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

HD中字

主演:Harry Baur,安妮·迪科,珍妮·霍尔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3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贝多芬传 剧照 NO.1贝多芬传 剧照 NO.2贝多芬传 剧照 NO.3贝多芬传 剧照 NO.4贝多芬传 剧照 NO.5贝多芬传 剧照 NO.6贝多芬传 剧照 NO.13贝多芬传 剧照 NO.14贝多芬传 剧照 NO.15贝多芬传 剧照 NO.16贝多芬传 剧照 NO.17贝多芬传 剧照 NO.18贝多芬传 剧照 NO.19贝多芬传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贝多芬的情感地图: 虚构VS真实

  

  举凡名人的传记影片大多不脱事无巨细地罗列人生经历的窠臼:单线程地描述诸如早聪早慧的成长烦恼,一波三折的事业成败,花团锦簇的情感经历以及命运多舛的个人传奇.......凡次种种如同一份参加招聘的个人履历,或是革命公墓上的墓志铭,对于籍此缅怀膜拜抑或八卦猎奇的观众们来说,看多了未免起腻,嘴里淡出鸟来。于是,根据"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的原理,当那些名人的"正解"(或者叫做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被反复重复以至于观众大量流失票房业绩惨淡之后,穷则思变的电影人学会了"歪解""曲解""反解"这些出奇制胜的法宝从而中咸鱼翻身。近在内地,有诸如霸占内地电视时段多年,流毒甚广的"戏说某某"系列。远到好莱坞,就有这一部对贝多芬的生平做大胆猜想,试图解开贝多芬生平一大谜团的"永恒的爱人"。

  说起贝多芬,70年代的孩子一定很有亲切感。打小他的名字就出现在咱们的小学课本里。不过最突出表现其价值的首推"思想教育课"。每次学校发起活动,号召向张海迪学习的时候,贝多芬必定会被拿来做人肉布景板,跟他一起陪跑的,还有另一位大叔"奥斯特罗夫斯基"。这两位"身残志坚"派的左右护法,经过思想老师人肉大喇叭长期的宣传教育,久而久之对我形成一种误导,那就是他们身上摒弃了人性上一切缺点弱点,由特殊材料制成,生来是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活着。如同最高指示教导我们的,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连贝多芬终生未娶,都被主流意识形态拔高到"为音乐保持了童贞"的地步。这不禁让我这个每晚放学路上只琢磨今天餐桌上有什么好菜的追求"低级趣味的人",对贝多芬这尊不食人间烟火的乐圣敬而远之。可是这一印象,很快在某个暑假被一本叫《读者文摘》的杂志打破了。对这本杂志,相信当年的文学青年们都不陌生,这是一本销量堪比《故事会》格调类似于今天的《万象》的杂志,一般以思考思考人生探讨探讨理想,搞搞小布尔乔亚小情小调为主,是当年小资文青预备役的阅读宝典和时尚符号。颇像今天的张爱玲春上村树或是一个礼拜一定要去一次星巴克。跟风就要跟的有格调,至少当时读《读者文摘》算是有格调的。于是放假也别闲着,要鞭策自己上进做个"脱离低级趣味的"合格的文学青年。终于在某一期的《读者文摘》扉页上,在这个通常挂满名人名言的版面上,我与贝多芬的三封情书《致永恒的爱人》不期而遇。"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你当感受痛苦了---唉,凡我住的地方,愿你也同我在一起,我将设法使我能和你共同生活,当你不在我的面前,我度了何等的一种生活!!---我到处为人们的善意所追随,自己觉得不配有此,也不愿有此,而人对人的谦卑,使我心痛,当我在宇宙的总体中视察我自己是什么,而世人所称为最伟大的人物又是什么,当我想起你也许星期六日才接到我的第一次消息,我哭起来了---你固然也有爱情,但我对你的爱情更加浓厚---在我的面前决不要把你自己隐藏起来---祝你夜安---我必须去睡。唉,上帝呀—我们相距这样近!又这样远!我们的爱情岂不是一种真正的空中楼阁---可是他也和天一样稳固的。"当这样饱蓄激情,激扬爱意的文字大面积向我袭来时,我被震得瞠目结舌。这就是那个印象中冷峻而狂暴的贝多芬吗,这就是"把童贞献给音乐""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贝多芬吗?"当我晚上睡在床上之时,我的思绪都奔向你,我永远的爱人。有人快乐,有人哀伤,等命运之神垂听我们的话语再静待结果吧,只有全然跟你生活,我才能活下去,否则,宁可不要活。是的,我们非如此不可。""我们的爱情除掉经过牺牲与不求全外,安能有其他方法使之实现,你不完全是我的,我不完全是你的,此事你安能加以改变。---天呀,你试看一看美丽的自然;对于那必然的事件要放宽心些---爱情要求一切的一切,这完全是对的,我对于你,和你对于我都是如此---我必须为我和你而生存......"这些灵魂的不安,情感的焦灼,也是那个以音乐为使命心无旁骛的贝多芬吗?鉴于此前,我对情书的认识只限于徐志摩《爱眉小札》里"爱你的摩摩"以及琼瑶阿姨的"好痛苦好惆怅",陡然见识这样大气磅礴具有宗教美感的情书,顿时自惭形秽起来,这才是追女孩的高手啊。这让我对他的好感陡增,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我开始慢慢接触他的音乐作品和传记,以及反应他生平的各种电影作品。而动力,就是他这三封《致永恒的爱人》的情书。

  究竟谁是这位"永恒的爱人",谁曾经如此被贝多芬热烈而崇高地爱过,时至今日还是个未解之谜。无数的学者对此发表过看法,意见都不能统一。就因为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所以影片《不朽的爱人》剑走偏锋,以此为线索,还是比较冒险的。而精彩的看点,也就在本片如何寻找这位"不朽的爱人"又如何自圆其说上。

  影片以贝多芬的葬礼开始,他的学生申德勒陪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在整理他遗物的时候,申德勒发现了三封他写给"不朽的爱人"的情书,根据贝多芬的遗嘱,他的财产也遗赠给这位神秘的女士。为了执行先师的遗愿,申德勒踏上了寻踪之旅。


  I."当我到达那寒冷和最危险的顶点时,我的心如同夜间的花朵把自己关上"---贝多芬与茱莉亚


  影片:申德勒拜访的第一站,是维也纳的茱莉亚.琪夏尔蒂伯爵夫人。当年正值二八年华的茱莉亚,从意大利赶到维也纳的表姐家,去听仰慕已久的贝多芬的演奏会。大厅里有位年轻俊朗的男子正在弹奏《悲怆奏鸣曲》,茱莉亚因为迟到只能在休息室等候。正当她百无聊赖之际,一个四肢粗短,相貌古怪的男人突然从沙发后面冒出来,对演奏者的技巧大加鞭笞。这次邂逅促成了贝多芬当上茱莉亚的钢琴老师,两人由此迅速堕入爱河。正当两情相悦的蜜运期还在胶着时,茱莉亚的父亲收到了来自卡列泊克伯爵的求婚,也就是在弹奏《悲怆奏鸣曲》是被贝多芬恶批的那位帅哥。茱莉亚向父亲表示自己心有所属,希望嫁给贝多芬。父亲不得不向女儿坦言,社会上对贝多芬已经耳聋的言传声嚣尘上,要继续两人的关系必须对贝多芬进行一下考验。于是,以测试新钢琴为名,贝多芬被叫到府上。在空无一人的大厅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从指间流淌下来,他俯下身把耳朵贴在琴键上感受着音乐的流动。而在隔壁通过窥视孔观察这一切的茱莉亚也被这一幕打动了,茱莉亚悄悄走到他身边把手搭在他肩头,说父亲会答应他的求婚。刚刚还沉浸在音乐中的贝多芬,此刻暴怒了。对桀骜的贝多芬来说,这种试探是一种侮辱,是对他感情的一种掠夺。他愤然离去,而黯然神伤的茱莉亚最后还是嫁给了那个三流的音乐家卡列泊克伯爵。当申德勒拿出那三封《致不朽的爱人》后,茱莉亚唏嘘不已,但她肯定自己不是这位"不朽的爱人"。

  史实:贝多芬与茱莉亚的初次相遇,是否如白瑞德与郝思嘉式充满戏剧性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历史上茱莉亚对贝多芬的爱情,绝没有影片中这样罗曼蒂克。两人相识于1800年,旋即堕入爱河。1801年,贝多芬曾跟自己的朋友威格勒说她是"一位可爱迷人的女郎,她爱我,我也爱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我觉得婚姻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可他对这段感情的前途也心存疑虑"不幸的是,她不属于我这个阶级。"果不其然,茱莉亚的感情迅速冷淡下来,把热情转向了一位不入流的贵族音乐家卡列泊克伯爵。失聪加失恋的双重打击,使贝多芬陷入绝境。在茱莉亚与伯爵热恋的1802年,贝多芬试图自杀,并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你们这般人,把我当作或让人把我看做心怀怨恨的,疯狂的,或愤世嫉俗的,他们真是侮蔑了我!你们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隐由!"。所幸的是,这种身心两方面交织的绝望和痛苦并没有把他击垮,正如遗嘱所说"是艺术!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至于茱莉亚是否看到过那三封《致不朽的爱人》,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她晚年曾深情款款地回忆起他"非常丑陋,但又十分高贵,拥有优雅的情感和修养。"至于这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的确是贝多芬题献给茱莉亚的。当时其实叫做"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后因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布把第一乐章的音乐比做瑞士卢塞恩湖上的夜色,于是聪明的出版商就把《月光》作为这首曲子的标题流传至今。这首作品以爱情安抚焦虑不安的灵魂,如水般的柔情可以想见当时的贝多芬是如此热恋茱莉亚。但随之而来的痛苦和绝望把贝多芬推向了与外界隔绝的幽谷。他把自己的心灵关上,幽闭到自我的世界里,只用音乐跟外界交流。



  II."在嘴唇和声音之间,某种东西在垂死挣扎"---贝多芬与安娜

  影片:申德勒通过茱莉亚的指点,来到了中欧。茱莉亚认为这位"不朽爱人"是匈牙利的女伯爵安娜。他们相识于一场糟糕的音乐会。当时贝多芬由于耳聋,把一场音乐会指挥得七零八落。在众人的嘲笑讥讽声中,安娜勇敢地走上前去搀扶他走出大厅。在那一刻,两个心灵相通的人走到了一起。独居的女伯爵带着三个孩子居住在维也纳,而拿破仑征服欧洲的铁蹄踏碎了他们安宁的生活,战争又夺取了她小儿子的生命。对沉浸在痛苦中的安娜,贝多芬送上了自己的音乐,他说"让我们以音乐来表达吧"。战后贝多芬和安娜还有她的两个女儿住在了一个庄园。安娜对申德勒表示,与贝多芬同住的一年是两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因为他们相互依恋,如胶似漆。贝多芬称女伯爵为"忏悔之神",对她无所不谈。当申德勒庆幸自己找到了"不朽爱人",决定把三封信教给安娜时,安娜拒绝了他。安娜自认自己绝不是这位神秘的爱人,因为她知道在贝多芬内心一直有一个隐秘的爱人。于是申德勒再次踏上旅途。

  史实:这位安娜的原型是匈牙利贵族约瑟芬.冯.布朗斯维克女伯爵,她与贝多芬的感情开始于1804年。当时她是位风姿卓越的少妇,曾经嫁给比自己大30岁的贵族,新近又成了寡妇,独自带着三个孩子住在维也纳。贝多芬曾在1805年与她热恋,并给她写了不少情书。可她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准备好与贝多芬发展进一步的关系。她说"我对你的爱无法言喻,正如一个温柔的灵魂对另一个的爱,"并且强调"你不能接受这样的约定吗?"她与贝多芬的关系维持的时间并不久,并于1810年又嫁给了另一位贵族。看到这里,或许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在音乐上横扫欧洲的贝多芬会在爱情上屡战屡败。在那个壁垒森严的等级社会,出身寒微的贝多芬纵使有着广袤的心灵高贵的灵魂激昂的生命,却失去了作为一个人而拥有爱的权利。本该是抚慰孤独灵魂的爱情,却成了一剂毒药,感情激越如贝多芬,也许不得不饮鸩止渴吧。



  III."我爱你,如同某些幽暗的事情在爱"---贝多芬与乔安娜

  影片:经由安娜的指点,申德勒回到德国,拜会了贝多芬的弟媳乔安娜。因为女伯爵认为,乔安娜才是这位"不朽的爱人"。乔安娜是贝多芬已故世的弟弟佳士帕的妻子。申德勒拿出三封信让乔安娜确认时,乔安娜承认,自己就是信中所称的"不朽爱人"。申德勒对此非常震惊,于是乔安娜道出了原委。早年的贝多芬和弟弟佳士帕,都对家具商的女儿乔安娜一见倾心并展开追求。很快乔安娜怀上了贝多芬的孩子,两人相约在酒店碰头私奔。由于路遇大雨马车陷入泥泞未能即使赶到,而在酒店等候的乔安娜以为贝多芬爽约便离开了。阴差阳错之下,乔安娜嫁给了佳士帕,贝多芬由此认为乔安娜水性杨花,便处处对她刁难,并与兄弟佳士帕决裂。当佳士帕肺病去世后,贝多芬便把侄子也就是他跟乔安娜的私生子卡尔接来扶养,培养他学音乐。卡尔是个既没有天赋也没有志气的小伙子,在伯父的神童培养计划之下,他感到窒息,又自杀未成。贝多芬此时内外交困,可他晚年的作品《第九交响曲》依然轰动全城。乔安娜在听了他指挥的《欢乐颂》后,主动打破坚冰去看望病重的贝多芬,直至他安然辞世。影片结尾,在第五钢琴奏鸣曲的映衬下,乔安娜在贝多芬墓前念出了信的结尾"我现在该就寝了,别急燥,爱人,今日,作日,我含着泪渴望你来,你......你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那么再会了。别停止爱我,永远是你的,永远是我的,永远是我们......"

  史实:对于任何一个稍微知道贝多芬生平的观众来说,这个情节设计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只有好莱坞这样出奇制胜的编剧,才敢做这样大胆的猜想。至今没有任何资料能支持这一猜想,也没有任何评论家出来赞同这个设计。因为历史上贝多芬与弟媳水火不容,把他们扯到一起,简直是火星撞地球。他的弟媳是个非常不检点,在婚前名声就很糟糕的女人。在其丈夫死后,贝多芬与她为了侄子抚养权的问题,打了四年官司。这成了他晚年一大困扰。他对侄子卡尔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希望培养他成为音乐家,可以不争气的卡尔为了反抗伯父的高压政策,居然用火枪自杀,结果没杀死自己,只是弄了个重伤。这件事差点要了贝多芬的命,他的身体在晚年每况愈下,更有一次在寻找卡尔的途中淋了雨,并发了肺炎,最后导致了他死亡的加速。好莱坞编织的这个幽暗的爱情故事,也许更适合观众的猎奇心理。我只能说,这样的改编,太好莱坞了,太不德国了。


  IV."欢乐,好象太阳运行在那壮丽的天空"---贝多芬的大空之爱

  其实,在本片涉及的几位女子之外,史学家们对"不朽的爱人"还有其他的猜测。比如著名"爱丽思"---特丽莎.马尔法蒂。她在1851年去世时还保存着贝多芬那首著名的钢琴小曲手稿,上面写着"致爱丽思",而爱丽思是贝多芬对特丽莎的昵称。还有曾经获赠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的安东妮.布兰塔诺。以及贝多芬曾向朋友提到过的爱米莉.赛伯德。其实,贝多芬一生爱过的女人不胜枚举。正因为他有着诗人一般的细腻和音乐家一般的激情,他对情感的需求也就特别旺盛。正如赵鑫珊所言,贝多芬是一个"力比多"特别充沛的人。更有学者认为,这个"不朽的爱人",不是某位具体的女性,而是贝多芬内心理想女性的一个综合体,是超脱红尘俗世肉体吸引的精神上与他高度契合的精神伴侣。贝多芬的情感变迁,就如同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变迁一样,从早期的音乐格守形式,具有古典主义风格,到中期的个人独创与古典主义并举,转向浪漫主义风格,直至晚期的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完全进入浪漫主义风格。


  当然,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贝多芬,还有也许要多年以后蓦然回首才能见到的他——加里·奥德曼。他看着这个嘈杂的世界,一如他作为演员本身冷漠地看着好莱坞。所谓熙熙攘攘,所谓起伏跌宕,何尝不是被排演的,何尝不是被规定的。他一眼看穿了这一切,而那冷冷的一眼使我终于记起了他。奥德曼是那种撕碎剧本的演员。他安静地坐在一边,电影属于他的部分缓缓流过;他猛地站起来,电影的架构马上就颠簸起来:镜头,音乐,还有对白。这一切只剩下残骸,我们也许会意识到曲终人散,但我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个疯子总算给摆脱了。这个象雄狮一样的贝多芬,这个和自己和世界和所有的一切搏斗了一生的男子,为了上苍赋予他的才华,为了上苍又不舍得让他泄漏所有机密的吝啬,为了他清晰地了解这一切。贝多芬是如此的灼热,奥德曼没有滥用这种灼热,他又一次深深把自己包裹起来,纵然鲜血淋漓,纵然呼风唤雨,他淡淡看着这个世界,一如看着自己早已枯干的残骸。 贝多芬的天才是由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一部《谈艺哲学》都比不上他这么个活例子能证明人的命运首先决定于他的性格,而其次服从于由于性格而派生出来的选择。就像劳逊在他的《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里说得那样:戏剧处理的是人的性格的特征。这部电影犹如一副油画,缓缓打开,奥德曼用他的演技勾勒出一个充满张力的贝多芬,一笔一笔,又是一笔。当影片接近尾声,耳聋的贝多芬(奥德曼)缓缓转向掌声雷动的观众,他惊呆了,随即轻轻一笑:总算上苍这次疲倦了。

  影片行将结束,编导也着意突出贝多芬在创作上的革新和个人情感上的升华。当垂暮的贝多芬指挥《第九交响曲》时,他仿佛回到了伤痕累累的童年:鳏居且不得志的父亲每天醉醺醺地回到家中,对贝多芬就是一顿毒打。父亲要他练琴,要他像莫扎特那样做一个光耀门楣的音乐神童。被暴打之后,贝多芬悄悄爬上阁楼仰望星空。他在月色下向森林奔去,在一个倒映着星空的池塘里,他仰躺在水面上,镜头不断上拉,水面和星空融为一体,在《欢乐颂》的映衬下,小贝多芬融化进整个星空里。这段是整个影片的神来之笔,将《欢乐颂》那种无与伦比,超出银河,超出宇宙,驾凌于一切物质与精神至上的大彻大悟的境界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的贝多芬,已经没有了"扼住命运咽喉"的剑拔弩张,也没有了悲怆哀恸的桀骜不羁。他在生命接近终结的时候,传达了对整个人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是超越所有世俗的桎梏,达到精神上永恒宁静的大空之爱。他的音乐为人类的终极命运指明了方向,就像《欢乐颂》里唱的那样"啊,越过星空寻找他,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虚构和真实,终于又一次在人生的地图上经纬而过。我们手执地图,又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2 ) 贝多芬神话与戏剧故事

贝多芬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应超乎东方人民的想象。不仅在古典音乐领域,贝多芬在哲学、意识形态甚至政治上都有重要地位。他在世的名气、后世愈发巨大的名望都离不开时势的需求和众人的追捧,可谓“神话”的诞生。

贝多芬神话的崛起与耳疾密切相关。无论是传记和电影,耳疾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事实。它虽然对贝多芬的生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贝多芬的坚强意志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反而达到了音乐家的最高成就。这种强烈矛盾增强了悲剧性;又使他的成功变得更加不可思议,进而使人们获得超人的印象。

既然是在表现“神话”,那么电影稍欠真实性,也是可以理解的。它是典型的传记电影,既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又有夸张、渲染、二度创作的成分。它可以起到古典音乐宣传的作用,但由于真实性的缺失,假如全盘相信,则造成对历史人物的某些误解。

此片以遗书作为线索,回溯贝多芬的年轻到年老的一生。不同的角色转述自己的记忆,这种“老套”叙事是对影史著名影片《公民凯恩》的效仿。

剧本人物塑造较好。三位女主角不一定美得倾国倾城,但各具特色,使人印象深刻。比如温柔的Giulietta倾慕贝多芬的才华,贝多芬已为她下了聘书;他为她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发现自己被测试时愤然离开。此时观众知道,贝多芬的耳疾使他不能自如演奏,也不能娶到所爱的姑娘,更不能让其他人知道,而世人皆误解他是暴躁的。还有尊贵的伯爵夫人,全力支持他的事业和生活。第三位是弟媳Joahnna,没有贵族的高雅风度,有着倔强冷漠的眼神和坚定的力量感,出身卑微,人格高贵。抛开真实性不说,剧情的衔接完整流畅。

选角是一大优点。Oldmann先生的造型和演技都很优秀。除了贝多芬标志性的雄狮般的鬈发,先生湛蓝的深情的眼睛更是表现贝多芬纯洁精神的一扇窗户。这位艺术家的喜悦、忧愤、愁闷、痛苦、渴望,单纯善良、赤子之心,都通过微妙的表情和眼神彻底地展现(临终时的化妆有些夸张了,贝多芬去世时应该没有老到满脸皱纹和白发苍苍)。

导演对配乐的处理可谓用心。电影中多次使用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作为背景音乐Score Music,它沉重的节奏暗示贝多芬背负着耳疾的十字架,在追求极致的艺术道路上踽踽独行。它渲染了贝多芬人生的悲剧性,更反衬出神话性和超人色彩。

第九交响曲演奏时加入青年贝多芬夜闯丛林看星星的场景,既是插叙,也是声音与画面的蒙太奇。漫天繁星和“欢乐颂”的旋律相呼应,暗示着贝多芬心系宇宙、全人类的胸怀,具有世界大同的意味。“欢乐颂”的歌词一定最能体现贝多芬全人类的和谐愿景,正因此作曲家把它放到伟大的合唱交响曲末乐章。

配乐多选择著名作品,有助于观众了解贝多芬音乐。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九交响曲等作为Source Music在片中由角色演奏。然而,为服从剧本需要,演奏情节略缺乏真实性。历史上,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是他本人指挥乐队并大获成功,即使那时近乎全聋,听不到乐队和掌声,也没有对演出造成影响。片中第九交响曲由旁人指挥,作曲家中途登台就显得突兀了,不符合音乐会常规礼节。另外,第五钢琴协奏曲是由当时其他钢琴家而不是贝多芬本人首演,不可能出现演出事故、听众嘲笑、由伯爵夫人搀下台的场面。对于著名音乐家来说,这样的场景是违背专业素养、不可能发生的。

如评论家Hoffmann所说,贝多芬是浪漫主义第一人。浪漫主义的本质是指向内心活动。导演对于音乐和情节的处理也是浪漫主义式的,侧重于心理描绘。但卡尔是其亲儿子的设定真实性不强。贝多芬争夺卡尔的抚养权,阻止母亲看他,无视儿子的真实才能和个性,步自己暴躁极权父亲的后尘等等,这些情节以20世纪心理学研究为启发,以塑造人物为目的,但并不符合历史人物的原貌。

这不是一部纪录片,没有准确还原历史。它是一部建立在伟人题材上的戏剧,因此只能从戏剧的角度作评。

 3 ) 最后的那封谜一般的信笺(图文版)

视频:7.91GB 画幅:21:9全面屏

电影的最后10分钟都献给了这份串联电影的三封情书

信写给“永恒的愛人”究竟是那个与贝多芬有交集的女人

来吧,我们伴随着强大的电影BGM和富有磁性的画外音重新揭示这封谜一样的“情书”

*【以下截图尽可能还原中英文对白,我不会翻译都是电影截图】

我的天使My angel

我的一切…my all…

我的另一个我…my other self.(又译:我的另一半)

Just a few words today,and that in pencil

Just a few words today,and that in pencil(一译:今天,我只能写上几句,要用铅笔来写(这是你的铅笔)。)

Yours.

Only tomorrow will I know for certain where I am to stay.(一译:)因为,要到明天,我的居所才能确定下来,

A worthless waste of time and such.多么无谓的时间浪费啊!

Why this deep sorrow?(一译:在相互需要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深深的忧伤?)

If we could be united, we would feel this pain no longer.

Where I am you are

with me too.

Soon we shall live together, and what a life it will be

Soon we shall live together, and what a life it will be

The journey was dreadful.

I did not arrive here until 4 in the morning.

I did not arrive here until 4 in the morning.

At the last stop, they warned me against traveling at night, and tried to frighten me about a forest, but that

中文字幕简体与繁体的差异(截了2幅下同)

At the last stop, they warned me against traveling at night,

At the last stop, they warned me against traveling at night,

and tried to frighten me about a forest,

but that only tempted me.

but that only tempted me.

The coach had to go and break down on? Such a terrible road for no reason.

The coach had to go and break down on? Such a terrible road for no reason.

Just a country road, and now

I am held up completely.

Just a country road, and now I am held up completely.

But I have found another, and we will surely see one another soon.

But I have found another, and we will surely see one another soon.

But I have found another, and we will surely see one another soon.

Today, I hope.

Today, I hope.

I have to see you.

I have to see you.

However much you love me, I love you more.

However much you love me, I love you more.

However much you love me, I love you more.

Never hide yourself from me.

Never hide yourself from me.

画面注释:邮车比人先到,但是,一切失之交臂

While still in my bed, my thoughts turn to you

While still in my bed, my thoughts turn to you

While still in my bed, my thoughts turn to you

my immortal beloved

… my immortal beloved !

Some of them happy, some sad,

看命运的安排吧…waiting to see whether fate will hear us.

I can live only completely with you or not at all.

Yes! It must be.

Yes! It must be.

I must go to sleep now.

Be calm, love.

Be calm, love.

Today, yesterday,

what longing with tears for you.

Today, yesterday, what longing with tears for you.

You...

You're my life.

My everything.

Farewell, then.Go on loving me.

Farewell, then. Go on loving me.

Ever yours, ever mine,

Ever yours, ever mine,

forever永远

forever永远

【电影结束】

情书到此为止~~~

2019-12-28~29凌晨截图修改完毕

感谢收看

【附录】

附美文翻译版:

7月6日早晨 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唯一的珍爱。今天,我只能写上几句,要用铅笔来写(这是你的铅笔)。因为,要到明天,我的居所才能确定下来,多么无谓的时间浪费啊!

在相互需要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深深的忧伤——我们的爱情能不能在无需做出牺牲、相互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天长地久;你能不能改变你我相互不能全身心拥有这个事实。哦,天哪,看看这大自然之美吧,它一定会使你的心情得到无比慰藉。爱情要求一切,天经地义——正如你之于我,我之于你。但是你却时常忘记,我必须为你为我而活。倘若我们完全融为一体,你会像我一样少受煎熬。

  我的旅程充满惊吓:昨天凌晨4点才抵达此地。由于马匹不够,邮车只好改道,但这条路线非常可怕。启程之前,有人告诫我夜间不要赶路;我本来看到树林就觉心慌,可这却使我更加情急心切,赶快行进,但是我错了。在这泥泞不堪、恶劣崎岖的道路上,邮车必定会颠得散架。如果不是身旁马夫的驾驭本领,我会被困在路上。“埃斯特哈齐”邮车常走这条路,用8匹马拉车,可碰到的也与我4匹马拉的是同样的问题,我不免有点庆幸,正如我成功地克服困难后总会感到庆幸那样。

  好,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肯定不日即将见面。此外,今天我还不能把近日来触及我生活的种种想法告诉你。如果我们总是心心相印,我就不会有这些想法了。此时此刻,我有千言万语要向你倾诉,啊,有时我会感到语言是那么苍白无力。高兴起来吧,继续做我真诚的挚爱、我唯一的珍爱、我的一切吧,我是属于你的。上天一定会让我们如愿以偿。

  你忠实的路德维希

(摘自网络)

英文原文截自豆瓣:

永恒的谜题(不朽真情影评)

*(本人英文文盲,期待有识之士准确翻译和校正)个别截图英文原文重复和词不达意或者图文不符见谅!

 4 ) 为何听音乐?

       明天就要答辩了,原本今天是要准备论文陈述的,可在图书馆坐下来却看了部贝多芬的传记片,immortal love,看完之后心情激动。
      贝多芬是我最早了解、也是听得最多的音乐家了。记得高三的时候,我每周下午用出租屋里破烂的DVD播放贝九,反复循环一下午,边听贝九边做作业。后来上了大学,贝九无论在我的播放器还是电脑还是手机里,始终都是保留曲目,听了无数遍,听过各个版本,然而始终觉得卡拉扬的版本最正宗,也许这只是因为最初接受的时候就听的是卡拉扬的版本,所以后来者都觉得有些奇怪,尤其是广受称赞的福特文格勒的柏林版本,费了老大的劲找到,可最后乐章的速度完全忍受不了。从贝九入门以后,便是听全套的贝交,再到全套的sonata,再到钢协,再到弦乐四重奏,老贝的曲目都听得七七八八了,于是开始听巴赫、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肖邦、拉郝玛尼诺夫、老柴,每个人都爱过一段时间,尤其是巴赫的哥德堡、赋格的艺术,莫扎特的安魂曲、小夜曲、几首钢协、圆号协奏、几首交响,舒伯特的第九、第八、东之旅,肖邦的一二钢协、夜曲,这些浩如烟海的曲目让我很长时间内都忘了老贝的存在。然而今天机缘巧合打开这部电影,熟悉的旋律一响起,我仍然激动不已。
      贝多芬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即使是小时候没有听过他的音乐之前,也知道他是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男人,知道他失聪之后反而作出了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贝九,知道他鄙视歌德的谦卑,知道他的暴怒,知道他紧抿着的嘴唇和竖起来的头发。在小时候,贝多芬从来都是作为一个励志的模范,被茨威格收入在三大师里面广为传颂的人物被了解、被学习。但对他了解越多,也许就越不喜欢他,和莫扎特和巴赫对比,他没有前者的单纯,也不像后者的虔诚。他暴躁、专横、偏执、刻薄,任何他身边的人都忍受不了他,他从来不反省自己的错误,和兄弟决裂,逼死侄儿,欠债、拖稿、欺骗出版社,到了晚年好几年不作曲,甚至还有娈童的嫌疑。
      一直觉得,在巴赫理性、冷静的音乐背后,始终潜藏着爱的狂热,在马太受难曲中喷薄而出。在莫扎特欢快、明亮的声响背后,实际是来自神的悲悯,在安魂曲中悲悯终于从幕后走向前台。而贝多芬雄伟、澎湃的曲调只是不加掩饰的凡人的怒吼,凡人的忧伤,凡人的痛苦,也有凡人的无奈和幸福。
       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这三尊西方音乐史最伟大的塑像中,只有贝多芬是完完全全属人的。
       电影之中,贝多芬问朋友音乐的意义是什么,朋友回答说是传达音乐家的精神,贝多芬否定了这个回答,他说音乐只是传达作者在那个时候、那个地点的情感,但他们的传达是暴君式的,无论你接不接受,无论你有没有做好准备,一旦音乐开始,你就被拖入作者情感的漩涡之中,颤动不已。
        我并不完全理解音乐的意义,但我认为音乐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人类学问中最伟大的存在,它直击的是人的灵魂,即便是已经丧失灵魂的现代人,听到伟大的音乐仍然会为之一震,不敢移动半步,在无意识中被音乐控制,犹如此时呆立的我。

 5 ) 人其实是愿意孤独的

他的爱很纯净,没有怨恨。

他的爱情使她欢乐,同时又让她苦不甚言。

他的温柔眼神总是小心翼翼,目光清澈,生怕触疼了每一片风景。

可惜的是,他表达爱的方式有时太过锋利,他的心也太敏感,而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没有谁能够完全理解他这个被造物者用纯粹的爱与音乐锻造出来的人。

思念是两个人在一起时很难做到的,只有一个人静静在远方的时候才会自然发生,而且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撩人。

真正相爱的人是无法彼此原谅的。只有当他对你来说,已经无足轻重的时候,一切又再次显得那么自然。

爱情面前,无论是谁,都应放下身段。不说,就是没有改变;永远不说,就是永远没有改变。

一直觉得她才配得到他的爱。可惜爱不是以配不配为前提存在的。

也许仅仅时隔几秒,两个人一辈子都没能在一起。

 6 ) 付出诚意,却不符期待

《不朽真情》

作为传记片如何呈现贝多芬和贝多芬的音乐,才是电影真正要做的事。

我查了资料,贝多芬没有妻子,没有儿女。只有一个侄子,而这个侄子并不成材,不仅耗费了贝多芬的大量心血,还反过来把贝多芬气个半死。当然,正如传记作家的理解:贝多芬有自己的爱情追求,只是没有结果而已。从他身为著名音乐家,出入名流,自然很容易与那些贵族千金有交错,也有蹉跎。但始终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电影,用了一个比较蹩脚,但有效的悬念:贝多芬死了,好友兼秘书辛德勒要维护他的遗嘱,找到贝多芬的心上人,把财产都留给她。一开始找了他的贵族情人,但是因为贵族情人家族的干扰,毕竟门不当户不对,所以父亲告诉女儿,贝多芬已经没有了才华,不再创作出什么东西来,于是他们就设局让他独自演奏,看他还能创作不,贝多芬陷入了创作,而且即兴就创作了一曲动人的作品。可是,受到感染的贵族千金半途跑了出来,惊扰了贝多芬的创作,加上贝多芬彻底失聪,靠盖板来“听”自己的演奏,这让他对于自己“秘密被发现”感到愤怒,因为听不到她的道歉和爱意,匆忙离开。她最终转而嫁给了一位伯爵。当然,这个故事是有事实依据的,她对应的人物是朱丽埃塔•圭恰迪尼。而那首即兴创作的就是《夜光曲》。

第二个怀疑的对象,是一个带着一对儿女的贵族寡妇。因为她在众人嘲笑贝多芬的时候(因为他失聪,根本无法指挥,演奏乱成一锅粥),勇敢地站起来,上台去挽着他的手,把他带到了自己家中。战争中,她遭遇丧子之痛,而他为她创作乐章。因为她与贝多芬个性相投,而且也懂贝多芬的音乐,所以两人还曾经合作,表演反战主题的音乐会。但是,她却始终只是他在人间的慰藉,而非真爱。当贝多芬把侄子接到身边时,开始对她淡漠,她就发现了问题。而后,贝多芬一方面自己因为耳聋而无心创作,另一方面他把重心摆在了侄子的培养上。但可惜,侄子并没有天赋,而且性格浪荡,对于参军比音乐更感兴趣。

贝多芬弟弟死去,但还有另外一个弟弟活着(片头,他说他一直照顾哥哥,所以该获得遗产)。假如侄子是他唯一的亲人,而他自己又没有孩子,把一切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这很合理。不过,电影给出了另外一种揣测,他是通过贿赂法官,当然也利用了侄子对自己的感情,从弟媳身上把孩子“抢”到自己手中的。就因为其实孩子是自己的!

贝多芬爱的居然是自己的弟媳,而其中爱恨却是世人所未知的。正如一开始的悬念,影片还埋下了更大的一个悬念,那就是辛德勒最初接触到贝多芬时,贝多芬就给他上了一节课:

贝多芬:音乐是件可怕的事,它是什么?

辛德勒:我不了解。

贝多芬:它要来干什么?

辛德勒:它升华人的灵魂。

贝多芬:胡说八道,如果你听进行曲,你的灵魂会升华吗?不会,你前进;如果你听到华尔兹,你会跳舞;如果你听到一个大杂烩,你会交流;它直接引领人们到作曲家的那种精神状态。这就是音乐家的力量。聆听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像是催眠术。那,我写这个的时候,我脑子里是什么?一个男人正努力地去和他的爱人会合,但他的马车坏在了雨中,轮子陷在了泥中。她只是默默地等待着。这是他着急的心声。这就是事情的经过……音乐诉说着,不是你所做的……

那个女人是谁,他从来没有告诉过我,我也没有问过他。他使我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在这段对话中,他们讨论的音乐作品是《暴风雨》,而有趣的是,这里的解释,不仅简单而且清晰。贝多芬直白地告诉了辛德勒,他要表达的是:他曾经在约会的路上,遇到暴风雨的阻遏,他万分着急。这样也就暗示着,贝多芬是为了真爱写的《暴风雨》。而后面就引到了他的弟媳——乔安娜。

有趣的是,我们看电影时,电影所截取的音乐片段,伴着贝多芬的讲解,似乎契合无假。

但是,查阅资料,我发现贝多芬的《暴风雨》源自莎士比亚的遗嘱——最后的一部戏剧,戏剧的主题是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被迫带着女儿米兰达和魔术书流亡荒岛。普洛斯彼罗调派精灵,呼风唤雨,将对手安东尼奥、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子乘的船刮上荒岛,让恶人倍受折磨,而且在安东尼奥痛改前非后,饶恕了他,并且成就了女儿和那不勒斯王子的婚姻。很明显,这与《哈姆雷特》有相似情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展现人文主义精神。而对应的贝多芬,他被剥夺了听力,和普洛斯彼罗被夺走了权力一样,如果解释为他对命运的接受与和解,也是说得通的。毕竟命运对待我们如何,也只能接受,只有接受才能活得自在,获得幸福。贝多芬命运坎坷,但也因为他接受了命运的不公,才能够继续创作世界闻名的音乐。

贝多芬的音乐,说到底要说什么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他是在讲对命运的接纳与和解,还是在讲自己的一段爱情经历。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是难以分辨的。不过,电影这样解释,既具有合理性,也使得电影整体更加一致。

正如最后揭露的,贝多芬和乔安娜相爱,甚至有了孩子,两人约好准备私奔。可是因为路上遇到暴风雨,贝多芬的马车陷入泥淖。本来他还先寄出一张情书给乔安娜,可惜因为怀孕,对食物的味道厌恶,所以乔安娜没有注意到食物下面压着的信,就匆忙离开了。而赶来贝多芬也刚好与急促离开的乔安娜擦肩而过。而后,两人因此也都认为对方背叛了自己,所以分道扬镳。贝多芬的弟弟又爱上了乔安娜,与之结婚。但是贝多芬清楚那个孩子是自己的。所以,这样也就解释了他对侄子异常的爱护和牺牲(估计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撑这样的结论,电影才这样处理)。

而乔安娜,也与现实中贝多芬的另一位情人特雷泽•德•布伦瑞克。他们曾秘密订婚,但最终没有成婚。而影片辛德勒手中遗嘱的开头,也来自贝多芬曾经写给特雷泽的信:“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心里装满了和你说不完的话。当我想到你在星期日之前不能收到我的信件时,我难过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爱你,像你爱我一样,但还要强烈得多。我不敢想象,没有了你,我将面对怎样的生活。”

不过电影,让贝多芬和乔安娜在最后获得谅解。乔安娜虽然恨贝多芬,但是因为《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而原谅了他。而这次表演,不仅是贝多芬耳聋之后,侄子离开之后的成功之作,也是历史上维也纳音乐厅获得五次掌声的作品(国王也只能获得三次掌声)。电影这样处理,明显既是要给贝多芬的爱情一个结局,虽然悲剧但是临终前获得谅解。也展现了贝多芬音乐背后的感情世界:命运虐我千百遍,我待人生如初恋。

电影采用艺术的手段,尽量地串起、还原贝多芬的爱情经历,也运用三个乐章展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历程,尽量地让我们感受他的作品背后的世界。应该说,付出了诚意。但是,仍然无法实现我的期待。2021/2/7

 短评

@5教 影视鉴赏课 无字幕 配乐如下《致爱丽丝》《钢琴奏鸣曲、第8号第2乐章、第14号第1乐章》贝五第1乐章 贝六第4乐章 贝七第2乐章 贝九第4乐章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3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苦难和折磨更容易成就伟人。肉身成神的伟人。

7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欢乐颂》响起的那一刻我泪奔了…起初觉得古叔演贝多芬,气场太不合,印象中还是06年版的艾德.哈里斯从形象上更贴近点,可看到他耳朵伏在琴身上弹《月光》那一节时彻底被征服。天才混蛋的一面,混蛋天才的一面,那狂暴痴癫,那一抹微微的神经质,舍古叔其谁啊!

10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情圣贝多芬,无论你多么爱我,我永远爱你更多。

13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讲的是一个关于Ludwig van Beethoven虚构的错过的爱情故事,这让人想起1984年的电影amadus,看起来这些伟大的音乐家在某种程度某种方面的晚景凄凉....

1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我擦,原来此版贝多芬是加里-奥德曼演的!小时候真是谁都不认识,长大之后全蹦跶出来了。

18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幼年的贝多芬身着白衣逃离醉酒的父亲的家,奔跑在星光下的丛林,自由得像一只小鹿。当他脱去外衣,赤身浸入星河,欢乐颂响起的时候,我飙泪了。前面漫长压抑的部分都是为了这一刻吧。还有25分钟就是2010年了。

19分钟前
  • waterlily
  • 力荐

gary oldman实在令人心碎,编剧比较巧妙的从乐章写出贝多芬的一生故事,中间第七交响曲被当背景用了,第九用来做高潮升华,但我最爱的还是第七。

24分钟前
  • süden
  • 力荐

错过,即是永远。我要么和你活在一起,要么就是死去。

27分钟前
  • 莜麦
  • 推荐

不是最好的传记片。悬念倒是完整的,叙事脱离不了平庸

30分钟前
  • 闻人林
  • 较差

太一般,里面也没有什么太多有爆发力的段落,尤其是他爱上他兄弟的女人这个最后的秘密抖出的时候让我很难信服。这种公民凯恩式的一人讲一段本身没错,只是根本没有用力在点子上。

31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还行

罗生门式拼凑的贝多芬的情感历程,还安排了狗血的擦肩而过结局,痛苦造就艺术,高潮略微不给力。全片铺背景音乐,有的地方显得太喧腾了,奥德曼演贝多芬有点不对劲,说不上来是为什么……

36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开头那雷一打,以为他要变成Immortal Beloved vampire了,GO在形象上与贝叔差别太大了。葬礼比M叔的凄惨强点儿,但贝叔活着时可孤寂惨了【音乐是作曲家的催眠术】后面的推论说卡尔就是贝叔的亲生儿子,囧。史上到底有无这封情书呢?传记片实在太没谱了,纪录片还能少扯点淡

39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在电影院看过大银幕的关于贝多芬的故事已经忘了,在21:9全屏屏幕的高清画质下重新再看一遍“贝多芬”的不朽爱情故事……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唯一的珍爱。今天,我只能写上几句,要用铅笔来写(这是你的铅笔)。因为,要到明天,我的居所才能确定下来,多么无谓的时间浪费啊!  在相互需要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深深的忧伤——我们的爱情能不能在无需做出牺牲、相互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天长地久;你能不能改变你我相互不能全身心拥有这个事实。哦,天哪,看看这大自然之美吧,它一定会使你的心情得到无比慰藉。爱情要求一切,天经地义——正如你之于我,我之于你。但是你却时常忘记,我必须为你为我而活。倘若我们完全融为一体,你会像我一样少受煎熬。  我的旅程充满惊吓:昨天凌晨4点才抵达此地。由于马匹不够,邮车只好改道,但这条路

44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力荐

梅德明老师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46分钟前
  • Lucy
  • 还行

No one, No one can define Beethoven for you, He can only be felt by his music on yourself.

51分钟前
  • 蜘蛛独舞
  • 力荐

Their love will last for a while, because they parted so early, and met in such a way afterwards.

54分钟前
  • 花岛仙藏
  • 推荐

贝多芬多舛人生的一种演绎,狗爹的演技就不必多言了,女主各个都很精致啊,很好看的传记片

59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力荐

很触动我的两段,一段是贝多芬伏在钢琴上缓缓地弹奏着《月光》,是尚未被打破的平静;一段是贝多芬在病榻上与乔安娜无声地交流,是临终前的和解。这两段Gary Oldman的表演堪称完美,特写镜头里记录了所有细腻的情绪变化,配合贝多芬的音乐十分动人。天才一生的悲与癫,在命运重压之下反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永远震撼人心。本片败笔就在这个杜撰的狗血爱情主线上,配不上狗爹如此优秀的表演。

1小时前
  • touya
  • 推荐

片中出现的音乐有:皇帝钢协、致爱丽丝、奏鸣曲(克鲁采、悲怆、月光)、交响曲(第3,5,6、7、9)、小协、鬼魂三重奏……

1小时前
  • Ashes of tim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