBDBkNbo2dL-e4agr-yEie7SeTvHAhd00&index=22

17. THE WORLD TO COME | Official Trailer I Bleecker Street //www.youtube.com/watch?v=RhQu4tcHLeU&t=12s

18. Katherine Waterston - THE WORLD TO COME - 77 Venice Film Festival //www.youtube.com/watch?v=rfXkq2LG09Q

19. The World to Come - 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21 //www.youtube.com/watch?v=VgKZ0JzWn04

20. Biennale Cinema 2020 - The World to Come (Red Carpet) //www.youtube.com/watch?v=o17FumD9Y7Y

21. 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21 Q&A for The World to Come - festival.sundance.org //www.youtube.com/watch?v=ZZ0YQfU460g

22. Vanessa Kirby and Katherine Waterston on Their LGBTQ-Themed Period Drama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9qrwAiLlQXc&list=WL&index=5

23. Vanessa Kirby & Katherine Waterston on Developing Voice and More in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KkbYqsf0vcc&list=WL&index=3

24. Mona Fastvold, Vanessa Kirby, Katherine Waterston & Casey Affleck Talk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_WqI9g99b_U&list=WL&index=2&t=14s

25. THE WORLD TO COME Interviews - Vanessa Kirby, Katherine Waterston, Christopher Abbott, Mona Fastvold //www.youtube.com/watch?v=DgUq41CuyRc&list=WL&index=1

26. 'The World to Come' star on complexity of portraying a 19th century lesbian romance //www.nbcnews.com/feature/nbc-out/world-come-star-complexity-portraying-19th-century-lesbian-romance-n1258007?cid=sm_npd_nn_fb_ma&fbclid=IwAR1Z2tI8VgUF1ocYyHyI_FRMoslR49FaW8wm1RE2kJMvBkegSsF6I0Wz6kE

27. New Frontiers - The Music of 'The World to Come' //www.youtube.com/watch?v=ckGz6kQeACE

28. Q&A: Katherine Waterston Says All These Lesbian Period Dramas Indicate a ‘Problem, Not a Pattern’ //pridesource.com/article/qa-katherine-waterston-says-all-these-lesbian-period-dramas-indicate-a-problem-not-a-pattern/

29. Watch This One: Mona Fastvold’s Gay Romance ‘The World to Come’ Breaks Out Big at Venice //www.indiewire.com/2020/09/mona-fastvold-gay-romance-the-world-to-come-venice-2020-1234584778/

30. Love Thy Neighbor. //news.letterboxd.com/post/643224783909175296/love-thy-neighbor-mona-fastvold

31. Katherine Waterston On Her Queer Frontier Romance, ‘The World To Come’ //www.huffpost.com/entry/katherine-waterston-the-world-to-come-fantastic-beasts_n_6023e498c5b6c56a89a5d7c9

32. The World to Come Puts Queer Women's Emotional Journeys Front & Center //www.pride.com/movies/2021/2/12/world-come-puts-queer-womens-emotional-journeys-front-center?utm_source=twitter&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movies

33. THE WORLD TO COME | Scene at The Academy //www.youtube.com/watch?v=EdfXRR7RgEY&list=LL&index=4

34. In Conversation: The World to Come - PRESENTED BY GLAAD + OUTFEST //www.youtube.com/watch?v=E5pI0oO8wqc

 6 ) The world is yet to come.

与好电影的相遇,大多数时候是翘首期盼已久。而这部电影则并不在计划之内,所以被打动之外更多了惊喜。因为没有看过任何前期宣传或者预告片,对于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期待。于是就这样没有准备地被拉进了1856年的新年伊始,一个女人的声音沉静地描述着洗完的土豆上立刻结起了薄冰,在近乎毫无期待中开始了新的一年,不知命运将至。

这部电影令我念念不忘,超越了心中所有过往的佳作。它是爱情又不仅仅只是爱情故事,在短短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试图传达出如此复杂的信息。看完电影后我又相继在YouTube上看完了2020年9月威尼斯电影节的媒体见面会,以及一系列电影上映后的线上采访。我想试着结合演员们的谈话内容,来简单地探讨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部文学性极强的电影,旁白和台词的遣词造句都如此优美动人,更像是一部戏剧。依托这些文字将舞台构建在了罗马尼亚森林中离群索居的农场里。Katherine Waterston说画外音是这个剧本最初就吸引她的部分。这种形式对把握度要求很高,一方面它能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去补充情节进而推动剧情,而又要注意不能去过度展现。她们一边拍摄一边录画外音,尽最大努力保证每一段画外音都是深深嵌入每一帧画面中。

Abigail和Tallie非常不同。Abigail像她的画外音,静水深流,包容一切。不管是Dyer还是Tallie,她都尽己所能去提供自己所能给的。Abigail和Dyer的矛盾在于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间隙也永远存在,无法在精神上相互连接,就像Dyer永远不会给Abigail买她想要(却不实用又不切实际)的地图。Tallie则是光和热,她的到来为Abigail注入了生命,那些感情和精神上的需求从此不再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小心翼翼地生长。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令人激动吗?

像Katherine说的:你在一个人身上感受到了那些之前从未感受过的,而对方也对你怀有同样的感受。

她们初吻的那段戏怎么夸也不为过,那些细节能拿出来永远分析下去。Tallie一进门就直接坐在主人的椅子上,像极了在宣布自己的主权(其实是因为Vanessa在片场崴到了脚没法长时间站或走动)。Tallie在试探的最后关头退却,却由Abigail变被动为主动。Katherine让Abigail成为一个体贴的人,亲吻的时候会弯下身子,到可以直视对方眼睛的高度。Abigail说Tallie闻起来像小饼干,饼干是什么味道呢?是香甜温热的黄油、牛奶和糖。是妻子的味道,是家。


Katherine Waterston绝对是最适合饰演Abigail的演员,没有之一。显然制作方也这么认为。她将能将破碎又坚韧演绎得如此绝美。Katherine在多个访谈中提到,剧本是在她怀孕期间拿到的,她很感谢他们给了她时间等她生完小孩。她说好的剧本和导演是每一个演员都想要的,而这个剧本是不会给人时间去犹豫的。她当时读到了第一段画外音,就决定要出演。那段画外音没有被剪入正片,Katherine采访里多次背诵道:At night I often wonder if those who have been my intimates have found me to be a steep hill whose view does not repay the ascent. (夜里我经常会想,那些与我亲密的人是不是会发现我是一座风光不值得去冒险攀爬的陡峭山峰。)Katherine想到的是,这个女人在夜里思索的不是“我从生活中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为别人提供了什么”。从拿到剧本到开拍大概有两年时间,她说其实对于演员来说这是很难得的机会,能够花这么长的时间去与一个角色共存。我想,她那时候怀着孕,要准备一个刚经历丧女之痛的角色,这些感情都不是常人能够体会、更不用说去演绎的。不难看出Katherine是真的喜爱这个故事,不仅经常在采访中引用电影里的台词,她还在采访中提到这是第一部她拍完之后还会经常去重温剧本。

Vanessa Kirby是Katherine心中Tallie的第一人选,她说,我们甚至不知道如果Vanessa拒绝了我们还能去找谁,感谢她接下了这个角色。制作团队让Tallie以红发的形象出现,我觉得真的非常符合角色,因为红发比金发更耀眼,它像火焰,既可以冬日中的温暖,又能够焚烧一切束缚。

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可贵之处在于男配角们都很优秀,尤其是Casey 不愧是Affleck家更好的那个演员!


这里放一个访谈片段,只一小段却足以表明Katherine将什么样的感情倾注在了这个角色中。

Katherine为了准备角色读过Anne Lister的日记(没错,是《绅士杰克》的历史原型人物)。她还讲起读过一本十九世纪早期两位女性之间的通信集,说,她们把第一次亲密的那个晚上,定为她们的结婚之夜。

Katherine说:她们那时候显然生活在一个不可能让她们真正结婚的世界里,但那个想法在拍摄电影时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我不断想起那些读过的故事,它们帮助我塑造了角色。(对Vanessa说)I don’t think I ever told you, but I would like, when I’m feeling like the surge of love in a scene, I would think I marry you, I marry you. This idea that like, I can’t do it, but I can feel it, I can choose it inside. (我觉得我没跟你说过,但我想的是,当我在一段剧情中感受到无法抑制的爱意时,我会想,我和你结婚,我和你结婚。那种感觉是,我不能那么做,但是我可以那样去感受,我可以在心中那样去选择。)

(视频戳这里

众所周知,化学反应不是能强求的,要么有,要么没有。Katherine和Vanessa之间的化学反应还用多说吗?

#威尼斯电影节媒体见面会

Vanessa: She’s easy to love.

Katherine: You too baby.

#访谈

Katherine:我是个比较old fashioned的人,会经常手写信和明信片。

Vanessa:上周你才给我写了信。


电影所处的十九世纪,女性是男性的附属物,身体还未完全长成就早早被嫁出去,不能接受教育,只是日复一日做一个照料者,唯有在为自己买裙子的时候才会在丈夫的日志中有存在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幸的是不管在哪个时代,总有一些人不循规蹈矩,而试图打破这局限性。于是一步一步地,女性不再是附属,开始接受教育,可以爱人,可以拥有并且实现自己的梦想。所有今日拥有的这些众多选择,都是在不远的过去中,有女性对着灰色的选项说,不。

就像Abigail说的:I often wonder at the courage and the resourcefulness of those women. Imagine faring forth into a wildness, hoping to build the foundations of a home. (我经常思索那些女性的勇气和智慧。想象着深入荒原之中,期望建立起一个家。)

最后,说回到The World to Come这个标题,它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呼应着Abigail在电影末尾部分的日记中所描述的想象中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她与Tallie和女儿Nellie一起生活在别处,Nellie会梳着Tallie在灼灼燃烧的红发,在那个世界里她们拥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选择,不需要被困在笼子里歌唱,也不会再被时间、距离和死亡分离。

我也很期待这个将至世界的到来。Until then.

 短评

想到狄金森的一首诗:Had I not seen the sun,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But light a newer wilderness,My wilderness has made.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Abigail,Abigail,Abigail.You are my city of joy. 原著台词赋予其散文诗般的美,而演员则让这首诗有了灵魂与张力🔥

5分钟前
  • 咸鱼少放盐
  • 力荐

太伤了,真的太伤了,万能的蕾丝边之神,信女愿一生吃素,只求这世上再也没有苦情女同性恋电影,Vanessa Kirby好美,美到难以用言语形容,她知道自己这么美吗?我要代表全人类感谢她,salute

10分钟前
  • 杏仁斯嘉丽
  • 力荐

去年威尼斯断背狮得主,文学性独树一帜。跟“菊石”有点像,但对男权的控诉更加有力。16毫米胶片见证了美国清教徒时代的凄美爱情,她和她的新世界要到21世纪才能梦想成真。“阿比盖尔,阿比盖尔,阿比盖尔”,“你带给了我快乐之城”。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续命之作。片名应该译成来世,本来就是基督教里来世的意思,不是美丽新世界。塔利的一头红发就是诗,来了又走,点亮我黑暗无尽的冬夜,从今以后只能活在想象里。

16分钟前
  • 洛丹伦刀客
  • 力荐

为什么导演们这么热爱拍上世纪/上上世纪的艺术家气质ntxl悲情爱情故事,求求你们搞点21世纪普通ntxl为晚餐吃大白菜还是小白菜吵架分手然后大雨中追车呼喊最后抱头痛哭的烂俗现实剧情吧,每次大时代逼人做鬼在现实的阻挠下有情人不成眷属甚至阴阳相隔这种剧情我真的很难再承受了🤧塔莉,我的塔莉😭我也想拿刀把芬尼杀了,可美丽、聪明、外向的塔莉和她的爱怎样都回不来了

18分钟前
  • 楞次
  • 推荐

选角绝配。Vanessa Kirby红发暴击,低沉嗓音细语double kill,呼吸竟比眼神还勾魂。“It's been my experience that it's not always those who show the least who actually feel the least." 这该死的性张力直接把我送走。

19分钟前
  • Otta🐏
  • 推荐

-我担心你会得感冒。-你闻起来像小饼干。

20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去哪找阿比盖尔老公这样的好兄弟

22分钟前
  • Imogen
  • 还行

给我伤到了,家人们。为了缓解悲伤去搜手摇削皮机并准备下单了。

25分钟前
  • 衣柜摇摆客
  • 推荐

最好的台词最好的表演!我等粗人实在不配评价这部电影,看完只会默默流泪,挠心挠肺了半天形容不出一分她的美好,就像那些只会喂猪,不解风情的沙雕。

29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力荐

<燃烧女子的肖像>之后女同恋电影被局限在这样的框架里面,男权之下女性的精神自由,两个孤独灵魂的相拥,时代困境下的女性遭遇,对男权社会的控诉。希望今年能有一部只关乎于爱情的,继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之后,ntxl表白话术多了一句 my City of joy。

32分钟前
  • 王扁扁
  • 还行

希望女同性恋的世界少一些苦谢谢

35分钟前
  • 粉红松鼠猜火车
  • 还行

【圣丹斯2021】当我回忆起你时,只记得我们缠绵悱恻的时刻——这么多年终于出了一部姬版《断背山》,太美了,真的太美了,这样的美人美景,只能想到凄美哀婉这一个词来形容。女演员化学反应超足,浑身都散发着荷尔蒙气息,两个人完全融为了一体,果然姬片要女导演拍才有味道。

3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在我看来,有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不代表她感受不到。”

40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不知是不是从《烧女图》开始,女性爱情题材的电影热衷于这种文学性强的文本,并营造一种封闭、与世隔绝、寒冷的环境。《菊石》《烧女图》如此,此片亦是如此。只是和前者比起来,似乎后者并没有刻意隐去男性的存在,而是自主构建了一个只属于女性的囚笼,男性无法理解,也未曾涉足。细腻的日记旁白弥补了戏剧冲突的缺乏,也弥补了阿比盖尔产生情愫的动机性。其实,我更愿意理解为塔利是阿比盖尔想象中的角色 ,填补她在寒夜中将熄的爱情火种,最终大雪和寒夜过去,她也随之飘落远方。

45分钟前
  • narcissism
  • 还行

第一次接吻那里的戏太棒了,还有Abigail微蹲看着tally,萌到我了

47分钟前
  • Boš
  • 力荐

当Tallie到来的时候,Abigail的心像一片被急速流动的水流冲到岩石上的叶子;当Kirby出现的时候,整部电影便明亮了起来。Astonishment and joy. Astonishment and joy. Astonishment and joy.

51分钟前
  • Lanita
  • 推荐

#StockholmFF2020 前半段一直在铺文学调调挺好,就是比较催眠,直到凡妮莎出来,睡意全无,她全程都在勾引我就是了。低沉有磁性的嗓音,听她念台词,舒服得就像浑身湿透的人坐在壁炉边,影院又没办法鸡叫,好憋。好几个绝美画面和女主一样希望时间静止。还有就是太考验英语,几乎没听懂,所以也没办法说剧情,但在听不懂的情况下让我打起精神看完了也是很厉害了,摄影,剪辑,配乐都有功劳。

55分钟前
  • comeasure
  • 推荐

“Astonishment and joy”

59分钟前
  • 自由的幻影
  • 推荐

女主之一太可爱了 遇到爱情之后 就无心干活 啥也不干了 就在那儿发呆 发花痴 😂

1小时前
  • 大漠朗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