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HD

主演:塞西莉亚·罗特,玛丽萨·帕雷德斯,坎德拉·佩尼亚,安东尼亚·圣胡安,佩内洛普·克鲁兹,罗莎·玛丽亚·萨尔达,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托尼·坎托,埃罗·阿索林,卡洛斯·洛萨诺,费尔南多·古林,曼努埃尔·莫龙,乔斯·路易斯·托里霍,胡安·乔斯·奥特圭,卡门·巴拉格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其它年份:199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7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8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9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玛努埃拉(丝莉亚 洛芙 饰)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妻子,玛努埃拉成为了单身妈妈,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玛努埃拉只好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想念。 车祸来得那么突然,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去找孩子的父亲洛拉,完成儿子心愿。然而她却得知,洛拉已经换装成女人,当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修女罗萨(佩内洛普 饰)怀上了洛拉的孩子。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泡泡美人鱼第一季美国战舰解密赌神之神为了他玫瑰人生2007夜之河英雄们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骑士蒂朗一树梨花压海棠黑色咖啡店哎呀好身材第四季烽火少年秋瑾万神殿第二季沙海烛龙人间恐怖2居里夫人女赌神间接伤害英语陪你一起好好吃饭(卫士版)铁血战士:猎物新方世玉之决战危城远山恋人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生活的发现骇人命案事件簿 第八季关于爱我所知道的一切第一季松药店的儿子们国语错位青春 第一季青涩之恋理查三世1995鬼遮眼2014来不及爱你七个隆咚锵咚锵八仙传之吕仙惩贪记扫毒2:天地对决后事红色夏天火狐一号出击2018重任在肩第二季张三丰传奇之众妙之门山炮计中计

 长篇影评

 1 ) 人生如戏

一开始电影似乎是人们已司空见惯的生活悲喜剧, 一个单身的母亲,一个怀着作家梦的儿子, 他们相爱的温馨生活遽然被惨祸打断。 母亲返回家乡去寻找自己儿子的生父。 这样的手帕戏一般的女人什么时候都能看下去。 不过阿莫都瓦的传统观众可不是家庭妇女, 他总是关注着边缘人群,吸毒的, 卖肉的,同性恋, 变性的……可这些异类并不使影片含有猎奇性质。 感动我们的是普通的情感,普通的隔阂, 普通的梦想。像演员乌玛台上台下都用的座右铭:“我总是依仗陌生人的好意。” 人类正是因为共同的价值,共通的情感而产生信任,可以因为偶然的联系而托付了自己的一切。

主角母亲玛努维拉为了抚养儿子离开了他的生父并放弃了自己年轻时的演员梦, 这段历史也一直瞒着儿子, 却造成了想当剧作家的儿子的缺憾。 片子中我们看到她有两次机会运用她的表演才能。第一次是工作,虚假的情感,没料到预演了自己的生活。 第二次是为了实现自己和儿子的心愿,固定的台词说到悲从中来, 宣泄了自己积郁了一生的感情。谁能不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三个女人一台戏。玛努维拉,乌玛,阿格拉朵是主角,是成熟女人的代表;而罗丝和尼娜是配角,是年轻女人的代表。 女人伟大的可爱的到底是什么, 两相对比,不难得出结论。 定义女人的不仅仅是生理的特征,更是感觉和体验的特征,难怪阿格拉朵自豪的登台分享自己为了女人的身体大大小小整容的内容, 总结道:
 “就象我告诉你们的,做个正宗的女人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不过我们为这些东西可不能吝啬; 因为你就越接近你梦想的样子就越正宗。”

 2 )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阿莫多瓦的女性赞歌

阿莫多瓦是谁?

仅仅是世界电影史上颇为有名的电影大师吗?

不全是,因为这个头衔只是对他漫漫电影路的总括罢了。

但在真实的影像世界里,他荒诞,有张力,娴熟,且超出感知范围。后现代的审美,鲜艳而明烈的色彩,极具话题性的故事主体,超出常规认知的边缘人物...这些才是他影像的内核。时至今日,他共执导拍摄了23部电影,最新的一部《痛苦与荣耀》如同他人生的回望录,里面都是他的经历与感悟。

《痛苦与荣耀》海报

阿莫多瓦的很多电影都是对女性主义的探讨,《烈女传》、《我为什么命该如此》、《崩溃边缘的女人》、《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和《回归》里都有他对女性的认知和他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这些电影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可以说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新高峰,同时也是他表达女性主义的新起点。在以往的影片中,他擅长以荒诞的后现代手法进行人物刻画,但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他却将叙事和情感放在了首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就是在这部电影里,阿莫多瓦视角下的女性逐渐“成型”。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玛努埃拉的妈妈,因其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她,所以她成为了单亲妈妈。不料一场车祸夺走了她儿子的生命,她在日记本里看到儿子写下了他对父亲的想念,于是她决定去找自己的丈夫。但事情却并非她所想的那样,她的丈夫已换装成女人,一位修女还怀上了她丈夫的孩子。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这个故事且荒诞,且悲情,且可笑,且不知所措。

但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一面多棱镜,透过这面多棱镜,便能够看到阿莫多瓦想要表达的内核。

1、女性图鉴:

温柔的、宽容的、善意的、有力量的

在这部影片中,男性要么变性,要么痴呆,要么早逝,要么无关紧要。但女性却有力量,有情感,细腻,认真,美丽。她们有人失去儿子,有人出身高贵,有人怀孕,有人做着脱出常规的工作,却无一例外地宽容、有底色、温和、充满善意。在狗血的、荒诞的世界里,这些女性们遭遇了各种各种的事情,但她们仍然进行以自我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影片的主角玛努埃拉身上似乎集齐了女性所有闪光的特质。他的丈夫伤害她,她却宽恕他、原谅他;她将儿子的心脏捐给需要的人,忍着痛去看望儿子的那颗心脏;她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女性,给她们很多温和的鼓励。

玛努埃拉 剧照

修女罗莎,美好,善良,像是所有男孩儿心头的白月光。在她最美好的年纪里,她爱上玛努埃拉的丈夫,并怀上了孩子,最终染上了艾滋病,甚至在临死前都没再见过这个让她怀上身孕的男人。但她并不埋怨他,还坚持想要生下孩子。她经历了爱,也经历了不爱,但却并未丢掉自己身上那些熠熠发光的特质。

修女罗莎

罗莎的父亲,从未在家庭中尽过应有的义务,还是个老年痴呆患者。但罗莎和罗莎的母亲对他却始终宽容、爱护如初。

这样的女性,她们一边拯救着、宽恕着身边的人,一边用自我的力量对抗着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鸡零狗碎的事。她们不需要依附男性去实现社会价值,也不需要跟随男性去决定她们的人生取向,更不需要以男性为坐标而去生活。

她们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阿莫多瓦在影片中构建出的女性群像。当男性的缺席和女性的在场形成对比时,阿莫多瓦已经颠覆了以往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从而推翻了传统影像中性别构建的方式,并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实现了女性地位的隐性提升。

在这样的视野与表达下,女性不再是推动叙事的牺牲工具,也不再是男性的审美工具。影片里,女性成了唯一的表达主体,在温情的、强大的叙事下,男性被逐渐消解了。阿莫多瓦赞扬女性这种天然的、独特的力量感,以及她们自身散发出的独立光辉。

2、母亲一角:

性别的、家庭的、遭遇的、自我的

在阿莫多瓦的很多电影里,都能看到他的“恋母情结”。《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之后,他还拍摄了《回归》。

《回归》海报

其实,母亲的角色在传统的性别构建和家庭关系中尤为值得探究。传统视野下,家庭中的女性往往是男性的附属,她们的自我占比很少。女性是需要被保护的,是被动的弱势群体。

但在阿莫多瓦的这两部电影里,母亲只是母亲,与父亲无关。他甚至以父亲的缺席来构建母亲的强大和独立。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玛努埃拉和罗莎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形象。前者经历丈夫的变性、儿子的去世,后者经历丈夫的痴呆和质疑,但她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女性力量是十分坚硬的。她们用自己的宽容和爱对待那些“伤害”她们的男性,并且她们始终处在一个主导而非被动的地位。

《回归》里,阿莫多瓦同样以一种平淡的温情刻画出了母亲这个角色。在这部电影里,母亲的角色是女性的中心。父亲被杀,男性消失,只剩女儿之间的互通互爱。而母亲的力量则更为强大,她们经历了生活的坎坷,但依然保有美好的特质:乐观、善良、强大。她们不需要依赖父亲,便可以给女儿一个坚实的怀抱。这展现的是阿莫多瓦对女性命运和内心的真正理解,即女性本身便拥有不竭的生命力。

《回归》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一样,都是一副女性群像。影片里的女性世界近乎完美,她们互相谅解,有爱,有信任,有温暖。其实,这是阿莫多瓦的一种隐喻,他希望通过电影表达真正的女性解放,实现女性在社会上的主体性身份。

放大母亲的身份,以母亲的身份作为女性的表达,会让阿莫多瓦的力量更增一倍。人们对母亲这个角色具有天然的崇敬感,再通过影片进行情感的内化和外传,便足够让这份力量传递的更远。

3、女性主义:

阿莫多瓦的多样表达

阿莫多瓦影像里的女性主义的表达,渊源已久。

1980年,在他31岁的时候,他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烈女传》。彼时,西班牙电影中的女性极度压抑,在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下被挤压成了一个工具和符号。但阿莫多瓦却用自己的镜头去探讨了女性的内心。《烈女传》里的女性极端,反常规,有自我意识,甚至做作。但无疑带来了一种女性揭露与女性解放。

《烈女传》剧照

阿莫多瓦喜欢将镜头聚到边缘女性群体的身上。在《黑暗的习惯》里,他的故事主体是一群“极为特别”的修女。这群修女住在修道院里,但她们抽大麻,注射海洛因,还养老虎。但行为夸张的她们也有柔软的内心,追求欲望的同时她们也在追求自己的命运。

《黑暗的习惯》剧照

阿莫多瓦始终在以一种平等的视角观察西班牙社会下的女性。他解构了传统的、好莱坞式的女性的存在方式,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打开了女性电影的新局面。

在《我为什么命该如此》里,他的主角换成了一个抑郁的、愤怒的家庭主妇。葛络瑞娅对家庭的不满意,使得她对生活全无期待,最终失手将丈夫杀死,但法律却给了这场意外以宽容。这部电影里的阿莫多瓦,对女性变得感性、悲悯。但他却在最后设计法律给意外以宽容的结局,这实际上表明了他对女性所秉持的态度。

《我为什么命该如此》剧照

这部电影之后,阿莫多瓦还拍摄了《崩溃边缘的女人》。他用《崩溃边缘的女人》探讨了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影片中的女性在用自己的方式隐隐地反抗着男性,反抗着世界。阿莫多瓦正是因此解构了男性主导的传统视域,从而为女性带来了一种以自我为主导的精神视域。

《崩溃边缘的女人》剧照

这便是他影片里的女性主义。

阿莫多瓦的这些影片里,很多都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过嘉奖,《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曾获得过第72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

第72届奥斯卡奖 阿莫多瓦

阿莫多瓦正是想通过这些边缘的主体来传达社会真实的一角,以及他内心对女性的包容性,并以此来表达了他视野下女性的精神世界。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结尾字幕上,写着“献给所有演出的女演员,献给所有的女人,献给所有扮演女性的男人,献给所有想成为妈妈的人,献给我的妈妈。”

这是阿莫多瓦给女性最好的见面礼,以影致敬,以女性自身致敬。

当这种平等的视角延续现实世界时,一切都刚刚好。

撰文 | 张茜

校对 | TOW杜茜 王施澳

购票链接请点击:公布 | 2019山一排片单及抢票攻略

相关链接:公布 | 2019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完整片单 “全球狂潮”单元 |女性电影与目光 “非凡女性”单元 | 反抗、遗忘和死亡:三位女导演的传奇电影人生 “华语力量”单元 | “女人是‘一切无’”,是自由

特别鸣谢

场地支持

方所成都店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3 ) 女人的故事,女人的电影

   阿莫多瓦的电影永远是与女性有关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不例外。

  从叙事角度来谈,阿莫多瓦的影片几乎都是顺叙的。从《捆着我绑着我》,到《活色生香》,再到《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还有后面的《对她说》及最近的《回归》,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影片中永远有一条清晰分明的时间线。比如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影片中的女主角在叙述的过程中不断地在交待过去的,不同的女人提到同样一个男人,各自回忆不同的伤心事,但故事的主线却保持着顺序的结构,背景的交代经常利用人物的语言来表述,使得影片内容丰富饱满且不拖沓冗长。这种结构非常适合女性观众的思维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化的了解故事内容。

那么,《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又是一部怎样与女性有关的电影呢?

首先,主角是女人。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阿莫多瓦只拍女人的故事。在影片中,男性角色完全被淡化了。看影片中的几个角色:Cecilia Roth 扮演的曼纽拉,是一个单亲妈妈;Penelope Cruz 扮演的露莎,是一个与父母关系淡漠的女青年;而Marisa Pardes 扮演的“妈咪”,则是女演员兼同性恋。而影片中出现的男性:首先是曼纽拉的儿子,这是影片中唯一一个阳刚有朝气的男孩,却早早的被导演安排车祸的惨剧;变性人尼娜,她尽管还保留男性的生殖器官,但却是花了大价钱把自己改造成了女人并且以女人的身份面对公众,她在舞台上的演说是她女性心理的真实写照;另外还有让女主角和女配角怀孕的罗拉,但罗拉显然已经有了假的胸部,已然向往成为女子;此外还有露莎的父亲,却是得了老年痴呆症,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对人事的识别率还不如养的狗。在惯常的社会生活中,占主导作用的男性角色诸如父亲、丈夫、儿子、男友、上司在影片中已完全处在一个次要角色了。


    其次,情感的处理方式是女性的。
    既然以女性视角来说故事,那么情感的处理势必要融合女性的角度。在阿莫多瓦的影片中,所有的女性都是异乎寻常的坚强却非铁石心肠。每当她们遇到问题时,出于本能,她们会有脆弱的一面,但她们却是可以快速冷静。这似乎有古希腊日神精神的影子,尽管遭遇的一切会让感情沉迷其中,但却不会过分的沉溺,到了该做些什么的时候立刻惊觉并且从容,永远能保持一份理智。这样的情绪不仅是体现在本片中的曼纽拉身上,在《回归》中,女儿误杀了继父后,佩内洛普从容的埋藏丈夫的尸体。

    再次,这部影片中潜藏着女性本能的归属感。
    尽管影片中所有的男性角色都被忽略了,当她们遇到问题时,能立刻开始独当一面。曼纽拉是单亲母亲,却可以在丧子之痛后完成儿子的心愿;露莎得了艾滋病并且怀孕,却可以坚强的离开家庭找寻援助;露莎的母亲要养家,还要照顾弱智的丈夫,全片中,除了在对母女关系表现困惑外,完全没有丝毫的柔弱,在电影刚开始甚至很强应得拒绝曼纽拉到家里帮佣,也是一个有自己的精神和坚持的女人。这个群体在影片中却居于主导地位,她们遇到问题时并没有退缩和妥协,而是勇敢地面对问题并解决之。

    当她们以女性的角色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被支配的弱者地位时,她们就开始觉醒。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强烈,她们开始探索,抗争,甚至畸形(比如说Cecila Roth在《激情迷宫》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自我意识不断地提醒着女性们的独立,她们为了自己的生活选择了坚强和独当一面。

    但是,这一切的坚强和独当一面,根源却是女性本能的归属感:曼纽拉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露沙所做的一切是因为对一个男人的爱;露莎的母亲的生活重心则完全围绕着自己的丈夫。影片中她为了让丈夫保持心情的满足,甚至告诉他自己的外孙是曼纽拉的孩子,曼纽拉是家里的厨师。当她看到自己的女儿的恋人(姑且说罗拉是露莎的恋人)是个变性人时,她的反应是激烈的。她可能无法理解这样的一个男人如何做自己女儿生活的重心。


    那么,罗拉对她们造成了伤害了吗?
   我想,伤害是无法避免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却是把伤害感放到 了次要的位置。曼纽拉追随罗拉,哪怕看到他有了义乳也无所畏惧,但却在怀孕后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他。我想,一方面,她又有了新的支柱,另一方面,罗拉对她的伤害,在那一刻可以因为生活重心的转变而变得次要了吧。黑格尔曾经说过:精神的创伤完全愈合了。这种行为不是持久的;当精神不再有这种行动时,其中包含的特殊性(个体性)也就立即消失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儿子的出现,罗拉对曼纽拉的伤害已经被她逐渐的埋藏在记忆中,直到儿子的死,才有唤醒她还有这份未了的缘分。

    曼纽拉决定去寻找罗拉,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她不是唯一一个因为罗拉而改变生活的人,她们相互理解包容。最后见到罗拉时,她并没有责备他,责备已经毫无意义,她只是陈述事实。罗拉是一个想按照自己方式活的人,这也就注定了他与现世的格格不入。但终究曼纽拉还是和他和解的。黑格尔说过,和解的保证就是客观地生存的精神,它在其对立物中把握了对作为普遍本质的自身的纯粹知识……这种互相认可就是绝对精神。

    在最后,谁对谁错已经不重要了,曼纽拉又有了一个孩子,生活依然要继续。



影片本身又是如何表现这么多内容的呢?


    首先,《欲望号接车》在影片中是思想的主线。

    说《欲望号街车》是故事的导火索,是成立的。曼纽拉因为扮演《欲望号街车》结识的罗拉,也因为《欲望号街车》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同时也因为它和妈咪及尼娜结识。可以说这台戏串联了她的一生。

    导演为什么选择《欲望号街车呢》?《欲望号街车》的作者是Tennessee Williams,他是一个同性恋者,深爱着法兰克·梅格,法兰克去世时,Tennessee说法兰克死了,他也就死了。而介绍他们认识的却是却是著名的作家卡波特。而影片中,儿子生日的那天曼纽拉送给他的那本书的作者正是卡波特。

    曼纽拉因为罗拉扮演史丹尼而和他相识。在剧中史丹尼是暴虐的,而女主角布朗许则更是幽怨,她在剧中说过:“不管你是谁,我总相信陌生人的好心。”卡波特更是喻为:“满腔情欲,满腔悲哀。”片中,曼纽拉曾经扮演的是配角,也就是妈咪的同性恋对象所扮演的角色;妈咪扮演了布朗许。在她的伴侣尼娜只顾自己吸毒弃她不顾时,她选择信任萍水相逢的曼纽拉,曼纽拉在舞台上替代过尼娜的角色。尼娜最后还是离去了,如同法兰克·梅格离开Tennessee一样。

    而影片中同样和罗拉有关系的露莎在落魄时,宁可向素昧平生的曼纽拉请求的帮助,也不愿意去找自己的母亲。她和家庭疏离,却信任着一个陌生人。她发现自己的父亲认不出来她时,她没有解释,只是说了一句:“爸爸,再见!”却把身后事交待给了曼纽拉。这不也正是《欲望号街车》的写照吗?

    阿莫多瓦以《欲望号街车》作为道具,把影片中人物内心的微妙情感交待了一遍。。曼纽拉两次看《欲望号街车》,一为曼纽拉在儿子生日那天和儿子一起看,另一个则为她独自看,同样的演员,同样的剧情,甚至旁边还有一个同样的作为,但天人以隔。这样的手法在他的其他影片中也多有运用,比如说《对她说》中的先锋芭蕾


    其次,三个拉斯班德讲清楚了故事。

    罗拉叫拉斯班德,曼纽拉的儿子也叫拉斯班德,露莎的儿子依旧叫做拉斯班德。这三个拉斯班德,一个是变性的瘾君子,一个是车祸身亡的儿子,一个是襁褓中的婴孩。他们三个是影片中最重要的男主角,但却是极其弱势的。唯一一个能够给人安慰和支柱的儿子拉斯班德,却被导演安排了车祸。也正是因为车祸,故事才得以进行,也更能体现出曼纽拉的独立精神。曼纽拉怀孕后,选择独自抚养孩子;丧子后,完成儿子的心愿;露莎死后,毅然决然的带着小拉斯班德找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男人成为了弱势,但生活的重心依旧是因他们而起。

   第三,与女人的关系,体现曼纽拉的性格特点

   曼纽拉是刚柔并济的,这体现在她与女人的关系上。

   片中的女性角色在于曼纽拉相遇时都是处于危难之中的:阿悦和她再次遇到时正在受伤;露莎则怀孕并且得了艾滋病;演员妈咪则深陷感情的泥沼。在这样的情境下,曼纽拉的出现适时地给了她们帮助并获得她们的信任。。

    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从她与周围女人的关系看到曼纽拉坚韧的一面。她的情感方式注定了影片充满寻找的意味。这种寻找的意味在很多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得到,比如贾木许的《破碎之花》,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但却没有哪一部像本片,能让人看到如此坚强的一股力量,难能可贵。

 

 4 ) 感动如斯

  看这部片子已然是两天前的事,但心理总是莫名地觉得我该为此写些什么。在我短暂而又碎片化的观影经验里,似乎没有一个导演,像阿莫多瓦这样,将镜头如此毫无保留地托付给女性,让人嗅不到任何一丝男性气质的味道,又如此执着而细腻地去表现、赞颂由女性所诠释的人性之美。对此,除了深深地景仰与震撼之外,我早已在心中,为阿导树起开拓者的丰碑。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绝对是空前的,绝对是颠覆任何既往的范式的,绝对是阿莫多瓦两性观念的全景展现。在这里,阿莫多瓦就像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洞察者,站在早被夷平的两性世界的废墟上,用温柔的镜头重新建构一个充满女性关怀的美丽世界。整部片子甚至看不到任何一个正常的男性:车祸身亡的少年,成长在父爱缺席的单亲家庭里,会极无安全感地对母亲说“你愿意为我出卖肉体吗?”;两个孩子的父亲,因为变性和艾滋困扰而忧郁孱弱,只在临死之前回归了父亲的角色;变性人阿悦,除了第一性征还保留之外,全然是一个女性美的化身,烟花生涯和率直的个性反而让人对其多几份欣赏与怜惜;老年痴呆的父亲,亲生女儿近在眼前也全然不知,凭其无助哀伤黯然落泪只留下一句“爸爸我爱你”然后消息在茫茫人海无尽街头;罹患爱滋的新生儿,似乎是全片希望的聚焦,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虽然尚在襁褓之中……男性的缺位恰恰彰显了女性内心的坚强独立,这种决绝的、浴火重生般的温柔与勇气绝对是前无古人的,整部片子将女性的爱情、友情、亲情等人性之美展现得细腻温柔而又不显得做作,温婉动人而又摄人心魄,难怪当年片子自公映起便横扫各大影节,成为继《对她说》之后阿导女性关怀的又一杰作。

  天才总是不会放弃任一个为镜头增添感染力的元素,阿莫多瓦就是这样。为了渲染女性柔美的品性、坚强的内心,他极尽场面调度之能事,每个画面都如一幅浪漫主义油画一般,色彩温婉丰富、节奏舒缓流畅,令人不胜感动。印象中,除了安东尼奥尼和他的《红色沙漠》,严井俊二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似乎再没遇见一个导演,将色彩和性格如此入木三分地融为一体了,这种静默之美甚至让人分不清剧中那些美丽的女性是在身边,是在荧幕里,还是犹在画中。我想,很久很久以后,我仍会一直记得,这个伟大善良的母亲——玛努埃拉,她的包容、真诚、善良、美丽、正直……以及由美得令人窒息的佩内洛普饰演的修女罗拉,她的美,真,善,还有变性妓女阿悦的乐观、善良、豁达……女性之美,美如斯。

  在这里我不想唱任何女性主义的高调,因为由一个男性导演,自传体式地呈现的这部影片,最好地诠释了女性美的极致。我想,自阿莫多瓦起,我可以跳出意大利、瑞典,尽情地领略西班牙电影导演的“艺术写作”了。

 5 ) 电影课的一篇影评论文

一、关于这一切
第一个埃斯特本:
    一个被爱情像蜜糖一样浸泡着的女人,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深爱着的男人不再是男人了,他把艾斯特本更为罗拉,并把他变为她,然后离开了深爱“他”的女人——曼妮拉扬长而去。殊不知曼妮拉正孕育着他们的爱情结晶。

第二个埃斯特本:
    成为单身母亲的曼妮拉独自抚养着自己与罗拉的儿子——另一个埃斯特本。他们彼此相依为命,并彼此相爱。命运之神再次作弄曼妮拉,简单幸福的日子就在一次意外中又被打破了。那天是儿子的生日,他们一起去看了由儿子的偶像——哈玛主演的话剧——《欲望号街车》。这激起了曼妮拉心中无限涟漪。就是这部话剧,曼妮拉与艾斯特本共陷情网,不同的是,当年主角登场的是曼妮拉和埃斯特本,而如今却是另一班人马。演出结束后,儿子在索要哈玛的签名时,意外被车撞死。伤痛欲绝的曼妮拉决定返回巴塞罗那寻找十八年未见的罗拉。

第三个埃斯特本:
    在曼妮阿拉寻找罗拉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类型的女人,以及看到了她们的悲喜遭遇。如众人吹捧得耀眼明星私下却是个同性恋的哈玛,最终茕然一身烟不离手;如被哈马深爱着的双性恋并混迹社会最终因吸毒过量而亡的尼娜;传统保守的罗莎之母,忍受逐女之痛并照顾着老年痴呆的伴侣;还有好久未见的好友为了生计摸爬滚打,不怕拼得头破血流的——变性人阿哥达,并通过阿哥达结识了善良却爱错对象的修女罗莎,进而惊讶得知这个修女竟然怀上了自己正在寻觅的罗拉的孩子!不幸的是罗莎被罹患艾滋的罗拉传染了。几经挣扎,曼妮拉决定收留被赶出家门的罗莎,并伺候她等待分娩。分娩时,罗莎丧命并留下同样罹患艾滋的孩子——又一个埃斯特本。
最终,在罗莎的葬礼中,第一个埃斯特本出现了,等待他的是——第二个埃斯特本已死去的噩耗,第三个埃斯特本已诞生的讯息,还有第一个埃斯特本即将死去的事实。

二、纷繁坚韧的女人世界
    阿尔莫多瓦尔如是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一个女人,不必一定要是职业演员,也能很好地去撒谎、去表演、去做戏。男人和女人有着一样的寂寞、痛苦,但女人对此的反应要戏剧化得多,也惊心动魄得多。从这一意义上讲,男人看上去确实要比女人少了一些什么。”
女人的世界里,纷繁复杂而又多彩多姿,并充满坚强意味。大片、大片的红衬托着繁杂的杂色斑块,构成女人那华美,坚韧的精彩世界。
    我们温绵香暖温绵香暖,这是女性世界里的特质。在阿莫多瓦的内心世界里,这些女性都是不幸的,她们承受了太多苦痛,但她们又都是是美好的,她们可以在那么多苦痛中依旧保持着美好的姿态。而这个美好的世界不仅包括那些天生的女人,还有渴望变成女人的变性人和以女性面目出现的双性恋者。趁哈玛来到曼妮拉的住处为妮娜的粗鲁道歉的机会,她们把阿哥达也叫来了。大家共进下午茶,欢乐祥和,温馨惬意。只谈女人的话题,只想女人的事情,营造着只有女人才可以诠释出来的气氛,那是多么陶醉的时刻啊。怀孕的罗莎躺在曼妮拉的腿上,金色温和的阳光洒下来,勾勒出罗莎初孕之美,甚至你可以闻到从她体内散发出的幽幽乳香。而曼妮拉所散发的又是另一种更加成熟的母性气息,带有智慧,慈祥并豁达。哈玛也放下了咄咄逼人的光环,展现出从未有过的温顿,宽容,豁达与柔美。最可爱的就是阿哥达,只要有她在,就会有欢乐,在几声逗人的吠声中,在几句轻松的黄段子中,这几个女人彻底抛开了现实中的纷扰,烦忧,猜忌,隔阂,紧张,压抑的状态,忘记伤痕累累的躯体以及千疮百孔的情感,完全沉浸在轻松惬意的欢乐时光中,她们互相鼓励,互相抚慰,展示着完全本源的自我状态。女人间特有的心灵沟通就好比母亲温暖的怀抱,带着体香兼有熟悉的心跳频率。
    真正的女人不是什么时候都会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作为女性的那些人们,往往忽视了自我的价值,略掉了女性本身的特质,甚至放弃了本可以享受的女性之美。于是她们失去了自然的散发着女性味道的本能,这正是懦弱逃避现实的表现,从一开始就是。身为女性该是自豪的,女人,她是妖精,她是仙灵,她散发魅惑,她拥有温绵香暖……女性该拥有的,就不该放弃,不但不可放弃,还要把它发扬光大,为什么?就因为我们是引以为豪的女性!
我们苦痛但坚强
   “我总是喜欢依赖陌生人的仁慈”。哈玛把这句《欲望号街车》的经典台词标榜为自己的内心独白,这正是她内心柔弱的一面:孤独,无助,忧伤,恐惧……这与她光鲜亮丽的舞台形象形成极大反差。但是她从未放弃奋斗,她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崇尚情感,她活得感性而充满艺术,就像艾斯特本所说:“我敬佩哈玛。她让灵魂起舞,她让心飞扬。”
    承受更多痛苦的曼妮拉,也表现出了坚强的神力。她海誓山盟的恋人,离她而去;与她相依为命的爱子,不幸死于车祸;她承担照顾罗莎的重任,她收养又一个埃斯特本。这么多的生活艰辛,人生苦痛,全部都由她一人承担,如果不是她足够坚强,足够宽容,足够豁达,又怎能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呢?这源自于其母性的伟大,女性的仁慈。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在曼妮拉寻找阿格达时,这位变为女性的人正遭受一位失控顾客的虐待,但最后,她还是扶起将自己打伤的那位男子,并告诉他回去的路。她辛苦的赚钱艰难的度日却仍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享受生活,心满意足地欣赏自己女人的身体以及所有连带的权力。有点像想失明的人重获光明,为每一样常人所不在意的事物开心满怀。非但如此,她帮助回到巴塞罗那的曼妮拉找工作,关照并劝解吸毒的妮娜,为哈玛的缺席解围等等,无不体现出她对女性善良,温柔,体贴,细腻的完美诠释,甚至胜过许多天生的女性。我想她该是开心的,她决不理会社会的偏见,生活的困窘,肉体的痛楚,就算天塌下来重重砸在她身上,她依旧乐观,因为,她已经得到了最好的——“我是女性!”
    阿哥达是这部戏里我最喜欢的角色,她热爱生命,尊重自己的意志,懂得享受生活,在苦痛的社会中寻找美好。可以说,天性乐观的她比女人更懂得怎样做一位真正意义上女性。也许,正是因为她深知这个权力的来得多么不易,才会那么用心去经营吧。她展示出了女性该有的所有魅力,让与生俱来的女性们惭愧自己的惯性忽视思维。女性的世界并不简单,但绝对美好。这种美好源自于女性自身美的力量气韵,而非世俗对美好的定义。她们的生活可以是不幸的,阴暗的,压抑的,嘈杂的,但是只要她们懂得尊重自己的情感,知性的化解矛盾争端,宽容的对困难微笑,豁达的直面人生,坚强的做个纯粹女性,那么她也是会得到幸福的,她的生命将会无比精彩。

三、争议
    也许是阿哥达的表演太过抢眼,甚至盖过了女主人公的魅力。这位母亲的形象不是很鲜明,虽然她善良,她豁达,她坚强,她果敢。但这些表现仍觉十分平淡,没有太过强烈的冲击力,未为给人们留下太多的印象。倒是阿哥达的表现盖过了她,让人甚觉精彩,个性鲜明,特质新鲜,生动形象地阐释出那些渴望“女性”的人们的执著与其变为女性后的珍重。
    这部影片展现的女性都是不幸的,阿尔莫多瓦残忍的把女性抛到不幸的深渊里,让她们承受,看她们挣扎,然后对观众说,看呐,我们可爱的女人们多么的坚强勇敢,宽容豁达?她们在困境中依旧坚强生存。可是,为什么女性生来就该是那么痛苦的呢?她们坚强的活着,以永不绝望的姿态勇敢面对残酷的世界,够可以的了,还要附加给她们更多灾难么?如果那样的话本身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因为他把女性首先摆放在了弱者位置,然后,看着弱者步履蹒跚的前行,还要夸她们几句,这样的赞扬宁可不要,女人们绝不会接受同情者的赞扬与布施!
    对于形形色色的女人们,怎么会有那么多不幸的遭遇向她们汹涌而至?这些不幸同时也向观众们扑面袭来,令人窒息并且头晕目眩。影片中每个人的遭遇,都是值得费尽心思,细细捉摸,慢慢品味的。但一气看下来难免会有劳累、疲倦之感。想诉说的东西太多,就会导致顾此失彼,主线模糊。我想这也是造成女主人公形象模糊的原因之一吧。
    令人费解的是,导演安排罗拉这个角色,究竟是要我们唾弃他的自私,还是赞美他的勇气?敬佩他的艺术追求,还是厌恶他的逃避责任?这个角色,个人感觉争议颇多,导演也没有明确指明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结尾是好的,因为令人欣慰。历经苦难的曼妮拉,就像感动了上苍,第三个埃斯特本奇迹般战胜病魔顽强生存,可偏偏,他却是个男婴……

 6 ) 当我们谈论阿尔莫多瓦,我们在谈论什么?

               
    题目极为恶俗的套用了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的题目。对于西班牙传奇导演阿尔莫多瓦,他的电影世界,就如同莫里森的音乐与诗歌一样,是报答生命的探索之旅,是仪式化的关于“孤独”和“欲望”的迷茫心境,这部电影是阿尔莫多瓦除了《基卡》和《神经崩溃的女人》之外,我最喜欢的一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带有浓郁的女性色彩在里面,他的电影大多来自阿尔莫多瓦的亲身体验和生活经历,《关于我妈妈的一切》就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阿尔莫多瓦式的电影,典型的悲天悯人的用爱和宽容去面对伤害,用尖锐的讽刺去宽容,去爱的电影。

    《关于我妈妈的一切》是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依旧是偏颇主体的情节主线,并且保持了阿尔莫多瓦一贯的前卫风格,一条贯穿全片的叙事线以及掺杂在一起的无比繁琐、让人眼花缭乱的副线,通过不同人物而引发的故事情节,将这些异同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趋向一个鲜明的主题方向。相同的是,阿尔莫多瓦再次把探索的视角放在了女人身上,影片秉承了导演一贯的所关注的素材,女人和女人,以及女人和身边的男人,让我们相信,即使故事的主体变化,但依旧不变的是人对于欲望之下所产生的不同情愫。


一:关于女性角色的点滴

    斯金纳在他新行为主义理论中,提出一切行为甚至人的之人,都是通过奖惩欲望的历史决定的,后天环境完全可以决定行为的产生于消失,曼尼拉独自抚养自己的儿子,主线故事中,曼尼拉和儿子过着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虽然偶有争吵,但是就曼尼拉而言,儿子是自己支撑下去的唯一动力,是生活的源泉,但其实,短暂温情的外表下,却为之后的悲情埋下伏笔,从一开始影片第一个镜头,便是通过移动镜头,展现了医院内部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为之后的“死亡”埋下伏笔,儿子在索要签名的晚上,在雨中发生车祸身亡,至此,曼尼拉的生活轨迹开始改变,有太多的救赎色彩在里面,由此,曼尼拉从单纯的母亲角色,开始向一个更为宏观的“母亲”角色转变,开始以一个“女性形象代表”出现,并伴随自身强有力的判断力和更为包容的心态。然而,这一场转变,也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
    导演阿尔莫多瓦说过:片中的女性角色就像我其他作品里一样,他们那么独立,那么坚强,有决定事情的能力。由于男性角色的大量缺失,本片主要从四个女人的角度出发,女性角色的集体侵袭,好在,在表演上并没有出现互相影像的抢戏成分,导演试图通过这四个女人本身的悲欢离合,来表达所要体现的女性主题,在本片的一开始,曼尼拉经历丧子之痛后,到决定前往巴塞罗那,整个过程呈现一种接近于机械的状态,当听到儿子的死讯,接着在器官捐献的同意书上签字,再到开往巴塞罗那的火车上,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由于自身惯性而产生的,再到红灯区偶遇阿拉,在慌忙中救了阿拉,一个刚刚被丈夫罗拉卷走财务的变性人,虽然所处的背景不一样,但值得确定的是,两人都面临生活的难题,萍水相逢的意义瞬间升华,对于女性而言,在缺失男性色彩的故事里,悲境中的女人往往更容易结合在一起,这与本片中所表达的女性特质不无关系。
    影片中出现的洛萨,无疑是片中最让人心疼的角色,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依旧让佩德罗普-克鲁兹有出场机会,1999年的她显得水嫩,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其他演员的光芒,佩德罗普-克鲁兹所饰演的修女洛萨,在救护中心做社工,通过片中了解,洛萨的母亲是一位仿照名作的二手画家,家境较好,年轻而美丽善良,但因为罗拉而怀孕且感染艾滋病,再生下罗拉的儿子后告别人世。而在片中,也多次强调洛萨和父母间的矛盾,做为影片中的另一个母亲角色,洛萨的妈妈,同样也是生活在无助和彷徨中,丈夫身患痴呆症,无力照顾丈夫的同时,只得放弃照顾照顾女儿。以及剧场的女主角乌玛,我们可以理解为她的女助手吸毒和始终,深深挑战着乌玛对于她的情感诉诸,讽刺的是,在乌玛主演的《欲望号街车》中饰演的角色依旧是一个具有悲剧性的角色。
    阿尔莫多瓦在处理这些人物关系时,试图构建成一个不需要男人的由女性支撑的世界,究其影片内容发现,虽然一直有少许男性角色贯穿本片,但是几乎都是为了剧情需要而设置,并无关键性,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中实际上并没有男人,曼尼拉的儿子在影片开始后不久因车祸离开人世,而他的父亲,也就是罗拉这个角色在影片的最后才出现,令人惊讶的是罗拉已经变形成为一个女性,其次还有洛萨的父亲,虽然依旧活着,但是由于身患痴呆症,所以并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思考,他可以牵着自己的狗到处走,却认不出自己的女儿,认为自己的孙子与自己争宠,作为“父亲”这样的男性角色,可以说他是不存在的。

二:如果导演也是女人? 容忍是一种美德
   
     阿尔莫多瓦在影片的题材选择上,喜欢毫无顾忌地呈现主流道德观的各种禁忌,那些真实存在的却被我们所忽视的方方面面,这些存在在角落的种种边缘体,都被导演运用到了电影里,譬如说影片中的同性恋、变性人等等为代表的边缘人。影片在保持阿尔莫多瓦电影情节繁复多义。叙事戏剧夸张的格调的同时,都被存在于导演精心设计的影片“主题图解”中,影片中的人物来自城市各个地方,有着不同职业和背景,但却真是的把城市人类的面貌搬到荧幕上,在阿尔莫多瓦的作品里,女性角色的共性在于哪怕发生了巨大的毁灭,也依旧能照样活下来,就像他另一部电影《基卡》里,结尾处基卡再次拯救了她曾经的男友,在经历了莫名离奇的悲剧后,开车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的那位及其英俊的男人后,嫣然一下,生命中再次充满希望。
    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导演阿尔莫多瓦的影片题材大多偏离主流价值体系,题材的过于边缘化,并没有引发导演对于政治是非的判断,也没有对道德是非的判别,而潜移默化的延续了导演的人道主义立场,而在人物性格中,导演刻意没有让所有的人物有所谓的好坏之分,类似于这样的悖论存在于导演一贯原则,究其原因就是为了揭示人性的挣扎和多变,企图对繁杂的人性作出判断。对于导演来说,理应摒弃二元论,毕竟电影所要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一个较为主观的视角,所以虽然故事线路显得极具戏剧性,光怪陆离的画面和镜头语言,这些尖锐的讽刺反而体现了这份宽容。
    谈论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少不了把他的电影归结于“女性电影”,尽管话题不同,但是导演总把目光聚集在她们身上,导演让他们在片中拥有“话语权”,这种“打破沉默”、“奋起反抗”,好在导演阿尔莫多瓦并没有陷入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电影的套路:企图把遭受磨难的女性角色的苦难经历用来深深博取观众的同情。在儿子去世后,曼尼拉开始的并不是一场报复之旅,在影片中洛萨的葬礼上,曼尼拉的丈夫,已经变形成为女性的罗拉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影片中,面对造成这一切后果的罗拉,曼尼拉并没有愤怒,而是原谅了她,由此深化的影片的主旨,从失去儿子到重新接过洛萨的孩子,并起名与自己的儿子一样,这也意味着曼尼拉开始承认并接受生命的轮回。即便面对那些放弃了自己职责的男人们,阿尔莫多瓦所给予的更多的也是同情和宽容,在经历过大风浪大磨难之后,人生开始趋于平静,阿尔莫多瓦毫不保留的赞颂了这些是非难辨的混乱社会里最坚强的守望者。在他的镜头下,所有的事物都显出一派自然流畅的美感。不论的禁忌,道德的边缘,经过阿尔莫多瓦的调解,不但细腻淡然,更不失温馨和感动。


三:阿尔莫多瓦的叙事特点和电影主义美学
    

       从情节上来看,影片的故事并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这也符合了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个人特色,这是一个典型剧情片的套路下重新架构的故事,片中不断插入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这样的趋于偶然性的相互联系手法充满了个人特色,成为影片树立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他的片子向来都保持繁复的线索,但却总以一条线索为开端,,以此为线索,再将观众带入到这个如同漩涡的故事情节中去,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从早期的注重生活状态的外在自由形式,到此时的逐步内心化开始转变,用他的话说:是另一个领域的冒险,企图在叙事上呈现一种“黑色状态”,既是幽默的讽刺,也是尖锐的直指。在这个缤纷复杂的万花筒里,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相互串联,成表达他对周围世界感知的“镜像”。
    许多导演忠于用暗色来表现故事,早早就给了观众心里暗示。但是阿尔莫多瓦不是,他选择色彩,美好的、邪恶的、任何事物、任何人物都可以拥有他们美好的外衣,但是美好终究是美好,邪恶终究是邪恶,美丽的外衣下只会让美好的事物更完美,邪恶的事物更厌恶。影片叙事紧凑,运用大量省略。譬如一个镜头在拉科鲁尼亚曼奴埃拉窥视接受儿子心脏的人出院,咚咚的心脏渐隐到马德里儿子房间的镜头,而后切到火车上的特写,三个场景跨过了曼尼拉最绝望的时间,紧凑使画面和事件具有倾倒感,带来强烈的心里震撼。
在处理曼尼拉儿子被车撞到的镜头中,运用了主观视角镜头,被车撞到的儿子横躺在地上,看着远处身穿红色大衣的母亲奔过来,以这样的镜头结束生命,揭示出生命本是个轮回。而海报的拉镜头,与话剧的叠化效果相辅相成。又如几个火车场景,没有车外风景,没有其他旅客,没有站台,一张特写一段独白,与仿若没有尽头的记忆之隧道紧接。不同于庸常的火车场景,导演叙事如此精准。
    阿尔莫多瓦作为一个电影大师,是因为他的影片不但有纷繁而不杂的叙事,还有造型感强烈并且华丽多彩、目不暇接的影像风格,比如片中多次出现的乌玛的大幅肖像海报,以及和人物之间的组合。比如曼尼拉的儿子在遭遇车祸的那天夜晚,曼尼拉背靠乌玛的海报,在凄迷的雨夜里等待儿子过来的镜头,把曼尼拉之前的个人经历,以及影片中关于母亲德国多重含义尽融其中,并创造出一种具有古典意味的美学效果。这和影片中大量展示的现代生活形象形成了一种奇妙但却不是和谐的对照。
    在本片中,电影画面形式的背后,都透露着虚妄和挑逗的意味,这是属于一种性感的元素,关于说过的隐喻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我们不必要在这里揣摩阿尔莫多瓦在电影中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些隐喻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意味,但值得深究的是,《关于我妈妈的一切》
    有点儿想阿尔莫多瓦早期的另一部电影《我的秘密之花》的延续,或者说是某部分元素的延伸。譬如阿尔莫多瓦在片中穿插的《彗星美人》,其实也是改写起源神话女人受邪恶的蛇诱惑的原罪而使其回到最初繁衍一切、包容一切、安抚一切的角色,对基督教潜意识的男权的嘲讽。影片对电影《彗星美人》和戏剧《欲望号街车》的借用具有后现代主义电影特征,而阿尔莫多瓦所做的就是让这些传统意义上不能得到认同的事物跟接近于现实的电影主义。
  

   四:理性现实主义的时代感
     

            从阿尔莫多瓦的大多数作品中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反对一切压制人性的、权威的、教条的、主流的人和事。他的电影哲学主张和理念,是企图用充满想象力的夸张、戏剧化的结构和每个人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不拘小节的作为带来特有的荒谬感表现出来。我认为这和导演个人经历紧密联系,导演本人曾就读于教会学校,深受体制压制,阿尔莫多瓦曾说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安东尼奥尼和威斯康迪为代表的电影大师。
由于阿尔莫多瓦的成长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那是安迪沃霍尔为领导的“波普”主义盛行的年代,发生了一系列的色彩革命,所以我们在谈论阿尔莫多瓦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就是他电影的色彩。阿尔莫多瓦的创作初期,同样也受到当时美国“地下电影”运动的影响,但与其区别的是,他的电影很少有纪录片性,心理学和虚构的成分更多,有趣的是,在他另外一部作品《神经崩溃的女人》中,就出现了尼古拉斯-古执导的《荒漠怪客》的片段。影片中,最显著的风格自然是鲜亮迷人的色彩,他的片子几乎都是绚丽多彩,尤其是室内戏,布景与色彩都很考究。这种风格主要来自于波普艺术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在其一些作品的情节剧倾向上。
    西班牙的文化是巴洛克式的,比如本片主角曼尼拉在巴塞罗那的住所,充斥着各种细节形状的组合,各种马赛克图案混合拼接,然后以高饱和度的亮色系为主,这也符合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因为他们的行为就很巴洛克式,这样的对色彩的自然倾向性更趋于合理。 这种观念化的创作型态,在《关于我妈妈的一切》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譬如这种黑色幽默就充斥在电影里,如阿拉加入剧团后,再一次因演员生病不得不临时取消演出前,以独角戏的方式调侃自己,博得满堂喝彩,拿自己身体开到,戏谑的调侃身体不同部位所话费的金额。
    的确,阿尔莫多瓦在此片中,把故事和真实环境具体时代结合的较为飘渺,他的创作中一直回避环境和时代的“显化”,对于我们身处的“真实现实”来说,还是属于含情脉脉的。在影片中出现的巴塞罗那街头的孔径和结尾处顺机位挑切得的铁路的俯拍,阿尔莫多瓦想表达这样的视觉信息:当物是人非后,人物接受命运的轮回,曼尼拉在经历这一切后重回现实,更加淡定,所以,《关于我妈妈的一切》更像新现实主义电影。
    阿尔莫多瓦认为极端和致命使情欲产生无尽的吸引力,最极端的情境设置往往造就最深刻的情感。在本片里,在洛萨的葬礼,但更重要的层面是罗拉----曼尼拉口中的恶魔和瘟疫以一个绝望美艳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却是令人害怕的高大男人的身体的外表却是长发和浓妆。对于导演而言,这些信念和准则,是包括宗教式的生活方式。群体生活理念,也包括女权运动或者同性恋运动。

    就整体而言,影片层次分明,可以说是阿尔莫多瓦前期注重生活状态的自由形式到后期逐步转入内心化的过渡时期作品,虽不能说是完美之作,但足以可圈可点,死亡和情感交织的两条线合乎情理,贴合整体的影片叙事风格。当我们可以宽恕伤害,我们给予世界的就只是爱了。片中常会出现的一句《欲望号街车》的台词:我总是仰仗陌生人的仁慈、我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永远不,这也仿佛也正是曼尼拉的心声。区别于一般的“大师”,阿尔莫多瓦没有表情淡漠或偏执疯狂,但他并没有显得情欲力超强或如思考者般神圣,在道德上没有试图摆布,却用狡黠来掩盖脆弱和暴躁。
    阿尔莫多瓦自己说过:生活本身充满着想要掌握权力的激情,因为社会的不平等,对个人来说,对于生活的激情,则是使生活具有意义的唯一动力,那是我所决定,所想要的未来!
    

写于 in传媒

 短评

影片并不是从主流的母亲视角去表现母爱,而是通过大众眼中比较另类的人群来表现女性的宽容、乐观与善良。

5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重看阿莫多瓦,深深感到世界范围内,若论拍狗血剧情,拍得最好的还得属他。首先他故事的确很狗血,其次又能在狗血中看到人性、女性的力量,再次还能拥有独特的美学,而美学,又必得搭配如此之狗血情绪,才能发挥其作用,可谓浑然天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那么多杂草般生存的女性,其实国内这样的丰富的女性形象也比比皆是,为啥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维度就这么少呢,动不动就是贤妻良母温良恭俭要不就是泼辣干练勾心斗角。

8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导演用缓慢流畅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了女性细腻的感情和无坚不摧的坚强

13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15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阿莫多瓦说:影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鲜艳浓烈的色彩下是不可撤销的死亡和苦难,妓女变性人同性恋艾滋病吸毒等元素齐集,组成对宽容,豁达,坚强的母性的礼赞。《彗星美人》《欲望号街车》作为精彩的戏中戏。忘不了那笔记本视角和车祸时的濒死视角,忘不了那“时光隧道”和五彩伞。(8.8/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以为你会在大雨里目送等了很久的那个人乘车离开。犹豫了瞬间还是追了出去。母亲站在巨型人脸海报前张望的样子太美。即使你已经离开,也要再看看带着你那颗心脏的人继续顽强生活,美满恩爱,情人终成眷属。老阿镜头下的女人们总是那么坦然自若,善良坚韧和无限包容。那么生活就不能再伤害你分毫。

21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推荐

#重看#4.5;献给所有母亲的赞歌,美好的女性群像(几组母亲形象的对照,戏中戏映射的现实),在大块炽热红色中燃烧着向生、向善的勇气。阿莫多瓦以幽默、温厚、悲悯和最大的爱将各种奇观痕迹抹去,所有与人世落落寡合的抗争,所有疏离于主流社会标准的爱欲,在三个埃斯特万的生命延续与精神传承中,一切都消弭于无形,在往返的隧道穿梭(时间流逝)中,因人类软弱和欲望犯下的错得到宽宥。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也算是我看过Almodovar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照例是惊世骇俗的情节主线,但看来一点儿也不觉得变态。摄影和演出都非常精彩,各种线索也够复杂,里面的人物感情比后来的Talk to Her更真实。这部电影也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女性片儿,剧中四位男性角色,一位刚出场没多久就死去了,另一位牵引所有剧中人的命运,却只在结束时出现了一下,一位是个女装的异性人,还有一位痴呆多年,连自己的女儿也认不出。女主角们坚强,善良,美丽,宽容,所有优点都占全了!哎,不过最后一小段尾声似乎有点儿多余。

31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摄影和配乐景对女性的全方位解构都很出彩,善良优雅,风趣幽默,都是母亲的形象。

3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B+ / 二刷观感略降, 尤其后1/3的节奏实在有点紧绷。初看对性别这一面没有特别深的感触;二刷倒是感觉阿莫多瓦的美学与其“女性”概念其实是高度相互内嵌的关系:人物情节色彩剪辑各方面浓烈饱和,整体又永远克制于沸点之下。因而能在营造具体“生活”同时完成“女性”的抽象、延展与开放。《崩溃边缘的女人》似乎是同样的道理,他拍的从来就不是狭窄的“女人”,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女性”的概念空间。/ 细腻真挚,狗血故事变得柔婉如波。女性与母性不再依附于性别而纯粹依附于情感,不带一丝宣教意味。相形之下《新女友》就比较像女性与LGBTQ命题作文。很难想象这么多艳丽的色彩铺满屏幕竟然完全不扎眼,配乐里深流的是西班牙的热烈情愫。戏中戏依然是亮点,爱也依然是戏里戏外涌动的唯一。

3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没看进去…不如其他阿莫多瓦大胆和惊艳。

3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阿莫多瓦的布景实在是我的死穴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2009年的第一天,报社,空荡荡。一天看了两部电影,这是第二部,最好的一部。比起不痛不痒的爱情、战争,这部电影要好看得多。阿莫多瓦,嗯,09年看完他以前所有的电影好了。喂!你,就你,新年快乐。

45分钟前
  • 苏更生
  • 力荐

既是时间线上的真实,又是一连串事件压缩的舞台剧,也有戏中戏的可能,文本的可疑始终存在,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乐趣。皆因男人而起(儿子的死、父亲的病、男友的逃),却只与女人有关,身份在女儿、情人/妻子、母亲中嬗变,又实际上都是“姐妹”。对红色的设计,像鲜花次第盛开。

46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肚里多了一颗胚胎,似乎穿过山洞的未来就不会孤独。胸前多了两块硅胶,仿佛镁光灯下的人生就不再艰难。三个埃斯特班的血液流经血管,女人就是有如病毒消失一样的奇迹。多羡慕只记得爱犬的老人,便不必日日被往事折磨。所有合照都缺了一块,每段记忆都丢了大半,可我还能背下整段台词,讲出多彩的一生。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怎么没看出什么好来?是我没认真看?

54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阿莫多瓦如此迷恋人类的身体,他总是编出各种离奇剧情,想要究竟这一具皮囊与灵魂能够发生的最离奇关系的全部可能性。他让那些相爱的人们移植器官,变性,整容,在最妖艳的背景中上演最冰冷的剧情。在身体的切割与嫁接中,他是她还是你还是我?其实在人类共通的痛苦中,我们早已无法分离。

59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最最感人的一部阿莫多瓦电影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变性题材真的只有在阿莫多瓦的手里才会散发出这样动人的戏剧光辉啊!斑驳大块的艳丽色彩与细致入微的悲悯情怀相映成趣,光影浮凸出女性之美。——电影中惊鸿一瞥的美少年又要让人惆怅好久了...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几乎片中的每一位女性包括半女性都有那么一刹那闪光到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女人的力量,到底可以被拉扯到什么样的程度仍可以保持着坚定不移的爱和包容。

1小时前
  • o”mygod101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