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记忆

HD中字

主演:玛莉亚·海思坎恩,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阿曼达·奥慕斯,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永恒记忆 剧照 NO.1永恒记忆 剧照 NO.2永恒记忆 剧照 NO.3永恒记忆 剧照 NO.4永恒记忆 剧照 NO.5永恒记忆 剧照 NO.6永恒记忆 剧照 NO.13永恒记忆 剧照 NO.14永恒记忆 剧照 NO.15永恒记忆 剧照 NO.16永恒记忆 剧照 NO.17永恒记忆 剧照 NO.18永恒记忆 剧照 NO.19永恒记忆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时光的吉光片羽

电影发生的时间是19世纪 那是女性主义刚刚萌芽的阶段 不同于之后的女性摄影师对男权社会的反讽和揶揄 摄影还没有女性宣泄和反叛的工具 成为情欲空间和个性空间的开拓武器,更没有走向身体叙事的极端 玛利亚的拍摄的照片 充满了母性的光辉和温情的人道主义光环。玛利亚给邻居家的女儿拍摄死亡的留念照是整个影片的华彩篇章。片段温柔细腻 特别是配乐丝丝入扣地塑造了女性摄影情感表现的细腻性 女性感性存在的微妙性 以及母性情怀的伟大和永恒。玛利亚的照片构图大胆 视角独特,形象突出醒目 二维的照片营造出一个永恒的时空 留存了年幼生命的至美至纯,以及死亡的庄严、肃穆与安详 映射了拍摄者的母性情怀在死亡面前的温柔无畏。照片上安详的死亡面孔美丽纯洁 如同沉入一个最美的梦中 给予了邻居莫大的安慰 也赢得了照相馆老板塞巴斯蒂安的至高评价

整个影片在时代的苍凉中透出怀旧的温情 导演“用16mm胶片拍摄,然后放大到35厘米 颗粒般的画面质感映射出上世纪的时代气息 以及与早期默片相通的气质。我故意调暗颜色 用了Victor Sjöström(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瑞典著名导演,演员,代表作《幽灵马车》《野草莓》)电影中相似的暗棕色调。”这种暗棕色调色调降低了明暗对比强度 让整部电影呈现出油画般的古典气质 缓和了影片中的阶级 性别等各种矛盾,决定了电影的怀旧氛围和温情的情感基调

 2 ) 超越与留守

        摄影艺术在我看来一直是项文艺味道很浓的行当,而一部讲述摄影的电影,也似乎天然的会带上这种文艺的调调。《永恒时刻》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这是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的传记电影,与很多类似电影表现传主的成就或者精神上的超凡脱俗或者天赋异禀不同,这部电影充满了文艺的气质,却带着生活的写实;洋溢着精神上的超脱,却又表现着立足于人间的苦涩。玛拉•拉森,一个开创性的人物,她在精神上看上去超越了同时代的女性,但是最终依然还是被时代超越,她的命运难免让人百感交集,很难对其人生盖棺定论。

        这部电影的开始一段,让我想起了那部讲述法国平民画家赛哈芬妮•路易的传记电影《花落花开》,虽然玛拉•拉森没有赛哈芬妮•路易那种怪异的性格特征,但是同样是一个平凡的中年妇女,与赛哈芬妮•路易相比,她还多了一个有幸而又不幸的身份,即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她不可避免的受到男人世界的束缚,在这部影片中,某种程度上切入的就是她与生命中的男人们的生活、交流和战争。影片开场,玛拉的丈夫给人以辛勤工作支撑整个家庭的感觉,但是很快,幻象被打破,从他因为小错就用皮带狂抽孩子到酗酒后与工友互殴,进而将妻子打的头破血流眼睛浮肿开始,他身上的狂躁与大男子主义倾向就展露无疑。接下来,玛拉•拉森生命中的另一个男人出现在银幕上,那就是她病重的父亲,面对被打肿脸的女儿,他竟然没有一丝愤怒和安慰,而是以这是上帝的旨意,劝女儿忍耐,而非离开丈夫。影片开始短短的30分钟,玛拉•拉森的生活环境就已经被交代的很清楚了,这是20世纪初,是一个从父从夫的时代,是一个女权尚未唤醒的时代,作为一个底层的家庭妇女,她被时代紧紧的禁锢,感受着这份沉重,在艰难的生活和丈夫的辱骂拳脚下忍辱负重,而她的丈夫则毫无愧疚的酗酒宣泄,在外与情人风流,在他看来这天经地义,他的妻子无理也无力反抗。而玛拉•拉森的丈夫生活的是一个劳工权利倍受压抑的年代,面对高强度的劳动下微薄的工资,面对随时的失业危险,社会意义被压迫的他,在家中对妻子施加着家庭中的压迫和暴力,暴力常常就这样在整个社会传播。而同时,片中也交代了社会主义思想正在当时的老公中传开,也包括了暴力反抗的熏陶,而当这些劳工们眼看似乎有了一丝寄托时,在他们的躁动不安下,玛拉•拉森却寻得了另一种宁静的寄托和思想的革命。

        玛拉•拉森在去照相馆变卖一部她购买奖券偶然得到的相机时,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照相馆的老板。在照相馆老板的劝说下,她尝试着拿起相机,从此,透过镜头,她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与男人们通过暴力对现实表现不满不同,这个经受了太多家庭暴力和屈辱的女人,用镜头去寻得心灵的另一份宁静,并改变了人生深层次的轨迹。不少社科学家都提到过工具的隐喻意义,即工具看似物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却又常常从精神层面改造个人与世界。摄影对人类精神层面的影响比其它工具来的更直观,凭借摄影,时间被留住,给人以美好的回忆,更给人一种对生活控制力的自信,生活从此不是按照时间轴被推动着向前,而是可以留下一个标记,可以以这个标记勾起对那一刻的记忆。对于玛拉•拉森来说,她长期处于对自己生活的失控状态,无法躲避拳打脚踢,无法干涉丈夫的出轨,而自从拿起了相机,她突然发现她可以控制镜头对向何方,控制审视生活的距离,控制镜头涵盖的人群,她突然发现,生活原来是可控的。从此,她的精神实际改变了,她快乐的生活,甚至对丈夫的出轨与否都感到无所谓。而慢慢地,社区里更多的人请她摄影更加深了她的这份自信,她的社交圈子被打开,她也充满了更多的自主性,小小的镜头让她面对的依然是这个保守的城镇,大男子主义控制下的家庭,但是又让她得以超脱这一切。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丈夫在影片前段看似为所欲为,掌控一切的状态后,却陷入了萎靡与困顿,革命喧嚣下,他终究面临失业困境,面对心灵的空虚,而酗酒也愈加严重。而最令他不能容忍的是,妻子不再对她“惧怕”,这是大男子主义者的危机,他们总是期待女人对他表现出依赖,表现出敬畏,而对于出轨,他一方面不希望妻子发现,另一方面又希望妻子知道却只能忍辱负重的忍受,表现他的不可一世。然而,玛拉•拉森却因为摄影,不再对他表现那么多的敬畏,是的,她依然要对他显得礼让三分,却在精神气质上少了那份卑贱的屈从。所以,对于正郁闷的丈夫来说,妻子不再带上害怕的面容让他感动挫折,妻子脸上带着更多的微笑让他失落,他甚至因此对小小的照相机吃醋,带着悲愤和暴怒的语调斥责妻子,而摄影确实已经成了玛拉•拉森的生命,这种矛盾在片中激化到最后,甚至让丈夫险些失控杀了妻子。

        玛拉•拉森在精神层面超越了时代,但是却无法做到彻底的超越,本片让人感到一丝无法言说的惆怅正缘于这样的命运困境。玛拉•拉森与照相店老板有着一丝暧昧的精神上的感情,儒雅温和的照相店老板给了玛拉•拉森与丈夫截然相反的感觉,当他决定离开之时,对于她却是人生一次情感的打击,两人分别一幕让我想起了《廊桥遗梦》片末,在雨中,伊斯特伍德带着期待的离开,希望梅尔•斯特里普能够跟上,与他一同去为爱出走。而本片这段,同样带着一种双方的不舍与犹豫,当玛拉•拉森纠结许久追逐向精神恋人奔去的脚步时,却只能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玛拉•拉森最终如同他父亲所说的,没有离开丈夫,尽管她看上去已经有了离开的底气,在片中女儿的叙述中,也对此无法道明原因“但是为什么妈妈和爸爸相守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永远得不到答案”。最终,夫妻俩和孩子们继续生活,玛拉•拉森因为心脏病死去。而生活,就如连续不断的照片组成,你总有一些或者构图、或者光线、或者表情、或者配饰不足留下遗憾的照片。作为观众,我多么希望玛拉•拉森有个更加完美的归宿,但是在那个时代,她毕竟用相机打开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这,已经是一种令人欣慰的突破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cfca218dadabb0a34fa41b2.html

 3 ) 《永恒时刻》超140字影评

喝酒这块,让片子略婊,女主似乎《钢琴课》附体。不过我觉得这是时代氛围,并非导演性格染上的色彩。女性追求可预测的、干净的生活,不过对于男人对于世界对于酒之于男人,她们并没有完全深透的认知吧。

里面许多渣情节是真实的,在我父亲身上也看到过,到这样抑此扬彼,似乎是人性天平上别有用心的表达。

我看明白了,这片子用两个小时表现男人的渣。女权主义者拍的?

片子本身对时光的刻画是有意义的,但是这存在感里面掺进了许多对错的潜意识影响,有试图操控的痕迹,没有节制。从弹幕评价好坏、渣烂就看得出。现实是,没有完全的好坏区分,渣与婊也不应当作帽子。仅凭一部电影,要达到这样丰富、深厚信息的传递,还太清浅了。尤其,当女主的脸看上去并不加分,犹如《钢琴家》的布洛迪。

 4 ) 生活*船

在建筑学院c205, 坐下来,看得很认真,进入一种很淡定的状态,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影画中。

感谢Yuna,为我们选了这样一部好电影,让我在圣诞节度过意义非凡的两个小时。

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初瑞典的一个普通家庭故事:丈夫粗鲁,爱酗酒,干着苦力活来养活家庭,尽一个男人的责任;妻子却坚毅而沉默地承担责任,做针织和女仆工作帮补生活,养育孩子。孩子从一开始的五个到七个,他们幼稚的眼中常常会映着父母关系的亲密。 片中有两个很温暖的镜头:一个是母亲为做工回来的爸爸擦背,女儿在昏黄的灯光中带着甜蜜的笑容入睡;另一个是父亲拉着手风琴,活泼的儿女们在父亲背后,跟着旋律和父亲背上左右摇动的船形纹身合唱。

就是这样,导演为我们缓缓展开一个平凡而温馨的家庭。

然而,就像预料的那样,波折总是无法避免地向原本平静行驶的生活之船拍来:先是丈夫有了外遇,他跟妻子的关系越来越向零度接近,以致最后夫妻感情几近破裂;然后是妻子第一次拿起了她的相机,第一次遭遇了与其心有灵犀的彼特森先生。接着,家里的情况越来越遭,相比之下,彼特森先生的笑容越来越显得亲切和动人。

看到这时,俗套如我竟以为结局会是彼特森先生拉着拉森太太的小手私奔,影片吹响了挑战传统的号角。甚至,连旁白的女儿也不明白,为什么拉森太太没有离开这个家庭?为什么她在彼特森先生将要说出告白的话时连忙捂住他的嘴?

当初拉森想放弃这个家庭回到娘家时,她父亲坚决要她回去,说是上帝要她承担自身的职责。想不到,十年后,一路风风雨雨,她毅然坚守这个承诺,甚至连亲生女儿劝她也没改变。

这是因为什么?她始终对丈夫存有信心?恐怕连拉森太太心里都不知道。她捂住彼特森先生的嘴,是没有勇气听到那些话吗?还是她只想将他跟彼特森先生的一切放在心里、照片里,而不容被世俗尘染?没有答案。

影片最后拍到了丈夫的转变。这或许是由于拉森太太的执著和善良挽救了他。当他出狱后看到妻子为自己保存的心爱的马时,相信强悍粗鲁如他也会被柔化。

妻子与丈夫最后的和解,或许是编剧想寄托一种童话式的美好。

又或许是我想得太多,影片如片名所说的《永恒记忆》那样,仅是怀念一位善于捕捉镜头的女摄影师,并未想过有说教的意义。

每一位观众心里的理解,都仅仅属于他(她)个人。

 5 ) 时间的信徒

电影是从玛雅的旁白开始的——“遇到我父亲一周后,母亲买彩票中了一台相机,父亲认为相机是他的,因为他出了彩票钱,母亲则表示要想拿相机就得和她结婚,于是他们就真的结了婚……”颗粒感十足的画面里,玛雅的父母——玛利亚和西格——正在跳舞,配乐是一曲略带哀伤的华尔兹,这是玛利亚生前最后的一次野餐,他们跳得很陶醉。


然而,开场这段俏皮的“引子”,外加一段温馨的“视频”,立刻被突然插入的不安所取代——西格是个酒鬼!这部电影的剪辑风格有些“粗鲁”,某些片段显得有些唐突,有一种从睡梦里被惊醒的感觉。西格在清醒的时候不会打人,甚至算得上是个爱家人、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他是戒酒协会的一员,却由于酗酒的恶疾经常被协会开除,然后再次加入,循环往复。他会在唱那些“戒酒励志歌曲”时热泪盈眶,以此证明自己并未放弃治疗,但大醉酩酊撒起疯来也是粗鲁得吓人。


西格的男性身份,使得他在家中处于强势的一方,再加之本身身强力壮,找个体力活简直易如反掌。而玛利亚呢,她具备一些优良的品质:善良、勤劳、有礼、坚毅(这一点,从演员的外形而言就很有说服力),她靠给富人做女佣赚钱,还替人缝补衣物,外加带四个孩子。


在西格又一次大开酒戒并打伤了玛利亚之后,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回到了娘家。玛利亚与她父亲(玛雅外公)之间的谈话,使她对自己的生活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显然,外公是个虔诚的教徒,认为“上帝安排了一切”,“违背与上帝的契约”便是行逆天之道,他认为玛利亚“应该和西格相守到老”。在外公那里,玛利亚显然没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她同样也没有选择离开西格,而是带着几个孩子踏上了回家的路。雪地里,玛利亚一人守护着四个儿女,远离“代表危险”的火车的景象,暗示了玛利亚苍茫如雪的前路。


玛利亚在储物柜里发现相机的桥段,是影片的一次重要转折,包括之后与佩特森先生的相识,直至学会摄影。如果西格对酒精的无助渴望令人嘘唏,那么玛利亚与摄影的接触则足以令人欢呼雀跃。玛利亚在“拥有一个消遣”这一点上不仅与西格平起平坐,还因为“喝酒只会坏事而拍照却不会”这一点上胜之一筹,这也使得西格很不是滋味,他要求玛利亚将相机典当了。但当玛利亚拿出早已洗印完毕的相片时,西格也难掩激动之情。电影其实一直不吝啬刻画西格柔情的一面,无论是电影开始不久,他自豪地告诉玛利亚自己滴酒未沾,还是之后看着暗房里专注的玛利亚时悄悄地将门关上(令玛利亚专注的正是西格的独照)。


玛利亚对摄影的天赋,以及对捕捉事物的灵敏嗅觉催生了一系列佳作:邻居女孩的遗容、慵懒的猫咪、奏着“英特纳雄耐尔”的游行民众……西格的酒瘾好久都没犯了,但他背叛过玛利亚彻夜不归也是不争的事实。在那次庄园宴会上,他好色的本性又暴露了出来,不过,那更像是一场向玛利亚的宣战,他想借此告诉玛利亚他仍旧是那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目睹了这一切的玛利亚,夹杂着因为见到了同样赴宴的佩德森一家的和睦景象而产生的失望情绪,带着孩子们离开了宴会,并收起了佩德森先生的相机。第二天一早,又一次喝高了的西格,兴冲冲地叫醒了全家人,预备驾着马车出去游玩,却在半路险些酿成车祸以至计划泡汤。一家人败兴而归的画面讽刺地点出了这个家庭的境况:一个酒驾的父亲带着全家人横冲直撞一番之后睡着了,而母亲不得不接过缰绳赶着马车回家。


战争动员吸引走了壮丁,玛利亚这样的妇女挑起了养家糊口的担子,要说战争为玛利亚带来了什么,那应该是西格在赶赴前线前为了拍照留念,而促使玛利亚翻出了那部于箱底躺了许久的相机……由于所拍的照片被报社刊登,玛利亚成了一位出名的摄影师,归来的西格看到自己家成了一间“摄影室”而万分恼火,这时的他已然对这个家失去了控制力。玛利亚也在外人面前让西格下不了台。西格自然又一次地选择酒精和女人来麻醉自己,试图忘记自己所丧失的掌控力。如果说迷上摄影是玛利亚追求平等的开始,那么与佩特森先生的深交,则能算做是完全回应了西格的“肉体出轨”,从而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讽刺的是,正搂着别的女人逛街的西格看到挂在照相店的玛利亚的照片时,竟愤怒地冲回了家质问玛利亚,在得到“相机不会给你的,你这个小心眼的胆小鬼!”的回答时,他懦弱得只能通过暴力来找回心中的平衡。


为西格的行为埋单的,依旧是玛利亚,她继续尽心抚养着计划外出世的第七个孩子。同时她也担心自己对摄影的迷恋也会像西格的酗酒一样为家人带来灾难,她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小儿子不小心破坏而大发雷霆。在沉迷的同时,一个人的性情往往会随之大变。之前的玛利亚进行摄影或许有佩特森先生的原因,但现在玛利亚是真的迷上了摄影本身。而在不久后的某天,西格拒绝同家人一起去看卓别林的电影,他不自觉地成了局外人,不仅失去了对这个家的掌控,连带着存在感也一并消失。看着所有人都画着卓别林的小胡子沉浸在欢乐海洋里的模样,西格又一次地,下意识般地,将气撒在了玛利亚头上,忍无可忍的玛利亚终于夺门而出,愤怒的西格操起了刀片,虽然架在玛利亚脖子上的刀最终还是没有划下去,但西格还是被送进了监狱。


以这种比较特殊的方式,玛利亚总算是摆脱了西格,但她却没有离开他,而是继续撑起整个家庭,连西格收养的那匹起名叫“克鲁泡特金”的马也为他保留着,甚至因为保全丈夫的声誉而没有领取救助补贴。当她迎接西格回家时,仿佛能看到她周围发出的圣德之光,而西格的转变也如重生般不可思议,他开了自己的公司,他为家庭找了更好的住处,还有他对家人的爱。电影给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结局:受伤的马儿重新开始拉车,这匹叫做“克鲁泡特金”的马不仅代表了死去的理想主义将继续前行,也成了西格的影子。


玛利亚这个名字和她的品行会令人不由自主地与“圣母玛利亚”联系起来:她的仁慈和博爱、坚毅和信心。玛利亚从不把上帝挂在嘴边,而她的所作所为又是那么的虔诚。当她因为不知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时候,她将一切交给时间来解决。宽容、忠诚和勤勉都是对时间的信任,她知道生活从没许诺给她什么,所以她也从未要求更多,无论是更好的生活环境、一份更快乐的工作,甚至是可能更适合自己的伴侣。


照片记录的是不平凡,而玛利亚正是在平凡的一生中保存住了那些不平凡,当看着镜中的自己,身体的疼痛和内心的遗憾都实在太微不足道。伍迪·艾伦在《罪与错》里说:“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岁月的变迁,会让人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去诠释那些过往、那些曾经,要么你等到你的悲剧变成你口中的喜剧,要么你的悲剧最后成了别人眼里的喜剧。与玛利亚相对的,是西格的好朋友英格兰,他是一个被信仰毁灭的人,起初他憧憬了太多美好,但他又太容易摇摆,当他所追崇的一切都一一破灭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他相信了一切,却唯独不相信时间。其实时间未曾真的做了什么,它只是什么都不做而已。


大部分的人会像玛雅那样无法想通“为什么玛利亚没有离开西格”,也许玛利亚与生俱来对美好瞬间的嗅觉令她成了出色的摄影师。她果真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构图,摆好架势,耐心地等待着最完美的时刻出现,她等待着,等待着……


2013.12
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753209/

 6 ) 不是历史,而是琐碎

     看完影片,罗素的那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回荡,即学会接受生活的琐碎和乏味是必要的。面对那个酗酒好色,还使用家庭暴力的壮汉,拉森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而忍受着这一切。难道是爸爸的一句话让拉森对他不离不弃吗?我不知道。她是有底线的:她已经习惯了他的酗酒,他的好色;当然,她也会在暴力中反抗,她必然不会在拳头前低头。无论是撒酒疯,还是被毒打,每次暴风雨过后,她总是带着一丝苦笑,又回到他那个“混帐”身边。拉森,与其说她是妻子,不如说她是他的母亲:有这么一个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宽容,可究竟如何是好?
   一个人无意中进入到她 的内心生活——拉森遇到了她的知己,佩德森先生,一位专业摄影师。当她苦于拮据,准备去照相馆典当这部相机时,是佩德森用那部相机为她拍的的一张照片,使疲于生活无奈的双眼中再次充满了希望。“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于是在佩德森的引导下,拉森开始研究摄影。她确实是个天生的“猎手”:不论是政治集会,还是军队行军,或是家长里短。她只要看到这些风趣十足的场景,便一路小跑去拿相机,如同一个小孩着急拿出新买的玩具秀给人看一样,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养着家中八个孩子、一天到晚几乎总是干着缝纫活的中年妇女干的事儿,匆匆忙忙地,小心闪着腰!不过,这是拉森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她愿意探索的新世界:她开始在暗房中洗照片,时不时会找佩登森先生,问他暗房的事情。因为她太喜欢摄影了,以至于孩子们以为她和佩有私情。不得不承认,拉森和佩登森因摄影而产生共鸣,工作上的关系越来越亲密。面对这样一个会拉小提琴的绅士,她就不曾动心吗?但当佩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意时,却被拉森委婉地拒绝了:两只手指轻轻贴住他嘴唇,表示谢绝;自己回给他一个轻轻地吻,表示遗憾。每当马斯奈的《沉思》响起,拉森便不自禁地向外看,“那是佩德森先生吗?”当此后最后一次响起时,她匆忙下楼,循着声音走去——那是佩德森离去的背影,拉森目送佩的离去,直至那优雅的人消失在视线中,自己也只是微笑不语,没有遗憾的眼泪……
    拉森虽然向往和佩在一起的时光,但她仍忠于自己的初爱:她没有在他坐牢时卖掉他的马,在他出狱时,她的迎接也不冷漠,只是把厚厚的大衣递给他,不语微笑。那个“混帐”也明白了事理:戒了酒,造了暗房,最后像小伙子一样抱起他可爱的妻子跳舞,又是一场热烈的初恋……
    情感的波澜,生活的琐碎,无一不在相机的记录中。尽管战争,尽管政变,我们却总是被历史中的琐碎所感动。

 短评

平淡,舒缓,隽永,情深。每一帧画面都好像被雕刻过似的,尽在瑞典国宝级导演杨特洛尔捕捉到的永恒时刻。

4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寒夜月色渐浓,落于大地寂静无声,像轻盈着床的孢子,屋内昏灯摇曳,泛着蓝光的屏幕前,此刻我的周围,没有一个人、半个人,能体会我“哇”一声哭出泪来的摇颤悸动与瞬间幻灭。它击碎了我的心,我的固执,我的不由衷,我的微不足道的,魂牵梦绕的奢望。/ 我失落。在一个濒死的理想面前,费劲气力又能走多远呢。我难过。挤压喉咙摩擦出凄厉的怪叫,它把灵魂都囚死了。

9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这不是爱,只是被绑住的人生,以及一个母亲所能做出的牺牲与隐忍。CC#520

11分钟前
  • 怪力比多兽
  • 力荐

【S】摄影是光影谱诗的艺术,对焦点滴,就像在平凡琐碎的日常中谱写自己的回忆录,当记忆被框在黑匣子里的小小胶片上,就好像在世上终究留下了痕迹,延缓了衰老违抗了死亡,生活也变成了艺术,就像《冰山的阴影》——你一生的故事。而我们所热爱的电影,这项同样是光影之子的伟大艺术,因为摄影术的普及而迅猛发展,爱迪生发明电灯并尝试拍片后首次发现了光的无限魅力,之后梅里爱的StarFilm更是将采光能力充分发挥……片中他们看到动态影像露出的笑容以及卓别林的影片更让我相信其实这是一封写给光影的情书,看到了元电影的痕迹另外相知相吸的情愫太难得,当爱上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会变得又温柔又勇敢。若能刻画更加细腻微妙一些,以及将家庭的离合悲欢艺术化,定能升华层次,也正如影片的内涵,定格美好留住瞬间,此刻我很怀念马力克

12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又一部老人老事的欧洲传记片,记述上世纪初瑞典第一位女摄影师的人生故事。一战前的穷苦工人家庭,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科学技术带来的发展,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等,都通过女主对照相术的偶然获得及迷恋的独特视角,生动、有趣地表现了出来。古典绘画式的影像,琥珀色的色调,演员精彩的表演,让电影美伦美焕。虽然是11年前的片子了,如果错过了,值得补上。

1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那根本不是爱,只是被绑住的人生,以及一个母亲所能做出的牺牲和隐忍。而一个丈夫所能做出的最恶毒的事除了暴力相向,就是利用孩子绑住妻子——片中的父亲都做过了,还不算酗酒和不忠。照相馆先生至少是理解女主的。片子的色调取景美极了。

18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就像小气的拉森钟情于酒,玛利亚喜爱的是对事物的探索,叙述和保留,片尾她把蝴蝶放走,我她背对镜头让人想起最初从塞巴斯蒂安手里攒住的那只影像,我想这也就是永恒时刻吧。喜欢摄像的朋友们必看。

19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21世纪的人们虽然无法理解那个年代被强行捆绑的命运,仍钦佩于女主逆境中的勇敢坚持,心灵的滋养能支撑物质的粗砺和肉体的暴虐;摄影赞。

2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几次看哭。女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啊。她们有土地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承受着风雨,承受着锄头与犁刀,承受着一切污秽却把它变成养份,年复一年的发出芽,开出花,生养出孩子,还结出艺术的果实。多渺小又多伟大,什么也打不垮。

2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讲述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人生经历的瑞典传记片,构图非常优美,主要人物表现都非常好,特别是女主角隐忍而克制,很完美。

32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美則美矣,不夠過癮。藝術是有力量的。maria實在好運了點,在塞巴斯蒂安的啟蒙下,她有了美的意識,但並沒為此走出原有的生活軌道,且一次次的試圖拒絕。因為美需要付出代價。還好他的啟蒙人沒有放棄,一直鼓勵。Maria才堅持,並輕輕的對壓力說不,守得云開見月明。當然,即使月不明也會有美,哪怕殘缺

37分钟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推荐

叙事算得上从容,慢慢地就把一个韩剧会拖沓几十集的故事讲完。是的,从容和拖沓不一样。@MOMA with DTM

39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1.用如此隽永幽美的画面来讲述一位摄影师的故事,再恰当不过,光线和构图都太完美;2.朴实无华的故事,婚姻、子女、爱好、止于礼的情愫,时光慢走,岁月静好;3.光影凝固,永恒记忆。

4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全片灰褐色調,沒有出現預期的高潮,但這是攝影史上的一章:平凡女性如何成為攝影師,映照她所見的世界!

44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Imelda Staunton和Audrey Tautou结合的女主角。

47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好像一只飞舞在掌心里蝴蝶,任世间如何冰凉,心田里总有一窝温暖。

52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为什么他们还相守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56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导演把妻的家族故事拍得饱满隽永,自有一番娓娓道来的小说感存在。从容将个人生活融入那些历史洪流与社会事件中,潮起潮落只是一段人生。摄影是留住记忆,永恒的家庭,女孩在白雪中消失,情人在夏木中远去;也是发现美,透过那面水幕女儿看情郎。对电影的爱叠化进故事里,就像对摄影的爱叠化进爱情里。

60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这部关于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的电影,摄影本身也非常精彩。职业的伟大与个体的渺小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无所谓文艺理想的实现或破灭,在母亲这里,它本就是和生活搅和在一起的,是自然生发出来,又可以随处落脚

1小时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