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HD中字

主演:塔-内西·科茨,埃尔维斯·考斯特罗,理查德·道金斯,帕蒂·史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2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4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5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6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4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5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6

 剧情介绍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纽约图书馆》将观众带到了世界最大的知识宝库之一的幕后,这个图书馆是一个包容的文化交流和学习平台,每年接待1800万读者,线上访客3200万人。在曼哈顿、布朗克斯、斯坦顿岛地区散布着92个图书馆分部,致力于为这个复杂而繁华的大都市的所有居民提供资源。影片审视了这个传奇机构是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适应数字化革命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是多面的,从位于第五大道的庄严宏伟的总部到分布在城区的各个分部,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项目和目标群体。图书馆的功能远不止借书,而纽约公共图书馆通过讲座、社区工作、为孩子而设的工作坊以及为找工作的人而设的培训课程,造福所有人。这部纪录片展示了图书馆是如何用书、音乐会、讲座、课程等多种方式教化读者,激发学习兴趣、传播知识并巩固社区联系。唐人街1871全力扣杀爸爸妈妈我爱你都市女孩第二季吉尔莫女孩第五季木棉花开时我和“叛徒”老爸难兄难弟神墓2020无悔追踪王志文版染色这就是我死亡笔记1:前篇大浪淘沙张学良将军Voice3狼鹰布拉格恋人上帝的国度伴你到永远爱妻国语版钢铁苍穹折翼蝴蝶异形:人族的统治方向济公三斗吕洞宾璀璨的珍珠[普通话版]渡鸦之间恋爱与友情之间侠义小青天东邻西舍第二季风流少年唐伯虎永远是我的女孩拔河最后机会大学第五季刁手怪招恋与偶像第二季龙虎新风云空中浩劫 第十二季

 长篇影评

 1 ) 怀斯曼以“墙上苍蝇“视角观察人类文化圣殿

197分钟长的纪录片《纽约公立图书馆》,由面向公众的讲座和演出、不同社区分馆的日常运作、读者或游客在馆内的不同状态、图书归还分拣系统的机械化流程,以及馆内高层开会讨论资金来源和图书数字化未来等部分组成。这些全面立体化还原公立图书馆社会职能和内部运转的素材,分散于片中各处,时常是在一场非常有意思的名家思想公开课片段后,跟着进入满足观众好奇心的馆内工作细节,让观众也能在看似乏味的日常中,跟着馆员去思索如何应对数字化的未来。

早自1967年第一部纪录片作品《提提卡蠢事》,将镜头对准收容精神异常罪犯的麻州桥水州立医院开始,怀斯曼就通过其标志性的“盯在墙上的苍蝇”方式,持续性的观察和拍摄美国各种公共机构,在此工程中成长为举世闻名的纪录片大师。这种方式表现为让人佩服的长期耐心跟拍,让拍摄对象对摄影机镜头的存在变得习以为常,就像不会理会墙上苍蝇一样,转回关注自己面前的琐事,从而传达出相对客观的真相。今年87岁的他,在刚收获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之后,就剪辑完成与前述名作一样宏大的《纽约公立图书馆》。

有观众觉得这么长的篇幅,又有着这么多有趣部分,干嘛不剪成纪录电视节目呢?可在怀斯曼看来,他的电影长度取决于主题的必要性,“我觉得做纪录电影比为公共电视频道拍节目有着更大责任,因为被拍摄对象给予了我拍他们的许可,我就理应尽可能地将他们的状态呈现出来。最终的长度也理应与自己好几个月持续跟踪付出的辛劳成正比。“

一般提及纽约公立图书馆,都会指第五大道上众多地标之一的那座,古罗马式的对称外立面、内部的华丽吊灯、5300万册藏书的巨大概念,都成为游客到大苹果观光的到此一游景点之一。而论功能实用性,它远不止对纽约市民方便,短暂滞留的游人对哪块领域感兴趣,也可以到阅览区办理临时卡,在长条桌子上查阅研究。我就曾因对美国各地黑帮是如何建造起拉斯维加斯的历史感兴趣,而在内部查阅到多本相关书籍并找出重要历史资料。

而面向公众的名家讲座、不插电演出以及兴趣读书会,则为图书馆带来了强大的用户粘性。怀斯曼就为不能身临其境的观众带来多场分享会的精华,有关于犹太人在纽约是如何发展起最广范围熟食店生意并凝固成社区的历史回溯,有摇滚歌手埃尔维斯.科斯特洛讲述自己在歌中玩弄文字游戏的技巧,有朋克教母帕蒂.斯密斯推自己新书的发布会,还有一群花甲老人分享对加西亚.马尔克斯名著《霍乱时期爱情》的个人见解……所有一切,能让没机会生活在纽约这座世界中心大都市的观众无比艳羡。

而当镜头转向分布于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斯坦岛的92家分馆时,我们发现即便在这座全球人种最混杂的都市,族群依旧依着本能对“舒适地带”的需要,而在图书馆这一公共机构中,塑形成某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别风景。皇后区图书馆的黑人会持续讨论种族隔阂问题并展出族群肖像画,而Downtown唐人街图书馆里的华人,则是孤苦伶仃前来需要学习基础电脑知识的老人。这或多或少应和着一位馆员对新时代图书馆的定义,并不是只关于书,而是关于人。

即便图书馆为了数字化现实,而将越来越多的图书扫描、排字、上线,怀斯曼也坚信未来图书馆的物理化存在依然是必须的。比如纽约公立图书馆的资助单位就遍布各个领域,他们需要把各自的科技、文化和艺术知识,找到最合适的空间去传达,去教育和影响读者。而人们对聚集在一起分享智识、讨论议题和欣赏演出,是永远有需要的。

 2 ) P-P-P

趴草地上读Artémisia女性漫画奖作品。封面透露了主人公,即便我用NYPL挡住了书名。想法致敬怀斯曼。他的纪录片《书缘》是讲NYPL的故事,影片从各个视角旁观了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和社会意义。全片没有演员的表演,没有导演的叙事或提问。记录客观到出镜的馆长、作家、艺术家、捐赠人等等大人物没一条字幕介绍,但是纽约人知道他们是谁。

纽约,各种族群和理念的杂容之所。这里没有人否认阶级的存在,即使学校不教。底层的无力翻身和上层的紧张恐惧是贫富差距的一体两面。片中对此毫不讳言。非裔开店找白人进货,进货价格总是别的社群高上很多,卖给别人的哈尔曼蛋黄酱三块多,卖他们六块多,此乃经济生活层面。技能层面,亚裔老人语言不灵,一把年纪窝在唐人街出不来,电脑使用没人教。认知层面,揭竿而起的马尔科姆埃克斯对于非裔社群来说就像耶稣一样;而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他是暴民。可行而知很多受到了压迫和孤立的“暴民”除了给城市犯罪统计添加数据以外无路可走。他们得活。

影片第一幕慈善基金会负责人直言社会结构中差异的存在,宗教信仰和生存状态均处于弱势的这群选民被政客们放弃了。于是公共图书馆成为了各阶层间差距弥合的载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一点不容易。

我们熟悉的PPP出现了。个人小额捐助和志愿服务的不用说,可敬的公民责任。两块大头:政府拨款和社会资金注入。私人捐赠是基于对图书馆工作量的了解,政府拨款则是私人捐助加上的杠杆,反过来政府拨款引发的公众关注又吸引到更多社会资金注入。透过NYPL开会的影像,我们能看到他们面对的困难和国内PPP项目运营方差不多——财政拨款不懂也不愿意相信预算数额,拨款不到位民营投资者亦会动摇。不同之处是纽约同行设法盘活了全局。

#巴赫悬空古怪指##IllinteracyJH#

 3 ) Index

没到过纽约,更没去过纽约公共图书馆。不过这片看着看着,突然想起来原来就是灾难片《后天》里的那座图书馆——末日降临,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被困的人们烧书取暖,而其馆藏取之不尽,烧之不竭,可谓避难天堂了。

出现在《后天》里的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总馆,Stephen A. Schwarzman building,古典建筑的外形很有辨识度,面朝第五大道,横跨W 40、41、42街。

一位朋友说这片拍得像“写论文”一样。当图书馆中的非裔、华裔先后被呈现,接下来的片段拍残疾人时,感觉一点也不意外且顺理成章,仿佛看见导演在写“受惠于图书馆的弱势群体”之类的二级标题。

看了这片,我感觉好像自己也可以依葫芦画瓢拍纪录片了。因为感觉怀斯曼拍得很规整:空间上是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比如地点(路牌、建筑名、活动海报)——里面人在干嘛,环境,特写——建筑物外的大环境(纽约的消防车真是多啊)。比如三次在某大厅(Celeste Bartos Forum)举行的作家对谈,都以大厅圆形穹顶的画面开始,这仿佛就是一个分节符式的标记。

因为这种规整性,看的时候就忍不住记下来每个片段的地点和主题。在发达的网络时代,片中几乎所有的公开活动都能搜到信息:时间、地点、人物,我也在下面的梳理中写上了这些信息。不过也因此意识到,虽然怀斯曼常常给出地点信息的特写,但却从不标记片中的人名。虽然我作为观众能意识到有一张反复出现的带眼镜的微胖面孔是图书馆的大boss,也会好奇那些演讲的作家、学者的名字,但也只有自己去搜才能知晓。这也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吧。

片子拍摄于2015年9月初至12月初。剪辑完成于2016年11月10日——特朗普当选总统的两天后。怀斯曼说他在制作期间没有想过特朗普,但片中的图书馆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反特朗普的,特朗普的种种举措完全与图书馆体现出的精神背道而驰。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片子是具有政治性的。

片名Ex Libris是拉丁语,意为“藏书票”。就是一张印有图画和书的所有者名字的小纸片,贴/夹在首页,提醒借书人书的主人是谁。但与纪录片更相关的是,Ex Libris的字面义为 from the books,即 from the library。怀斯曼在采访中解释说,这个取名思路跟的At Berkeley和 In Jackson Heights是一样的,表示片子并没有展示发生在这些地方的所有事情。

但是从观众的角度看,3个多小时的片子已经非常包罗万象和面面俱到了。(还有什么是他没拍到的吗?)虽然能看出是有几个线索和板块的,但还是不明白内部的各个片段是如何结构的,为什么内部顺序安排是这样的?

之前我已经知道他在拍摄时不预设结构和观点,片子的结构是在剪辑过程中浮现(emerge)出来的。但并不知道原来他会先一个个地把每段素材都剪个遍,然后再考虑结构。

How do you figure out how to structure the film?

The structure makes it or breaks it. I don't begin to think about structure until I've edited all the sequences I think I might use.

You edit the sequences one by one and then try to fit them into a structure?

One by one, yeah. Then the structure emerges from the process, because I don't have the structure in my head over here and the editing of the sequences over there.

The structure emerges from where I think I'll try to start the film. I started Ex Libris in four different ways. Then I thought, I’ll try Dawkins. As soon as I saw the Dawkins sequence, I thought, “Okay, that works for me.” It’s trial and error.

感觉他这种完全是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和不想辜负被拍摄对象提供的任何信息的态度。(我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 > < )但这也正是一些人对他的批评所在吧?不知道批评者们的意思是不是:如果素材不经筛选,那这何以成为电影/纪录片,而不是一张体验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免费门票、一本素材锦集?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不过首先怀斯曼肯定是做出了筛选的,他肯定有放弃了的素材、以及选中的素材中被剪掉的部分。(我猜测他对素材的筛选主要是择优和去重吧?)其次至于电影/纪录片是否需要更多的创作干预以及如何干预,我也不知道。

不过电影一定要充满创作的巧思吗?是不是“电影”或“纪录片”有那么重要吗?

就我看这部片子而言,怀斯曼的鼎鼎大名和周围人对他的欣赏,是这种虚荣的东西让我有耐心去仔仔细细看完(其实也是捡起来又中途放下,第3遍才终于看完)。而看的时候吸引我的是图书馆本身的丰富性:你看到有人在读那些奇奇怪怪的书(纽约的地质、独角兽),可以查到祖先的家谱。还有其中积累的历史: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的报纸和图片。人们手头在干各种事情。那一张张的面孔,外貌、表情和衣着各异,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他们的专注或走神,都有种吸引人的魔力,让我有好奇心。最重要的是,看完后我觉得自己可以从中获得实际的好处,片中展现了图书馆提供的各种资源,有的是身在国外也能享有的,比如那些讲座对谈的视频音频,可以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在网上找到。这部电影成为我的NYPL入门索引,给我打开了一扇资源大门,以后我可以继续挖掘、利用它。这种好处,对我来说也非常有意义,不亚于看了一个“艺术性”很高的电影。

当然,片子这么长,也有不少走神的时候。所以另一个问题是,一定要这么长吗?

怀斯曼说,他不想受制于电影工业制定的时长规则,这种规定是偶然而随意的。

My films have the length I think necessary for the subject. I feel a greater responsibility to the people who have given me permission to film them than I do to a television network. The final film needs to be a fair representation of the experience I had in spending 6 to 12 weeks at a place and then studying the rushes during the year of editing. Some subjects are more complex than others and I try not to simplify the film in the service of meeting the arbitrary needs of the television industry.……The film is completed when I think I have done the best I can with the material I have.

他不想为压缩时长,而去简化复杂性和牺牲丰富性。他在那么长的拍摄、剪辑期间所观察、体会到的,他都想呈现出来,否则觉得对不起拍摄对象。(这么说真的感觉像是做研究和写论文了…)

可能在怀斯曼看来,重复和冗长并不是一个问题。长的地方,可能恰恰是他觉得好的地方,要给你看?而重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制,每次的重复在角度上会有所不同,形成更细致丰富的层次?也许看他的东西就是得沉得下心,慢慢看吧。

老实、不花哨、有诚意,这不是非常好的纪录片创作者的品质吗?至于判断和喜恶,可以交给观者。

怀斯曼这种做片子的方式,很多人将其形容为“墙上的苍蝇”、真实电影 (Cinéma vérité)。但怀斯曼却说他很反感这种形容。他曾经造过一个词“reality fiction”,因为这个词是由两个完全矛盾的部分组成的:真实和虚构。

所以,他既似乎秉持着一种非常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又反对“墙上的苍蝇”这种定义,为什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不过是截取了河流在一小段时间里的一个断面而不是全体?)他到底怎么看待自己的片子?

对于每段素材,他考虑三件事:

When I'm editing, I have to think—whether it's true or not is another matter—that I understand what's going on in a sequence in order to decide, one, whether I want to use it; two, how I want to cut it down, because inevitably it has to be shortened; and three, where it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structure.

关于画面与声音的关系:

Sometimes the images lead the words and sometimes it’s the words that lead the image. In the film At Berkeley, there are many meetings and sequences where words lead the images, but the contrary can also happen, as in La Danse – Le ballet de l’Opéra de Paris.

图书馆的关键词:教育、机会、开放、包容、社区、数字化。

看了这片子,确实被种草了NYPL,也惊叹于它提供的活动内容之丰富,以及分享之慷慨。它的一些线上公开资源,远在异国的人们也可以享受到,比如Library Talks Podcast //www.nypl.org/voices/blogs/blog-channels/podcast。感觉如果生活在纽约,就算是城市贫民,只要好好利用图书馆,也完全能成为精神和文化上的富翁。


🎤📚Books at Noon. 20151014. 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作者)介绍自己成立的理性与科学基金会在做什么。关于science is the poetry of reality。Astor hall里站满了听众,他们的面部特写。

🏛️ 电话咨询。两个图书馆接线员的交叉平行剪辑,形成有趣的节奏。同时,随着交叉剪切的进行,镜头越拉越近,让观影者无形中更加注意听他们说话的内容。

非裔女接线员:“古腾堡圣经暂时无法借阅。”

瘦瘦的白人男接线员:“我看到你有一本书未还,叫《与丧亲之人相处》。”

报出读者借的各种书名。“不,我不会说西班牙语,你需要说西班牙语的人吗?稍等。”。

独角兽。“我的古英语不太好,不过大概的意思是……”

🏛️ 一个女人想要查出一个姓赫尔佐格的犹太人是从奥地利哪里移民来的,馆员告诉她可以怎么查移民资料。

🈺️ 图书馆赞助人的会议。图书馆馆长(President)Tony Marx(2011上任至今,他在这部纪录片里还会反复出现)讲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这是Andrew Carnegie带给图书馆的理念。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资金一半来自公家,一半来自私人。私人慈善基金带动政府的资金投入,反之亦然,形成良性循环。300万纽约人家里没网。

🏛️🧩 The Lionel Pincus and Princess Firyal Map Division. 主馆的地图部,但片子里没人在看这里收藏的古老地图。读者们的特写,他们在电脑上看什么:谷歌地图、肺癌论文、关于抢劫的新闻剪报、顾客诈骗投诉、玩游戏。

📍 Jerome Park Branch。非裔女老师(?)们指导小孩们做作业。

🎤📚Conversations from the Cullman Center. 20151008. 历史学家Christopher L. Brown 和 Rudolph Ware 对谈,主题是European Powers, Islamic Movements, and 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 NYPL for the Performing Arts,Bruno Walter Auditorium,20151029。女钢琴家Carolyn Enger演奏Ned Rorem(1923-) 的 Piano Album I。片子截取了长达100多秒的演奏片段,镜头固定不动地拍钢琴家的上半身,你只能静静地听音乐,而这段也确实很好听,以至于镜头切掉时我甚至有点意犹未尽舍不得。

🚶‍♀️🚶Bronx Library Center所在的街道景象:路边坐在长椅上打电话的黑人、水果摊、飞舞的垃圾。

📍 Bronx Library Center. 5th Annual Job Expo. 20150916. 各种机构的招聘宣讲会:消防队、建筑工地招女工、边境巡逻队、NYPL技术连接部、军队、健康中心。

🈺️ 图书馆管理团队开会。怎么拉钱做项目,应该怎么花钱。

🏛️ 报刊阅览,里面收藏着19世纪以来的报纸,可以看旧报纸电子版。

🏛️ 图片馆藏(Picture Collection)。馆员告诉艺术家们如何利用这里收藏和分类的图片进行创作。

🏛️ 网络服务(Internet Services)。形形色色的上网的人们。

🎤📚20151014,犹太学者Ted Merwin 谈新书Pastrami on Rye: An Overstuffed History of the Jewish Deli in America。讲犹太人开的熟食店(Delicatessen,简称Deli)所起到的文化作用。

🎤📚Live from NYPL,20151016,曾获格莱美奖的音乐家Elvis Costello谈新书Unfaithful Music & Disappearing Ink。完整视频://www.nypl.org/audiovideo/elvis-costello-paul-holdengräber

中部

🈺️ 图书馆开会。digital inclusion。

🎤📚Books at Noon. Astor hall, 20151021。非裔诗人Yusef Komunyakaa回答是否自认为是政治诗人?

📍 Chatham Square Library(位于曼哈顿华人街,1911年起开始提供中文馆藏借阅)。附近的街景:繁体中文招牌。教中老年华裔学电脑,有人说粤语。(馆藏:如何得到绿卡,中文dvd,免费英文课)

📍 Andrew Heiskell Braille and Talking Book Library(有声书图书馆)。一位女性教盲人用手指识读盲文,她熟练地给予各种指导,想当然地认为她是“正常人”,直到导演给出她的面部特写,看到她闭着眼睛,才发现她也是盲人。还有别的盲人在学打字,导盲犬在一旁静静等待主人。一位残疾人向其他残疾人们讲如何申请福利住房

🈺️ Mid Manhattan Library。员工会议。一位工作人员说:Libraries are not about books, that’s a lot of people think: it’s a storage place for books. No. Libraries are about people who wants to get knowledge to them, and that can be done by books and by many other ways. It’s very much about learning, long-life learning, a whole generation. ……A library reflects what is necessary in the city.

📍 Bronx Library Center。Music@NYPL presents. 20151107. 室内音乐组合Double Entendre Music Ensemble的双簧管、巴松管四重奏。听众中有黑人、残疾人,看起来都是不富裕的人。

📍Schomburg center for research in black culture. 非洲未来主义艺术展unveiling visions: the alchemy of black imagination,October 1st, 2015 - January 16th, 2016。

🎵🎹 NYPL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20151119. 口头艺术家(spoken word artist)Miles Hodges朗诵诗歌What's in a man:“The only thing she hates more than me are mirrors/ The only thing I hate more than love is not being in it”

🈺️ 员工开会。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书会,几位中老年读者发言。

🈺️ 员工开会。digital inclusive city.

🚶‍♀️🚶Bryant Park(主馆背后的公园),坐在椅子上的和躺在草坪上的人们。

🎵🎹 NYPL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给聋人做戏剧手语翻译的人Candace Broecker Penn。两位观众分别用愤怒和恳求的

NYPL Library Services Center Bookops. 图书扫描电子化。老照片分类。归还的图书被送到流水线上自动分拣归类。

📍Parkchester Branch. 馆员开小会。课外数学老师讨论与孩子相处的经验。数学改革后家长们都很头痛,少儿图书中数学书和数学教师用书的借阅量增加。

📍George Bruce Branch. 位于Harlem区,很多读者都是非裔。一个非裔小姑娘要借书,但是她没有任何证件。外借热点设备,一个月有6G的流量。老年人们在跳舞。

下部

📍Westchester square branch。6-8年级学生免费课后项目,创新实验室。机器人编程。

Schomburg center 成立90周年庆典。中心主任KHALIL GIBRAN MUHAMMAD的发言。

🚶‍♀️🚶主馆外的人们。

母亲们带着幼儿一起唱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 Berg Collec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查阅原始文献的人们。

🈺️ 员工开会。讨论如何对待光顾图书馆的流浪汉们。馆长boss说:“I am not an expert of this topic but I’ve been a New Yorker my whole life and one of the things that you notice is the way in which we who are not homeless keep our distance from the homeless. The library is a place where we don’t keep our distance.”

🏛️🧩 Rare Book Division。古腾堡圣经。版画、照片、欧洲手稿的导览介绍。中世纪德国画家Albrecht Dürer的作品The Rhinoceros(1515),葡萄牙国王收到一头犀牛,准备进献给罗马教皇,船在地中海遭遇风暴沉没,Dürer在纽伦堡听到这消息,画成了版画来当新闻报纸卖。伦勃朗在妻子去世后画的自画像,不同于之前的自画像中开心的形象,这幅画中的画家形象比较内省。

🈺️ 员工培训。让每个分馆各个部门的员工们看到图书馆的big picture,明白工作的意义。

📍 Andrew Heiskell Braille and Talking Book Library(有声书图书馆),为有视力障碍的人提供免费的有声书。录音室里,一个男人在朗读纳博科夫的《黑暗中的笑声》,监制的女人让他重读了一个句子。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在给装在蓝色盒子里的有声书磁带(?)贴标签(?)。

📍Jefferson Market Branch。阅览室的人们。一位非裔(?)女性在给听众讲19世纪美国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以及各方的不同解决方案。马克思是一种,George Fitzhugh是另一种,中间是林肯。南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比如,George Fitzhugh认为奴隶制社会比自由社会更好,slaves without masters 北方工人就像没有主人的奴隶,没人照顾他们,给他们吃穿,而南方已经找到了解决劳资矛盾的办法,即奴隶制。约翰·C·卡尔霍恩也持同样的看法。Richard Hofstadt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1948)。比起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谎言的南方奴隶主,自由主义者和激进的社会主义者之间有更多的共同点。

🚶‍♀️🚶万圣节(?)游行。这段是看片时唯一感觉突兀的地方,不明白为啥放这个片段。

🎤📚 Live from NYPL,20151006。Patti Smith谈为什么她喜欢法国诗人、小说家Jean Genet(1910-1986) 的 The Thief’s Journal (1949)。完整版视频://www.nypl.org/node/319935

🚶‍♀️🚶主馆外的街景,包括擦鞋匠。

🈺️ 同样是在举行Live from NYPL的大厅,只不过是在白天,格里·奥利瓦,图书馆设备总监(director of facilities),介绍fix it now项目,讲2015、2016年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设施维修工作。

🈺️ 开会。讨论有限的预算下,如何分配用于购买电子书、纸质书、研究用书的资金比重,以及购书种类,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A:电子书借阅等待期长达四五个月,尤其是流行小说。电子书借阅量增长了300%。可根据借阅需求针对性地购入电子书。B:纸质书和学术研究书咋办?A:纸质书中会加大对幼儿教育类图书的投入。研究用书比市民用书更加容易筹集到资金。B:我们可以买畅销书,而且借阅量也会很高,但那样就没钱去买我们想要推荐的书,还有十年后会绝版的书(积累库存书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而畅销书在图书馆之外的地方还是容易找到——虽然这对没钱买最新的畅销书的人不太公平。

布置宴会场地。

🈺️ 2015年11月图书馆董事会会议(board of trustees meeting)。介绍Schomburg中心所藏的Phillis Wheatley (约1753-1784)诗歌,Wheatley是美国第一位得到出版的非裔女诗人。她出生于西非,7岁时被贩卖到美国波士顿为奴。董事会照集体照。

🚶‍♀️🚶Stephen A. Schwarzman building外,在卖艺男子的萨克斯旋律中,坐在阶梯上的、拍照的行人们。

🎤📚 Live from NYPL,20151013。非裔作家Ta-Nehisi Coates谈他的新书,非裔社区中邻里间的暴力。完整版视频://www.nypl.org/audiovideo/ta-nehisi-coates-khalil-gibran-muhammad

Public eye 展览。看展的人们和他们所看的照片。

🈺️ 员工会议。如何与政府打交道,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传递信息,寻找双方一致的交叉点。

📍Macomb’s bridge分馆(位于黑人社区Harlem,距Schomburg中心步行20分钟)。镜头里出现了U.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的广告born in the Philippines - proud American。非裔社区居民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位馆员希望年轻人能走进图书馆,但不能强迫他们。一位在学校工作的非裔女性谈到自己和丈夫都是成长在单亲家庭,父亲缺席,现在他们努力不让自己的孩子走老路,如果父母整天工作12小时,孩子就没人陪伴,现在很多孩子6点就在学校外徘徊,因为父母早早去工作了,晚上8点多才回。一个头发发白点男子说自己在图书馆里自学电影和剧作。一个中年男子讲自己点祖母开点商店是如何倒闭的:她的供货商给她的供货价格比其他人高;他们爱吃的鸡翅价格很高。女教师批评McGraw Hill出版社的历史、地理书中对奴隶制的轻描淡写,形容黑奴以immigrant workers的身份来到美国。

🎤📚 Live from NYPL,20151116。Edmund de Waal 谈新书The White Road(中译本《白瓷之路》)。完整版视频://www.nypl.org/audiovideo/edmund-de-waal-paul-holdengräber

 4 ) 关于图书馆的一些记忆

【这不算影评,只是随笔】

在腾讯视频上看完了三段纪录片,也翻了一些豆瓣的短评,发现是上海电影节播放过的片子,大家褒贬不一。

电影院有时候并非是一个看纪录片的好地方,我清晰的记得我上一次在电影院看纪录片是北京电影节or欧盟电影节的一个做吉他的店铺的纪录片,确实大屏幕当前会加重纪录片本身的空白感。在家的时候如果突然不讲话马上会盯着画面看,怕错过镜头中拍下的别人家的图书馆的模样。

没有去过纽约,看镜头中的纽约公共图书馆似乎是一幢古老的建筑,而身后是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在夜晚熠熠生辉。纪录片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其含义,一是图书馆的功能与人文,二是公共机构的职能与责任。或许一定程度上,正如有一些评论所讲的,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宣传片,我开玩笑说这是一部给私人投资者看的——图书馆的钱花去哪里了的要下一笔钱的招股书。

图书馆里,书是最主要的资源,但纪录片本身讲了许多人,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理念,还有参与活动的人本身的故事:比如原来手语表演者会在话剧、戏剧等表演中用自己的首饰和情感来传递表演者的情感,比如亲子之间关于读完书写作业的互动,比如图书馆该怎样对待流浪汉的问题,比如图书馆的活动室里围坐着十几个人讨论爱情,桌上放着他们每个人的名册,比如图书馆如何面对数字化社会,图书馆提供数据接收器借用服务,比如图书馆里的图片部储存着这个城市一百余年的记忆。这些事情我似乎从来没有想过。

纪录片本身触动一些的心声。

想起来第一次去图书馆应该是小学三年级左右,那时候我还不是一个近视眼,图书馆在小学旁边,很小,记得图书在三层或者四层楼,一层是洗手间,二层好像有一个报刊阅览室,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大爷每天去看报纸,那是2003年左右的事情,我还没有接触到除了学校计算机房里的内网之外的互联网,那时候我们叫那门课“微机”。图书馆的阅览室不大,可能有三四个书架,借书交一点押金,每个月好像有几块钱或者几十块钱的阅览费。年少的我兴趣有点奇特,三年级的时候喜欢看历史,读了汉武大帝和光武帝的传记,清楚地记得各两大厚本,好像这种书还是不外借的,我就站着看完了一些感兴趣的,已然不记得都看了什么情节,也不知道是不是正史。也看一些好玩的,课本上提到元曲,我去看西厢记,去看杜十娘,也未必能看懂情情爱爱。

后来,看书累眼睛,不借了也不看了,带上了小二饼。再后来读高中的时候寒假里找同学,坐着火车去省城里的联合书城,有6层高,一起看书,一起买书,在书架下一呆就是一天,这一去来来往往就三年。那或许就是我高中的学业外的图书馆吧。

后来,小城的图书馆搬迁了, 跟政府一起迁到了新开发的地上,不知道还有人烟么,尤其是还有老大爷和孩子去么。

读大学以后,七年的时间里只呆过学校的图书馆,喜欢人大的图书馆,因为椅子舒服,睡觉暖和,泡图书馆的时候找座位一定跟别人做对角线——这样的桌子基本上不会有情侣光顾,曾经多次碰见一对儿博士情侣,两个人肉麻到让我每次都后悔出现在座位上。后来懒散了些,懒得找座位,常年在图书馆大厅的沙发上看一点书,或者忙的时候就躲在四层或者五层没什么人翻阅的古籍或者论文的书架空隙里,一坐地上就是一天。大一的时候还在行李箱里放了十几本书——那一年图书馆的计算机有个bug,我的读者卡分类错误,本科生一般能借10本,我的权限高了几本。那时候看的很多是小说,或者社会学,或者人类学,是真喜欢,吭吭哧哧可以看完社会学的教科书,上千页的那种统计调查方法之类的,经常在图书馆的新书上溜达眼神,寻找哪个是感兴趣的新宠。人大的图书馆不大,早上要早起排队,经常绕到了旁边的静园。后来开发了在线选座系统,可以锁定座位,可以悠哉吃个中区的胡萝卜包子再去泡着了。

研究生的图书馆最多的时间应该是睡觉,中午无宿舍可回,就在图书馆的沙发上平躺把脸盖上睡觉,不喜欢光,不喜欢声音,常年身上带着耳塞和眼罩。也在考试周老老实实坐过图书馆,但椅子真的不舒服,坐不住——太硬了,木头椅子真的是图书馆里最反人类的设计——我喜欢老板椅,舒服暖和。多数时候更想在图书馆里趴着。

图书馆都有一种类似库本区的东西,人大的库本已经不记得是否去读过书了,可能在地下一层,北大的叫闭架区,可以借阅但要写小条子,把图书编号给管理员,然后在前台等几分钟,图书从其他楼层的工作人员检索后送来,挺有趣的。

读书的时候也逛过一些所谓的独立书店,三联韬奋(美术馆附近)书店装修之前(最近重新开了)也去过,只记得嘈杂的咖啡厅和一层很窄的小座位满满都是看书的人;不喜欢万圣,虽然很多人喜欢那边,但每次去都觉得有商业气息扑面而来,并且那边的咖啡有一种是加高度酒要点燃的——作为一个村里人,我怕了;前段时间逛街路过西单图书大厦,四层的样子,每层都有人在读书和买书,但工具性的书居多,没有少年的时候联合书城那种知识的感觉,只是在促销区捡了两本便宜的英文书回来摆着;也去过言又几,但是是去听讲座的,姚洋讲改革还是讲农业,已经记不清了,之前学土地问题的时候看过一些他的文章便去了;也去过page one,但不太懂里面的情调,找英文版的治国理政拿给我法文——真看不懂系列;还去过西西弗书店,但好像知道这个书店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日历。虽然这些书店有的更好的承载了文化交流活动的职能,但这种文化本身跟消费绑定,适用范围就小了许多——毕竟正价图书跟当当的满200减100相比我更喜欢当当,更何况更多时候我更爱kindle unlimited借阅。

现代人许多时候周末去咖啡厅读书或者看剧,或许只是不想呆在家里,也或许只是不知道有一种地方叫图书馆。

一直没有去过国家图书馆,读书的时候认识的学长去了那里工作,朋友圈的几张照片是我对这个地方的唯一记忆。工作之后总觉得心灵不安宁,便找到了附近的首都图书馆。图书馆很大,人也很多,通常在周末下午过去是能找到座位的,上午我选择慵懒的自然醒。图书也挺新的,可以看到一些2019年出版的书在订购中,也应该有一些2019年出版的书已经在架上。

首都图书馆有一些像纽约公共图书馆,但也有很多地方不一样。首都的是事业单位,财政部投资,文化局对口管理,一年采购书的钱是员工经费的一半,加在一起一年政府支出一个亿有余,至今读书办卡的有几十万人,日均人流量有上万人;纽约是公共机构、私人投资,有一些慈善基金会的支持,纪录片里讨论了多种多样的花钱方式。首都也有活动,但多数是少儿活动,一个月成年人能看的活动据观察不超过2场,有的还要报名在线预约锁定人数;纽约的活动要丰富一些,也承担了一些社会责任,比如教提升技能、如何找工作,有一些社区功能。首都的孩子在图书馆应该是读课外书,大人在图书馆很多看的是职业技能是学习;纽约的孩子在图书馆学编程、学数学,课改的时候图书馆数学书借阅量上升,想必首都的孩子学习都在补习班。首都的藏书历史几十年,或许不一定有人大图书馆丰富;纽约的藏书上百年,连剪报都有百年历史的。纽约讲了很多数字化建设,首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不错,比如能够查到其他区或者分馆的藏书,比如有一些电子资源——虽然刚刚好奇试了下知网好像只有2017年以前的内容。

首都图书馆最好的一点是可以直接进入,虽然每层都有保安巡逻,门口有安检机,但不要求刷读者卡或者其他证件,除外文、古籍、库本外,随便看(不值钱的书随便看)。有的时候去的早了点,赶上午饭时间,楼下都是外卖小哥送来的餐,扶梯旁的空地上有三五个人在席地而坐吃饭。开水房里有饿了么小哥或者其他穿着厚厚的骑电动车专用厚裤子的大叔在打水,有时候成对还能听见他们聊几句天。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翻别人还的书,从里面找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也看看这个城市的人都在干嘛。

有时候我常常想,人大的图书馆开放了会怎样——当然现在人大都刷了闸机,我需要先解决如何回去的问题。毕业之后没有邮箱保留,而在荷兰交换的时候发现学校的老师二十年前是学生,她的登记邮箱是她做学生的邮箱——而且还在用还能用。旅行的时候转过不少图书馆,国内的偷偷进过高校的,靠同学跟保安刷脸皮,记得上交大的一层有咖啡厅和全家,那是我最羡慕的地方,人大北大都是点外卖的生活,还经常面临小哥找不到楼送不到折腾来去——廖凯原楼还是凯原楼。国外的高校图书馆都是开放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代尔夫特的和洪堡大学的。洪堡大学看到了中文书,代尔夫特是一个很艺术的地方,一排到顶层的书架,一个旋转楼梯;洪堡大学的朴素很多,但很有学生气,有人在沙发区轻生讨论着什么。

看了首都图书馆2018年的工作报告,//oss.clcn.net.cn/clcn/uploads/file/201912/191218_141850_1191.pdf,觉得挺有趣的,但又在想,去哪里能给图书馆采购建议,或者能在这个城市的一砖一瓦的建设中发声呢?或者至少了解更多这个图书馆、这个城市的建设者的目的与心声,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去呈现、表达和沟通。

就写到这里吧,纪录片的价值在于传递时代和思想,启迪思考。

 5 )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对公共议题产生兴趣大概最早来自自己对社会非常肤浅的理解,一方面对公众抱有理想和希望,另一方面觉得对实际很不满,不满于公众的狭隘和短浅。现在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轻视别人的视域、见识说到底和种族歧视没有区别。前段时间还和L老师谈到一种开放平台建立的可能性,这个想法最近也有变化,搭建平台当然重要,扩大视域当然重要,但它背后公共意识和见识的建立其实非常难,就连学校教育恐怕也只能做很小步的努力。

理解中国社会要回去看宗族社会、看乡村社会,看它的逻辑,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一二。但是如果想做改变,哪怕是一点点,也绝非一两代人能够完成,它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公众的、公共的力量。所以天职是什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想没有必要把终极的希望寄托在公众上,必须要在更加超越的目标之上建立自己对公众议题的态度。

 6 ) 小白对此片的些许感想

此片作为今年上影节我的开场片,我对它的观感是复杂的。

1.超乎我对纪录片均有旁白的既定理解;

2.超乎了我对博物馆功能的既定理解;

3.通过这部片子作为载体,看到了西方第一帝国的民生、设施条件、优秀的表达欲、各行各业的常规工作;

4.非常喜欢博物馆建造理念以满足功能多元化、读书体会交流座谈、同一段文字手语所传递的不同情绪、内部高层工作会议、先进高端的扫描以及查看技术、照片档案的各种分类法。尤其是手语那段,如同我不在电影院里就在现场被手语老师的情绪一起带动,看完潜意识举起手准备鼓掌;

5.197分钟不安排中场休息,实在考验观众的膀胱能力,并且好几次我忍不住开小差,差一点睡着。认为时长控制在150分钟左右会更好:

6.镜头的处理太随意,会晃眼;

7.上海每年有电影节,又是初夏的好季节,很自豪很享受。然而观影群众的素质仍然有待提高,迟到、随意大声讨论、垃圾不带走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提高国民素质软实力仍是任重而道远。 最后,6月16日13:30上海科技影城这场的同声字幕切换得非常棒,实力过硬啊!

 短评

公共机构如何搞钱、如何用钱。基于社区分布,自然而然侧重黑人议题。剪辑表达出Patti Smith也好哈莱姆黑人大爷也好同样是公共舞台上的一员。图片馆以前没听说过!题材所限开会谈话过多观感有些疲惫仿佛我也参加了一年份的领导例会(人家开会都不玩手机呢)机械工作类场面的调剂再多点就好了

2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Venice2017# 百科全书式的纪录片作品,事无巨细地观察与展示纽约公立图书馆的各种方面的社会功能,并讨论图书馆的未来形态;同时也在地理上展示其分馆。虽说不及雷乃「全世界的记忆」有那么深刻的文化分析,但恰好与今年戛纳的博物馆电影「广场」形成一个有趣的对仗。

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一句旁白都没有。作为一个借书、参加新书沙龙爱好者和去过上海图书馆20个以上分馆的读者,我对片子里展示的各种图书馆可以做的工作都有了解,我看到的并不主要是很多人说的“图书馆除了藏书还能做什么”,而是那些枯燥的开会片段展示的“他们怎样讨论把图书馆办好这件事”。

12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怀斯曼的电影会透过仿佛互不相关的事件和聊天来传达人文关怀,这点就足够让人喜欢并且一直看下去了。“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存储书本的地方”,看到最后还有些许感动,哈林区的图书馆里人们在抨击课本传达的错误信息的同时,也说“生活在这个街区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可以来这里了解一切”

1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HOC DOC很叫座的片子,由一串谈话会议和图书馆一些列的mini lectures片段组成,印象最深的是开头的richard dawkins阐述无神论, 纽约犹太人族群史,南方右派对自由劳力的诡辩,和最后结尾处Harlem区的黑人们讨论德克萨斯对黑奴史的gloss over。信息量巨大。总之去纽约又有一个点要踩了。love NYPL.

18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这里收藏全部期号的纽约时报,有各种动态狗狗的图片,分布庞杂的图书馆分馆,但这里的核心不是书,而是人。图书馆工作人员开会讨论运营的各类事宜,尚博格中心在这里庆祝成立的周年庆典,手语翻译用不同语气翻译独立宣言。每场讲座台下专注的面孔,草坪上或坐或躺悠然的人群,所谓精神才是这里的君王。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晨早的好时光,睡倒一大片。有些部分挺喜欢的,人们其实越来越需要图书馆,不仅为了书。

23分钟前
  • vivi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展映】多方面展示了纽约公共图书馆与分馆为大众提供的广泛资源:招聘讲座、免费技能培训、历史照片报纸搜寻、小语种服务、残障服务、儿童机器人培训、数字化努力…让人大开眼界,重新理解图书馆功能,深刻领会到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充斥大量枯燥冗长会议与讲座,无数次昏昏欲睡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看怀斯曼的作品总能感受纪录片的尊严和创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感,无论是激烈的社会议题,还是对公共机构的拍摄,镜头间充满着平静的力量。用三个小时展现“世界上最美好的场所”台前的迷人和背后的运作机制,巨大的信息量缓慢流露,知识分子、民众、机构负责人,让这里成为一座伟大城市不可或缺的存在

30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显然是一部比《国家美术馆》拍得更好的作品,只是本片镜头对准图书馆,少了展示各种名画作为看点,会让很多观众觉得更无聊。但恰恰是少了这种额外的看点,它作为一个纪录片才更加纯粹,导演的意图也显得更清晰。

35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Fantastic idea yet hard to take in China.有意思的几个点1公私合营的运营方式,基金会吸引市政,市政增加私营利润.2.手语表演者的互动,小孩编程体验,盲人看书4.是否该接纳睡觉的人5.黑人社区问题6.《霍》读书会7.纽约文化活力与上海阶级固化

36分钟前
  • Lauren与海
  • 推荐

图书馆超越了借书功能,成为了市民思想交流沟通中心,成了淡化政府色彩的市民参与社区建设、曝露社会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市民广场。豆瓣简介写的很好。

3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早八点半满场的上海影城,市民文化水平是不是要看齐扭腰市。

40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到最后疲态尽露,转场都变成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影像,一次又一次重复。差不多是四条线:1)知识分子的演讲;2)对于纽约社区的关怀;3)关于得到资金赞助的讨论和努力;4)(也是最弱的线)传统意义上对于图书馆工作的想象,分拣书籍和处理借书请求。1最好,其他都有节奏控制的问题

45分钟前
  • Medea
  • 推荐

用直接电影的纪录片方式,来为纽约公共服务与纽约城树碑立传,更像一种包藏预设政治立场的宣传,在图书馆场景中出现的领导、馆员、主讲者与读者,更是精致的演员,怀斯曼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会用目见的「真相」来洗脑的纪录片导演。

49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仅是拍摄,而非纪录

5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D / 三流纪录片,二流宣传广告,一流英语听力练习材料。

5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怀斯曼近200分钟的纪录片巨作无比精彩。时而深入某场具体的讨论/演出/会议之中,毫不吝惜时间般,让一段段精彩的现场呈现;时而退出一步,带着meta的视角,讨论关于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功能、定位等方方面面。

56分钟前
  • btr
  • 力荐

20181006@广州图书馆报告二厅197分钟版

59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怀斯曼近几年作品,但凡看过,没有一部喜欢。作为一只苍蝇,聚焦于老百姓接触的到体制和接触不到的体制是完全两回事。显然这套方法作用于“正面”公共系统,除了接受媒体和影迷终生成就奖式颂词和情怀,就只剩下一张形式的空皮和了无趣味素材堆砌。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