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

HD中字版

主演:查理·卓别林,宝莲·高黛,亨利·伯格曼,蒂尼·桑福德,切斯特·康克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3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摩登时代 剧照 NO.1摩登时代 剧照 NO.2摩登时代 剧照 NO.3摩登时代 剧照 NO.4摩登时代 剧照 NO.5摩登时代 剧照 NO.6摩登时代 剧照 NO.13摩登时代 剧照 NO.14摩登时代 剧照 NO.15摩登时代 剧照 NO.16摩登时代 剧照 NO.17摩登时代 剧照 NO.18摩登时代 剧照 NO.19摩登时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摩登时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饰)就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令人苦笑不得。 查理尽管贫穷,但却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里破烂却又温馨。每次身无分文的查理为了找到吃的,都会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光景一时间有了好转,流浪女成了歌舞红星,然而好景太短暂了。斗破苍穹电视剧版法国康康舞羞耻第一季(挪威版)水落石出1983战火球星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超能爸爸机器人前线卫士2022陪你一起好好吃饭自由高地东京男子图鉴在京都小住剧集版自由之子2013奇皇后国语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乌龙小子之勇闯乐活岛一部有我出镜的影片我讨厌苏西 第二季绿色屠夫玩命大师燃烧的蔬菜之家园保卫战鱼男特伦特探员第一季1/4圆我妻子的一切挖掘2022我的笨蛋老婆失忆了 第二季新街坊邻居流浪的心2021乔·皮克特第二季阿修罗城之瞳行将就木 第六季无间道第一季结婚的女神虽不致死奇门遁甲2017的士大佬五福临门大而不倒南海岛血书神探可伦坡第一季仙女榴莲富江vs富江时光情书德云社纲丝节之传统相声精品专场妈妈(粤语版)

 长篇影评

 1 ) 资本主义的奴隶 幽默背后的悲哀

乍一看“摩登时代”,在我的脑海中首先冒出来的就是英语单词“Modern Time”,而在我们现在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时尚”、“现代”、“潮流”的代名词。它与舒适、奢侈、高贵的生活状态相联系,但是在1936年拍摄完成的《摩登时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这部黑白电影后,我感觉主人公夏尔洛所生活的摩登时代,无非就是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后给资本家带来的享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产力的进步让资本家成为了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由地主的奴隶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的动荡下,资本主义体制也逐渐发生转变,由从前的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美国作为此次大危机的源头,经济大萧条、银行工厂倒闭、失业率激增、社会动荡等让美国陷入梦魇。在美国,一方面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失业流浪人员多达60多万,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忍饥挨饿;而另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为了保持垄断价格却把几百万头猪、几十万吨的牛奶、几百万亩棉花肆意糟蹋。这种病态的唯利主义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喜剧大师卓别林创作了这部经典的无声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尔洛就是在资本主义压迫下和在经济危机摧残下的广大无产阶级的缩影。马克思说过:“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夏尔洛为了生存,机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线上做着扭螺丝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为一直被雇佣者监视着,甚至在洗手间里都设有大屏幕监视器,可以说工人们没有一点私人空间。马克思还说道:“它(资本主义)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夏尔洛在影片中就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试验品,为了减少工人吃饭时间,让工人在吃饭时也能工作,资本家发明了“毕罗自动喂食机”,但是机器的崩溃无疑是对这种剥削行为的讽刺。我想,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资产阶级对工人们的这种“炸血”式的剥削——“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当我看到夏尔洛被机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疯时那些滑稽的动作时,我真的笑不出来,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他能你开这个“吃人”的工厂。后来,他真的因为精神失常而进精神病院修养了一段时间,而当他穿着西装革履,带着小礼帽走出病院的时候,我感觉到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严才得到了保障。后来他被误捕入狱,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他最开心的时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没有机械劳作的压迫,更没有资本家的指责和监控,没想到在那个时候,“监狱”却是工人们最好、最舒服的栖身之地,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尔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睐,两人在颠沛流离、混乱窘迫、逃避追捕的环境下相依为命。爱情总是能给人们与温暖,虽然无情的资本家一直在用金钱和利益冷冻着人们的心灵,但是人们心中那永不熄灭的星火却永远温暖着每一个人。影片最后,这对情侣携手并肩,一起用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支撑着彼此,坦然迈向前方。虽然我们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着他们,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那么无产阶级将永远生活在资本家的奴役之下,那么又何来幸福、快乐可言?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又不禁联想到当今世界的“美国次贷危机”,虽然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底层工作者们的影响却是异曲同工的悲怆。正如央视记者白岩松访美时在华尔街看到的情景一样,豪华的餐馆旅店还是顾客盈门,对于中高产阶级者来说经济危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大伤害,而对于无产阶级者来说,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经济的来源,好比断粮、断奶一样,他们的生活却是异常艰苦、辛酸的。

 2 ) 一些人在迷失,一些人在满怀希望的做美梦

在youtube上一口气把这部片子看完了。
冲着贫穷者与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主题去看的,片子也确实反映了这个问题。
资本家们开工厂,流水作业,加快进度,工人们都是单调的重复同样的工作。
卓别林饰演的是一个普通的有些疯狂的小工人。
由于机械化的工作而产生了种种搞笑的事情。
想来现在不也是打着共产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吗。流水作业不还是很普遍的吗。
跌跌撞撞的在动荡的局势下,他成了精神病人,罢工游行的领导者,成了商店的看门员,成了监狱里的常客。
而其实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小市民。也许用小市民来形容他不太恰当,他没有那么世俗。对于描写小人物的电影,我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我们都是小人物。
他的遭遇其实与阿Q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在动荡时局,不断地变换角色,而自己却全然不知。
与他们相反的,我们,都在挣扎的想要得到些什么,往往欲速则不达。
贫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去到高级餐馆里狂吃一顿,然后拿着账单把警察找来,在警察局住上几天就是了。
梦想着住在豪华的家里,其实简简单单的一个木房子就已经让我们高兴不已了。

别人在忙着挣钱。在不停的拧螺丝。
他和女孩手拉手一起在光明的大道上幸福的向前走。

摩登年代,一些人在迷失,一些人在满怀希望的做美梦。

 3 ) 经典

有人说《城市之光》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但我依然认为这部《摩登时代》才是卓别林默片时代最后的收尾之作。现在回顾《摩登时代》的拍摄年代,我们不得不佩服卓别林的强大。此部影片摄制于1935年,这时好莱坞已经是有声电影的天下,无声电影已经濒临退出历史舞台的边缘,而局部彩色片也在这一年诞生,这是一个电影摄制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很多人总是固守着一些东西不肯放弃,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古板!正如音乐届的恩雅一般,卓别林就用他的《摩登时代》向我们证明了这种坚持的伟大。卓别林始终认为肢体语言的表现才是电影艺术的真正的精髓,而这一理念在现今电影技术大爆炸的今天依然极具指导意义。在卓别林的坚持下《摩登时代》正如传统无声电影一样屏蔽了对白,只留下少许音响和背景人声,而它也证明,经典不会因为形式而失去它的色彩。

 4 ) 不朽巨作

黑白的影像却呈现出了现实社会工业化对人的摧残以最为深刻的着点,《摩登时代》那深赋意蕴的荒诞,是查理·卓别林以犀利的演绎对资本工业恶面发出的讥嘲,无论任时代更迭,这都是一部充满摩登气息的作品,因为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故事。

卓别林总是用喜剧形式包装心酸,走马观花或许只懂笑,但细细品味就会哭。工业城市下,被压榨的工人对运输带有了惯性的反应程式,失业的生活甚至比不上监狱里的无虑,影片最后,夏尔洛和女主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这一章的名字叫黎明,这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

 5 ) 男女主角是真的相爱哦——宝莲·高黛小传

看完一查才发现,卓别林真的爱上了宝莲·高黛。怪不得看起来那么动人和自然,打动人心。他俩出现在任何一个镜头里,给人的感觉都是甜蜜的。也算是艺术婚姻,可惜只维持了六年。

宝莲·高黛(1910-1990)   宝莲·高黛是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演员之一,她曾是卓别林的第三任妻子,也是曾经在费雯丽被选为"郝斯嘉"之前被认为扮演斯嘉丽的最佳人选. 她的著名影片是<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   
卓别林一生曾有4个妻子,某一时期的御用女演员在绝大多数也是他私生活中的御用情人。但他最爱的是最后一个妻子,小他36岁的乌娜·奥尼尔,伟大的诺贝尔奖金剧作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的女儿。   
为了和乌娜在一起,卓别林与在事业上给他最大帮助的第三位妻子宝莲·高黛离婚了。宝莲和卓别林前后相处了10年,其中包括6年的婚姻。他们不仅在感情上相互依托,而且在事业上共同发展,《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杰作。   

1932年初夏,老友约瑟夫·辛克邀卓别林到游艇上共度周末。辛克把一位少妇介绍给卓别林。她叫宝莲·高黛,原名玛维 ·莱维,21岁,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家境贫寒,童年不幸,14岁进入齐格菲歌舞团,16岁嫁给阔绰的花花公子,数月后离异,继而步入影坛。这段身世引出卓别林的好感。两人越谈越投缘……   从此,忙碌一周后,有情人便相约在圣佩德罗幽会。在洛杉矶的这个港湾,可以时常见到他俩漫步的身影。她眺望远处的船只,往往凝视出神,他就为她买了一条小船。泛舟海上,倾心交谈,诗意盎然!   
相识数月后,他俩在机场吻别的情景登在报刊上,成了首版新闻。说他们出双人对,俨然夫妻。说他们已经订婚。两人都出面辟谣,因为卓别林和前妻的纠葛远未了结。但是,宝莲向探听名人行踪的记者泄露了一条新信息:她将主演卓别林的下一部影片。   
卓别林做出了艺术生涯中一次重大决定:拍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   传说多亏这位热情的女伴壮胆,他才敢孤注一掷。卓别林终日考虑他的电影,无暇旁顾。宝莲常常抽空照看他的家。她温柔可亲,卓别林的两个孩子也喜欢她。他们的生活和谐而忙碌。从着手编剧到完成影片。两人付出了近三年的心血。1936年 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影片在德国和意大利遭禁,在伦敦、巴黎和莫斯科获得巨大的成功。首映后的第五天,卓别林和宝莲·高黛飞赴檀香山,随后,又到了梦幻之地—一远东游览,圆了宝莲的梦:发现东方。旅途中卓别林开始酝酿新作《香港女伯爵》,他心目中的主人公是高黛和贾利·古柏。但是影片的完成已是后话了。在旅途中,卓别林决定与宝莲成婚,在广州举办婚礼,但不事声张。   
又应了那句“名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厮守在一起反而多生龃龉。感情的裂痕在婚前就开始显露。有时,在上流社会的晚会上只能看到宝莲孤独的身影。但是,他们仍然恋家、关心孩子,仍然一起招待亲朋好友。卓别林为了帮助高黛争演《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还特意请了英国戏剧演员为她单独授课,并再三通过电话向制片人塞尔兹尼克求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高黛未能如愿,但卓别林的一片苦心忒令人感动。1938年,高黛偕同卓别林在旧金山附近的小港湾肯美尔城住了 几个月。那时,德国纳粹凶焰正炽,卓别林毅然中止为宝莲编写爱情片的计划,开始筹划一项代名“七号”的大工程。就是后来震惊影坛的《大独裁者》。卓别林为此说过:“希特勒这个丑恶的怪物正在煽动战争狂热,我不能一味迎合一些女人的兴趣……”女主人公还是由宝莲演。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有时为一个场景可以拍二三十次。她是绝不逊于男人的女人。可惜,这次合作加深了两人的分歧。在政治上,卓别林支持苏联,宝莲更站在美国一边。两人个性极强,渐渐失去了共同语言。

1942年,他俩在墨西哥平静分手,好聚好散,无恨无怨。卓别林黯然神伤。他对儿子说:“孩子,这是件伤心事。这就是生活。”

 6 ) 摩登时代的异化劳动

        “摩登”一词,带着三分小资、二分时尚、一分慵懒的情调,或许是不少女孩子孜孜追求的生活风格。“摩登”是相对于过去淳朴质素的生活而言的,是对老农的粗布麻衣、农耕手织、粗茶淡饭的远离,是对作坊里妇人手拿线锤唧唧复唧唧、竹篓背孩子依依又呀呀的生活的抛弃,从此进入看似先进发达甚至令人眩惑的摩登时代。却不知灯红酒绿下掩盖着怎样的血肉辛酸,狂欢的通宵达旦里是如何与狼共舞,暧昧的空气中沉寂着多少不可言说。摩登时代是令人着迷的时代,却也是令人恐惧的时代,越沉迷于其中却越发恐惧,越恐惧便越无力逃脱。
        看看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便知这“摩登”到了何种疯狂的地步。黑白色的无声默片,将一切简化,没有色彩的享受,没有丰富的明暗变化,没有多余的话语表达,只有卓别林夸张滑稽的动作和那随着人们的情绪而起伏的背景音乐。最简单的元素,往往能引发丰富的思考,触动人最脆弱的神经。这部喜剧影片创制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正值其经济大萧条时期,大量工人失业、家庭破散、妇女儿童挨饿、犯罪率升高……那是美国在进入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后经历的第一个经济危机,今天用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像是个成长中的娃,每隔一段时间闹一场病,一病全身都要修理一下,而且还到处传染,搞得各地的娃一起跟着遭殃。或许这就是通向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而生存在这段漫长的必经之路的人类,却要将个人极其渺小短暂的一生浸泡在五味杂陈的时代中。今天的人或许有更多的条件在这五味中寻找甜美的幸福,而影片中的那群工人与流浪汉,或许只能在幻想中获得甘甜,更多的是与机器的冰冷、与天空的阴霾、与拥挤而冷漠的同类相伴相随。
        这就是摩登时代。光明与黑暗同体,文明与野蛮共存。人类的异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现。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指出,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而私有制是产生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异化劳动。
        卓别林总爱让观众面带笑容地在内心流泪。影片的开始便是一个蒙太奇镜头,一群猪的涌动和一群人的涌动,观众们中枪了有木有!70年前的镜头依然在今天依然一遍遍上演,城市里的上班族、节日期间返乡的农民工,难道不就是这副样子吗?本雅明笔下的人群,不也是这副冷漠、匆忙甚至麻木的神态么?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情交流,工人之间只是一道道工作程序间的合作关系,停止了齿轮的运转,他们便是互不相识。工人与资本家便不只是冷漠可以描述,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做人,从开动机器的那一刻起,工人便处在资本家的监控与操纵之下,一遍遍的加快机器运行速度,一点点地压缩他们休息的时间,就连午餐时间也想占用。人与人的关系都依赖于物,通过物连接起一个社会的网,当这个物质消失时,关系也就随之断开了。而人与人的情感碰撞哪里去了?思想交流哪里去了?人人生存在属于自己的铁屋子中,渴望有人走进屋子,却又将偶然闯进屋子里的人驱逐出去。影片里唯令人心动的便是卓别林饰演的工人与女主角的感情。我很难确定那究竟是不是爱情,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让观众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没有被异化的人性的存在。在那个充满苦难的时代里,两个人相濡以沫,幻想一个富裕的家,找寻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家,相互搀扶着走下去。影片的结尾,两人逃脱了警察的追捕,手挽着手,微笑着走向那看不到尽头的远方。尽管卓别林给我们展现了这么多时代的残酷,但是最后依然没有抹杀掉对美好的憧憬,这也是他对人性本善信条的坚持。我们也愿意相信,他们的前方会是真正的喜剧。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劳动异化的另一些方面在影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工人同自己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同生产的过程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影片中,工人被机器所奴役,机器不停止,他们便无法休息。即便是机器停止了,受惯性作用,工人还在机械地重复着一个动作,大脑仿佛短了路,精神恍恍惚惚。本应是人来控制的机器,却成为了人的主人。而他们生产的产品也不为他们所使用,不过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后,换来维持生存所需的一点点物质资料,而就连这点需求恐怕也很难满足。最令人心酸而震惊的是那用来一边工作一边吃饭的机器,将人的生存自由挤到了难以喘息的地步。这机器又是谁生产出来的?是不是也是工人自己呢?工人生产枷锁来桎梏自己,最终在枷锁中死去。为了逃避这样的苦不堪言的生活,卓别林竟然愿意去坐牢。牢笼本是束缚人自由的狭小逼仄之地,但摩登时代的自由,连监狱都不如。监狱里有不劳而获的饭,有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为了获得这一切,只需遵循监狱的统一管理即可,而监狱的管理似乎不比工厂管理苛刻多少,甚至还轻松许多。
        这是摩登时代对人的扭曲、对劳动的扭曲。劳动本应是人们生存的必需,人们从劳动中获得生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本质,在被异化的劳动力,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逃离,甚至逃离到监狱中才能获得快乐。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影片中卓别林似乎有过一段快乐的“工作”,那对他来说或许也不算工作。他在看管服装店时,快乐地划着旱冰;在酒店里唱歌表演。瞧他上扬小胡子里洋溢着的幸福,瞧他扭动的腰肢间颤动着的快乐,似乎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他享受到的时代之乐趣。这份工作尽管也依然是受资本家的压榨,但却能尽其所长。他是将这工作当作艺术来对待,在艺术的创作活动中,他暂时忘却了一切烦恼,闭上眼睛,就可以见到一个大大的舞台,听到无数的掌声。艺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发挥其审美的作用。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也分析了这种物化现象,并强调了分工生产对工人的分割,人类失去了总体性。他指出,劳动过程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工人同作为整体的产品的联系被切断,他的工作也被简化为一种机械性重复的专门职能。这种分工也进入整个人的“灵魂”里,将他们的灵魂也合理地结合到专门的系统里去。就这样,人无论是心灵还是其客观的劳动,都成为了机械化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本质不是作为人而存在,只是作为机械系统里的一部分而存在,他必须服从这个生来就有的系统,不管乐意还是不乐意。影片中工厂里的每个工人,不都是这机械过程中的一环么?不可停歇、不可逃脱,否则就要面临饿死街头的命运。我的母亲也曾做过纺纱工人,她跟我讲,纺纱的机器一旦打开便要不停地运转,直到机器报废。所以工人要轮流地守在机器旁工作,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间。在今天这个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里,这种艰苦的工作确实越来越少了,而逐渐被先进的机器所替代。但劳动者的分割现象依然没有消失,反而逐渐加剧。专门性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一个完整的成品是由千万人分工协作完成;专家原来越多,而通才越来越少。这或许能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各个行业的精细发展。但在一个小小的叶片上下一生的功夫,却失去了整个森林。但看不到完整成品,感受不到整体的后果会是什么?如果局部的发展走错了方向,怎能知道该往何处去呢?
    今天的我们,看到了摩登时代,也实实在在地生活在摩登时代,也依然追求着摩登。却又着实感觉无力反抗、无力挣脱。如同卢卡奇所说:“人们发现这一机械系统是现成的,完全不依赖于人们而运行,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于它的规律。”那我们也学一学卓别林,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寻艺术的身影,带着微笑奔向不知名的远方。

 短评

卓别林无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的代表作。

9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力荐

永远的卓别林

14分钟前
  • jijo
  • 力荐

失业时日子那么难熬,工作时又避免不了被异化

17分钟前
  • 曾于里
  • 力荐

如果电影不曾有过卓别林,该会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世界。光前30分钟就让我几度笑岔了气。荒谬有理,喜谑至极!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人的异化,极富前瞻性,即使放在今天看了依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卓别林是个极为矛盾的个体:一方面,他总是对社会那些最深入肌理的顽疾给予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他也是个执拗的人性本善论者。

2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靠,看了才知道,星爷有那么多东西是从这里学来的。

3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有些电影永远都有一个别名叫做——经典~~

35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经济萧条,失业严重,穷人潦倒,贫富不均,企业主压榨,社会混乱,体制不合理

39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老板永无止境地剥削工人,工人不仅上班要打卡,连上洗手间都要打卡。工厂所有地方都装了监控,包括洗手间,决不允许员工有偷懒的机会。老板成功把员工逼疯了,一看到螺丝或者像螺丝的东西就想去拧一下。工厂太冰冷了,让查理感到温暖的地方,反而是监狱。监狱有吃有喝有住,以至于他都不想走了。他出狱了都要故意犯罪,仅仅是为了重新回到监狱。别人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他和流浪女只能坐在别人的家门口做白日梦。果然“伟大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PS:卓别林兼任制片人、导演、主演、编剧、配乐,最后竟然一个奥斯卡的提名都没有?

44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卓别林的喜剧高级的地方是不讽刺底层人,而是永远站在弱势这一边。相形之下,今天的电影创作者不仅仅是充满铜臭,是充满了恶臭。

48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上流社会的狗没听过饿肚子的声音

50分钟前
  • Evans
  • 力荐

[2006-05-02]曾经有一段时间看了卓别林的一些电影,更加相信自己的论断:电影在不停的大踏步倒退!![2021-02-20]陪孩子重看了 Modern times 和 city lights。卓别林真是伟大的天才电影人。

54分钟前
  • 林愈静
  • 还行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可悲可叹可怜。夸张的表演,展现那个时代中苦不堪言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底层阶段,从笑声中看到当时社会现实,结局时主角相依微笑走向远方却又给观众留下希望。无论是表演力还是影片所传达的思想均足以让百年后的今天羞愧

58分钟前
  • 闻君有白玉美人
  • 力荐

这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片,他尽可能写一个对话剧本,尽可能尝试一次“声音”的实验,然而由于卓别林坚持一贯的“流浪汉”角色,“声音”似乎又与角色不协调。反观,声音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听到的机械设备(有声)对人的打压(无声)正符合了电影主题的象征。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第一部卓别林。机械化的生活中总还存在角落里的闲适,苦难也可以被享受。可以看出所有群戏、高速剪辑、长镜头都不是卓别林用来炫技的资本,一切都只为更好服务笑料。而这正是影响了憨豆、星爷乃至猫和老鼠的源泉,旧时代电影的本真在快餐潮流的冲洗下,总是显得愈发珍贵。

1小时前
  • Ocap
  • 力荐

惭愧死了,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卓别林的电影。在放映之前我还想,为什么人们要叫他“大师”?不就是一个演员么。结果几秒以后,字幕上映,导演,编剧,主演,甚至音乐配乐都是卓别林创作的。我完全被震撼,真的是大师啊……这是一部又辛酸又喜剧的片子,对当时的社会不论是在工业,政治,还是生活

1小时前
  • 思阳
  • 力荐

时代真的进步了吗 我们更幸福了吗 996 货拉拉 拼多多 外卖小哥 内卷 房价 教育 哪里是我们的栖息之地

1小时前
  • 来都来了
  • 力荐

开头工厂那段真是创意十足,后面就弱了点了

1小时前
  • Omega
  • 推荐

当人不再是人,而是机器

1小时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快一个世纪的电影,倒是却不衰落!

1小时前
  • 多看电影爱电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