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之城

HD

主演:托尼·塞尔维洛,卡洛·维尔多内,萨布丽娜·费里利,卡洛·布奇罗索,雅雅·芙尔特,帕梅拉·韋路列斯,加拉泰亚·兰齐,佛朗哥格拉齐奥西,乔治·帕索蒂,马西莫·波波利齐奥,Sonia Gessner,Anna Della Rosa,卢卡·马里内利,塞伦娜·格兰蒂,伊凡·弗拉内克,弗农·多布切夫,达里奥·坎塔雷利,Luciano Virgilio,Aldo Ralli,安妮塔·克拉沃斯,Maria Laura Rondanini,罗贝托·埃利茨卡,伊沙贝拉·法雷利,朱利亚·迪·奎里欧,洛伦索·吉埃利,艾丽莎贝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绝美之城 剧照 NO.1绝美之城 剧照 NO.2绝美之城 剧照 NO.3绝美之城 剧照 NO.4绝美之城 剧照 NO.5绝美之城 剧照 NO.6绝美之城 剧照 NO.13绝美之城 剧照 NO.14绝美之城 剧照 NO.15绝美之城 剧照 NO.16绝美之城 剧照 NO.17绝美之城 剧照 NO.18绝美之城 剧照 NO.19绝美之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绝美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然而在捷普·甘巴尔代拉(托尼·瑟维洛 Toni Servillo 饰)眼中,罗马却是一座寂寞之都。65岁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记者,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轻时代撰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让他在早年就名利双收。他辗转在各样肆意妄为的奢靡与觥筹交错的社交之中,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捷普,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仍依旧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  本片斩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及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两项大奖,并入围2013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抢翻天南洋女儿情绿茵场东风第一枝那个夏天:剧场版舞径我的秘密新娘在异世界迷宫开后宫美人计1946陆小凤传奇之血衣之谜阿尔法:杀之权咒2022P与JK皮囊之下2021拜拜,我的朋友佛坪追随1998死在那年夏天红色警戒无人查收双旗镇刀客友情的游戏赛车女孩红色幽灵K2:不可能速降进击的巨人 编年史深郁黑暗小鹿乱撞爱上你校园风云1992布鲁诺最强铁血奶爸永不结束的游戏尸约两句话恐怖故事第二季性感小野猫明日的记忆杉原千亩

 长篇影评

 1 ) 从《绝美之城》谈费里尼的运镜

 
但凡想谈谈费里尼以及关乎费里尼电影的人,都将遇到不可消解的麻烦,因为其人与其影均是谜,不可谈论。一旦谈论,那份魅力即被消解。幸好,不断有可畏的后生在做这种尝试,费里尼的老乡索伦蒂诺即是一例。这部电影被冠名为“La Grand Bellezza”,直译成英文是The Great Beauty,再转成中文即“伟大的美”,它被美化为“绝美之城”是没问题的,因为它所讲述的就是罗马这座永恒之城。

 电影第一次对罗马的伟大发现是费里尼拍摄于1960年的《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照意大利语形容词置后的语法,这一片名应翻成“生活的甜蜜”而不是“甜蜜的生活”),而索伦蒂诺的这部《绝美之城》延续了费里尼对罗马的观察视角,马斯楚安尼饰演的记者被一位男性作家替代,相同的套路:借角色的眼光去展现罗马上层资产阶级糜烂的生活。索伦蒂诺在以一种现实主义介入的同时也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空间,将费里尼的另一部杰作《八部半》中梦与幻觉的手法熔铸进自我作品中。所以人们说,《绝美之城》是“21世纪的《甜蜜的生活》与《八部半》”。

 这一说法令人讨厌,深爱着费里尼的影迷都会觉得这是对费里尼两部杰作的一次亵渎。以《甜蜜的生活》和《八部半》为标杆考量,索伦蒂诺的这部《绝美之城》会是一部差强人意的泛泛之作,它无法招人喜欢是因为它对费里尼作了浮于表面的模仿,我们曾经从费里尼电影中体验到的纯净与丰盈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浮躁与平滑。究其原因无非是费式电影作为一种个人精神的流露存在不可模仿性。从技术上,我们也可以发现索伦蒂诺的运镜与前辈相比是多么地“狼狈”。那是一种塔伦蒂诺式的运镜,而不是费里尼式的,问题就在于这里,索伦蒂诺用自己夸张的镜头处理去模仿费里尼的精神内核,获得的不再是轻盈与丰满,而是一张张像纸一般单薄的影像。

费里尼不断在他的电影中消灭镜头的痕迹。他通过以下方法办到:一方面他设计镜头视角无所不在,而不再是传统“全景—中景—近景”这一规整的设置模式;另一方面是他的镜头移动建立于演员的移动之上,他的尝试就是将人物与镜头形成一个相互联接、相互作用的整体,当演员轻盈移动时,镜头也随着同一韵律轻轻摇移(最好的例子是在《八部半》里,从头至尾都是这一方式),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一种类似舞蹈的优雅,演员与摄影机成为一对曼舞的伴侣,那种和谐的运动也将与观众的感官形成共振,演员、摄影机、观众形成一动态的共振整体,在观影途中不断地转换韵律(即电影节奏),以此达致无比优美的效果。

而索伦蒂诺的摄影机移动是与影像是相互脱节的,摄影机纯然是自我之移动,它们遵照一套已然建立好的运镜系统,这在索伦蒂诺所有的电影中都存在,只要技术好,套用合理就会个人镜头语言的显著表现。但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法则只适用于好莱坞,在《绝美之城》中它就遇到了致命的麻烦——与表现内容的脱轨。这部类似于普鲁斯特般的意识流电影,它的魅力就在于那不断变换、无可捉摸的感觉捕捉,流动性本可以创造出它的丰盈,而索伦蒂诺无比形迹化的运镜却在不断地在对之消解——涌动的感觉被框在了生硬的外壳之内而得不到自由的流泻。索伦蒂诺与费里尼的本质差别就在于此,再不必提费里尼那无可企及的个人魅力。同样也是为何《绝美之城》远远低于《甜蜜的生活》或《八部半》的原因。

 2 ) 胡说八道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的很迷幻,是的很迷幻,从台词到剧情,看的迷迷糊糊,但是又完全不想弃,还是怀着很大的兴趣看下去,想看这位睿智又不羁的老者遇到了哪些人,发生了些什么事,他心中的羁绊到底是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吸引这我这个一知半解的观众。看到最后,其实我还是看的似懂非懂,但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感,还是阅历不够吧,以后有机会再看一遍。

 3 ) 只摘录

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众人与写了11本小说外加一本党史的女作家stefania的斗嘴。先是stefania说自己充满正能量云云。

大家都厌烦地作痴呆状。只有jep刻薄地说:因为我们在乎你,不想让你难堪。你这一堆夸夸其谈,这些一本正经的招摇卖弄和自负啊……这些尖刻言辞……都是脆弱的表现。是一种缺失。最主要就是太假。我们在乎你,了解你。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我们就聊些废话,扯些无关琐事,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
……
stefania,母亲和女人……你53岁了,跟我们大家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能做的就是照看彼此。彼此陪伴,开开玩笑……你觉得呢?

----------------------------------------------------------------
这个老dandy的话可怕得让人发抖。没人摘录这段,我把电影又回顾了一遍。

 4 ) 他说Jep Gambardella正站在绝美之城的废墟中心


“你这种第三人称的习惯还真让人难受。”

对面从头到脚被红色包裹的行为艺术家假装没有听懂Jep的嘲讽,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以共鸣为生的超凡脱俗的艰辛旅程,殊不知这整套早已过时的论调正是她被排斥在这座城市边缘的原因之一。

要说意大利最名扬海外的东西就是时尚和披萨,在罗马,稍稍赶不上流行的脚步,不到一周你就会叫人给比下去。

那么什么是时尚?时尚是上流社会的游戏,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野蛮生活,是笙歌夜舞、酒池肉林。古罗马斗兽场的隔壁几乎每晚都要上演没有流血的竞技,觥筹交错间唇枪舌剑来往,争论的尽是形而上的话题。有钱人茶余饭后的消遣就叫做虚情假意。

这整座城市就是虚情假意的集合体。人前恩爱的夫妻,丈夫其实更热衷于站街妓女的肉体;愤世嫉俗的女强人,从事业到家庭均由谎言构建;巧舌如簧的美容大师除了哄骗顾客乖乖掏钱外一无所长;同床共枕三十五年的妻子到死最牵挂的仍是初恋情人,而悲泣着起誓“我会一直活在对她的热爱中”的男人没隔几天便寻觅了第二春;“好演技的诀窍在于不要演过头”,深谙此道的Jep在葬礼上却抢尽风头,夸张的眼泪令悲剧的氛围愈加浓厚,他几乎骗过了所有人,除了Ramona。

半老徐娘的Ramona活得自由潇洒,她在父亲掌管的夜店工作,立志当一名精致而有尊严的脱衣舞女郎。可在这个年头,比起遮遮掩掩讲究技巧的舞女,男人们更喜欢那种搔首弄姿的直接法。看似毫无前途可言的Ramona依旧我行我素着,她不觊觎有钱的老男人,好奇但并不沉迷奢靡的生活,不吸毒不酗酒,除了工作时间在男人面前脱衣解带外她简直就是新时代的模范女性。她不同于Jep所熟悉的上流社会里的任何人,对他来说,Ramona就是一个谜。

Stefano同样是一个谜,拥有罗马所有美丽建筑的钥匙的他既可能是罗马古文明的守护者,也可能仅仅是一名擅闯空门的雅贼。夜半时分他执灯引领Jep和Ramona穿行于历史沉淀下的艺术长廊,昏黄的灯光为这些老古董们披上了静谧的外衣,但惊鸿一瞥间所感悟到的力量却能令所有喧嚣都在它们面前黯然失色。可惜的是,对于那些现代艺术收藏家们而言,画布上少妇恬淡微笑的吸引力终究比不过一个愤怒孩童以双手涂抹下的哭泣。现下全罗马境内还愿意从Aventino山上的钥匙孔中向里窥看的除了他们三人,大概就只有怀揣敬仰之心远道而来的游客们了吧。当然,如果Maria修女再年轻个十几岁,应该也不会拒绝。

梵蒂冈举行的仪式里安排她坐上宽大的白色高背椅,以圣徒之姿接受各方的顶礼膜拜,修女沟壑纵横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双脚悬空晃动着,仿佛一个不经事的少女。罗马人看惯了背诵烹饪心得比传授经典更在行的红衣主教,号称每天只吃四十克植物根系睡在地板上的Maria修女只会显得更加虚伪可笑。在一切讲求曝光度的时代里,谁又相信她会真的凭借双膝爬上四周空无一人的教堂圣阶?信仰再无法进驻这个城市、进驻人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在Jep的生日派对上,体型肥硕的女人自斗兽场的模型里走出来,从前明艳动人的电视广告女郎,如今“精神和身体都废了”。而沦落到成为雇佣贵族的夫人出席一次宴会要价二百五十欧元,她只能在投币式讲解机冰冷的女声里重拾昔日家族的荣誉。这也许就是今日的罗马——空洞的繁华。

人们总是在问Jep:“为什么你不再写书了?”,Jep的回答是:“我在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没有找到。”——于是问题就变成了,究竟Jep Gambardella已经寻获的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呢?

他在二十六岁来到罗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珠光宝气的世界里去。罗马毫无疑问是美好的。她的美好不仅局限于宏伟精致的建筑、细腻逼真的雕塑、风格各异的名家画作,还有轻佻的眼影、勾人的唇角、璀璨的珠宝、颜色艳丽的布料、剪裁考究的服装、价值不菲的高档轿车,甚至你在这里还能找到已化作尘埃的美丽,人们依托想象在心里描绘出旧日的光景,这些全部都是罗马绝美的奥秘。

而在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年轻的Jep和年轻的Elisa站在灯塔下面,少女后退了一步,向手足无措的少年轻轻微笑。“现在我有东西想给你看”,她说。

Jep看到了什么?那大概也是一座绝美之城,温暖的阳光下正萌发着爱意、青春和悸动,青涩的欲望流淌其中,纯真与梦想点亮夜空。然后某一天上帝变了个戏法,一切美好就此销声匿迹。六十五岁的Jep Gambardella睁开眼睛,发觉自己仍然站在绝美之城的废墟中心。

 5 ) 如何书写羊皮书?——怀旧者的《绝美之城》


        继2011年的《大牌明星》后,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转战美国,与西恩·潘合作了《为父寻仇》,2013年索伦蒂诺的目光又回到了罗马,并再次携手托尼·瑟维洛拍摄了影片《绝美之城》。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击败了备受赞誉的丹麦影片《狩猎》最终夺得最佳外语片奖。在威廉·惠勒的《罗马假日》、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伍迪·艾伦的《爱在罗马》等诸多关于罗马的影片之后,索伦蒂诺又将为我们展示什么样的罗马?在142分钟里,《绝美之城》呈现了罗马的十个夜晚,一场观光行,两场沙龙、三场派对、一场晚宴、一场婚礼、两场葬礼,一场宗教仪式,一场撞墙的行为艺术和采访,一场脱衣舞表演,一次微整形,一次盛大的古罗马夜游,一场图片展,一次拘捕,四种死亡,一个问题三个答案,平庸日常以及一部小说的开端。
       抑或说《绝美之城》是关于一场漫游,我们跟随着杰普(Jep Gambardella)的脚步,从这位记者65岁的生日派对出发,走过圣萨比那圣殿、萨切蒂宫、渡槽公园、纳沃纳广场、维诺拉公墓、马耳他部、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巴贝里尼宫、梅迪奇别墅、埃特鲁利亚国家博物馆、卡拉卡拉浴场,走遍了大半个罗马城,最终扬帆出海,来到他时常梦回的那片蔚蓝深海——18岁时的托斯卡纳海岸。而在台伯河上,夜灯熄灭,罗马迎来了新的一天。
       抑或是一部从结尾讲起的现代小说,充满宏大与精致的互文,前言与后序是塞利纳的《长夜行》,开篇是布勒东的问题“我是谁”,主人公是总被问及下一步作品的导演圭多,是纵情奢靡浮华的马切洛,是在海上漂流十年回到故乡的尤利西斯,是最终开始写作的马塞尔。但归根结底,是索伦蒂诺的杰普·甘巴德勒。

一、双面罗马——暗夜与黎明的交汇
       如塞利纳所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时间带着杰普走过激情与颓靡的65年,而古老的罗马经历千年的长途跋涉,也行进至我们生命所处的时刻——现代。在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结尾,年轻人的摩托车队喧嚣着穿越罗马的黑夜,晃动的镜头急速掠过罗马古老的雕像和建筑,光影忽隐忽暗,罗马就这样在轰鸣声中走向未来。什么样的未来?在《绝美之城》中,在炮声和宝拉喷泉的女声咏叹调中,镜头平滑地掠过罗马的清晨,而伴随着浓妆艳抹的面孔和一声诡异的嚎叫,我们就这样被拉入了现代罗马的奢靡之夜。
       巴门尼德把世界分为两面,在《绝美之城》中,世界也被分为两面,最奢华的颓靡与安详的日常,盛大的狂欢与隐忍的悲痛,清晨与黑夜,他们最终都在黎明交汇在一起,一些沉沉睡去,另一些即将苏醒,而这被一分为二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这座城市曾经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在现代则以时尚和奢华著称,盛大的欢宴和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绝密之城》的罗马是世界各地游客心中的古文明圣地,是上流社会的奢华派对和无聊沙龙,是现代艺术的媚俗空洞展演,同时也是普通罗马人的日常每一天。罗马诺(Romano)说罗马让他失望,杰普说罗马最好的人是观光客。罗马的夜晚,丧妻的阿尔弗雷德(Alfred)和女朋友会喝点红酒,看会儿电视然后睡觉,脱衣舞俱乐部经理埃吉迪奥(Egidio)会工作到早上六点,杰普则是在奢华派对上喝酒狂欢至黎明。
       辉煌的古老文明散发出颓靡的气息,古罗马斗兽场旁边正上演盛大的欢宴,充斥着虚假、空虚和颓废的上流社会夜夜笙歌,这是作家、演员、玩具商、世界通缉犯、富孀、红衣主教的世界,人们无所事事的在高处纵情享乐,崇高处上演着滑稽,一本正经处显露着荒诞不经,狂欢处却流露出最绝望的沉痛,我们似乎能从睥睨着盛宴的杰普背后看到索伦蒂诺的眼睛。除了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盛大欢宴和灿烂的古罗马文明,索伦蒂诺还为我们展现了真实日常的罗马。在《绝灭之城》的镜头变换中,我们总能瞥见那些充满平庸、琐碎、欢乐与悲苦的生命,充盈着罗马城的日日夜夜。镜头掠过在宝拉喷泉边洗脸的罗马男人,倚在塑像旁叼着烟看报纸的中年女人。清晨罗马人在台伯河边晨练、遛狗,修道院里修女和孩子玩捉迷藏,始终爱着杰普的伊莉莎(Elisa)最终选择和一个普通男人共度一生,两位老人面对爱人的离逝在楼梯口相对哭泣。
       罗马城时时刻刻都有故事发生,如果说索伦蒂诺用杰普的脚步丈量罗马的时空,那么充盈着这座城的则是许多形形色色的身体与面孔。如同多场悲剧不间断上演,每个人都是一场悲剧的主人公。从开场派对上浓妆艳抹女人的狰狞特写,到片尾杰普喁喁独白的面孔逐渐隐在黑暗之中,期间闪过失望的罗马诺,身上溅满颜料哭泣的小女孩,身体涂满红色的安德烈(Andrea),宫殿中僵尸般玩牌的贵族,加长车内面如死色的年轻女人。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身体在影片中的呈现尤为突出,撞墙行为表演者的身体成为空洞的符号展演,表演绘画的小女孩的身体成为赚钱工具,圣徒的身体成为拍照背景,这些身体或是进行空洞的自我戕害,或是变形为玩偶,或是沦为话语工具,却都无法进行自我言说。她们如同罗马的暗夜象征物,不断经受摧毁和亵渎,过去和现在被慢慢耗尽,未来似乎永远不会到来。然而罗马还有其他的时刻,不同的面孔,拉斐尔画笔下的弗纳里娜在黑夜中散发光芒,修道院中纯真的少女在欢笑,圣徒仍拖着苍老的身体膝行在圣阶上……恰恰是所有这些零散却丰富的个体生命融汇成流动的罗马,讲述着关于这座城的美与丑,恬静与疯狂。这些生命簇拥着罗马城从历史长河中走过,又在黎明的天光中走向未来。

二、华美逝去——现代艺术的沉痛寓言
       19世纪末尼采对现代艺术的批判回响了一个多世纪:“现代艺术暴露了这种普遍的贫困:人们徒劳地模仿一切伟大创造的时代和天才,徒劳地搜集全部‘世界文学’放在现代人周围以安慰他,把他置于历代艺术风格和艺术家中间,使他得以像亚当给动物命名一样给他们命名;可是他仍然是一个永远的饥饿者,一个心力交瘁的‘批评家’,一个亚历山大式图书馆式人物,一个骨子里的图书管理员和校对员,可怜被书上尘埃和印刷错误弄得失明。”
       于是,对患上司汤达综合征(Stendhal Syndrome)不停拍照的游客来说,对撞墙的女行为艺术家来说,对汲汲寻求而不得的罗马诺来说,对42岁患上绝症的脱衣舞娘来说,对富孀的儿子安德烈来说,对矫情无知想写小说又想当导演的女演员来说,对104岁只吃植物根的圣徒来说,对纵情上流社会40年的杰普来说,美是什么?
       索伦蒂诺借杰普之口,对现代艺术中的空洞和媚俗进行了强烈的嘲讽。被消费主义腐蚀已深的现代艺术充斥着故弄玄虚和歇斯底里,所有人都自称艺术家,把莎士比亚、普鲁斯特挂在嘴边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阴部画着镰刀和锤子,拿头撞墙的行为艺术家不屑地说她从来不读书,她说不出什么是“共鸣”,却更在意一天和男友做爱十一次的八卦。她很容易让人想起阿布拉诺维奇,身体符号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而另一个涂满颜料的身体则成为父母的摇钱树,绘画少女哭泣着捶打画布,上流社会则麻木地消遣着这场展演。现代艺术的群魔乱舞和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使所有的美都渐渐凋零了,死亡在慢慢逼近。伊莉莎去世了,拉蒙娜(Ramona)被绝症夺去了生命,安德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仍留于世间的圣洁与美好是104岁的圣徒和作画的小女孩,却都成为现代社会的傀儡。世界似乎已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安德烈大声喊:我出问题了,而纵情声色的享乐者却认为这不过是疯人诳语,索伦蒂诺对现代社会的寓言无疑是沉痛的。
       然而,在所有人都在乐观主义的世界醉生梦死时,谁来做敲钟人,谁来做那个高喊“我岂不要凭眷恋的痴情,带给人生那唯一的艳影”的浮士德?这是一个比浪漫主义更怀旧的时代,却沦陷得更为彻底,甚至没有汲汲的饥馑者,已经回想不起更久远的过去。电影开场那张浓妆艳抹的变形面孔正是现代社会的真实面容。
       或许仍在寻找“美”的是罗马诺,他却始终迷失在寻找中,误入歧途。罗马诺认为要严肃地对待艺术,他改编邓南遮,却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40年后,罗马诺失望地选择了离开,留下对罗马的最后一场告别:“我花了整个夏天为九月做准备,没有更远的计划。如今,我的夏天都用来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一部分是因为倦怠,一部分是因为大意。怀旧有什么不好?这是对未来毫无信念的人,唯一能给予的消遣。没有雨,八月要结束了,9月还没有开始,而我如此平凡,可是无需担忧,没事的,会好的。”罗马诺最后的演出仍然没有赢得爱人的芳心,却无意中以真情打动了观众。
       然而,正如索伦蒂诺对罗马城寄予的希望,现代艺术在歇斯底里中坠入深谷,美却仍然迸发在与鲜活生命相交的诸多时刻,埃特鲁利亚国家博物馆的照片墙为我们展示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瞬间,真实的面孔成为书写文本,个体存在在岁月流逝中呈现出无尽的多样性,文明记忆与现代生命在平面墙壁上交汇。在影片的结尾,104岁的圣徒看着飞向远方的火烈鸟,镜头落在那张微笑的脸上,干枯苍老,却正是生命的原貌。罗马城如同一本宏大的羊皮书(Palimpsest),它时刻敞开着,无数人来辨认那些或隐或现的历史印记,而新的书写正在上演,并始终被期待。

三、延宕的怀旧者——如何重新开始写作?
       索伦蒂诺影片的主人公常常是带着面具的现代生命个体,如《为父寻仇》中的摇滚歌手、《爱情的结果》中的会计,带着厌世者的郁郁寡欢和嘲讽,以及人类那些贪婪、冷漠的毛病活在世上,荒诞抑或混乱的现实时刻揭示着生活的空虚和困窘,生命丧失质感和意义,但最终被赋予了突围的时刻,《绝美之城》中的杰普亦是如此。杰普25岁以一部中篇小说蜚声文坛,26岁来到罗马,沉迷于上流社会的奢糜漩涡。40年一晃而过,65岁的杰普早已不是那个来自那不勒斯的年轻人,他终于实现了年少时的愿望——成为上流社会的王者。杰普住在罗马斗兽场旁边,周旋于各种VIP派对,身边女伴常换,名字常登八卦报刊。他熟知上流社会的一切生存法则,从奢华派对的游戏规则到葬礼上的表演技巧,再也无法描写出一种真实的情感,回答不出“我是谁?”
       正如费里尼的《八部半》中圭多始终被一个问题纠缠不休: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搁笔40年的杰普也在不停地面对别人的提问:为什么不继续写作?杰普总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他对脱衣舞娘拉蒙娜说“因为我晚上总是出去玩。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让人分心,而写作需要专注和安静。”这个答案并没有得到拉蒙娜的认可,杰普则又把不写作归咎于没有灵感。面对圣徒,杰普回答说“我想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是,没有找到。”喝到半醉,杰普看着派对上疯狂的人们,对身边照顾他的女佣说:“他们问了我许多年,为什么我不再写一本小说,可看看这些人,这野蛮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生活,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写作?杰普安慰丧偶的阿弗雷德说“写作不过是将生活化作幻觉、想象、谎言。”他嘲笑写了11本书的斯特法妮亚(Stefania),告诉安德烈不要对普鲁斯特和屠格涅夫这些作家太当回事,把福楼拜未完成的《布瓦尔和佩居谢》挂在嘴边。如同在外漂流的尤利西斯,一面享受与女神卡吕普索的安逸生活,一面却无尽地思念着故乡,杰普流连于上流社会却终是一个流浪的怀旧者。怀旧(nostalgia),由希腊语词根νόστος(家乡)和άλγος(痛苦)组成,最初意为无法返回故乡的痛苦,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田园牧歌式的家园生活一去不返,nostalgia意寓丧失前现代文明的创痛,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症状之一。伴随怀旧的是无尽的徘徊与对现实的嘲讽。杰普在午夜徜徉于罗马千年的古文明艺术中,青春记忆时常在昏沉入梦前闪回。面对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福楼拜的伟大作品以及当下支离破碎的生活,所有的美好都行将远去,身边的一切都在死亡,一种真正的写作是否还有可能呢?杰普自问“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也不讲的书,但他失败了,我能做到吗?”如同无法承担重负的哈姆雷特,杰普也陷入不屑的嘲讽和无尽的延宕中。“我只是一个厌世者”,他幽默地嘲讽着面前的一切,而“幽默把自我、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各种关系,都放在了被怀疑的位置上。”杰普在夜夜笙歌中眼看着生命的流逝,却始终无法开启未来。
       但是正如昆德拉的发问:“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杰普选择了浮华,却逐渐失去了重量,这种轻甚至无法再在生命的文本中压上痕迹。然而琐碎、衰老、离别与死亡或许会被暂时遗忘,却不会从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中消失。杰普告诉拉蒙娜说绝对不要在葬礼上哭泣,那样会盖过亲人悲痛的风头,却在安德烈的葬礼上失态。绝不会在派对上喝到太疯癫的杰普终于喝醉,端着酒杯摇晃着身子问:“我是谁?”
       或许有发问的觉醒,写作才可能开始。罗兰·巴尔特曾多次指出作家与世界的关系,“作家是彻底地将世界的为什么容纳到一种如何写之中的人。而奇迹——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则是这种自恋史的活动沿着百年文学的道路不停地引起对世界的一种质问:作家在把自己关闭在如何写之中的同时,最终重新发现这个问题是非常开放的:世界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事物的意义是什么?总之,正是在作家的工作变成其自己的目的时,他重新发现了一种居中调节的特征:作家把文学构想为目的,世界重新将这种目的作为手段还给他。正是在这种无限的失望之中,作家重新发现世界,即一个古怪的世纪,因为文学将世界再现为一个问题,从来不最终地将其再现为一种答案。”世界没有答案,文学也并不提供答案,在名利场中耗费掉无数时光的杰普开始重新思考世界与自身,写作开启的时刻就潜藏在怀疑与发问中。
       始终在召唤着这位注定敏感的作家的,如果说是年少时的青春时光,不如说是充满生而为人的困窘的生命本身对书写的渴望,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福楼拜、布勒东等前代书写者对这位怀旧者的呼唤。《八部半》中圭多在电影发布会现场自杀,《甜蜜的生活》中马切洛最终选择在奢靡无聊的生活中堕进深渊,然而,正如杰普所熟知的布勒东所说“美是痉挛的,否则就没有美。”( ) 在耗费无数的颓靡时光后,在衰老与死亡的冲击下,杰普终于可以直面生命中的所有时刻。
在时间的洪流和死亡的宿命中,生命最终都要消逝,却未必一定扮演弱者。正如杰普在片尾的独白:“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结尾,马塞尔选择以写作来对抗时间的侵蚀,福楼拜笔下的布瓦尔和佩居榭最终没有完成他们的百科全书,却在徒劳的书写中阐释了空虚本身,海上漂流数年的尤利西斯终于回到了故乡伊塔卡岛,而在《绝美之城》的结尾,40年后的杰普扬帆出海,来到时常梦回的托斯卡纳灯塔,记忆被完整讲述的时刻或许正是书写未来的开端,生命中爱情的“羞涩与惆怅”以及所有生而为人的困窘似乎都可以被承受,他终于决定再次开始写作。

四、结语
       如何再次出发是《绝美之城》提出的问题。面对一个无法返回的美好时代以及支离破碎的当下,杰普面临着如何重新开始写作,而面对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明,现代罗马则面临着如何走向未来。是做停滞不前的怀旧者抑或书写生命的前进者?正如德彪西的《沉没的教堂》等待着迷雾消散后教堂再次浮出海面,《绝美之城》中教堂的钟声和女声咏叹调始终在呼唤这座城市,等待着她的苏醒。谁能把它唤醒,索伦蒂诺仍然给出了答案,罗马兀自在那里,等待所有生命与之重逢的时刻。
       塞利纳的《长夜行》在天蒙蒙亮时结束,夜灯熄灭,又迎来了新一天的黎明,“远处,拖轮鸣了汽笛,它的叫唤声越过了一个又一个桥拱,越过了船闸,然后越过另一座桥,越传越远……它要把河面上的所有驳船都叫来,把整个城市叫来,把天空和农村叫来,把我们也叫来,它要把一切都带走,把塞纳河也带走,以便使大家不再谈论所有这些东西。”《绝美之城》在结尾借用《长夜行》的场景,圣徒轻轻一口气似乎为这座城市重新注入了活力,群鸟掠过斗兽场,飞向罗马城的上空。泳者跃入台伯河,晨钟敲响,夜灯熄灭,罗马迎来了新的一天。目光缓缓行驶在古老的台伯河上,穿过一座又一座石桥,早起的罗马人在岸边晨练、遛狗,远道而来的修女在桥上合影,影片最终定格在圣天使桥和台伯河边的圣彼得大教堂。与片头行云般的蒙太奇推进相区别,片尾缓慢的运动长镜头为叙事赋予了不间断的前行姿态,罗马的历史、现在和迎面而至的未来被放置于一个完整的时空,索伦蒂诺用罗马城所熟悉的跳河、晨钟、黎明与行进等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寄予了无限希望。
       布勒东在《娜嘉》中这样评价美:“美不是静止的,也就是说,封闭在它的‘石头之梦’中,迷失在那些‘大宫女’的阴影中,迷失在那些声称只讲述一天故事的悲剧的最深层,也不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完全听从疯狂的奔跑的摆布,在它之后,又开始同样疯狂地奔跑,也就是说比大雪中的一朵雪花还要轻率,也就是说,打定主意,永远不被拥抱。”索伦蒂诺所呈现的“绝美”在支离破碎中赋予生命以华彩,光影拂过黑夜中沉寂的古罗马雕塑,又在蓝色海面上泛出波澜,它追随着杰普的脚步注视着这座城的繁华与落寞,漫游在一场又一场盛大的欢宴,聆听寂静深处的欢笑与哭泣。正如“美既不静态,也不动态,我眼中的美,正如我见的你。”这是索伦蒂诺眼中的绝美罗马城。

 6 ) 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

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也没说的书, 影片中几次提到这点。 导演拍了一部什么也没说的电影, 却什么都说了, 真、伪、美、丑都在“什么也没说”中带了出来。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装逼片, 我觉得这没什么, 看到装逼那就是装逼好了, 想看点别的就看点别的, 看一部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看到什么的权利。 导演在讲述生命之美的同时, 啪啪啪的打着装逼者的耳光。 高潮有两段。 男主Jep去采访一个装神弄鬼、故弄玄虚博掌声的艺术家, Jep问她平时读什么书, 艺术家说她不读书,她以共鸣为生, 男主问“你的共鸣是什么”, 艺术家说共鸣的诗意是无法用粗俗的语言来描述的, 男主不被艺术家的云山雾罩所迷惑, 一直追问“我就想知道你的共鸣是什么”, 艺术家崩溃,发飙, 因为除了装神弄鬼, 她无法说出具体的东西来——用粗俗的语言也不行, 不是她不想,是她真的不行。 男主在家庭聚会上轻飘飘的回击一个装逼的女性朋友。 女性朋友吹嘘自己的爱国使命感, 吹嘘自己和男人的感情, 吹嘘自己写了11本小说还写过党史, 吹嘘自己是个做出伟大牺牲的母亲。 男主说这位朋友假,吹牛是为了掩饰脆弱: “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 我们就说些废话,扯些蛋, 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 女性朋友回击,说她说的真的,不是假话,不是装逼, 一定要男主说个明白,号称自己是有种的女人扛得住。 男主说,我可扛不住“有种的女人”既然你要自找,那我就说吧。 然后Jep就慢悠悠的轻飘飘的说了。 你上学时的爱国使命感不见得有多少, 但你的另一项使命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就是你在大学厕所里爱干的那事儿。 你写党... ...史,因为你当时是领袖的情妇。 你的11本小说, 靠政党资助的小破出版社发行, 下属的狗屎党报审核。 我没说我的中篇小说好到哪去, (你说的这点)我倒同意。 你和尤西比奥的关系, 什么关系, 尤西比奥爱的是佐丹奴, 谁不知道, 爱了多少年了, 每天一起吃中饭。 就像一对爱人甜蜜地坐树下, 你都一直睁只眼闭只眼。 你对孩子的奉献,所谓的什么牺牲。 你整周都在工作,每天晚上都出去玩, 连毒贩子都周一不出门,你照样出去玩, 你什么时候陪过孩子? 放长假的时候也没陪过, 何况你还有个管家, 一个侍应, 一个厨子, 一个送孩子上学的司机, 三个保姆, 你倒说说, 你何时何地做出什么牺牲了? 这些就是我说的假话和脆弱。 你53岁了,跟我们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 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 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 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 能做的是照看彼此, 陪伴彼此,开开玩笑, 你觉得呢? 刚才还耻高气扬的女性朋友竟无言以对, 起身愤然离去。 我为什么要摘这两段呢。 因为创作者必须是见过顶级的装逼犯了, 才能对各种装逼犯回击得如此透骨, 枪枪要害,想回击都没地儿下嘴。 在我看来, 这当然不是个装逼片, 这是个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片。 我有时候会打趣熟人朋友:拉倒吧你, 你连装逼是什么都没看全呢, 别逮着你没经历过的事情就说别人装逼, 里面发生的事情你见不着, 那是因为你连门都进不去, 你快别逗了。 从这点上我也是特喜欢姜文的, 他说:不按照大V们的审美来,就要挨骂,那就骂吧。

 短评

它反对诠释,拒绝被禁锢于任何意义体系当中.镜头随心流转漂浮,你不知下一镜会被带往何种情境何种氛围。犹如人生,本无所谓意义,你说它有何意义,它就有何意义. 福楼拜要写一本什么都不讲的书,索伦蒂诺自然也可拍部什么都不讲的电影。这是用情绪去懂得的电影,你无法说完全懂了,依然可满心感悟,因而得了.

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除了漂亮之外都算不上一流的城市宣传片,好看归好看,泛着阿兰德波顿或者更花哨更爱掉书袋却出身美国的专栏作家味,也即是油滑与格调不高。虚浮的影像缺乏内在定力,广告式的创意美学,还是新欧洲啊。

9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太幸运今天来影院看了它。无法言喻,但两个半小时,我完全被吸入银幕了。“意大利的电影是最好的”

1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不要轻易说懂得65岁老人的孤寂,他40年来的逃避与沉沦。他衣冠楚楚,每一道皱纹如同历史般隐秘,你不了解他的秘密,正如他不知道18岁时爱着的那个女孩为什么离开他,却在她死后被告知35年来她一直爱着的是他。为什么不再写一本书?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他总在说穿他人的真相,惟独回避自我的真相。

16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整部电影就像一出华丽的咏叹调,唯美诗意还有些许惆怅,摄影、配乐和意大利的美景都美的让人窒息,关于虚无的琐屑故事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情绪、氛围、环境、回忆和感觉之类的东西变得比故事更加能激起情绪,保罗·索伦蒂诺这次的尝试给人的感觉就像看泰伦斯·马利克拍意识流和回忆。★★★★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如果以北京为题拍部绝美之城,用同样的情绪,刻薄同样的人,同样的自嘲、眷恋、缅怀,姜文应该做得到。

2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不打分,表示没全看懂,意大利了解的不够多,旅游不多,不会说意大利语,难以评述。并对不会说意大利语没住过表示懂完了,是神片的人表示佩服。

25分钟前
  • 安獭獭
  • 还行

罗马的浮光掠影,热闹而生活的气息。得自费里尼的碎片之美,无论摄影和剪辑都无比炫技。索伦蒂诺放弃叙事结构后反而营造出了似懂非懂的奇妙意境。如果说画面美轮美奂,那配乐就是热泪盈眶!今年“看”过最好“听”的电影~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生于幻象,路过死亡,心怀惆怅。有的人爱的深,眨眼已是隔世。有的人爱的浅,却念念难忘。

2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每个场景都是美的,但是电影本身却绝望地告诉我们,想要超越平庸的生活,人们求助财富,美学,艺术,文学,魔术,宗教,信仰,但这依然是徒劳的。

34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妈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3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B-】真是意识流啊,感官体验真的是做到了“绝美”极致了,用了许多的大景深镜头去表现罗马的城市之美。故事很碎也很空,可以说根本没剧情。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没有的书,于是导演就拍了个什么都没有的电影,只留下对残破人生的哀叹。理解打五星的人,也理解打一星的人。

4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适合大银幕看。一旦衣冠楚楚,再怎么荒淫无度,丢在罗马的建筑群里,横看竖看都上了艺术的路。试图穿越现代、回归古典的一种寻找,寻找美,化归记忆里丰盈充实的年轻肉体;寻找意义,发现上流生活只有华丽皮囊和无休止的呱噪

4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13-14颁奖季最佳,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 形式上:镜头调度美轮美奂、画面构图美得让人窒息、配乐宛如天籁、剪辑别出心裁;内容上:块状叙事有意识流韵味但仍有主线、极丰富的哲理(存在主义、绝美、现代性)、瑟维洛出色的表演。即使不去细究内涵和隐喻,也足以领会到绝美。(9.5/10)

4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看不懂又觉得好看的片那才是真有魅力啊!各种推移拉远拉近的匀速镜头,配上古典圣歌舞曲的配乐,相得益彰,再加上绝美的罗马背景,跟着一个已入暮年对周遭的生活麻木不仁的上流人物,看一看上流社会的众生相,听一听空洞煞有其事的人生感悟,却到底赶不上成长之初黄昏小岛上的一个后退一张面容一次初恋

4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绝美而空洞,浮华而颓败,癫狂而落寞,诗意而忧伤。喝酒纵歌,肆意酣畅恣欢谑。杯残狼藉,泪飞顿作倾盆雨。片如其名,绝美之城,美得如此绝望。唯有死亡,唯有死亡能止住你的悲伤。

48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過盛的美麗換來至深的麻木,必須唯美,必須悅耳。然後萬人倒下,證實唯獨它不害我。鏡頭燥動不安的尋索,輾轉反側三百六十度,毫無耐性,時日無多,隨風而去。雙子特有的怪奇和跳躍,嬉皮笑臉的人懂得虛無。費里尼、塞利納、福樓拜、普魯斯特、韋勒貝爾若隱若現。戲法而已,終會在慢駛的舟上靜看羅馬。

51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费里尼风格的延续,宏大、丰富、眩晕,是虚伪与自嘲的一场探戈。结尾处的万籁俱静震撼人心。

52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不是绝美是颓废,不是情节是情景,不是演员是图腾。

5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只恨不能在电影院看

57分钟前
  • 4cat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