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

HD中字

主演:凯尔·杜拉,加里·洛克伍德,威廉姆·西尔维斯特,丹尼尔·里希特,雷纳德·洛塞特,罗伯特·比提,肖恩·沙利文,艾德·毕肖普,格伦·贝克,艾伦·吉福德,安·吉利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 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3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4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5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3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4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5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7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8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9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在科学和啤酒都不能安抚的夜晚

“没有证据证明智慧有利于生存,也许正相反,它是通向毁灭的捷径,因为最顽强的生命都没有智慧。但已经证明智慧能感受美,所以智慧的目的也许只是作为宇宙之美的见证者。必须渺小,才能感受宏大;必须脆弱,才能敬畏顽强;必须短命,才能感受永恒;必须能思考,以感受造物设计的精妙,又不能全知,以防一切在瞬间全透明。这就是智慧生命了,做这种见证者,神不行,只能是人。总有一天,他们会把自己脆弱的躯体装进金属种子,飞过所有荒凉和繁荣的世界,去感知那些神不能感知的东西,这也许真的是他们存在的目的。 ”

 2 ) 转:《2001太空漫游》的幕后花絮

http://www.m1905.com/film/61183/feature/

【库布里克的太空情结】   在完成《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之后,斯坦利・库布里克对外太空生命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决定拍摄一部意味深长的科幻片。在哥伦比亚公司职员罗杰・卡拉斯(Roger Caras)的建议下,库布里克找到亚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联手创作剧本。尽管库布里克认为克拉克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但他庆幸找对了合作伙伴,后来克拉克与伊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和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 Heinlein)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   在酝酿初期,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将本片戏称为“太阳系开拓史”(How the Solar System Was Won),与1962年史诗片《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的片名如出一辙,而且打算和该片一样也分章节拍摄。经过反复斟酌,克拉克决定改编自己在195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哨兵》(The Sentinel),以此作为影片故事的起点。另外,库布里克和克拉克曾想先完成不受剧本局限的小说,然后再加以改编,不过在实际运作中,剧本需要与小说同步完成,最终,小说在影片上映后不久出版,而作者署名只有亚瑟・克拉克。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曾在其著作《宇宙的联系》(The Cosmic Connection)中忆起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最好的描绘外星人,库布里克出于方便起见希望由演员扮演外星人,可萨根认为外星人与地球人毫无相似之处,如果打造出类人外星人,那么影片的基本要素就已经失实了,他建议影片在情节中暗示出地外文明,而不是去清晰描绘。萨根后来出席了首映式,他非常欣喜的看到自己对影片有所帮助,他说有很多苏联科学家都认为《2001太空漫游》是他们看过最棒的美国片。   1965年2月22日,米高梅公司宣称正在筹备库布里克的科幻新片,片名暂定为“Journey Beyond the Stars”。后来接受采访时,库布里克将影片比作一次“太空漫游”。4月,影片正式定名为“2001太空漫游”。克拉克一直保留着创作期间的日记,1972年,克拉克出版了《The Lost Worlds of 2001》一书,书中讲述了《2001太空漫游》的幕后故事,其中就摘录了他当时的日记。克拉克在日记中透露,在1965年初敲定影片投资方时,他和库布里克仍没确定鲍曼在穿越“星际之门”之后的故事情节。按照最初的情节设计,太空船的宇航员们将全部幸存下来,1965年10月3日,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决定让鲍曼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并回归至婴儿期。另外,电脑哈尔的原名为“雅典娜”,具有女性声音和面貌。有传言称,哈尔名字“HAL”中每个字母都在IBM之前是一种刻意设计,但克拉拉坦言HAL其实是“Heuristically programmed ALgorithmic computer”或“Heuristic ALgorithmic computer”的缩写。 【独具匠心的拍摄】   影片于1965年12月29日在英国谢伯顿制片厂开拍,制片方之所以会选择那里,是因为该制片厂可以容纳和拍摄月球上第谷环形山的挖掘场景(尺寸为60‘x 120’x 60‘)。从1966年开始,剧组转道位于博海姆伍德的米高梅英国制片厂,以便拍摄大规模的特效场景。   制片方本打算像《西部开拓史》一样用三个银幕宽度的新艺拉玛系统拍摄本片,但摄影效果总监道格拉斯・特鲁姆布(Douglas Trumbull)认为影片画面会因此变形,于是改用Super Panavision 70摄影机拍摄。库布里克于1968年3月开始剪辑,影片最初的拍摄预算为600万美元,但最终超支450万,而且拍摄周期也延误了16个月。   由于影片摄影指导杰弗里・安斯沃思(Geoffrey Unsworth)不愿使用复杂的洗印特效,所有片中的特效画面全部在摄影机前拍摄完成。因为当时广泛采用的静态背景幕和背投影的动态画面无法打造出库布里克想要的真实效果,所以本片开创了前投影视觉特效技术,片中人猿学会使用工具场景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场景都是这种特效技术的杰作。在本片问世后,这种技术开始普遍应用,直到90年代才逐渐被绿屏系统取代。   前投影技术需要使用一部单独的投影机,并在摄影机前方45度放置一面单面镜,与摄影机呈90度角的投影机将背景画面投向单面镜,单面镜再将影像反射给演员和回射反射材料制成的背景幕,摄影机于是将演员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并纳入镜中,在这过程中,演员不会受到影响,因为镜面反射的光线很弱,远远暗于现场光线,而与此同时,高反射率背景幕上的画面又能清晰显现在摄影机中。   为拍摄辽阔的非洲画面,影片剧组需要高达40英尺的背景幕,这种尺寸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背景幕当然需要规格最大的投影机,可当时现有的大型投影机投放在背景幕上的画面颗粒感过重,于是剧组和米高梅的特效总监汤姆・霍华德(Tom Howard)共同设计出一款使用8 x10英寸投影片和最大水冷弧光灯的投影机。   片中太空之旅的画面也都在摄影机前拍摄完成,“发现一号”太空船模型沿着一条轨道移动,并与摄影机相连,在拍摄第一遍时,模型处在黑暗之中以掩盖星空,之后模型和胶片都回到起点,在有光线的条件下拍摄第二遍,第三遍时,动态影像被投射在模型窗口上,从而显现出飞船内部画面。   飞船内部有一台用于产生人工重力的巨型离心机,这台机器足有30吨重,由Vickers-Armstrong Engineering Group建造,耗资高达75万美元。在以往的科幻片中,太空中的漂浮效果和飞船内的失重效果是最让剧组技师头疼的难题,不过本片剧组灵机一动,想到把演员悬吊在天花板上,将摄影机置于宇航员脚下垂直仰拍,这样既可以隐藏吊线,又能打造出非常真实可信的漂浮场景。 【关于上映及影响】   本片于1968年4月2日在华盛顿的上城剧院(Uptown Theater)首映,在4月6日广泛上映之前,库布里克又删减掉了19分钟画面。影片最初上映时采用了6声道磁性立体声和70mm格式,图像高宽比为2.21:1。影评人对这部影史经典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有人盛赞它是科幻片的里程碑和终极作品,有人抱怨它沉闷乏味令人昏昏欲睡。本片曾荣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执导、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三项提名并赢得最佳视觉特效奖。在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电影百年百部佳片”榜单中,本片名列第22位。   《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很多专业影评人、业余作家和科幻片影迷都在努力分析和阐释影片含义和意图。库布里克拒绝解释影片故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鼓励观众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他在1968年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时说:“你可以自由的思考影片的哲学含义和寓意,这种思索足以说明影片能在较深层面成功抓住观众,但我不想作出注解,因为这样会让观众变得被动,从而失去自己的主见。”   由于库布里克聘请了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的工程师弗雷德里克・I・奥德威(Frederick I。 Ordway)任技术顾问,所以与其他科幻片相比,《2001太空漫游》格外真实,如寂静无声的太空、太空和飞船中的微重力状态、转轮内外的人工重力和失重场景等等。米高梅曾如此宣传本片:“《2001太空漫游》中的一切都将会在今后30年中成为现实。”尽管制片方有些夸大其词,而且影片不乏疏失之处,但其中的很多预言终究得以应验,如电脑的大量普及、平板显示器、运用航天科技制造的玻璃座舱、声控电脑、电话号码位数增多、电脑在人机对抗棋局中成功打败人类等等。

 3 ) 轮回的讥讽与批判

被称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学涵义无人能懂的科幻电影。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期待了整整4年。终于完完全全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发觉有很多东西都已经被抽干一般,需要不断地重复才能更在文本中发掘出来。仍决定写下对这部电影的浅见,只是为了见证自己的又一次探索,无论深浅。

题目。Odyssey在希腊神话中的回归主题让本身虚幻的题材立刻显得富有历史感。荷马史诗与2001年的太空探索,这样的回归或许更具有宿命意义。而之后对尼采理论的不断阐释或者反驳,也的确在二律背反中印证了永劫轮回。 结构。3个层次。The dawn of man,Jupiter Mission, 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也有些人将第一部分拆开,又加入了一个所谓的“月球之旅”。这样的四段式的确迎合了交响曲的格式,但于尼采的进化三段论则不再吻合。骆驼,狮子,婴孩,三阶段所描述的人类的形态和命运都能够对号入座。 电影中有许多对仗非常工整的细节,而且其中蕴含的暗喻相当巧妙。在一篇达人写的文章中总结得相当详细,我也获益匪浅,但限于篇幅,省了。 音乐。《蓝色多瑙河》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无疑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声音。《蓝色多瑙河》的主题是很典雅的环境,用以烘托人类的科技成就和闲适的生存环境。相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只出现序曲中最辉煌部分,在片中只出现两次,都是人类面临重大变革时黑石与太阳相交之际出现的,用以烘托命运的转折。库布里克是个天才,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用于此自不必说,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用在片中,总是让我怀疑他的目的不是作曲家而是尼采。终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本身就是尼采关于进化的集大成之作——和这部电影一样——无人能懂。 黑石。上帝么?无疑,这是一个被抽象了的符号,象征迷途中的人类唯一依赖的指引。黑石一共出现4次,每次都是在人类寻求新领域或妄图扩张之时。神谕,我相信黑石意味着神谕。与此对应,Dave就是先知。领悟神的旨意。然而他人对于黑石的态度则一次次表明:人类始终与猿人无异,至少在人性上如是。 阋墙。很多人都在议论电影的第二段,究竟是电脑出错还是人类出错。很多人都在庆幸人类的最终胜利。然而我认为相反,库布里克恰恰在其中嘲讽了人与人间的冷漠。HAL被关掉时,那段出发前被秘密嵌入的录像告诉我们,所有宇航员都不知道自己的任务,只有这台电脑知道。HAL接受的是两个相悖的指令,却被要求将伪指令保密并执行下去。伪指令的存在只是因为猜忌的存在。人不再相信同伴,转而相信冷冰冰的工具,和开端时猿人与同类争取水源殊途同归。这就是人类争端的后果么。HAL和一把手枪有何区别?当然,除去它能够自己选择最佳时间毁灭人类外。 进化。仍然是奴役地进化。工具的变迁。猿人高高抛起的骨头和骨状飞船有何差异?人类对于工具的依赖无以复加,反过来说,人类被工具奴役。当然,现代性对于人类的观念有了明显修正:人类在相信科技的同时,将科技不再当作工具,反而当作了最终目的。人类成为了科技的工具。人类只是在努力地取缔,甚至毁灭自己。这句话对么?错么? 冷漠。所有布景都是如此优雅,却透着嗜人的冷漠。我们可以发觉干净的布局下都是冷色调的背景拼凑着零星的暖色调主体。对白也如是。即便是身处数光年的宇航员收到父母的生日祝福也没有任何感动的表情。飞船上的两人将独守数年,却没有任何言谈。唯一的对话也只是由于要对电脑复仇才展开的。被骗出飞船的宇航员为了获救,放弃了已经救回的同伴,将其抛向茫茫宇宙。相反,最富人情味的反而是那台叫做HAL的电脑。真是莫大的讽刺,人类造出了比自己更具人性的机器。也许这句话本身就是悖论,因为人已经无法理解人性了。 回归。飞船的结构是横切的圆形。在一次次的空间扭曲中,我们总能发觉最初的地方会重现。第三部分那匪夷所思的房间中Dave“进化”为Star Child本身就是尼采超人论的具象化体现。而Dave目睹了他自己在岁月中的不断变迁,终于回归成生命的原初状态。大约,那已经不是原初了,因为Star Child的形态并非我们谙熟悉的样子。或许,那意味着Higher Tribe的诞生。 时间。结尾的豪华房间。电影中最超现实主义的画面。路易十四时期的洛可可布局,高贵的刀叉,文雅的用膳姿态。Dave就不断目睹自己变换着姿势,同时变化的是被岁月夺走的年轻的面庞。 或许我们也可以将其解释为人类的进化需要对历史的关怀,然而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人类的进化使人类忘记了其进化的目的,而那目的是与人类的传统休戚相关的。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回归,如果人类能够回归的话。 沉默。大段大段的沉默。第一句台词的出现是在电影开始后第25分钟。长达几十分钟的喘息声音。甚至有著名的5分钟完全黑屏。如果说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用情节的悖论引发思考的话,那么库布里克在这一部中的武器是沉默。所以这部电影才能代表他的个人最高成就。 另有两个噱头:HAL是高智能电脑,三个字母右移一位即是IBM。第二,本片摄于1968年,对于当今的科技预测很多已经实现。这就是人类的创造力?还是上帝早已完成了的剧本?各位自行评说吧。

粗浅理解,随便记录下。

 4 ) 转:罗杰·伊伯特评《2001太空漫游》

作者:Roger Ebert

翻译:殷宴

来源:《伟大的电影》2012年5月第1版

《2001太空漫游》的天才之处不在于其丰富,而在于其筒洁:没有一个镜头是仅仅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而拍摄的,只有对自己的才华怀有无限信心的艺术家才敢于创作这样精炼的作品。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把每一个场景简化到极致,只留下精华,每一个场景驻留在银幕上的时间都足以令我们充分思考,并将其永远纳人我们的想象之中。科幻影片中很少有像《2001》那样,不求令我们惊悚,而是要激起我们的惊叹。

该片的惊人效果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配乐。库布里克起初聘请了阿历克斯·诺思(Alex North)为电影创作配乐,但在影片剪辑过程中他用一批古典乐录音作为临时音轨,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于是他最终决定采用这批录音。这一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尽管诺思的作品(收录在一张单碟中)不失为部优秀的电影配乐,但并不适合《2001》这部影片,因为它犯了一切配乐的通病,即试图强调影片的情节,给予观众情感暗示。库布里克所选择的古典音乐则独立于情节而存在,这些乐曲本身就是绝世之作,它们给视觉影像带来一种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氛围,从而提升了整部影片的层次。

以下面两段音乐为例:当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对接时,响起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蓝色多瑙河》。音乐演奏得极为缓慢,而银幕上的动作也极为缓慢。显然,空间对接这一过程需要极度的谨慎,如今我们已经通过现实中的经验认识到了这一点。其他导演可能会认为这种“太空芭蕾”节奏太慢,因此采用激昂的背景音乐来加快节奏,但那样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库布里克的作品将我们带到茫茫太空之中,让我们近距离注视空间对接的过程。我们对背景音乐很熟悉,知道旋律必将如此这般展开,因此会感到宇宙飞船仿佛特意放慢了动作来配合华尔兹舞曲的节拍。此外,背景音乐所创造的崇高氛围也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对接过程的伟大意义。

再来看库布里克对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经典运用。该曲的灵感来自尼采的作品,风格庄严冷静、令人敬畏,开篇五个大胆的音符表现了人类升入众神领域的情景。在电影中,这首乐曲和人类意志对宇宙的初次探索结合在一起;而影片结尾的星孩标志着人类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旋律再次响起。古典音乐一旦和通俗娱乐形式相结合,往往会失去其严肃性,例如我们一听到《威廉·退尔》序曲就会想到《游侠传奇》,但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古典乐曲和影像结合之后却得到了提升,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我有幸参与了《2001太空漫游》1968年在洛杉矶潘太及斯剧院举行的首映式。当时观众们都对这部影片怀有极大的期待,现场气氛难以描述。大家都知道,库布里克为这部影片默默工作了好几年,与他合作的包括小说原作者阿瑟·C.克拉克(Arthur C.Carke)、电影特效专家道格拉斯·特朗布尔(Doughs Trumbull)以及其他专业顾问,他们针对片中未来世界的具体细节为他提供建议,上至太空站的设计下至公司的商业标志,无不经过精心设计。由于库布里克害怕乘坐飞机,而截止日期又迫在眉睫,他从英国搭乘伊丽莎白皇后号邮轮渡海,在船上剪辑影片,随后又乘火车横跨了大半个美国,同时继续进行剪辑。如今这部影片终于姗姗而来,怎能不令人激动?

我不能说《2001》的首映是一场灾难,因为许多坚持到影片结尾的观众都意识到他们观看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然而,不是每一位观众都坚持到了最后。洛克·赫德森一边沿着过道往外走一边抱怨:“谁能告诉我这片子到底在讲什么?”中途离场的不止他一个,此外还有许多人对这部影片的慢节奏很不耐烦(首映之后库布里克立刻剪掉了17分钟左右,包括一个分离舱内的镜头,因为这个镜头与另一个镜头基本相同)。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清晰明了,也不提供简单而富有娱乐性的暗示,尽管这是多数观众所期待的。在片尾的一组镜头中,太空飞行员莫名其妙地出现在木星附近的一间卧室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好莱坞立刻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库布里克这回玩过了头,他对特效和场景过于执迷,拍出来的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

库布里克实际上是通过影像从哲学的层面上宣告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之前已有许多人通过文字、音乐或祷文作出了同样的宣告。一部优秀的传统科幻小说或许会让我们通过娱乐的方式间接体验到其哲学内涵,但库布里克的作品唤起我们的主动思考,他要求我们像哲学家一样与现实拉开距离,再加以思索。

《2001》可以分为几个乐章。在第一乐章中,史前猿人在神秘的黑色巨石面前学会了如何将骨头当做武器,从而发明了最早的工具。黑色巨石显然出自智能生物之手,在我看来,是它那人为的光滑表面和笔直的棱角激发了猿人的灵感,让它意识到自然之物可以通过智慧加以塑造。骨头被抛向空中,变成了一艘太空船,有人将这个镜头称为电影史上最大的闪前(nash-forward)。

随后,我们看到威廉·西尔维斯特(Wiliam Slvester)饰演的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赶赴月球和空间站。这一部分故意违反叙事原则,库布里克不用令人喘不过气的大段对话来向我们表明博士的任务,反而着力展示航行中的细枝未节,例如船舱的设计、具体的舱内服务、无重力状态等。

随后便出现了太空对接的一幕,在华尔兹的伴奏下,连那些不耐烦的观众也安静了下来,估计是因为视觉效果实在令人震撼。在空间站内,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商品品牌,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参与的神秘会议,也看到了可视电话、无重力厕所等噱头。

月球上的场景与一年之后人类首次登月的实况录像同样逼真。这一幕呼应影片开头:正如史前人猿一样,人类遇到了一块神秘巨石,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块巨石一定是人工的产物。第一块巨石促使猿人发明了最初的工具,第二块巨石则促使人类采用了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工具,即“发现号”太空船。人类与船载电脑“哈尔9000” 共同驾驶太空船驶向宇宙深处。

“发现号”上的生活显得漫长而平静,宇航员们每天的例行公事便是锻炼身体、检查航行状态、和“哈尔”下象棋。直到他们开始怀疑哈尔的程序出了错,我们才渐渐感到一丝悬念。哈尔的程序设定使它坚信“这个任务事关重大,不能容许你们破坏”,而宇航员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如何避开哈尔的注意力,由此产生了本片的经典镜头之一:人类宇航员躲进一个分离舱内进行私下谈话,但哈尔根据他们嘴唇的动作“读”出了谈话的内容。这一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库布里克把握住了分寸,既表明了哈尔已经洞悉人类的计划,又不过分强调。他相信观众的智力足以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著名的“星门”(star gate)出现在影片后半段,在这一幕中,宇航员戴夫鲍曼(凯尔达利[KeirDullea] 饰)经历了一场声与光的旅行。根据现在的知识,我们不妨认为他穿越了一个“虫洞”,抵达了另一地点或另一维度。这一种秘终点在片中并未得到解释,我们只看到戴夫在一间舒适的卧室里安静地用餐,打盹、渐渐老去,想来动物园里的动物在人类为它打造的熟悉环境里过的就是这种日子。随后便出现了“星孩”(Star Child)。

巨石、星门和神秘卧室必然是另一种智能生命所留下的,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指明这一种族的来龙去脉。《2001》的研究者们认为库布里克和克拉克会试过创造外星人的形象,由于无法令人信服最终放弃了。这一论点是否属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外星种族以“留白”的形式出现远比实际登场更为有效。与看得见摸得着的表现形式相比,这种无形的存在更能激起我们的强烈反应。

《2001太空漫游》在许多方面接近于默片。绝大多数对白都可以用字幕卡来处理,许多对话仅仅是为了表现人们说话的动作而安排的,其内容并不重要(例如空间站内的)。讽刺的是,片中最富有感情的对话场景恰恰是哈尔乞求戴夫饶了它的“性命”并唱起“雏菊”的一幕。

《2001》的效果主要来自影像和音乐。这是一部充满哲思的影片,它并不迎合我们,而是尽力启发我们、拓展我们的视野。《2001》诞生以来已经过了十年,片中所有重要的细节却毫不过时。尽管电脑时代的特效更加五光十色,但特朗布尔的设计仍能令观众完全信服,与一些新片中的复杂特效相比,《2001》的特效甚至更逼真,更像纪录片的片段而不是虚构故事中的元素。只有少数电影能达到崇高的境界,并像音乐、祷文或壮丽的风景一样震撼我们的头脑、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令我们茫然自失。大多数电影仅仅讲述片中人物如何克服惊天动地或滑稽可笑的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而《2001太空漫游》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探索,一种需求。它既不用特定的情节转折点(plot point)来引人注目,也不求我们与戴夫鲍曼或其他角色产生其鸣。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会思考时,我们才成了真的人。我们的头脑赋予我们工具,让我们有能力理解自身及自身所处的环境。现在,我们应当进步认识到我们并非生活在颗孤独的星球上,而是居住在群星之间,我们并非无知肉块,而是智慧的生物。

 5 ) 电影和小说互释的几点

  1、小说和电影是同时进行的,事实上,小说比电影晚了几个月才完成。这部电影并非改编自剧本(库布里克对剧本的严格要求和他较真的牛劲儿曾把小说作者克拉克搞得有点不耐烦,但是克拉克得感谢库布里克,没有他的锱铢必较和耐烦劲儿,克拉克的《2001》绝对坐不上硬科幻小说第一把交椅的位子,事实上,看一看克拉克的后续三部《2010》、《2061》、《3001》就会发现,这四部小说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像在下楼梯一样,一部不如一部,最后一部基本上已经沦落为一部十分平庸的二流科幻小说了)。
  2、黑石板不是上帝,是暗喻引导进化的外部力量,这一点,库布里克是忠于小说原意的。电影和小说总的来说,还是在进行同一内容的叙事,只是由于影像和文字表达方式本身的差别才导致小说和电影都在某些地方难以理解。说回来,电影和小说都是把人类放在大尺度时间和大尺度空间以及超越人类想象的外力作用下来探看人类的渺小,文明的被动,以及在人类明白自己的处境之后会怎样反应,这一点让这部电影超越了其他大部分科幻电影,但实际上并没有超越那些优秀的科幻小说(克拉克的《2001》之所以如此著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科学理论基础十分扎实,他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考其实并不比其他科幻大家走得更远)。其实,在小说中,黑石板不是黑色,而是透明的,并且变幻出无数几何形状和色彩,这种变幻的目的就在于吸引猿人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这种引导一直贯穿黑石板的整个意义。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或者也有其他一些原因的作用,库布里克将透明石板换成了黑石板,这和原著小说中“飞向土星”而电影由于特技不能实现土星效果而只好飞向木星一样,没有什么神秘不可解的地方。(有趣的是,克拉克也许意识到库布里克对他的意义,所以在后几部太空漫游中,也把石板改成了黑色,也让大卫飞向了木星而不是土星)。
  3、楼主说的这个问题,下面有人说有不同的解释,其实没有,那个在大房间里老死的人就是大卫。(《2010威震太阳神》这部电影确实可以作为辅助材料来帮助大家理解,但是这部电影居然在N年之后把特技做到如此平庸的地步,实在让人叹气)
  4、电影最后的迷幻画面,借助小说内容可以理解:小说中说,黑石板在大卫靠近的时候,展开一个高维度缺口,大卫就是掉进这个缺口里,对于这个技术成分,我不是工科,不太理解,但是感觉大约就是进入了虫洞之类的地方,也有时间旅行或者至少近光速旅行的成分吧,这些在小说中有大段描写,很迷幻,也很不知所云。所以对于电影中的迷幻画面不用太纠结,库布里克可能也是在尽自己所能来表现实际上无法通过影像表现的超维度旅行的场景,那么,影像让人无法理解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完电影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去看一下小说,两者其实互为补充,但毫无疑问都是杰作。

原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9298/?post=ok#last

 6 ) 人类命运的沉思——2001太空漫游

  《2001 Space Odyssey》(中译为《2001太空漫游》)作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已经被人讨论分析过无数次了。在此,我无意对剧本作者阿瑟·克拉克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本意进行详细的解释——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开放给观众的影片面前,这种解释完全是徒劳的。

    在影片开始时,未开化的猿人以昆虫和浆果为食,同时也是猛兽的食物。但是在神秘的黑石出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在影片最开始仰望星空的猿人接触到了黑石,于是他获得了使用工具的能力,以此猎杀其他动物。当他所在的种群都学会使用工具之后,他们通过对同类的杀戮夺回了被抢走的水源。狂喜中的猿人将杀戮同类的工具——骨头掷向天空,而这根骨头通过一个经典的蒙太奇镜头被一艘拥有同样形状的太空船所取代。

    黑石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月球上,此时人类已经拥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茹毛饮血的猿人已经优雅地食用着太空食品,但是太空舱中美国人与俄国人之间的虚伪寒暄,弗洛伊德博士在主持会议时的霸道专横,依然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为了水坑将骨棒砸到同类头上的猿人——弗洛伊德博士在发现黑石时的动作与第一次面对黑石的猿人毫无不同更说明了这点。

    木星之旅中,出发前输入的程序导致电脑HAL9000崩溃,最终采取行动除掉船员——这一行动的结果是船长破坏了HAL的逻辑单元,也就是杀死了这台有人性的电脑。此后,黑石于太空中无声掠过,出现在船长面前。

    黑石的出现带来的是一段瑰丽不可方物的特效:梦幻般的光线从黑暗的宇宙中扑面而来,将船长带入了不可思议的时空之中。而此后船长已经衰老,置身于一间洛可可风格的卧室之内,临终的船长向黑石伸出手,并在黑石的帮助下成为一个太空婴儿: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帮助,他自由穿梭于宇宙空间,于宇宙俯视地球,电影结束。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剧情与对白,就此而言,影片是完全开放给观众的——然而影片依然作出了诱导性的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象征是黑石,黑石的四次出现对于影片完全是关键性的,每一次都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在黑石的引导下猿人学会使用工具,也就是完成了由动物到人之间的飞跃;黑石在月球的出现导致人类进行木星之旅;黑石引导船长穿越宇宙空间;黑石帮助船长进化成为太空婴儿。黑石是什么?这似乎是电影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但是并未得到解答。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得到解答。《2001 Space Odyssey》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历史以及未来的思考,黑石作为转折的触发者,可以解释为上帝、超技术、基因突变、甚至是人类自身对进化的渴望。但是无论如何,在人类命运面前,这一关键只能被悬置,影片的根本在于人类的命运。

    影片通过猿人开始,经历人类,最终达到太空婴儿,这一过程包含着影片根本的象征:尼采的超人学说。配乐采用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此音乐是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作的,从这一角度可以理解人进化的结果是太空婴儿:“超人”是 “智慧的儿童”。

    在猿人时代,工具不仅仅带来和平的劳作,更带来了杀戮和竞争,从猿人手里的骨头到太空飞船,甚至连HAL也不过是人化了的工具,而太空婴儿恰好是不需要通过工具就能在宇宙中穿行的生命,这样,尼采的超人学说就彻底走向了太空。而在此之后,究竟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彻底超越还是永世轮回?电影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一切又重新开放给观众去创造。

 

 短评

#库布里克影展# 配乐、声音、设计赞。三段结构也很妙。至于主题,除了人为机役外,第三段开头黑石漂浮在太空,简直就是iPhone广告,然后进入微信APP画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时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终在Deathbed上还伸出手指点向触摸屏——这未来的宗教!

6分钟前
  • btr
  • 推荐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10分钟前
  • 彦夕
  • 推荐

牺牲了部分叙事节奏,但构筑起来的完整世界让人目瞪口呆。我觉得我要暴走了: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它反科学反伦理啊!!!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对我,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对星空的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这部片子有三个特征:1)看不懂 2)无数的符号 3)必须熟读尼采 4)六十年代能够做出这样的特效真的是惊天动地

22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史上最伟大的装逼片,就连作者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剧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首先在视觉上它领先了同一时代数十年不止,很多星际旅行片都没有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有,关键就在于细节处理细致。还有就是,这部讲述星际旅行的片子拍摄于1968年,而美国登月则在1969

25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今天在资料馆大银幕体验,修复版让这种幻觉变本加厉,渗入到每一根神经。

2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叙事不够宏大的前提下,节奏略显缓慢。或许真应该以歌剧的心态来看,外行看热闹,只听咏叹调。

32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既为举世公认之经典,必有高深奥妙之内涵。若觉难以理解,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对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事物极端排斥已属不智,再加以肆意的诋毁和谩骂只会将无知与庸俗进一步放大。更有甚者分明是哗众取宠,名为鄙视随波逐流,实则借机标新立异,以此彰显自己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实乃跳梁小丑,贻笑大方。

36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中间还是睡着了几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能否认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还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飞船,都经得起长时间的细看。我只能说不明觉厉了……

3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2001太空漫游时,人与电脑互不信任,交流也是冷的。2014Interstellar人与电脑的互相信赖、配合与默契,不只让人觉得萌萌的,还很温暖安全。即使它选择自我牺牲,你亦尊重。

43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现在这个年代没人敢如此玩观众了。

45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反复睡着影响了我对此片逻辑的梳理和判断……

49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这不是照着剧本拍的,而是曲谱

51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第二遍,觉得好像有点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多个主题啊,看第四遍,觉得好像看懂了点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妈太牛了!这可是1968年的东西!

55分钟前
  • 地富反坏右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说啊,奥斯卡也不是权威。

5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那奄奄一息的机械生命执意要为我唱一首雏菊,有那么几秒温柔得不像话。

1小时前
  • 充蜜
  • 力荐

TMD终于看完了。整整看了三年,打开四遍,有一种在看剧集的错觉。太容易睡着的电影了。对于电影的寓意比喻太多人说过了,留在今天也是一个讨论广泛的课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觉得如何。倒是非常好奇它的视觉效果在当时没有特效没有cg vfx的时候,怎么做的。最后30分钟的windows 98屏保画面,和那些宇宙太空的慢镜头,感觉后世的科技广告和电音届,独立音乐界,到今天还在模仿这样的拍法。表妹问,这是什么电影?为什么半天都没人说话没人动。我们说:这是一部影史神作,我们在装逼。

1小时前
  • Luna
  • 推荐

哲学命题的最佳叙事,形式上和贝拉塔尔的做作法相反,对细节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细节的力量;我想象中只拍城市的杨德昌如果拍科幻题材就是这个样,一定会将无数理性问题荒诞化升至哲学角度去建构世界。

1小时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这部是唯一一出让我彻底游离出剧情,却始终带着浓厚兴趣看完的电影,我相信库布里克偏执的工作态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员

1小时前
  • Kub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