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2007

HD国语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父亲2007 剧照 NO.1父亲2007 剧照 NO.2父亲2007 剧照 NO.3父亲2007 剧照 NO.4父亲2007 剧照 NO.5父亲2007 剧照 NO.6父亲2007 剧照 NO.13父亲2007 剧照 NO.14父亲2007 剧照 NO.15父亲2007 剧照 NO.16父亲2007 剧照 NO.17父亲2007 剧照 NO.18父亲2007 剧照 NO.19父亲200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父亲200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2年,韓培印的兒子勝利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學,從農村來到城市。為了讓勝利上學,老韓變賣了家裏所有值錢的東西,到西安打工,為兒子解決大學的生活費和來年的學費。做了一輩子農民的老韓堅信知識會改變命運,他樂觀地盼望著,兒子上了大學,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勝利面臨畢業,性格內向的他面對強大的就業壓力,感覺這個城市越來越遠,上過大學的他很可能賺得比父親還要少。  有一個本子被老韓隨身裝了好幾年,裏面記滿了三年來十元、二十元的借款記錄,以及他對兒子勝利的期望:“我兒勝利要在2013前後,也就是父親的60歲前後,咱們全家到北京好好的玩幾天,那時候咱們大家都很有錢……”  In China, HAN has sold off all the family’s home valuables and now works in Xi an city to make money for his son to go to college. HAN firmly believes that knowledge has power to change their destiny. “Around 2013 or so, roughly my sixties, Sheng-li will take our family to Beijing for a sightseeing visit. We will have plenty of money by then…”  获奖情况:  2009年 獲得第二屆香港華語紀錄片節最佳短片叛逆喜剧:冲出动物园里相棒2浅田家!逆风奔跑炎神战队轰音者:10周年的汽车大奖赛叛逆女流第一季芭蕾舞鞋风流三壮士国语阿拉德:宿命之门穹顶之下撒旦偷车2015灰色的灵魂老兵多哥奇迹探长之乱世谜踪客家之歌不好的好人大耳朵图图第一季城里的房间功夫小蝇十字路口1942玫瑰殺手1997鬼打鬼(粤语版)新年前夜即使恨也爱你崩坏的教育现场战斗的校园律师王牌保龄球缘来誓你桃花坞开放中妖法20181995穿越时间出招吧!看不剑!爱上你是命中注定激动的昭和史军阀云泥星际叛将:欧西里斯之子午夜博物馆老太啦啦队海绵宝宝2015天涯追踪(原声版)天空之眼(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教育的破产

纪录片《父亲》反映了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的经历。看完全片,想问一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没有权,要如何生活下去?

我们从小守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教育信条忍受着十年寒窗苦,某某某考上什么大学了,某某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了,象牙塔在山峰顶端闪闪发光向我们摇摇招手,可是当我们真的抵达了那个地方,才发现有多少是海市蜃楼。我在大四的年纪看大一的小学弟小学妹改各种抱怨大学与想象不符的状态,宣泄怀念高中的情绪,只想转身对中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说一声,你终于还是把他们骗进来了。

大学生这个定义真是太宽泛了,清华北大毕业的叫大学生,二本三本毕业的也叫大学生,什么大专职业学校毕业的也叫大学生。每年高考完了统计出来的升学率就像浸了水的海绵,看似很大,其实很水。到找工作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又要学历又要成绩又要实践又要证书,妈的你当我全才啊。

回归影片。

父亲韩赔印是最普遍的中国式父母的代表。勤劳朴实憨厚舐犊情深,父母就是这么个角色,你找他要钱,他哪怕兜里只有一百块,也会想尽办法凑个一百二十块给你。所以我们看到片子里韩赔印这里借二十那里借三十的凑儿子的生活费。纪录片的好处就是生活化,人情冷暖,一看便知。有人掏钱有人支支吾吾有人索性不理,换做电影,早就一拍肩膀:老韩你儿子有出息哥几个一起供他读书。不需要去指责谁,没有人规定一生下来就要乐于助人的,没必要自己饿着肚子还为人家上层建筑买单的。大家都不容易。

父亲随身带着一个小账本,记录各笔借款,以便日后偿还。有时候还写点鼓励性的句子,如果忽略掉他的职业,可以说父亲也挺文艺的,对美好生活充满想象,信奉书本上的那些励志语录。六十岁带着家人去北京,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父亲的脑海中是不是还浮现出天安门上太阳升的场面。他说那个时候我们都有钱了。父亲的有钱是建立在儿子毕业找个办公室的工作有空调有电脑的憧憬之上,可是现实是儿子毕业一年还在青海户外干工程。一个月赚八百多块还不如自己在西安给人家做水电来的多。于是我们看到了在现实面前惯常的一个表情:无奈。拍摄者问胜利,你父亲会接受你做这种工作吗?(服务业之类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职业)他说不接受也没办法。还是无奈。

这里存在一个矛盾,生活在底层的人不会去想也无暇去想是不是上层体制出了问题,或者说他坚定的信念出了差错,而研究者只会待在温暖的室内去开开会吃吃饭象征性地讨论出现的问题。有经历的人无能力,有能力的人无经历。曾经在会议室外等人,看着不知道什么身份的人跟院长一起讨论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讨论的热火朝天,掌声阵阵,让在寒风中等候的我听得都热血沸腾了。可是后来我一想,不对啊,你们在这儿纸上谈兵,但是就业的主体——学生,不在这里啊,你不找学生来你怎么知道他们身上存在哪些从象牙塔到社会人转变期的问题。退一步说,容纳就业人群的单位也不在这里啊,你不找企业来你怎么知道他们需要怎么样的毕业生。总不至于大家毕业以后都进高校吧。

儿子韩胜利。其貌不扬,家境贫寒促成的腼腆害羞性格,转了一圈招聘会出来一言不发,曾经以为可以留在城市,接受三百块的月薪,哪怕不要钱跟着干也行,问及恋爱说再等等。憨厚的不得了。年轻人,你把一腔热情满腹学识捧到城市面前,城市是否会含笑接纳?你要还读书欠下的两万块债务,你要还父母的养育之恩,八百块的工资要干上十五年。同样,生活在都市的人,为一个房子不吃不喝也要十五年。这样的繁荣昌盛背后是多少滴血心酸。

纪录片拍到胜利的上课、吃饭、寝室,利用业余时间捡瓶子去卖,两个塑料瓶五毛钱,啤酒瓶一块钱,拍摄者问他,有没有想过出去做个兼职赚钱,他只是沉默的摇摇头。性格决定命运。弱肉强食的都市森林只合适放弃一切自尊骄傲厚着脸盆的推销者,他们要匍匐在前辈脚下,把自己的经历添油加醋不厌其烦地呈现诉说,就是棵白菜,却恨不得卖出黄金的价。不要质问胜利大学干了什么,温饱尚且不足,素质拓展职业规划个屁。突然想到个问题,国家的助学贷款呢?要一个学生每个月只有两百生活费,要一个父亲终日低声下气地向工友借钱?

他们也是我们,离家千里来到所谓的大都市读书,用四年的青春,用一麻袋的钱换回一麻袋的书本,站在离开还是留下的十字路口,周围人步履匆匆,自己却找不到方向,何去何从?

一部纪录片,看破中国高等教育的迷信。

 2 ) 城市 不是适合每个人

 

《父亲》 选了一个 大众的跳出农门的 年轻人 以及他的父亲


从头到尾 父子俩都还算 乐观

哪怕是结局 是 那个年轻人 每个月 不是五六千

而是每个月五六百 去了青海

苦涩中 还是乐观的



城市很现实 小县城里的人 看待城市 过于理想化

都想要留在城市 真正到了城市又发现

出门就要钱 自己又是负担不了的





人大代表王平女士不希望农民读大学

希望农民做一辈子农民 不鼓励农民进城

城市压力大 农民的孩子大学后也是找不到工作




很现实 很对啊

期望达不到理想值

是酿成 马加爵事件 的根源



哪怕是小县城到大城市 站住脚的人

谁没有心酸 没有眼泪!


面对同学的时候 难道 都不会觉得不公平么





父亲以为 孩子在学校 每个月200能吃的不好也不坏

孩子却要瞒着父亲 捡易拉罐

200也许同学一件衣服也不止!!






每个父亲都会这样

“你每天要多少钱啊

我每天。。就够了。。。。”





每个父亲都会这样

说些有用的道理




每个孩子都这样

父亲讲道理的时候

低着头

想着有些有的没得









进城 只是为了说 世界不是想的那样的

梦碎了 没指望了,,,。。。



















 3 ) 很多人看不懂这里面展现的内容,因为没有经历过

很多人看不懂这个纪录片的。

从小在良好环境长大的人没经历过,所以看不懂,只会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傻?

没有阅历的学生看不懂,还以为这是在宣扬“父爱”。可是是这样吗?我们仅仅是记录一下苦难,并感叹父爱的深沉吗?

我能看懂,是因为我和这里的人有一样的经历,唯一的区别是我父母没那么贫穷而已。当人陷于那样的境况,是没有时间去完善自己的心智的,而长期的心理重担(父母为了自己花光了所有钱,所以所有责任全系于自己之上),以及心理重担带来的自卑感(因为父母为了自己花了所有钱,自己肩负所有的责任,所以自己除了保证活着以外,不能有任何其他需求,也配不上任何好东西【相反,唯一可以配得上的是垃圾桶里的垃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难以消除的,因为要重构自己的心智,重建自信是第一部。不知多少人,没有走出这第一步,以至于毕生都没能建立自己成熟和完整的人格。

父母的忌讳之一,就是在孩子面前,无限度地夸大自己的付出,并实际上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我觉得这个操作可以称之为“责任的乾坤挪移大法”。从这一点看,胜利的父亲显然是很不称职的;但这种不称职,显然是贫穷与愚昧的成长背景带来的智识之缺失所致。胜利学习通信专业,他的父亲却不让他碰电脑,这是很难以想象的,同因为智识之缺失。

所以胜利的父亲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无私地尽力为胜利提供最好的条件,尽管仍然很差,但至少让胜利上完了学;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他又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通过责任的乾坤大挪移,把所有压力挪移给了胜利,造就了胜利极度自卑的、距离成熟有很大距离的人格;同时又把自己落后和错误的认知传到胜利的脑中。

刻在骨子里的自卑和全盘继承自不靠谱父辈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模式,决定了胜利至少开头会很艰难。他的这幅模样和我高中毕业以前一个样,和我不同的是,他大学毕业时认知模式还是像dna一样从父辈复制粘贴的,有点惨。我和他曾经也差不多。只不过很多年以来,我的认知模式基本是把父母带过来的那一套连根删了重写的,这种rework的工作会让我一生受益。

胜利真的很惨,他骨子里就认为,所有好东西跟他没关系。当他找工作时,很可能因为懦弱和自卑的性格、满脸写满的不自信而到处碰壁。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纪录片所记录的胜利现在怎么样了。

几年以前,我写了这样一段话,来总结和激励自己:

一定要做一个独立自强的人。独立自强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只要独立自强,同时该说不的时候,毫不含糊地说不,就完完全全可以摆脱控制。人格独立了,自然说不的时候就是没有任何顾虑的,同时自己再努把力,多几分底气,说不更加容易。思想上完全独立,搭建自己的知识库,遇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方案;通过看书学习,搭建自己的观念体系。完全自强,即便遇到最坏的情况,仍然确保可以自己抗住百分之二百的压力而不抱怨,寻找利人利己的支持但是不去寻求任何其他人的安慰和帮助。不独立自强,就不会有改变。

当然,想要思想上真正独立自强,还要同时在经济上独立,有自己的个人财务思路,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稳,越走越自信。

愿胜利挣到钱以后,能明白这些道理,不要再用他父亲面对他那样,再去面对自己的孩子了;愿贫穷和愚昧能够从人间彻底扫除。

 4 ) 父与子


李军虎的《父亲》描述的是一位为了让儿子能够在西安读大学,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到城里打工的父亲。

整部片中,基本上涵盖这几个方面,一边是父亲打工的艰辛画面,一边是儿子找工作的不易。因此,在我的角度看来,这不应该叫父亲,应该叫父与子。

一方面父亲为了孩子汲汲营营,到处借钱,拉下脸来,另一方面,儿子也为了父亲,偷偷去捡破烂卖瓶子。我不知道李军虎是否着力表现这一点还是他其实尚未察觉。但在一些镜头设置上,却又这方面的表现。

例如一边父亲敲醒每个房间,向自己的工友腆笑着借钱,下一个镜头就是孩子在捡垃圾。一边父亲吃着馒头,另一边儿子就在说自己一天吃饭大概6块钱,隔几天才吃一顿荤。这样的对比,让人感受到这不光是父亲一个人在为这个家庭努力,另一方面儿子也希望为家庭节省一些负担,这是一种父子关系的展现而已经不仅仅是以为伟大的父亲在付出。

整部片子是很现实的,现实的让人不敢回看。一个家庭倾家荡产让孩子去念书,想着念着书就可以有一份好工作,光明的前途,这一点在父亲写给孩子的寄语里都能看出,父亲对孩子念书这一出路的殷殷期望。


然而,现实却是,你花了巨大的成本读书,最终却发现天不随人愿。儿子的性格,学校背景不够强大,通讯专业的冷门等等诸多因素都导致了儿子最后没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工资甚至比父亲打工的工资还要少。面对这一切,父亲在最后的一篇个人日志的朗读中表达了,“在我三十岁以前,我总以为人生是漫长的曲折的,但三十岁以后我才知道人生是曲折的,但不是漫长的,是极快的,...再见,我的儿孙们...”好像再说这u请对这一切有多么放心不下,他希望可以在多活一些年头,可以帮助到这个家庭,帮助到自己的儿孙,但自己也知道“我不能再活五十年了,最多二十年吧”,这种无奈,并不是对自己寿命长短的无奈,而是遗憾自己没有再有五十年的时间为后代做些什么,让人不免鼻酸。


每每看到这种片子,我总在想,这一切值得么?倾尽家产,换的孩子一个未卜的前途?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纪录片《含泪活着》这是这般,父亲为了女儿可以去国外读书,20年的时间里,在日本蜗居着打黑工,没有亲人,没有社保,甚至没有一个可以走在阳光下的身份。但哪位父亲从没有怨天尤人过,没有想过值不值得,是不是要放弃。就像这位父亲一样,知道最后也没说,不该让孩子读书,不该花这个钱,而是遗憾自己不能在为孩子做些什么了。

或许,在父亲眼里,更本不存在值不值得这一回事,他们不是这么衡量对孩子的付出的,还是一种使命,一种本能。


我没有看过李军虎其他的纪录片,但觉得意外的是这部纪录片有些地方确实会让人觉得出戏,一些镜头的设置其实略过刻意。例如孩子在寝室,从室友打游戏的电脑界面镜头,切到孩子站在阳台上,眺望远方,脸上略带沉重,背景就是孩子捡来的各种塑料瓶。这样的对比确实很突出,但却过于突出,前景儿子冻的发紫的嘴唇看过去是各种塑料瓶这样的镜头实在是有点矫情。

其实有很多更为自然,隐晦的方式表达这种差距,食堂里的饭菜,招聘会上的言语交谈都是机会,但这种镜头认为感觉太明显。


灰暗的色彩,西安冰冷的空气,萧条的枝桠,这些还是烘托出了这部影片的氛围。而影片中大量的父亲算账,儿子一脸木讷,仿佛被生活重压的表情特写累积起来也达到了突出表现主题的效果。

但在音乐方面,这部纪录片并不太看中,几乎没有音乐,大量使用同期声,贴近生活,但就没有有些纪录片(如张以庆的片子)来的煽情了。


总体来讲,这部片还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很生动,勤劳,无私的父亲形象,并且全片平缓流畅的叙事让人感受到真实,生活气息。

 5 ) 《父亲》:主要视角不如着眼于儿子

在法国文化中心的纪录片展上看的这个片。对于纪录片《父亲》,我觉得拍成《父子》更好,在篇幅上,其实应该更倾向于儿子。
  
正如导演李军虎在交流会上所说,其实这个父亲是一个很中国式的父亲,他有很多观念,比如努力赚钱,养家糊口,以及“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等等,都非常中国式。但是我觉得,尽管纪录片中农民工这样一个身份下的父亲,比其他父亲更如奋斗机器,更显世道沧桑,主要表现的还是天下父亲形象中伟大的共性点,如责任,力量,坚定,乐观等等一系列形容父亲的褒义词。
  
可是这个儿子这里,我觉得这个片子做得太不够了。相比父亲,我觉得儿子这类人群更值得关注。儿子的身份更特殊,也折射出很多中国现状,村里出来的凤凰男,家里的掌上明珠,学校的贫家学子,求职窘境的大学生,父子关系、社会关系、试图找的婚恋关系,都值得大篇幅。他个性的内向与自卑,和他的父母教育有多大关联,一个农村贫家子弟的家庭教育值得探讨。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他所面临的障碍,尤其是心灵上的精神上的,带给他的伤害又有哪些。为什么他宁可捡空瓶去卖也不肯打工,纪录片给出的“学习忙”理由明显是一个敷衍的口头理由,这里面值得挖掘的为什么不挖掘。包括现在,片子出来后我听导演阐述,对两点也非常感兴趣。一是上海公司给儿子两三千块钱的月薪他为什么在两个月后又重返家乡继续他的800一月?这和他向来的个性有哪些承接?二是当看了纪录片后,儿子很难受,这很正常。但父亲的极其高兴并恨不得把这个片子作为家族流传,又是为何,我觉得这个片子在表现“父亲”上,人性的复杂性做得也不够。

老实说,我其实对导演有一种很强的质疑感。总觉得他的采访是不够的。比如今天在文化中心,当法国人问中国的学费是怎么个样子的时候,他说这是根据市场行情来看的,那几年通讯很热门,所以他的学费就比较高。法国人问他的大学是否有奖学金,他说有是有,但是大概他们120个人的专业就3个拿奖学金。是这样的吗?恐怕不是的。对于一个相对比较熟悉这的大学生,我觉得他的说法也太不负责了吧。

 6 ) 你相信宿命论吗

看过之后感觉这片子让人感触的不是父爱,而是儿子的处境。父亲除了变卖家当辛苦工作供儿子上学外,我看不到别的,而这种砸锅卖铁供孩子读大学的情况在农村没有那么罕见。

父爱虽然伟大但也带着愚昧无知,如果代入儿子的角色就会发现父亲的话其实每一句都在无形中刺痛着他,给他带来深深的压力。——付出才有回报,但是这付出在父亲的眼里主要是一天三十几块钱的支出,某某某借了50某某借了100……,没有努力你考不上大学没有我的支持你也上不了大学等等不一而足。父亲给了他上学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同时把自己对他未来的想象也强加到他身上,以为他会在办公室吹着空调拿高工资,却根本不了解现实。父亲没有交给他做人的骨气和生活的意义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也是儿子自卑,害怕与人沟通的根源所在。

可想而知顶着这样的压力儿子内心是如何焦虑,然而越是焦虑越是做不成任何事情。他没有心思玩也没有什么可以玩,同学有各种电子产品他连手机都没有。如果天天学习可是为什么四级都考不过?因为他也没有心思学习。和高中不同,他的焦虑和自卑在这样的环境里被不断扩大着。他可以拉下脸捡瓶子,别人异样的眼光就当做看不见,但他内心又是嫉妒自卑的,不敢去找兼职,甚至在人才市场不敢开口询问一句。结局是悲催的,但是这种结局在他踏进大学之前就已经注定了。从他出生开始,成长路上上的每一步都在向这里迈进。

 短评

突然语噎。父爱不是有500万给你100万,而是节衣缩食的把赚的100元全都会给你。

6分钟前
  • 维诺
  • 力荐

一个父亲,打工,借钱,来资助儿子上大学读书。儿子也省吃俭用,靠卖废瓶子来补贴生活。但是当儿子大学毕业,发现并不一定能比父亲挣得多。。。现实和生活是残酷的。父亲的形象朴实且真诚。但是作为纪录片太过煽情。这让纪录片的纪录价值和客观性大打折扣

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最后一段话

8分钟前
  • 鸭梨
  • 推荐

除了音乐太煽以外,其他无可挑剔~

10分钟前
  • strongman
  • 力荐

密密麻麻的一本欠账,多少父亲的血与汗。父亲胜利都在努力。美国人读大学还需要向父母伸手要学费吗?根据沙利美和盖洛普联合作出的一项调查,父母平均所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48%,子女平均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33%,学生获得奖学金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15%,也有3%的大学费用是由学生的亲朋来提供的。

12分钟前
  • 阳光普照
  • 推荐

什么都说不出来,堵住了。

16分钟前
  • frontboy
  • 力荐

胜利告诉父亲四级差20分过时,一起上课的同学的笑声以及成绩不够好读书也浪费钱的评价让人心情复杂,父亲的本子记着“虽然不是什么好学校,但有的人想考,他没有考上,而你考上了。”

1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哭了!!!

20分钟前
  • 怎会
  • 力荐

儿子宁愿捡瓶子也不去打工,可能是出于一种对于同社会、同他人接触的恐惧吧……从闭塞的农村来到现代都市,周围的一切是如此陌生而可怖,让人无所适从。这种恐惧我也感同身受

24分钟前
  • 奥蒂安斯
  • 推荐

伟大的父爱,残酷的人生

26分钟前
  • Honey Bunny
  • 推荐

这么底层的人却对社会对政党充满感恩与希望,是愚昧还是善良?

27分钟前
  • 裸踝
  • 推荐

出身家境造成胜利视野、能力、性格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成为他改变命运的阻碍,有点悲哀的宿命的感觉。。。

28分钟前
  • TuDamian
  • 推荐

情真意切

33分钟前
  • eatingPei
  • 力荐

打脸无数没钱还要装逼的人 是时候该醒了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36分钟前
  • 说电影的二凡
  • 力荐

看完让人觉得很懊恼,观影过程中几度欲关闭,可气愤归气愤,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大部分愚蠢的人都是朴实的.

37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总是无怨无悔从不计较

41分钟前
  • smileeyes
  • 力荐

当我看到胜利一个月只有两百块钱生活费的时候,我震撼了,我跟他上大学的时间差不多,所在城市消费水平也不比西安高多少,但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他的四到五倍。对胜利的父亲,我同样充满敬意。

4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用音乐煽情过渡真是大败笔,除此还不错。尤其是选的拍摄对象,这个父亲,非常好。

50分钟前
  • mOco
  • 还行

这就是国人对中国教育现状误解的悲剧

55分钟前
  • 可风
  • 力荐

父親質樸 孩子低能

56分钟前
  • BinSanit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