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

HD

主演:闫妮,刘文卿,莫诗旎,王景春,王紫逸,乔任梁,于越,张珂源,钟国流星,楼逸昊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国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11 剧照 NO.1我11 剧照 NO.2我11 剧照 NO.3我11 剧照 NO.4我11 剧照 NO.5我11 剧照 NO.6我11 剧照 NO.13我11 剧照 NO.14我11 剧照 NO.15我11 剧照 NO.16我11 剧照 NO.17我11 剧照 NO.18我11 剧照 NO.19我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70年代,西南三线地区,无数的上海人怀着崇高的理想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建设国家,付出莫大的牺牲。此时此刻,文革的余威仍在,各国营单位乱相未除,而在子弟学校就读的少年王憨(刘文卿 饰)则和八拉头(张珂源 饰)、小老鼠(钟国流星 饰)、卫军(楼逸昊 饰)等几个伙伴过着无 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王憨广播体操动作标准,被选为领操员,为此软磨硬泡求妈妈(闫妮 饰)为他做了一件崭新的白衬衣。可是他在河边玩时衬衣意外掉入水中,结果意外遭遇了被警察追捕的杀人犯谢觉强(王紫逸 饰)。  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眼尽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小人物只有随波逐流,身不由己……我的影子在奔跑绝杀慕尼黑(原声版)危险年代误杀瞒天记未删减版篮球兄弟第一季激情恋人同龄人人猿泰山之重返家园(国语版)法国小馆儿第五季小丑梦摇篮第四季冬天里嗅探员人为何要创造?嗜血灰熊斯特莱克探案集第二季佛魔之剑红萼纷纷回到过去拥抱你南下不能没有家以下事件基于一堆谎言吴山居事件账之燃骨夺命游戏人体蜈蚣3驯龙记:飞越边界第六季空想大河剧 小田信夫生活的颤音全世界都在等你们分手2024意志的胜利佐伊的超凡歌单 第二季暗战 第一季吉尔莫女孩第三季魔翼杀手2特种兵王之原子核爆幽灵车:复仇之路愤怒的时代第一季隐形姐妹末日之旅24小时第一季小偷家族国语超级品牌的秘密惊叹老铁局

 长篇影评

 1 ) 时代的烙印 短命的青春


与《青红》相比,《我11》的基调稍有放松,但即便如此,在文革这样的大背景下,孩子们的青春依然短暂到令人心疼。导演对那个时代的定义正如电影的开头所说的那样: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遐想而发生改变,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它,并且接受它。

很显然,这是一种悲观色彩浓厚的解释。一个人彻底向时代妥协的益处是可以苟且存活,但知识分子需要额外付出精神痛楚的代价,从内心深处来讲,他无法信服这个时代,但是从他的表现来看,他需要赞美这个时代,这种内心分裂的伤口总是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剧烈疼痛。在每一个生活的小细节里,经由成人再将这种感受处覆盖到孩子身上,让天真无邪的孩子过早地承受源自成人世界的痛楚,无论是文革时期还是今天,都是极为残酷的一件事情。

因为领操的关系,王憨需要一件新衬衣,在那个特定的背景里,这是一个不易被满足的奢侈要求,由此王憨展开了与母亲、同学、逃犯的博弈,从衬衣得与失的过程中,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父亲与母亲的教育方式、布票与红烧肉的为难,以及同学们的羡慕嫉妒恨,大人之间欲言又止的谈话,父亲的被打,帮派之间的群殴、革命海报与革命歌曲、严打整风运动、潮湿的街道、朦胧的空气、人们毫无生气的青灰色着装……所有的一切折射出了整个时代的特征,压抑与残酷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下被充分放大,孩子们的浪漫被挤压得干干净净。有好几处影片出现了一些更具戏剧性的(且有可能更轻松,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可可西里美丽传说》)故事走向,但每每都被这位有过三线工厂支建经历的导演掐断,或许残酷才是导演对那个时代唯一的定义,在王小帅眼里,荷尔蒙的幻想注定只能成为这个定义下的牺牲品,不如尽早阉割掉。

在《青红》中我们已经见证过王小帅的执导风格,通片冷色调,大多数场景选择在阴雨天拍摄,构图封闭压抑,音乐完全不参与到剧情中,但在《我11》中,这种风格稍有调整,因为本片选择的是一个儿童的视角,贯穿在筒子楼与学校之间的是集体洗漱、集体生火做饭、集体做早操、集体游戏等更具有生活气息的情节,因为情绪更为开放,所以影片的带入感做得还算到位,观众可以从一个嘈杂繁琐的当下顺利进入到那个安静简单的记忆里,只是这所谓的“清新”只是一个表面的幌子,而悲剧正是在这种看不出端倪的状态下发芽、缓慢成长,看似简单的生活背后隐藏的是复杂的政治。11岁,原本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但在影片中,它成为了一个与父辈对接的路口,在影片的最后,王憨独自转身,无需参与一个事件,他已经从内心深处读懂了成人世界的某种规则并认同了父辈缄默背后的痛苦。从此之后,纯真时光正式拉下帷幕,少年老成的孩子身上也会出现父辈特有的沉默。

或许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和我一样会有一种朦胧之感,朦胧一方面来自时代的久远,另一方面来自视角的选择,在孩子眼里,成人事件因为信息不够完整而显得过于碎片化,以至于在观影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听到有观众在讨论“电影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不过看到父亲对印象派的解释之后,才搞明白了本片的风格不是追求真实的细节,而是把记忆里的印象呈现出来,就像“寥寥数笔,水波跳动”的那种灵动感。不过本片是否真的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我也无法给出定论。

个人认为,孩子们的表演为本片加分不少,但大人们的表演则中规中矩,制作成本无法吸引到实力派演员,发掘新人又要冒较大风险,小成本片的尴尬一览无余。所以我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因为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而否定一个导演的能力,王小帅一直是我比较欣赏的导演,不是因为他拍出了大多数人都喜欢的电影,而是因为他一直都在拍自己的电影,在当今这个注重票房的电影环境下,一直保持方向感的只有那么寥寥几人。

 2 ) 给王小帅导演多说几句

       我十一。今年院线电影和少年派可以并肩的一部。之前,对第六代导演没特别多的好感,他们所肩负的使命和他们的才气对比他们的作为来说堪称不了什么。第一代的郑少秋他们建立了国内电影的拍摄范畴,把中国文化,中国的家庭伦理剧引入进来,第二代导演费穆他们在电影里多少有了那么点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环境下的人存在价值的探索沉浸了多少那个年代的风风雨雨,第三代导演谢晋他们,在树立一种所谓的民族主旋律电影,电影开始服从于主旋律,被奴役的艺人们偶尔抒发一下人生人性的激情,第四代导演谢飞他们在写一首民族的诗,写一首传统道德的诗,这首诗是在经历过那么多反复沧桑的民众的道德凯歌,第五代导演开始反思社会,虽然题材大都是在反思封建社会对人的迫害,有点过分的批判的意思,但是几部文革的戏《活着》《霸王笔姬》《蓝风筝》开始萌发了人在环境主题下该何去何从的苗头,第六代导演是人的放大器,个人的索取,个人的纠结,个人的挣扎,个人的命运他们都在探索摸索。张元的《东宫西宫》里警察因为逮捕了一个同性恋在在一种边缘意识的主和奴的关系里在探寻我是谁?娄烨所有的角色在这种悲剧的大环境里在唱着忧伤的小调,那个最为主旋律的陆川导演从《寻枪》到《王的盛宴》也在诉说着处于责任和权力之下的小人物和大人物以及模范人物他们的个人价值。2013年了,在回顾一下他们今年的作品,我想说他们进步了,他们已经把触角伸向了更大的一种空间,不论及个人作品的好坏,王全安的触角已经伸入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而王小帅的《我11》较之《我17岁的单车》是一种跨越式的进步(抱歉,只看过他这两部)。没看过张元的《杂种》,娄烨的《浮城迷事》,管虎的《杀生》,但是就王小帅导演的作品来讲,导演的视角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成长的迷失为主题,到了一个环境的迷失为主题。
    看了一些人写的评论,我想给王晓帅导演平反一下。
    首先,中国有个电影审查机制,要让电影过审,一些场面必须得删或温和处理,如果有些人觉得故事是温和了文革的尖锐性,那我想说你必须得考虑中国电影的这个机制。
    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看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一切,以一个中心事件复仇的哥哥被枪毙作为视点的中心事件,个人觉得是十分巧妙的。儿童视角看残酷环境本身会更让人去思考那个年代的一些东西,这种最单纯和最丑陋的对比性力量是强大的。同理也存在于莫奈的油画,父亲对儿子绘画的教导,和那个年代处处谨慎的作风。白衬衫作为触笔应用到电影当中,他的多次出现有多次不同的意义,儿子要衬衫,那是儿子的小虚荣,是亲情的温馨点缀,衬衫掉到河里,小孩子的这种小行为,会让人联想到大人之间的斗争,衬衫被用来止血,开始成为叙事的重要物件,到最后衬衫的归还,犯人被判处的死刑,让这个衬衫在小人物之间的功能性和道德性作用,再次讽刺了那个年代的社会。人都是好人,为什么会有那个年代的那些行为呢,结尾处更加多的笔墨来渲染空旷的阴霾的天空下,黄色的,金色的字迹,伟大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和开头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下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的确电影存在一些伤口,比如说整体来讲连贯性不够,家庭事件,环境事件,主线事件(谢家的事)在那个年代的环境和时间的缀笔下突兀了点,也许原因在于导演在儿童视角下,过多的导演自己的主观笔墨,比如说过多的空镜,过多的比较间离的运动镜头。这种视角的切换不成功,源自于主题的拿捏还是不够准确,这个时候需要考虑的就是做减法,隐藏自我,一切服务于当初良好的初衷。整体观影下来会觉得这个地方纪录性的笔墨为主,那个地方表现性的笔墨为主,这个地方又太有诗话家庭的意境。第二个是真实感不足,拿莫奈的画,以及各处重点叙事剧情宣泄,有点假的感觉。演员不是生活在环境当中,而是按照导演的笔墨在往下进行剧情。
    总体来讲,他让我眼球一震,本来就想看10分钟就关了,结果硬生生的看完了,还很有感觉到的敲了那么多字。

 3 ) 历史的幽灵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可以想见,文革题材会是未来中国电影的一大题材类型,然而在现在情形下,拍摄这一题材实在难以施展,创作者无法放开手脚。《我11》的切入点比较简单,大多数事情来自一个11岁小孩的目光所见。你可以说他看到了,也可以说他并不理解,懵懵懂懂,睁一眼闭上一眼,好似现在的官方态度。在作者的旁白自述中,他把亲眼目睹的残酷视为了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体验。 自2003年第六代浮出水面后,贾樟柯一举成名,转战纪录片拍摄;娄烨被禁到复出,在黑暗的地下王国摸索了五年;王小帅却好像失去了方向,他拍了《青红》这种小文艺片,也交出《左右》这种俗烂的电视剧,更有选择《日照重庆》这种不上不下的商业破冰。可以说,他这些年的失败之痛远远大于收获。 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文革题材一向不是第六代的菜,那会他们还处于青少年时期。而第五代的陈、张、田,他们各自拍摄了一部充满代表性的文革题材,在不同版的述说里,陈凯歌和张艺谋都选择了改编,不同程度上有所回避,只有田壮壮选择了直面,结果也付出了被禁的惨痛代价。绕到王小帅《我11》的这桩事,他采用了一个取巧的做法:即说的是文革的事,比如被特地展示的两派武斗,更多的却以个人的自传经验体现出来。他看到了,但他不道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暧昧的态度,就像片中人物谈起谢家父女的事情,大多是以小道流言的形式散播。 在很多人看来,“谢觉强,反革命、纵火、杀人犯,死刑”,结尾女声的高音喇叭洞穿了一个时代的悲剧。然而对王小帅而言,这些事情跟《青红》结尾的枪声一样,它们不过是换了见证者,重复展示。在我看来,《我11》带来的最大触动——甚至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的一个画面是在尾声部分:谢家父女站在监狱门口,与王家三口视线交错。他们没有表情,伫立的躯体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恐怖片的画面,悄无声息,有如历史的幽灵。这个时候,出于很多考虑,也可能是出于害怕,王家选择了回避,同时也宣告了一个事实:我们都回避了当年的历史真相,血淋淋的事实被隐匿深藏。面对苦难、面对受害者,我们可能不忍心,也可能是无能为力,难以直接面对(事实上见证者本身也是受害者)。面对这些历史的幽灵,《我11》做的就是把它们重新招引出来。 略显晦涩的谢家线索以外,《我11》隐隐绰绰地加入很多说明性旁白,像父亲对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解释,希望孩子能穿透迷雾,看到朝阳,也希望孩子能避开丑恶,保留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眼光。可在影片的多数时间里,《我11》只是一部太过规矩的儿童片,性启蒙、伙伴得失到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全然可以说是一篇成长日记。优秀的儿童片能够四两拨千斤,借一个孩童的纯真眼光去反映大人世界的丑恶凶险,但《我11》的做法似乎比较欠缺考虑,它直接身负一大袋的时代重物,跑将了出来。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如果没有被强调说明的时代背景,很多观众会看不懂,然而主题先行是否有必要呢?更何况,这些事情在《青红》时就讲过了一遍。 那些关键的、出大事的场合,武斗、探监、杀人犯还有父亲被打,小孩子无一例外,身在现场。恐怕,王小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成长记忆。这种方式也并不是不好,只是看起来有些笨拙,残酷和尖锐程度,远不如《蓝风筝》。那个年纪,小孩子真会关心这些,还是说,在几十年后,创作者重新把修复好的记忆安插在了他身上。在我看来,《我11》片中有个相对准确的一幕:小孩子玩游戏,听到大人围坐着有说有笑,他们似乎在谈论着什么东西却又有难言之隐。他听得很完整,但却是在无意中听到的,或许,这才是第六代与文革的真实关系。其他事情,当真不如一件白衬衫来得重要。 整体而言,《我11》显得过于零碎,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推诿扯皮上,浪费了太多不必要的笔墨。如果谢觉红是一朵过早凋谢的花,那么,王小帅就是重新往瓶子里放入一束假花,回忆当年事还有当时的自己。看得出,作者努力想去为立下一道历史的引魂幡,却碍于表达自由或者是自身所限,只能蜻蜓点水,重复了那些书面上的旧事。【北京青年报】

 4 ) 给十年后的我

11岁那年,女生之间开始流行那种有两种穿法的水晶凉鞋,那时家里出了点情况,母亲心情一直不好,我便忍着没说,只是有次跟同学换鞋子穿被她看到了,第二天一早一双崭新的水晶凉鞋就摆在门口的鞋柜上。

11岁那年,跟一个一直玩的很好的女生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吵起来,后来两人互相都说了很多恶毒的话,于是到现在都一直没有联系,算起来这是第一个闹翻的朋友。

11岁那年,春游的时候被一个高高大大皮肤黝黑的男生问有没有喜欢的人,我说没有啊,你呢。他说,我喜欢你呀。第一次被男生在公共场合表白,脸红到脖子根。

11岁那年,写的一个小故事被语文老师选送到某比赛,意外的得了一等奖,有一笔不少的稿费,这是人生第一笔真正属于自己的收入,在学校也一直风头无俩。只是因此被人嫉恨,处于风口浪尖上,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11岁那年,被选为少先队大队委,每周四值日,似乎从那时起周四就成为我的幸运日。那时的大队辅导员总是喜欢开我和周三值日的那个皮肤白净的男生大队委的玩笑,每次这个时候,心中总是满溢着小女生矫情的欢喜。

11岁的小男孩王憨,第一次看到死人,第一次被选为领操,第一次有了一件特别的白衬衫,第一次遇到杀人犯,第一次被小老鼠出卖,第一次撞见父母的性生活,第一次对一个大自己五岁的女孩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第一次遗精,第一次不明白这个世界。

十年之后,我21岁,坐在只有四个人的电影院看我11的首映场,看那个叫王憨的11岁小男生的悲喜故事。王憨,我想他父母大概是希望他大智若愚的意思吧,也或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装疯卖傻才能活下去。不过其实细想,哪个年代不是这样呢。也是因为如此,我才不在乎这部电影背后的那些政治寓意,不在乎导演埋下的那些伏笔。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能够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回忆都一一浮现,这就足够让我感动了。

十年之后,看着这部讲述三十多年前故事的电影,才发觉,原来十年前那个11岁的少年就已经经历过爱、善良、信任、欺骗和背叛,而到了21岁仍旧在经历这些。


 5 ) 生于大厂

如果你没有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也许你不会明白这个片子里的一些东西。

基于毛主席的三次世界大战理论,成千上百的厂矿被安置于深山荒野,只是为了避免被敌人过于集中袭击,但这样的地方无疑是最能葬送青春和梦想的地方。这里的人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他们既因为能吃上公家饭而庆幸,同时又为边缘的身份感到恐慌。

国营大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它很像一个没有围墙的监狱,或者说因为过于庞大以至于你看不见围墙,它又像一个微缩版的社会,有自己的行政,邮局,医院,学校...所以你其实也无需向往外部,其实都一样。

我小时候就在类似的一个厂矿长大,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会子承父业继续在这样一个厂子里工作,找个同单位的女职工,结婚生子,孩子继续在子弟学校上学。当然,这想法如果被我妈知道会打断我的腿,她似乎觉得除了上大学之外都不是正道。可惜到了90年代国营企业纷纷倒闭,我父亲工作的厂也未能幸免,我找一个厂妹做老婆的梦想也没能成真。

对于同一主题的咏叹,比起《青红》从头到尾的压抑,《我11》藉小男孩的视角而变得有了许多灵动生气(窃以为“11”其实就是竖着的“一一”)。以白衬衣为线索一直到“杀人犯”出场前,就是一段清新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加《小鞋子》啊。很喜欢每天早上“我”被父亲的二八自行车载去上学的那段,最神奇的是,难道所有的国营厂矿都在清晨用大喇叭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么?这绝对只有亲身体验的人才能懂的细节。

当然不可能一直阳光灿烂,当白色衬衣沾上血迹,现实开始显露狰狞,虽说75-76年已经是文革末期,所以像红卫兵串联,大规模武斗这些文革景象是无法呈现的(片中的群殴真的只是小打小闹),但一起刑事犯罪还是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现实,例如体制对知识分子的束缚(那些整天想回上海老家的可怜人),漠视人性的法律和道德(当时枪毙一个人似乎跟现在离婚手续一样办理简单)。

从影片中部开始下起的雨似乎就没有停息过,这雨水浇熄了复仇者燃烧厂房的火焰,模糊了被放逐边缘的知识分子的泪水,打湿了被侮辱与损害的少女的衣裳。但对于11岁的“我”来说,这雨水却浇不灭来自少年身体里的高烧的火焰,青春本能性的懵懂和无知,才是与这灰暗世界抗衡的最好武器。

在大喇叭宣读审判词的结尾里,“我”没有像伙伴们一样去做枪毙犯人的看客,也许是莫奈的风景画,或是父亲的话语,改变了少年做一颗脑残流水线上螺丝钉的轨迹。

生于那个年代的人,看见了文革的尾巴,也看见了新世界的曙光。只是有些人,没有等到那一天。

 6 ) 小贾和他的白衬衫

电影《我11》还没上映时,眼尖的人就发现了电影小男主角像贾樟柯,也有谋体问过王小帅此事,王小帅也觉得当初拍摄时没发现,成品出来后越发觉得那小孩像贾樟柯。电影无论讲述的是贾樟柯的童年还是王小帅的童年,对于生于60、70后的来人说电影中的一切都那么熟悉。

故事发生在1975年,文革已经结近尾声了,虽然我也生于七十年代,但出生时文革已经结束了,所以对文革的事情更多是爸爸妈妈那听到的。小贾同学是厂区子弟学校的一名初一学生,厂区子弟学校,那也是当年计划经济时的产物,较大的工厂就像一个小社会,有自己的医院、学校、浴室、食堂、商店。

当年能生为厂区子弟是一件相当光荣至上的事情,当你生下来的第一天就是躺在厂区的医院里,再大点随着父母在厂区的食堂排队打饭吃,在厂区的浴室光着身子泡澡。上完了厂区幼儿园接着是厂区的小学中学技校,读完这些无论你的成绩好还是不好,都能顺利的进入工厂接下父母的岗位,再下来就是在厂区内找一厂花结婚,为厂区繁衍下一代。直到九十年代,一批国企的倒下解体转制,厂区的生活才结束,那和谐安稳的小社会被融入到了大社会中。

小贾同学为了能得到一件新白衬衫向妈妈央求了好久。记得当时家里有肉票、鱼票、蛋票、糖票、布票、煤票,对于生长在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在当时物质计划分配,所有的东西都要凭票购买,所以做一件新衣服父母总要思前想后很久。只有在过年和过六一时,父母们才会让小朋友们穿上新衣服,对于现在只有要有钞票没有什么买到今天来说当年的日子是多么的贫乏。

小贾的妈妈用缝纫机为小贾为了一件白衬衫,在那个年代缝纫机是家里必不可少的物件,一家老少的衣服大多是妈妈做的,记得当年妈妈连夜为姐姐做过一条裙子,真神了,又快又漂亮。小贾同学后来还是弄丢了那件白衬衫,还目睹了一个杀人犯的逃亡。弄丢东西这样的蠢事我也干过,上学时弄丢了了二元钱餐费,连着两天装病呆家里,都没敢去学校。二元钱在今天来说真不算什么,当年可是一笔巨款。

十一岁的男生青春懵懂期,对于成人世界对于性又好奇又有些不安。不经意间撞见了父母在床上的亲亲我我,不经意间偷看了邻家姐姐换衣服,故意去惊吓在街角巷尾亲热的男女青年,故意用双腿紧紧夹着学校的双杆让一股暖流从身体内缓缓流出。每一个青春期的男生或多或少都会干些现在看起来比较二的事情。

电影从一个十一岁男生的眼中看到在一特殊时代下成年人身上发生的事情,记录了我曾熟悉而又已远去的生活。



 短评

关于成长的记忆。这是不是也该算做私人电影,应该融入了很多导演的私人记忆,未必是完整的事件,而是一些细节碎片。问题在于这种自我表达是否真的能和观众形成互通。这部电影一如王小帅以往作品的干巴乏味,缺少情节的吸引力。那个长得像贾樟柯的小孩子也毫不讨喜。两颗半星。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20121124 难得在电影里听到比较正常的上海话……好欣慰啊……

11分钟前
  • fefe
  • 推荐

王小帅的个人回忆,同时带出文革后期的时代感。画面很美,风景绝佳,小时候的细节动人。有《阳光灿烂》+《西西里传说》的影子,堪称西双版纳的美丽传说。不过,那小孩太像贾樟柯了实在。。

14分钟前
  • 悍客.罗
  • 推荐

三线小城,下放知青,布票,广播体操,旧房子,躲迷藏,拉钩上吊一百年:一切都那么真实,勾起童年的淡淡回忆,似乎这个故事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电影通过一个11岁孩子的纯真双眼,对一个特定时代客观回望。倒不觉得松散,叙事很娓娓道来,有时候不必去苛求导演要营造的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观感

1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全是细节的堆砌,看的出导演有着严重的情怀在里面,故事性弱到半钟头后每一分钟都能当结尾。感受不到小男孩的成长和成熟。四个小演员太棒了!那个男孩长得像士兵突击里五班班长!导演上台还幽了一把薄熙来的默

20分钟前
  • >3<
  • 还行

典型的王小帅风格。一直以来就喜欢这种风格。

23分钟前
  • 私有信仰
  • 推荐

别名:那年贾樟柯11。片段事件有些散乱,但是儿时对于记忆本就如此。父亲对儿子关于绘画的教育大概影射了当时社会现状,遗憾的是为了上映有些放不开手脚。闫妮适合演这类角色,所以还是远离骗钱的黄百鸣导演吧...

24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有点台湾小文艺范儿

25分钟前
  • 刘闷锅
  • 推荐

这题材,好莱坞制片人来拍就是super 8了吧。

2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还行,比较少看到那个年代的电影。虽然跳着看了很多

33分钟前
  • 天堂羽
  • 推荐

王小帅最大的长进是视听语言终于成系统了,这次是标准法式中小成本的运镜和剪辑。演员口音是大问题(这点比[青红]退步太多了)。除去导演自我美化的部分,剧作上其实比大多国片要好。纠缠历史叙事实在是冤枉他了,毕竟儿童视角是八股文,无甚新意其实也无需新意。所有的文革片在姜文面前都弱爆了。

3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没想到能如此入戏。孩提时那种追求体面、互相攀比的虚荣心,直抵心坎。闫妮的角色让我恍惚有那么一瞬,以为她就是我的亲妈。小孩们性格和脾气的刻画不差于《伴我同行》,还有片子所带的70年代怀旧感和革命气息,甚至非主线的悬疑氛围都营造的神秘朦胧、异常撩人。唯一遗憾就是童年性事着笔太轻。

3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力求自然,不太自然;缺些灵气,所以匠气。

4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感情上值得尊敬,环境还原得不错,看来下了大功夫,人物选得挺灵,演得很扎实。但是,叙事方式老套,拍摄手法流于庸常,从头到尾都是电视剧一样的视点,扁平慢不凝练,缺乏活络的神采,没有印象深刻的段落和触点,像一顿夹生饭。从电影语言上看,导演真没什么大进步,甚至比起先前略有倒退。

4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爸妈应该要看

47分钟前
  • 最爱司马
  • 推荐

很偏爱儿童视角的电影,在细节和时代感的还原上很有代入感,很想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那个时代更多的东西,这也算那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了,表面上残酷似乎很远,但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烙进了记忆深处。小帅还是又倒回到几年前了,可惜情怀有了,情节没了,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有着一个平凡的童年,挺好。★★★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个孩子的蜕变。一个不为人知的浩大工程,随着时代的结束,渐渐被别人忘记。

52分钟前
  • 加油加油努努力
  • 力荐

有时候记忆可以清晰到改变现在的人生 有时候模糊的年纪会给时间太多假象 影片中的孩子真实的长大缺又不清晰的成熟 我想我也有过青涩的十一岁 也想念第一次来号儿的那个夏天 对于时代来说时间是荒芜的 经历和记忆才是我们心中的过去与未来 差别就在于一个死去了一个未来到 共同点就是不可复制

56分钟前
  • ❀jayya
  • 推荐

后革命时代的一曲青春挽歌,对细节的还原颇为到位,寄托了第X代国内导演的年代情怀,摇摆在残酷青春与人性纠葛下的小清新。对于环境空间的设定既处心积虑又颇具符号代表性,以点带面的效果基本达到。内小男猪脚简直就他妈少年版贾樟柯嘛我擦!

57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

“西南旧事”,过于追求细节还原,营造出文革末的时代氛围。用11岁小孩的眼光回望《青红》,结束于“反革命、强奸犯、死刑”的高音喇叭中,对王小帅的个人意义大过了电影本身价值。姑娘分明就是年轻版的高圆圆,至于作者(我),分明就贾樟柯(第六代)的集体化身。但是,为什么演老爸的块头像王

6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