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路祥

HD粤语版

主演:李小龙,伊秋水,李海泉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5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细路祥 剧照 NO.1细路祥 剧照 NO.2细路祥 剧照 NO.3细路祥 剧照 NO.4细路祥 剧照 NO.5细路祥 剧照 NO.6细路祥 剧照 NO.13细路祥 剧照 NO.14细路祥 剧照 NO.15细路祥 剧照 NO.16细路祥 剧照 NO.17细路祥 剧照 NO.18细路祥 剧照 NO.19细路祥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七岁的单车

三个孩子骑着单车穿越香港,在九龙的水边阿芬和祥仔争辩香港是谁的。阿芬对着水面大喊:“香港是我们的。”几天后,“小人蛇”阿芬被警察带走,送回了内地。祥仔终于骑上大单车去追赶警车,结果追错了车。两个孩子的友谊和童年便在这条街上结束了。
殡仪馆的老头唱着《客途秋恨》打扫棺材:“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离家出走的祥仔突然从棺材里冒出来,把老头吓晕了。
奶奶说:“医生告诉你妈妈,你哥哥很心急要看这个世界。依我说,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的呢?”讲完这些,奶奶便在祥仔熟睡的时候去世了。

 2 ) 品尝《细路祥》的鸳鸯奶茶

    作为香港独立电影的生力军,陈果一直致力于用电影表达着香港的林林总总。从《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直至《细路祥》,探讨的是香港人今后的何去何从,乃至感怀身世。难怪香港人会发明“鸳鸯奶茶”。

    《细路祥》讲述的是生长于油尖旺的祥仔及身边的每事每物。主要的人物若有所指,充斥着政治隐晦。祥仔与香港,菲佣与大不列颠,阿芬与大陆……不过撇开这些先入为主的包袱,跟紧镜头内的影像,反而更能细细品尝陈果,品尝细路祥鸳鸯奶茶。

    大货车

    影片主要有两次描述祥仔与阿芬于大货车内玩耍,一次于雨天,一次于夜晚。第一次,阿芬用木棍捅、祥仔用脚踢着车顶棚,把车顶的积水顶走。第二次,阿芬与祥仔荡“秋千”,凝望如漫天繁星的穿孔车顶。其实大货车正是小香港,货车不大,如弹丸之地、寸金尺土的香港。香港不小,似送货运输、载物无数的货车。第一次,两人捅的是压抑着香港顶上的“烦恼之水”。第二次,两人望的是捅穿后触手可及的“漫天繁星”。两人在车内,至少曾经在。

    横街窄巷

    影片中出现街巷的画面很多,机位角度丰富,而利用广角镜拍摄左右延伸的街角镜头,颇具特色。第一次出现是祥仔找阿芬送外卖,阿芬因帮母亲洗完而无暇顾他的情景。左手的阿芬母,右手的祥仔,夹杂于中间的阿芬,对称的镜头很好的透露出阿芬的状况,无论是可见的浅层现状还是不可见的深层的现状(作为小人蛇的境况)。第二次是坚叔发现祥仔,扭送其回去的情景。同样的对称画面,左右两边是阿芬/祥仔被各自母/父扭送的过程,明显的讲述着两人即将分离的境遇。在细细观看这条条横街窄巷,穿梭着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群,无论种族性别籍贯。而恰恰是这些人支撑这香港独特的文化面貌。

    古惑仔、凤姐、菲佣

    四类人可以勉强用职业来形容,都频繁出现于影片的此处彼处。一边抢祥仔外卖吃、另一边对嫲嫲作揖的蛊惑仔;一边被差人盘问、另一边捉弄古惑仔的凤姐;一边骂着雇主坚叔刻薄不放假期、另一边备至呵护着坚叔儿子祥仔的菲佣。其实还有数不尽的市井民众,如他们般生活在这似乎矛盾不可调和却又正常运作的香港环境中。正如鸳鸯奶茶,一半咖啡,一般奶茶。本已混合的奶茶,竟可以再加以混合,真唯香港人所能构想。

    影片有段是两人争辩“香港是谁的”,如今看来,问题还在继续。马照跑、舞照跳的香港,驻扎着一批批解放军。看来香港人还是应该继续喝着自己创造的鸳鸯奶茶,过着“鸳鸯的”生活。



PS:影片表现文化差异的镜头可圈可点。其中有段为嫲嫲熟睡家中,电视播放祥哥粤剧,房间菲佣练习唱歌的镜头。清晰的电视彰显祥哥的唱戏,模糊的房间透露着菲佣的歌喉。两股声源混杂一起。适当的表现手法恰恰点出了香港的文化差异与融合,令人眼前一亮。可见香港独立电影的不一般。

 3 ) 细路祥短评

《雷洛传》和《野兽刑警》都是一个在龙蛇混杂的大环境下衍生的故事,比旧警察局和堂口更混乱的,就只有九七回归前的一段日子,而更精彩的故事,也只有在人心繁杂的环境下才能体现。《细路祥》。上文所说精彩,并不是指火爆的打斗场面和炫目的特技,而是指一种深刻体现民生的平静和温馨。小孩子是一种神灵,他们看到大人无法参透的世界。 “阿爸开茶餐厅系为左钱,屋企既宾妹系为左钱,阿妈打麻雀系为左钱,连祥哥上电视赈灾都系为左钱。所以我细细个就知道,钱,系梦,系理想,系将来。”童稚的语气,把一个人心动荡的社会变得简单,小孩子从小懂得苦,懂得钱的重要性,细路祥生在一个小康之家,却依然努力去赚钱买一只他妈哥池给自己。他有小少爷的脾气,他有善良的心,他有小孩子天生爱恶作剧的心理,精乖伶俐,干瘦的踩着单车送外卖的细路祥,灵性得像一只狸猫,又像马戏团里精通人性的小猴子。其实他身边的一切都是不安的,同龄人看见警察就掉头跑的人人自危的一条街,他依然逍遥快活,自得自在,天不怕地不怕的细路祥,在路边看见大人踢毽子会自动加入玩到摔跤也呵呵笑,会一手抢过染满经血的棉棒扔到楼下,会撒尿进外卖柠水里炮制“细路祥鸳鸯”,会稚气地对着工人喊着不清晰的shut up,会转进棺材里睡觉,会笨拙地一下一下蹬着大行单车的脚踏努力骑上去。电影里的阿芬,是另一个层面的人。小人蛇跑进香港,在后巷蹲着洗碗,但依然是快乐自在的,她会固执地向细路祥大喊“总之一样就得啦”,在困苦的生活逼迫下,她最懂得生存,懂得苦中作乐。阿芬的家庭完满同时又残缺,瘸腿的爸爸,满口乡音的妈妈,还有一个胖乎乎鹦鹉学舌般的妹,一个过早体验人间疾苦的小女孩,被细路祥形容为“有书唔读系度洗碗”,导演把苦难戏谑化的功力实在一流。我很喜欢在货车玩耍的几段戏,无人会想到这样货车尾箱会是一个天堂,破烂的布幕,五彩的霓虹灯,小孩子 《细路祥》一片,有一个最悲剧性的人物,“衰人大伟”,电影本身叙述的都是星斗小市民,从无大奸大恶之人,大伟第一次上燕记茶餐厅收保护费,因为嘛嘛的到来而失败;再有大伟和kenny在后巷吵架,细路祥和阿芬出现,他把两个小人赶走时一句“小心D啊过马路”,足见大伟并非如狼似虎,虽然他“捞偏”又经常叫外卖不给钱,广东话里“虾虾霸霸”的这人,在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结局,只能抱着一个并不是真心来送他的细路祥痛哭。因为小市民普遍的善良,他就成了豺狼。在《细路祥》里,仿佛左邻右里更胜亲人,每一个人都热乎地打招呼,细路祥被痛打一段,他忽视亲生的母亲而投进菲佣怀里。为了钱,是否至亲的反而变得疏远,而熟悉但又无血缘关系的邻居们才更显亲昵? “咁无收嘎你!”嘛嘛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在嘛嘛身上是一个透彻细腻的反封建老人的形象。嘛嘛所说的每一句对白,只有在粤语残片年代才会出现,因为牙齿掉光而口齿不清,脸上满是岁月的沟壑,这一个老人,曾经是电视上的名花旦,她有着执拗的脾气,整条街的“揸Fit人”都会给嘛嘛留几分薄面,她溺爱细路祥,细路祥也依赖她。“旧阵时呢,我同啊祥哥去走垾,我地唱嗰出《关公月下识貂蝉》……”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老人,是整部电影的线索关键,是整部电影和谐的调剂品,是一个无人能及的美好形象。我经常想,等我们这一代老去后,篮球场酒吧等地方会不会慢慢出现我们花白头发的背影?我们习惯了年轻时候的自由自在,是不是会像嘛嘛一样千方百计想去寻回?当然了,几十年后,电视不会是我们回忆的唯一途径。 我很喜欢倔强得恐怖的角儿,细路祥就是这样一个人。被父亲脱掉裤子打站在石上高唱《万恶淫为首》的一段,相信看过此片的人都会觉得经典。“唉。冷得我沌沌震啊。真係震到入啊心啊,心啊酸我重发紧冷,都好似脚软难行,乜点解行行又似觉,好似身不稳,点揾得到各位善长人翁,希望佢做一点好心啊,心啊伤嗟怨,不幸逢绝运,亏我运蹇时乖,不幸作了盲人 。”是否因为我从小就喜爱粤剧,所以细路祥这一唱唱得我眼泪直流。人小,志比天高,这份难能可贵的固执,居然像这小人精身上一个图腾,他用自己的方式对大人示威,用一曲旧调去宣泄自己的不满,用一泡尿去坚持自己心底的执着。小孩子身上的东西,都是难懂,却又宝贵。新马师曾是一个经典,这大老倌在全片中也起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每一个观点,似乎都通过新马师曾在电视上的一举一动来传递。嘛嘛的旧情人?祥嫂争家产?祥哥去世?新马师曾去世时隐约记得自己在读小学,懵懂地懂得那是一个很有名的人死了,有钱人家里在吵架,然后TVB里欢乐今宵里张锦程扮祥嫂办得很像。This is an end of an era,福尔摩斯说,祥哥一个标志性人物,预示人心惶惶的结束,又或者,九七了,大众会更加彷徨也不一定。新的东西来临,除了新鲜和好奇,更多的是对未知的不安。当然了令我爱不释手的绝对是影片浓厚非常的旧香港气息。大时代里的小生活,用小孩子的独特视觉和世界观去凸显整个社会的动荡,一方面是大社会蚁民挣扎求存的写照,一方面,又是时势造英雄的潜在刻画。九七过后,谁能否认细路祥长大了不会比李嘉诚更成功?   

 4 ) 祥仔和阿芬的快乐生活

以孩子为主题和视角的电影,一向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在这个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复杂的城市里,宛如孩子般的纯真反而成为了很多人追忆和向往的感觉。这部陈果导演于1998年执导的影片《细路祥》,就是以一个孩子的眼睛,去看待香港回归之时,周围人和事的变迁。在浮躁的社会,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到的事物,仿佛永远没有复杂和恐惧。 祥仔同父母和奶奶居住在香港的一个市井小巷,家里开着一间茶餐厅。时值97回归之际,他周围的人都在不安着和浮躁着。有一天,他认识了一个叫阿芬的女孩,他觉得和阿芬在一起都好开心,两个人也享受着一同玩乐、恶作剧的快乐时光。 有一天,祥仔得知自己其实有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哥哥,因为在他三岁的时候,哥哥因为混迹黑社会被父亲赶出家门,再也没有回来,从此祥仔开始同阿芬一起寻找哥哥。当父亲得知他找哥哥的事情之后,狠狠地打了他,于是祥仔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在父亲寻找它的时候,也得知阿芬其实是偷渡到香港的偷渡客。这个一见警察就逃走的女孩,虽然善良单纯,却逃不开自己的命运。最后祥仔回到了家里,阿芬也被遣送回了大陆。 结尾的时候,祥仔看到阿芬被送上了警车,于是骑车追赶。但是怎么也没想到,他追上的是一辆救护车,而在他拐过街角的时候,他正好和载着阿芬的警车擦身而过。粤剧红伶死了、奶奶死了、哥哥没有找到、阿芬也被送走了、连每天陪伴他的菲佣也要回家了,日子似乎仿佛一下子没有了情趣。祥仔仿佛一下子就长大了好多,但是在他的记忆中,一切仿佛都是鲜活的。
这是一部充满情趣和童真的电影,但是其中透露出来的厚重的内涵却是让人无法忘记的。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曾经生活在另一种生活状态之下的人们,对未来的迷惘和困惑可想而知。只是在孩子的眼中,这种困惑只是流于身迹的风景。在这种大状态的改变之下,仿佛大人和孩子都在默默的改变着什么,一方是望眼欲穿的等待,一方是充满迷茫的走近,这种认知的过程是复杂的。在经过如此几年的时日,不知道香港的朋友在看起这部电影又会作何感受呢? 在影片中,有几个环节流露出的关于回归之际,思想变迁的寓意愈加分明。在菲佣离开的时刻,祥仔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舍让人动容。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祥仔作为一种香港本地象征,菲佣代表一种异域的生活状态。这种难舍难分似乎也预示了一些人对过去所习惯生活的一种不舍。之前,祥仔被父亲打,他没有回到自己的母亲身边,反而跑到菲佣的怀里寻找安慰。这也是对回归之时,人们复杂思想的一种暗喻描写。影片最后,粤剧红伶和奶奶的死正好在香港回归之前,也代表了香港新旧交接的一个过程。 陈果作为一个感同身受的移民子女(十三岁从内地移民香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在那段日子当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困惑与迷惘。而且,在片中他对演员也作了身份的互换,香港的祥仔是由内地男孩来饰演,而偷渡来的无证儿童阿芬,而是由一个香港本地小姑娘来扮演的。导演全片启用了非职业演员,真实自然的将现实生活搬到了胶片之中。带给我们很多感受,有快乐,有失落,更多的就是充满希望…… 也许,从孩子们的眼睛里,我们才能够看到现实社会中,我们无奈的,失去的和渴望的,其实都是曾经我们拥有过的。

 5 ) 世界咁大,有乜好睇?

       看《细路祥》的时候,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关于自己童年的纪录片,支离的片段跌跌撞撞地跳脱出来。虽然细路祥住在香港一条小街上,而我则在南海畔的一个不知名小镇上。

    当我们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不是婴孩,不是少年——像细路祥一样的年纪时,木柴一样干瘪细长的身躯,大眼睛,薄嘴唇,小牙齿。
    我们也会像他一样对讨厌的人恨得咬牙切齿甚或来一场恶作剧,譬如说在衰人大伟的冻柠水里撒泡尿,幸灾乐祸又佯装镇定。
我们也会有自己小小的梦想,譬如说靠自己,对,就是靠自己赚钱买一只心仪已久的“阿妈个脐”,每分每角都不能浪费掉。
    会对陪伴自己长大的人投入比母亲更多的感情,去上学前说“返学啦”的人是奶奶,依偎在奶奶身边听她讲她和祥哥搭档的故事,被爸爸揍了一顿之后满脸泪水一把抱住的是菲佣艾米,即使在她离开之后也还是会特地去找他,像小鸟一样飞过去拥抱她。
    会有喜欢的人,哪怕还不懂什么叫“喜欢”。你看见阿芬,不知怎么的鬼使神差就跟着她,跟他达成了一个一起赚钱的协议。去找她,看见她已经忘记自己要讲什么,只识傻傻地望着她笑,傻傻地笑。一起玩,骑着单车去九龙塘,阿芬皱皱的粉色裙子在车尾轻轻地飞扬,去看对岸的高楼,送给她自己存了好久钱才买到的“阿妈个脐”。细路祥,那就是“喜欢”啊。
    会相信别人信口说出的一两句话,并且决绝地寻找证据。相信自己有个阿哥,被爸爸赶走了。那是大伟说的。你从奶奶那里得到颤颤巍巍的证实还不心息,一直在等爸爸亲口承认。正如我一直相信姐姐是领养的,常常渴望在一个眼神、一个逗号中搜集到证据。
    热衷游玩,地点无所谓。开始知道自尊的存在,十分不满父亲对自己“不乖”的惩罚。写张歪歪扭扭的字条就敢离家出走。世界算什么东西,都是我一个人的。
    细路祥,是一个小孩,是每一个小孩。当然少不了严厉的爸爸、心软的妈妈,有了他们,晃晃悠悠的童年才算完整。

    当我们骑着单车在成长的道路上愈行愈远,回头才惊觉彼时的欢笑和泪水都已朦朦,融为脚下灰色土地的一部分。生活的重压高悬头顶,这时我们已回忆不起自己稚嫩的脸庞以及欢乐的笑声,傍晚的风轻轻拂过夕阳的脸,你抬起头,什么也看不到,天是骤然暗下来的。
    奶奶说“世界咁大,有乜好睇?”。你一脸茫然。以后你会明白,人生不过瞬间,童年却永远不朽,永恒于每一个罅隙。你走啊走啊,兀地想起自己昨天游戏时天边的残阳,那时你才明白。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为什么童年就在那个骑着单车去追逐的傍晚悄悄结束掉了。细路祥以为自己追的是阿芬,追上之后看到的却是衰人大伟恐怖的黑眼圈。
    我们追逐的时候,忘却了自己的相信,忘却了自己的喜欢与讨厌,忘却了世界是自己的,也忘却了自己曾经是个英雄。青色的风从耳边刮过,灰色的阴影从身后紧紧跟上。
    每一个人的童年,我们再也无法忆起的光阴,偷偷落在了那爿马路上。

 6 ) 从《细路祥》看陈果

《细路祥》是陈果典型的电影模型,就地取材的故事情节,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社会人物,间中加一点配乐,加一点独白,摄影有点粗糙而感情却十分细腻。
影片没有很多的情节起伏,所以没有强烈的戏剧感觉,从头到尾都显得比较实在(例如在描述祥仔和阿芬的友情的时就完全没有看出矫揉,小孩子们没有特别可爱的表情、也没有特别“感人”的场面,但是从一幕幕的平常中就流露出一点点的友谊和情意)。而故事里头的人物角色,在香港随便一条平常旧街更是俯拾皆是。我想如果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不会看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会不会像压着自己的手腕,体会着感受一下一下脉搏跳动的亲近?

影片到了结尾,祥仔在救伤车上见到《去年的烟花特别多》里的何华超,《香港制造》里的李灿森,陈果用这样的镜头给他的97回归三部曲打了个终结。三段故事,三个主角,在同一个年代,同一个地方,共同描绘出一张典型的香港面谱。
除了《三更之饺子》外,陈果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烈的独立电影感觉。写实,直白,不采用职业演员,没有特技场面,只有很少的配音,甚至没有感觉到他的主观立场,好像只是一种纪录,但这种纪录同时又能让人心领神会,在平白的镜头语言中渗透一丝丝的感伤。
在回归三部曲中,陈果镜头下的人物都是社会的底层,甚至边缘——问题青年、绝症病人、残障人士、黑社会、退伍港藉英兵、小市民、妓女、老人、小人蛇;周遭环境都是公屋、窄巷、旧街、巴士...这些都是香港低下阶层最现实的写照。作为一个有着如此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的导演,陈果出身在香港可以说是他的幸运(有开放的创作自由),也可以说是他的不幸(没有懂得欣赏的大众)。只有口碑没有票房,只有奖励没有钱币,可悲乎!然而最可悲的不是陈果,而是愚笨得从不懂得去珍惜和自豪的香港人!

 短评

(8.5/10)“香港三部曲”尾篇,相比前两部显得更加的轻盈和温存。孩童视角的切入,全部非职业演员参演,对街道群像的刻画,让这部电影囊入了更多的情感元素。故事节奏十分明快,陈果对于现实主义的表达融合了大量的市井气息,显得更加真切与的融洽和谐。整体的表达不再是那种前两部散发出来的,绝望、迷茫与混乱的97情结,陈果更加关注的着普通人的状态,不管是开饭馆的父母、奶奶一辈的老年人,还是菲佣、大陆客,这都是香港社会自身所带有的复杂性和多层性,既包含着对着过去的留恋和记忆,也有着此刻生活的维持和吃力,立足于生活之上的人的存在,这是普通香港市民的形象。表达“不是英国人,不是中国人,而是香港人”的普遍身份认同,三部曲之终章——不再迷茫,生活继续。

6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浓重的九七隐喻,祥仔代表香港,阿芬代表中国,故事也由一开始祥仔作为旁白叙述转为阿芬的旁白叙述,代表着香港的主权移交。我想我们这些未曾经历的,永远也体会不到香港人对于九七来临的那种复杂心情。喜欢简介中的最后一段话:日子就这样无惊无险的过。九七了。

8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儘管沒有了《香港製造》和《去年煙花特別多》的血脈噴張,但是作為「九七三部曲」的《細路祥》還是延續了「世界仔的故事」和某種城市冷詭的氛圍。結局太妙了!

12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以后江主席一来,香港就是我们的了!——是我们的!——不是你们,是我们!——不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的!!!“好吧,说下我对政治隐喻的理解:细路祥就是香港,他爸是中国。想想细路祥离家出走前后他爸的态度。奶奶代表过去,阿芬代表现在将来的内地。祥仔和阿芬的相遇又错过。

16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推荐

陈果作品中政治隐喻较少的电影,却有好多看得人鼻子一酸的桥段。一,阿祥回家,喊了数声奶奶,屋里空荡荡,他这才看到挂在墙上的遗像,一屁股坐下,怅然若失。二,奶奶走后,阿祥和海叔学她走路的样子跳舞。三,奶奶说起阿祥哥哥出生的场景,独自慨叹道:“依我说,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呢?”四,阿祥被惩罚,站在路边,他学江湖卖艺人的行话大喊:“一个人生生死死,本是不值一提。”“恩恩怨怨不敢把我来记恨,只有天知道我的痛苦。”最后一个字落下,雷雨忽至。

21分钟前
  • 夜第七章
  • 力荐

陈果的回归三部曲 这部算是最平实 但是都最诚心的 相比彭浩翔 都是喜欢陈果的这种可以说是感时伤逝的凡心 可惜最近都没什么作品 即使回归 香港的问题都远远未曾结束 都明白有些东西有些感情是不可以用什么国家民族去衡量的 仅仅是关乎到人与人

23分钟前
  • 力荐

阿芬一家的设置和《榴莲飘飘》中一模一样,最后一个镜头还出现了《去年烟花特别多》中的家贤和《香港制造》里的中秋,让人恍然觉得这三个故事正在同时发生着,这种奇怪的真实感我还是第一次体会。

25分钟前
  • 大島
  • 还行

“回归三部曲”终章,像是陈果的阶段性总结。当视线回到儿时的街道,口吻霎时变得温和起来。尽管有强设计感的戏剧段落,最后仍能被极真挚的情感化解。在无法回避的政治隐喻下,包裹着电影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追忆。“知道吗?……香港是我们的!不是你们的,是我们的!”祥仔抱紧要离开的菲佣,骑单车紧追被遣返的阿芬。他被扒下裤子街头罚站时,用唱戏反抗父权的段落太催泪了。

26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陈果表现出的青春的痛苦与迷惘总是这么动人,比如雨中,比如最后的追车。粤剧,哥哥,矛盾的阿芬,懵懂的爱,反叛,在这种几乎过分强烈的政治情结背后,也许一切的比喻仍然都只是一个羞耻的孩子,只有这种感同身受才能让我触碰到些什么。

29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4.5 和如今生硬直白的《三夫》真可谓是鲜明的今非昔比了,同样“以人喻域”,看看《细路祥》中的这一家子:刚柔并济的父母(大陆)/离去的菲佣(英)/缺席的哥哥(台湾)/死去的阿嫲(老香港)与细路祥(新香港),以及与之蔓延、并枝的各色人物——全部意有所指,同时又极度生活流、极度真实。陈果把所有细节都柔软细腻地包裹起来,但又不时地给出明示:“香港是我们的”。海叔和细路祥共舞的场景是沉滞的一拳,感伤而又讽刺。当然,有些电影能拍出来也是时运之济,仅仅是片中迭际的街头风貌,就已经足够令人沉溺其中了。

32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映后谈导演讲,虽然都是非职业演员,但是小孩子演得还是会比大人好,因为大人什么都懂,做事前什么都要想一想,可小孩子不用,情绪都是直接就来的。@HKIFF

37分钟前
  • Echookaku
  • 力荐

J主席来了,香港是谁的我不知道,肯定不是你们的。全国人民跟党走啊!紧贴社会现实,紧跟时代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更是大大刻入时代烙印。97前后陈果的那几部港片真是好片子啊。8.5

3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首先,我爱陈果。他是一种特殊的现实主义,人物设置和故事总是有政治隐喻指向,但这隐喻还是极高明的,和剧情春风化雨吧。菲佣艾米、父母和祥仔之间,英国、大陆与香港关系的同构。陈果的现实主义精神并不彻底,总有些戏剧残余,说白了就是编排感,比如这部电影的结尾,比如烟花和香港制造的部分片段。

43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陈果作品最喜欢的是三部曲,三部曲里最好的无疑是《香港制造》;此部以儿童为视角,以粤剧大师开场首尾,窥市井民生,析回归百态,细路祥与阿芬关于“香港是我们的”的争执,已然不止步于【隐喻】;谁当权都不重要,九七过后依然似水流年。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数一数二的儿童表演!一起玩水的街头,一起制作的细路祥特供冻柠茶,一辆单车载着的童年,一同大声喊出的心愿,都随着回归大业结束了。课堂里学习的普通话,升旗时敬队礼的姿势学会了吗?想不到疼我的菲佣也有一天要回家,不爱出门永远在家的奶奶也会消失不见,想不到一同晚上荡秋千够“星星”的警车也会把你带走,电视里的粤剧还会有人看吗?历史洪流中的市井百态,各色人物都是质朴而生动的,是导演心中港人的风貌。棉条茶、睡棺材、追错车,有点导演的恶趣味。导演有心,为自己热爱的城市献上诚挚的礼物。不知道陈果这几天会不会心痛。

53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力荐

粗粝、生猛、浓烈,以细节构筑全景,看完徒留惊叹明明基本上连个明显的故事都没讲,却把整整一个时代都已讲完,典型文火慢炖式电影,不知不觉跟随送外卖的孩童视角,体会他的家庭,他的整条街巷,所有的街坊,俯瞰污水横流的穷街陋巷,目睹五方杂处、并不光鲜的香港,而我只能在他紧紧拥抱菲佣不让她走,在他骑着自行车拼命追赶将被遣送的伙伴时内牛满面,面对这样的电影已无法明确判断是创作者的惊人功力还是他只是还原了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社会景观,也许记录童年记录生活本质的磨难是真正要表达的,而所谓的隐喻也许只是正巧恰逢那个年代而已 @来福士香港展

5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4.5 题材上可以对标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或者王童的《红柿子》,论平实动人甚至在后者之上(对祖母去世的处理非常好,处在侯的距离和王的煽情之间)。虽然后半程节奏上稍有些诡异和拖沓,但试听和表演水平可以说是非常高了。最后一段画外音一变,整个电影甚至达到了一个新的档次。

6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顽童的喜怒哀乐,97的何去何从。电影其实比烟花还寂寞。本色出演的祥仔太灵了,更难得的是戏里戏外始终清醒的做人态度。“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最后一部。”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小时候香港电视台放过很多次,以为是古旧残片,总不看,也好,不然糟蹋了。素人出演,举手投足都太浑然天成,邻里市井的气息直压鼻息,就连校服都是同一款式,更何况那种迷乱、兴奋与失落。童年时抬眼看天,烟花,飞机,还有遮天蔽日的广告牌,隔着维港数高楼,高下更替快得比心动还仓促。我们,你们,回归,人蛇,直白得既可爱又伤感。细路祥鸳鸯断了,电子鸡死了,阿嫲走了,大单车学会了,祥仔与阿芬却错过了一个夏天。看得我格外难过。今晚放了长版,却又删掉五分钟,遗恨。像导演戏说的那样,哪天《香港制造》和《三夫》都能过审,那才是真正有自信了。@香港影展。映后陈果率真得令人羞愧无比,我们竟被那套思维训练得屡屡惊心。

1小时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把这部作品孤立起来看,其价值主要在于对孩童心理的巧妙诠释。祥仔的单纯和社会的复杂险恶之间的对比,以及祥仔身上愈发深重的无力感,都是为了突破观众的道德防线。如果放在两个三部曲间来看,电影的价值则在于承上启下,通过儿童的视点让观众从其它陈果电影或毁灭或宽容的心理特征中抽身而出。

1小时前
  • godannar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