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1983

HD

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亚克,Anne Alvaro,洛朗·布兰切,帕特里斯·夏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8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丹东1983 剧照 NO.1丹东1983 剧照 NO.2丹东1983 剧照 NO.3丹东1983 剧照 NO.4丹东1983 剧照 NO.5丹东1983 剧照 NO.6丹东1983 剧照 NO.13丹东1983 剧照 NO.14丹东1983 剧照 NO.15丹东1983 剧照 NO.16丹东1983 剧照 NO.17丹东1983 剧照 NO.18丹东1983 剧照 NO.19丹东198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丹东198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 简  介:  波兰导演瓦依达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两个英雄人物搬上银幕,他们是丹东与罗伯斯庇尔,他们本来是一起分享革命胜利的革命派,却无奈因为理想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后来更成为夙敌。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公安委员会,为了镇压反革命暴乱和打击投机分子,实行恐怖政策,因打击面过宽造 成人人自危。在那种环境下,...  ◎ 花  絮:  这是一部用新的视角探索和评价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片,揭示了革命阵营内部的国民公会与救国委员会、公安委员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瓦依达对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性格做了改动,将丹东描绘成一个充满理想和热忱、敢于斗争而不惜牺牲自我的英雄人物,目的在于借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来呼应其时正如火如荼的波兰团结...  ◎ 获  奖:  1984年 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  1983年 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奖  1984年 伦敦评论协会年度最佳导演奖  1982年 法国电影路易斯·德吕克奖  1984年 波兰电影节评论奖光与水的女神蹦蹦地球游戏厅爱的年龄差2羊城暗哨遗失的世界第三季客从何处来第一季街舞青春正经少主的幸福生活隧道2016赌圣1990热情似火2008厨神高压锅第一季水手服僵尸家有喜事2009粤语乳牙2019莎拉的笔记本新流氓医生秘果记忆的技法都市侠盗第二季变身2019冰尸玩过界神出鬼没新扎师妹4:美丽密令男子啦啦队!!大迷信1993理查三世1955命运探索者魔鬼褓姆家人2023密会明亮之星:主演凯莉·费雪和戴比·雷诺兹亲切的警察最后的愿望2018罗宾汉(粤语版)明日战记粤语广西的味道我们家蜜坛子枪神剧场版追女仔绝色天使之神秘代码

 长篇影评

 1 ) 一道历史题

  一部关于丹东与罗伯斯皮尔的电影,一个连当今的法国人都还能为此争论不休的历史题目。居然还是由一个波兰导演来拍摄,由此可见,Andrzej Wajda的豪气与才情了。
  丹东爱钱,爱美食,爱美女,但更爱民主与自由,罗伯斯皮尔生活简朴,私生活绝对无可指摘。但却迷恋权力,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最后像世上所有的独裁者一样,执迷的相信“我的意志即是人民的意志,我的理想即是人民的理想。“不用说了,这样的掌权者是容不下丹东这号人物的,虽然他们也曾亲如兄弟。
  以上即是我对丹东与罗伯斯皮尔的看法,(当然,是基于这部电影中,对他们的描写)。

 2 ) Wajda镜头下的和Przybyszewska笔下的SJ

一点毫无逻辑的不吐不快。作为一个同时喜欢这部电影和圣鞠的观众,观影体验真可谓精分。


波兰导演Andrzej Wajda在1983年拍过一部法革题材的电影《丹东》,讲述1794年4月前后丹东与救国委员会的冲突。电影原著是波兰戏剧作家Stanislawa Przybyszewska于1928年所著戏剧《The Danton Case》。罗伯斯庇尔是Przybyszewska笔下的悲剧主角,一个远见卓识却无能为力的卡珊德拉。在一般人看来,CSP与丹东开战,不过只是寻常派系倾轧。而在这位痛苦的哲学家眼中,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丹东的胜利将摧毁革命,而丹东的失败将摧毁革命的原则。他试图避免战争而不得,别无选择地以毁灭革命的方式拯救革命。多年以后,将剧本改编成电影时,有感于波兰时局的Wajda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Wajda并无意于表现罗伯斯庇尔的悲剧——恰恰相反,电影展现的是丹东的悲剧——一个理想主义者对强权的抗争与被毁灭。电影给与了丹东相当的同情——就连他的缺陷,他的陨落的幕后推手之一,也被表现为有血有肉的人的真性情。为了成全丹东的悲剧,原著作者笔下的悲剧主角罗伯斯庇尔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独裁政府概念的具体化面孔。

尽管文本和电影分裂,但主要角色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电影里的丹东,只是在原著基础上加上了时代的元素,镜头下的罗伯斯庇尔,忧郁与沉思中依旧留有Przybyszewska的刻痕,德穆兰依旧孩子气又执着,吕西儿勇敢而单纯——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圣鞠斯特。

在《The Danton Case》中,圣鞠斯特与罗伯斯庇尔的关系极为特殊。与罗伯斯庇尔而言,丹东是政治理念的冲突者,德穆兰是私人感情的冲突者,而圣鞠斯特,是一个可以毫无保留信任的朋友——罗伯斯庇尔不会与德穆兰探讨革命的前途,也不会向CSP其他人吐露他对丹东的感情变化,但他会在病中和圣鞠斯特谈论灵魂不灭与前线境况,会在与丹东和解未果后向年轻人倾诉他的愤怒与忧虑。这并不是说圣鞠斯特只是一个模糊的接听器,或者对话的宾语,他有自己的独立观点,他并不避免分歧,他与罗伯斯庇尔辩论,说服对方或者被说服。

有趣的是,Przybyszewska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在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之间存在着某种“爱”的情感,这是精神上的,不是情欲上的。Przybyszewska并无意刻意表现“爱”,但行文中仍可窥一二:CSP里的对话剑拔弩张,业已决裂的昔日旧友间冷淡刻薄,在说每句话都需要小心翼翼地措辞地时候,这两个朋友互相调侃,互相赞美,互相关心,无疑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到了Wajda的镜头下,这个角色变化之丧心病狂,与角色本身的丧心病狂,都令人大跌眼镜。电影一开头,圣鞠斯特拿着一捧花冲进罗伯斯庇尔的卧室,挑拨丹东德穆兰与CSP的关系,唆使罗伯斯庇尔处死德穆兰。直到在丹东被送上法庭,圣鞠斯特都在坚持不懈且毫无动机地要求毁灭丹东派一众。丹东被处死后,圣鞠斯特兴致勃勃地来到病得神志不清的罗伯斯庇尔身边,建议他担任政府的独裁者。令人不解的是,圣鞠斯特的唆使对情节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罗伯斯庇尔最后决定逮捕丹东与圣鞠斯特并无明显关系),即使认为这个角色更多地作为某种象征——比如疯狂的国家意志——也不能自圆其说。关闭报社,逮捕记者,操纵审判,压制国民公会,都与圣鞠斯特无关,恰恰相反,圣鞠斯特在电影里表现出未开化野蛮人一般的粗鲁与暴力:例如当街撕碎指控委员会为独裁者的标语,当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发言时殴打议长,撕毁议长的文件,等等。此外,圣鞠斯特与罗伯斯庇尔的互动,充满了毫无必要的暧昧色彩——也许这只是Wajda所理解的Przybyszewska所言的“爱”,也许Wajda试图用homosexuality暗示某种变态与邪恶。即使Homophobia可以归结为所谓时代局限性,但以如此角度刻画人物,显然不是高明之举。导演对圣鞠斯特的刻画,很难不归结于纯粹的恶意。

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历史和艺术的解读方式,即使真人真事,艺术加工也不为过。但不论艺术的目的究竟如何,对于一个为共和国浴血奋战,为拯救革命与捍卫原则不惜去死的不满27岁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如此不择手段的抹黑,很难说是一种负责任的诠释。在技术角度上,《丹东》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但电影对圣鞠斯特的刻画,称之败笔也不为过。

 3 ) 《丹东》为何令我如此恐惧?[猫]

一部电影的恐惧 不知道它从何时开始 直到我有知觉 直到它已咬破我的皮肉 直到它的毒液已刺进我的血管 渗透我全身 我开始发抖 不知是心脏、血管 还是空荡荡的胃…… 没有胃液、胆汁、胰液、血液 只有燃烧“震颤”的毒液 我体内有各种颜色 各种细微的、密密麻麻的味素 它还在吐红信子 喷出催眠的仪式 我如坐针毡 却困在原地 我想奔出烈焰 又想忍受这煎熬 换得燃烧殆尽后 沉入大海的宁静 可它没有给我海 也没有风 只有继续发热的灰烬 我无处躲藏 也无人倾诉 默默蜷缩在一个人的黑暗里 多么希望 有人轻抚我的背 给我三秒钟温暖 199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200周年,《南方周末》文化版一整版讨论法国大革命,当时我对法国的一切都充满兴趣,历史书上这章课文,我已默默看了多遍,也对那些复杂的派别关系有些着迷。疯子手里拿着那份报纸十分得瑟,让我眼馋,因为我们住校生能买到的报纸,只有校园破书店小贩手头的那几张罢了,于是我只能找他借,一直缠到他烦了,我才终于借到手去复印,看完。如今这份复印材料依然躺在我家那堆资料中,疯子早已投身哲学,而我也在跟艺术(包括文学)死磕,渐渐远离了少时对政治历史事件的热情。 2002年,我为基斯诺夫斯基着迷,继而发现了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看到他对毕希纳的剧本《丹东之死》的介绍,我第一次用具体到个人的、牵涉到内心信念的角度去看这段历史,心里沉重,我迷惑于丹东的伊壁鸠鲁主义和罗伯斯庇尔的禁欲、严苛统治这两极殊途同归的虚无之境,也怀疑毕希纳写完此剧就病亡有可能是因为遭遇信仰危机。我也有些颓丧,但还不至于恐惧。 2010年,我去一个活动看电影《丹东》。这是一个波兰导演1983年的电影,导演的立场在丹东这边,对罗伯斯庇尔也抱有一定理解,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部电影蕴含了多少苦涩、悲壮的寓意,也许它就是导演本人的武器。导演势必体会过类似的恐怖气氛,因此能把这种政治压力下的集体恐怖渲染得如此逼真,把我青春时代读到的文字变成了狰狞的影像,摆出这场恐怖的催眠仪式。 可这部电影为何会让我如此恐惧呢?我都恐惧到快要站起身冲出屋子了!等我精神恢复正常后,我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 恐怖片迷应该知道,把声音关掉,一部恐怖片的恐怖指数会下降很多。严肃电影要制造恐怖效果,配乐及音效依然很有用。这部电影的配乐偏古典,有时用一种音阶变化不大而且拉得很长的声音来营造紧张氛围,大卫•林奇的电影就经常用这种配乐(他自己也常常参与作曲),这种声音搭配人物运动缓慢的动作(非慢动作镜头),能让人产生压力,很有代入感,再添加上有节奏的提琴声——比如公安委员会签署丹东等人的逮捕令时,这一层层声音把气氛推到顶端,也刺激出观众的情绪高潮——似乎《闪灵》的配乐也是这么玩的。 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声音也让人有恐惧感,每个人物对民众或开会人士演讲时,声音都很激动,因为大革命的政客们演讲时那种压人的气势,本来就是一种征服敌人和民众的武器。这些声音在很好的音响效果之下越发突出,连同民众呼啦啦的声音,一起创造出当时恐怖统治的气氛。 说起这些人,丹东、罗伯斯庇尔当然有许多特写镜头,他们内心的纠结,不是靠对话,更多是靠身体细节表现的,比如罗伯斯庇尔的身体始终笔直挺立,这是禁欲主义者严厉控制自我的外部形态,而他的病态内心,也是从僵硬的动作、人前冰冷人后惊恐的眼神、满身大汗流露出的。有个镜头特写,他演讲的时候,两脚踮起,这既是他色厉内荏的表现,也是他已将全部精神、力量集中到演讲——极端恐怖政策的武器——上的表现。无论是被逮捕等判刑还是准备上刑场,丹东派的人,脸都铁青发白,动作呆滞又如惊弓之鸟,这真是将死之人的神态,化妆化得好。而罗伯斯庇尔的公安委员会委员们,要么眼睛里放出病态的激情光芒,要么妆化得妖气鬼魅,这些都会让观众不安。剧中人处于恐惧、紧张的状态,投入看戏的观众也会跟着恐惧。当被囚禁的嘉米叶•德墨林看到丹东时,我知道他一定会脆弱无助地扑向偶像的怀抱,因为我也入戏了。 这个戏还有个让人产生恐惧的方法,导演会突然给某些静景特写,比如罗伯斯庇尔在画室被画成神话人物的那场戏结束时,镜头突然从他脚下的“阿多尼斯”聚焦到前景的石像之脚,我不知道导演这是要表达什么,但这样的处理加上紧张的配乐确实会让人不安,更不用说那个老妇人擦洗断头台时拍铡刀的镜头了。当我这种敏感的观众被带入那个恐怖氛围,这些静态景物都会让我害怕。 说了这么多,估计我是当晚唯一被吓坏的观众,想起多年前自己对这段历史的兴趣,自然感觉幼稚。历史不是纸间的符号,是具体的血肉之躯和激烈往事。法国大革命中丹东和罗伯斯庇尔抱持的两种革命理念,基本上到现今依然存在,这里不再多说。这类电影制造的逼真的历史氛围,能使观众经历一种仪式,或许会打动一些后人:当你想遵循某种理念而拿起屠刀时,请摸摸自己的脖子,看看法国大革命吧。

 4 ) 看它仅仅法国大革命本身值得研究

片子中的人物,说起话来,全都歇斯底里,而且说起来没完没了,特别沉闷,没有把那个波澜壮阔又恐怖无比的年代表现出来。丹东有一一定性格,但由于导演控制力不够,这种性格反而因为话多而冲淡了,搞得英雄不英雄,怪物不怪物,书生不书生的。而罗伯斯庇尔,也不像一个暴君,许多举止相当莫名其妙,不合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开头和结尾那个小孩子的安排,意味深长。

 5 ) 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第一条 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

第二条 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La Nation)。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国民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第四条 自由是指能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每一个人行使其自然权利,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相同的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只能以法律决定之。

第五条 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强制去从事法律所未要求的行为。

第六条 法律是公意(la volonté générale)的表达。每一个公民皆有权亲自或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订。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是惩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的眼里一律平等的所有公民皆能按照他们的能力平等地担任一切公共官职、职位与职务,除他们的德行和才能以外不受任何其他差别。

第七条 除非在法律所确定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任何人均不受控告、逮捕与拘留。凡请求发布、传送、执行或使人执行任何专断的命令者,皆应受到惩罚;但任何根据法律而被传唤或逮捕的公民则应当立即服从,抗拒即属犯罪。

第八条 法律只应设立确实必要和明显必要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通过并且公布的法律而合法地受到科处,任何人均不应遭受刑罚。

第九条 所有人直到被宣告有罪之前,均应被推定为无罪,而即使判定逮捕系属必要者,一切为羁押人犯身体而不必要的严酷手段,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第十条 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它们的表达没有扰乱法律所建立的公共秩序。

第十一条 自由交流思想与意见乃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自由地言论、著作与出版,但应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此项自由的滥用承担责任。

第十二条 人权和公民权的保障需要公共的武装力量。这一力量因此是为了全体的福祉而不是为了此种力量的受任人的个人利益而设立的。

第十三条 为了公共武装力量的维持和行政的开支,公共赋税是不可或缺的。赋税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平等地分摊。

第十四条 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决定公共赋税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批准,知悉其用途,并决定税率、税基、征收方式和期限。

第十五条 社会有权要求一切公务人员报告其行政工作。

第十六条 一切社会,凡权利无保障或分权未确立,均无丝毫宪法之可言。

第十七条 财产是不可侵犯与神圣的权利,除非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对它明白地提出要求,同时基于公正和预先补偿的条件,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

 6 ) 法国大革命的风月恐怖

法国大革命中,当革命政府公安委员会主席丹东意识到个体伦理的重要性后,也开始了自己和曾经的战友、集体公义信仰者罗伯斯庇尔走向决裂。掌握国民议会的丹东号召结束恐怖,并在人民中树立重塑地位,他不愿再看到“断头台成为礼拜堂”,而掌握罗伯斯庇尔则在革命委员会压力下,誓将“以革命的恐怖主义对付反革命的恐怖主义”进行到底。
波兰大师瓦依达的影片忠实于整段大革命史,在期间,所有人都是焦躁暴怒的。我们可以看到大鼻子德帕迪约饰演的丹东陶醉于奢华的个体生活,并斥责别人:“你若把贫困视为革命的一种美德,就加入罗伯斯庇尔吧。”最终他却成为历史交替期的牺牲品,在1794年风月被自己一手建立的人民法庭送上了断头台,5个月后,敌人罗伯斯庇尔的头颅也来陪伴他了。这是献血融成的大革命史,这也是瓦依达对波兰的担忧。

 短评

“政治和正义无关;人只有在能维护自己权利的时候,才有权利。”人类存在的地方,极权独裁几乎是必需的,小至单位机构,大则国家政府,个人意志往往凌驾于所谓法律人权;当丹东在自己所创立的法庭上被审判,无疑狠狠扇了一记革命的耳光;首尾真好,配乐真好,恐怖气氛十足。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V6Cgnldh70/

9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他总是像明星一般耀眼...非但人格。还有信仰。

12分钟前
  • cowsumy
  • 推荐

3.5法庭对峙时对白有张力,其他时候马马虎虎革命法庭拒绝记者进入法庭记录发言,严禁被告发言。丹东同伙A:这是政治审判,政治和正义无关。B:我不想死,我有活着的权力!A:人能维护自己的权力时才有活着的权力。结尾罗伯斯庇尔幡然醒悟:革命走错了方向,独裁成为必须,民主成为幻影

13分钟前
  • Eden's Curve
  • 推荐

豬隊友也壞了不少事//文青vs普青//貴圈真亂(R去求C放棄D,C不從,R於是回去就說要arrest D但還想給C機會, SJ又不願意放過C,C後來又後悔拒絕了R)//女性角色都很醜//演SJ的太老了//都是咆哮帝啊//C圖森破呀//都很fashion//David為毛咖一腳?//“Revolution eats its own children“//馬屁拍錯了

15分钟前
  • sarah🇺🇦
  • 还行

我觉得波兰人拍这个题材很合适。捕捉到法国大革命中人们的热狂病。只有经历过共产国家社会运动的人才能体会吧。瓦伊达的中国影迷不爱这一片很离奇。难道中国文艺人士现在都成了诗人不讲政治了?所以我怀疑,那么多人号称自己喜欢法斯宾德,却不晓得在喜欢些什么。。。

18分钟前
  • dinosaurs
  • 推荐

服饰穿越很赞!如果想看海顿莫扎特和舒伯特门德尔松同时出镜,那么就是这部片子

22分钟前
  • 正统文化代言人
  • 推荐

真的是【革命之後殺全家】?相反 羅伯斯庇爾更有意趣 他也不能算施化 類似披掛著修道袍的盧梭中毒者 當年既反對共和 又不完全贊成君主立憲 當然跟前身勾搭路易十六的吉倫特派也不合 且是戰爭輸出論的強烈反對者 希望用立法會議來取代革命 結果為了理想國不止砍了國王 還砍了革命派等當年眾基友的腦袋

26分钟前
  • 库库尔坎
  • 推荐

优绩威权审判古典自由?倒不是脸谱化而是概念化,说没有具体的人在其中又看到各种各样的喜怒嗔痴,说有具体的人在其中实在所有的细节都凝结为了不真实的激昂状态,就好像……这些人没有自己的肉体,只为一个理念活着2.4

31分钟前
  • Ke
  • 推荐

政治讽喻剧,影射当时尚处于军管的波兰。拍得太脸谱化,不好玩。瓦伊达把丹东完全拍成了瓦文萨,有意思的是它也让观众看到丹东/瓦文萨这种魅力型领袖的弱点:无视规定和程序。瓦伊达是瓦文萨的脑残粉。他在瓦文萨政府中任过职,让瓦文萨在《铁人》里扮演了他本人,前年又拍了部《瓦文萨:希望之人》。

36分钟前
  • 艾弗砷
  • 还行

对人物进行象征性的表现是成功的,契合法国大革命、丹东与罗伯斯庇尔各自身上的悲剧。冷色彩的处理和男孩背书的艺术加工是妙笔,入狱时的重金属节奏缓慢沉重,压抑紧迫。剧作张力得益于历史本身,对历史时期和政治恐怖的社会反思简单平面,因此整体平庸,不为所动。

37分钟前
  • 林不空
  • 推荐

无论瓦伊达在何等程度上导演了自己的历史(历史何尝不是在导演自身),戏剧化的表演都很好地演绎了这场残酷荒诞的革命道德戏剧。丹东、罗伯斯庇尔、德穆兰的几场独白和对话实质是革命、“人民”、自由、法律、民主、权利与共和国之间关系的最佳阐述。配乐的金属味森然可闻

40分钟前
  • Sarcophagus
  • 力荐

罗伯斯庇尔审判了丹东~那幼童审判了罗伯斯庇尔~很公平~

44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力荐

丹东和罗伯斯庇尔一个是激情的革命者;一个是稳健的政治家。当丹东走上断头台之时,两个人都失败了,而且没人能说得清谁的失败更具有悲剧性。两人的关系让人想到米洛斯·福尔曼的《莫扎特》。

48分钟前
  • 石墙
  • 力荐

最触目惊心的一幕就是断头台下汩汩的鲜血,和那颗饱含灵魂的头颅被高举示众

4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服装不错。

53分钟前
  • AP
  • 很差

瓦伊达最好的电影之一。(至少前三)曾经被拥罗的历史学家评论过“我希望将会有和您一样的才华横溢的导演站在罗伯斯庇尔一边。”以及某人诟病和历史的不合,不知导演只是以历史浇自身之块垒,单纯还原历史,如那部200周年献礼片和大部分历史片,只会拍成平庸之作。这部电影出现的大量象征,有机会详细

58分钟前
  • 好想成为大熊猫
  • 力荐

Ceux qui réclamaient le droit du peuple deviennent finalement les tyrans. 瑟瑟发抖掉眼泪的Desmoulins可爱。就找不到一个会说法语的小矮子能演罗伯斯庇尔吗?(妈耶,后来看福地又有点喜欢这个小矮子。17.11.26 @中国电影资料馆

60分钟前
  • 说了我是黑无常
  • 还行

瓦依达失手过吗?大家都费尽心思巧舌如簧,真爱那些立体的角色们。法语叫名字那么温柔,除了名字剩下的字词话语要么乖戾,要么疲惫,都要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看的时候觉得必须恶补那些历史,不然不配看这么好的片子

1小时前
  • RUN ORANGE RUN
  • 力荐

2017.11.26 重看。雅各宾派的蓝(罗伯斯庇尔)白(恐怖)红(丹东),最后小男孩穿着与丹东同色的血红色天鹅绒还魂,极其强大而完美的政治惊悚。罗不相信人民是有道理的,丹东希望停止血腥也是有道理的,可是为什么两个人最后都死了呢?因为他们是两个人。两个人就有了政治。政治无关正义。细节完美。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