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草原

HD中字

主演:亚历山德拉·艾迪尼,尼克斯·普尔索尼迪斯,吉欧格·亚曼尼斯,瓦西利斯·科洛沃斯,伊娃·科塔曼尼多,陶拉·斯塔索普洛斯,Thalia Argyriou,Smaro Gaitanidou,米哈利斯·扬纳托斯,格里戈里斯·埃万耶拉托斯,Aliki Kamineli,Andromahi Hrysomalli,Alex Moukanos,Thodoros Teknetzidis,Dimitris Kolovos,George Houliaras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2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3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4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5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6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3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4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5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6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7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8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19哭泣的草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哭泣的草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9年,俄国内战。为躲避战火,斯拜罗斯(Vassilis Kolovos 饰)带着妻子戴娜(Thalia Argirioua 饰)和一双儿女,随着难民潮辗转来到希腊。十几年过去,俄国难民不断聚集,最终形成一个名为“新敖德萨”的小村庄。斯拜罗斯的养女艾莉妮(Alexa ndra Aidini 饰)如今已长成落落大方的漂亮姑娘,并和心爱的小伙同时也是她的非血缘兄长埃里克西斯(Nikos Poursanidis 饰)生下一对双胞胎。为了逃避养父的控制与霸占,艾莉妮与爱人开始漫无止境的逃亡。时间进入1936年,一家人暂时得以安定。为追寻音乐梦想,埃里克西斯告别妻儿远赴美国。在此之后,战争统治着这个世界,也摧毁了艾莉妮苦心经营的家庭。在混乱的大时代的背景下,他们随波逐流,生离死别……   本片是“希腊三部曲”第一部,并荣获2004年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精装追女仔1西蒙·里夫的俄罗斯之旅樱花恋地球卫士雪域情喜剧大过天蓝色星球2窦天宝传奇人生七年4绿衣女子永恒的邦女郎巨兽岛扒手永生战士合并不能恋爱的秘密(越南语版)王牌部队来自风平浪静的明天为你钟情2010(国语版)间接伤害英语赞美诗:莎拉·布莱曼演唱会过界达斯勒兄弟峰会学费体育馆宝贝大内医探妈妈再爱我一次盲少爷的小女仆鬼屋1988外来媳妇本地郎第四部全力で、愛紫蝴蝶十字军 下(国语版)白雪公主与猎人大猫飞跃羚羊 飛躍羚羊妹妹公主小绿和小蓝第五季魔鬼天使破梦游戏数码宝贝大冒险tri. 第4章:丧失黑暗入侵五个相扑的少年2022钢铁少女

 长篇影评

 1 ) “幽灵”的一种可能:在同一电影空间中,幽灵肉身与缺席过往的再现。

“幽灵”的一种可能:在同一电影空间中,幽灵肉身与缺席过往的再现。

  • 伏笔:P1中母亲出狱(收到了四年前丈夫写的信,在丈夫尸体边发现)走着走着倒下与P2母亲发现在河对岸的儿子尸体(其他母亲在河这一边认领尸体)。P3母亲与外婆相见(外婆应该已经死了),交代两个儿子死了。
  • ※P4:外婆带母亲回顾两个儿子活着时的相见,从儿子对话中才明确得知母亲在牢里就死了。
    • 此时外婆与母亲两个幽灵看着儿子相见的重现(幽灵可以重返不在场的过去)。

  • ※P4.2:外婆告诉母亲尸体在山坡的另一边,于是母亲跑过去,看到被河水淹没的废墟(儿时住的村庄之前也被淹没了),找到儿子的尸体并拥抱。
    • 此时观众得知P4的空间是幽灵出狱后、儿子死后许久的空间,因为儿子死去的地方已经几乎被水淹没。在该空间中可以重现过去的场景(活着的两个儿子),也可以重现和拥抱尸体(死去的儿子),而父亲的重现是通过他念信的声音。

一个家庭中的所有人都已经死亡,温柔的安哲让母亲的幽灵知晓了一切,这种肉身幽灵可以与外婆和解,可以诉说苦难,可以远远看着儿子的相见/重返过去,可以拥抱尸体。这一空间就如同电影媒介本身,作为现实的摹本(imaginary),展现缺席的重现,再现永远不可能接近真相,最终得以释放悲伤。

 2 ) 《哭泣的绿地》:没有归属的流浪

文/故城

安哲洛普洛斯依然做到了,做到了一位大师应有的风范,即使戛纳对他是这般熟视无睹,即使柏林用委婉的方式表现德国人的吝啬。我宁愿把这些错误归咎于评委的无知,缺少洞察力、缺乏耐心的他们怎么能从古老的岩石中看到氤氲的灵魂。在《哭泣的绿地》里,安哲洛普斯基用晦涩的语言缝合了时间与空间的间隙,流浪与逃亡这个主题也被历史、时间和生命拉长,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悲壮。安哲洛普斯基依然执著于从历史中抽取精神,唤起每个人内心的悲鸣,人类的孤独与寂寞在他的镜头语言里变得触目惊心。

《哭泣的绿地》的宿命气息从影片伊始便已浓重:开阔的草地上,被遗弃的人群从远处走来,他们背井离乡多年又回到这片土地,从敖德萨到Thessaloniki的河边,那何尝不是又一次的背井离乡?他们当中,3岁的女孩依琳妮(Eleni)总尝试拉着男孩阿莱克斯(Alexis)的手,女孩期望的归属似乎依稀可见,但静静河水中的倒影分明在说所谓的归属终究是一场梦,原来梦境里的缥缈竟真如水中倒影这般的波光粼粼。

影片的第二次逃往发生在阿莱克斯这个家庭。逐渐长大的依琳妮楚楚动人,阿莱克斯的父亲也早已想将她占为己有。然而正值豆蔻年华的依琳妮与阿莱克斯坠入爱河,“年轻的错误”造就了一对双胞胎的降生。父亲在并不知晓的情况下举行自己与依琳妮的婚礼,可就当牧师说完“阿门”后依琳妮就转身逃跑,提着婚纱消失在路的尽头。阿莱克斯与依琳妮来到Thessaloniki,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像《流浪艺人》里流浪在街头的人们,两人用手风琴的音乐维持着生计,从剧院辗转到贫民窟;踏着梦想去寻音乐梦,碰壁归来依然苦苦支撑残破的生活。即便影片中,双胞胎儿子的回归给两个人内心的慰藉多么巨大,他们仍被卷入更深的无助。影片中的一个场景是依琳妮在昏暗的海边,穿着婚纱准备独自继续流浪,夜幕拉下昏睡的眼帘却让我们窥看到她孤独的流浪者的宿命。这段依莲妮的形影相吊并非空穴来风,安哲洛普斯基用深峻的调子寓言着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希冀寻找的归宿只不过是自己的影子罢了。

终于,在流浪艺人卖艺的舞会上,父亲找到了这对恋人,他们注视对方,也被对方注视。与依琳妮跳过一支舞后,父亲缓缓离去,心中的忌恨伴随着生命的猝死而去,这也宣告一段流浪的结束。撑着竹筏,一个灵柩与两个失落的灵魂返回故土,却目睹了这幅超现实主义的画卷:老屋旁巨大的树上,倒挂的羊鲜血淋漓,鲜艳的红在土地上汇集,喘息的土地似乎满目疮痍,一场浩劫即将来临。夜晚,依莲妮听到楼下潺潺的水流声;那个夜,家园被淹没,没有凄惨的嚎叫,只有黑压压的人划舟逃难。《伟大亚历山大》里导演也曾用成群的黑衣人隐喻政治独裁主义侵袭,革命与政治的寓言再次被用在安哲洛普斯基的影像中,表现出来的东西有着出奇的一致性。于是随后,我们看到了战争的爆发,纳粹进入了希腊。政权交叠、变迁下,这对恋人又一次的漂泊,又一次的无家可归。

在第三次流浪中有一幕,两人听到在晾晒床单的白色深处萦绕着美妙的音乐。青涩的小提琴声变得浑厚磅礴,音乐中似乎有着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每个人的情绪。音律盘旋在雾气朦胧的天幕中,有种挥之不去的忧伤:失散的人们,你们何时能找到故土?

其实白色床单的象征意味依然浓烈,它象征着白色恐怖的政治环境。几声散乱的枪响催促着艺人们开始新的逃亡,他们毕竟是政治的牺牲品。迫于革命形势所逼,阿莱克斯选择了美国作为自己的避难所,却留下依琳妮独自空守寂寞。离别时,依琳妮为阿莱克斯未织完的毛衣成为牵系两人的纽带。远去的驳船松弛着毛衣的每个镂空,随着距离的拉长,毛衣逐渐变成一根长线,这头牵着他,那头牵着她。

影片随后的基调变得深沉、黑暗。深夜,依琳妮终于被罢工事件牵连,她锒铛入狱却留下了两个酣睡的孩子。战争结束后,依琳妮得知丈夫战死的噩耗不禁昏厥过去,这里导演安排了让依琳妮回到几乎被炮火夷为平地的平民窟,她看到了仍然洁白如新的婚纱挂在屋檐下。光明似乎即将来临,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没有夫离子散后的失而复得,一个个的噩耗却接踵而至。依琳妮承受不了打击,疲惫的身体倒了下去,睡梦中的呓语却分外清晰,“军装各不相同,但军队都是一样的”,那分明在控诉战争的残酷和告慰依琳妮内心的无助。尔后,两个儿子的尸首相继被找寻到,而观众看到的是依琳妮两次的跪倒在地上,两次的痛哭流涕。影片的结尾,依琳妮在几乎被大海淹没的老屋找到战死的儿子,陷入困顿的她向天上咆哮,将怨言、苦闷以及绝望用一种声嘶力竭的方式交给了上天。“你是你,他是他”,那是人类永远无法逃逸出的隔膜,好象什么都是命中注定。

伴随着卡莱德荣(Eleni Karaindrou)谱写的无限忧悒的巴尔干悲歌,影片结束了长达三小时的历程。安哲洛普斯基将对历史的审视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怀倾注于其中,带给我们的是宽慰生命的悸动和绝望生命的惆怅。当然,除此之外,影片将作者执著的精神再次带给观众,不管是放逐还是自我放逐,不管是逃亡还是回归,思索中的安哲洛普斯基仍然孜孜不倦的试图用影像传达诗和哲学。它依然晦涩难懂,需要人们去揭开面纱。作者不忍将残忍过多的暴露给观众,自己却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在孤独的边缘徘徊,不知所措而又不能自已。

安哲洛普洛斯似乎在泯灭人与人、人与物的分界,情绪在物化的同时,外物也被情绪化。这种人与物的互衍互生是通过他的长镜头得以实现的。影片中导演依然探索着长镜头的美学边际,一个镜头里所容纳的复杂涵义丰富甚至可以用奢华来形容。《流浪艺人》《伟大亚历山大》中气势非凡的调度在本片中又复苏了,作者用长镜头将人物命运融入风景当中,火车呼啸而过,妇女们冲下斜坡寻找着自己的父亲、丈夫或者儿子;镜头缓缓推进,跪倒在河岸旁的依琳妮,眼前是湍流不息的河水和远处倒在对岸的儿子。Helene Tierchant说过,“安哲罗普洛斯的每部作品至少有一个360°的全景镜头”,本片也不例外。陌生人告诉依琳妮两个儿子代表不同的政权参战,他们在一个山头相遇,相遇却是为了通报家信,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们失去了母亲”。这一幕导演用了那熟识的360°长镜头,将现实与母亲的浮想并构在同一个画面当中,依琳妮在河堤背后,似乎目睹了儿子们的一切。

此外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放逐与自我放逐使得流浪不再是一厢情愿。《养蜂人》中马斯特罗安尼开始自我流浪,却被自己设下的路径羁绊,女人献出了自己的肉体来表达精神的企望,他却拒绝承认这种爱慕之情,在失落与痛苦之中倒在蜂毒之下。而本片这对恋人的流放却并非全部出于个人的主动意识,人物被一种无形的宿命气息包围着,举步艰难却又不得不选择漂泊。无休止的漂泊换来的是结尾的失落、寂寞与绝望,观众在感喟人物命运的同时,也跟随作者一起陷入沉思,正像一首诗中所释的,“我已成为一天涯的飘零者/我已习惯于流浪的生活/流浪罢/我或者将流浪以终生。”

安哲洛普洛斯说过《塞瑟岛之旅》(Voyage to Cythera)之后他所呈现的是人类内在与外在的放逐。“如今我关注边界如何阻隔人与人的沟通,在混乱的世界中,人失去了中心,失落了源头。”《雾中风景》中姐姐与弟弟寻找的父亲是他对源头探索的第一次尝试,那若隐若现的边境却如雾中风景,一声枪响让所有的疑虑与希望都烟消云散;《尤利西斯生命之旅》的结尾也是浓雾,小孩子欢快的叫声,巡逻队的汽车笛声,老太太的哀求,母亲的惊呼,都被枪声终结了,羁留下的是凄冷,也是悲悯,那是生命弥留之际的天籁。《鹳鸟踯躅》、《永恒的一天》都在寻“根”,但那都是寻问、都是思索,那源头在哪里?

在《哭泣的绿地》的结尾,安哲洛普洛斯似乎开始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由一个老人带路,他们一起去寻找那河流的源头。走啊走啊,河流渐渐变小,变成了无数溪流。突然,看见源头在一个山顶的冰盖下面,那个老人指给我们看一片覆盖绿草的土地,在一片潮湿荫凉的地方,草叶的边缘都有露水,常常滴在松软的土地上。你伸出手,抚摸这湿漉的绿草,举手之际,有露珠滴下,滴在土地上,像泪珠。”

然而,哭泣的绿地依然不是归宿!

05/11/21 01:32

 3 ) 追寻中的安哲罗普罗斯

           

优奇 ---- 我头晕?

艾莲妮---- 还会痛吗?

优奇 ---- 不会了,你不在时我六神无主,我会独自走到河边,望着河水,记得我们曾说过想溯溪而上,寻找源头吗?

艾莲妮---- 我写过一封信给你。

优奇 ---- 艾莲妮,我想告诉你的是,你明白,你对我有多重要!

 

好久没有写一些东西了,也许是因为太忙了吧,亦或许自己真的开始有些迷茫了,忽然不知道还该不该继续用文字来抚慰这寂聊,离开了学校的那种惬意麻木的生活,一切看似顺利的进行着,但换之而来的,却是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方式,细细的思量过去的这几个月,生活大部分已被工作所占据,难得的双休也被朋友聚餐所填满,看闲书的时间也逐渐被压缩到了睡前的那一会,至于那酷爱的电影,由于繁忙,仿佛突然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为了再次能沉浸到电影那浮华与沉静之中,趁着最近的空闲,特意为自己选择了这部压箱之作,希腊大师导演------安哲罗普罗斯的《悲伤草原》(其实也不新了,都2005年的了,记得前段时间还和小区的D版商贩们抱怨着盗版辉煌期的时候没钱,而当手头宽松之时却遇上了打击盗版行动断货100天,而安哲的四连套装一直是我想收的,却一直没舍得收的一组套装。)。看过了《雾中风景》,《永恒的一天》,深深地被安哲影片那特有的诗意和超现实镜头所吸引着,那一句“永远有多远”曾一度成为我的处世格言,短短五个字,道出了多少人生涵义与生命的幻灭。似曾记得《雾中风景》中那对踏上异乡寻找父亲的兄妹,经过种种磨难,在追寻未果之后弟弟用圣经阐释着埋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那团混沌根源,或许也曾会想起《永恒的一天》中,那位希腊诗人,一直在收集与找寻着那些散落在乡间或已被人遗忘的古希腊诗歌,期盼着希腊文明的再次复兴。时间,在安哲的诗中犹如被凝结一般,“现在即永恒”,一切皆如印象派油画般,深深地烙刻在观者的记忆中。

伴着梁洛施《伊莎贝拉》的歌声,继续回荡在这部悲伤之诗的余音下,跟随安哲的足印,将这部片重新回味一番。电影的片头做的就非常的诗意化,远处走来的人群驻足在河边,述说着自己的流亡,如奥德赛般回到自己的家乡,人们回忆着圣斯蒂芬日红军闯进莫斯科,对莫斯科的贵族们进行着掠夺与屠杀,整个沙俄政权瓦解,沙皇倒台,硝烟与混乱笼罩着莫斯科上空,而那些莫斯科的外国人(特指希腊人)便开始了流亡,被迫回到他们的故乡希腊,而艾莲妮就是在这场浩劫中被人在废墟中发现并生存下来的幸存者。(看过《日瓦戈医生》的朋友,想必对那一次革命当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吧,红军进入的那天,整个莫斯科的贵族浑然不知,依然举行着宴会,而整个工农阶级的目标就是推翻贵族阶级,寻求心中的平等,后果可想而知。虽然这部作品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具有西方的政治指涉之嫌,但无论哪次政变,牺牲的只能是人民,痛苦永远属于那些无辜被卷入的人们)。之后伴着我非常喜欢的Eleni karaindrou(《雾中风景》、《永恒的一天》、《尤利西斯的凝视》的配乐作曲者)制作的配乐,莫斯科街景与苏联风格的人物照一一呈现在眼前,利用数码处理过的旧照片,突然间散发出一种特有的质感,如木版画一般,叙述了红色革命前夕莫斯科希腊街区中希腊贵族的生活,也隐隐道出了我们影片中的这个女主人公艾莲妮的身世,作为贵族出生的艾莲妮将会在其之后的人生中有怎样的一段经历呢?

时间一晃过去了好几年,流亡的人们在希腊边境的河边已经建起了一个小牧场,而男孩优奇与艾莲妮也慢慢长大,并成为了青梅竹马的一对,然而正当大家都以为一切正常的时候,艾莲妮的养父,优奇的父亲却决定强占艾莲妮做自己的新娘,以填补对流亡中死去妻子的思念,于是男孩和女孩在举行婚礼之日当晚开始涉河逃亡。翌日早上,伴着东正教徒“哈利路亚”的祈福声,优奇的父亲,眼光凝望着河的对岸,跪捧着艾莲妮的婚饰,在一阵哀号与啜泣之后,也开始了寻找艾莲妮的流亡。

男孩和女孩开始和自己的父亲玩起了迷藏,在老流浪乐手的帮助下,他们来到了德帖萨洛尼迦,在一个剧院中暂时过起了寄宿生活,没想到老父亲紧随而至,无奈之下,立志要在乐界闯出天地,实现自己美国梦的优奇只得跟随这帮流浪艺人在希腊各地巡回演出来度日,终于他们来到了希腊一处海滨城市并定居了。然而,新的一股政治浪潮又将袭向希腊----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开始侵入希腊…….

战争终于爆发了,希腊成为了意大利的首要侵略目标,大批的希腊人开始迁居到远离战争的美洲大陆,而优奇对美国的向往也愈加强烈,终于,有乐队组团人向优奇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乐队去美国为迁居那里的希腊人演出,然而,面对离开艾莲妮和2个幼小的双胞胎孩子,优奇始终无法抉择。与此同时,一路庇护他们的乐队也卷入了希腊工人与傀儡政权的斗争之中,乐队利用希腊民间的音乐唤起人民的爱国情绪,并鼓励工人们罢工,逐渐的,乐队成为了政府首要的清除对象。

在一次罢工舞会中,优奇的父亲终于找到了他们,但此时疲惫憔悴的父亲只邀了艾莲妮一曲民间舞后,默默地倒死在仓库门口,于是送葬的船队再次出现在了影片开头的那条曾分割“亲情”的河流之中。

优奇终于决定远赴美国,然后再把妻儿接去,而艾莲妮也决定把给人寄养的双胞胎男孩接回家自己抚养,面对和自己已渐渐隔阂的孩子,艾莲妮痛苦不已。在一家团圆的那一刻,伴随着那凝结着整个希腊民族灵魂的乐声中,两个孩子终于喊出了父亲….(这段始终感觉着隐喻的成分很重)

战争席卷了整个希腊,艾莲妮一家也在战乱中流离奔波,她们终于又回到了故土的那条河边,而此时的小牧场,已经沦为了杀戮的坟场。在故宅边的树上,十几头淌血的绵羊被倒吊在树上,光秃的树下血流成河,启示录般的预示着上帝对人类罪行的惩戒。(神学中,羊的喻意非凡,耶稣被指称为牧羊人之子,如今羊已死,神已去)。深夜,大雨突至,整条河流决堤,河水泛滥并淹没了整个村庄,艾莲妮等四人乘载着那宛如诺亚方舟般的小船,望着那一片殇洋,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

远赴美国的轮船即将启航,由于时间匆忙,艾莲妮为优奇织得毛衣并未完成,于是,在港口边,在缓缓划向轮船的小舟中,优奇与岸边的艾莲妮依靠这条扯动的红毛线维系着之间的联系,而这距离在这不经意间即将成为永恒。

晾晒着白色被单的深处,蹒跚走来一名长者,其每挪一步,手中的血便染红一片白,直至卧倒在铁轨边上,一列飞驰的火车将其与艾莲妮咫尺相隔….,艾莲妮一心保护藏匿的抵抗运动分子最终还是没有逃过秘密警察的暗杀。深夜,艾莲妮也被秘密警察带走,关进了监狱,而他的两个孩子也失散了….

战争持续到了1944年终于走进了尾声,艾莲妮出狱后就收到了优奇几年前的一封回信,

但是由于她的入狱,他们间的联系似乎也中断了,信中的优奇在美国也没有找到自己理想中的梦,取而代之的则也是卷入了另一边的战争,为了成为美国人,并能接妻儿来美国,他选择入伍,成为了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名士兵。另一方面,艾莲妮得到了她的一个孩子作为政府军战死的噩耗,在一路坎坷的来到儿子捐躯的河流边失声痛哭,而她的另一个儿子,此时却在另一阵营的游击队中抵抗着政府军。噩耗接连传来,在艾莲妮因一个儿子的离去而昏迷之刻,村庄的长者又将她的另一个儿子的死告诉了她,而他的葬身之处,竟然就是在那片殇洋中仅存的旧宅残墟之内。艾莲妮划着离开时的那木小舟,耳边回荡的是优奇在战死前夜写的那封信的回音,述说着这一切不幸的开始至结束。艾莲妮从孤独的被发现在莫斯科的废墟之中,如今依然独自蜷卧在这希腊残垣之内,哭声撕裂着周围的一切,黑夜开始慢慢渗入,直至整个画面渐渐消逝在你我眼中。

艾莲妮的旅程,既是流亡,亦是回归,由一个原点开始,依然在另一个原点收尾,在经历了这诸多磨难,万般艰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依然逃不出这宿命的怀抱。片中的音乐处处透着安哲对希腊民族的热爱,从各类民间乐器从独奏到合鸣,又到人们伴随着民间的音乐翩翩起舞,唤起的是人们对希腊近一世纪遭遇到战争蹂躏所留下的点点忧伤,故事虽然可能是虚构的,但希腊民族从奥德赛开始,就是一个不屈的民族,和安哲一样,都会在探寻自己的精神归宿中永不放弃。

 

 

……昨夜梦到我们两个人一起出发,去寻找那条河的源头,一位老者为我们带路,走着走着河流愈变愈小,最后分散成上千条的小溪,突然间在雪覆盖的山顶下,老人指给我们看一片青草地,露水在每根草上闪闪发光,不时地露珠落下来,老人说这片草地就是河流源头。你伸手触碰这片草地,抬起手,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4 ) 在旷野中呼喊——哭泣的草原

 
       你是你,你是他。你是大海上漂浮的房子,你是铁道上流浪的父辈。你是最后一块碎掉的玻璃,你是巴尔干分裂的孤儿,你是断绝了生育的母亲。
                                       流放
    安哲从未停止过流放,一种不知名的原因促使安哲永远生活在孤独之中,故乡就像一个虚幻的名词,在某处不可企及的地方召唤,但从未出现。他的主人翁从来都是四处漂泊,在德国,在波兰,在俄国,在不知名的小岛上。哭泣的草原看上去就像是安哲的一次意外,三个小时的故事全部发生在希腊的土地上,人们从遥远混乱的敖德萨返回到了希腊。安哲却用父亲沉重的叙述告诉大家,这不是一次回归,而是敖德萨和希腊对希腊人的双重流放,这个貌似故乡的开端,就如同河边模糊的倒影一样虚幻。
    安哲的流放是沉静的,不动声色的,依琳娜牵着毫无血缘关系的亲人的手回到希腊,伊琳娜虚弱的坐着船回到村庄,她是一个无辜的孩子和母亲,她就如同在独裁政府下柔弱的希腊,她的父亲带着丈夫的暧昧身份,她在窗台上为自己的哥哥和情人哭泣,她注定将从一个地方流放到另一个地方,跑出婚礼的礼堂,踏上流浪艺人的马车,等待一个一去就可能不复还的丈夫,偷偷看自己亲生的双胞胎儿子。她在音乐声中被流放,没有一处撕心裂肺的造作,却是沉重而不可言语的隐忍。
    伊琳娜之后被流放的是父亲,那个从一开始便是领导着这群被流放的希腊人回归的父亲,他不但是阿莱克斯的父亲,更是整个村庄的父亲。他一心想要娶自己从敖德萨带回的孤儿,但他的妻子只视他为父亲。妻子和儿子的私奔,不仅仅是对父权的一次直接的反抗,而是让父权从根本上崩溃,他是伊琳娜唯一合法的丈夫,却被自己的儿子和妻子共同抛弃。父亲在剧场的舞台上如小丑般呼喊,父亲在黑暗的房外偷窥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交媾,父亲在火车上反复流浪遗失了自己维持最后尊严的礼帽,父亲和自己的妻子/女儿跳完了最后一只舞蹈后孤独的死在破旧的房间。希腊的国王流离失所,希腊的国王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乡。希腊在哪里?是在哪个被儿子杀死的父亲身上?还是在被大水淹没的村庄?希腊已经出走了,希腊不再需要父亲。 还有人在被流放,还有人在死亡,在安哲沉默的镜头下,整个希腊已经走远,这片故乡被大水淹没,所有的人都孤立无援,人们还在这里,只是希腊,已经流放到了远方。
                                        决绝
     安哲是决绝的,他杀死了父亲,杀死了丈夫,杀死了儿子,杀死了希望。在他的心中,苦难从来不是希望的代名词,苦难只是苦难,死亡是故乡最后的归宿。伊琳娜的母亲死了,死在虚空的言语中,伊琳娜的丈夫死了,死在父亲的名字下,伊琳娜的情人死了,死在了无音讯的希望里,伊琳娜的儿子死了,死在分裂的炮火下。那座房子死了,鲜血流满了枯掉的大地,那座房子死了,死于邻居怨毒的石头,那座房子死了,死于一场永不退却的大水。
    故乡死了,故乡是一座巨大的尸体,它在伊琳娜的梦呓中死去,在年轻而苍白的躯体旁死去,在母亲们的哀嚎中死去,其实从一开始,它便在陈旧的照片中死去。它还死于母亲无法诉说的思念,死于码头上苍白无力的小女孩,死于阻隔情人的大海,更死于邻居兄弟的兵戎相见。
     你们要带我去哪里?守卫?故乡已经不见了,我们失去了母亲,独裁,纳粹,内战,他们从希腊的身体上踩过,数千人被斩首示众,数千人被投入了监狱,父亲已经死了,儿子已经死了,丈夫已经死了,决绝的安哲切断了伊琳娜的一切希望,也切断了自己对故乡的念想,故乡漂浮在水中,故乡漂流到了远方。
     草原已经不见了,它埋入了深深的水底,水面一望无际,再也没有人可以挂念,只剩下旷野里母亲无助的呼喊。
      
      
      
       你是你,你是他。你是大海上漂浮的房子,你是铁道上流浪的父辈。你是最后一块碎掉的玻璃,你是巴尔干分裂的孤儿,你是断绝了生育的母亲。
                                       流放
    安哲从未停止过流放,一种不知名的原因促使安哲永远生活在孤独之中,故乡就像一个虚幻的名词,在某处不可企及的地方召唤,但从未出现。他的主人翁从来都是四处漂泊,在德国,在波兰,在俄国,在不知名的小岛上。哭泣的草原看上去就像是安哲的一次意外,三个小时的故事全部发生在希腊的土地上,人们从遥远混乱的敖德萨返回到了希腊。安哲却用父亲沉重的叙述告诉大家,这不是一次回归,而是敖德萨和希腊对希腊人的双重流放,这个貌似故乡的开端,就如同河边模糊的倒影一样虚幻。
    安哲的流放是沉静的,不动声色的,依琳娜牵着毫无血缘关系的亲人的手回到希腊,伊琳娜虚弱的坐着船回到村庄,她是一个无辜的孩子和母亲,她就如同在独裁政府下柔弱的希腊,她的父亲带着丈夫的暧昧身份,她在窗台上为自己的哥哥和情人哭泣,她注定将从一个地方流放到另一个地方,跑出婚礼的礼堂,踏上流浪艺人的马车,等待一个一去就可能不复还的丈夫,偷偷看自己亲生的双胞胎儿子。她在音乐声中被流放,没有一处撕心裂肺的造作,却是沉重而不可言语的隐忍。
    伊琳娜之后被流放的是父亲,那个从一开始便是领导着这群被流放的希腊人回归的父亲,他不但是阿莱克斯的父亲,更是整个村庄的父亲。他一心想要娶自己从敖德萨带回的孤儿,但他的妻子只视他为父亲。妻子和儿子的私奔,不仅仅是对父权的一次直接的反抗,而是让父权从根本上崩溃,他是伊琳娜唯一合法的丈夫,却被自己的儿子和妻子共同抛弃。父亲在剧场的舞台上如小丑般呼喊,父亲在黑暗的房外偷窥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交媾,父亲在火车上反复流浪遗失了自己维持最后尊严的礼帽,父亲和自己的妻子/女儿跳完了最后一只舞蹈后孤独的死在破旧的房间。希腊的国王流离失所,希腊的国王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乡。希腊在哪里?是在哪个被儿子杀死的父亲身上?还是在被大水淹没的村庄?希腊已经出走了,希腊不再需要父亲。 还有人在被流放,还有人在死亡,在安哲沉默的镜头下,整个希腊已经走远,这片故乡被大水淹没,所有的人都孤立无援,人们还在这里,只是希腊,已经流放到了远方。
                                        决绝
     安哲是决绝的,他杀死了父亲,杀死了丈夫,杀死了儿子,杀死了希望。在他的心中,苦难从来不是希望的代名词,苦难只是苦难,死亡是故乡最后的归宿。伊琳娜的母亲死了,死在虚空的言语中,伊琳娜的丈夫死了,死在父亲的名字下,伊琳娜的情人死了,死在了无音讯的希望里,伊琳娜的儿子死了,死在分裂的炮火下。那座房子死了,鲜血流满了枯掉的大地,那座房子死了,死于邻居怨毒的石头,那座房子死了,死于一场永不退却的大水。
    故乡死了,故乡是一座巨大的尸体,它在伊琳娜的梦呓中死去,在年轻而苍白的躯体旁死去,在母亲们的哀嚎中死去,其实从一开始,它便在陈旧的照片中死去。它还死于母亲无法诉说的思念,死于码头上苍白无力的小女孩,死于阻隔情人的大海,更死于邻居兄弟的兵戎相见。
     你们要带我去哪里?守卫?故乡已经不见了,我们失去了母亲,独裁,纳粹,内战,他们从希腊的身体上踩过,数千人被斩首示众,数千人被投入了监狱,父亲已经死了,儿子已经死了,丈夫已经死了,决绝的安哲切断了伊琳娜的一切希望,也切断了自己对故乡的念想,故乡漂浮在水中,故乡漂流到了远方。
     草原已经不见了,它埋入了深深的水底,水面一望无际,再也没有人可以挂念,只剩下旷野里母亲无助的呼喊。
      
      

 5 ) 观影日记

安哲影像下的婚礼都没有幸福的,这次就直接逃跑了。斯皮诺走向河边的镜头像是《牺牲》中的迟暮老人。被音乐家收养再到音乐学院,整个发展就是《故乡2》中赫尔曼的求学轨迹。剧院没有演出,只能供无家可归的艺术家留宿,也显示了国家艺术的萧条。在民间音乐还在迸发出无限激情,自发的组织音乐家聚会,它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到了地下。小伙子不耻于流浪音乐人,对社会没有认知。历史已经进行到了1936年(1936年的岁月);猎人中的叛变者也出现在了舞会;送死去的养父回家,全村的羊已经被屠杀吊在树上(亚历山大大帝);空荡荡的房屋,石块打碎着窗子,就像是斯皮诺回到家乡已经没有人认同,并对他进行驱逐(塞瑟岛之旅)。动荡的社会和抵抗分子的死,让有音乐理想的阿莱克榭最终还是决定抛妻舍子前往美国。毛衣的红线终将是会断的,这也象征了她们的联系与爱情。虽然从狱中出来,但儿子参军和爱人战死的噩耗让她心力憔悴。两兄弟在不同的阵营,这是希腊的动荡造成的,成千上万的亲人朋友互相残杀。电影多次出现火车的画面,这是一次次承载希望与生命的列车,但希腊的战乱没能给人们带来希望。悲惨的艾莲尼从出生就没有见过亲生父母,生下孩子后又被别人领养,希腊内战结束后只剩他一人苟活在世上,没有可以关心的人。

 6 ) 在民族历史的白幕中寻找音乐

孤独而肃穆的中心对称构图;白色的衣服/被单;火车;窗后的人;羊如乌鸦一般被沥干血挂在树枝上,地面上淌着半干涸的血液(宗教隐喻);篝火;不可见的阿麦利卡,停在码头硕大、崭新的美国游轮;大光圈,以模糊的大海为背景,伴随着男主讲述美国经历的画外音,红线从未织完的毛衣里扯出直至抽尽;四年前寄出的信;对立战壕的亲兄弟,逐渐模糊的个体;两个人与一家人的爱情、家族悲剧折射希腊的政治演变。 宽广长镜头呈现的浪漫自然主义风格包裹着静谧内向和古典的美,时空交错自由切换;低饱和、沉郁色调传达的那种宏大而不抽象的忧思;剥离了快乐或愤怒的情绪,只有出生、逃亡、流浪、丧失、失声、追寻、死亡状态的人物(婚礼与葬礼)和他们疏离的走位;每部中充满追忆的抑扬配乐总以一统一动机和旋律贯穿(时而如风拨弄心弦,时而如水流注入湍流不息的影像之河;艺术家和音乐却被政治的涡轮机卷入与碾压)在《哭泣的草原》中悲泣的音乐史诗成为主角……

有人和我说安哲后期的电影在重复他自己,但每部作品都凝聚着这样共通的、沉痛的、苦索的、反复追问和沉湎的情感正是我认为他的伟大之处。

昨晚我梦到我们团聚,一起去追寻那河流的源头。一个老人带路。我们走啊走啊,河流渐渐变小,变成了无数溪流……突然,看见它在一个山顶的冰盖下面。老人指给我们看一片覆盖绿草的土地,在一片潮湿荫凉的地方,草叶的边缘都挂着晶莹的露水,时而滴在松软的土地上。“这片草原,”老人说,“就是这河流的源头。”你伸出手,抚摸着青青绿草。当你举起手时,有露珠滴下,滴在土地上,像泪珠。

 短评

每次烂片看多了 就会选一部安哲来看 清洗大脑硬盘

6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在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观感不是令人厌恶的刻意而为的无叙事力的空境感,电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顿都是极其自然流动的,这种观感大概也只有欧洲人才能拍好。另外电影里的手风琴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70916

7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1.影片恍若对安哲前中期创作的一次漫长回溯,1919-1949,[36年岁月]中的抓捕、刺杀与飞撒的传单,[流浪艺人]中的巡回演出,[猎人]的变节者与打断舞会(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设置,一切演出或舞会都将因外力中止),[亚历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为倒吊在大树上的绵羊,[塞瑟岛之旅]重归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废弃的歌剧院,座椅上覆盖着各色布匹与杂物,二三层观众席则披设上白色的帐篷,仿佛映射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亦似流浪艺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无数白色的床单飘挂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绳上,被枪声中断的演奏与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没的村庄,黑色的船队,分别时一截截拉长的红毛线。5.书信旁白字如泣血,单镜头中在现实/现在与想象/过去时空中切换(哭喊的母亲-分属敌对阵营的兄弟相遇),变焦前推镜的母亲嚎叫特写收尾。(9.0/10)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重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个体颠沛流离是命运与风雨飘摇的政权更替缠绕共生,以一个家庭的命运缩影折射希腊20世纪历史,与《1936年的岁月》构成联动。“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渡河而来的长镜如历经时光凝练,筑成永恒的姿势,静默凝视中的永恒悲剧意味。main theme如天堂回声,引领召唤民众投入到争取自由与和平的斗争中去,在浓重粘滞的黑暗中,予人前行的勇气。多处以船/浮筏隐喻漂流的国土,在欧洲版图上的流离迁徙。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数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叠,但远没有那种酒神式的狂欢与洒脱,徒剩下沉郁顿挫的嗟叹,这部安哲给我的感觉像希腊的杜甫……(Ps:应当有一种蓝色被命名为「安哲蓝」)

19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4k修復版

23分钟前
  • 🥺
  • 力荐

坐在地上看到心神摇曳 镜头摇起来 音乐一起 全无抵抗力 生平第一次大银幕安哲 怀念老人家【电影资料馆】

24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在流亡,然后死亡;这条河的源头没有风光,只有泪光。

25分钟前
  • 可乐
  • 推荐

最喜欢的安哲作品,以前年轻的时候看只觉得画面极美,不知道画中人在哭什么。今天在大银幕上重看,才知道哭的是命运是历史,哭声极为悲怆。死生离别、手足相残,灵魂像河岸上张开黑色翅膀的小木船,又如暗夜中在岸边跳起的舞,总是那么短暂,便已消融在浓夜间。哭泣的草原几乎没有一刻不是哀伤的,远离国土前往美国的父亲,像极了最后一任国王,各为其主的兄弟何曾指的不是分裂的社会,最后都统统流散在滚滚河水,只剩下悲怆哀嚎的母亲。

29分钟前
  • 可绿丝毛
  • 力荐

看得老子沉重和诗意了一个晚上

34分钟前
  • 枯川满
  • 力荐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的栖息,被泪水淹没,电影里没有流出来的血…

3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力荐

几年后在资料馆重看,凌晨两点到家又自己补完提前退场的半个小时。真是好,送行的船队、树上的羊、红色毛线,太喜欢。城市在身后飘零,我们牵手去看河流的源头。

41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C+ / 前2/3观感很好,史诗故事配合颇为古典肃穆的视听至少圆熟且有效。音乐与剪辑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尤其是几处视觉上的物态幻化:声音-人-海鸥-白布。人物的状态也在迟滞中保留了几分灵动。但是第三部分时序跳跃逐渐频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种近似历史挂图的窠臼里。人物既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也无法挣脱一种类似机械反应的情感触发模式的束缚。还是觉得在表述历史创痛时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显。

4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爱人在红线的另一头,飘散在风里。安哲电影中美丽、震撼、摄人心魄的画面,加上调度极富有想象力的长镜头,总让人忘记提及故事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独、离别折磨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尽管镜头更多时候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其实这些不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真是极其有力和震撼的...

5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1.手风琴再叙悲伤,整片草原跟着哭泣;2.只言片语也能令我的泪腺分崩离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见了断壁残垣烽火连天和横尸遍野的境况中隐忍着爱与思念;3.无情战争、颠沛流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绝望而空洞的虚无。

5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充斥着虚假的漂亮画面,叙事手法浮夸,矫揉造作,令人讨厌的假呻吟片子

54分钟前
  • 1
  • 还行

10开始的《哭泣的草原》12点40才结束。字幕亮起, 左边的女生在抹眼泪。看电影也不能改变什么, 你我都还是俗人。乌泱泱的人群涌出影院,无非是解决屎尿和食物。南京路上车水马龙,真实的人间一口把人吞噬。

59分钟前
  • 阿罡书房
  • 力荐

12th BJIFF No.10@天幕新彩云。三星半。跟《流浪艺人》连看。作为安哲晚期作品,语言与《流浪艺人》时期其实并无变化。只是不同于早期作品更加侧重历史书写,希腊三部曲试图落到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洪流裹挟中的离合悲欢。然而这对安哲而言不啻舍长就短:三个小时的时长大半时间都在低效地交代主角的私奔故事,到最后几十分钟节奏陡然加快,忽然就将主角抛入时代风浪。两个主角如希腊雕塑,美则美矣,却没有人间活气,看不到性情与心灵。作为观众实在很难对他们的别离与恸哭动情。画面极其唯美,如树上悬着的群羊、满江悼亡的黑帆(复刻《猎人》场景)、小舟送别的红线,许多场景或许是为构图设计了剧情,形式感过重,未免本末倒置。

1小时前
  • 奥兰少
  • 推荐

这部电影中段,丈夫坐轮船去了美国,妻子在海边送别。她说:我还没有织好这件毛衣,然后他牵着其中的一根线,慢慢渡远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变成一根长长的红线,最后断在风中。场景极为凄美而震撼。

1小时前
  • 小海
  • 力荐

可分上下两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杀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则是希腊现代史。场内音乐(安哲与卡兰德罗恰如莱昂内与莫里康内),史诗体的叙事。旁白极富诗意。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