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处子

HD

主演:伊萨索·阿拉纳,Vito Sanz,伊莎贝尔·施托费尔,Joe Manjón,María Herrador,Luis Alberto Heras,Mikele Urroz,Naiara Carmona,Simon Pritchard,Violeta Rebollo,西格弗里德·蒙利昂,Francesco Carril,David López,Julen Berasategui,Lucía Perlado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英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八月处子 剧照 NO.1八月处子 剧照 NO.2八月处子 剧照 NO.3八月处子 剧照 NO.4八月处子 剧照 NO.5八月处子 剧照 NO.6八月处子 剧照 NO.13八月处子 剧照 NO.14八月处子 剧照 NO.15八月处子 剧照 NO.16八月处子 剧照 NO.17八月处子 剧照 NO.18八月处子 剧照 NO.19八月处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八月处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炽热八月,马德里人纷纷外出避暑,将整个城市留给游客和一年一度的圣母节。即将满三十三岁的艾娃来到城里,拉着行李住进短租公寓。她四处漫游闲晃,探访故友、邂逅新人,与朋友河畔野餐、跟邻居狂欢跳舞,恣意地探索这个城市,就像每个初来乍到的旅人。然而,当度假的欢欣渐渐沉淀,不论是放逐他乡的徘徊,或是因街头巧遇前任而被拨乱的心绪,都让艾娃忍不住反覆沉吟,在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里,她该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  宛如侯麦《绿光》的诗意再现,透过贴近女主角的生活脉动,感受马德里随性怡然的城市气息。导演荷纳斯楚巴与女主角共同编剧,谱写出这则属于当代女性的情感诗篇,从爱情光谱扩展至信仰、文化等多元面向,细腻描绘难以言喻的内在心绪,营造温暖而不灼人、缤纷且柔和的旅行书写。僵尸大时代第一份工作最后一个夏天冻结的幸福秘岛2021横冲直撞三兄弟野猫之性感猎人火线第一季九个半星期晴朗的天空开心汉堡店第十四季艾克斯奥特曼剧场版:来了!我们的奥特曼嫁娶两相疑阴目侦信众王驾到关键一票时光教会我爱你第二季仲夏之夜达摩祖师同路前行雪海2015刀锋1937摆脱陷阱:科尔贝比的故事触碰的双手我的青春你来过菜鸟烘焙大赛第四季新不了情1993除暴安良这不是斯巴达南海长城陈翔六点半 第九季萤火虫之恋2013灰天鹅绒上的四只苍蝇黑疯婆子圣母归来秘境寻宝雾宅饮血恶魔有鬼故事花季年华爱之初夜幕女王左轮手枪

 长篇影评

 1 ) 她的被动到主动。

这个电影里,女主角伊娃的饰演者有三处我很喜欢的表演。

第一处是房东告诉她,在写的“讣告”主角曾经写过的文章,他提到那些“出色的女演员们”的前卫,这一点引起了伊娃的兴趣,她放下了手中的水杯,更为关注的去倾听;

第二处是她巧遇自己的邻居奥尔卡,谈及昨晚在路边看过奥尔卡的表演,奥尔卡问她喜不喜欢,她有一个防御性或者逃避性的动作,就是退后了一部更接近回家的大门,并且用手轻轻的抵住;

第三处就是通过声音、剪辑和表演互相完成的,她在电影院门口遇到“前任”,他进去后,她停留在原地,电影里用下一场戏写日记的旁白先剪辑进这场戏的尾声,她有一个转头的动作, 我认为她听见了什么。

这三处表演很微妙,它们在电影中展现了伊娃的境遇。

走上去…卡门

转头

八月的马德里人纷纷外出度假、逃避高温,伊娃决定留了下来,电影没有直接的告诉观众她要做什么,第一个提示就是来自房东先生所说的,那些出色的女演员们演出了一堆“关于活出自我的勇气或者认识我是谁的问题”的电影,而且更为微妙的时候,她的关注被如此提示,但她曾经的职业“演员”在此时还全然遮蔽。

伊娃是一个留下来的人,她没有选择一段旅程,就意味着她是某种意义上的静止,她的第一天是跟随一个陌生游客走进了博物馆,显得漫无目的,在这里遇见了路易斯,路易斯说她被挡在半身像之间,在这里,她被问到有什么计划,她说“没有什么计划”,但同时道出了夏天的完美,“我相信夏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适合做你自己”。在这里她的欲求被浪漫的说了出来。

当天晚上伊娃没有回去,住在了疏远的好友索菲亚家,他们谈及了三个话题:第一是路易斯——“当你消失在大家视线中然后又被找到,这很有趣”,这段话既是点评路易斯,也是在说伊娃和索菲亚;第二是索菲亚的妈妈身份的讨论,这里伊娃的态度埋下了最后她说怀孕了的伏笔:第三则是索菲亚评价伊娃遥远而冷漠,伊娃说自己不冷漠,只是想表达出来。

不同于好莱坞的剧作技巧,通常要一场戏建立人物的性格,但这部电影来到这里,你才能看见关于她的一个模糊的性格,这其实更符合真实的人生,我自己觉得也是另外一种代入感。

电影的前半部分围绕着的话题中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房东应邀为一家杂志写一篇文章,路易斯在写一篇关于巴伦西亚的修道院,索菲亚一直带小孩,奥尔卡是一名演员,且认为这是“天职”,乔是一个烂学校的英语老师,而女主角伊娃无所事事,她在放弃她的职业,她曾经是一名演员。

她在这个停下来的状态中,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此时的状态她非常的被动,虽然社交能力满点,但路易斯、奥尔卡、乔和威尔都是被动遇见的人,被动的去到好友索菲亚的家。在所有的谈话中,她除了和密友索菲亚谈到一点自己之外,她几乎都在回避自己的话题,乔点破了他“你不喜欢谈论你自己吗?”她也有一个很意味深长的回答“现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是她的当下,也是她目前所处的人生。

也包括奥尔卡也问过她,“你现在在做什么?”,她的回答,“我还在找,我正努力”。

河边野餐的计划,是伊娃主动迈出的第一步,她约上了自己认识的人,也穿上泳装(服装意义上),这场戏里,她听了奥尔卡关于冻卵的改变决定,听到索菲亚说“离开好像帮助我做了自己”,这场戏中她的整个轮廓才清晰的勾勒出来,她没有离开过,但也在这,她面对也好,重拾方向也好,仍旧只是下定决定努力也好,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

我很喜欢这场戏

电影走入下半程,她的假期也走入下半程,伊娃先是遇见了“前任”,她放弃了这种被动的联系,第二天去看电影是,主动搭讪认识了两位玛利亚。玛利亚为她做脉轮疗法,三个人还很自然的探讨了女性例假的话题——“你必须证明它不会影响你,不会削弱你”,而后谈到宇宙,这一大场戏很难得,我最不喜欢的那种神神叨叨和生硬讨论全包含在内,但它通过这样一个角色,和之前建立起来的氛围说得自然通透。

女性本身是和宇宙联结的,接下来就是流星雨,这里伊娃更加肯定了自己在静态中寻找自我,“没有必要朝任何特定的方向看,你只需要看到广阔的天空,让你的眼睛习惯黑暗,只要有必要就等”。她比喻自己或者女性就像这些星辰,一个晚上会经历很多,会变热,然后燃烧。

和阿戈斯的认识,是伊娃迄今最最主动的行为,这一天是8月12日,距离8月1日的被动的自己,她已经发生了小小的改变,这场戏拍摄的十分有趣,伊娃出于关心,竟钻过了玻璃挡板(年度最佳动作场面),她和阿戈斯一顿聊天,说自己出生在河对岸,说自己“不知道要去哪里”,说了高架桥的故事,又意识到自己的失态,然后说“我想我要来月经了”,接着又悻悻然后的从出口走掉,这是凌晨时候的是,在这一天的夜晚她又再一次遇到阿戈斯,然后跟踪,然后聊天,阿戈斯也和她一样,是“一个绝望的人,一个被关起来的人”。他们走路去看公寓,阿戈斯向她介绍公寓,都特别的和谐舒适。

影片的高潮来自于在公寓的房间里,她突然的提出来性的需求,虽然放在同类电影中这样的桥段屡见不鲜,但它做了自己的作用,这个需求,包含着全片女性本位、自我、主动三点合在一起,并且我认为是一个主动到“失控”的行为,这个失控,是伊娃的自由。也因此她睡在床上时,不停地呢喃“我想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往往内向被动的人无法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角,也很难被观众代入,他们做出艰难改变时还需要用更为巨大的事件来说服看客,但伊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顺着自己一点一点的做了好像小小的改变,这一点小小的改变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确认。

 2 ) 《八月处子》观后感

首先,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影片,全程的内容是关于如何“成为自己”——女主的那句“想成为真正的人”表达了她的心声。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第74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同样的女性电影,同样的寻找自我和碎片化叙事,一次次的尝试怎样才是真正的自我。 这位将满33岁的女子来到熟悉的故乡的一块新的区域,准备在这里寻找自我。**她所穿着的衣服颜色很好的映衬的

内心状态**: - 搬家的第一天,也就是从旧住所出发来到新家,所穿的是一件循规蹈矩的杏色长袖衬衫。 - 到新家一番休整之后,她敞开了衣服,随后换上了红色短袖,这是代表洒脱奔放的颜色,如同《罗拉快跑》中罗拉的发色——我认为这是她在主动的寻求改变和突破,相同的大红色系上衣几乎出现在她所有“突破自我”或者是“主动出击”的情节中了。 - 这天结束回到了家,她换上了冷色系的纯蓝色短袖,显然,突破自我是没有那么容易的,她躺在床上看书作为一天的结束,这天的她没有朋友,也没有自己。 第二天她漫无目的跟随一名游客来到博物馆,偶遇老友讨论起关于各自对夏天的感觉:老友认为夏天代表的“好混”和“低要求”,女主热爱着夏天,认为夏天最容易达到完美。这其实是镜子的两面,对人生积极和不积极的不同态度。 在遇见邻居奥尔卡和两位乐队成员之后,影片使用**大量动静对比的手法**来使观众抽离出剧情,落入真实,引人思考,如酒吧戏。 后面他们相约去游泳,引出了本片重点——女主认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很困难”,她穿着借来的泳衣站在池塘边犹豫了很久,不敢下水,同行的英国男子过来陈其不备抱起她一下扔进水中,她短暂的惊慌失措了一会儿,便迅速在水里获得了安宁。其实这很好的解释了她自己抛出的问题:只要勇敢踏出舒适圈,虽然可能会短暂的不适和惊慌,但这是成为“真正的人”所必不可少的一步。 后面她确实更加勇敢了,在电影院主动认识了两名新朋友、做了经脉按摩、认识了那名站在河边的男子、酒吧与公寓的经历,她最终成为了真正的人吗?我想这个答案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她如同这部电影的标题,**在这盛夏的八月,她的每一天都在获得全新的感受、靠近全新的自己,如同初来世界的婴儿、如同饱含期待的处女。**

 3 ) 还在马德里

很开心,在夏天来临之际看到了这个电影,我很喜欢这种好像没讲什么故事但又感觉说了很多东西的故事,在胡言乱语间说一些想说的话,可能是这类导演的私心。

室友问我说了什么,我说是讲一个33岁的女人(伊娃)留在马德里度过炎热的八月的前十五天的生活。

故事开始于八月的第一天,第十五天结束。

当你总以为她要和谁发生什么故事时,这一天就结束了,第二天又开始了,是新的相遇,新的故事。很奇妙,和我近来的生活很相似呢,没有想到会这么凑巧,在三月的下旬和四月的上旬,我每天都在认识新的人,像电影里的人一样,联系只产生于这一天的这一段时间,聊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真的是我来到这里来最开心的一段日子呢。

第一天,租到了四面都是窗户和阳台的房子,光线很好。

第二天,搬家买花购物看书休息。

第三天,走走停停,在博物馆遇到了路易斯,是一个一定要在有空调的地方才能呆住的男人。水吧室外的空调是断断续续从某个隐藏的水管中喷出来的水雾,特别搞笑,和对面的男人一样搞笑。窸窣声和细小的水珠隔一段时间就蔓延在他们周围的空气中,打破了谈话的尴尬和夏天的百无聊赖。男人觉得八月的炎热是会让人做不了事情的月份,平常很严苛的事情到了八月标准也变低了。伊娃反而觉得八月是更轻松的季节,可以做到平常做不到的事。

事实上,这一天是她和她的故事,而不是她和他的故事。是一个穿着黄色衬衣和她一样闲逛在马德里的女孩,她看见她一个人看到酒吧表演的节目笑得很开心,她也很开心。她们在同一个表演里笑了,约等于她们在一起笑了。是一场通过别的介质产生交集的相遇。

第四天,因为打不开新公寓的门跑到很久没有联系的索菲家借宿。没有逃避地说到“联系”这件事情上。事实上,关系不是在发生某一件事情之后才疏远的,疏远是一个运动且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处在动态中的一个点 。伊娃很轻松地表达了这样的感受,被索菲说“既遥远又冷漠”。但正因为她的遥远又冷漠的理性好像把本该是情绪和情感的问题转化成一个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你说,我说,如果不说就会更糟糕,得到了这样的共识。

门还是打不开。从1按到5的门铃,五楼下来的奥尔卡就是她即将认识的新的人。是第三天在酒吧表演的女人,她对她说,按这里的5联系我。

第五天,伊娃把奥尔卡那天在酒吧的音乐表演节目重新解构了一番,很无厘头的解释。跳完舞,威尔士们来到了她们身边。

第六天。伊娃约了威尔士们还有索菲和她的孩子去河边游泳,当然也有奥尔卡。是索菲先谈到“离开帮助我做了自己”。乔觉得很有趣,他说分不清到底是因为他离开威尔士来到马德里生活才变成了现在的他,还是因为是“他”所以促使他离开了威尔士。这个问题的确很有意思,真的很有意思。奥尔卡离开过很多地方,她说“离开,像一张白纸一样重新开始,这很容易得到自由,当没有人认识你的时候,你更容易获得自由重塑自己,更难的是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自由”,她更钦佩那些从未离开的人。

没有离开的人不就是伊娃了吗,连炎热的八月她也都在马德里度过的。她的困惑(?)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乔问什么是真正的人。后来我才知道她(或者说导演让她想)是在想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或者说一个母亲。是我认为电影的唯一败笔,把女性的困惑理解成和自己的身体作协调(当然这是一个困惑),在这里只讲述了对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困惑在女性这里只有成为母亲的困惑,太狭隘了。

第七天,是坐在阳台看“街游”的一天。

第八天,在电影院门口碰到了分开了三个月的前男友,导致想看的电影没看成。

第九天,还是去买了电影票,后座的玛丽亚是她这天要认识的新人。

第十天,是和奥尔卡和玛丽亚在咖啡店讨论“对子宫的祝福”的一天。

第11到12天,是去看“圣洛伦佐的眼泪”(流星雨)的一天。她会在隔离屏障里面靠近河边的桥上认识阿戈斯,他会在下班后到这里抽烟,然后走到卢卡的酒吧喝酒,然后再走回郊区的家里。伊娃在第十四天破解了他这类似一种仪式感的路线。

第十三天,伊娃知道了为什么奥尔卡不想为被冻住在遥远的异国的卵子续费了。舞台下的奥尔卡和刚认识的女人吻了起来,台上的女歌手唱着“我还有时间...我还在这里”

最后导演以在镜中凝视自己的身体暗示她接受了它,并和它融为了一体。所以这是伊娃说的八月能做到平常做不到的事情吧。

选择在八月继续留在马德里,好像是对困惑的事情没有选择逃避,八月的这十五天是被冻住的卵子,是被拖延的选择。思考过后得到的协调,也是奥尔卡所说的“留在原地获得的自由”,不需要靠离开和改变来支撑,就能重塑自己的力量。

 4 ) 最适合自我探索的时刻

即将33岁的伊娃选择在当地人都去避暑的假期仍留在自己的家乡马德里,想换另一种没有尝试过的方式去生活。

八月的马德里异常炎热,她却觉得八月很完美,夏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适合做自己,做的也会比以往更好,所以她留了下去,去探索和思考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

这里说一下我眼中她的改变:

1.一开始遇到感兴趣的游客(貌似是东方人),她默默跟着对方,观察她,也观察她看过的一切,却未开口。

2.遇到路易斯,这时候她依旧处于被动,之后的聊天都是在路易斯的邀请下进行的(路易斯问她有计划吗?是否想喝一杯?),她甚至在公众场合跳舞都不好意思,但是随时时间推移,她开始享受这种谈话。

3.遇到奥尔卡,这是依然是一次被动的相遇,不过是刚巧两人住在一起。镜头一转,她们就一起在酒吧喝酒聊天,并看没有交代是谁主动邀约。细看她们的相遇,奥尔卡帮伊娃开门后两人的聊天明显奥尔卡更自在更主动,伊娃还是有些小小的面对陌生人的尴尬的,不过奥尔卡说了如果要找我可以按5就走了,她应该是不知道如何联系伊娃,所以我更倾向于这时是伊娃主动邀约了奥尔卡,因为她知道邀请奥尔卡这样外向热情的性格大概率不会被拒绝。

她们的谈话也非常愉快,甚至愉快的跳起了舞——也许是因为气氛,但确实她之前拒绝和路易斯当街跳舞。

4.主动邀请了英国人和威尔士人(前一天与他们的相遇也是被动的),还叫上了索菲娅和她的孩子(好家伙,开始攒局了)。这次的河边聚会是伊娃转变的关键。

首先进一步表达了她想找到自己。在这一段乔说他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离开的家乡所以找到了自己,还是因为自己本身是这样所以才会离开家乡;奥尔卡也说自己因为去了很多国家因而一直都在重塑自己的生活,她认为在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更容易获得自由,同时她觉得在熟悉的地方能够做自己的人非常有勇气。

这一段伊娃的表情变得有些沉重,她一边认真听一边在思索,她有点羡慕乔,同时觉得如果没有从父母那里解放出来,做一个真正的人是非常难的,因为她从未在一个地方长期生活过。

她对在河里游泳的同伴都很羡慕,但是不知道是身材还是性格保守的原因(借了泳衣,但是却穿着披肩,不时的调整衣服),她自己始终没有主动下水,直到被英国人开玩笑的丢在河里。一开始她很慌乱很抵触,但很快适应了水,她露出笑容然后脱下披肩,就在水里惬意地飘着。

这里我感觉是一个关键的转折,被动下水之后发现其实水里并没有那么可怕其实对应她之前所说,她觉得从没有后悔没跟一个人约会过,却后悔跟一个人约会很多次一样,我们都会害怕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与其主动会带来不确定的伤害不如连获得美好的可能一起放弃,这样至少是安全的。

但落水后的她似乎决心打开自己了,去直面这种害怕。

5.在电影院遇到玛丽亚,她开始主动接触她所感兴趣的了。她邀约玛丽亚来她家做疗愈痛经的仪式,并因此成为朋友。

6.在看完流星的夜里,伊娃搭讪了习惯一个人的阿戈斯,这一次她更加勇敢,即使对方不擅言谈,尽管聊天尴尬的结束在伊娃关于桥的故事,但并没有让她失去对这个男人的兴趣。

钻玻璃墙我是真没想到,社牛本质发作了

到后面再次相遇,她跟着阿戈斯来到酒吧继续攀谈。阿戈斯鼓励她向喜欢的乐队表白,这种直接表达自己欣赏的感觉让伊娃觉得很棒,这里可以看出其实伊娃本身是很倾向与这个世界产生链接的。这里其实我很喜欢阿戈斯的观点,有时候对我们喜欢的事物,我们会不自觉的把它拔高,甚至觉得神圣不可侵犯,会仰望会露怯会自卑,甚至不敢面对面直接表达喜爱,“但是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也许他们比我们做的好一点,但也没什么不同”。

到最后她确实越来越松弛,越来越敢于做自己了,并且是在她熟悉的城市找到了自己,感觉很自在。电影沿着自我探索的主线对很多女性视角社会问题展开探讨又点到为止。

比如随着年纪增长引发的生育焦虑,冻卵也不过是在拖延时间。

比如有孩子的朋友觉得自从成为母亲,就被看作另类,所有的朋友会远远的看着你,与朋友们生活似乎失去了交集。

她最终成为了真正的人吗?这个答案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她如同这部电影的标题,在这盛夏的八月,她孕育出了新生的自己。

 5 ) 侯麦or反侯麦?看这部「手册十佳」孕育的女性主义夏日新生

这部电影摄于那些日夜,环绕在一名即将年满33岁的女子身上。她决定留在自己所属的城市,并将这视为信仰之举。而她试着活出一种存在于世界的新方式,抑或什么也不是……

鲜红底色上映出一段乳白色序言。接着,是西班牙当代思想家奥古斯丁·加西亚·卡尔沃的诗句,随后出现日期:8月1日——表面上,《八月处子》挪用了侯麦式字幕卡。影片第一幕「抵达度假住所」也与《夏天的故事》雷同,在访谈中,霍纳斯·特鲁埃瓦(导演兼编剧)和伊萨索·阿拉纳(编剧兼主演),也毫不掩饰他们对《绿光》、《夏天的故事》的喜爱和利用,以至于《八月处子》顺理成章地成了今日大受追捧的「把侯麦作为方法」的极佳案例。

然而,当字幕卡消失,夏日剧场正式启动,一道与侯麦故事的本质性分裂就横显了出来。正是从这道裂隙中实现出来的事物,使《八月处子》最终反叛成为一部与「侯麦式」夏日截然不同的夏日电影(《绿光》在美国的片名即《Summer》)。

那么,这一「断裂」体现在何处?按杜拉斯的问法:那个夏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它们又和我——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有什么关系?

一条被遗忘的通道

从明媚的室外,到灯光熄灭的影厅之间,有一个被我们遗忘了的适应黑暗的过程:首先经过一条通道,伴着指灯示牌,连通着影厅阡陌的座位;接着度过一段广告和安全宣传的时间,在电影放映前半明半暗的灯光下,这也是我们整理随身物品、与友人闲聊几句的时间;然后瞬间灯光全部熄灭,直到这一刻我们才意识到电影正式开场了。当然,以上这一过程甚至不会形成一种「意识」,因为这种体验太过平常,且当我们一心以进入影厅看电影为目的时,哪还会注意到这一通道本身?

我所遗忘的,不仅是我度过这一通道的时间,也是经由身体所感知到的空间性经验,非此即彼的空间化认知遗忘了彼 - 此之间的通道,是一处位于「内」、「外」之间的居间(in-between)地带。《夏天的故事》中的贾斯伯几乎无需过渡就「熟悉」了他初次来到的海滨小城迪纳尔,自白天抵达港口、安顿行囊,出门晃悠到天黑,再到夜里在房中摆开音乐卡带、弹起吉他,不必打量四周便径直走进陌生房间,打开衣橱不假思索地拨开房主的衣物,在餐吧坐下招呼点餐……对贾斯伯来说,内省和滨城之间并无差别,平日与度假之间的身心状态也毫无两样,周遭的一切似乎与他互不相关。

《八月处子》对侯麦的翻转在于,它恰恰把镜头重新定位到了这块我们本不会停留或感到隔阂的地方,并以数倍的篇幅和精力在这一内外之间的断裂处做文章,以唤起那一被遗忘的「居间」时 - 空,首先就体现在:在工作状态和假日状态之间,有一段供我们的身心调整「时差」的居间状态。伊娃的时差感则具体体现在前三天。

三重时间与时间错位

前三天出场的三位人物,分别代表着三种差异性的时间性经验。首先出现的是伊娃的马德里房主友人,「马德里人」在影片中是一种象征,指的是那些工作日生活在本地,到了节假日就出城度假的人,他们无意识地遵循着「工作日/节假日」的二分法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度假对他们来说有着习俗般的地位,尽管对于出城度假这件事本身,除了躲避酷暑/寒冷、远离城市、逃避现实、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之外,他们并不能给出更多理由——似乎理想、自由,自我、还有幸福,是一些位于彼岸的现成的东西。伊娃的旧友、写作者路易斯批判的正是笼罩在「马德里人」身上的「大他者的欲望」,也即被资本主义,被消费主义、旅游业、浪漫爱的观念所制造出来的「一到夏天就要出国度假,就要发生一段夏日恋情」的欲望。在侯麦的夏日故事中,度假总是一种不言自明的前提、一种自然而然的需要,《绿光》中的德菲因迫切地需要在7月的假期离开巴黎度一个好假,但这种需要(demand)本身又是从何而来?

与之相对,路易斯过的时间可称作为一种「写作者的时间」。写作者的时间往往以截稿日期来划分,因此不必像房东那样遵循「工作日/节假日」的二分。但这并不意味着路易斯就随心所欲,他仍须按写作任务来紧密规划他的行动:去博物馆是为写稿调研、查资料、做采访,达成目的后就离开,不会有额外的闲逛。在这个意义上,他仍被外界所规定的秩序支配——遵从约定好的「deadline」和对稿件的要求(伊娃却提醒他追求自己的渴望,而非降低标准去适应别人的要求)。因此,夏天对路易斯来说同样难以忍受,因为酷热会令意识涣散、头脑昏聩、行动迟缓,会干扰写作导致其不完美,知识与信仰的边界也变得动荡和模糊。

出于和路易斯相同的原因,伊娃却觉得夏天才是最完美的时间。他们交谈时,后者首次向路易斯和我们透露了她小小的冒险计划:「八月很适合做那些我们不被允许在其他时间做的事」,并且「夏天是最适合完全地做自己的时间」。对待夏天的差异态度,源于伊娃所处的时间——与房东和路易斯的时间截然不同,那是一种抛开外在规范的时间,它经由自身的感觉和身体性经验重新定位——身份模糊、行动目的不明的她正位于时间中的一处(可能的)地方,这被克里斯蒂娃称为「时间错位」(anachronism),指的是一种不占地方却可能中断现在和在场的时间。当伊娃处在时间错位的门槛上,「2018年8月1日至8月14日的马德里」对她而言才可能脱疆成为一块没有国家的土地。

吊诡的是,尽管这是种不在任何地方却可能无处不在的时间,但它自身并无法自持为一个时间性术语,只能在空间性中被描述和再现出来,正如「马德里人」伊娃决定留在「马德里」,度过一段他人称之为「假期」,她却认定为关乎「信仰」的日子。伊娃也正是位于自身历史的时间错位中,才意愿着进入其自身的流放,像一只自愿负重的骆驼,走入她自己孤独的沙漠。为了成为自身之中的异乡人,成为其所不是,成为于他人于自身都尚且无法定位的存在。我们只知道现在有一个叫「伊娃」的女人,但并不知道她是「谁」。

那么,该依凭什么才可能与那个「谁」建立关系?「信仰」又与那个「谁」有何关联呢?在这个意义上,伊娃的夏日假期与齐泽克指出的问题遥相呼应:「谁」相信「什么」?(Who believes what?)——他认为,这是当今最重要的、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的问题。当时我们思考时,我们在哪里?阿伦特说,思考意味着中断,开启了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永恒现在。在这个意义上,伊娃处在的时间错位,便既作为一个时间性位置,也作为时间边界的路标,会在某一时间点为一个意识、一道目光所惊觉。

来自异乡女的目光

伊娃突发奇想地登上马德里人断然不会去坐的旅游观光车,某一瞬间她注意到一位异乡女孩的身影。伊娃偶然地发现了她,像是察觉到一丝不知从何而来的微风正撕裂夏日里的凝滞空气。她一边小心地不惊扰对方,始终和她保持一定距离,一边却牢牢追随着那道来自异域的惊奇目光,一个挨一个地去看这目光所掠过的一尊尊雕像:公元前4世纪的埃尔切夫人(The Lady of Elche)、罗马帝国的波培娅·萨宾娜……同一瞬间,在玻璃的反射与目光的投射下,伊娃和我们也看见了异乡女的亚洲面孔,在之后餐厅洗手间的镜面反射中,伊娃的面庞正与墙上的圣母画像处在同一个位置。经由影像和目光而实存化了的,是被我们遗忘的空间(Chora),在那里,女人们的面庞与目光正穿越银幕、穿越时间与空间、穿越世俗与宗教,彼此面对面(corps-à-corps),彼此重叠在一起,既相同又不同,她们正讶异地彼此互看:这一个个女人她们是谁?她是谁?我是谁?我们之间又有着什么关系?

尽管路易斯的突然出现打断了目光 - 意识之间的流动,并将伊娃拽回到关于日冕的知识和经验世界中,伊娃却已然经由这异乡女的目光进入了其自身的辽阔绵长的女性历史时 - 空之中。正是在那个地方,伊娃找到了信仰之举的立足点和起始点,尽管经验世界中伊娃并没有迈出马德里半步(度假,究竟是在“度”什么?),表面上伊娃也并没有任何异样。与之相反,《绿光》中的德菲因去了瑟堡、山区和比亚里茨,也遇见许多异乡客,但这些异乡事物却再一次令她内缩回自己封闭的境地之中。如果说德菲因对度假的种种否定,触及到了对于假日欲求的根本性诘问(想要度假,到底“想要”的是什么?),那么遗憾的是,侯麦很快就将他的探寻归结到“绿光”这一看似「例外」的自然现象之中。

偶遇异乡女这一事件除了为伊娃接下来的行动定性之外,更描画出了一种错综可感的女性意识样态。影片后半部分将提到的两种迷思——关于存在论的迷思(也即李斯佩克朵下笔的位置: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以及「离开故乡」与「自我实现」究竟孰先孰后的迷思——已然显现在影影绰绰的女性意识中,纠缠在「惊异的目光」与「女人的时间」的关系中。当我们以为只有在异乡才可能孕生出一道惊异的目光时,我们不该忘记克里斯蒂娃所说的「女人的时间」所具有的首尾循环、无所不包的无限特征。也就是说,当影片一开始说:「她决定留在自己所属的城市,并将这视为信仰之举。而她试着活出一种存在于世界的新方式」,意味着伊娃已经带着这种惊异的目光留在故乡马德里了:缓慢平移的镜头下,伊娃默默地跟随房主参观居所,如约在午后搬入,因为酷暑,她一再地停顿、喝水、休息、冲凉。打开门放阳光进来,出门买花和食物,然后开始细细打量房屋的各个角落,像观看自身的一部分那样观看这房屋本身。最后,目光停留在床底的一本书上,伊娃留在马德里的第一个夜晚就在这本书的陪伴下入眠。——这样的场景在《夏天的故事》中(恐怕在所有侯麦电影中都)是不曾有过的。

伊娃之所以能认出那道惊奇的目光,是因为异乡女的目光正是伊娃自己的目光,异乡女的处境正是她的处境。对于伊娃来说,看见异乡女、追随其脚步(而异乡女从未注意到伊娃的存在),是一次对自身目光、对自身女性意识、对自身所在的居间地带的积极确认。伊娃的假期就在这种惊异的目光下,在超越物理时间(日期切换和巴士报时)的情况下,在一杯鲜有人点的冰镇白酒的祝酒中愉悦地开启了。

夏日剧场中的女演员

回到影片开头,8月1日「伊娃」在男房东的带领下参观居所,就像一位无辜且无名的女演员,在男导演的引入下登上属于她自己的剧场空间:这是一间带有七个阳台的居所,太阳一整天环绕着居所移动,一如西班牙剧作家亚历杭德罗·卡索纳笔下的剧场。卫生间里有着上一任女住客留下的幕后化妆间排灯。这舞台本属于房东,或还有前住客,并没有单独留给伊娃的空间,正如房东在北美哲学家史丹利·卡维尔一本叫做《追求幸福》的书里读到的:历史上已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女演员榜样,她们既为伊娃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提供了范例,但范例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她的局限。

伊娃听房东讲述关于哲学家、三十年代喜剧和女演员的知识,对于他所说的一切,她却一概无知,甚至并不知道此时她自己就是舞台上的一位女演员。有意思的是,男房东(/男导演)说完这些之后就恰当地离开了(第一天也结束于此),他似乎意识到了知识的边界和无能。关于这座城市、关于伟大的女演员、关于女性的历史知识只能止步于外在于我们的客观描述;一个世纪前女演员的经历,对于曾是女演员的伊娃来说也没有直接的参考价值。接下来,在马德里这座夏日剧场内发生的故事将是难以言说、无法定义的,只能由已经被推向台前的女演员伊娃在她的行动中展现出来。那么,当伊娃将「假期」重新定向为「信仰」,将「留在家乡度过假期」重新定义为「活出一种存在于世界的『新』方式的尝试」时,伊娃究竟想要什么?她又是如何展开行动的?

从我的身体到我们之间的世界

尽管伊娃对房东口中的知识一无所知,但她似乎又无一例外地通晓着一切——她想要一种房东与路易斯并不关心的「过程中的真相」,一种与习得「客观真理」相异的「处境知识」(situated knowledge),一种香特尔·阿克曼所说的,在头脑、目光(/身体)与心灵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的切身性感知。如何才能打开那扇古老失灵的破门?伊娃被房东教过一次,又被欧卡教了一次,但只有在欧卡手把手的引导下,通过对手和手腕的触知,伊娃才能摸到其中的诀窍,才能感觉到究竟转到哪一点上会卡住,才能懂得房东所说的「继续朝‘你自己的方向’拉」究竟朝向的是哪里。

《八月处子》中铺设的大量细节,正致力于将这不可见的处境变得可见。被人所遗忘的空间、处所、通道、房间本身,就迫切地呼唤着一种处境知识:如何观看和住进一栋房子?如何建立和调试自己和这个空间的关系?如何将「一个」处所居住成「我的」处所?——整整一天(8月2日)伊娃都在细细地和这栋房子打交道:打开窗户,使用家具,探索角落,放上一束花,观察小摆件、装饰品、书、墙上的人像油画。同样地,城市也不是博物馆展板和标卡上告诉我们的样子,更不是僵死的习俗、节庆和纪念碑。相反,城市是在伊娃的行走和游荡中显现出来的,是在具体的人与地方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城市是在聚集在本地的人与人的交流之中,在你我彼此与城市的三角关系之中,在「你的」城市与「我的」城市的交往和共通感之中建立起来的。

与伊娃同房东的对话相对,从处境化的经验出发,也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前来搭讪的乔和威尔,若不是唱出他们从小听着长大的国际纵队歌谣,便会轻浮地滑向贾斯伯那「送给谁都一样」的水手歌,伊娃第二天可能就不会主动聚集新朋旧友去河边游玩。在那个主体间性的位置——伊娃不仅通过她自身的经验和感受判断乔的行动,同时也为乔腾出空间去切近地理解他的处境和他对马德里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空间 - 城市 – 世界才可能重新诞生出来。于此形成对照的是还包括《绿光》中德菲因对友人、搭讪者与度假地的一再否拒,因为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她只知道她不满一切旧式的关系。但德菲因最终并没有行动起来,只是把一切联结共通感的希望押注在魔法时刻。

投身到处境中去,在与他人面对面的过程中,人才可能从被抛入的符号系统中重新活出属于她自身的形态——当伊娃措不及防地被威尔扔下水中时,如何在无差别的客观世界中竭力活出自己的样貌,便成了一个危及呼吸 - 生命般亟需解答的问题。此处伊娃的自白首次在画外音中出现:「活出真正的自我啊……要如何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呢」?漂浮在水中的伊娃对此一无所知,或者说,本该对此一无所知才是,因为本就没有那一被缝合得严丝合缝的本真的自我。尽管如此,伊娃的身体在入水之后不知不觉地熟悉了水性,在水中她自然而然地脱掉了原先裹得紧紧的衬衫,在水体裹拥下,欧卡祖母的泳衣中重新显现出她自己的身体。波光粼粼的水中出现了一位活的奥菲利亚。

无神论者的信仰

水中的伊娃究竟领会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第二日(8月7日)的短暂镜头却彰显出伊娃的信仰时刻,尤其在前一日的「洗礼」之后。当节日的主保圣人圣卡耶塔诺像被众人缓缓送走时,像是领受了恩典一般,泪水涌出伊娃的双眼。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在知识的边界处,在男房东三缄其口、转身离去的位置上,我们该如何去进一步理解伊娃所说的信仰?为什么在现代人普遍失去信仰,或难以维持任何信仰的时候,想要活出真正自我的伊娃却始终在强调,并且致力于实践出自身与神和信仰的关系?

《八月处子》全片一系列的「神秘事件」看上去都和西班牙天主教传统有关,一如影片主角即名为伊娃/夏娃并终结于她的「圣灵感孕」。实际上这出于生活在马德里的创作者们对城市知识的充分调用,这些表达元素的统一性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叙事脉络,它们既没有逻辑上的决定性也和宗教无关,而是应和着克尔凯郭尔在审美和伦理之外关注的另一舞台,也就是那「信仰的一跃」。克尔凯郭尔认为,信仰与存在相关,但信仰也最不可理解。当齐泽克问:如今「『谁』相信『什么』?」时,言下之意的隐忧便是:如果没有信仰,那我也就不存在。宾词失落的同时撤销了主词,也取消了与我相关的处境知识、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可能性。正是在信仰与存在的关系的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伊娃的信仰之举:在假期中(即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中断处,脱下平日服饰,穿上礼袍歌唱舞蹈的错位的时间中)实践自身与信仰之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活出自己、塑造出自己的样态的过程。

由此来看,虽然关于「怀孕」的线索散落在《八月处子》各处,比如伊娃和欧卡的聊天,苏菲亚和她的孩子,痛经疗愈的仪式,和阿苟斯的交往(不容易发现的是,这种提及其实出现得更早,当伊娃还不认识欧卡时,欧卡街头表演的歌词中有一句就是「阿,我怀孕了」),但都统统都无法解释伊娃的受孕。

当处女般纯真的伊娃一头扎进她的冒险:和路易斯、苏菲亚的再会,和欧卡、乔、威尔的相识,在水中的感受,从陌生人玛丽亚那里得到的子宫祝福,在房间中和阳光游戏,从派对上听到的歌声,以及一次又一次闯入阿苟斯的生命时,这些「征兆」背后涌动着新的事物、新的生命、新的自由。这种「新」,既不是人们标榜的「更新更真的自己」,也不是重新降临于世的「脱胎换骨」,这「新」恰恰是异于她的经验,是神秘的潮汐和月经之力,是欧卡的热情和能量,是威尔背负的历史,是苏菲亚生子后不受选择的人生,是阿苟斯从未他想在的地方的体验——这一切如创世纪般在她体内搅拌、塑形,出于对这种「新」的相信,促使伊娃飞跃至那不可能的受孕。

在这些新事物中讶异地认出自己,就像在外在于/内在于自身的事物之中听见自己理想中的音调,听见从不可追溯的远古时空中(——是来自月亮?)传来的自己的回声。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处境—空间,但女人的奇异之处在于,当她浸润在瞬息万变的处境中的同时,又会在无限涌出的现在找到令她微笑、令她自由的事物。「我」重新塑造出了我自身之中的异乡人,我重新出生于一个世界,我孕育出一个新生命。

首发微信公众号:小把戏去冲浪(deux_puces),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6 ) 八月处子

声画处理上有很强的沉浸感,光照的曲线在充满暑气的环境内明媚且曼妙,阳台与街道、独处与交往,镜头语言充斥着柔和的美感。谈话内容有时变得不再重要,是气息与状态的相投和契合在发挥作用。在Eva说出那句“为什么我们不做爱呢”时,如是一直等待的时刻终于到来,随后便是瞬间的圆满与充盈。在迷失与彷徨的节点,八月的小憩,找寻到自我也重获得新生。

 短评

真好。虽然与hers或manivel选择在日常情境中寄托的情感完全不同,但最后达到的心境却是近似的。这种情感主导的内向型表达也让结构组织变得更不引人注目,脱离来自日常情境的束缚。

6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力荐

隐约中还以为是法国电影,那种轻巧与浪漫。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寻找幸福,嗯!哦我的天,又是一股美妙的清风~~~ 和侯麦背道而驰的一点在于侯麦的日记时间卡通常意味着和前一日的事件断裂,而在这里却只是事件的继续开始,但也有可能只是马德里人总爱一夜不眠。

13分钟前
  • TWY
  • 推荐

极具包容度又细节丰富的迷人电影,开篇介绍公寓就引人入胜,它和后来伊娃去到阿戈斯的公寓还形成了一个小小居所互文,因为女主是在“静止”中寻获我是谁的人生意义,她不像一般的女性,是通过出走而找到自我,她是留下来,从一开始的被动遇到人(路易斯),到后来主动聚集人(河边聚会),再到后来更主动的认识(玛利亚)和建立联系(阿戈斯),她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这期间写到了宇宙的静止,流星的燃烧,有些人一个晚上会经历很多,伊娃的回溯与重生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美。路易斯、奥尔卡、乔这些人通通都问过她的计划,最后在阿戈斯那里有了答案,这一番写得很高级,她说了高架桥的故事,又说自己快要来月经了,然后道别,和这里的细节一样,导演拍下了许多突然而至又生机勃发的细节。女主角表演也超厉害,有意无意展露了许微妙的反应,令整个影片真切

17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很侯麦的风格,欧洲真的令人羡慕,33岁没有正经工作还能在马德里度过一整个有朋友有酒有演出的夏天。

21分钟前
  • 女魔头
  • 推荐

镜头捕捉生活片段,我们随着女主遇见这个城市。整体的感觉非常舒服,闲适惬意。

25分钟前
  • 叶底藏花
  • 推荐

#27. CL# as a bystander 享受片刻被环境音包裹 / 如果是“忘记了一个故事 只记得当时听完很开心” 那就再好不过了

27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推荐

闲适清浅地走走停停,过一段夏日,逐渐面对自我,与不同的人短暂交流,不需要有什么目的。的确浪漫且有点侯麦,私人很喜欢,很像我某一段时间的状态的理想化呈现,又似乎可以透过本片重新检视自身。

30分钟前
  • 胖丁桃
  • 推荐

另一个时空的《修女艾达》,都在倾力呈现一个女人的徘徊与成长,都在有限的时间里由摄影机发掘出女性身体的无限性。前者是演绎的、显性的;《八月处子》则是捕捉的,隐性的。马德里被赋人格,成为母胎,孕育着艾娃对于生活之不确定性的从容;艾娃经历了一切却又好似什么都未经历后,焕发出母性的包容与温柔的坚毅,微笑着走向明天……

33分钟前
  • Aloysha
  • 推荐

陆续看手册去年的十佳,果然又是这款。它的这个事件的编排很有趣,每一天都是与陌生人的搭讪和交流,没有目的性的叙事任务,只在一些细微的变化之中看女主角的内心如何泛起一丝丝涟漪,回过头来一想,才会发现细节上的味道。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四星半。几乎是美妙的,关于女性与光线、色彩的秘密。等待夏夜流星,等待某个《绿光》式的神秘时刻出现,却不知尘世之光随着一次次打开百叶窗,始终闪烁在这个女人的脸上。墙上那轮蓝绿色的月亮仿佛来自《1Q84》,而这个lunatic woman却将其作为圣女背后的光晕——在交欢中完成主体性的回归,重述“处女怀孕”的传说。女性如何言说幽娴贞静的欲望?于是我们想起天吾的疑问:“青豆那时和月亮缔结的究竟是什么密约呢?.......当时她究竟把什么东西托付给了月亮?”

35分钟前
  • 卡佛啪啪卡夫卡
  • 力荐

15天就整理好心情开启新人生了 哪有那么好的事

39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英仙座流星雨造访下的马德里,潮汐牵引着欲念,从午夜漫步到黎明,每一个孤行者纤细的神经,牵连着最遥远的星辰,宇宙自有安排,是我们的相遇。导演自言,他的演员团队是从第一部电影开始延续至今,仿佛能看到一群最熟悉的好友经由电影的汇聚,生活自流淌出,而这里几乎有欧洲夏天让我想念的全部美好。

44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很潇洒。

49分钟前
  • 奥利
  • 还行

随性自然如法国电影,清新治愈如日本电影,但却是个西班牙电影。看的时候拼尽全力回忆一年前在马德里走过的每一步。

50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提前进入感受了一个炎热的夏天,还是在马德里。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侯麦万岁。少了法式的慵懒和自然。更缺少一种夏天的感觉。

57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Eva的N次奇遇。同样是人物的反复交错,如果说Alor Setar是时空的往复循环,那么马德里则呈现不断变化开拓的纵深。生活的给你的灵光乍现,就如受孕的处子,诞下的是继续前进的信仰,于是我此刻如此渴望接触一个陌生人,和他分享平静的夏日时光。

58分钟前
  • 吃查3000
  • 推荐

和侯麦相似度很低,因为它完全不旨在导向任何人际的、外在的联系,而只拥有一个向内的视角,并基于此,借助日常的动作和对白,使人物的内在延伸至城市空间中,提炼出一种属于生活的超验。正如月圆之夜勃发的精神力量,升腾。也因此,比较的对象应是mikhael hers,maren ade和nadav lapid。

59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西班牙的《夏天的故事》,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女主简直就是社交女皇,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女主得了新冠,这就是个悲伤的故事。

1小时前
  • 天马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