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二世

HD中字

主演:史蒂芬·威丁顿,安德鲁·蒂曼,约翰·林奇,杜德里·沙顿,蒂尔达·斯文顿,杰罗姆·弗林,安妮·蓝妮克丝,尼吉尔·特瑞,吉尔·贝肯,罗杰·汉蒙德,阿兰·柯德勒,桑迪·鲍威尔,乔瑟琳·波克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9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2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3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4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5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6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3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4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5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6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7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8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9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爱德华二世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是根据英国著名戏剧家克里斯多夫.马罗的同名戏剧改编。  16世纪的英格兰国王冷落王后,竟然公开地和自己的同性爱人展开种种惊世骇俗的爱恋行为,使得整个王国的统治陷于崩溃,面临瓦解。有先见之明的王后最后使出心狠手辣的毒招,阻止了这场灾难的来临  用“高度概念化”来形容这部影片仍不能确切表达它的复杂性。Jarman以现代性别政治的眼光改写了16世纪Christopher Marlowe的戏剧。  故事围绕Edward国王公开的同性恋行为展开,并不是发生在奢华的历史环境中,影片场景使用了光秃秃的墙壁,肮脏的地板,演员也身穿时髦装束。Jarman还充分发掘了Marlowe原作中所有同性恋的潜台词,并将其作为表达重点。他使用了原作的对白,但将这个戏剧性的故事与当代对同性恋的压制及同性恋者的抗争混合在一起。影片没有确切的时代,多数时间里各个年代的情形交错在一起。绝境第二季重来铁道飞虎迷雾之外福音战士新剧场版:破母与子2009特种空勤团:红色通缉令死亡网络马拉松2005超级经纪人婚姻诊断斯蒂芬·库里:不容小觑尖叫圣诞逻宫大神秘没有家园的灵魂秀雅十三岁我的成长路侠盗年少轻狂第四季犯罪现场调查 第四季独眼龙政宗阮氏三雄二次大战全彩实录顶尖手术刀 -天才护士的条件暴徒小镇逃出大英博物馆孺子可教也廉政风云国语非你默属尼尼·特豪克亨利的罪行重返地球被诅咒的人M就是凶手铅黄七仙女外传我们的天堂末法王座2017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李碧华鬼魅系列:迷离夜粤语世界致命动物系列:非洲篇跨越星河来爱你蜡笔小新:云黑斋的野心霸爱总裁孤独的实力者

 长篇影评

 1 ) 概念化

用“高度概念化”来形容这部影片仍不能确切表达它的复杂性。Jarman以现代性别政治的眼光改写了16世纪克里斯多夫.马罗的戏剧。故事围绕Edward国王公开的同性恋行为展开,并不是发生在奢华的历史环境中,影片场景使用了光秃秃的墙壁,肮脏的地板,演员也身穿时髦装束。 Jarman还充分发掘了Marlowe原作中所有同性恋的潜台词,并将其作为表达重点。他使用了原作的对白,但将这个戏剧性的故事与当代对同性恋的压制及同性恋者的抗争混合在一起。影片没有确切的时代,多数时间里各个年代的情形交错在一起。

 2 ) 王之活

王死了,王活着。

真爱可以永存。真爱活着的时候借着生者的躯体;真爱死了的时候,借着人们口口相传,借着心中的信仰,如今借着电影、借着互联网、借着一切与当事人无关的事物,永存。实物可以消失,真爱却不朽。

在残破不堪的高墙下,王高调地炫耀着他与同性恋人的爱情,漠视一切权威,藐视一切权贵。借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他可以沉沦,可以放纵。但皇权亦黄泉。他曾经伤害过的人,反过来借着权势杀害了他的同性情人、夺了他的皇位,甚至把他曾经欲仙欲死的器官烫成焦炭,最终剥夺了他的生命。其实王在情人死的时候早就已经死了,心死也加速了身死的速度。

王后说她曾经如此深爱王。我不知道她在把自己的舌头放在别人嘴里的时候有没有想着王,我不知道她在杀害情敌的时候有没有想着王,我不知道她在囚禁王的时候有没有想着王。她是不是希望王向她跪地求饶,她是不是希望王再吻她一次。爱之深,恨之切。也许王死了的时候,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何物了吧。王位,她真的想要王位吗?我想起了甄嬛,她一步步抽干皇上的身体的时候,一步步渗透自己的势力的时候,当皇上真的死了,她真的胜利了吗?也许她一开始就败了,从她进皇宫的那一刻起就败了。这就是宿命吧。

盖维斯顿,一个理想的情人。绝美,直率,不畏强权,如此迷人。毕竟年轻,毕竟冲动,不懂得世故,不懂得隐忍,这些也葬送了他与王的生命,但也成就了他与王的情感。他爱上一个最不该爱的人,也是一个最该爱的人。在那个年代,他也许可以找一个英俊的市井混混,最后当街吊死,不了了之,世间也无人记得这份感情;但他遇到了一个同样藐视权贵、藐视压迫的人,同样的年轻气盛、同样的少不更事,最后同样惨死,但这却成就了感情的永存。他也许不知道他的这份感情激励过多少人,但至少还有人记得他曾经爱过的他,这就足够了。

皇室的情感不过是政治的傀儡。王也罢、王后也罢、王的情人也罢。当情感牵扯了政治,牵扯了道德,这种感情总是悲剧的。我不知道情感为什么会跟所谓的权势、面子等各种身外之物联系在一起。我知道情感就是情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就是纯粹的心与心的交流。

王卑贱地死了,却高贵地活着。

 3 ) 评论8-16

跟莎士比亚比起来,马洛可以说是非常现代气息的剧作家了。那是几百年前的都铎王朝时期,接受过大学正规神学教育的年轻天才,处理同性恋君主被废黜这么一个题材,而且处理地大胆而邪恶。导演的改编也是如此,整部电影的色彩都是黑暗系,类似于卡拉瓦乔那种17世纪风格,两个男主相当健硕,穿着简洁,当蒂尔达饰演的王后认真地穿搭小礼服之时,他们却像是山野牧人一般放肆,奔放到看这部电影让人有羞耻感。因为不加掩饰地描述着同性恋之间的欲望,《爱德华二世》看起来依然大胆。这是马洛的恶趣味,禁忌与男孩和男孩相爱的世界。 电影的前一部分大致忠于马洛原著的,特别是美丽的台词。都铎时期英国戏剧容量非常大,马洛的开头总是简洁又紧凑,证明他有着勾勒脉络的天赋。老国王去世,新国王爱德华二世急召被放逐的基友GAVESTON回国。国王对Gaveston爱得至深,为了他的欢心愿意付出一切。与此同时,以Mortimer为首的一帮贵族却对这个卑贱的暴发户恨之入骨,不惜一切代价欲除之后快。双方的爱恨非常极端,没有办法达成和解,剧情也在双方的矛盾之中迅速发展。

在我看过的剧本中,《爱德华二世》的开头可以说是邪恶感最浓重的。西方人笃信基督教,文学中自然地就体现出博爱、救赎的信仰之力,常给人清风拂面之感。这部戏剧的几个人物却丝毫没有彼此谅解,国王处理国政、宠爱男宠是十足的任性,贵族对男宠的敌意也是十足的任性,双方都是执念深重,只能依靠武力使对方屈服,这是一场豪赌,一方要夺取的是生命,另一方要得到的是国家,是统治。这一过程国王时刻感受到自己本该无限权力被傲慢的贵族们限制,“世界上哪里有我这么窝囊的国王?”他经常有诸如此类的感慨。对爱德华来说,法国、苏格兰、爱尔兰、丹麦的外交事务都没有好基友重要,百姓们的民意也无足轻重。也许你会说国王处事不公,那么贵族应该比国王更正面吧?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因为Mortimer掌权之后的独白证明他也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比爱德华更坏。他的统治原则就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宁愿天下人都怕我,因为恐惧比爱更容易。剧中唯一重要的女性人物是王后,并没有因为所谓的女性天性就更加善良,她任何人都狡猾,且深藏不露。马洛似乎说明对权力的追求依托的是完全且某种非理性的力量,而权力本身是没有任何神圣性的,既不是来自于神授,也不会用于崇高的用途。

也许爱德华对Gaveston是剧中唯一真正的爱了,尽管它有罪、尽管它倾覆了整个国家,却贡献了本剧最经典的爱情台词。他们是一对多么中二、多么精疲力尽的恋人啊,这样毁灭性的感情似乎是没有任何原因的,因为Gaveston卑贱、品德底下又没有任何价值,他只会用音乐和诗歌讨好国王(这里显得女性气质十足)。马洛写到贵族对Gaveston极其不满,质问爱德华,你为什么如此深爱一个全世界都憎恨的人呢?爱德华很中二地回答,因为他爱我超过全世界啊。爱必然是没有原因的,美丽的爱情必然是罪恶的、毁灭的...

在我们的时代,大胆的叛逆者们嘴上嚷嚷着爱是平等的,实际上却期盼着同性之间的爱更加注重精神、更理智、不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伤害和灾难,像爱德华和Gaveston这样麻烦的爱情可能比特洛伊被海伦倾覆更令人难以接受。(但是,这种理所当然的看法是不是和更加根深蒂固的歧视联系呢?) 说起马洛其人,也是自带挥之不去的神秘感,包括他是那个时代少见的大学生,他年少得志,还有他不守规矩,打架斗殴,死于决斗,还有他做过假币,有可能是个情报人员的传言。对于他这种少年扬名、生活放荡不羁的天才,人们总是有些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类似于“我拼命正常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却有资本随心所欲...”深入了解之前,心目中的他大致也是这么一个狂放不羁的人物,一个嬉皮士的形象。造假币和当间谍可能都是得到权势财富的手段,和他吸引人的剧作主题保持一致,这些题材经常涉及到为了权势、财富不择手段,最后下场也非常残暴的人物。但是真正观赏他的作品本身却得到了的结论:对待作品,他是非常严肃的。这些作品有着精美又极端感性的台词,比如国王诉说爱情的段落,时常让我这个不相干也没有对象的孩子热泪盈眶。不仅如此,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主题只是表面,马洛的戏剧实际上反映了更加多样、更具颠覆性和反思性的世界观,莎士比亚是正教、是善与真爱的宣传者和颂扬者,相对而言马洛更像是个善于反思生活、政治、意义与伪装的哲学家。 电影对剧本的后半段缩减甚多。当然都铎时代的剧本过于冗长,并不适合现代人的喜好。基友Gaveston被贵族所杀,同性恋不再是剧情的焦点,爱德华在权力之路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最后这个受过膏的君权神授的合法君主被废黜了,对于宗教国家来说,废黜君主是老天不允许,整个宇宙也不允许,违背宇宙规律的大事。痛失恋人的爱德华自然而然又把祸因归结于不能独掌大权,向贵族们彻底复仇,王后和Mortimer密谋,爱德华终于兵败被俘。在此之前马洛一再在剧本中灌输死亡对一切人是平等的,人死之后一切都是虚空的(貌似)亵渎神明的观点,而在剧本最后几场中,神圣的国王不但死得毫无尊严,连神圣的王位也被剥夺。他手捧着王冠,也许还泪流满面地纠结着给还是不给、退位还是不退位的问题。难道我不是合法的国王吗?此时他又深刻地发现,没有了国王的权力,他就不再是国王,而是阳光下的阴影。他甚至怀疑是过于极端的爱情带来了悲惨的结局。可以看到这些情节和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的惊人相似。和莎士比亚一样,马洛也在此洞察了人性,比莎士比亚更加极端。作为一个众所周知邪恶的年轻人,他传达给大家的也是一个提前失去了神明、一切以欲望为指向的世界,连浪漫的爱情也不再演奏生命的最强音,爱情不能导向(人们以为的)丰富的、幸福的生活,而是导向怀疑和失败。一切被宣传的天堂都是失去的天堂,是统治者追求无尽权力的过程中编造出来的谎言。马洛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世界。他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阴差阳错窥视到我们的世界,并且部分地生活在我们这个绝望、没有神明的世界,在我们的世界,美丽的爱情和思想都是为了更好地自我欺骗——如果不善于欺骗自己,你该怎么在这个绝望的世界心安理得的生活下去呢?善是那么虚弱,而死是那么地真。而在你的个人舞台之外,上演的是比你的生活悲惨百倍的生活戏剧。

 4 ) FIFF11丨DAY5《爱德华二世》:一出荒诞的皇室故事再现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爱德华二世》,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无能昏君们花天酒地的评价了!

野凡:

缭乱,苍白,漂浮,空洞,晦涩。

果树:

时空流转,精神力量通过影像传递,无视规则。

kc512:

爱德华二世的故事包装平权,贾曼是文艺愤青。

我们敏熙:

当然是对宫闱奇闻过度浪漫化的处理,但是却又自得其魅力,你看,连那个恐怖至极的死法,也要处理成这样酷儿的形式。

球球糖:

像在看舞台剧,台词、表演也是戏剧风。打破时间界限将各种元素糅合在一起,一些镜头是有冲击力的,但整体not my type。

张瀛:

贾曼保留了莎士比亚时代的演讲和背景,但却以惊人的方式将20世纪与性和权力、同性恋恐惧症和同性恋激进主义进行了鲜明对比。

River:

莎剧的先锋尝试,削弱了同类型电影厚重到令人窒息的生硬感,而演员们电影化的表演也让舞台剧感在一众装置艺术的簇拥下消失,难得。

曲有误:

现代服饰与古代背景共同搭建的一出仪式戏剧,全片的场景,人物都更倾向于单纯的一板一眼的概念而不是鲜活的环境和血肉,这种处理方式恕我无能欣赏。

chriseternity:

我有点想到《过境》,一个属于历史的故事却在每一个细节上被盖上了现代的色彩,但既没有《过境》的主题底蕴,更没有它的情感基调,一出无聊的舞台剧并没有因为涉及到LGBTQ的相关内容而显得有什么看点,建议和《普罗斯佩罗的魔典》一起杖杀。

KIDult226:

极简主义概念化的创作思路非常超前,舞台剧/古典剧/现代叙事手法的结合也非常超前,现代性别政治的改写意图也十分超前,但最终的产出不够成熟,意象放在现在看来实在过浅,镜头语言也显得贫瘠,佩服贾曼的思想,但无法沉迷于其(至少是本片中的)技法。

我略知她一二:

高度概念化的皇室图景,现代戏剧化的道具呈现,男人在镜头中不吝啬一丝一毫的裸露,女人在镜头外占据了从头到尾地灵魂。比起电影更像歌剧,但我更想用装置艺术来形容,你仿佛可以看到胶片被艺术感浸泡的海洋,那是文学和舞台的结合品,放在电影中实在是暴殄天物不知所云。

子夜无人:

法罗岛电影节历届片单里的欧洲王室题材电影我真的没有一部喜欢的,即便它已经尽可能做得非常颠覆和有创造性了。形式感的确整得很溜,去掉了传统的宫殿布景、高裙华服、壮观场面,在黑暗的地下室里演绎一场旧时空的时装戏和舞台剧,可我又实在不觉得这种玩法有带来什么更愉悦的体验或更别致的意义。当然,如果它一板一眼、规规矩矩地去拍,效果一定是更加难看的。P.S. 仙姑太美了!

法罗岛帝国皇后:

刻意错乱时间跳脱历史框架,突出的形式较普通英宫片大放光彩,借古讽今对爱德华二世生平做出另类诠释,加弗斯顿是同性恋,是爱欲,是反抗,世俗意义的高贵、纯洁、权威的贵族谋杀了它,世俗也唾弃异于传统的爱,法兰西的伊莎贝拉既英国近代史的撒切尔夫人,保守主义的女王,自由者的屠夫,苦难者的刽子手,在杀戮和镇压中戴上华丽的王冠盘踞肃穆的王座,在自由与抗争中身陷囹圄终身为阶下的囚徒,年幼的爱德华三世欢快的站里在囚笼上舞蹈,耳朵上挂着珠光宝气的耳环,脚下踩着被规定为女性专属的高跟鞋,无产阶级、LGBT、女性、老幼、残疾人、病人、弱者、进步人士联合起来,脚踏保守权贵肮脏的坟墓把酒高歌

 5 ) 《爱德华二世》:以古典之名,染红那洁白的床榻

导演:德里克·加曼
演员:史蒂芬·威丁顿,Kevin Collins,安德鲁·蒂曼等

借着爱德华二世这一历史契机,加曼的眼神又一次融亮了。他可以更加坚定地仰望那样一座“男孩只爱男孩,女孩只爱女孩”的城市。——陸支羽


影片并不如加曼的成名作《塞巴斯蒂安》更惊世骇俗,或而亦没有克里斯多夫·马罗的戏剧原著更惊世骇俗,但无疑的,这是一次最富诗意的对历史人物的影像化还原。
事过境迁,加曼早已远离了他的《塞巴斯蒂安》时代,他已经不再需要“惊世骇俗”来怂人眼球,他的每一格胶片都充满着灵气涌动的光亮,他注定将像写诗一样拍电影。

回至《爱德华二世》。影片以爱德华二世与盖维斯顿的同性之爱为主线,以众臣与爱德华的争锋相对为副线。
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在室内,对许多导演而言光线是个难题,却恰恰契合了加曼衷于用光的癖好。加曼的天才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看到一个个人物闪烁在光晕中,是非黑白都在光的笼罩下一目了然,光晕随着人物的变格有条不紊地挪动,它们从各个角度折射出每一个人的灵魂,或而心率纯正,或而面目可憎。
“洁白的床榻”是加曼最钟爱的意象之一,《爱德华二世》中,加曼秉承了《花园》的意象感,那曾经浸透在海水里的白色床榻重新出现在黑栋栋的宫殿中。背景则是简洁深邃的黑色,墙影斑驳,天窗里漏进幽蓝的柔光,人的脸孔半明半灭在暗色调的背影里。
影片中有诸多现代化元素:小王子的机器人玩具,警长的贝雷帽,皇后的时髦挎包,爱德华与盖维斯敦的现代舞,等等。这些现代化意象的存在,使影片兀自萌生出一番现实意义。作为同性恋维权的影坛先驱者,加曼的道义观念由此显露出锋芒。于是,我看到了人数众多的群体大游行,他们高举着白底黑字的木牌,呼喊着铿锵有力的口号,“反对暴力对抗男女同性恋!”“同性恋欲念不是罪行!”这同样也是加曼奋斗多年的心声,借着爱德华二世这个历史人物的契机,加曼的眼神又一次融亮了。他可以更加坚定地仰望那样一座“男孩只爱男孩,女孩只爱女孩”的城市。

“让我做王到深夜,让我凝视这耀眼的王冠,让我双眼接受后刹那的光耀,我的头,享有这最后的荣耀,再一同施出它该有的权利。”

关于背景的简陋处理,是加曼一以贯之的风格,有人或而觉得无力承受,那是因为尚未参透其中妙处。简化背景有助于强化人物,增强戏剧冲突。纵观加曼临死前的几部影片(《维特根斯坦》《史密斯乐队全景》《蓝》),我们会发现,他的影像往往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舞台效果,甚至更像一种格调圣洁的宗教仪式。
懂得简化背景的导演亦不止加曼一个,拉斯·冯·提尔和卡洛斯·绍拉也都有过类似尝试,其中不乏《狗镇》、《卡门》这类精品佳作。而他们与加曼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往往是为了顺应故事整体架构的需要才如此简化,带有一种明晰的实验性质;而在加曼的电影中,这类处理却已然形成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格调,它更关乎影片的本体气质,更关乎导演的内心。
《爱德华二世》诞生于加曼死前两年,即1991年,从影片整体已然可以看出,加曼已经着力摒弃了那些可有可无的背景,他已经远离了他的《卡拉瓦乔》和《华丽的咏叹》的时代,他更需要纯粹的呐喊,及至1993年的遗作《蓝》,他更是竭力使影像幻化做最纯粹最富诗性的文本,有人说,加曼的《蓝》是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影像诗,是该用生命去倾听的电影。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在背景简洁度统一的情况下,《爱德华二世》尚且需要人物来撑起电影的主体,《蓝》则连人物也抛却了,它的主体是灵魂。
《爱德华二世》中的两处舞蹈细节曾令我砰然心动过。一次是在盖维斯敦要离开时,爱德华国王与他在黑暗中孤零零的一束光线下跳舞,加曼的蓝色调忧伤一股股涌上来,像一片海水笼罩住我。及至盖维斯敦被驱逐,爱德华唯有独自一人无助地坐在在光线中哭泣。第二次舞蹈是在盖维斯敦被再度遣送回来的时候,两个人再次在光线下起舞,这次的光线是会跳跃的,像来回移动的追灯,舞中人沉浸在芬芳的快乐中。加曼的影像,从来无需过多的言语,就能精准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想必这便是一个导演的才华与功力罢。

 6 ) 国王和宠臣

首先,这部电影改编自马洛的历史剧《爱德华二世》,他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或许年纪和我差不多(而我这辈子也写不出同样水平的东西吧,槽点满满...)。历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家开辟的一种戏剧题材。规范的古典悲剧有一系列严密的写作规则,比如戏剧一般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一般符合严格的三一律,特别是故事情节控制在一天之内发生。这些规则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现代文学之前一直拥有广泛的权威。所以悲剧总是在叙述古希腊神话的那些故事,堪称典范的就是法国戏剧家拉辛。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剧,描写的题材是英国中世纪历史,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古装剧,具有戏说历史的成分,中世纪英国贵族经常叛变,连带着国王也经常被取而代之,所以历史剧一般以痛斥分裂、顺便赞颂都铎王朝、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法国戏剧家主要接受的是王室赞助,但是英国戏剧家是要取悦人民群众的,所以这些戏剧经常也暗搓搓具有某种颠覆性,英国戏剧家在戏剧中热烈地讨论政治,讨论理想的国家是什么,什么样的君主统治具有合法性,什么是政治,得出的观点也完全不是法国那种专制国家老一套,在这种相对自由的前提下(只是相对的自由),历史剧是伟大的。当然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剧都是莎士比亚的,知名度是高,但是(也许)很多人都觉得它们只是在讲述很久很久之前的枯燥历史,对当代并没有什么用。 马洛的这部历史剧,无论是达到的成就和它呈现出来的模式,都和莎士比亚的非常相似,但是他用单刀直入的方式处理了这个到了当代开始受人关注的同性题材。国王与他的宠臣的关系,本身就自带暧昧,少不了我这种同人女大开脑洞的YY,腐国历史上双性恋的君主其实非常之多,据说理查二世都比爱德华的绯闻多,之后的詹姆斯一世完全就是个双,这部剧在他统治时期经常上演(用来嘲讽他)。而爱德华二世,却这么被大众文化盖章为不爱江山爱基友,成为了基佬界的杠把子选手。我想,这样的身份和文学作品的处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吧(只是推测)。在马洛的处理下,国王的幸与不幸都和他的宠臣密不可分(毕竟文学世界总是比现实世界清晰、规整),国王想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宠臣,颇有些汉哀帝的样子,而国王手下的大贵族们则对宠臣嫉恨不已,针锋相对,数次发动叛乱,情节非常紧凑。这正副两派的剑拔弩张,本身就有些不可思议,马洛写的人很多时候都被貌似不合常理的动机推动(其实是因为这一动机太真实、太执拗,反而让大家不愿意承认)。但是这里贵族对宠臣不顾一切的嫉恨其实是有复杂的原因的,先不说国王对宠臣怀有的是深刻的爱情(我们当代算是比较理解同性真挚的爱情了,在当时可能匪夷所思),让贵族们更加怒不可遏的是国王对宠臣的爱超越了习以为常的常理:既然你有一个宠臣,为何不按照已经有的规矩来?国王妄图赋予出身卑微的宠臣以财富、地位,甚至亵渎宗教,置国事于不顾。他没有兴趣带领自己的属臣征服苏格兰、爱尔兰,掠夺财富,也没有像他儿子或者亨利五世那样征服法国,所以被认为软弱、不称职,是一个没有成就的国王。当我写到这里时,我情不自禁地想,尘世对统治者的要求是多么诡异,慈悲、多情、善良这些被赞誉的品质对统治者来说是罪恶。国王是真心爱他的宠臣的,因为这种爱完全没有外貌、品德、出身等方面的考虑,还给国王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痛苦(最后国王也后悔了)。其实这完全是一个放错了时代的嬉皮士的故事:一个嬉皮士愤世嫉俗,决心和所有人过得不同,妄图改变世界,他觉得以前的人都是傻逼,过得不自由。直到最后他的王冠被夺走,他才发现不是国王之后自己什么都不是。如果没有一点点同情叛逆、藐视权威的心情,你是不可能接近这个人物的。要说马洛和莎士比亚的根本区别,还是马洛这个人实在是太嬉皮士了,莎士比亚给不知名男生写了一百多首情诗,大家对他的性向仍然存疑,而马洛,这么藐视权威的事情不可能不是他干的。最典型的一点还是莎士比亚一本正经写亨利五世做战前动员演讲,把亨利五世处理成理想君主(其实是颜值分阵营吧)而马洛则轻松地写,动员演讲什么的,傻透了,又虚伪。 要说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不爱江山爱基友的国王,可能还有些浅层,没有抓住叛逆的实质。我们的时代很多思想都改变了,有很多平权运动在积极地争取权利,包括同性恋并不是疾病,也拥有同样的婚姻权利,要警惕的是这些运动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人们的心理不可能转变那么彻底(就说“并不是疾病”这不容置疑的一点,很多时候都是坎),再往深里说,那些生活无忧的人,他们认同于社会的精英,认同于精神生活、认同于所谓的真善美,对于他们来说是先追求世人认为的精英生活,其次才是同性恋这个身份,其实这样的思维模式也是大众同意的(语无伦次了,比如人们认为只有长得帅才是基佬)。但是再深再深说,可能看起来和关注平权什么南辕北辙了,那就是,再怎么说,婚姻关系也有某种神话属性,它的神圣性多多少少是虚构的,我们认可真诚的爱情、随之而来的婚姻,同时也对自己的真诚估价过高(我们根本就不真诚),那剥离虚假的一切,剥离我们自以为相信又属于自我欺骗的一切,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吗?假如没有当局,没有婚姻权的肯定,爱就什么都不是了吗?

 短评

很有舞台剧的感觉,特别是影片到后面Piers Gaveston死后,尤其的精彩。

4分钟前
  • mOco
  • 力荐

其实有好几年没看德里克·贾曼了,不做学术的话,他并不是我的菜。现在回看会更佩服他的先锋性,这种风格,近2、30年之后,才有Ivo van Hove这样的戏剧导演把它搬上舞台,看去年给法喜的ÉLECTRE / ORESTE就知道了

8分钟前
  • 七七|烂柯人bot
  • 还行

難道《狗鎮》的拍攝手法是從這里借鑒的?我們可以看到,背景是多丑陋,多虛無。只不過是一個廢墟,但,也同樣是一個王宮

11分钟前
  • 林 寶兒
  • 推荐

Hormis le sujet abordé et certaines scènes qui pourraient heurter les âmes sensibles, on assiste à une vraie mise en scène magistrale.

15分钟前
  • KUMA
  • 推荐

不爱江山更爱男人,爱德华二世烙铁穿肠死;既爱电影也爱男人,德里克·贾曼患艾滋病死。

1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简单粗粝的布景,吟诵诗歌般的台词,引入军装、西装、礼服,模糊时代。结尾处同志游行、武警镇压,表明的是现代人对同性恋的歧视与厌恶。但我完全喜欢不起来,作为同妻的伊莎贝拉多可怜啊。

20分钟前
  • 阿顾马赛赛
  • 较差

戏剧性的戏剧,台词深赋魅力。无数次想甩那贱人一嘴巴子,但是人已逝便恩怨两相忘,甚至在王的回忆里还能找到一丝怜悯与温暖。噢,最喜爱那个蘑菇头帅锅,眉毛浓郁眼神忧郁。

23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此导演的风格就是画面唯美,表达抽象,喜欢用Tilda,并把她拍得如此美!

24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everytime we say goodbye,i die a little"

27分钟前
  • queen
  • 还行

舞台剧、古典和现代的结合、典型的Derek Jarman风格。或许这不是我喜欢的一部电影,但是每看一部他的电影,我就会对这位导演多一分敬意。

2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7/10。全片在一座旧仓库打聚光灯的简陋条件下拍摄完,虽为正剧却加入大量MTV的夸张歌舞(比如一群赤裸的男性围成圆圈),同时充诉着污血、唾液、七窍流血、刀枪或咬脖子至死等不堪目睹的侮辱暴力。防暴警察与同性游行,三世戴女性头饰庄重加冕的场面,是贾曼对撒切尔政府的无情嘲弄和强调的历史修正。

3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我就为了看TildaSwinton

3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对于这种极力倾吐个人思想、纯粹传达个人精神的艺术片,如果不是有特别的共鸣,很难会喜欢。

38分钟前
  • 小灰烬
  • 还行

看不懂,太“艺术”了吗?

42分钟前
  • 黑色眼球
  • 较差

時空不對位,以古諷今。且因皇室仍存,似乎更有指涉/拼貼物件(眼鏡、記事本、可樂、隨身聽),混用現代衣著、制服與古典戲服/同志人權,古代權力之爭挪移至今日成國家暴力之入侵/解構歷史、解構敘事,加上極簡舞台表現,過度去脈落化後有點難以進入,尤其前半欠情感基礎顯滑稽/變裝兒子,同志不死

45分钟前
  • Valentin
  • 较差

前10分钟讨厌这部电影,后来喜欢。tilda swinton is amazing

47分钟前
  • Rosemary
  • 推荐

全世界都反对的真爱,浪漫又感人啊~~ OST和极简主义概念化用得太绝了!!Jarman故事性最强,也是最好看的一部!

50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戏剧改编,高度概念化,抽象布景。现代元素引入(摇摆舞,军装西服,耳机),对于名画的模拟(犹滴杀死荷罗孚尼,弗朗西斯培根的剖牛自画像),古典吟诵诗体台词。历史上的爱德华二世传奇的一生,烙铁穿肠死。极端的贾曼与同性恋权益斗争。Tilda Swinton女王范儿。

55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我總疑心他是為了最後那個穿腸鏡頭才拍的這一部。

59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勇敢的心之番外,所以小时候第一次看勇敢的心就有发乎自然的讨厌是有根源的啊。主演Steven Waddington居然是carrighton里演艾玛汤普森老公的那位型男。

1小时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