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HD国语版

主演:谢芳,康泰,于洋,秦怡,于是之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5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青春之歌 剧照 NO.1青春之歌 剧照 NO.2青春之歌 剧照 NO.3青春之歌 剧照 NO.4青春之歌 剧照 NO.5青春之歌 剧照 NO.6青春之歌 剧照 NO.13青春之歌 剧照 NO.14青春之歌 剧照 NO.15青春之歌 剧照 NO.16青春之歌 剧照 NO.17青春之歌 剧照 NO.18青春之歌 剧照 NO.19青春之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青春之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黑暗的年代,世道离乱,人的尊严和生命比纸还贱。拥有悲苦人生的中学生林道静(谢芳 饰)一度试图蹈海自杀,关键时刻却被来自北大的余永泽(于是之 饰)救下,从此她的人生有了曙光和转机。因不满校方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林愤而辞职,辗转来至北平见到了余永泽。几经周折与磨难,两个有情人终于走到一起。无奈随着局势的风云变幻和长时间近距离的相处,林和余二人的思想分歧越来越大,在一次集会上,林邂逅共产党人卢嘉川(康泰 饰),她从对方手中得到许多进步书籍,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也让她恍如大梦初醒一般,渐渐明了存在于世的意义,以及人生奋斗的方向。从此,林道静走上了一条极不平凡且充满危险和考验的革命之路……我感觉到你在空气中徘徊非关正义:完结篇阿黛尔此夜唯一演唱会妄想学生会2 剧场版淮上人家一封迟来的信初来乍到 第四季国庆十点钟鬼入侵 第一季魔女乌龙院上错天堂投错胎朵儿噗通扑通的夏天战神传说奉天往事之解救白胭脂六发子弹的手枪亲爱的妈咪1981大韩民国百里挑一哈尔滨一九四四杰克·爱瑞什第一季蛋壳巨人与玩具黑处有什么怒火保镖国语北方汉子珠峰队长竖笛与双肩背包第三季甜丝丝(国语版)海军罪案调查处:夏威夷 第二季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计划别被狼女所欺骗为爱疯狂怪物来袭2024古墓丽影:源起之战鲍勃·威尔的漫长奇异之旅离开拉斯维加斯英语版精武英雄(粤语版)麻辣白玉堂之致命棋局错视画的利牙中美外交风云揭秘:邓小平在1979生活万岁2021养个孩子不容易浪矢解忧杂货店浴火危城夺金四贱客(原声版)

 长篇影评

 1 ) 给历史一点颜色

百年讲堂以建国六十周年的名义放映当年的建国十周年献礼片《青春之歌》,我不太了解这部电影,但印象中是部名片。我其实就是对“青春”来劲,冲着个片名就来看了。和预想中的差不多,这部电影的上座率明显很低,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嘛,大家多少都有偏见,觉得肯定不会好看。

我对那阵子的电影倒是没有偏见的,甚至文革中四人帮授意拍的片子也特地找来观摩过。但不是说我对电影就是没有偏见的了,比如港片我就不多看。只不过呢,我这偏见属于少数年轻人的偏见,对于所谓革命电影的偏见,大概是多数年轻人的偏见吧。

再说起十七年电影,我觉得小时候对它们怕是存在潜意识里的偏见的。因为我能确认儿时看过的十七年电影有且仅有三部:看过X遍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加上一部响应学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号召而看的《狼牙山五壮士》。至于同龄人会津津乐道的《小兵张嘎》、《鸡毛信》和《闪闪的红星》这类儿童片,我大概是都没看过的,或者说是看了没看下去的。

我甚至还印象深刻地记得小学二年级的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严肃地讨论过一个问题:“电影中的结局都是好人胜利,坏人完蛋,都是解放军消灭了反动派。那我们长大了是会变成好人还是坏人呢?如果我们变成了坏人,是不是就改不了了呢?”我对此有些焦虑,变坏了怎么办?

固定的模式,大抵是十七年电影留给人们最刻板的印象。可是,我这么把中国电影一路看到现在有两百多部了,也没觉着如今的电影本质上有多大的改观呀。而人们的偏见一旦形成,往往就难以改掉,反而是不断加以强化。我觉得我们可以试图着去理解那个时代,就如同我们正理解着这个时代一样,去静静地看看它吧。读懂旧人,是为了更好地做新人。

十七年电影从来就不是只有革命题材,它也有那个时代的生活片,那个时代的爱情片,那个时代的科幻片,那个时代的笑声,那个时代的性感,甚至那个时代的吻。现在我们反而观之,觉得那种给正面人物打全光、反面人物打脚光的手法实在拙劣,觉得那种听上去硬生生得简直有些后现代味道的对白令人笑场。可如果我们去接触一下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一些真实影像,我们却发现如今看来着实别扭的方式,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艺术高于生活,在电影里拔高了一些罢了。

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当年去看《青春之歌》的时候,恐怕不可能频繁笑场,以致眼神游离,他们就那么津津有味地看着,说不定,还抹起了眼泪。如果说那时的电影大多源自生活,其实反过来电影对生活的介入更大。也就很难说清是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还是银幕上的形象改变了人们的言行举止。

其实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大都是有原型的,女主角的原型就是作者杨沫本人,而片中那个电影明星有着她妹妹白杨的影子。传说周总理饶有兴致地看完此片后,把本来由陈伯达扣上的小资情调的帽子给掀了:“很真实,当年我们就是这么走上革命道路的呀。”

嗯哼,这么一部在我们现在看来挺马克思挺革命挺硬的电影,居然在当时还被不少人觉得有点软呢。时代变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革命浪漫主义,那个革命腔和文艺腔脱口而出的时代,那个下海救人也还要潇洒地甩掉手上的伞的时代。这更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

尽管我在此褒奖着这部电影,但我承认,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也有点看不下去了。我觉得这就是一部挺中规中矩的电影,剧情渐渐展开,人物渐渐转变,既没有什么多余的,也没有什么缺失的,于是看到两个小时的时候,不自觉地希望它应该结束了。

影片在继续,于是我思想继续游离了一下。我想起本片导演之一的陈怀恺,他的儿子叫陈凯歌,于是我就想起了《梅兰芳》。那也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片子,剧情零碎,甚至连起伏都不太大,以至于我觉得哪个情节都可以用来剧终,在电影院里不断地看表。这么一想,我也就沉下来了,视线回到了银幕里。

而剩下的三分之一也确实显得精彩了些。终于,银幕上打出了许久不见的“完”字。掌声响起,或许是例行公事,致敬者也有之吧,我倒是由衷地鼓了两下。至少在昨天看完《高考1977》的时候,我是没有击掌的。起身时,我就闪起一个念头,老子比儿子强。再念及老子作为《霸王别姬》的艺术指导,不由得啧啧了两下。

其他方面我就都不说了,比如摄影和构图。据说这片子当年拍摄用的是最好的胶片,反正五十年后我在银幕上看到的影像确实相当精美。我只想说说故事本身。这电影往邪恶了说,就是非常成功的政治宣传片,因为它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实实在在地讲故事讲明白了为什么女主角会由一个小资向布尔乔亚再向共产党员的转变,以及她身边那原本钻在故纸堆里不问政治的一家人是怎么选择了和她一起走向游行队伍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背后的“逻辑”自然合理,不需要把概念灌输给观众。

想想现在的好多电影,一两个小时下来,连个故事都讲不明白,或者人物太苍白。再想想好多导演拍不好电影拿审查说事儿拿分级说事儿。十七年电影时代的电影审查该比现在凶险多了吧,那时候也基本上就一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可拍出来的电影的整体水平怕还真不比现在的差呢。

进步当然是有的,可如果这进步的幅度还跟不上思想解禁的速度的话,那症结到底在哪里呢?还是从艺术的根子上找找原因吧。曾经在资料馆看过女主角谢芳主演的大毒草《早春二月》,用现在的流行语来形容,就是彪悍。文革之前的氤氲空气里它就是活生生的长出了这样的奇葩!奇怪吗?不奇怪。是历史沉默太久了,观众的偏见就更甚。

看完《青春之歌》我感到有些愉悦,就索性写了这么些话儿。如果你不能把它当作一部优秀的电影,那么你也不妨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的文本,借此走近那个我们一知半解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时代。那是1949年到1966年,中国电影的十七年,更是中国人的十七年。

 2 ) 杨沫 | 林道静的道路——杂谈电影《青春之歌》的改编

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八十五周年,我在上个月底开始了对电影《青春之歌》的详尽字幕配制,现在也基本完成了。老实说,这部电影我虽是去年看的,但直到这次配字幕,我才算是真正深入去了解它。为了把影片的时间线和多位主角和配角的基本信息(年龄,职业,身份等)弄明白,多少花了一些工夫。在制作这个字幕的过程中,有三本书给了我很大帮助,一本是杨沫的原著小说《青春之歌》(1962年12月北京第1版,1990年10月辽宁第11次印刷,共678页),一本是中国电影出版社的《〈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1962年7月第1版,1964年7月北京第2次印刷,共449页),还有一本是青年出版社的日文版《青春之歌》(1977-1978年出版,我参考了其中上册的人物介绍内容)。 除了原著小说和中国电影出版社的专著,由于影片是多次穿插时事来揭示时代背景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我也查了一些历史背景知识,作为字幕中的注释。老实说,作为一部风云激荡的时代电影,缺乏足够历史知识的观众是很难真正体会到影片角色和历史真实人物的行为和情绪的,我想这也是这些年来这么多人喷《青春之歌》和十七年文艺“意识形态味道太重”的原因。当下盛行小资产阶级的娱乐审美,体制内也存在着阻挠人们去深究历史的力量,以至于许多人的历史素养异常浅薄,连最基本的史实都能看歪了或者对有关历史一无所知,也就不可能同情当时人民的苦难和沦亡之痛,无法产生共鸣。如此看来,经常嚷嚷“意识形态味道太重”终归是一个掩盖自己认知浅薄和匮乏的最佳托辞,是对这个时代和体制的有力讽刺。

以下是作者杨沫谈及自己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的一篇总结文章,大家可以看看当时的情况。接下来还会有选择地分享这部电影的导演、摄影、配乐、主演写的创作总结文章和当时的评论文章。

林道静的道路——杂谈电影《青春之歌》的改编 ( ◎杨沫,本文原载于《中国青年》1959年第21期)

一 现在的青年人再不容易看见这样的人了:他面带饥色,瑟缩着两肩,腋下夹着几本旧书或者一个小小的不值钱的包裹,然后来到旧书摊或者典当铺,好容易卖得或者当得几个钱,买几个烧饼,拿回家来叫挨饿的孩子吃上一顿,或者自己到小饭摊上吃个半饱……“九一八”后,这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在那内忧外患、黑暗重重的旧社会里,这样失业落魄的知识分子是很多很多的。他们的生活惨况给我的印象很深,而他们精神上的状态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当他们只是为个人的衣食、为家庭的温饱或者为个人的生存而奔波劳碌的时候,他们的精神是忧郁、苦闷的,是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也是繁琐卑微的。许多青年时代奋发有为的人,大学或中学一毕了业,一走到社会上来,失业的痛苦,家庭的牵累,个人前途的黯淡,穷愁潦倒,就这样丧掉了一生。而另一些人呢,他们幸运地遇到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的景况就变得大不相同。一个人一旦有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一旦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想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那么,他不仅思想变了,行动变了,而且精神状态也会与从前大大不同。他会从繁琐卑微、只为自己渺小的生存而劳瘁的状态,变得开朗、愉快、襟怀磊落;他把个人的命运与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后,他的生命也自然变得充实、巨大起来;他从个人的小天地中跳出来了,他就不再为个人的衣食(名利)、个人的前途而担忧,他的目光不再落到个人身上,却落到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上——而他们的幸福、人民大众的幸福也就变成了他自己最大的幸福。这些感受和认识在小说《青春之歌》里,我是贯穿进去了的;当我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的时候,也贯穿了这些思想和感受。

电影剧照:在北戴河边漫步时,余永泽赞美林道静“你比娜拉更勇敢、更坚决”,这是本片的一大伏笔

电影《青春之歌》是通过林道静的个人命运、通过她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来构成全部的故事情节的。当林道静不甘当封建地主的俘虏,不甘当官僚特务们的玩物而企图个人奋斗的时候,她不得不遭受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不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到处碰壁,最后无可奈何地投入余永泽的怀抱,可是他却又是那样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于是当林道静在年夜里,正凄惶悲痛无可奈何的时候,卢嘉川出现了——他以党的使者的身份出现了。他告诉林道静,一个人只有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出路。这种思想认识,在小说里原是有的,但在改编剧本时,尤其在导演同志的启发帮助下,就比较原小说鲜明得多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其结果不是走余永泽、白莉苹的道路,就是走林道静投海自杀或者苦闷彷徨、抱恨终身的道路。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 但是社会不同了,时代不同了,共产党已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党像冬日的太阳出现在青年人的面前,把正在苦闷中的青年指引到一条多么光明、多么健康、又是多么宽广的道路上。从此以后,林道静的精神状态变得大不相同了,她不再为个人的出路而发愁,她不再去幻想什么个人的“独立自由”,她所关心的不再是个人的命运,因为这个命运已经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这样,因为有了党的引导,因为有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所以以后不管林道静再遭受什么样的打击、挫折,她却再不沮丧、再不悲伤。她有力量有勇气面对强暴,面对一切无耻的引诱,甚至面对死亡也能毫不动摇。她为什么能够这样?这就因为她心上有一个党,她身后有无数握紧拳头的群众,这就是因为她的生命不再是她一个人的,而是把它和无数的生命联结在一起。

电影剧照:余永泽在海边巨石上朗诵雪莱的诗篇《致珍妮:回忆》,林道静被这位“浪漫文艺骑士”迷住了

根据以上的想法、意图,电影里的林道静是不是比小说里的林道静更坚强一些?那倒不是。我只是企图把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依照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表现出来。林道静——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尽管有缺点,尽管还很幼稚,但因为她的道路走对了,她的生命就会变得坚强,就会发出动人的光彩;而那些走个人主义道路的人呢?尽管白莉苹有鲜衣美食的享受,尽管余永泽在做“学者”“教授”的美梦,尽管胡梦安、戴愉之流穿着漂亮的西装,从外表看,也像个人样,然而这些帮闲、帮凶的人们,哪一个的身上不发出一股叫人作呕的腐臭?所以叫青年同志们应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我在改编剧本时是十分注意这个问题的。 以上是我改编电影《青春之歌》的主要意图。同时还有这样一种想法——和写小说一样的想法:叫青年同志们看看过去人们的生活和斗争。人是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只有亲身经历过了,或者叫青年同志们又看见了过去人们的痛苦生活和先进的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他们才会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才会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基于这种想法,电影剧本在这方面比起小说来不是削弱而是企图有所增强。而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导演和演员同志们的加工创造,影片比小说似乎还有所丰富。

电影剧照:林道静留在杨庄小学教书,带领学生们朗读叶圣陶的儿童诗歌《萤火虫》,严峻的时代和阶级矛盾正在这看似平静的氛围中逐步向她靠近,并震荡她的三观、重塑她的人生

表现党的伟大崇高;表现知识分子只有跟着党走才能找到光明、正确的出路;表现“九一八”后青年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这是小说《青春之歌》的主题思想,同时也是电影《青春之歌》的主题思想。不过因为二者表现的手法不同,因之取材也不尽相同。 二 当《中国青年》和《文艺报》讨论《青春之歌》的时候,也正是我改编电影剧本的时候,因此能够及时广泛地吸收了各方面有益的意见。这不仅使我改编电影剧本获得不少裨益,而且对我今年又把小说修改一遍的工作也起了非常有益的作用。无论是电影剧本的改编,或者是小说的修改,我都是吸收了许多同志的意见,循着这样三个方面来进行工作的: 一个是把林道静思想发展的脉络理清楚,使得她的成长、发展更加合情合理,并且要加强她思想上的自我斗争(这点电影里做起来不大容易,小说则比较做得多一些)。电影里增加了学生南下示威卧轨那一场戏,其目的就是要叫林道静亲眼看到这一壮举,并给她的思想以启发。后面增加定县农民收割麦子那一场,删去小说中的小学生闹风潮,而改成现在这样——农村革命斗争的场景,其目的之一也就是要叫林道静看到农民生活的悲惨,看到群众力量的伟大,看到党在农村中的力量,从而使她受到较深刻的阶级教育,对她以后被捕、受刑、坚贞不屈的一连串的行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他,像年夜的白莉苹公寓里流亡学生聚会一场的悲愤气氛的加强,卢嘉川对林道静的许多谈话内容的变动,也就是为的使林道静的思想成长更加合理、更加使人信服这一点。

电影剧照:卢嘉川被捕后,林道静伪装成风流小姐在街角张贴共产党“五一”宣传单

在讨论小说的时候,有不少同志都谈到知识分子没有和工农结合这一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客观上的原因——时机条件还不成熟(知识分子比较大量接近工农还是“一二九”以后的事);另一方面也确是我主观上的原因——因为我个人这方面生活的缺乏和认识能力的限制所致。因此,电影里增加定县割麦斗争和林道静黑夜替江华送信这一场戏的另一个意义(小说里增加了七章,专描写农村阶级斗争和林道静所受到的严峻的考验和教育,电影则因为长度限制,无法做到),也就是想把知识分子和工农打成一片,并在工农当中受到锻炼、教育这一种思想意图表现出来。同时这样写也还有另一种好处,那就是整个电影的背景差不多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范围,增加了农村革命斗争这场戏,可以使整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观众的视野都会宽广一些。这就是剧本内容比起小说变动较大的第二点。 第三,电影和小说都要改动的地方是,林道静入党之后对革命所起的作用问题。原小说对林道静入党之后的描写有点儿停滞了。因为前面党对她作了那么多的培养教育工作,到后面她就应当有所作为,应当更坚强有力些,否则就会感到这个人物缺乏什么东西似的,感到不满足。她缺什么呢?就缺的是她对人民的贡献。所以,这部电影虽然只能写到她入党为止(后面“一二九”的大场面是作为虚场而出现的。不过在这场戏里就已经暗示她将成为“一二九”时的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暗示她将会成为一个坚强有为的人),不能把她入党后的作用再写下去,不过如果能够再拍一部影片,专门描写“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时候,我是准备大大加强林道静的作用,使她为党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的(小说的修改已经加强了这一点)。

电影剧照:林道静因轻信叛徒戴愉被捕,想霸占她的国民党要员胡梦安限她三天内“自首自新”,在郑瑾、王晓燕一家帮助下,林道静乔装成男子逃离北平

电影剧照:在定县农村教书的日子,林道静目睹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虐剥削、参加了麦收斗争,这帮助她进一步洗去了小资产阶级的思想

当然,一部小说改编成一部电影,不可能只是我以上所说的这一点变动;零零碎碎,为了适合电影的特性,许多地方都有了改变。但改编的主要内容却是集中到如何弥补小说的缺点,如何能更把林道静这个人物塑造得合情合理、有血有肉,如何把城市知识分子的革命斗争尽可能地与农村革命斗争联系起来。不过因为水平的限制和时间的仓促,做得还很不够,因而使得改编的剧本本身还存在许多缺点。幸而由于导演同志和演员同志们的再创造,尤其是导演同志们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才使得剧本中的缺点得到不少的纠正。譬如时代背景、时代气氛这一点,影片就比小说或者改编的剧本都好得多。这就是因为导演同志充分利用了电影这一视觉艺术的特性,使得影片从不少角度弥补了小说或剧本中的不足之处。 最后,我要谈一点作者的心情或希望。请看过这部影片的青年同志们,好好思索一下林道静这个人物的遭遇吧!请看看她所走的道路吧!假如你在寻找幸福,那么,请你想想什么是人生真正的、最大的幸福,然后,再去寻找你的欢乐和你应当寻找的一切吧。

电影剧照:再次入狱,经过一年多在监狱不屈的斗争和同志们的营救,林道静变得更加成熟,她终于入了党,宣誓要终生为消灭剥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 ★ ----------------------- 扫码关注

 3 ) 修订版·自制详解字幕第6部:1959年《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详解字幕首次发布于2020年12月7日 【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自制详尽字幕第6部】1959年彩色故事片《青春之歌》,本想在次年同样的时间发出修订版,但因为学业和实习影响,所以一直拖延至今。2021年12月上旬到今年1月上旬,我对原详解字幕的样式做了调整,修改补充了部分注释,对所有时间轴进行了调整。本文就为发布这个修改版。


(一)字幕版全片观看

微博(含某盘链接):

//m.weibo.cn/5445337343/4725119493342486

AcFun在线播放:

//m.acfun.cn/v/?ac=33079537&sid=7f7cb436292d299b

另外,在公众号窗口发送“青春之歌”4个字,即可获取文件。


(二)影片基本信息

片名:青春之歌

片长:2小时36分钟

种类:彩色故事片

上映年份:1959年(十周年献礼片之一)

出品方:北京电影制片厂

原著小说作者:杨沫

编剧:杨沫

导演:崔嵬、陈怀皚

副导演:田炜、刘春霖

摄影:聂晶

美术:秦威

作曲:瞿希贤

录音:蔡军、王泽民

化妆:孙月梅

服装:孙竦

照明:赵新鸣

剪辑:傅正义

制片主任:胡其明

演奏及合唱: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合唱队

演奏及合唱的指挥:李德伦、秋里

主要演员

(角色名……演员名)

林道静……谢芳

卢嘉川……康泰

李孟瑜(江华)……于洋

林红(郑瑾)……秦怡

余永泽……于是之

戴愉……赵联

王晓燕……秦文

胡梦安……张逸生

白莉苹……马晨曦

俞淑秀……赵玉嵘

余敬唐……韩焱

李芝庭……葛存壮

许宁……罗锦麟

崔秀玉……孙凤琴

侯瑞……张亮

警官……曹增银

魏老三……邵华

刘大姐(刘亦丰)……林东升

王教授(王鸿宾)……史宽

王夫人……王人美

赵毓青……李雨农

伍雨田……黄非

伍仁贵……赵子岳

李洛贵……李建国

王老增……杜德夫


(三)字幕截图


按影片出品的年份算,本人到这部作品发布时已经完成的详解字幕版作品有22部,分别是:

1956年黑白评剧艺术片《刘巧儿》;

1957年彩色故事片《不夜城》;

1958年黑白故事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1959年彩色故事片《聂耳》《林则徐》《青春之歌》

1960年彩色故事片《红旗谱》;

1961年民族舞剧彩色艺术片《小刀会》;

1963年黑白故事片《红日》;1963年彩色科教片《小太阳》;

1964年彩色故事片《舞台姐妹》《白求恩大夫》;

1965年彩色故事片《特快列车》、黑白故事片《烈火中永生》;

1970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红色娘子军》(样板戏电影)、革命现代京剧彩色艺术片《红灯记》(样板戏电影);

1971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白毛女》(样板戏电影);

1972年革命现代京剧彩色艺术片《奇袭白虎团》(样板戏电影);

1975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草原儿女》(样板戏电影)和《沂蒙颂》(样板戏电影);

1976年彩色舞台艺术片《百花争艳》、1976年彩色故事片《青春似火》。


本号其他自制字幕版电影链接

自制详解字幕第1部(修订版):1959年彩色电影《聂耳》

自制详解字幕第2部(修订版):1959年彩色电影《林则徐》

【自制详尽字幕NO.3】1964年彩色电影《舞台姐妹》

【纪念白求恩逝世81周年】1964年电影《白求恩大夫》自制详尽字幕版

【修订版】1964年电影《白求恩大夫》自制详尽字幕版

【自制详尽字幕第5部】1965年彩色故事片《特快列车》

【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自制详尽字幕第6部】1959年彩色故事片《青春之歌》

【自制详尽字幕第7部】1965年《烈火中永生》

自制详注字幕版经典电影第8部:1963年《红日》

[修改版·附完成台本和歌谱]自制详注字幕电影第9部:1976年《百花争艳》

自制详解字幕版电影第10部:1956年新凤霞主演评剧电影《刘巧儿》

多少伟业付烬灰 | 自制详解字幕电影第11部:1957年《不夜城》

自制字幕第12部|定要烧毁黑暗的旧世界:1971年《白毛女》

自制字幕第13部|1970年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影评兼自制字幕第14部|革命要从根上扳:1960年彩色故事片《红旗谱》

自制字幕第15部|1972年现代京剧电影《奇袭白虎团》:为人类求解放粉身碎骨也心甘

自制字幕第16部|1975年现代舞剧电影《草原儿女》:哪怕卷地起狂风

自制字幕第17部|1975年现代舞剧电影《沂蒙颂》:军民情谊重如山

自制字幕第18部·中英文|1970年革命现代京剧电影《红灯记》:无产者一生奋战求解放

自制字幕第19部·1961年民族舞剧电影《小刀会》

增强版自制字幕:1972年样板戏舞剧《白毛女》

自制详解字幕第20部:1976年彩色故事片《青春似火》

修改-自制字幕第21部:1958年《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自制字幕第22部|新中国第一部载人航天电影--1963年彩色科教片《小太阳》

修改版自制字幕:1965年黑白故事片《烈火中永生》


本文到此结束,欢迎关注本人微博@旌旗红、微信公众号“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4 ) 林道静一生的三个“英雄”

杨沫著的小说《青春之歌》被改编为电影,在五六十年代的荧屏上,可谓也创造了一个及其不错的票房。影片讲述的:一方面是以女主角林道静的思想变化作为主线,讲她是怎么由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一名无产阶级斗士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以路过她生命中的三位男士为主线的感情历程。之所以题目对他们用了“英雄”一词,虽不乏浪漫也确实是有理可循、有据可考。
首先是,北戴河波涛汹涌的夜晚,余永泽——“传奇故事中的勇士侠客一般”出现了。他奋起救下跳海寻死的林道静,给了她活下去的温暖。林道静是被家庭包办婚姻逼得逃出投奔她表哥的。没想到她表哥已不知去向,却被学校里的教员利用,起了歹意。生命无望的她,走投无路的她在此刻,遇到余永泽,真乃幸事。不管后面怎样,起码这第一位救了她的生命,称得上“救美英雄”。
原著里有关于林道静心理的一段描写:“当他俩一同在海边的沙滩上徘徊、谈话着。林的心里渐渐充满了一种青春的喜悦,一种绝处逢生的欣幸”。
林道静是喜欢文学的。余永泽跟她谈文学,使林道静觉得余永泽真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当时林道静是没有什么人、什么地方可以依附的。余永泽的家里在当地恰好有势有财。而他本人,素来小心谨慎,处事稳健,还善于辞令。他给这位第一次看上就爱上了的姑娘,无论心里上还是物质上都提供了绝对的保障。
到后来,林道静离开北戴河来到北平。这算是她的第二次出走。为了不屈服于苟且偷安的学校政策,压抑自己的爱国之情,她离开了。在这个时候,她已经遇到了卢嘉川,感受到了他那与众不同的感染魅力。也是卢嘉川使她从懵懂中明白了,不愿受压迫的人儿,就算手无寸铁,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宣传爱国,唤起人心。
来到北平,找工作处处碰壁的林道静,被余永泽给与的爱所感动,与他同居。因为看到过封建家庭所带来的痛苦,母亲的境遇是那么悲惨。所以在她心中,是否结婚并不重要,只要是真心就行了。同居后林道静的生活,如果仅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是很美满的了。起居不愁没房子,吃饭不愁盐米油柴,老公还特会心疼体贴自己,哄自己开心。攀上了胡老,老公前途也越来越光明。可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林道静此人本身,是渴望自由,不甘平凡的生活,关心国事、有强烈爱国心的一人。随着除夕夜晚,魏三大伯的闯入,点起了第一次导火索,使林道静外出意外重逢了卢嘉川,慢慢慢慢的,在这些具体问题中,林道静和余永泽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不可调和。
用小说里的话说,就是:“迷人的爱情幻成了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退去了它完美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来了”。
林道静觉得余永泽不像他以前所想的那么美好,他原来自私、平庸,只重琐碎生活。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时间面前已全部消失。
那么,余永泽呢?他苦心经营的温暖的小窝,眼看女主人的心往外飞着,无法阻挡。他也只好选择了让步。二人的结局,实乃志不同道不合。民族危亡的关头,只爱文学实在无法满足女主角心中“英雄”的形象。
另外一位,同样的北大学生、革命青年卢嘉川,在林道静的心里萦绕了许多年。从初始的启蒙到重逢的开导,林道静对于革命,对于共产党,对于所处的社会形势等等一切理解,卢嘉川都可说功不可没。他有爽朗的谈吐,潇洒不羁的风姿,诚恳、机敏、活泼、热情,更重要的是,他爱国,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保全一己者。他有作为,他站在学生运动的前端,领袖般的让人敬仰。在再也不是那个初来乍到,已略有成熟的林道静心里,这才是她真正的英雄。甚至为了革命,为了救祖国人民于受苦受难中,他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林道静为了这位英雄是那么的义无反顾。虽然直到离开余永泽,得不到卢嘉川的消息,她才直面这份感情,肯定的说自己以前不懂爱。对卢嘉川这样的人,她才是爱。
如果说卢嘉川对林道静指出,参加革命是为了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而不仅仅是为了逃避自己平凡的生活,去当一个了不起的英雄。那么,江华的出现,才真正的、更实际的点醒林道静,要接近农民、了解农村。革命工作不能脱离人民。因为林道静之前的理解里,革命是知识分子的事,没想到原来工人、农民,更广大的无产阶级都拥有革命的力量。
江华,原来就是北大的李孟瑜。他是大学生同时也是工人。比起卢嘉川来,他更稳重,更有城府。不过,他是那种很容易被淹没在人群里的人,不会特别出彩,扎眼。但日久相处下来会发现他踏实、有魄力、坚毅果决,会有很强的依靠感。那个时候,只不过林道静和李孟瑜没有相识的机会。否则,她就会知道,当时领导学生运动,像卢嘉川这样的人物并不特别、罕见。而江华此时出现在农村教学的林道静面前,也再合适不过。她需要更成熟的人儿来指引、相伴。林道静和江华在一起是做了许多革命的具体工作的。发动、组织农民搞麦收斗争。被捕后不投降屈服入狱一年。出狱后继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续领导学生运动。李孟瑜对于林道静,与其说英雄,倒不如直接叫归宿。
做女人难,做有理想的女人更难。不同时期,在林道静生命里出现的三个不同的英雄,也未尝不标志着林道静思想历程的三次转变: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向党靠拢的申请共产党的积极分子,再到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共产党,无产阶级斗士。林道静从家里出走那天,绝没有想到自己只是依着自己的心来走,会走的这么远。不做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不做靠别人养着的娇妻,不做单纯的书虫或女明星,不做投降叛敌的叛徒。其实,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样柔弱的一位女子,会有这么坚强的心。

 5 ) 时代美学

改编成电影的《青春之歌》,大红大绿的色调,很有年代感(色调倒是让我想到了最近看的《爱乐之城》)。首先,很容易便会将书中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不得不说,善恶两面的分化过于明显,余永泽真是够猥琐。演员总体上年龄都偏大,像卢嘉川王晓燕江华林红一幅叔叔阿姨气质。当然,最重要的主角林道静,乍一眼看过去觉得有点老气,可随着剧情推进,她的一颦一笑却是灵动的,特别是那一双大眼睛很符合林道静的感觉(电影中多次特写林闪光的眼睛)。然后就是剧本了,可以看到剧情删减很多,进展匆忙,明显是在观众都将小说看了的基础上进行演绎的。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将林道静举报晓燕姑姑的剧情删改了,可见电影想要抹去林道静的“污点”,将其无限放光明的企图。通过对二者的对比,比较直观地感受到了影视与文字演绎的区别,电影是很难将一些幽微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但是却有其独特的画面语言。中心思想的话,其实好像没什么可供提出来褒贬的,想到贺桂梅还是戴锦华提到的说把顽强抗争的林红改成了继承其丈夫的遗志,其实是对女性主体性的贬低,倒是观察得很仔细。而受诟病的所谓“打着革命的旗号谈恋爱”的色彩在电影中也进行了最大程度上的淡化。总体看来,电影的“政治正确性”更高于小说,而电影展现的时代的美学价值值得如今的我们反思和挖掘。

 6 ) 几点感慨

1. 别人说风就是雨,女主角全程情绪主导、永远热泪盈眶,没有一点独立思考。道德直觉和同理心是有的,脑子呢?更别提办事毛毛躁躁不周全,常常累及他人,自己倒总能脱身。可能是圣光附体总遇贵人吧。

2. “种地的人没饭吃,织布的人没衣穿”的反经济常识逻辑确能呼唤人的朴素情感。基层自治、自给自足、阶层平等的神话虽美,但幻灭时真是伤痛。不知道今天是否有人敢说,农民工没房住,富士康工人没iPhone,所以我们要如何如何。

3. 当反抗者变成当权者,“不得不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威权的逻辑和手段,今昔对比,讽刺地相似。

4. 没有火车实名制和各类联网登记系统的时代,搞革命难度真低。放现在抓她林老师真是手到擒来。

5. 想当党员要做牺牲,单这一点就是最有效的过滤器。在当党员赢面独大的今日,再谈纯洁性有点可笑。或许也只能标志出“与现实是否和解”吧。

6. 胡适一拨人被黑出翔。不过即使如此,也让人感觉到“为和平时代的文化传承做功课”是值得尊敬的。为当下,或是为未来,都是值得尊敬的选择。余少爷所说的“少谈主义,多做具体问题”反讽般地中肯,至少读了两本苏联小说就自认马克思门徒的女主是该好好受受教,把脑子清醒一下的。念及此就想到本科时遇到的一些善良有余思考缺位的毛左同学。

 短评

像林道静那样的女青年还有吗?像这样的电影还能拍出来吗?还敢拍出来吗?个中人物选择,概为彼时青年各自取舍,却值得当下大学生做一番重新解读。形势不同,环境不同,人也变了,精神面貌更变了。何去何从,何舍何得,仍需仔细辨量。

8分钟前
  • 邓一南37
  • 力荐

当年没把小说看完,实在读不下去,以为看电影会好点结果也一样,如今总算是把它都看完了,感觉更像是一部打了鸡血的伪成长小说。问:林道静怎么能在群众中脱颖而出成为后备党员?答:她是女主!

11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还行

片子由于年代感,自然不能被我们这个时代真切了解,那就从硬件去看,一是画面,构图没得说,舞台剧范式,算不上惊艳,但是厚重;二是人物,片子两个半小时,流浪汉叙事模式,一个人连起一批人,不枯燥,这就是本片当下的本体价值。

13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拍的理想化了吗?现在看是的,可是过去看不是。如今谈理想,谈牺牲,谈追求,好像是在扯淡,是我们聪明了,还是内心不再纯净了?那个年代的青年有叛徒,有汉奸,但是也有一批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也正因为此,新中国才有这批人建立起来。谢芳演的一板一眼,貌似话剧感、脸谱化,可是我认为,那个时代的他们就是如此。林道静的成长与进步,是每一个受压迫者在迷茫中获得重生的过程,这是林道静的青春之歌,同时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觉悟的青春之歌。在狱中林红讲的那段故事,可歌可泣,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从容与豁达,是那些苟且偷生者不理解的。有人信仰神,所以他认为生命可以永恒;在那个年代,信仰共产主义,所以这些可爱的人永恒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战无不胜的。

17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每个热心爱国献身革命滴文艺女青年你都伤不起~

2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其实林道静这样的角色是很自私,很不靠谱的。高中毕业,单纯地想在旧社会寻找独立。遭遇挫折,就退回余永泽的温暖怀抱。只读了几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小说,就以为了解了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门生。听了几句卢嘉川的鼓动,看到学生运动,连和余永泽商量都没有便参加地下工作。根本没有想过家人的想法和安危。当然,余永泽本身也有问题,典型的小资想法,处处钻营,只想保全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鸟。当然,这只是针对影片的前半部而言。林红的登场,让整个影片飞升了一个层次。尤其是踏着国际歌,走向刑场之前的那一段,让人对共产党员心生敬意啊……

25分钟前
  • 推荐

近三小时的片长,场面宏大人物关系复杂,但也因此显得冲突不够集中。谢芳的第一次惊艳亮相,主观展现一群青年奔走呼号逼蒋抗日的革命热情,塑造了多个血肉丰满的银幕形象。在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上先后出现多个对她有着深刻影响的男人,所幸影片并未全然回避其中若有似无的情感纠葛。@资料馆

2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放到现在就是一部大女主的我戏啊。红色革命在抗日情绪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背景之下蔓延开来的个体化。也是意识形态驾驭整部片子的呈现,真的太单调了。

3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青春之歌》里面的余永泽拒绝革命,阻止革命,给革命带来损失,他虽然令人反感,但是还不能定性为敌人;而戴愉在被捕之前是个极左分子,被捕之后不久就叛变革命,给革命造成严重的危害,它才是凶残的敌人,它后来得到可耻的下场,是必然的。

33分钟前
  • 平治齐修
  • 力荐

#资料馆留影#近3h的修复版,属于那个特定年月的革命浪漫激情,关于那个早已消逝的老北平,以及理想主义女战士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动人的故事,诗意的画面,精彩的编导演(谢芳的眼睛太灵光了),出场人物真实可信……堪称一部无可挑剔的红色电影,青春成长与革命人生衔接得如此清新自然。尽管时代每天在变,但有些宝贵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无论哪个时代的年轻一代,都该勇敢走自己的路,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惧怕而心向光明希望,以一腔敢性的青春热血去抗争压迫,照亮腐朽与黑暗。ps,致敬老一代影人,缅怀今年去世的秦怡老师,《五月的鲜花》和她的林红真是全片的点晴之笔。20220629

34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开头和余永泽聊天水打过来浸湿脚的镜头很惊艳,看得俺精神一振,结果三小时后发现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开场10分钟的那个镜头=。=

36分钟前
  • 阿草
  • 还行

“你参加革命,是为了人民大众,还是为了摆脱你小资产阶级平淡无聊的生活”

37分钟前
  • Obi-
  • 推荐

林道静的眼睛,北京大学。个人身世的悲惨境遇和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如何变为对社会和时代洪流的体认与自觉,描写得不算细致,但前面的年轻与稚拙倒刻画得很好。大时代的动人心魄,需要回到现场去体认,这个现场却也是双重的(讲述神话与神话讲述)。经由这部超级文本,我们也许能回到这个双重现场。

41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孔庆东说:满街甫志高 遍地余永泽。可是林道静,你还记得未名湖畔的张中行吗?

43分钟前
  • 空思
  • 还行

虽然难免带着时代政治色彩,但是林道静为了理想不断成长的经历还是让人振奋。老胶片的色差很有feeling~ with六。

45分钟前
  • 廢匪肥·老🐰
  • 推荐

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一场浓厚的革命励志大作吧,林道静给我们提出了在战乱的年代怎样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样一个命题,那就是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

50分钟前
  • 崔泡泡
  • 推荐

可以说是很真实的小资GM自传了,放在新民主主义GM背景下怎么看怎么有点不对味,如果不是农村戏份的存在可就真是全员小资了:利己的小资醉心享乐,自Y派小资只管读书,狂热型小资直接变节,至于GM的小资,GM文学读过,GM口号喊过,然后GM行动就是散步、贴标语……

55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女角当然是最强点!谢芳光彩夺目自不必说,连居配的秦怡也有感人至深名场面。至于三位男性,康泰和于洋的角色对女主影响极大可对观众而言缺乏感染力,因为正义凛然地过于单维雷同。反倒是性格趋贬的余永泽,因于是之那话剧范十足的演法而显得十分别致突出!虽然于自己后来表示不够满意,感觉塑造的有些过火。此角原型是杨沫前夫张中行。其本人倒是颇为坦然大度,“五十年代她出版了《青春之歌》因而出了名,不少知道我的读者认为其中有些事是影射我;我的室中人则更进一步。说是意在丑化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却没有在意,因为一,影射是高位人的常有想法,我无位,就不该这样想。二,可能也见于小说教程,是为了强调某种教义、是可以改造甚至编造大小情节的。最重要的是三,要明确认识,这是小说,依我国编目的传统,入子部,与入史部的著作是不同的。”

5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革命比当姨太太刺激。意识形态色彩太浓,角色脸谱化,选演员也是。极多地方太拖沓。

1小时前
  • 菲利普
  • 还行

大场面调度纯熟,革命题材的大跨度体现在时长和面面俱到的共革命。把时间聚集在抗战时期的几年,空间横向扩展延伸,按照共的革命路线为线索,铺垫了女性意识和革命意识的觉醒,展开城市和乡村的多个空间革命反抗。建国后的三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电影的书写的明显区别,鲜明的视角主题和精神,长时间铺垫树立人物,让目的明确的人物不单薄。从建国十周年献礼来看实在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1小时前
  • Kiyok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