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

HD国语版

主演: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得·奥图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末代皇帝 剧照 NO.1末代皇帝 剧照 NO.2末代皇帝 剧照 NO.3末代皇帝 剧照 NO.4末代皇帝 剧照 NO.5末代皇帝 剧照 NO.6末代皇帝 剧照 NO.13末代皇帝 剧照 NO.14末代皇帝 剧照 NO.15末代皇帝 剧照 NO.16末代皇帝 剧照 NO.17末代皇帝 剧照 NO.18末代皇帝 剧照 NO.19末代皇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末代皇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溥仪(尊龙 饰)的一生在电影中娓娓道来。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文革的风风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伤痕。©豆瓣涅墨西斯黄金螺旋之谜动物星球之惊奇之岛冰雪特工商贾将军在云里双子神偷甜蜜的任务2023蜘蛛1:黄金湖生理大叔和他的女儿SP黑暗童子军:美国童子军内幕解密汤姆·索亚历险记无名之辈我与艺妓姐妹疑云(原声版)极度危机(原声版)排球女将 1979最终幻想15:王者之剑山路弯弯木乃伊历险记2021心跳漏一拍第二季生存之民工鳄口逃生阳光警察独酌男女水西之恋幸福美丽绽放欺诈猎人2022七界第一仙今晚在U型酒场特别篇前篇夏目漱石之妻高山上的夏尔巴人星际之门SG-1第四季这么多年忍者怪物铁西区第三部分:铁路治愈系恋人恶魔之夜灰姑娘的故事2马布里街头小霸王:情窦初开星际探索(国语版)终极斗士3:赎罪恶搞之家第十一季

 长篇影评

 1 ) painful mostly

如果有一部电影是晚清的“入门”的话,那就是这部The last Emperor.如果有不外文片能够以旁人眼光揭示历史的痛的话,那也是这部电影。溥仪这个“傀儡”的代名词,导演并没有我们通常对他的痛恨,反而是一种无比的同情,就像我们从来不曾考虑过的一样,他其实曾经反抗过,他曾经痛苦过,只是他的力量太小。
这部电影最能让人折服的我想应该是细节了,这些细节包括了场景,着装,还有那些影片中不到几分钟但几乎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历史细节。首先,电影开头宏编巨制一般展现给观众晚清宫廷的气象,规矩,这就是对晚清宫廷文化的入门。也许在我们看来,这种恢宏,更像是舞台上了《图兰多》。还有让我感动的是电影中的路面都是清一色的泥巴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大部分中国导演的电影中,晚清,甚至唐朝的路面都是水泥。所以这部电影中的新鲜泥土的感觉让人“热泪盈眶”啊。最后,导演他没有在电影中剑拔弩张,大张旗鼓的要批评什么,而是非常优雅的客观的表现,如袁世凯登上泰和殿,那段兵荒马乱的时间,只是用15岁的溥仪和Johnston的对话来表现:
溥仪问:Is it true, Mr. Johnston, that many people out there have had their heads cut off?
Johnston答:It is true, your majesty. Many heads have been chopped off. It does stop them thinking.
非常委婉,非常经典。
对待日本的问题,导演也没有直接刻画他们的尖嘴猴腮,而是以军官的自杀,收音机中天皇宣告日本投降,还有在监狱中播放的纪录片来表现它们的十恶不赦。
时光荏苒,昔日威风凛凛的最后的皇帝,现在成了一个佝偻的老人,然后在灰白的街道上浩浩荡荡的迎来了一个整齐的队伍,扛着毛泽东的巨型画像,高呼“毛主席万岁!”他会是什么感想?当他看到监狱长,那个曾经挽救过他的人,被红卫兵托去批斗,他要辩解,力量却微乎其微。贝托鲁只是通过溥仪说出了“It must be wrong!He is a good peoson!”
就是一些非常细微的细节,才会让人感到震撼,惊异,同时绝对不会厌恨溥仪这个悲惨的人。他因为要去统治整个中国旧有的社会,是制度的产物,也就是这个紫禁城,将他禁锢。然而就是因为这种禁锢,才会让他进入到日本人的禁锢,他从来没有过接受任何教育或者信息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最后他老了,非常老了,才真正适应这个社会,不知道是一种欣慰还是一种悲哀?
然而我知道,那段历史,尤其是在外国导演的镜头下,对我而言是一种痛!

 2 ) 满宫残照,溥仪的前世今生

[多年前的文,和现在文风差距较大,写得太嫩,大家凑合看看。] 1950年,东北中苏边境。一群满清战犯被押解安置。 故事从列车的停靠开始,从严寒中,黑压压的政治犯呼吸的霜雾开始,不断闪回,现实与过往交错更替,记忆与生存映照对比,如此还原了一位真实饱满的末代皇帝。 从满清灭亡到军阀割据,日本侵华最后共党称霸;从三岁登基到亡国之君傀儡皇帝,以致阶下囚最后平民园丁,这部荣获87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导演,音效等九项大奖的史诗巨片,对中国的历史变迁及溥仪个人的命运悲欢,委实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年,贝托鲁奇在接受法国《首映》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要是我对溥仪没有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欢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在人如蝼蚁的时代波澜中,有时我们的确会被无奈的宿命论降伏。溥仪又是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一生里的数次变革,数重身份,数不尽的人事擦肩,来不及停顿更谈不上思考,历史便将其带往未知而无序的渊数。50年的世事动摇,其意志的表现只会显得孱弱无力。惟有如此,他为人所知的奴性才寻得一个应当的理由。 诚然,历史有其不公,但相信贝托鲁奇同情溥仪并非全因命运之把玩。如若人性浑然天成,时代背景又有何干?这不是一个描写傀儡人生的故事,因此才这般耐读。 性如白织 溥仪的人格在我看来,与常人无异。即使说其天生优柔寡断也无从考据。我记得他三岁登基,对皇宫一切均充满新鲜好奇。先帝光绪病危,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以“承继同治,兼祧光绪”的名义,将三岁的溥仪从醇亲王府召进紫禁城,立为嗣皇帝。一个月后,他便正式登基即位。影片此处的表现煞为戏剧,慈禧顶着白惨惨的妆容,满脸褶皱如枯树干,条条道道积压于下颚,无法窥测其表情变化,独唇齿相撞艰难发声。当她将立嗣之旨逶迤拖出,未等任何人作出反应,便瞠目僵直地坐着,一种不甚吉利的死亡方式。群臣下跪,有人为她蒙上一块白帕子,这张惊悚的面容才得以退出屏幕。小溥仪依旧吮指观望,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他不知道这块帕子覆盖的,是他从今往后孤独的自由。 于是,满朝文武,军臣将士,太监宫女频频向其磕头,吾皇万岁万万岁。三岁的孩子懂什么,他既不明白他们缘何长跪不起更别提享受这顶礼膜拜。他稀奇地穿梭于人群间,左顾右盼,蹦蹦跳跳,毫不自知。此时,他被一阵蛐蛐叫声吸引,来到这位太监面前。太监示意把蛐蛐作为礼物献给皇上,小溥仪拿起蛐蛐筒,又重归无忧的欢笑中…… 所以,溥仪的天性是纯白的,或者还带有清高,他在醇亲王府也被视王子般宠溺。 而后在宫里的生活,无需说明便知是昌盛而无餍的。这般环境里年复一年,助长了傲慢,自恃,专制,独断,依赖性强等诸多极端品性的养成,无可质疑。 他的骄纵“得益于”那千秋万代的宫规。登基时他曾问:“我真的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得到肯定答案后便兴奋地向服侍其沐浴的太监泼水撒欢。幼童的独占心理得到满足,未构成框架的需索体系令其盲目地信仰皇帝这个称谓。然后他陷入一发不可收拾的孤独中。从小是害怕,怕与母亲分开,怕与奶娘分开。当有信告知他额娘去世,他只是骑着自行车,无泪无恸,绕着皇宫一圈一圈地周旋,方见城门大开,激起了他潜藏的思念之情,而侍卫是绝不会放其出宫的。他绝望地对着城门喊“open the door”。此前也有相同的情景,中华民国刚刚成立,“皇帝”溥仪也仅在宫内执掌权势。他追赶着被谴走的奶娘马车,冲至城门,狂躁不安地嚷着“open the door”。这一扇门,阻隔了清冷的围墙与繁闹的市区,也阻隔了他无所住的灵魂与被禁锢的肉身。这般绝对的分裂只怕比用刑更令人怨忿。 此后,宫廷已对他毫无意义。他偕同婉蓉,文秀挨着屈指可数的日子。他虽麻木也未想真正离开皇宫,他早已深谙宫外并非他的世界,躲在防空洞里至少能持续填补那华而无实的占有欲。直至后来他抵达天津辅佐日本人在满洲建立傀儡政权,不过是一心妄图称帝所至。是蓬勃的野心,更确切地说,做皇帝锦衣玉食的生活蛊惑着他的意志,他渴望重返尊荣,重返虚荣,重获唯吾至上的优越感。这样的日子谁都想过,只是他拥有此种经历而更难以自拔地沉湎罢了。于是,做皇帝成了一种义务。是贪婪,抑或不甘。 溥仪向看守所所长复述这一段动机时说,由于他来自满洲,中国人都把他当异数,唯有日本人百般殷勤,待其如友人,自然愿随其往。并带着他复辟帝国之心,不想被日本人利用。而之前,他也积极拉拢过各派军阀头目,企图凭借军人的力量恢复祖业。此等用功无济于事时,才将日本视为“第一外援力量”,频繁接触,终被狡猾的日本人利用以达到独霸中国东北的野心。婉蓉再三劝阻,他无动于衷。他在桎梏的封闭一生,如何能与老谋深算的军人政客抗衡?即是一般人偶耍心机,他也未必有能力甄别觉察。要说他签订《日满条约》出卖我国东北主权,以致卖国求荣,俯首贴耳,他的懦弱与奴性均源自他的无知。而其无知,又在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中安置。不可避免的宿命。 日本投降,预示着它卵巢下的伪满洲国必将顷刻垮台。溥仪不幸沦为苏联红军的战俘,渡过了五年的囚拘生活。但这五年并非使他改头换面,他的起居照样有人服侍。1946年8月,他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这让我想起《东京审判》,无奈里面他的形象过于委琐灰暗。他揭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分子的种种罪行,但同时也掩饰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他仍放不下皇帝的架子,自然更谈不上认罪。可见溥仪人格的残缺性是根深蒂固的。他并非恶,只是过于任性。也可谓之冥顽不灵,他掩饰自己的罪行处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他还一意孤行着皇帝的骄矜。 最后那十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改造,让他真正脱胎换骨。他曾以为中国共产党会谋害他,正如古今中外所有被赶下台的皇帝没有好下场那样。过去受日伪统治残害的人民对他们这些民族罪人宽宏大量,这使溥仪的观念发生根本性转换。他开始向生活自理过渡。政府的关怀与照顾令其深受鼓舞,人生观世界观彻底改变,真正树立起重新做人的决心。当祖国为庆贺成立十周年,特赦一批改恶从善的战犯时,他为听到自己的名字而激动…… 这一天,标志着他前半生的结束,而下半生,他选择做一名普通植物园园丁,修葺着今后祥和的岁月轮廓。 溥仪的个中表现与心情是可被理解的。天性如白织,纯洁、透明,和所有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阅历塑造人的同时,也毁灭了童真,尤其他这般特殊的地位。 情如棉纱 关于亲情 一个从小养尊处优,呵护备至的孩子,自然对母亲的依赖与信任感比常人更猛烈。若不提及三岁进宫,哭天抢地地呼唤额娘,这时的他有多少俄狄浦斯情节,单是长大的皇帝面对奶娘的离去,伤痛欲绝,疯狂追赶,得知无可挽回仍喃喃道:“But she’s not my wet nurse, she’s my butterfly”随着年月增长,人增加更多的是客观性与疏淡,溥仪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丰厚。正如所有人一样,只是经历的人事一多,消磨耗损走了。耗损的本质是精神,精神支撑理性与情感,一旦疲怠,壁垒里的一切定土崩瓦解。对溥仪而言,信仰的称谓,每日恭维的喋喋不休,终究变得乏善可陈。奈何,如此徒有其表的地位,他也不忍抽身。 包括那两次如出一辙的“open the door!”他求永远做个孩子,一旦面对这坚实的城门,不切实际的幻想就会被狠狠撞击。他的长成,莫不是围墙内的生活所致,恐怕这扇城门也贡献不少。 关于爱情 婉容,文秀在溥仪16岁时同时进宫,一后一妃。画像挑妻,溥仪显然对文秀略感兴趣,其原因之一无外乎年龄相仿。但在新婚之夜,婉容与溥仪那段极具弗洛伊德象征手法的剧目,也是慑人魂灵的。我为着陈冲当年的姿色啧啧称奇。这女人并非标准意义上的端庄秀美,却有着一股毒性,妖冶,越吸越来瘾的。眼神存有流光,适时滑落,英姿生百媚。《太阳照常升起》里她的浮夸与年龄过分不熨帖,并没讨好我。尔后易太太倾泻出老上海女人的丰韵与细密,牌局上的若有所思,正应验了王安忆所说,这些女人的社交实在太少,因此难免全力以赴,结果将社交变成了情谊。这人,确是脚本里的“她”,毫无饰演的痕迹,不由分说。 溥仪是对婉容,文秀都好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结果当改名亨利的他离开皇宫,不再是享有多妻制的皇帝时,文秀决定离他而去,他仍霸道地制约。文秀是果敢的,她没有妥协任何的规劝,于一日滂沱雨下,毅然离去。起先仆人递给她伞,怕她淋着。文秀拄伞三两步后,突然愉悦地将伞抛出一条弧线,仰天喊着:“我用不着他了!我不用他了!”场景里旋转,彻底丢开了感情的包袱。她重归自由,洒脱得令我一时难以回神。 婉容的命运自是多舛。溥仪复辟心切,日本方事物集约处理,时局变革,无心顾及她的心理需求。她只得用大麻安抚自己,从而一蹶不振。她寂寞至极,与丈夫的司机苟且,只为生孩子有所陪伴。日本人自不会给以得逞,枪杀司机,处死婴儿。婉容的生命开始凋谢,无忮求,无期望,心如死灰,形同僵木。爱情?连钻入泥缝的气力也无,谈何开花结果? 这是溥仪前半生的爱情。情如棉织,极易聚集情感的水分,变得厚重而深沉。而棉织本身,却是弹指间灰飞烟灭的东西。 关于师生情 对溥仪影响最深的老师莫过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文学硕士庄士敦。庄士敦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欧洲生活方式,以及耐心细致的说教,对于从小被禁锢在紫禁城内的“小天子”来说,既陌生又好奇,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那些宫廷的变革,也是庄士敦教育影响的功劳:溥仪把名字改成了英文叫“亨利”,然后不顾遗老遗少和太妃们的阻拦,断然地割掉了清室的长辫子,穿上西装,登上皮鞋,学骑自行车,俨然一个“洋皇帝”;他一直向往欧洲,16岁时想上牛津大学;他和庄士敦说,我不是君子,谁都不准我说心里话,他们总是教我该说什么;他养了只小老鼠,庄士敦替他守秘;他视力退化,庄士敦为他请愿配副眼镜,尽管遗孀君臣难以接受这一摩登的事实;他说,皇上是世上最寂寞的孩子。分别后,他根据溥仪的前半生撰写了一本《紫禁城的黄昏》…… 他对溥仪有恩,可说是溥仪在宫中唯一的朋友。他们见面时长久地握手相笑,离开时也这样。此后再未谋面,有如君子之交,淡而隽永。 皇帝,这个国家最大的囚犯 溥仪见证了几乎整个中国近代史,又有几个皇帝适逢这独特的年份。 1967年,中国文革最疯狂最动荡的那年,百姓的极度信仰依旧存在,只不过不是皇帝,而是另一个伟人。当年的溥仪已在弥留之际。所以影片中所表达的这一切不言而喻:红色风暴的社会,连交通也变成了绿灯停红灯行,改造溥仪的共产党人同样被共产党人“改造”着,一切都逃不过历史的变迁。 当他看着当年的看守所所长被揪出批斗时,60岁的溥仪径直走向红卫兵,询问所长的罪行。他们说是腐败的右派,皇帝的跟班,修正主义分子,罪证听来言之凿凿,不可饶恕。溥仪只有一味重复“他是个好人,他是个好老师”这类较之软弱而真挚的辩驳,然后被无情地拖走。 一群文工团少女冲出,组成队形,跳起极为严肃的革命舞蹈,模样却有些可笑。 末了,溥仪来到已被设为景点的紫禁城,跨过太和殿门口的吊绳,想要登上熟悉的宝座。此时一位红领巾出面制止,对话饶有意味: “Stop.You’re not allowed in there.” “Who’re you?” “I live here.I’m the son of the Guardian.” “Well.I used to live here too.That’s where I sat.” “Who’re you?” “I was the Emperor of China.” “Prove it.” 言罢,溥仪兴奋地趔趄到宝座边,拿出底下的蛐蛐筒,递给红领巾。蛐蛐从筒里钻出,周身已发黄变黑,不见当年翠色,仍活灵活现,见证着五十年的沧海横流。 他一抬头,那个瘦小的背影早已不知去向。此番此景,令我恻隐许久…… 木心说,生活,是安于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的交织。 我们如此,皇帝也是。 原谅他无法选择的囚禁。 ps:海报与坂本龙一配乐亦非常之精美。

 3 ) 末代皇帝

影像定格的一瞬间,我感到了巨大的历史失落感

《末代皇帝》是一段没落的中国帝王历史。一个男人两个女人的情感生活。政治战争交错而成的大背景,红色城墙幽闭的一个孤独少年成长的过程……

婉容/陈冲。

本应在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位女演员,在远赴美国后开始变得生名黯然,也许这是她想要的。很遗憾的说,我这个年纪的人如果不是特意显摆自己的观影品味是谁也不会找她当初拍过的电影来怀旧的。在我还年幼的时候陈冲是唯一可以和刘晓庆抗衡的女子,巩俐那都是九十年代后的事情了。
后来陆续又得知了她的一些消息,执导的《天浴》获台湾金马奖,使得李小璐成为最年轻的金马影后。可惜因为一直不喜欢这个女孩对电影也就没甚兴趣。在后来陈冲回来在一些电视剧中客串一些不痛不痒的角色,不知是闲来无聊受朋友之托还是生计所迫,或许有着更深一层的内涵,我等凡夫俗子不知而已。
1988年我三岁,而这时的陈冲应该三十出头,拥有东方女人特有的细致面容,哀婉凄艳。十七岁的婉容嫁进皇宫,成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妻子。对于这个小自己n岁的男人,当婉容第一次看清他的面容时便知道自己是喜欢他的。这样一个青涩的17岁的婉容面对比自己更加懵懂无知心爱的男人时,毅然扮演起诱导的角色,他们忘情的亲吻投入,却丝毫不带情欲的肮脏,有的尽是初为人事对异性身体的顶礼膜拜。他们亲吻任由仆人替他们退却衣衫。即使动作轻柔却还是惊动了忘情的人儿。然后溥仪张皇离开,爱情的种子萌下了幼芽。
随后是一长串的辗转迁移,天津、满洲,一个女子背负了一个长久的封建王朝复辟的压力,来自身为王朝世袭继承者却天性懦弱的男人,来自自己满清贵族血统的鞭挞,以及日本肆无忌惮蹂躏国土得耻辱。
川岛芳子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女人一生的命运,沉溺于鸦片带来的快乐,带着逃避现实的伤,生活在充满烟雾的迷幻,失去理智的丧心病狂。
和侍卫偷情、怀孕,连隐瞒的可能都不曾存在过。因为溥仪始终没有和她做爱。这样的一个如花般的女子却得不到丈夫的怜爱。陈冲的表现是哀怨的,她一口一口生吃着花瓣,用力咀嚼,然后流出两行清泪,像是极痛时却还要拼命压抑住爱情、欲望,命运或者根本就是在压抑婉容自身。
压抑是女人的天性品德,隐忍而独自忧伤。
相较于电视版的婉容,陈冲无疑更像一位皇后。无论是外形还是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无以伦比的骄傲;而蒋雯丽却更像一位勾心斗角的泼妇。很难说真正的婉容是什么样子,只是我更欣赏前者罢了。
也许是由于电影篇幅的原因,婉容的很多事迹没有一一展现,比如她弹得一手漂亮的钢琴。这个亲王的爱女从小接受着美式教育性格爽朗奔放的伊丽莎白本应得到尽情绽放,而在电影中却让她过早的枯萎了。
电影的结尾,婉容疯掉了。当她由看护搀扶着回到满洲大宅时,她唾弃着曾经看管她禁锢她自由的每一个中国人、日本人……还有那段作为傀儡任人操纵的生活
这是电影中婉容的最后一次出场,是我一向喜欢的悲剧式结尾,丰满、独特、孤单……

溥仪/尊龙

之前一直不认识尊龙,直到去年那部《自娱自乐》。
可能是由于我一贯的审美眼光,错过这样一位还是很优秀的华人演员。
首先是这位演员的相貌,是目前很少见的晴朗俊秀,借与刘德华和刘烨中间的那种。浓眉大眼,消瘦单薄。那也是十七年前的年轻男人的样子了。我再一次意识到我观看的这部电影已经完成如此之久,如今这些人恐怕早已物是人非了。
溥仪是忧郁的。三岁起离开亲娘的看护,由奶娘带着入宫,成为万人瞩目的帝王,成为最孤独最缺乏管教的孩子。围在他周围的是一群被净身的“男人”和长期生活在宫中的宫女,这也是后来导致溥仪生活悲剧的一点隐患。
溥仪被围绕着,因为他至少还是这个古老皇城的统治者,尽管这仅仅是在皇城内,在童年时代的溥仪得到了三样礼物:第帝溥杰的陪伴、大臣敬献德国过,何庄士敦带来的自行车。
最为脆弱的一环是溥仪对亲情的展望。
阿姆秘密的被送离出宫使溥仪失去唯一仅剩的温暖。这个女人在很长时间内扮演着溥仪精神上母亲的角色,她所供给的不仅仅是滋育他长大的奶水更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全部的无私的爱。
这也就牵引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人性践踏的一面。
还有一位女性便是溥仪的亲生母亲。她甚至被后世叫不出名字。当溥仪客气冰冷并掺杂抗拒的问安声中,她幽幽地说:“打你被他们从我身边抱走的那一刻起,我就聊到了今天的结局。”她又何其无辜,一个被迫失去孩子的女人除了寄予她同情,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最后一幕,溥仪得知亲母去世的消息,骑着自行车疯狂的奔向那象征权力终点的禁城大门,守卫的官兵已不是记忆中熟悉的护卫,而是军阀靡下手持枪炮的军人……
溥仪大叫着开门,却无人回应,他开始意识到手中皇权的微弱,意识到自己要为捍卫这骨老高贵家族而奋斗。
不得不提的是扮演少年溥仪的这个男孩子,俊逸外形似乎已不是关注的重点,突出的是那颗早熟聪敏又孤傲不驯的灵魂。这一点像极了严井俊二电影中的白衣少年,有着浓得化不来的成长的疼痛。这样的男孩子一直是我喜欢的,不爱说话,自顾着低头行走。穿肥大的衣服愈发显得轻盈修长。柔软浓密得头发,伏贴在头上,阳光下微笑却依然可以寻觅眼中轻柔倔强的光。背景麦田,静谧,温和,各自惆怅……
就电影中的溥仪来讲,他不愿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娃娃,这也就是我一直不讨厌这个政治人物的原因,至少他不是为了贪图享乐才背弃国土,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也要试着利用日本……当然这是他一腔情愿的想法。
毫无疑问溥仪是懦弱的。这和他长期生活在不健康的环境有关。紧要关头他便会显出颓然的态势,放手,任人宰割。他控制不了局面甚至控制不了身边的女人,婉容,文绣都选择离开了他……
看守所的十年,溥仪学到了生活的方法,只要生活的本质,在所有政府提供的材料中也显示出得到了正面的理解。我之所以这样说,是作为一个还有一些疑问精神的人的质疑。政治犯在一个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过渡中是多么严重的字眼,这个国家在纯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严密防守下,丝毫不允许有任何封建势力残余来玷污他的神圣。尽管会有像看守所长那样还会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对待犯人的干部,但整个机构的极度统一,使我很容易便联想到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更让我惶恐的是,那些农民身上存在的劣根性——欺负耻笑那些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淡然不会否定他们的纯朴善良,但这些都是对待人民的,而溥仪在当时还没有资格属于这一光荣群体。
被释放后,溥仪作为一名清史研究园过了相对平和的一段生活,影片中只是一笔带过。我想溥仪作为一个人,他的天性已经基本被磨灭殆尽,剩下的躯体以及头脑中的意识不过是政府改造出得又一个发条桔子。据说这时期,他写了一本名为《我的后半生》的书,讲述了自己作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我极不愿相信这是溥仪发自内心的言论,更愿意是他迫于某种政治压力的不得已而为之。我主观臆断中的溥仪应该是至死也磨损不了血夜里的尊贵。这可能是我对坚强男人的向往吧……

时至现在,溥仪和婉容,依旧停留在电影中为我们娓娓讲述这一段哀而不伤的末世情怀

 4 ) 如果黄昏都停止

   他从未真正的努力,别人给他一条路,他就走下去,等到走不下去了,又有人给他一条路,他再接着走。
                               ——题记


   最初看到这个电影,是在很早之前某本讲述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杂志上,海报是一个小小孩低头蹙眉穿着皇服,他的头颅很大,总让我怀疑头皮里和赵薇演《少林足球》一样,塞上了别的东西,当然在看到电影之后才发觉海报给人的感觉不过是因为摄影师角度的问题。
   但每一张海报都如出一辙的用了黄昏一样的底色,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认得感受总是那么相像,也只有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才会忘记人要有自己的观点,对于这样一段历史,人说的太多,所以长时间抵制自己不去看这部电影,因为不相信谁能真正的诉说历史,人连自己的故事都不能真正可靠的叙述,那么,对于这样一部个人与故土的历史,谁又能够道明真相,坦诚相告?说故事的人说出的故事很多时候是带了自己内心希望听者关注的焦点,所以,每一部电影、,每一本书,都有作者无意识的侧重,尽管许多人都在发布会上信誓旦旦的告诉观众,自己是多么的可以信任。
所以对于这样一部西方导演讲述的电影,我至今仍不能相信它的全部,而这样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每次打开豆瓣页面都是许多的外文名字镶嵌汉字,内心总会略略的苦涩,西方人喜欢中国故事,但他们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西方的中国视角,当然不乏有努力为之的,但结果往往很失败,到头来不仅仅是西方人不买你的帐,连中国人都是骂声一片。
 
    电影中,很多次都明显得让我怀疑是导演在努力让人注意的地方,比如,两次挡住溥仪奔向外面的门,尽管一次是紫禁城,一次是东北,但这个男人的表情,始终是最初的样子,两次看到这一点,我总会不自觉得想,就算溥仪跑出去了又如何?他只是需要发泄,发泄孤独的囚禁,发泄被耍弄的自尊,作为“皇帝”的自尊。
    还有,奔跑,无尽的奔跑,幼年时的奔跑,少年时的奔跑,阿嬷被带走时的奔跑,紫禁城偌大的庭院在我看来都不及阿嬷被轿子抬走的那条红墙矗立的逼仄长路,而那条路也正像是宫里的人用数年培养起这个男人高墙一样的尊严,只是,它们在若干年后,竟就如同带走阿嬷的巷子,被活生生的剥离,也许,溥仪并不像电影中诉说的那样有孤独的童年和少年,他只是落寞,因为至亲的人都在离开他,而他只能在冠冕的理由中,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孤绝在与庞大的现实对抗,他用西方的一切来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宫廷,却在一次打球比赛中被请出生活数年的皇宫,高墙之下,他的心境更是一种落寞。
    就像那个千年以前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煜,青年时代是不快乐的皇子,中年时代是不快乐的皇帝,但真的不让他做皇帝了,他又去腻腻歪歪的感怀,我怎么就成了阶下囚了呢?
    但后人却也真的就给他赋予了多少美妙的闲愁,正如人们不会对康熙存在幻想,而会对顺治百般猜度,人们对于无能的帝王往往有着深切的怜悯,甚至在想象中给他们嵇康罗成一样的相貌,给他们玉树临风的气度,给他们李白一样的浪漫,但溥仪却没了这样的机会,不仅仅因为他因为自己的无知成为了一个傀儡,更是因为在他的生命中,通讯事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祖辈年代所能想象的高度,他的后半生被许多人所知,成为共和国改造人性的良好范本,人们对于他,只剩下了最早之前往事的窥探。
    我从不觉得溥仪是个悲剧,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出口,却终于在丢失了所谓皇帝的尊严之后跨越了藩篱,他从未真正的努力,别人给他一条路,他就走下去,等到走不下去了,又有人给他一条路,他再接着走。这是一种怎样现实的无为思想,当然电影中少年溥仪对庄士敦讲述老子的一番话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婉容和我们的主人公溥仪,而是卢燕版的慈禧,那是一副真正的末日,但就算是末日,还是有人给她进长寿汤,她用一个帝国的长寿换来了自己的长寿,在电影中以介绍宫廷的典型音调留下了册封的口谕,那像岁月的眼睛一样的硕大夜明珠,更像是一颗挂在历史天空中沉默的星辰。
    每一个朝代都要出现这样一个人,像是事先商量好了的,彼此没有约定,陌生轮回,我很喜欢她的声音,在听到卢燕幽幽的对3岁的溥仪说这些的时候,我已然相信,这是那个老掉的女人。

    唯一看不懂的是那个叫庄士敦的英国人,他送给了溥仪自行车,但这件西方的事物并未让他摆脱掉自己的命运,他执意给溥仪配的眼镜也未能真正让自己学生看得清楚。电影中,有那么许多的时刻,溥仪很有正义感,或者说正义感天天有,但真正要去创立,却是那么的难,所以,他渐渐成为男人需要事业,却走上了与之相悖的一条让人喟叹不已的道路。
   而他身边始终梦想追求幸福的女人,却最终没有得到自己真正的幸福,相较而言,影片中没有出现的李淑贤反而是最幸福的一个,而其实她得到的已经不是溥仪,而是一个花匠,有着一颗安稳的心,真正做到了与世无争。所以,在网上看到她的书,还是轻轻的笑了一下。
   
    而就在刚刚我突然又意识到,这部电影的导演贝托鲁奇就是那个拍了《巴黎最后的探戈》的男人,突然怔了一下,从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庄士敦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带着一种拯救的使命,他在电影中说:
   “是的,殿下。许多人被斩首,这使得他们停止了思考。 ”
   西方人想要做一个思考的角色,他们在思考的时候总是习惯的去当伟人,当世界警察,而实际上,最不冷静的,反而是他们,他们热血沸腾的证明、论证,在很多时候,不过是寻求共鸣的一种方式,他们只是需要赞同,赞同,再赞同。而多年前,他们以一种飞扬跋扈的姿态夺得这个国家的市场和财富,多年以后,却以一种试图拯救的姿态来做一个绅士,但他们无论是虚伪也好,真诚也好,这部向外国友人致敬的电影还是不能为他们买单,尽管,从电影的角度,它还是质量上乘。
    但在看到少年溥仪表达对俄国的愤怒时,我突然想到,他是否想到对这个英国人诉说愤怒。
    而影片中两次出现的俄国,都是一种极其反对的姿态,我想到那时冷战尚未结束,这一切对于俄国的污点不能不说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对其的一种轻浅的反感。

    但无论如何,在紫禁城沉默的皇位前,在这个男人始终逃不过的命运的大门前,在那声凄怆的音乐徐徐道来中,我还是会沉沉的放下心来沉浸,因为,在黄昏停止的那一刹那,我会相信,一切曾经来过。
   追寻的人,会找到回来的路。

 5 ) 对施特拉罗在《末代皇帝》中的色彩应用的探讨

在观看过一系列施特拉罗担当摄影师的作品后,我认为施特拉罗在其绝大多数影片中对色彩的应用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和情感性的,这由摄影师的艺术特性所决定并给影片增色不少。《末代皇帝》是施特拉罗作为摄影师第3次获得奥斯卡摄影奖,影片中的色彩应用保持了施特拉罗的一贯风格,值得仔细分析。
  1.色彩与叙事结构
  《末代皇帝》采用嵌套式的双时空结构,主要线索以溥仪的回忆时空为主,现实时空交错穿插于其中,将溥仪的不同时代的生活结构在一起。对于双时空结构的处理,一般会将两个时空赋予不同的色彩以视区别,色彩的挑选取决于影片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标志或导演对叙述时代的主观情感意图。通常我们看到影片可能采用单一色调表现历史而在现实时空使用真实的色彩。像《辛德勒的名单》中使用黑色表现历史(然这主要是导演意图突出那短历史的黑暗有关),同时常用的还有黄色(物体长时间存放的褪色),好处是时空跳跃清晰。黄色和黑色表现历史是与观众的欣赏习惯有关的。
  《末代皇帝》中的色彩应用被赋予象征意味,它首先是摄影意图的展现,其次才承担现实的表现功能。施特拉罗将现实时空的整体色调设定为绿色,绿色在施特拉罗的影片中具有一贯的含义,就是生命力。将现实时空设定为绿色既是表现新中国在解放后的强大生命力,也表现溥仪在新中国的改造中重新获得新生。这种绿色设定不是完全臆想的,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例如当时的解放军服装的色调。溥仪被押送到看守所的时间是冬季,地点是东北,现实中的色调应该是灰蓝色,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但施特拉罗放弃了现实的蓝色调而采用绿色调,因为绿色象征意味主要还包涵和平,仁慈,这两种意义是及其重要的并和影片主题吻合。现实时空是解放后的中国,是和平的,另外对战俘来说,中共的政策是宽厚仁慈的。
  对于溥仪回忆的历史时空,施特拉罗使用了偏暖的红色作为主色调,另外还使用略微清淡的黄色调。“夕阳红”是溥仪生活的历史时代的象征,在溥仪进宫继承大统的段落中,这种色调一直存在,无时无刻不给人以时代终结与帝国没落之感。而在表现溥仪童年在宫中嬉戏和庄士顿出现的时候,“夕阳红”开始退去,而温和淡雅的米黄色开始出现,
  当溥仪在天津租界开始投靠日本人时,施特拉罗开始使用一种深沉,冰冷的蓝色调。蓝色的色调具有孤独,失望的含义,暗示溥仪企图依靠日本人的力量恢复王权的行动最终会使他失望的,而后来也证明了这一点,溥仪完全陷入了日本人的囚禁和利用之中。溥仪住所的窗口完全被蓝色所覆盖,只有象征溥仪傀儡皇权的那占台灯孤独的亮着,溥仪的处境一目了然。蓝色同样也是日本军国势力的象征,日本是岛国,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同时具有冷酷,凶残的意味。在东方珠诱惑婉荣吸毒的场面中,这种象征意义显现无疑,笼罩东方珠的是日本军国势力的蓝色,这种蓝色开始诱使婉荣走向堕落的深渊。
  由于不同的场景具有不同的主色调,如果直接相连的话难免给人以唐突的感觉,这时候施特拉罗的高明之处就表现出来了。在连接溥仪自杀和溥仪进宫两场戏的时候,巧妙的以溥仪自杀流出的血液作为转场的色调基础,鲜红的血液慢慢扩展到整个画面,这里的血液的颜色并没有被绿色覆盖,(火车站场景中唯独有两处红色没有被覆盖掉,另一处是“秋收起义”壁画中的红旗,此后一旦出现代表中国的旗帜颜色一概是正常红色),现实声音开始模糊,然后红色的宫门被打开,同时运用个声画两种手段转场,效果十分流畅。
  2.偏色与正常色
  在《末代皇帝》中,虽然施特拉罗在不同的时空施以不同色调,但这种色调的笔墨在不同的段落是浓重不一的,因此产生了偏色和纯色的感觉。在一开始的火车站段落,绿色是主色调,全部画面是完全偏绿的,绿色的饱和度远远高于其他颜色,其他颜色失去了正常的表现。在接溥仪进宫到慈禧驾蹦这段戏中,全部画面则完全偏红,其他颜色影调加深。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偏色的场面基本都是表现时代大环境的戏,在以上两个场景中,时代的意义大于个人的意义,人的色彩包容于整个环境当中,画面当中只有时代的颜色而丧失个人的色彩。
  第一次真正的正常色是在第四段伴随溥杰的出场而出现的,同时“夕阳红”消失,色彩回复现实颜色(可以通过人物服装看出),这时候溥仪是作为个人第一次登场,是他在自己生活中的第一次出现。
  1931年庄士顿离开中国,溥仪前去送行。溥仪在车中的画面色调是青色的而庄士顿离开的画面却再次出现了那种“夕阳红”的色彩,这种变化再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橙色这种温暖的颜色象征溥仪对生命中那段与庄士顿相处美好时光的缅怀。
  3,服饰颜色与环境
   整部影片的服饰色彩设计是极其认真的,基本上都是按照当时的实际颜色设计的,但服饰颜色的应用却要在表达剧情,突出主要角色的原则下建立。
  溥仪作为紫禁城内唯一的主人,他的服饰颜色永远突出于其他人。在《末代皇帝》一片中,当溥仪在紫禁城中时,他的服饰无论是纯度或是亮度都高于其他人,其他人一般都穿着颜色灰暗的服饰,或作为一个色彩整体出现。他们的色彩与溥仪产生高反差,作用是作为背景突出皇权独一无二的地位,是一种辅助的,仆人的,无特色的色彩。
  溥仪作为皇帝除了在正式的场合穿着黄色的龙袍外,在一般场合还有其他日常的服饰穿着,因此导演可以将服饰的颜色和具体的场景结合起来,表达人物不同的心境和产生特殊的戏剧化效果。例如溥仪和溥杰窥视袁世凯的军队开进紫禁城的段落,袁世凯的行进方队穿着是黑色的军服而袁世凯的将官服是灰色的,其实北洋军阀的军服都是灰色的,这种设计既有助于将袁世凯和士兵分开,但更重要的是溥仪此时的穿着同样是黑色。袁世凯军队的黑色是一种于皇城环境格格不入的颜色,给人一种外来势力的闯入感,他的存在在溥仪看来就是这种黑色。在宫墙的一边,袁世凯的衣着颜色是唯一与其他人不同的,而宫墙的里面,溥仪的衣服颜色也是唯一的(指有溥仪出现的画面中),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称的平衡,直接表现溥仪已经不在是中国的唯一主人。在运用黑色方面,还有一个比较鲜明的例子,溥仪穿着蓝色长袍,骑自行车试图出宫。这时候溥仪的衣着颜色和守门护卫队的衣着颜色是一样的,他们整体作为了皇宫内部世界的颜色。当护卫队为阻止溥仪出宫而将大门关上时,由于光线消失,卫队的衣着颜色顿时变成黑色,而溥仪由于背部被光线打亮衣着仍然是蓝色和卫队产生强烈对比。黑色再以此变成一种势力,一种阻止溥仪自由的力量。这样的色彩变换应用在全片中多次出现。在迫使溥仪出宫的冯玉祥军队的服装色彩上同样具有这种特点,原先灰色的军服呈现出草绿色的色调,用来表现革命的色彩。
  在溥仪依靠日本人的力量在满洲建立伪满洲国的段落中,画面上部呈现阴冷的蓝色,而下部确实象征溥仪皇权的黄色调,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黄色已经不在是溥仪以前在紫禁城中的明黄色调,此处的黄色亮度明显降低,不在是明黄而变成了土黄。整个登基笼罩在蓝色之中,表明了溥仪已经不在是真正的君主,而只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的傀儡。
  黑色作为一种黑暗,入侵势力的象征,成为最有力的表现手段出现在溥仪从日本觐见天皇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卫队全被日本人调换的场面中。这时,溥仪周围所有的随从都已经是日本人,而这些人的服饰颜色统一为黑色,而不久溥仪的服装也最终无奈的归为黑色。
  文秀在与溥仪离婚试图摆脱这种生活的场景中,黑色承担了一个明显的象征意味。当文秀冲出张宅,跑进磅礴的大雨之中时,小侍卫跑出来递给她一把黑伞。而文秀持伞走了几步,发现自己似乎仍然笼罩在皇室的阴影之下,这时候画面上伞的黑影遮盖了文秀的脸部,她立刻发现了这一点,果断的将伞扔掉“我不再需要它”。接着镜头下摇,逆光的砖墙暗部入画形成一道黑色的,具有囚禁意味的影像。
  4,人物色
  作为一部描写中国帝王生涯的影片,象征皇家高贵身份的黄色绝对不可缺少。但施特拉罗的高妙之处在于不仅仅将这种明黄使用在皇家的服饰之上,还在不同的场所施以黄色来表现皇权。在溥仪出宫后虽然不在穿着明黄色的龙袍,但在他意识中这种皇权的地位是渴望恢复的,因此在溥仪出现的场所,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这种黄色的光。但这种黄色的光源却越来越小,当他完全投靠日本人后就光源往往就变成了一盏台灯,溥仪作为帝王的象征从他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确定下来,虽然他被迫退位。但在这部影片中黄色一直是溥仪所代表的封建王权的象征。
  东方珠(川岛芳子)的出现是身着一套橙黄色的飞行员服装的,这中设置的意义在于设定这个人物的滑稽的丑态地位,正如她说的“我身穿飞行员的服装,却不会飞” 。橙黄色用来暗示其的皇室血统,但她却为日本人做事,因此她的设定是不伦不类的。
   5,纯主观的色彩应用
  在表现中国文化大革命这个是非颠倒的年代上,色彩起到了暗示导演批判意图的功能。交通灯“红停绿走”的交通秩序被颠倒,预示着这个时代的黑白颠倒,正邪不分。
  影片的最后,溥仪一人来到故宫,这时的故宫再一次笼罩在一片红色之中,溥仪登上龙椅取出陈放蛐蛐的那个瓶子,然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全是一只翠绿的蛐蛐。这点绿色,究竟是溥仪被封存的那个童年记忆还是被共产党改造后的新生,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参考书目
  1.刘恩御 《色彩科学与影视艺术》

个人微信公众号:爆裂电影 blmovie

 6 ) 牢笼与门与蝈蝈

《末代皇帝》成片于1987年,曾经获60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影片语言为英语,导演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这部电影有很多第一,包括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影片,同时也是第一部获准进入到紫禁城拍摄的故事片电影(不包括纪录片)。

影片整体的质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回忆,服饰与布景遵循了一种在考据基础之上却又不被束缚的会适度发挥想象的感觉,但如果追查起来,却可能比现在许多清宫戏真实得多。

影片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色调与光影,表现了导演想要传达的情绪与剧中人物的心境。

某些影评人所说这影片主要使用自然光,其实并不是。

打光打得自然,和使用自然光是两回事。举个例子这个镜头,虽然看起来是自然光,但太阳的平行光,怎么能把桌子腿的影子照向两边?所以其实是窗户外面两侧各有一个光源,才能把影子打成这个形状。



色调、光影与摄影角度,伴随着主角内心世界的切换而改变着,时而朦胧,时而压抑,时而光明,时而悲凉,时而梦幻,时而现实。

导演的镜头语言非常考究,影片前段紫禁城中的那些段落尤其出彩,而后段特别是到伪满洲国那段,不知为何,镜头密度和张力略有降低。

此外,贝纳尔多其实是一个欲望与理想横飞的意大利导演,比如《戏梦巴黎》就是他的作品,所以他的胶片里,总是少不了情欲的描写,而这部分也是电影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从影片英文台词butterfly表现来看,他的乳母某种程度也算他的初恋,他吃奶的镜头其实是有隐晦的性暗示在其中的,在这个意义上,与《言叶之庭》里面量脚的那段非常类似。




说到影片的主题,罗伯特麦基先生从剧作角度所说的是身份,意即“我是谁?”别人给了溥仪一个又一个身份,比如皇帝,紫禁城内的皇帝,花花公子,傀儡,战犯,或者是最后的花匠?其实他一生的时间都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在一直寻找。

不过从电影意象上来看,牢笼和门的反复出现,其实可能预示着这个片子真正将到的是自由与束缚的主题。溥仪生在一个外在紫禁城,内在皇权的牢笼之内,这是大家为他打造的。他一开始总想要出去看看,获得自由,大家却不让。但等到真的有一天,他被迫离开了这个牢笼,却发现自己内心在乎的,是这个他童年时代拼命想要挣破的——即自己皇帝的身份。所以当日本人找到他时,他放下自由的生活,心甘情愿的走向了伪满洲国的皇宫,重新被关了起来。但随着日本战败,一切成为了泡影,他作为战犯被关进监狱,但他仍觉得自己是皇帝,执意要担负起日军犯下的所有罪行。漫长的生活后,当他被放出来时,不管是被迫、被监狱长感召或是自愿,他终于平静地放弃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用一角的门票重新回到了紫禁城,拿出蝈蝈放出来,脸上却充满了释怀的微笑。因为此时他已经和蝈蝈一样,从自己皇帝的身份中爬了出来,终于自由。

遗憾的是,他那时候距离生命的结束也不远了。

(以上仅就电影而非历史进行评论,此外坂本龙一的配乐真的很绝,几个小节就让人忘不了)

 短评

喜欢尊龙。他把溥仪演的太好了。事实上溥仪哪里值得那么多同情呢,他的一生在不幸中成就了大幸,在那个乱世里,他比几乎所有人都过得要好,过着国宝大熊猫的生活。他做错了的事,有人代为受过。他没有的气节和美感,还有人演出来赐给他

8分钟前
  • 周游雪场
  • 推荐

作为一个外国导演不可能拍得更好了,但我是一个中国人。

10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推荐

太寂寞太寂寞了,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寂寞的,好不容易有一点儿亲情、爱情、友情,很快都被剥夺掉了。他因为寂寞而衍生出的种种行为都挫败了,最终给他带来更深的寂寞感。这也是看了这么多遍,依旧这么打动我的地方吧。真是从一开始音乐一起就难过得不行。

15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26岁的陈冲真是美得叫人目瞪口呆

16分钟前
  • 南笙
  • 推荐

溥仪只是那个大时代里一个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注定在历史洪流中成为悲剧人物。……贝托鲁奇并没有洋洋洒洒的去讲溥仪的故事与中国的历史,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末代皇帝的人生。只是……紫禁城太监还有皇帝与皇妃在后宫都是一口英文……★★★★☆

18分钟前
  • Q。
  • 推荐

能赶上电影节3D巨幕演《末代皇帝》真不容易。全片处处都是痛点。尊龙演的溥仪太经典。最后登上宫殿时,小心翼翼回头看,那种微妙的感情,配上一只穿越半个多世纪的蝈蝈,精妙动人。

22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这不是你的错……这真的不是你的错。或许隔着银幕来看,溥仪的人生遭遇令人唏嘘,然而,比起前朝旧史的末代君王们,他这个退位皇帝已经算是得善终了。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不偏袒的好片儿!一个进自己原来的宫殿还要买票的皇帝。

29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力荐

我觉得对于一个外国人拍的中国人物传记来说,它最可贵的不是那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和镜头,而是他的态度,他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他并没有评判什么但是他把故事默默地摆在那里,到结束,你会一时觉得心情复杂,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电影里不仅仅塑造了溥仪一个角色,而是通过细节也讲述了围绕着他的一些人的沧桑,这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我觉得异常珍贵。虽然还是有些次要人物显得有些脸谱化,呵呵。。。CC版本,3小时38分。。。

33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有史以来一部最地道最出色的中国电影,居然,Made By Italian~

36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光影,音乐,及每一个具有寓意的表现手法都不用再多作笔墨褒赏,极惊讶导演对溥仪这个人的解读以至于成就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态度,把整个故事说完,尔后留观者独自在唏嘘。那个关于"门"的意象完全表现了溥仪近乎悲剧的一生,作为一个小孩,他却自幼被禁锢;作为一个皇帝,却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38分钟前
  • A-sun*
  • 力荐

城门开的那日 竟是离家之时

41分钟前
  • Hauu
  • 力荐

一部酷似史诗的电影,张力很足,镜头娴熟大气,演员表演纯熟,从各个角度还原了中国的历史,细节十分出色。这部电影涵盖了太多的元素,耗资庞大,临时演员数量极多,场景大气恢弘。可以说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影。只是关于历史的感慨和影片的深意或许还可以再深掘一点。总体而言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巨作

4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贝托鲁奇镜头下的中国始终是存在于他想象中的红色国度。电影拍得过于西化了,但讨巧的用溥仪的命运承载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的变迁,进而阐释人与命运对抗的古希腊悲剧主题。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不断失去的过程,溥仪无疑是失去最多的,因为他曾经拥有整个中国...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所有的离开你都赶不上,所有的门你都打不开。所有的人都是撒谎者。

52分钟前
  • 囍夭夭
  • 推荐

尽管看一群中国人在屏幕上讲英语很是奇怪,但不能否认这是部出色的电影:它与国家无关,与王朝无关,这只是一个渴望自由却不得的人的编年史;"门"的意象被反复提及,寓意溥仪被禁闭的一生;贝托鲁奇娴熟的运镜,要人命的广角自然光,美妙的配乐。

5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他痛哭流涕追阿毛、失魂落魄追婉容,但始终追不回那昔日辉煌的时代。他反抗太监偷窃文物、反抗日本傀儡操控,但终究反抗不了自己跌宕唏嘘的命运。他做了一辈子囚徒,在紫禁城在满洲国在抚顺管教所。终于买了张观光票,在赤色余晖中蹒跚进入太和殿。须臾一世,只有那皇座下藏着的蟋蟀,还认得他是帝王。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文绣冲入大雨,婉容堕入烟楼,青白蛇与红白玫瑰俱凋落,徒留末代君王像失魄的十二少一样老去。

6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极致的美,极致的伤。音乐太灵,画面太精,原来早在1987年,外国导演就早于《活着》《霸王别姬》把20世纪中国历史拍的如此炉火纯青了…“我从未和家人分开过” 额娘,阿嬷,婉容,庄士敦,溥杰,皇宫…溥仪的一生都在告别,跟亲人,跟时代,跟历史,身不由己。@上海国际电影节 4k修复版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神作。三个小时完全不觉得长,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有人觉得这个电影太过魔幻主义。但那个时代, 这群人,不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镜头怎么能体现的出来!尊龙太美,绝望之极时眼神里也有傲气。只可惜时代弄人。最后蛐蛐的隐喻太太太太太贴切又催泪。

1小时前
  • 颜小兽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