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HD中字

主演:休·杰克曼,劳拉·邓恩,凡妮莎·柯比,泽恩·麦格拉思,安东尼·霍普金斯,陈信妃,威廉·霍普,小田部阿基,伊绍拉·巴贝-布朗,埃里克·海登,约瑟夫·迈德尔,雷切尔·汉德肖,斯蒂芬妮·帕里斯,礼萨·迪亚科,格雷琴· 易葛夫,休·夸希,乔基姆·斯卡利,朱莉娅·威斯科特-哈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 / 法国 / 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2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4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5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6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4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5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6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7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8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9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前妻凯特(劳拉·邓恩 饰)与儿子尼古拉斯(泽恩·麦格拉思 饰)的出现打乱了彼得与新伴侣贝丝(凡妮莎·柯比 饰)的生活。彼得费尽心思照顾深陷抑郁情绪的尼古拉斯,但他还需要兼顾工作和新家庭。重重压力之下,家庭矛盾逐渐激化,诸多过往心结也随之涌现……彼得能否走出困境、获得救赎?  该作为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野女狼识骨寻踪第一季大闹布达佩斯太极拳1974爱很复杂诡娃内衣教父下篇斯派德先生怪异歌女之歌七十二家房客第八部忍者蝙蝠侠魔女狩猎五度空间鹡鸰女神OVA惊天动地利刃破冰美洲豹吸血鬼之恋2015东京奏鸣曲冻肉瞄准你的未来野性的呼唤1987大嫂梦魇绝镇第二季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乳燕飞花瓣爱之初大汉的天空 第一季教子有方第二季求偶一支公十三个原因第一季绿箭侠 第七季宝贝追踪最后一个枪手紧急救命 另一个日常白蝴蝶2009

 长篇影评

 1 ) 看完《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没有长叹的人,是幸福的人

这是一部给中年人看的影片,如果用酒打比方,不是香槟、不是红酒,而是波本威士忌,还是不加冰的,一口顺着舌尖流进胃里,后劲特别大,看完了会有一股情绪一直萦绕在心里。

用白话说:这不是那种拿着可乐爆米花的电影,也没有算计好的笑点和哭点,而是那种剪一小段平凡人的生活,编进电影里,让你看着看着想起你自己。然后觉得有人在你心口上用力地拧了一下。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它又是比较“温和”的影片,因为那些丑陋的、激烈的、愤怒的、抑郁的部分,几乎全部都隐去了。你只能在人物的表情与对白中窥到冰山一角,留在银幕前的只是一家人的嬉闹、微笑、舞蹈与拥抱……也正是如此,留给的座位上的你我她想象的空间,也让我们理解他们的痛苦与烦恼,也看到生活中自己。

虽然电影的名字里貌似说的是“儿子”、英文名字干脆就叫The Son,儿子只是引发麻烦的一个导火索。因为儿子的原因,好像所有人都困在这个局里,而真的是这样吗?故事有果就有因。

儿子:

看起来儿子是一切麻烦的引发者和主导者,但也是让人看着心疼的敏感少年

其实离异家庭的小孩,会被父母无意中说出来的泄愤的话,代入某些心理暗示中。因为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很多时候,对与错都是家长告知下逐渐成型的。

我自己曾经无数次在做错事后,被我妈带着一脸愤恨和嫌弃的语气丢出一句:“你这个德行就和***一模一样!”那个***当然就是我父亲的全名,在父母离婚后,这句话是我母亲用来形容我父亲的最温和的一句话。但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觉得自己是个糟糕得无药可救的人,毕竟成为谁的女儿不是我能选择和改变的,我甚至每次看到镜子里和父亲过分相似的,自己的脸都觉得内疚……

不好意思,说跑题了,但故事中的少年尼古拉斯,一张温和的面孔下却承受者因父母离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少年是很敏感,身体的伤,会慢慢愈合,但心里的伤有时候会再不知不觉不停扩大。

影片中儿子宣泄情绪的语言并不多,却字字扎心地表达了父亲的背离以及母亲离婚后嘴里的抱怨,对他累计出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那些扭曲的情绪积聚起来慢慢将他碾碎、压垮。

某种程度上来说,儿子虽然为父母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痛苦,但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个努力希望不要伤害别人的善良孩子。

儿子和母亲的对话不多,但当尼古拉斯收拾好书包离开母亲家时的那段对白,感觉母子双方什么都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

尤其是那段

儿子:妈妈,你知道,我不是……

妈妈:我知道。

那个省略中无意带着“好像爸爸那样”……“丢下你”

在父母不经意的情况下,他吸收了众多的负面情绪而演变成一种焦虑,貌似负面情绪突然袭来毫无原因,一秒钟就突然从晴空万里变成阴云密布,下一瞬间就是一个炸雷般的爆发。困在这种情绪里的孩子既然逃不出去,就只有忍着。

他并不希望制造麻烦,他只是个青少年,不知道怎么解决,只好不停地伪装和掩饰,“把自己伪装成正常人”。这个并不像超级英雄伪装成正常人那么容易,去学校很可能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中露出自己的马脚,老师会找家长、同学会歧视你,所以干脆不去学校,并伪造父母通知转学的邮件。和父母无法解释自己的突然忧郁,干脆编出个和女友分手,反而更容易解决。作为10几岁的青少年,和父母沟通是极端困难的事情,因为“你说的话他们永远听不懂”。“你说的重要的事儿,他们永远理解不了”。“最后能做的就只有编出一套他们能懂的理由来让他们不要来烦你”。

也许我这种发言有点过激,但大家都是从青少年走过来的,回想一下自己的青春期和父母的矛盾,就大概能理解这种“我和我爸妈不是一个物种,无法沟通”的苦恼了

当巨大的负面情绪袭来的时候,10几岁的孩子很难用语言精确的形容或者表达出来自己怎么了,也没办法归类自己有忧郁症什么的,在别人看来用刀子划破胳膊是无法理解的,但如果在巨大的负面情绪控制中,划破皮肤的痛楚能让人返回冷静状态,并能接下来理智思考怎么把自己更好的包裹成正常人,不给父母添麻烦呢?

影片里,在父子谈论“枪就在洗衣房”这个话题后,不止一次出现转动的洗衣机,每一次洗衣机的转动都映射着儿子的情绪,一直到……那个洗衣机在疯狂甩干后停止了转动,我猜这个也就暗示着孩子的未来。

之所以觉得这个电影更像生活的一小片,就是因为,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可怜人。努力斗争的并不是具体的谁,而是一些更无形更让人无奈且无措的东西。

母亲/前妻:

其实影片里母亲的部分不太多,但有个地方让人特别感触。

已经离异的前任夫妻约在餐厅,为的是聊聊儿子的新生活,男的刚开始打算只要一杯气泡水,而女的上来就来了马提尼!听到儿子在前夫家过的比自己家过得好,一下子情绪就掩盖不住了。奔泪坦白说“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

婚姻失败,老公现在的妻子年轻漂亮,两个女人站在一起连作为观众的我都觉得彼得的两任妻子年龄差距有点大,那么作为前妻本人应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曾经是自己老公的男人,不管曾经发生了什么,结局是甩下自己和儿子,又成立了家庭,还又……喜得一子!工作节节攀升、家庭美满,人生貌似完美得不行。

最后连手里唯一拥有的儿子都跑去和前夫一起生活……

然而在前夫面前都能负面情绪崩溃,想象一下,当男主彼得要求离婚并不久拥有新的家庭的整个过程中,这位母亲的状态是怎样的,恐怕这些时刻负面情绪的唯一宣泄对象就是同为当事人的儿子尼古拉斯了。

影片中没有坏人,只有可怜人,这位前妻努力当好母亲却也是造成尼古拉斯心灵伤害的原因之一。

现任妻子:

这位妻子是整个影片里情商最高的一位了。

不管彼得和贝丝曾经是如何认识、如何恋爱,现在走到婚姻这个阶梯上了,其实接下来就是共同面对将来的生活,抚养好他们共同的儿子。没有哪位妻子会在自己结婚后的人生规划中摆放上“不停见到我老公的前妻”、 “和我老公的另一位儿子一起生活,并照顾对方”这样的情结的。

从一位现任妻子的角度上来说,她真的是做的非常好了!

她甚至可以和彼得以及尼古拉斯3个人一起舞蹈,嘻笑成一团。

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照顾对方饮食,帮对方整理床铺……(不然也发现不了刀子),要知道她有一个24小时都需要照顾的小婴儿,不管如何作息不定,都需要在小婴儿一嗓子哭喊时第一时间检查是饿了还是尿了的母亲。

不仅不能产后忧郁,还需要同时多照顾一个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

在尼古拉斯质问贝丝“你认识我父亲的时候,你知道他是已婚吗?”这种尴尬问题的时候,贝丝也并没有歇斯底里地发作,只是说:“你希望我怎么回答?”

当然,贝丝也只是普通人,在第一次外出吃饭却因为 保姆来不了而不得不取消的沮丧中,贝丝终于在的“尼古拉斯的自荐”和不安担忧中有了第一次明确的选择:我不能把孩子交给他,他不正常。这个其实没有任何错,任何一个母亲都会这么做。

但就算是事实如此,做出选择仍会伤人。

贝丝没错,只是没有“大家都好过”这个选项让她选择。

影片里明显可以看出省去了贝丝和彼得因为尼古拉斯而剧烈争吵的情节。只有吵架后的和解场景。貌似是贝丝抱着小儿子回娘家,而彼得要去看望精神病院治疗中的尼古拉斯。看着彼得抱着小儿子絮絮叨叨的样子,贝丝终于露出微笑。她很清楚地知道,尼古拉斯是有问题,但不是敌人,如果彼得不能对自己的大儿子负责,那未来也无法保障她们母子的生活。他需要成为好父亲,未来才能对自己和自己的儿子负责。

父亲/彼得:

我没看过之前据说大热的《困在时间里父亲》,所以一开篇彼得作为人父登场,对我来说挺“印象深刻”的。怎么说呢,金刚狼的发型看习惯了,所以当狼叔变成普通的西服男的时候,多少有点不适应。就是你已经习惯了看到他就联想到“不死之身,碰到啥事儿都不会无奈,挥挥手里的钢叉、晒着肌肉大打出手就解决一切” 的节奏,突然看到这张脸下面就是个“凡人”,虽然多少也算是成功人士,西装革履坐在有大落地窗的独立办公室,但那种落差还是挺大的!

既然是个凡人,就得过凡人的日子,承受生活碾压下凡人的烦恼和无奈。

无论有多成功、多有钱,外人看来,生活多么完美。疾病、家人关系有问题等等都会让彼得这个身为人父的普通人感到困惑、不知所措,烦恼甚至痛苦。

作为中年人,我特别能理解彼得的处境,上有老下有小。

首先他也是别人的儿子。

片子里关于他的父亲的部分不多,但有一种寥寥几笔却刻画得异常深刻的印象。

华盛顿出差和其他人社交几句,彼得明显不愿意和他人聊起自己和父亲并不怎么来往这件事。

拿起手机可以轻松的给儿子打电话留言,给自己的父亲拨通电话却难上加难。

当彼得和自己的父亲用餐时,蛮横、自私的父亲和努力压抑情绪的彼得,特别清晰地能从这个中年男人脸上读出那种“年少时我无数次发过誓,长大了不要变成我爸这种烂爸爸”的情绪。

所以,其实从始至终,男主都在一种“我必须处理好这件事,我必须当个好爸爸”的魔咒里。

但彼得并不无辜。电影里你能感觉到故意“省去”了很多生活里的具体不堪,仅仅从他的儿子尼古拉斯口中的几句对白中渗透出来。

比如:

彼得在认识现在的妻子的时候,还是个有家人士。

那么当彼得推倒自己的儿子,还大声喊着:“我有选择新生活的权利”的时候,其实他只是在自己和“好父亲”中选择了前者。

他的行为无疑给尼古拉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给小孩造成创伤的当然也不仅仅来自于父亲,孩子不多的几句话里,还有:当你们离婚后,妈妈在我面前说过你无数坏话,我曾经那么崇拜你……)

彼得一直处在一种巨大的矛盾里。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已经摸索到了社会的法则,可以哄得老板开心,同事和睦,甚至已经和前妻都能和睦相处了,但面对自己的儿子却无计可施。

一心想做个好父亲,却在和儿子的争执中把自己的孩子推倒在地。在冲突中,看到了自己童年时期无比厌恶的父亲的身影正在和现在的自己重合在一起…… “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不上学,马上要高考了,你的未来怎么办?”所有他努力说服儿子的理所应当的成年人法则,在听到自己说出的一瞬间,他却发现自己变成了曾经的父亲,这里正应了那句话:“说到底,有一天我们最终还是都变成了那个当初我们厌恶的人”。面对自己的儿子,他带着中年人权威和说教,而面对自己的父亲,他却带着少年人的厌恶和压抑。

面对即将崩溃的前妻,他收好自己的情绪,努力安慰对方,说:我来处理好,一切会好起来的。走在纽约、走在华盛顿,他都是西服笔挺、谈笑风生。公司里没人知道他开会分神的原因是如此关起门来的一地鸡毛。

电影里有一个小细节特别出彩:华盛顿办公室的法国实习生,一张青涩稚嫩的年轻人的脸,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即便那个时候他儿子已经因为各种抑郁情绪成为他无法安心上班的根源,他任然憧憬着有一天自己的儿子也这样穿着西服,在某个地方当实习生的样子,并还提前带着儿子去买了西服上衣……每个父母都在心里默默勾画着孩子成才的样子。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痛苦挣扎,努力想处理好的事情,却并不是我们认为“做了正确的决定”,就变得一切顺利的。

明明精神科医生那么清晰的说明了:“你们是监护人,孩子处在你们的责任下”“这个风险我绝对不会让我儿子冒的”。

但面对尼古拉斯的渴求,身为父母很难不心痛,这个时候狠下心来做决定是非常痛苦的。走到楼下又反悔回去签字的父母,其实这个表现非常非常的真实,反反复复在“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中不停犹豫。

影片中反复出现小尼古拉斯的身影,伴随的蓝天海岸,游艇度假,氛围舒适、孩子天真。那个时候的小身材,父亲一只手就能托起。父亲说的每一句话,孩子都坚信不疑。并且在父亲任何一个小小的鼓励下,都可以前进一大步,就像学游泳一样。

大概所有的天下父母,都经常会回忆起孩子几岁的样子,因为段记忆最美好,为人父母最有成就感。大人随便说出的一句话,孩子都会带着崇拜的目光认真听,不会反叛也不会顶撞。反复出现的小尼古拉斯天使般的身影一直在彼得心中徘徊。在每一次和尼古拉斯发生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那个小天使就会再次出现在脑海中,提示他“这孩子曾经那么可爱”,也再次提醒他“为什么他现在会变成这样呢?是我造成的吗?”

在这段生活中,没有坏人,只有可怜人,人们在不经意的时候种下“因”,结出“果”,再自己把那个“果”亲自摘下,默默品尝……无论是苦还是酸,但在生活的碾压下,脆弱而无奈。

但反过来,当一切尘埃落定后,却总是留下美好的那一下片作为回忆。就像彼得在痛苦中说着尼古拉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美好……

当然,不管是故事中还是现实中,生活还在继续,还有人们愿意相信并憧憬的美好未来,并为之而奋斗前进。

 2 ) 遗憾的是,那些爱都藏在回忆里,再也拿不出半分……

抑郁症,作为一种难言甚至无解的痛,潜在遍布人类个体的心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不穿、猜不透,正如影片呈现的那样…… 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但就现实而言,悲惨的结局往往包含更多警醒,那些为求答案穷尽脑汁的自负者们,需要停下对悬疑的狂热,思考自己能否带入他们,毕竟,很多动机只是为了让他们带入自己而已…… 最后,知识纬度的说教终有上限,精神层面的尊重则不同,那些看似简单的伤心难过,背后有着巨大的感知黑洞,唯有治愈性质的意识流动,方能帮助他们挣脱无法开导、不死不休的煎熬时刻……

 3 )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狼叔的平行宇宙

在没有看剧透之前,《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狼叔,大概对剧情猜了个七七八八,毕竟《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剧情摆在那里。大概是讲狼叔和安东尼霍普金斯这对父子之间的问题吧。中年男人,事业危机、家庭危机、心理危机,三重打击,即便是狼叔,也得被蹂躏得稀碎。不过,个人猜测完全没get到剧情。故事中的“儿子”,究竟是狼叔,还是狼叔的儿子,这个,大概都有。狼叔没遭遇中年危机,事业蒸蒸日上,家庭方面狼叔已经娶了第二个老婆春风得意。
问题是,这甜蜜的小日子刚刚开始,前妻就找上门,说儿子已经很久没上学,也不和自己交流,得让狼叔管管。自己的儿子,狼叔绝对是负责任的。儿子说不想和老妈住在一起,想搬过来一起住。没问题,狼叔满口答应,甚至找好了学校。
在这方面,狼叔基本没有征求现任的意见。始终是有点愧疚的,不过狼叔事业风生水起,女人嘛,花钱买个礼物就可以搞定的不是。然而,故事里头的现任,并不是那么容易被礼物收买的女人。但,也不是那种喜欢宫斗的女人。对于这个孩子的闯入,现任还是表现了极大的宽容的。但是,发现孩子有问题的也是她。
而大咧咧的狼叔,此时还在和前妻讨论孩子的问题。无非是青春期的烦恼而已,完全不用担心。
狼叔一开始对孩子的问题,只是泛泛的关心。不得不说,老外也有“高考”的问题。直到现任在孩子的床单下发现了小刀,而孩子手腕上满是伤痕。狼叔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了,觉得有必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个“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究竟在烦恼什么。
可是,谈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狼叔以为孩子在慢慢变好,但还是以往一样。于是,狼叔和儿子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可是,当狼叔掏心窝子的和儿子交流——你这样伤害自己,也是在伤害我啊。儿子却回敬了一个反杀——你伤害妈妈时,也等于在伤害我。你那个时候做什么了?挥挥手作别天边的云彩?狼叔被回怼得无言以对,他和前妻之间曾经美好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故事没有交代,只是说狼叔遇见了更好的现任。感情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谁也不能置评。狼叔很委屈,我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啊,难道为了孩子,就应该和不再爱的前任在一起?
事情还在继续发酵。狼叔在工作之余,抽空去看了一下自己的父亲。在此,首先感谢安东尼霍普金斯为我大天朝代言,影帝究竟是人间清醒还是为了大票仓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但这“耳顺”的话,绝对好使。这个时候,狼叔成了“儿子”,他困在心绪的问题也是多多。狼叔始终不明白,当年自己的老爸怎么就能那样把自己和卧病的老妈抛在一边,如今,狼叔准备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好好陪孩子度过这艰难时刻。
可是,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毒舌不是盖的。怎么,来我面前显摆是吧。你能做个好老爸,我就是个失败的老爸?我的事儿,还轮不到你来显摆,要不你就心平气和的把往事放下,要不你赶紧给我走人。50岁的男人,活得像个优柔寡断的小孩,还好意思。狼叔的“心绪”,自己默默受着吧。
狼叔始终还是要回到自己孩子的问题上来。然而,这继母和孩子的相处,其实并不太融洽。在狼叔的心里,天平大概还是偏向一点点孩子的,所以,孩子的话,更具有杀伤力。不得不佩服狼叔的现任,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有坚持,也有宽容。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可是,儿子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狼叔也是到了爆发的边缘。当狼叔号称“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你”的时候,原谅小编笑出了猪叫。原来,天底下的老爸老妈都是一样一样的。老外也不例外,狼叔也不例外。
故事穿插了狼叔好多当年的回忆,那个时候,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什么时候消失了呢?谁也没有答案。现在的他们,也有过快乐的瞬间。只是,真的只是瞬间。狼叔做了很多的努力,甚至和前妻走在一起(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现任超强的自信和宽容),都没能挽回儿子。抑郁症是病,得治。等到病入膏肓,结局谁也无法预料。不过,问题来了。首先,儿子究竟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从故事里头来看,主要问题还是狼叔的离婚。然而,离婚这种事儿,在当下也太常见了,至少狼叔认为,总不至于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一生。那么,问题在哪儿?个人觉得,还是在于离婚后的心理疏导。看看狼叔的前妻都做了什么,在孩子面前絮叨,灌输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她爱狼叔,这可以理解,但通过这种方式,并不能挽回狼叔,甚至还输了孩子,看故事里头,狼叔的前妻也属于精英,这点道理难道都不懂吗?而在此期间,狼叔在做什么? 故事完全没有交代。在处理家庭关系问题上,只有狼叔的现任,是真的人间清醒。第二个问题,孩子的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办?狼叔其实一直不明白,自己当年老爸把自己和老妈丢在一边不问不顾,要钱没钱,要人没人,那种困难的情况下,狼叔依然艰苦奋斗,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逆袭,因为生活不是闹着玩儿的。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管吃管住管全面,怎么就活不明白。天哪,这不就是我等的疑惑吗,谁能来给我等指导一下(专家别说话)。
故事最后,结局不是“好的”。不过,在狼叔的平行宇宙里,他的孩子终于健康的长大,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讲的就是父子之间的事儿。可是,这毕竟是“平行宇宙”,现实中的狼叔,在现任的怀中,哭得像一个孩子。我们都学会了自己让自己心理强大,但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心理强大。我们,同样被“困在心绪里”。
最后,来看看老美的历史课上都讲些什么。这大嘴巴大过了袁腾飞啊。

 4 )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爱之深,子之痛

两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心结难愈,如父如子的爱痛循环

2020年,佛罗莱恩·泽勒执导的“家庭三部曲”第一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上映后,获得如潮好评,安东尼·霍普金斯更是凭借这部电影再次擒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两年后,佛罗莱恩·泽勒推出“家庭三部曲”第二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再次对家庭情感困境进行观察与省思。电影于近期登陆内地大银幕,值得一看。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海报

安东尼·霍普金斯也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惊喜出演,虽然篇幅不长,但令人印象深刻。这一次挑大梁的是“狼叔”休·杰克曼,他在电影中饰演一位父亲、也是一位儿子,愤怒、不解、难堪、溃堤等情感层次相当丰富。电影去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时,就有不少影评人表示:休·杰克曼在此片中贡献了他从影以来最精彩的演出之一。

回到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首先指涉的是彼得(休·杰克曼 饰)的儿子尼古拉斯(泽恩·麦格拉思 饰)。

彼得是事业有成的律师顾问,他与前妻凯特(劳拉·邓恩 饰)离异后,儿子尼古拉斯与前妻一起生活,时下17岁的尼古拉斯正在一所高中就读。彼得有了新伴侣贝丝(凡妮莎·柯比 饰),并有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小儿子。

彼得(休·杰克曼 饰)

有一天,前妻急匆匆地来到彼得的家,恳求彼得与尼古拉斯谈谈,因为尼古拉斯瞒着她旷课一个月,并拒绝与她深入沟通。

彼得深爱着尼古拉斯。当尼古拉斯想要跟他一起生活时,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哪怕这可能会给他的新家庭带来些许“不便”。彼得为尼古拉斯办了转学,尼古拉斯看起来也逐渐“正常”,彼得以为一切正走在正轨上。

尼古拉斯(泽恩·麦格拉思 饰)

彼得没料到的是,尼古拉斯在新学校只待了一天,之后就继续旷课,尼古拉斯的“正常”都是伪装给他看的,而他此前还发现尼古拉斯有自我伤害的倾向……

这一切令彼得不解、无力,更是一度让他情绪崩溃和失控。为什么他已经给了儿子那么多爱,也给了儿子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尼古拉斯就是没能“好”起来呢?

事实上,尼古拉斯罹患的是情绪病,是急性抑郁症,它并非当事人单纯凭借理性就能控制得了的,也不是有了父母的关心就能“药到病除”。电影通过镜头语言的精心调度和隐喻,很形象地为观众呈现了情绪的漩涡是如何让尼古拉斯不自觉地深陷其中的——比如刚坐在教室里,尼古拉斯莫名地感到心慌焦躁,老师讲课的声音渐渐在耳朵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陡然急促的管弦调子;比如尼古拉斯方才还与父亲欢快地在音乐声中舞蹈,可很快他就游离出热烈的氛围,灵魂出窍般呆立在原处……

尼古拉斯的心境就像电影中一再出现的正在工作中的滚筒洗衣机,一遍遍激烈地重复、回转,却没有出口。

尼古拉斯为何困在心绪里?细究起来,这与父亲彼得的强势施压有关系。

比如彼得非常理性,他目的性很强,强硬要求尼古拉斯清楚地说出他不想上学的原因,他认为尼古拉斯一定是前一所学校里遇到了什么事情,他需要尼古拉斯给他一个解释。为了搪塞过去,尼古拉斯甚至得给彼得编一个说法,谎称自己和一个女孩分手了。

换句话说,彼得一直没有意识到尼古拉斯罹患的是情绪上的疾病——它是无法简单粗暴地用理性进行归纳、分析,好像找到问题的源头,就能轻而易举把问题解决掉。他的这种理性至上,反而给尼古拉斯带来更加深重的压力,让尼古拉斯愈发觉得自己“糟糕”,情绪更加沮丧。

彼得的理性至上,实际上是他对尼古拉斯的“望子成龙”。虽然彼得没有明说,但事业有成的他对尼古拉斯一直有很高的期待,比如他总是问尼古拉斯的成绩,会因为尼古拉斯取得的一个A而喜形于色。所以当他得知尼古拉斯逃课,并且他命令尼古拉斯无论如何都要重新回到学校、而尼古拉斯却拒绝时,这个平日里理性、优雅、风度翩翩的父亲情绪失控了。

他说自己像尼古拉斯这么大时,母亲生病了,他见不到父亲,他有经济上的困难,但他坚持下来了,这才有了今天的生活。他不解尼古拉斯为什么“身在福中不知福”,他逼问尼古拉斯:你真的以为你可以这样生活吗,只做你想做的事、离开学校、从不承担责任、拒绝成长?你想过你这辈子要做什么吗?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正常地上学,你就不能?

彼得逼问尼古拉斯

直到彼得将尼古拉斯推倒在地,直到他看到尼古拉斯惊恐的眼神,彼得才从失控的情绪中回过神来。在冷静之后,他痛苦地意识到:原来他与父亲安东尼(安东尼·霍普金斯 饰)是那么相像,这些年来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挣脱父亲的影响,没想到最终他走上父亲的“老路”,他也是困在心绪中的儿子。

安东尼(安东尼·霍普金斯 饰)

昔日把精力都放在事业上的安东尼,不是一个好父亲,他施加给彼得的从来都只是压力。当彼得成为父亲之后,他立志不成为像安东尼那样功利又冷漠的父亲,所以他给了尼古拉斯更多的关心,也不惜放缓自己事业的步伐。

但他与父亲如出一辙甚至变本加厉的是,他对尼古拉斯的期许——他希望尼古拉斯成长为有成就的人。就像他是以自己的成功,实现对父亲的“报复”,那么尼古拉斯也得以他的“成功”,来验证彼得父爱的崇高、论证彼得与安东尼的不同。如果尼古拉斯只想“无所事事”,不就证明彼得的付出无效了吗,不就证明彼得的父爱失败了吗?

彼得一直想要努力地证明自己与父亲安东尼不一样

作为儿子,彼得也一直困在心绪里,困在狭隘的、充满功利性的精英主义逻辑里:以成功为勋章证明自己,以成功为武器与父亲抗衡,以成功为标准要求儿子。由此,父亲给过彼得的伤害,反而继续在儿子尼古拉斯身上延伸。明明是爱之深,却成为子之痛,实在令人惋惜。

这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细腻之处,也是它的深刻之处。它以手术刀般的大胆犀利,剖析两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心结难愈,诠释如父如子的爱痛循环。家人之间正因为有爱的纽带牵系,父母的举动潜移默化影响着子女,当子女成长为父母,这样的影响不知不觉也在下一代身上循环。

让爱得以延续,疼痛的循环却应该终止。《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虽然没有明晃晃地给出直截了当的答案,却也留下很重要的启示。

要让尼古拉斯走出心绪,首先当然是爱,只是这份爱不应该变成望子成龙的期许和负担,而应是记忆中幼时的尼古拉斯与彼得幸福相处中的那份父爱:纯粹、温柔、给予理解、充满耐心……

当然,面对情绪性的疾病仅仅有爱也是不够的,有时也需要心理医生等专业力量的介入。

彼得与幼时的尼古拉斯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走出疼痛的循环很难,但爱是永恒的动力。当一个父亲有过淋雨的体验,那么他就会想为雨中行走的孩子撑起一把伞,终有一天,孩子会有独立面对风雨的能力与勇气。但我们也要对每一个淋过雨的孩子说,淋雨的感受或许让你觉得艰难,也请坚定地走下去,人生的前方会有更多美好的晴天。

 5 ) 困在前作里的「儿子」

(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年后难得密集的定档喜讯中,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困在心绪中的儿子》(以下简称《儿子》)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一如令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声名鹊起的前作《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以下简称《父亲》)。

泽勒在以导演身份征伐影坛之前,是法国一位颇为耀眼的小说家、剧作家。他从书页、舞台转写到银幕的「家庭三部曲」,目前完成两部,都很明确地聚焦当代社会大众熟悉的疾病。

于是,电影作为艺术之余,对于疾病的直面、引导与深思,构成它面向社会价值的奋力冲击。

有了这样的前提,《儿子》的优质,是「理应」的。但它却意外落败,国内外口碑的双崩,对比《父亲》在奥斯卡实至名归的辉煌,显得格外寒碜。

《父亲》

平心而论,《儿子》如果被单独打量,甚或忽略导演本身的成就,它定然不会是一部烂片,最多被说是平淡保守,新鲜欠奉,阵容浪费。

但显然,「辈分」落差成了放大缺点的惨白基础。

《父亲》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本就超越寻常建构的强烈悬念。父亲(安东尼·霍普金斯饰)终日如在云里雾里,周遭人等,哪怕是曾经亲厚的女儿(奥利维娅·科尔曼饰),也不断变幻面相。

《父亲》

寻常经验变成现下认知的最大阻碍,故事就在不断复写之间,跌向时而惊悚时而科幻的巨大悬疑。最终谜题揭晓,所有超出常理的感知,非但不是虚构,反而是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真实视角。

奥斯卡帝后级别的表演尘埃落定,那一刻恍然大悟且不由分说的信服,极速由理入情,直接冲垮情感防线,把人打个措手不及。

很难想象,对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关怀,能通过如此诡奇的方式呼啸落地。毕竟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类似电影,包括让朱丽安·摩尔封后的《依然爱丽丝》,都是从一种略带俯视的平视角度去观照,去共情,然后升华,在尊严的废墟上,竖起掺杂爱或关切的自重残碑。

《依然爱丽丝》

反其道而行之的《父亲》,其时间囚牢精巧搭建的魅力与哺育深度,要大于霍普金斯对影片的巨大功用。

那到了《儿子》,又反了《父亲》之道而行。不是不该跳出旧有路数,而是当观众对又一座叙述迷宫翘首以盼时,得来的非但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巧思,反倒是更显寡淡的平铺直叙,就很「不该」是泽勒的出手。

病症不再是,也确实不应再是终极悬念,但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明明已经看出儿子尼古拉斯患上忧郁症,但偏偏是更该有经验的西方中产家庭,毫无辨识能力乃至应变能力。

这一方面,打薄了电影事理与情感的双重基础,另一方面,使得电影更像是介绍病例应对的科普视频,而这也显得漫长的艺术铺垫,沦为冗杂摆设。

再者,承担病患尼古拉斯表演的,是个相对青嫩的年轻演员,即便表现不差,但在呈现跟阿兹海默症某种共通的隐痛与迷茫时,很容易被《父亲》霍普金斯压倒性的诠释所贬损。甚至戏份最足的父亲彼得(休·杰克曼饰),也会在《儿子》里,叫霍普金斯客串的爷爷迅速遮蔽光芒。

戏剧重心的轻重对调,有太过凶残的降级抗衡,而一切现实主义手法愈发在不够真实的裂缝里,显得轻浮,显得想当然。

彼得作为一个典型的白人精英中年男性,附加的职场背景,是不断对接光溜、模糊得有些滑稽的宏大事业,桀骜剪影对应的,是巨大落地窗外象征地位与资产的摩天大楼群。

当这样一个人物说自己小时候何等落魄,何等懂事,观众其实很难从那些标准化的云端视野里,及时找到一些苦难生根发芽的有温度的落脚点。

过去移除得过于干净,他甚至比尼古拉斯所背负的「无病呻吟」骂名,显得更名副其实。当然,预期说跟演员表现关联,不如说更关乎电影呈现方式,在跳出「家庭」范畴后,没有及时修复与人、与真实的羁绊,相当于把人物半路放飞。

要把他固定到家庭链条上,这个人物才在相对充足的细节描摹里,获得稍微确切的实际表现,或者说功能。

而这又要提到影响《儿子》口碑的第二个「辈分」落差。

不少观众有一个误区,认为电影绝对的表现重点,是明显困在心绪里的病患尼古拉斯,电影的浅淡,一定程度上跟角色的浅淡相关。

但其实,泽勒略显创新的地方,是在代际关系里玩了小小的一个套娃结构。即哪怕尼古拉斯与最需要强调的病情紧扣,但是同样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不能排除彼得。

甚至可以说,比之患者得到的焦点,同时是父亲与儿子的彼得,更该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即便他的病症没有外化与强化,但是这个角色,既是致儿子患病的父亲,也是被父亲致病的儿子。

「诅咒」的核心,被《父亲》既有的病患与主角这一关系所掩盖,突出得不够细腻,不够强烈,不难理解很多观众在速食后看轻的心态,毕竟《儿子》的清淡疏散,构不成《父亲》的强烈抓力,白白错过了扳回一城的机会。

但即便彼得能够成为不二中心,他也没办法在电影对抑郁症的对焦中,以本身的人格魅力,或者说悲剧色彩,赢得足够多的观影兴奋。

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反讽的核心。不仅跟无数家庭一样,被上一辈折磨出心理阴影,却依然盲目自信地觉得,自己一定会是父母的反面,谁知打骂儿子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悲哀,流淌在太多家庭里,于是电影把对人物的疼惜,生生转化为窒息。

而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无意中也成为父亲或男性群体的集体讽刺。当养家糊口叠加上追逐理想的理由,男主外的传统家庭观念渐渐裂变为缺席家庭看护的借口,甚至更显得男性在面对关爱、陪伴等问题上,过于理直气壮的怠惰与怯懦。

从自视甚高的姿态,到更快凸显出来却也「合情合理」的暴力反应,显出心理素质实际上的相对脆弱,以及对所谓女性职责的过分轻忽。于是前妻与现任更容易体察并表现出来的体恤,强调了男性更情绪化的实质,以及女性对男性这种实质的习惯性偏袒。

可惜这些还能深挖的点,在主创无力招架轻重的处理中,只剩东一榔头的响动,而且在观众对前作的印象以及宣传摘取的焦点里,给模糊掉了。

他们对彼得的不够了解乃至无从了解,就像是彼得他们对尼古拉斯那样。悲剧不可遏制地出现了,可戏外观众,在拉锯中早就失去了对圆满的希冀。集体等待枪响的阵势,何尝不是再次先于彼得们,对角色命运,对电影,提前有了几乎能算不耐烦的判断。

这样看来,两部电影的关系,也像极了《儿子》里的父子关系,即《父亲》在上,《儿子》难免困在心绪里。

泽勒想要通过关注度愈发走高的病例,连接「家庭三部曲」的表达,如今看来,下一部更有步履维艰的可能了。

但回到开篇所说,《儿子》能在国内这个时候上映,哪怕欠缺口碑回馈的票房表现,起码能进一步提高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和理解,这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

尼古拉斯自残,觉得不是伤害自己,而是释放自己,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得了抑郁症,需要专业援助。彼得他们觉得只要有家人陪伴,只要有肯定和爱,甚至只要提醒是个男子汉,就能把这些负面情绪连根拔起。

没有任何一个人认清事态,即便把一切归咎于父母离婚,也没有带来直面问题根源的机会。最终悲剧的出现,就在于他们依然盲目信奉那些变质的、无效的所谓爱。

春节档的《深海》,可以视为国内观众理解《儿子》的先导。它跟《父亲》一样,通过最后揭晓病情,给超现实寻找根基,引导情感燃放,而更重要的是,它跟《儿子》一块展现了抑郁症的早发——无爱的孩子过早被自己无法明了的病症折磨,但即便有爱,一旦错了,也未必不会引发迷茫低落。

有人说这是消费抑郁症,但这部跟春节档「文不对题」的电影,还是愿意借一场绮梦,寄望一份明光的。不像胡编乱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丝毫没有对病患的尊重,那才叫明目张胆的消费。

《深海》

这些年,我们也有一些不那么热门的电影,试图严肃呈现抑郁症的伤害,但成片的不够完备,错过市场,也错过观众。比如明显的真人电影《六欲天》,和隐晦的动画电影《山海经之再见怪兽》。

由此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就有两部态度鲜明的电影,来共同表达抑郁症患者的不被理解,不被重视,多少也是文明的讯号。

也许有一天,这类电影的社会意义不值一提了,这些话题也不再被人投机取巧了,那么到时,总该是要比今天好的。

 6 ) “我们呼吁各方保持最大的克制”——亲密关系三方会谈

虽然看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但我确实是因为休·杰克曼才记得这个系列出了第二部。一开始先入为主地把彼得(休杰克曼饰)想成是“儿子”了,后来儿子尼古拉斯出现,我想,这应该才是焦点的“儿子”。彼得没有拨出他通讯录里“父亲”那个电话,我才又意识到,其实本片是双重叙事,因为“儿子”不是一个独立名词,而是一个关系名词,它一定指向了父亲,父亲又必然也是儿子(儿子不一定必然是父亲)。原片名很简洁,但是这个线索在影片里是缠绕叙事的,不是一个确定的主视角叙事,其实更多还偏向于彼得这个父亲—儿子关系结合体。

这个双重视角是影片最大的底色,因为它指向了后来事情的本质:当尼古拉斯陷入心理问题甚至疾病时,它的解决不是个体性的——这又恰恰是当下非常容易不经反思地接受的当心理治疗界已经开始突破的个体主义立场——而必然是家庭治疗。一个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究其原因,即便在基因上有更大的致病可能(有的基因会更多地表达抑郁症、精神病,涉及遗传性、家族病史方面),但直接的诱因是环境,这也是治疗中需要直接介入改变的地方。对于尼古拉斯而言,环境意味着①家庭环境,原生家庭、单身母亲的家、父亲的新家庭;②学校环境:青春期、个人成长阶段、同龄人交往;③社会环境:留给人们处理家庭问题的空间很少,至少在尼古拉斯生活的纽约,对子女关注的过少会引发焦虑,这种焦虑进一步可能外化表达出来也可能内化转成抑郁。

一开始,彼得有尝试与尼古拉斯沟通,但显然是无效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精神病医生说,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处理尼古拉斯的问题需要的是心理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

首先从沟通过程来看。

(一)尼古拉斯视角

他认为父亲的“关心”其实是压力,他没有向父亲直接表达他很在意的“离婚”的问题。这样的现象常见于“懂事的孩子”:出于各种顾虑,例如不想介入或破坏父亲的新生活,不想因为自己的心情去影响或麻烦别人,因此不想完全坦诚地倾诉;也可能是信任问题,因为他提过父亲背叛了母亲,尽管言语不等于实际意思,但无意识中引向了他的不信任、顾虑或担忧)。

影片接近尾声的那幕,平和假象即“懂事的孩子”它隐藏的是死亡的危机。再分析尼古拉斯的行事逻辑,父母离婚是他抑郁情绪的直接来源,表现为他无法走出过去(穿插的幼童时期父亲教他游泳,他其实敢于面对危险和克服自己的情绪,也能够信任父亲,向他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寻求帮助;因此这里排除掉童年阶段的可能问题),希望回到过去,不愿设想未来的可能性,反应在行为上,就是学习无法专注、容易感到压力、思虑过重(加上爱好写作的人多少都是很敏感的人)、不愿倾诉和交流(回避)、自残、猜疑、归咎他人。最终表达为心理疾病是急性抑郁症。结局是自杀。这对于亲密关系的影响是,不愿交流导致父亲无法真正明白他的意思、激发了父亲的焦虑最后是崩溃,由此他更加感受到压力并用回避和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引起父亲的注意和表达自己的痛苦(有人会理解为儿子对父亲的“惩罚”,但这忽略了他本身是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意志和情绪的,而惩罚应当是出于理性而非病痛,所以在此避免使用这类词汇;设想一下,父亲对儿子说“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要这样对我?”或者“你这是在用你的错误来惩罚我”这样的话,它完全无助于改变任何,仅仅是加重本来就受阻的沟通情况——强调只是情况,因为这超出了父子儿子沟通能力所能实现的,当前情况不完全是二人的过错,不去计较这个问题——这样的表达其实影片也有所呈现,例如下图面对儿子的屡次回避和谎言,最终失控且情绪崩溃的父亲彼得),从而陷入双方的恶性循环。

儿子内心情绪的表达,影片有巧妙地用洗衣机的运作来侧面描写

滚动不停的——烦躁、心神不宁、迷茫、困惑、焦虑

突然停止的——抑郁、失去感受能力、心灰意冷、失望、无助、无奈

还有一些是尼古拉斯的肢体行为,抖腿、抓衣袖、啃指甲、垂落的双肩……最有预示性的是这幕里他双手抱胸:仍未恢复的信任,表面的平和,强行压抑的情绪。

(二) 彼得视角

典型的成功人士,从他对父亲的对话和他与儿子的谈话方式来看,他有意识地在希望扭转父亲对他的塑造,避免将这种压力转嫁到尼古拉斯身上,他在事业与亲情中也选择了取消华盛顿之行来照顾儿子(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中他显然也是缺席的,这点借新家庭的妻子承担了绝大多数看护孩子的家务可以看出,这种生活方式或许是被延续的)。

面对儿子的多次撒谎和避而不谈,他逐渐也丧失耐心陷入情绪之中,最后崩溃。这并不是成年人的失败,而是说,父亲不是生来就是的,而是需要去成为的,儿子也是一样——彼得和他父亲并未和解——这是双向的努力,并不是单方面的成就或失败。

彼得始终忽略的一点是,他没有正面冷静地和儿子谈论离婚的问题,只是崩溃地表达了自己有权利选择自己生活,但他选择生活如何照顾好家人的情绪的义务,这点是缺乏的。他对尼古拉斯持续重复地追问学校生活如何,在尼古拉斯看来很有压力,虽然后者这样判断有其原因,但从另一个细节,他认为公司实习生很优秀、夸赞其夹克好看,之后去给尼古拉斯也选了套,一定程度上是他内心对尼古拉斯的期望的投射,他希望自己儿子也是个和同龄人一样的能去上学的,最后像那位很有能力的法国实习生一样优秀的人。虽然影片中很多场景这位父亲都尝试去询问、关心儿子,但他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给了儿子一种他希望儿子很优秀的感受,这点儿子虽然是想象、但并不是毫无来由的凭空臆想。

很触人感想的是,他最终还是说出了那句网上认为的中国式父母常用语:“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这个意思首先倒不是年轻人一般会说的:父母“绑架”了孩子。而是说,父母没有完全具备爱孩子的能力,而能力需要培养、需要个人有意识地去努力;对于孩子,这点也是适用的(“绑架”一词的问题和前文“惩罚”一样,是视角性的用语,对于改善关系没有任何助益,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当然,孩子可以选择不原谅原生家庭、离开原生家庭,不结婚不生育甚至不进入亲密关系,但这里还是考虑一些可能改善关系的思考和操作)。

以上是个人方面,但个人方面其实不能完全决定可能达成怎么样的效果,既然已经说过个体视角的不成立,延伸到家庭是必然的,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如何将压力传达到其“神经末梢”的个人,也是需要考虑的,只能说,心理治疗的极限是家庭——设想三口之家面对心理咨询师,这对于咨询师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ta需要主导三人的关系、面对三人的情绪,并且始终保持一个不陷入其中的态度,实际上一个人就足够困难了。所以社会更不可能被治疗,它只能是个体-家庭-阶层动态运作的表现。

另外浅谈一些对影片场景和心理现象的个人理解。

● 在儿子尼古拉斯身上可以看到,一个陷入了糟糕情绪状态和人生低谷期的人会拥有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抑郁倾向的一些表现:回避自己的问题,不直接沟通;当周围存在一个客观理性冷静的视角(这里说的是精神病医生和之前尝试沟通的父亲),患者会向其展露出攻击性,反弹对自己问题揭露而带来的想象中的伤害…… 没有改变要去改变自己的强烈意愿,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对过去的怀念之中,不愿考虑未来,表现为内部焦虑、外部抑郁和回避;对过去的抓住不放,更容易导致重复性错误行为,例如重复无意义的争吵、重复归因、重复地将一切诉诸自己所以为的原因,不愿听取其他声音,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以至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之所以走不出过去,一方面有上述行为的循环促动,另一方面是因为超出了个人能够承受的限度,需要外部力量干预,但其参与又加重了个体的自我防御。

● 所以如何治疗,这里看精神病医生举行的三方会谈。在影片中出现加上镜头的轮转,向观众传达的就是三方情绪的交织,以及关系处理中的复杂情况。这里考虑心理治疗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承认权让渡。心理疾病影响亲密关系,当亲密关系内部沟通不奏效时,就缺乏一个视角来引向双方认同。这种家庭治疗的方式的前提是双方至少一方有改进关系的意愿、另一方至少愿意配合;对于缺乏判断力的儿童(多大程度上认为儿童青少年也是具有理性的呢)很可能需要强制手段介入,如果心理治疗的前提不被满足。当然,最终这些治疗都是希望双方保持理性,学会将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的角色纳入到彼此的既有关系之中,成为一个内生因素,来解决之后可能的矛盾。

最后一点感想是,虽然影片没有涉及,但现在对于心理疾病的宣传力度很大,公众了解的心理疾病类型也很多、术语很丰富。这也带来了一种风险,自我证实的风险。基本逻辑是,心理疾病的名称授人以柄,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在受到伤害或陷入情绪之中时,这些术语成为了亲密关系里各人抵御伤害以自卫的武器,而不是心理医生用来治疗的凭据。在没有专业能力的情况下——即便有专业能力,这样的判定也逐步让渡给治疗本身,与其花大力气界定到底是什么疾病,不如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一定需要前者的精准才会带来后者的成效——病名的日常化、生活化使用,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药物滥用”,与前文不建议使用“惩罚”“绑架”一类词语的初衷一样,这样的用词在亲密关系沟通中只是单纯的伤害和导向恶循环,如果能够意识到,就尽量避免对自己和对他人使用。对自己使用会造成无意识重复,对一切归因,根本上说是意志上的怠惰,它将个人努力的部分转让给了疾病,似乎我有病我就没有努力的可能或应当了。对他人使用,会重复无意义争吵,一方面很好地堵住了爱人的嘴——如果ta不愿意进一步对对方造成伤害,而任何行动都被曲解地重复归因——另一方面也让人像道德警察一样草木皆兵地去搜寻一切对方不爱自己和伤害自己的证据,力图其分毫毕现。最终导向的当然是疲惫的双方和破碎的关系。病名为爱的自我证实。

自从PUA一事让大众了解了“PUA”一词,一切用心理学病名开启的短视频就开始成了Kitsch,教会人们如何避免伤害、保护自己。这些名词比山东煎饼还能卷一切。

所以打破一些幻想,认清这样的现实:爱是勇敢者的游戏,所有亲密关系都需要去经营,百分之百合拍的双方不存在。爱是能力而非观点。

更普遍地说,人与人的互动是彼此承认的斗争;它与国际关系一样,因此也引用一句,“我们呼吁各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回到亲密关系,与其执著判定伤害,不如自己学会去爱。

 短评

这世界只是不适合我,和像我这样的人,不过没关系,我会去别的地方试试运气,祝我好运。

6分钟前
  • Xyzzy
  • 推荐

经历过的才知道它的真实,目前的6.6分也像很多人不理解抑郁症一样给出的分数

7分钟前
  • @00
  • 力荐

与其叫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不如改名叫困在思维定势里的大人。台词倒是挺真实的因为好多对话都在我和我妈之间发生过,这么说剧情也挺真实的因为从他人的视角来讲很多情绪就是莫名其妙完全无法感同身受的,可能这种隔阂感也是导演想表现的一点(并没有)有时候一想大人也挺可怜的,因为他们小时候也没有被好好对待过,一代一代代际相传,永远有人在当这个“儿子”。顺便一说如果真想有自己的人生还是不要随便生娃了吧好像随地大小便一样

10分钟前
  • 二二
  • 还行

第一次哭是在他当着医生面反复恳求父母带他回家然后被父亲回绝,不是难过他无法回家,而是深知只有把他留在医院才是最好的选择,真正需要承受日复一日难捱的痛苦的,只有儿子本人,真的心疼他。但第一次崩溃却是在他们改变主意决定接他回家…完蛋了…你们都被他骗了,在他的思维模式里,不能再伤害自己是痛苦的(留在医院),想要回家并不是因为父亲能理解他,而是,只有这样他才能自由地伤害自己啊…直到他要去洗澡,我简直捂眼不敢看了,那种“快乐”“释怀”“轻松”,恰恰是他已经决定要“解脱”才会发生的反应啊!这部没有《the father》好,主要是因为没讲清楚这个,少有人能理解抑郁症的世界、面对世界的体感和逻辑,所以关于父母总是活在自以为自我感动和救赎和痛苦的延续中这件事也无法更好共情,但总的来说,搬上台面值得多一星。

11分钟前
  • 小年左
  • 推荐

可能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看电影的时候从头哭到尾,尽管很努力在压制自己的哭声,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打扰到前后排的其他观众。小时候父母离婚时候的梦魇,得了抑郁症之后的困扰,无法释怀无法挽回无力的游荡,好像把我所有的伤口一帧帧的铺开,一片片的回放,痛不欲生。最后儿子微笑着看着小声平静交谈的父母,和他们说要去洗澡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我,一定要马上死去,因为我害怕这一刻的美好也最终失去了。那一声枪响犹如意料之中想起,海边的幸福感、信任和快乐,就都成为了永远不能失去的东西。

15分钟前
  • 坠落一地的花火
  • 力荐

无法理解它整体偏低分,所以还是回来更改为满分了。后劲太足了,还是像上一部一样,从头到尾都让人感到无助与沮丧。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缺乏理解和沟通的爱会让人更加痛苦和孤独,始终走不出心绪,就算是最亲近的人,只有爱也会显得苍白无力。结尾很残酷,但现实就是如此。

16分钟前
  • 也biu
  • 力荐

哭得停不下来对于痛苦会过于共情,虽然从来不至于像儿子一样真的生病但我知道抑郁症患者真的会痛苦到失去活着的意义。片名叫the son但这个son应该是狼叔,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总会无形中带着曾经这样被对待的影子,曾经的创伤也不一定就可以靠自己疗愈好,他希望给儿子更好的但最后也还是逐渐活成了自己的父亲。Theo会一样吗?他会看着父母感情破裂逐渐失去活着的愿望吗?有了一个更加痛苦但也更加小心翼翼的父亲,对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叙事对创伤缺少挖掘,只是力在着重表现痛苦,从一个人的痛苦辐射到他带给每个人的痛苦,好在大家演技都在线,痛苦倒是渲染得很到位。最后一段幻想有点牵强,为了结尾而结尾,强行再渲染一遍父亲的痛苦。剪辑确实不如《父亲》惊艳,一些镜头语言的插入也显得莫名其妙,但感觉还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17分钟前
  • 球球球
  • 推荐

看到这片的口碑还以为是什么大烂片,结果比预想好很多。本质上和前作父亲类似,是透过家人的视角表现对特殊生病人群的关注,亲情关系更像是关注的随附赠品。普通观众也许会为儿子在爆发病症时的一系列行为感到矫情,但以我个人有限的认知,这其实是抑郁症的真实写照。相比前作,导演这次对病症的表达更加直接--放弃了上一部的视觉语言而把病症完全寄情于表演与台词,既写实也似乎有些冒险。不过对于体验过类似经验的观众来说这种表达是准确的。虽说故事总体略平,但是主要演员的表演还算精湛。凡妮莎的演技还是一贯浑然天成,其他几位主演也差强人意。休杰克曼的表演更多是让观众看到努力,但好像总差一口气,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做得更好。而安东尼霍普金斯仅仅出场一场戏,就能将所有感觉演对,只能让人感叹可能这就是肉眼可见的天赋差异。

22分钟前
  • 竹和
  • 推荐

我已不想再看任何探讨家庭关系的英语片,尤其是父亲出场永远西装革履每天在80层高360度全钢化玻璃背景是纽约CBD的摩天大楼里开会的那种,太无聊了...还有,2022了,不要再倡导为了家庭放弃事业了好吗,真想回以霍普金斯那句 “So, what?”

26分钟前
  • lll
  • 还行

不一定有原因,没有海鸥的特里波列夫一样会使枪。最后还是流泪了,但看哭了无法成为一条好标准,观感甚至可以说是震惊到失望。但绝不是跟前作相比的落差,因为前作的主要功劳在剧本里建立了,剧作家转换导演身份后只是如实地视觉化了,而这次,他也堪称偷懒地还原了剧本(除了视觉化了霍普金斯),真的就只是停留在了青少年抑郁症。如果没有布图索夫《秋之梦》“前传”般的戏剧版在前,落差或许也不会这么大。舞台上看到的是一个高龄的儿子和年轻的家长们,没有囿于不幸婚姻给下一代的伤害,更多是to be or not to be,他一定深入思考过,才能对巨婴家长们发出冷笑,才能果决地选择结束。而银幕上,当然,家庭伦理框架内也是一出合格的小戏,但就只是纯良少年的泪水凿穿了父母的心。

30分钟前
  • Mumu
  • 还行

当父亲质问儿子自己爱上一个人是否错误时,整个情绪就将走向不可挽回的地步,对孩子的期待不代表对孩子理解或关心,很多大人不明白这点,尽管自己也曾遭受到这样的经历,结尾还跟前作一样有个小设计,但故事本身实在太平淡无聊,霍普金斯老爷子客串还是挺惊喜。父子回忆只有那场海边游玩也太可怜了

31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打一星的確定有看懂嗎? 這是一部看完會很惆悵的電影,也許每個需要投射感情和期待或被投射的人,都應該要進戲院認真地看一遍。

35分钟前
  • Peter Kan
  • 力荐

逛到影院随便挑了这部来看,结果又惊喜又心碎。休杰克曼的演技真让我挺意外的,可能我对狼叔刻板定势太深了。片名容易让人觉得说儿子就是“儿子”,但看完觉得其实狼叔的角色才是“戏眼”,层次感非常丰富,让人又怜又恨又流口水(我本人哈哈 他好帅不要轻视抑郁问题,更不要试图用肤浅的以爱之名去解决,否则教训是任何家庭所无法承受的。

37分钟前
  • 罗罗车仔面
  • 推荐

其实就是就是一个儿子长大了,清醒的看到自己在父母心里是没有位子的。依赖性人格的母亲眼里只有父亲,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生命的幸福。离婚后的愤怒和不安全感不敢发泄给父亲,而全部发泄给了儿子。儿子似乎只是她追求恢复夫妻关系的筹码和工具。父亲的眼里只有事业,只有事业成长才能对抗他自己的父亲。继母的心在追求幸福婚姻,而并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原配妻子和孩子。甚至并不会内疚。看似幸福的一家人。每个人都在孩子不碍事的时候爱着孩子。在碰到对自己真正重要的问题的时候,儿子是并不在自己参考考虑因素里。每个人都真心的想去爱,每个人又其实无法给与孩子真实的爱,他们口口声声都是爱,其实他们最爱的是自己,他们的爱在孩子听起来更是撒谎和背叛。所以那个孩子终于自杀了。孩子最后死之前是带着笑容的,因为他知道了父

41分钟前
  • 卢瑟拌饭
  • 推荐

Nothing’s wrong but nothing’s exciting. Industrial product 看的時候忍不住想 兒該是Paul Dano呀 可惜這戲遲了20年

43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电影名是儿子但大部分特写反而给的是那个有钱精英白人爹,你不能指望着一颗心崩溃了再用所谓的爱去弥补吧。当爹实在是太容易了,一点点陪伴和牺牲都仿佛是珍贵的付出。而这些耐心都是有条件的,相互理解是如此困难。但不管怎样,还会有另一个女人抱着安慰他,“你做的已经够多了。”

45分钟前
  • DeadVolcano
  • 较差

《The Son》是挑觀眾的電影,比起導演前作《The Father》,或許稍顯「平鋪直敘」與「無病呻吟」,但前者適是去藝術化、生活流的表現,而後者也本是憂鬱症病人常受到的誤解。於我而言,本片有着東方家庭電影的細膩,以及一個令人心碎(但不意外)的結局,是足夠動人也有足夠說服力的。

46分钟前
  • 推荐

“The Father”有多优秀,“The Son”就有多平庸;前者是借着时间和空间的调度让故事变得有多精彩,那后者的平铺直叙就有多让人大跌眼镜。这个电影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文不对题,明明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儿子的戏份少的可怜不说,关键人物也立不住,硬生生被拍成了困在心绪里的爹娘…

50分钟前
  • 饮歌
  • 较差

才6分?傻逼吧

51分钟前
  • 棺材栳
  • 力荐

误把猎枪当礼物,那只是凶器。错把谶语当呼救,那却是遗言。以为教他游泳就可以剪断脐带,生命里溺水就只能割断亲缘。生活还要继续,我却无法继续。旧照无法缅怀,只会悲痛欲绝。五十岁的男人对往事念念不忘,重塑生活的同时怎会把宝贝当成垃圾抛弃。我用离开将你推倒,你用离开在我心中划上最狠一刀。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