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地(国语版)

正片

主演:刘德华,刘松仁,陈少霞,顾宝明,金士杰,俞飞鸿,韩幸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 / 美国语言:粤语 / 汉语普通话年份:199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1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2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3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4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5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6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13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14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15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16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17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18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19天与地(国语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给我印象最深的三段精彩对白:

第一段,权藤与妻子的对话:

权藤:“你是知道的,如果我给了赎金会怎么样?我会破产,他们会把我赶到大街上。”

妻子:“你会好的,你可以另起炉灶”

权藤:“你对贫困了解多少?一间大房子,锦衣美食,你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我能另起炉灶,但是你不能。”

妻子:“是的,我能。我不想要奢华。”

权藤:“这就是你所了解的,你之所以会说’给3千万’,因为这对你来说没任何意义,你从小娇生惯养。”

妻子:“不是那样的。你难道没看到孩子父亲是怎样的吗?”

权藤:“是的。我受不了他的跪地求救。如果我能给我会给的。但是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啊!你,君,还有我自己的生计啊。真可笑,有很多比我有钱的人,又偏在这个时候,给赎金等于要杀了我,为什么该是我?”

妻子:“我知道,但这无济于事,青木除了求你,他也别无选择,我和君也求你了”

权藤:“够了!我不会给的,不管谁求我。我不会给任何赎金。”


第二段,权藤与助手的对话:

权藤:“还正是时候,带着这张支票去大阪。”

助手:“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

权藤:“什么?”

助手:“关于那张支票,我是否该拿?”

权藤:“你告诉过我不要犹豫。”

助手:“那么,是我错了。如果我去大阪达成交易…你会掌管公司,但是你会因为牺牲了一个孩子的性命而为人不齿。你会破产,没人愿意买你的鞋子。”

权藤:“你不是受雇来思考的!带着这个走。”

助手:“不 ,考虑一下,想想仲代夫人,你是靠她的嫁妆起家的,她对此有发言权,她想给赎金。”

权藤:“要毁了我自己吗?”

助手:“我知道这些钱对你意味什么…但一条生命比这更值得,多无助的孩子!”

权藤:“多无助的孩子,嗯?从你嘴里说出来很奇怪,那个冷血的商人是怎么啦?你什么时候获得重生了?昨天晚上你离开后,发生了什么事?”

助手:“没什么,我只是…”

权藤:“如果我成功了,你会成为董事。你知道这个,因此你昨晚还准备走…会和任何当你道的人争吵,但不是今天。是怠工吗?”

助手:“不,我只是…”

权藤:“如果我付赎金,就做不成交易,你想要那样吗?你决定怎样?我该告诉你吗?如果交易失败,我就失败了,有三个人就高兴了。你把我出卖给那三个人,是不是?”

助手:“是的。”

权藤:“大阪的交易?”

助手:“一切。”

权藤:“坏蛋!”

助手:“好吧,让我说句话,你昨晚拿不定主意…要给赎金,那对我会怎样?你会出卖我,我必须得保护我自己。”

权藤:“出去!”

助手:“我会走的。不过,下一个走的会是你。工头和老头子马上就会说的。”

权藤:“但我仍然有钱,我会把你们扔出去的。”

助手:“我想知道,也许绑匪是对的,你没有那个胆。”

权藤:“出去!”


第三段,权藤与竹内的对话:

竹内:“你看起来挺好的,你现在在做什么?”

权藤:“还在做鞋子…给我一个小公司,不过时我负责,我想把它做得跟民族鞋业一样大。”

竹内:“你为什么那样看着我?我很快就要死了,但是我不怕。因此,你不必为我感到难过,所以我才拒绝见牧师。我应当忏悔,祈求仁慈和宽恕。但是为什么?我没有时间撒谎,我想要说明真相。我要死了,你高兴吗?不是吗?”

权藤:“为什么我们要彼此憎恨?”

竹内:“我不知道,我对自我剖析不感兴趣,我只知道我的屋子到冬天会很冷...到夏天又会很热,我无法入睡,而你的房子看起来象天堂,高高在上,那就是我开始恨你的原因,那给了我一个生活的目的,就是让有钱人变得不幸。”

权藤:“那么,你很不幸吗?”

竹内:“你想知道我的生活经历吗?我不想博得你的同情,那不是我要见你的原因。”

权藤:“那么你是为了什么呢?”

竹内:“我不想让你认为,我会怕死而哭喊。我的手不是因为紧张而颤抖,而是由于这么久的孤独,刚从牢房出来,它们才会颤抖。我不怕死或是下地狱。自从我出生,我的生活就一直象是在地狱,但要是让我上天堂,我倒真会颤抖。”

 2 ) 黑泽明:天国与地狱,选择之难!

付还是不付?这是一个问题!

    正当雄心勃勃的国家制鞋集团股东Gondo准备通过秘密购买股份夺下整个集团的经营决策权时,这个莎士比亚式的命题横现在他面前。一个陌生电话打来,说他的儿子被绑架了,要他付3000万日元赎金。不久后他就弄清楚原来绑匪弄错了人,绑架了他司机的儿子,但对方仍旧坚持要他付同样数额的赎金。如果不付,绑匪会要杀死孩子,这表示Gondo在一个鲜活的生命和一笔巨款之间选择了后者,意味着他内在人性的丧失;如果付赎金——实际上Gondo根本没有能力支付这么高的一笔赎金,因为为了购买集团的股份,他把所有的财产都做了抵押,哪怕只是延期挪用一下这笔抵押贷款,也足够他破产。在人性和物质财富之间进行选择,在这里是个两难问题,因为保持人性的代价是放弃半辈子奋斗得来的一切,甚至可能因还不出贷款而入狱。

    人们常常提到黑泽明的存在主义,在《天国与地狱》这部电影中,Gondo所面临的选择确乎是一个存在主义的命题。在萨特的存在哲学中,人的自由是一种对任何权威说“不”的自由,这种自由的结果是人时刻要进行选择——在善与恶之间、善与善之间、任何无所谓善恶的不同选项之间,人无论作哪种选择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肩负起责任,人性就在这种选择后的责任中形成。萨特式的选择仍旧只不过是一种理性行为,选择过后伴随的是人的理性的高涨。黑泽明的存在主义较之萨特更为深刻,Gondo无论作出哪种选择,都差不多等于自我毁灭:不付赎金,毁灭的是人性;付,意味着锒铛入狱,毁灭的是自己和家庭。Gondo面临的选择,其难度和触及问题的深度不亚于亚伯拉罕当初所面临的在自己的儿子雅各和上帝之间的选择。在这样的时刻,人的理性就显得十分的疲弱,存在的核心显露出来,在虚无面前,人将感到多么恐惧和颤栗啊!

    电影的前半部分,空间一直局限于Gondo在山上的寓所里,黑泽明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来讲述选择的艰难。Gondo不断犹豫、反复,数次认定决不付赎金,最后又动摇、起恻隐之心。最后,当选择作出的时候,黑泽明没有把Gondo拍成好莱坞式的道德英雄,电影没有直白地把Gondo选择付赎金的动机告诉给观众。最后的选择几乎“无声无息”,Gondo经过一夜的思考,决定不付赎金,警官表示理解,因为“任何人没有权利要求你为了救这个孩子牺牲自己”,并请求他下次匪徒来电话时假装表示同意,并询问付赎金的时间地点,好让警方可以进一步行动。接着,我们看到,电话铃响起了,正在楼上浴室冲凉水澡清醒头脑的Gondo冲下来接起电话;接着,他按警官的要求头口上同意了付赎金,并问清了交易时间和地点;接着,我们看到,他给东京银行打电话,要他们送3000万日元现金过来。这时,我们知道,最后的选择已经做出,他决定牺牲自己。我们不知道他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或许他自己不是知道得十分透彻。按照我的理解,这个从16岁做鞋厂学徒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鞋厂股东,内心印着对人性的深刻信念,如同他对鞋子应该做成适合耐穿的信念一样。在有宗教传统的国家,人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只能把自己交托给信仰,像亚伯拉罕那样,而在日本文化中,只有把人性看成超越个人之上的绝对命令,才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而此时的选择只意味着“遵守”。

    电影的后半部分更像一部探案电影。在Gondo支付了赎金之后,电影全程追踪了警官抓到绑匪的过程。每一个蛛丝马迹都被注意到,每个有可能提供线索的人都被询问,黑泽明耐心地记录了数场警员集体汇报他们分头追踪线索的情况,细化到每一步的推理过程。此时观众就像在看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那样,享受着推理和悬疑的乐趣。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天国与地狱》像是数种不同电影的混合:伦理片、社会问题片、犯罪片、侦探片,这倒颇类似于新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我们也可以换个文艺一点的说法,黑泽明是在借探案电影的外衣讲述他真正关心的伦理问题。使严肃的主题隐藏在庸俗的故事之下,这是后现代艺术的常用策略。在我看来,黑泽明只是想全景式地完整讲述一起事件的始终。他的电影不仅具有莎士比亚戏剧那样丰富的结构,而且继承了莎剧的独特艺术精神。在《乱》和《蜘蛛巢城》这两部直接改变自莎翁戏剧的电影中,黑泽明完整地展现了原本处于正常状态的人(夫妇)如何由于选择的错误而走向毁灭的全貌。在《影子武士》里,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全貌。在《天国与地狱》里,无论是开始寓所里的艰难选择还是过后巨细靡遗的追查过程,都是这一事件全貌的组成部分。黑泽明的电影美学是一种完整性的美学,在他看来,除非全景式地拍摄一起事件,否则事件的悲剧特性就无法显示出来。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电影是对巴赞“完整电影”理论的改写,不是完整的记录下客观物质现实(因为那只能是“神话”),而是完整地记录事件。
    看黑泽明的电影,时常想到卢米埃尔。《火车进站》,摄影机忠实的记录下一列火车进站的过程;《水浇园丁》,顽童踩住了园丁的水管,纳闷的园丁被水管的水喷了一身,电影中有了第一个喜剧元素。这些就是最初的电影,半个世纪后,电影到黑泽明时代居然已经成了一门如此复杂丰富的艺术!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3 ) 孤立、熵增、纵向移动

8.2

有初看《尼斯印象》时的感受,影像本身足以形成观点,无需叙事的帮助,本片质地还要更丰满。许多人都在说前后脱节,司机家的孩子青木进一被赎回作为分界点,有的观点是前半段太无趣,有的观点是后半段太拖沓。这些观影态度其实都有所相似,大家要么认为这部电影“理应”是一部犯罪电影或“理应”是一部刑侦电影,于是人们期待的都是与这些套路电影相对应的“类型爽感”。但在我看来,和《尼斯印象》相似,这是一部城市空间电影,黑泽明导演不在讲故事,而是创造并呈现一个世界。于是他需要事无巨细地透露出每张脸和每句话,以及后段的断案细节,从而让我们真正看到山、海、车、桥、电话亭,以及警员所串访的那些市民,真正听到别墅底下那个低处世界会发出的声音。

罪犯竹内银次郎纵然始终在向天堂般的别墅仰望,但巧在也只能对权藤今吾形成威胁,倘若换成是马场、石丸、神谷、河西,绑架司机的儿子这件事将完全失效,对于观众来说,此前设源于影片起始权藤驳斥众人宣称质量胜于利润,而罪犯竹内人设上奇怪在对于这方面的全知。最开始的天国与地狱是在权藤与司机青木之间瞬间交错,而权藤从不能报警、“钱可以再赚”、立即联系交赎金,到得知自己孩子无恙后马上报警、“这笔钱关系到生活”、迟迟不愿交赎金期待罪犯直接返还青木的儿子,其间转变意外地自然,以至于根本无从分辨他到底是佯装糊涂还是在天真地以为罪犯真的会放走司机的儿子。下定决心的那个转变也时机正好,完全无法分辨他究竟是出于自我良心的驱策,或罪犯、家人及司机的道德绑架,还是河西那句社会舆论也不会帮你的纯粹利益考量。也许没有什么根本原因,这个两难困境在建立了这么久后,已然形成《十二怒汉》般孤立形势,跟随多数的选择在观众看来也变成了必须。后半段影片对于权藤今吾的表现失去此前的细腻,恰好印证媒体的力量,报纸里描述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可能就真的会趋近那个形象。

也在试图对比《寄生虫》里叙事的纵向移动,后者的城市空间探索其实差得远,大多观点也是纯粹靠情节展现,而非冷静的影像,那时候朴社长口中的“地铁味道”其实也可以与本片竹内口中的“热”做些对比,他们都以台词的形式事先张扬。为什么黑泽明导演对于这个知觉的展现更加高明?一者在于反复重提的方式,电话窃听后反复播放,这个情节装置本身必要从属于刑侦类型,又是对媒介的自行检查。一再回到同个语境下,这是空间相对于时间的放大。反观后者需要人物主动在不同情节下提及,并在不同情节下做作地摆出“嗅”的动作,显得笨了不少。再者是提供动机的方式,户仓警部从山顶别墅下行到贫民窟,是在试图重走罪犯的生活,“热”才合理地变成犯罪缘由,“味道”始终停留在台词上,“地铁”作为一种修饰免去了影像对于这层理解建立所需的努力,只是利用着人们固有的前设来给片中世界的人提供动机。

哪怕影片主题所要求的是这种纵向移动,也不能说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某些情节无甚必要。固然,这个绑架案只是个简单的案件,我们可以把所有影响关键行为的动作看作吉尔德勒兹所言“现在的继起”,有了知觉,有了情动,有了行动,有了关系。而影片呈现的是一种“时间图示”,它含有的不止是当下表象,同时包含着曾在、现在、潜在时间共存,甚至可以作为民族志研究材料。城市是凝缩场域,而非舞台,它由全市警组的行动方案与青木进一的记忆网编织起,是总体而非全体。如果重新回到“热”的概念,开始就有所感知了,家中鞋业董事会议的针锋相对,到那场电话铃打断的热水澡。那是一个熵增过程,三千万一旦拿出,权藤将被公司扫地出门,家庭生活水准也将一落千丈,这甚至都不是自己的孩子;下定决心之后这种热来自于户仓警部的责任感,他愿意花自己的钱救别人的孩子,于是我们也要尽全力追回他的钱。杜琪峰导演说得对,这部电影里设置的所有人物都很伟大,是视觉思维将它推高到一个全然不同的境界。我们已经看尽了所谓“天国”里的热,资本家及外围人们的复杂和矛盾,明争暗夺,人心之“恶”历历可见;只有前一个小时待在山顶的时间足够久,我们下行至镰仓整个城市才会意识到,“地狱”的热还要更甚。鱼腥、尿骚、两具尸体的腐烂味道仿佛能穿透屏幕直刺过来,池塘里铺满的垃圾、报纸里堆出的字格、舞厅里挤出的汗碱,人们行尸走肉般存活在黄金町,这个地方的每个人都无需道德,不会被世俗的东西绑架。唯一带来凉意的就是众人倏忽间一起张望窗外粉红色烟,那或许是城市最高处,所有人都能平等地看见,只有这样而已。

 4 ) 探长的人设

想从罗生门以后的三船敏郎的电影形象里找到他20多岁时影片《泥醉天使》、《野狼犬》中那样的眉眼,几乎是不可能了,可惜这么挺刮的脸部轮廓过早地大叔了、又过早地仙逝了。《夺命剑》中仲代达矢的武士的形象是他最深入我心的形象,《切腹》虽然更震撼,但是故事重于人物,人物反而模糊了。简而言之,日本的武士电影实在太毁帅哥形象了,《天国与地狱》中仲代达矢的探长太可了。

初看他,貌似拿不出太多的办法来,藏在三船老板家的窗帘后面监听电话而已,“再长一点就可以追踪到他”的叹息之词都出现了不只一次。他的形象是通过几次说话一层层树立起来的:

1. 在三船老板在付赎金还是不付赎金之间举棋不定之时,他很郑重地告知他不一定要付赎金的,虽然是要救孩子但也不能牺牲老板。就觉得这个警察“钉是钉铆是铆”的,思路很清晰,很冷静,也不搞道德绑架,是个正直正义的警察。

2. 影片中救出孩子后第一次警察大会,一大屋子警察挤挤挨挨的,每组两人汇报不同的调查结果并给予分析,最后探长做总结陈词。作为观众心里满满的踏实,有那么多警察资源的投入,抓住罪犯只是个时间问题吧!

3. 等确定了绑架犯的身份,探长说现在不能抓,抓了就只判15年有期徒刑,这还不了绑架案给三船老板判处的无期徒刑。不禁为影片中警察保护三船老板正义的热情和决心而感动。这是一支一点都不官僚的警察队伍,探长简直是在闪闪发光。

相比之下三船老板在影片中虽然化身为正义,却没有那么突出。

看了黑泽明好几部现代电影,这部是最好的。镜头语言极其经典不用说了,群像戏如荷兰画家哈尔斯的群像画那样精妙绝伦,不忽略任何一个角色,整个片子的节奏也是刚刚好。看剧前半段,难免怀疑绑架案与制鞋公司的董事有关,实际上董事的出现仅仅是把三船老板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逼迫他在没的选择中作出选择。结果他现在了道德和正义,正是片中警察想要保护的正义,也是导演给予大众的希望。

荷兰画家哈尔斯的群像画

本片剧本改编自艾德·麦克贝恩的一部侦探小说,他的主演们又都长着欧美人特别立体的轮廓,难怪他的作品认为不是“日本的”,而是“西方的”。

 5 ) CC标准收藏海报赏析 · 天国与地狱

这次要赏析的两幅海报来自一部稍微有些冷门的电影《天国与地狱》,标准收藏编号0024。影片既有趣又容易理解,同时剧作结构严谨、拍摄技法高超、人文关怀丰富,是一部难得的优秀作品。

黑泽明 Akira Kurosawa(1910–1998)代表作:《七武士》《生之欲》《用心棒》

《天国与地狱》于1963年上映,是日本导演黑泽明中期的作品。之前我们做过《影武者》的海报赏析,相比于其后期炉火纯青的境界,黑泽明中期的作品优秀得非常清晰,每一处都堪称完美。黑泽明的作品既是电影行业的样板,又为普罗大众所津津乐道。

这是一个都市犯罪题材的故事,讲的是白手起家的正直商人、鞋业公司董事权藤,因为反对牺牲品质而换取利润的做法与公司其他董事起了争执。不料他司机的儿子却被绑匪误当成他的儿子绑架,向他勒索三千万日元的赎金。

(1943-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汇率。1949年,日本开始实行固定汇率制,美国将汇率设置为360日元兑1美元,1日元的含金量为2.46852毫克。三千万日圆可兑换成74055.6克黄金,2022年1月金价约370元人民币/克,约两千七百四十万元人民币。)

权藤一开始不愿意付赎金,原因是他为获得公司的支配权已将全部身家抵押筹得一大笔钱准备购买公司股份。他最终决定交付赎金救回小孩,自己却破产了,这样的举动激起了社会舆论对权藤的同情。后来警察们不但查出绑匪的身份是青年医生竹内,追回了大部分的赎金,而且还证明了竹内用毒品杀死同谋者的犯罪事实,最终竹内被判死刑。竹内要求见权藤一面,说出了他憎恨有钱人的内心想法,认为他们生活在天国而自己生活在地狱。

这是我们第一次赏析三船敏郎主演的电影,所以特地选了一部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来做。三船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之一,他与黑泽明的合作成就了影史不朽的经典。

原版海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颜色鲜艳、构图充实、主角突出、配角亦有登场,适合张贴在影院门口。主要人物是权藤,神情威严但并不凶狠。右侧的男子是权藤的助手,他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一开始支持老板不付赎金,当晚却将老板出卖给其他董事获得了职位允诺,转而认为老板应该付赎金。女子是权藤夫人,她相信司机的儿子是替自己的儿子被绑架的,单纯地认为即使放弃奢华的生活也要付赎金。下方的三名男子从前到后分别是探长、司机和警官,正在监听绑匪打来的电话。场景是权藤家的会客厅内,整部电影时长143分钟,前面55分钟都在这个场景中拍摄完成。导演在狭小的室内展现了教科书般的镜头调度与构图,是整部电影的重头戏。

海报中权藤的心理较好把握,就是在赎金交与不交之间进行思想斗争。因为不知道绑匪会不会撕票,权藤此时颇有些“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意味在其中,与巨大的红色标题相呼应。

CC海报直接使用了影片中的镜头,来自第17分33秒左右。当时权藤第一次接到绑匪索要天价赎金的电话,夫人担忧地伏在丈夫背上听电话。海报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电话听筒为中心的雷达图了,这个构思异常巧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有三个涵义:一是电话电波的具象化,二是警察的电话定位系统,三是绑匪的准星。这看似简单的雷达图不仅立即帮观众锁定了主角,还将气氛的紧张感表现到极致。

说完重点,我们再放眼海报整体,雷达图的横轴正好在二人眼睛的位置,竖轴向上延申,并使用一个细长的横标注明导演。上半部分使用无衬线的粗体镂空字母展示了英文标题,标题背景则是绑匪利用高速行驶的列车拿到赎金后的新闻报纸。

这种纵横编排,简洁但有力的平面设计特征,可以认为源于苏联的“构成主义”。“构成主义”脱胎于苏联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以“为人民”为出发点的设计思路,其简约的形式本身就有着实用的功能性,同时区别于西方过去只为权贵阶层提供的繁琐设计。构成主义的设计师们经常喜欢采用粗糙且经济的纸张进行印刷,目的是代表新时代的刻苦精神和无产阶级朴素无华的特征。这与CC海报中仍坚持采用黑白色调,使用新闻报纸做背景,表达底层视角的设计不谋而合。

两版海报都避免了通过意象来表现电影标题,因为《天国与地狱》这个标题本就有夸张的成分,影片中仅作为最后一段台词由绑匪说出。“天国与地狱”在影片中既指上层凉爽舒适与底层炎热肮脏的生活环境,又指善良的人与邪恶的人聚集的地方。通过对权藤夫妇的观察,再结合《寄生虫》等电影,我们不难理解富有的人往往是善良的这个事实,但这也是一个极难调和的矛盾,因此CC宁愿将其侧重点放在犯罪片上,对这一矛盾仅使用“构成主义”的设计思路进行隐晦的表达。

原标题:CC标准收藏海报赏析 · 天国与地狱|首发于:公众号大喜骑士

 6 ) 《天国与地狱》:你是我的敌人

《天国与地狱》:你是我的敌人

运超

导演:黑泽明 演员:三船敏郎、仲代达矢 、香川京子、志村桥 类型:警匪片 片长:140分钟

提到黑泽明这个名字,能够说出的经典显然随便也有十个八个,但拍摄于1963年的《天国与地狱》,可能在黑泽明的电影中相对比较冷,但我个人却很喜欢。 在黑泽明的黑白片中,对于那些在国际上大获奖项的《罗生门》、《七武士》、《战国英豪》几个高峰,60年代《天国与地狱》和《红胡子》其实依然延续了他精湛技艺,而他的质量也依然堪称辉煌。 天国、地狱,显然是一个充满对比的两极概念,这部影片也截然不同的划分为两大部分。故事基础还是延续了黑泽明十分擅长的对文学作品改编,《天国与地狱》这个看似比较传统的警匪故事,却是深刻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贫富差距和人际关系的对立化制造了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你是我的敌人”,原本饱受东方文明熏陶的日本民族会变成工业化的“地狱”,这是黑泽明深感迷惘的。他对文学作品的内在把握是世界一流的,《天国与地狱》也仅仅是借鉴原著的一个故事内核,整个影片已经变成他的思想,尤其是后半部分。 影片前面关于绑架的情节是来自于小说,结合的是6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下的社会现实,前面55分钟的场景全部都集中在主人公榷藤那座称得上豪华典雅的豪宅中(至少在影片情节设置的50、60年代的日本应该算得上豪宅吧)。作为一家大型鞋业公司的老板,榷藤的住所是豪华整洁的大屋,反之,受害者司机青木是一个下层人物,是需要他人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与榷藤的对话,祈求帮助的语气以及画面中行动的位置,都充分体现了等级的差别,黑泽明无时无刻没有忘记影片的主题是这种“天国与地狱”的等级。当时日本社会通过发展经济正在逐渐找回一代强国的地位,但日本人的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拉大,日本人的精神也变得充满现代性的冷漠,因而,犯罪率超出想象,这些让充满人道主义思想的黑泽明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在这部影片中企图寻找到某种答案。 影片开始不久,榷藤在家中接到绑架孩子的电话,决定筹款救人。户仓警官等人到榷藤家中办理案件,在这一段情节中,虽然属于故事展开的部分,不过其中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显出黑泽明极为精到而出色的场景把握能力。人物在画面上的走位,行动目的的安排,场景之间的变化,摄影机的运用,都堪称一代典范之作。好比黑泽明很善于利用三角型方位的稳定感,阴影的辅助还有背景点缀效果。《天国与地狱》中,前面部分有一场表现榷藤家中的夜景戏,人物在屋中说话,背景窗外显示的是大城市夜景,远处偶尔有车经过,闪着车灯。看起来像是寻常不过的画面,但其实经过导演和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当时一般的摄影机很难精确拍摄到窗外那么远的景深,而且还能看清车灯的效果,显示榷藤所处的大亨地位,必然要显示出某种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结果是剧组专门找来大型的探照灯制造的远处车灯经过闪烁的效果。

还有在电影上半部分的结尾,安排的是一个长达5分多钟的长镜头,应该要算黑泽明电影中具有标志性的场景。画面分割为前中后三个区域,警方人员在处理钞票,而榷藤在远处坐着,最后他从阴影里走到画面中间坐下改装皮箱,从侧面点出这个鞋业大亨之所以发迹,并非一是侥幸,他对手艺并未生疏。这一段落显示了导演的铺排错落有序,场面中的人物由动入静,然后顺畅的切入第二部分:飞驰的新干线火车,画面语言包含的信息更加丰富,不少专业影评人就认为这部影片的这一段落充分代表了那个时代电影人对场景设计体现的卓越实力。这种镜头不再是像今天的电影那样,一个镜头不断缩短到零点多少秒,或者交替切换演员的特写所谓突出情感氛围,《天国与地狱》中的这一场戏更能体现导演的叙事手法和场景调动功力,也是黑泽明一类导演至今被奉为大师级人物的重要原因。 影片后半部分,绑匪真正出现,但是他几乎就没有什么台词,他与警察斗智斗勇,显示出他所生活的环境代表了“地域”,尤其最后警察捉他的一幕,影片对警察这一原本正义的一方,竟然诱导绑匪贩毒来期望加重判罚,使得影片最后脱离绑架的故事,成为《天国与地狱》受到很大指责的地方。如果从故事设计来看,好像确实如此,但其实这一最后的部分,应当要算一种更为深刻的处理方式。户仓警官等人对犯罪分子的“圈套”更加表明了正义手段的暴力性,虽然有时候是必要的,但黑泽明本人是充满人道主义的,虽然他骨子里有“武士道”的血脉,但也是侠义色彩居多,希望社会充满正义感。不过,当时日本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局面下,人性中阴暗面的扩张,其实也包含执法者,“天国与地狱”的主题在人的身上并没有黑白警匪那种截然不同的划分。 结尾榷藤到关押的地方看了看罪犯,这是他们第二次相遇(影片之前设计了一次在夜晚的大街上相遇,不过并没有说话),罪犯并没有真正服气,画面中榷藤和罪犯的面孔相重叠,这一手法也许说不上多前卫,但在这部警匪片中,导演却从犯罪者和受害者之中挖掘出更为内在的意义,凶手并没有忏悔的意思,甚至在他走上处决的道路前,我们观众都看得出,他的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罪有应得”,这样的犯罪和整个社会有关,在这样的社会里,“你是我的敌人”“他人就是地狱”,这种存在主义思想比比皆是,造就了发达社会下的犯罪率暴增,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警察的作用。导演正是希望所有人都能思考这个凶手可能就存在于人们心中,我们需要警醒自己,因为“天国与地狱”只是一念之间。 黑泽明电影的魅力在于他绵长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当然不是黑泽明一个人可以代表,从沟口、小津、木下等等一批大师中各自都有一本经典足以拿来当做注解。但是黑泽明的国际性视野却是大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黑泽明一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尤其在文学熏陶上更为突出,从画面的戏剧感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莎士比亚,黑泽明的文化底蕴是东西结合的典范。 黑泽明后期的《影子武士》和《乱》堪称杰作,我们可以从《影子武士》中对织田信长这个真实人物的诠释,看到黑泽明对日本西化的理解,日本开放并不是令黑泽明困惑的,反而他不欣赏德川家康后来的闭关政策,织田信长对西方国家和西方文化是抱着开放心态,例如他请德川喝红酒,但他并不忘本,同样精通能剧。不过黑泽明更为看重的还是日本人本身的心态,因此从《罗生门》到《一代鲜师》都是以心理投射的现代文明对古典文明的冲击和思索,那种传承是让观众真正感叹的,在这方面,《七武士》、《红胡子》、《影子武士》、《乱》、《梦》和《一代鲜师》都很突出,《天国与地狱》也不例外。

原文写于2010年

 短评

好片不怕看得晚,从一小时张力十足构图亮眼的室内戏到团结协作事无巨细的交易侦查破案一气呵成真是过瘾。各占半部戏份的三船敏郎和仲代达矢一阳(性情中人的犹豫)一阴(钓鱼执法加重惩罚)还有超级年轻有为的山崎努。经济飞速发展之痛,财富处在天堂到跌落破产地狱却被社会舆论捧为英雄,出身贫民还迫害游走在吸毒者众相的地狱来到风景优美似天堂的热海却响起我的太阳被捕,用仰望的豪宅相交于臭水沟的交叉转场以及跨街借火和最后探狱的见面隔视,被唯一彩色烟雾连接的天国与地狱看似很近又如此之远,得知要去那里面对死亡之后无不怕之人。资料馆4K修复。

6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绑架勒索故事中,由于警匪力量悬输的缘故,通常人质获救都会放到最后一刻以确保影片具有足够的戏剧冲突:只有人质与绑匪呆在一起,才能反复阻止警方动武冲动,或逐渐形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本片独特在,不到半程小孩便被收到赎金的绑匪所释放,又过了不久绑匪真实身份也由烟筒冒粉烟和手上缠纱布而精准锁定,可距离影片结束还有半个钟头!如何在已无悬念并力量失衡的状况下继续维持戏剧张力抓住观众?此时导演突然祭起了一件道具法宝:……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898207575/

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动机只有用政治冲突元素来解释才算是社会派的圆满,实际是非常简单的一个案子,但是情节上却是起伏多变,对于角色的赋格也让人有继续留意故事进展的冲动。一出绑票案折射出人情冷暖,最后来的才是报应、是救赎。黑泽明的运镜精确到令人发指,演员们的表现也值得激赏,本就3分片的水准,于是可上4星。

1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1、黑天皇的人道还是中产们的人道,心中隔膜不入。2、仲代虽在镜头前很久,角色本身无冲突张力。很想看他如果是那个虚无青年(外形很有仲代味),两人的对决系列这次如何。3、吸毒妇女的死为什么不能得到同样几十人的专案组和报道团?警方的间接故意所致。在其眼中,生命大有不同标价。

13分钟前
  • 河南
  • 推荐

权贵的挣扎,底层的怨恨,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以及焦灼的现状里,烧得谁都坐立不安。而自认的地狱与预设的天国之间,分界从资本,逐渐变为人性。最微妙的,是人心如何在两难中猛然转变,最震颤的,是如何魔高一丈地放虎归山。电影唯一一抹粉色,比毒品还颓靡。以及,40岁的三船敏郎实在魅力非凡。@资料馆

1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典型的以细节见长不断推动剧情的犯罪片。悬念引人入胜直至结尾高潮部分警察组团追随凶手展现吸毒滥交驻日美军老一套等,最后结尾点题讲明动机。总的来说全片亮点倒是不少的,不一一记述了。3.5stars

20分钟前
  • Suito
  • 还行

教材になって映したすぐに講義を受けてた。マルチカム方式やパンフォーカスなど技術的な分析を素晴らしくてオーバーにして大したことに語った。もしかして黒澤的六十年代後半以降の作品はやはり評判しやすいとか、たとえ文学的な綺語でも知らずに認められた。”二項対置”でさえメロドラマだと思った。

21分钟前
  • esaurimento
  • 还行

有佳句无佳章,个别段落镜头处理的极佳,但整体比较平庸。前面的室内戏完全是舞台剧的编排手法和表演风格;后面的侦破戏主角三船缺失,与前戏严重脱离,过程看似缜密实则牵强无力,关键线索全靠偶然得来;结尾拖沓冗长、欲振乏力。3星半。

25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仍有说教嫌疑,假使三船乃幕后boss,拍成纯粹的悬疑片就更好了;前后用力不均,前半部的构图、室内站位都很棒,后半部稍冗长;不过推理过程挺好看的,偶然性较大,越想越觉得破产和绑架同时出现乃属败笔,结尾又无逆转,还非要来一段社会阶层分析!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黑泽明的推理都是先横向,再纵向发力,开篇单场景叙事收获赞美无数,后段力道其实平衡得极好。

32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对电影映射的现实社会有两处不喜欢 一是对特殊角色的边缘化 主要体现于女性的功能缺失 二是对权力机构(出于正义的目的)干涉执法的合理化 主要表现在毒犯死不足惜 说到底全片的视角就像电影里高高在上的别墅一样 下层人看看就生气

36分钟前
  • xiaoyaah
  • 还行

黑泽明的类型混搭之作。第一幕是商战片,第二幕是推理侦探片,第三幕是警匪追击片。隐线则是日本社会众生相与阶级差异,一如片名所示,富人在天堂,穷人在火狱,而通过犯罪来扭转此局面的尝试,则注定要落空。叙事有条不紊,张弛有度,火车戏颇有希区柯克之味,第三幕的跟踪戏与舞厅戏也让人目不转睛。对于视觉爱好者来说,黑泽天皇的构图是最大看点,时而对称时而复沓时而层次分明极具纵深感,每一个群戏场景都无可挑剔。黑白胶片中兀自浮现的粉红色烟雾则是默片时代经典技法,恍若短暂勾连天国与地狱的一抹血色。三船敏郎、仲代达矢与山崎努的表演也十分出彩。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的核心情节依靠巧合来推动,始终有点勉强。(8.5/10)

3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4.5 唯一的问题是开头巧合也太巧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黑泽明的电影造型感很强。甚至可以说,他之所以让镜头和人物运动起来,就是为了达到造型的“终点”。这种特点在后期尤其明显,到了乱和梦基本就是在画画儿了。所以看似动的,其实是趋向于静止。小津刚好相反,虽然给人一种静态的感觉,尤其是低机位造成了很强的稳定感,但其实他的人物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运动之中,只要整个画面停止运动,小津立马就会进行剪切,绝不拖泥带水。这也是为什么,小津的电影里从来没有冗长二字,也没有滥情。人生的态度,都在这里面体现出来。

4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简直完美,美学、剧作结构、表现形式、人文关怀,给黑泽明跪了。宽屏画幅,搭配前半场室内动态平衡的精准调度呈现的群像站位构图,美如画。开场出片名第一镜就是拦腰二分构图,上明下暗,直指主题。从近乎空中楼阁(不仅建在山上,窗户窗帘也几乎关闭不闻外界噪声)的「天国」,逐渐过度到嘈杂人间及至吸毒者聚集的无声地狱,其实并没有那么黑白分明。侦查破案一段极其精彩,摆清各个突破口大方向后,抽丝剥茧团队多线推进,借人间甚至地狱之力解天国难题,细致的分析过程据说还导致了当年日本犯罪率的上升。能看到无数后来电影的影子,而且是在全球范围的影响,但感觉港片借鉴最多,而戴墨镜的山崎努怎么看怎么像王家卫...和野良犬一样,「热」是黑泽明表现底层生活的重要符号,而两个片又以完全不同形式的侦破过程展现了两个时代的社会样貌。

43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依然是事无巨细的拍法,天皇拍片的制式真是有板有眼、严丝合缝。“电影=影像×音乐”,把一桩如今屡见不鲜的绑架案铺陈得丝丝入扣、动人心魄,每个“招式”都有实在的打击力量。从室内到火车到室外,调度和走位都已出神入化。上半场三船敏郎主导,下半场仲代达矢主导。山崎努一言不发,压到最后一场戏才交代动机、吐露心迹。原来天国与地狱都在人间,贫富阶级的分歧难以弥合。人性的扭曲和复杂,最后都在三船敏郎紧锁的眉关里。不反转,不烧脑,没有复杂结构,但就是剧力万钧。技术爆发的背景下,21世纪的犯罪片除了花哨是否也有其他选择呢?

45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好几年没追看黑泽明导演的电影了,于是乎在《天国与地狱》里再次感受到他场面调度功力的强悍,前50分钟运镜、演员表演及人物走位等不时联想到《十二怒汉》,警察们齐聚一堂汇报案件调查情况等等则是事无巨细地分析展示了事件的来龙去脉,稍有不满的就是部分情节线索过于巧合,众人跟踪嫌犯的过程总感觉马脚挺多易被对方察觉…… ——(花絮)黑澤明:一部真正優秀的電影就是既有趣又容易理解。(?)—— -权藤:为什么我们要彼此憎恨?-竹内:我不知道,我对自我剖析不感兴趣。我只知道我的屋子到冬天会很冷,到夏天有会很热,我无法入睡,而你的房子看起来像天堂,高高在上,那就是我开始恨你的原因。那给了我一个生活的目的,就是让有钱人变得不幸。……我不怕死或是下地狱,自从我出生,我的生活就一直像是在地狱,但要是让我上天堂,我倒真会颤抖。

4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黑泽明怎么会把故事讲得这么妥帖又刺激 啊——//镜头运动和场景调度带来的画面的流动感和节奏感 叙事干净利落 演员表演将压在最底下的文学底蕴扯出来 最终呈现效果分明清晰 观众能够直接阅读电影影像本身//说教也只是他的一种信念承载

51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2019年10月黑泽明√] 啊黑泽天皇视听果然厉害,影片在空间造型的表现力上算是登峰造极的作品了,最精彩的当属火车戏和在横滨那一大段跟踪戏。“天国”部分或者第一幕,虽然是强烈的舞台剧感,但是一气呵成,考验人性,写得非常精彩。刑侦部分合情合理,细节准确,也是教科书级别的控制力。被很多评论诟病的前后割裂感也确实存在,其实“民族鞋业”之争乃至权藤这个人物后面就写丢了……所以影片目的还是要进行社会批判而不是社会派推理(否则绑匪跟其他几个高管怎么可能没有关系嘛……),这种(可能是?)故意的避开套路反而是情怀之处(高明与否还得看标准……)。黑白片里出现上色的粉红烟雾相当惊艳。结尾的监狱会客室是不是日后各种玻璃叠印的源头……

5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4.5,“凶手是谁”这个谜团终于随着53分钟左右之后揭底,那时,我们随摄影机走出那座广阔禁闭的现代主义别墅之后出现,被绑的孩童安全归来,它们以一种类似于大团圆的形式结局。但这时,却仅仅是《天国与地狱》的一半,在影片从权藤的内视听聚焦转向全知视点时,某种程度上又以动机的形式维持了前面的那个谜团——凶手是谁?这一次,不再依靠全知的电影摄影机,而是通过观众与剧中人物所知不甚对称,权藤必须从“High”走下,进入新现实主义的市井,像僵尸一般“low”的人们走过,勾连起一种社会批判:对于凶手的潜在认同。但是凶手必须接受惩罚,权藤却也将接受救赎,失去他膨胀的ego,就在”影片结尾,两个即将失去一切的男人,在监狱相见。最后一刻,凶手的颤抖,黑泽明令古典人道主义再一次战胜了社会阶级的极元对立。

6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黑泽明的所有问题,最终都会上升为社会问题。好在这回观点藏的很好,以一个悬疑类的犯罪片做包装,故事很抓人,又有道德困境。年轻的山崎努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