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龙吟

完结

主演:吴秀波,刘涛,李晨,张钧甯,唐艺昕,王洛勇,刘欢,王东,肖顺尧,檀健次,来喜,陆思宇,章贺,杜奕衡,褚栓忠,张天阳,刘凌志,刘岳,赵寰宇,闫汶渲,程诚,陆妍淇,丁海峰,卢星宇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虎啸龙吟 剧照 NO.1虎啸龙吟 剧照 NO.2虎啸龙吟 剧照 NO.3虎啸龙吟 剧照 NO.4虎啸龙吟 剧照 NO.5虎啸龙吟 剧照 NO.6虎啸龙吟 剧照 NO.13虎啸龙吟 剧照 NO.14虎啸龙吟 剧照 NO.15虎啸龙吟 剧照 NO.16虎啸龙吟 剧照 NO.17虎啸龙吟 剧照 NO.18虎啸龙吟 剧照 NO.19虎啸龙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虎啸龙吟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空有雄心壮志的魏文帝曹丕(李晨 饰),以四十岁的年纪遽然离世。其子曹叡(刘欢 饰)即位,却因母亲甄宓的缘故而对父皇以及郭太后(唐艺昕 饰)心存怨恨。朝廷之上,作为托孤重臣的曹真、曹休极力排挤奉诏回都的司马懿(吴秀波 饰),意图壮大宗族的势力。魏国之外,孙权阳奉阴违,虎视 江东。蜀汉则在丞相诸葛亮(王洛勇 饰)的主持下有条不紊推进着北伐大业。在这一过程中,惯于隐忍的司马懿蓄势发力,逐渐在庙堂之争中占据主动,两个儿子司马师(肖顺尧 饰)和司马昭(檀健次 饰)更成为他完全信赖的左膀右臂。他耗走了魏明帝,耗走了诸葛亮,渴望从别人手中的刀变成执刀之人,却似乎始终没能逃脱命运的追赶。  白发苍苍的古稀之年,司马懿是否意识到自己早离当年的初衷相去甚远……云之国不义之罪惠子,凝视夏洛特烦恼乡村爱情9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毒战(国语版)秘密炸弹始动记者返乡我爸爸的小飞龙讨厌你的方法神探可伦坡第一季金发野兽魔法使的注意事项:夏之空男友变形记非法交易美丽人生2023疯狂的麦克斯3毛利男孩被迫杀人我在伊朗长大乔治亚法则黑暗缪斯德云社德云三筱相声专场北京站绝命空间站无贼夜魔驶来自深渊 烈日的黄金乡詹姆斯·怀特拜托宝贝电玩古咒007:大战皇家赌场国语抹布女孩神奇兵营42 第一季奇皇后窗边的小豆豆哥鲁达阿若瓦比女校 第一季见怪不怪2017管你来自哪颗星远山的等待卡罗琳·科贝库斯:圣诞那些事木乃伊之手抓狂的安娜惊天岳雷罗斯福游戏

 长篇影评

 1 ) 《虎啸龙吟》:观众为什么爱看权谋和宫斗剧情?

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带着年幼的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先帝,年已七旬的司马懿放手一搏突然发难,与两个儿子带兵控制了洛阳,将曹爽等人阻拦在外。司马懿指洛水发誓不会伤及曹爽性命,劝其投降。曹爽最终没有听从部下反抗意见,而是投降回到洛阳。最终司马懿违背了誓言,以谋反罪名杀死曹爽及其党羽,并灭三族牵连五千余人。自此曹氏势力衰弱,司马家族得以独掌大权。

《虎啸龙吟》前半段的精彩之处在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超级对决,而后半段临近结局之时,这场兵变无疑是重头戏。而吴秀波也没有令观众失望,他身着红色寿衣持剑起事的一幕,或许是近年来最经典的荧屏形象之一。

这种“黑化”反抗的剧情如今屡见不鲜,且效果显著。《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传》《花千骨》等剧里相关人物的“黑化”剧情几乎都是整剧高潮,甚至是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最终撕下正面人物的伪装与侯亮平展开最终对决的段落,也是整部剧的情绪和热度高峰之一。

《虎啸龙吟》里的司马懿隐忍了一生,有充分铺垫,这场“黑化”剧情引来了观众的大量好评和关注,从百度指数可以看出,高平陵之变剧情伊始,搜索指数一路飞速上升,相比最低点几乎翻倍,可见观众对于司马懿“黑化”高潮剧情的热情程度。

《虎啸龙吟》百度指数趋势图

在以权谋为主题的剧集中,经常会有这种“黑化”剧情出现,且多数权谋剧所获得的评价都很高。以历史为背景的如《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雍正王朝》《贞观之治》,架空背景的如《琅琊榜》,甚至《权力的游戏》《纸牌屋》等英美剧也可以纳入这个范围之内,这些剧集大部分豆瓣都在9分以上。它们能获得观众的好评除了自身制作精良之外,笔者认为权谋的助益也不小。

观众为什么爱看权谋和宫斗?

有部分男性观众对于宫斗剧这一题材嗤之以鼻,而权谋剧却通常能入这部分观众的法眼。细细想来,宫斗剧与权谋剧这两者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区别只是不同的舞台,主角们是男人还是女人而已。

这种偏好是扎根于历史和社会人性的,对于封建王朝里尔虞我诈的故事津津乐道,早已形成了由来已久的大众文化,从评书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再到现代的网络文学,对于互相算计、人心诡谲的描写从未消逝,甚至在表现形式上处于不断细化具体的过程中。

《三国演义》剧照

影视作品也是社会现实的折射。《纸牌屋》里的政治阴谋和犯罪所折射出的美国现实,与远到《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近到《人民的名义》所折射出的中国现实,都不是凭空而生的。中国拍不出《纸牌屋》,最大的原因或许不是影视技术层面,而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则下所产生的文化的截然不同。而英美剧里的权谋斗争相对于《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而言显得简单粗浅,也是文化特性从中起到的作用。

《纸牌屋》海报

文化特性是权谋剧在国内流行的深层次原因,而具体程度则更多取决于观众对当下影视作品的审美疲劳——首先,观众们厌倦了看到傻白甜、无条件善良的圣母主角,期待更加真实的人物塑造。其次,权谋剧的特点注定了剧情进展的迅速紧凑,与时下的注水剧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容易赢得好评。

说到底,影视人物性格的良善和“黑化”能否被观众接受,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人物的心路历程是否塑造得真实可信。受尽委屈折辱依旧爱天爱地爱人的圣人,显然过于高高在上,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未能脱离贪嗔痴的俗人,因为现实里不可能事事完美,又无法像剧集里冲冠一怒而是只能处处隐忍,“黑化”的权谋剧情正好迎合了这部分被压抑的心态。

《虎啸龙吟》就体现了这种人物塑造思路。导演张永新说过:“我们力争在剧中用一种不仰视不俯视的水平视角,希望所刻画的人物都不是神,不是妖,也不是鬼,他们都是人。从人性的角度来建立一个人物的逻辑走向和发展脉络,是我们做这个戏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标准。

很多人的思维惯性停留在了一个孔明手下败将、篡国者、权臣司马懿,但细细想来,司马懿不可能从少年到最终成为权臣几十年间都是同一心境,他老年的所作所为,必然存在思维的变化历程。古典小说用“鹰视狼顾”“三马同食一槽”的典型标签模糊了人物的真实心理,而《虎啸龙吟》在做的正是从人性出发,去推导出一种相对的真实。

这也是笔者眼中,《虎啸龙吟》这部剧最值得肯定的一点。

从《三国演义》到《虎啸龙吟》,格局是进化还是退化?

虽然同属于权谋题材,但近期热播之中、口碑很好的《虎啸龙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与早期的央视版《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等经典剧明显大不一样。与其他国产剧集一样,权谋剧也处于不断变化当中。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剧照

除了服化道、拍摄手法、场景搭建等通常变化之外,权谋题材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叙事视角的不断个人化、思想格局的不断大众化。《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等剧集,所表现的都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而是通过对人物群像的塑造从全局角度来表现一个时代下的社会甚至民族特性。

而《虎啸龙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则从个人角度出发,以主角的经历和情感为主线,讲述爱恨情仇和世事变迁,很少将话题升华到集体思想。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剧照

笔者很难说这种情况是权谋剧的“退化”还是“进化”。《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走向共和》等格局庞大的传世经典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但也并非说《虎啸龙吟》《琅琊榜之风起长林》这些个人情感化的剧集就低人一等。考虑到两类剧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变化之巨大,剧集在格局上的变迁也不难理解。

彼时《三国演义》集全国之力,发挥集体优势打造影视作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经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之后,家国情怀也逐步让位于个人命运。把传说与“神”塑造成大众都能理解的有血有肉的人,这是从文艺复兴起艺术家们就在做的事;而现代社会之下,普通人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影视作品也难以再通过大而泛的概念去达成象征和宣传意义。反而是从真实逻辑的细微处出发,塑造出让人感同身受的影视人物,才能获得如今观众们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2 ) 《空城计》浅显解读

空城计个人解读(纯属自娱浅见):

开篇:琴声悠然清雅,孔明淡然抚琴,司马独马上前。
递进:琴声急促凌厉,孔明冷汗透背,司马蹙眉汗下。

一层:司马点明识破空城,一进城取诸葛性命想一战成名。诸葛城门洞开以魏国形势诱返司马。这层讲的是眼前胜负与背后政治。

二层:司马冷笑不理二进城,诸葛以少主多疑宗亲嫉才鸟尽弓藏点明司马性命恐不保,司马不惧丢命也要流芳百世,驾刀脖颈。这层讲是生死与荣耀功名。

琴弦断,马惊嘶,司马急转撤退,诸葛抚弦落泪。
镜头切向一只螳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诸葛为蝉,曹睿黄雀,司马螳螂却步断舍。

三层:“那你儿子呢?”诸葛质问, 你司马懿一人为荣耀可不惧生死,那司马家族呢?司马恸然倒地,儿子与私欲交织挣扎,继而站起表示不受威胁。这层讲的是自我与家族。

四层:司马独白,跑过武帝文帝,却跑不过心魔恐惧。人这一辈子要的就是抱负,是荣耀,是成就!有了这些就能战胜恐惧!此时司马的野心与欲望肆意膨胀到了极点,千古功名在我一身,世间一切其奈我何!早已红了眼!

举剑!
诸葛竟是老年司马!依依东望毕其一生,回头看到的竟是初踏入仕的司马!
是,就是那年于耸立宫墙下回头,说“我一个学子,最大的抱负就是找到一个君王,臣之辅之,也许还能结束这乱世” 的少年司马!可这初心还在吗?这欲望有尽头吗?

看着自己年老之时,抚着心猿意马,缓缓道,依依东望,是时间。

少年司马端坐痛哭,继而释然微笑,答案了然于胸。

这场对话,本就是司马内心挣扎,踏进一步就是欲望极乐巅峰,虽善忍,能忍得屈辱痛苦,还能忍得抛弃唾手可得吗?能,世间一切有为法,本就如露如电,皆是虚妄,转头成空。

空城计,选择学术界“鸟尽弓藏学说”,可军师的解读还远不止此,司马退兵,不止是惧怕埋伏,不止是害怕自己被杀,不止是害怕家族湮没,更是,他要战胜自我恐惧,观照内心,用时间去明白时间。

由自因推向外因又回归本我,叹服。

从未有历史剧如此拍过,这创新太过瘾,也太值了!
观剧之余,撷得深思一二,足矣。

 3 ) 无责任脑洞:对43集三父子罗生门的深度解读 (下)(内含大量细节剧透)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入这场戏最高潮的阶段:父子三人正式对峙。

话说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两人在房内垂泪。接下来我要谈的是一个在片花里出现过但是在正片里被剪掉的细节。司马懿这时伸手想要摸儿子的脸,司马昭小心地避开了。这个小动作很微妙,因为司马昭避开之后司马懿喝了一口酒(水),并摔碗为号召唤司马师进场。显然这个小动作对司马懿的抉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它到底代表了什么呢?由于剪辑的缘故,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小动作做出时的具体情境和前因后果(也许之前两人交流了些什么)。但这不妨碍我脑洞大开地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司马懿摸儿子脸看起来似乎是想拭去儿子的泪水,但实则表示:你既然都招了就自行了断吧——当然没有那么严重。司马懿虽然不想杀儿子,但应该是暗示儿子需要做些事情来表示自己的忏悔,很大可能是想让他放弃自己得来的权力。司马懿此时还是想给儿子一个台阶下的:如果你态度良好,那我就不召你哥进来杀你了。然而司马昭怎么肯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力,他避开父亲的手,略带些不甘和倔强:不要,我不要这么做。司马懿终于明白这个儿子是敬酒不吃要吃罚酒了,终于狠下心来喝了口酒(水),怒而一摔。这时房门打开,关键人物终于登场——执剑独立的司马师缓缓走进来,压轴大戏开始。

从配乐的连贯度来判断,司马师进场这个片段应该是删减了一部分,所以我们无从得知司马师此时是说了些什么。不过很细节的一点是当司马师走进来的时候,司马昭在房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他从面对父亲的正坐变成对着哥哥跪到了侧面,而且是趴着的。不难想象,司马师的入场是很令司马昭意外的,着实把他吓得屁滚尿流(话说全剧看下来我还没见过司马昭这么狼狈的样子)。司马懿在这一幕估计已经猜到长子的选择了,因为埋伏的兵都不见了。他问了一句:“人呢”。司马师回答“他是我弟弟。”此刻所有人,包括跪倒在地的司马昭已经明了戏的结局:司马昭得救了。接下来的戏码又有些真假难辨了。虽然得救,戏总要演下去,司马昭匍匐过去跪求兄长饶命,他的忏悔我相信一部分是真的,他是真的觉得对不起兄长。尽管早就选择原谅弟弟,戏还是要演一下,司马师痛心疾首地斥责弟弟的忘恩负义(其实他昨晚早就在心里问候弟弟一万遍了)。

也许一般的狗血桥段接下来会这么演:司马昭不停地求饶,司马师饱含热泪选择原谅弟弟。但是如果这么演,就不是我愿意花几万字来分析解读的神片段了。接下来剧情突然峰回路转。司马师痛责:“为什么把你养成了一头会吃人的狼?”不断求饶的司马昭突然站起身来,附在兄长耳边小声地说了一句:“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你怎么不知道这一切是爹让我干的。” 许多人对这句突然冒出来的话十分诧异,通常解读是司马昭乘机挑拨司马懿与司马师的父子关系,试图将杀害嫂子的祸水引到父亲身上。我的看法不尽如此。司马昭在挑拨么?有那么点意思。但更大程度上他是在挑衅。请大家注意司马昭跟兄长耳语这句话的时候一闪而过的司马昭司马懿会面画面。电视剧通常在演一些突然反转的桥段时插播一些画面来向观众解释说话者的意图。那么司马昭说这句话时镜头交代的是什么:昨晚与父亲会面的场景。我们之前提过,两人昨晚“通气”的主要内容是暗示明天要来一场“收拾”司马昭的戏(但至于两人是否交谈,是否如一些网友猜测司马懿主动背锅,我认为不置可否),司马昭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可以这么理解:“其实今天这一切都是爹跟我演给你的一场戏,爹不想杀我。”他此时告诉兄长这件事的动机颇有些费解,因为这看起来像是在激化三人矛盾。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司马昭耍的一个小心机:父亲才是我的护身符和靠山,你动不了我。

请注意司马师此刻的表情,他直愣愣地望着司马懿,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是么?”这句话似乎是对司马昭的回应,但实际上是对安坐在案几旁的父亲的质问:难倒你想让弟弟掌权?其实在司马昭没有说这句话之前,司马师以为戏是这么走向的:父亲跟他串通好,套出弟弟的话,然后他再来决定要不要杀弟弟。在上一部分我们讲到司马懿在对峙前晚分别去见了两个儿子要他们明天演场戏,但显然两个儿子手里拿到的“剧本”不是全部:司马师并不知道父亲之前找过弟弟“演戏”,司马昭也不知道父亲找过哥哥“演戏”。而现在,司马昭这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让司马师突然自己意识到被老爹套路了一把:父亲其实跟弟弟也串通好,故意演出一场诚意满满的审弟戏让他心软。这里司马师的心态有些变化了。昨晚的他以为今天是场试探戏,父亲给予了自己自由和权力去处置弟弟,所以他才会在做抉择时那么挣扎——他是真的相信自己的一念之差会左右弟弟的性命和家族的利益。但是现在知道内情的司马师已经不那么想了:原来这是父亲和弟弟演了出双簧操控我按照他们的套路上走。这里司马师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欺骗,以及司马昭对自己在家族地位的威胁。现在我觉得司马师有点要不按套路出牌的意思了:他会将计就计杀了司马昭么?

司马师已经知道全部内情了,但司马昭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对兄长的这句“是么”的解读是:哥哥还在怀疑。所以他颇为得意地回答:“不信你问问他,他就坐在那里。”言下之意,你问问爹,是不是他不想杀我。司马昭料想兄长的反应会是去找父亲理论。但是司马师没有,而是直愣愣地看着父亲,眼里还有些肃杀之气。此时聪明的司马昭立即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他的哥哥一定也跟父亲事先有些什么默契,换句话说,他发现自己也被父亲套路了一把。其实在没察觉到哥哥诡异反应之前,司马昭以为戏是这么走:只要他认罪态度良好,父亲就不会杀他,哥哥嘛,肯定也会遵从父亲的意愿。但是现在司马昭感受到了司马师身上透出来的杀气。司马昭此刻明白过来,现在握有他生杀大权的不是父亲,而是这个兄长。

司马昭毕竟是司马昭,脑子转得很快,他决定不按原来的套路走,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他唰的一把夺过哥哥的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怒吼:“杀我啊”,闭眼,一副赴死状。此时我觉得才是兄弟二人毫无套路的,真正的对决和选择。司马昭也在赌,他赌自己的兄长不会杀他。这里我觉得司马昭先拔刀的心机在于向兄长表达自己积极、坦诚的态度:我也不跟你套路了,老子豁出去了,要杀要剐随便!逻辑很简单,做错事后主动坦白受到的惩罚肯定比被人抓包后小一些。司马昭明白,如果等到兄长拔刀,自己就必死无疑了。此时司马师也握住了刀柄。这个动作很有歧义:他往前一点就是抹了弟弟脖子,往后一点就是把刀拿开。司马师到底要怎么选择呢?司马懿此时在喘粗气,显然这个桥段是他意想不到的。其实从司马昭跟司马师耳语这里戏就已经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了,因为两个儿子都发现老爹在套路自己,两个儿子都不想按套路走了。但鉴于是兄弟耳语,我认为司马懿并不知道儿子们已经知晓自己的小九九了。但是现在司马昭突然拔刀的行为让司马懿意识到戏已经不按自己的套路走了。这是很危险的,搞不好两个儿子都要挂。所以司马懿很紧张。两兄弟握住刀柄的手在较劲,就好像司马师挣扎的心一样。最后司马师把刀放下。司马昭终于得释。他对着父亲仰天长笑。司马昭的又哭又笑包含多种含义。首先是得救后的轻松:妈呀命终于捡回来了。其次是对父亲套路自己的鄙夷:你以为我们不知道啊,我们早就知道你套路我们了。再次是对父亲的挑衅:你看不用你的套路,我也能活着。最后是悲哀。许多影视剧在表现哀伤的时候喜欢用它的反面——笑来表达。这里也不例外,司马昭悲哀的是什么?从此兄弟感情可能要从24K纯转变成塑料情了,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悲哀自己的命运:他的野心和抱负在将来恐怕是要被兄长压制了。原因有二。首先司马昭经此一役终于知晓家族的权力已经从父亲移交到兄长手里了。刀在本剧中具有十分明显的象征意义——即权力。司马昭夺了哥哥的刀但是又被哥哥拿回去了所暗含的是兄弟二人在这场家族继承权斗争中司马师的胜利。尽管司马昭活下来了,但他的生死今后是要操控在兄长手里了。我们知道司马懿属意长子继承,但是司马昭曾经并不那么认为,他的这种想法曾经很直白地被何晏道破。司马昭会弑父弑兄么?也许他想过的。然而罗生门事件让司马昭意识到,自己的兄长远比想象中要强悍,他目前是斗不过他的,你看自己的生死还捏在他手里。其次,目前失去家族继承权的司马昭是很清楚夏侯徽之死真相对自己在这个家族地位的不利影响的。

这里我们简要讨论一下夏侯徽之死真相所带来的意义。之前我们提到过,夏侯徽之死真相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关系乃至整个司马家族前途的定时炸弹。但是司马懿是什么人,司马懿是一个总会把危机变成转机,不利条件变成有利条件的人。夏侯徽之死真相被司马懿又一次利用,从定时炸弹变成了稳定家族的定海神针。首先,夏侯徽之死真相揭露,兄弟二人之间再无秘密,将来不会再有别有用心之人以此离间司马家。其次,夏侯徽之死真相于司马师而言是一把制得住弟弟的尚方宝剑:这个弟弟其实很危险啊,要防范啊。尽管司马师最终选择不杀弟弟,但并不代表对弟弟还能毫无保留的信任,从此以后他会控制司马昭,并且随时可以拿妻子的死来威胁弟弟。第三,夏侯徽之死真相对司马昭而言是一个紧箍咒,一个握在兄长手中的把柄。从此司马昭再也不可能为所欲为了。在兄长的有生之年里,他只能胆战心惊地活着,深怕哪天大哥翻脸拿他杀嫂这件事反手一个杀杀杀。

司马昭大笑着扬长而去,场景里只剩下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师一手执刀,渐渐逼近司马懿。这段场景很有歧义。司马师没有立即收刀,而是提刀缓缓走向父亲。我第一次看片花的时候以为是司马师要弑父,但看到正片的时候想法有点变了。我相信在被父亲欺瞒的司马师心中对父亲是有怨恨的。但这个镜头的另外一层象征意也很明显了,刀现在在司马师手里,司马师通过考验顺利成为新一代执刀人。这时候司马懿再次上线。无论中间真真假假波波折折,最后戏的结局还是如他所愿。他缓缓地说:“放了昭儿,是师儿你的选择”。言下之意就是:你看我给你机会让你杀了弟弟了,现在你选择不杀他,将来可不要后悔啊。司马师流下血泪,但没有正面回答老爹:“司马家要的是无坚不摧。”这句话说得很有水平。首先司马师没有明确承诺自己永远不会杀弟弟:我现在可以为了家族利益不杀他,将来也可能为了家族利益杀他。其次,这句话表明了他选择原谅弟弟的主要原因:我不是因为兄弟感情或者别的,而是为了大局。最后,它也表明了司马师作为新一代执刀人对司马懿的承诺:我将来会永远以家族的利益为最高的利益。

我们很有必要在这里讨论一下司马师原谅弟弟的原因,即司马师所考虑的家族利益具体是什么。从最浅层的程度上来说,家族利益指的是司马兄弟之间的团结。虽然夏侯徽之死令兄弟之间产生芥蒂,但是他是自己的弟弟啊,是自己家族最得力的帮手啊。老婆已经死了,杀了弟弟有什么用,反而引起家族内讧,让外人有机可乘。但我马上要讲另外一层更深层含义:家族的第三代继承人问题。这里我们需要把真实历史和本剧所设定的情形区分开来。我们作为开了上帝视角的观众当然知道,历史上司马师是没儿子的,最后他的政治遗产是由弟弟司马昭继承。那么我们把自己放在剧里的司马师位置,考虑一下他在决定杀不杀弟弟时所处的情形:死了老婆(不知道有没有再娶啊,仅指剧里),只有五个女儿,目前没有亲儿子(当然如果那时司马师再娶,他可能以为自己将来跟继任妻子会生下儿子),只有一个过继过来的司马昭的儿子(目测年龄很小)。从这个情形来看,司马师会考虑,假如自己命不好,不久就死了(我们知道历史上他的确不久以后就死了),自己的继承人是谁?是过继过来的司马攸么?不行,太小,而且没有威望。那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自己的弟弟司马昭。我们相信在选择要不要杀弟弟的时候司马师已经有了一个打算:也许他想在将来的某天,等自己的亲生儿子出生长大或者嗣子长大以后就杀了弟弟,但是现在绝对不能杀他;现在如果司马昭死了,自己又不久死了,司马家的权给谁?尽管司马昭人品很不咋的,还杀了自己老婆,但是他的能力、资历和威望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司马师也不得不承认。也许有人会说,司马家除了司马昭还有别的兄弟啊,比如司马伦。如果是在平常时期,在司马家已经根基牢固稳掌大权的时候,司马伦说不定可以坐这个位置。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非常时候,司马家刚刚夺了权,虽然清洗了一批批人,位置还是没有稳,各地反对他家的叛乱不断,皇帝也心怀不满。如果现在不幸司马三父子全死了,司马家肯定要被别人干掉啊。

正是基于对自己和时局的理性分析,司马师做出了对自己对残忍但对家族最有利的选择(尽管他曾经挣扎过)司马师甘心么?肯定不甘心,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再说一句,封建社会没亲儿子害死人啊),所以他无奈地流下血泪。这时候司马懿突然抬头,默默凝视这个大儿子良久。请看一下司马懿看长子的角度,是仰视的。虽然这个老头声称自己老眼昏花,但是此刻司马懿的眼神是相当震惊、欣慰和钦佩的。对于这次试探儿子司马懿满意么?太满意了。这就好像你给儿子一张满分一百分的卷子而他答出了一百五十分的水平。如果说罗生门事件之前的司马懿对长子的能力和手段还有些疑虑,那么现在他彻底地放心了。我一直认为,在此之前,司马懿一直是很忽视和低估自己的长子的。司马家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很符合咱们小老百姓对孩子的态度:总是很宠爱小的那个,何况小的那个聪明伶俐。司马昭在家里是很受宠的,父母兄长保护,当然这也养成了他后来自私任性的个性。尤其是司马懿,对次子的调教简直不要太明显,我们看到的是父子两人斗嘴,但这又何尝不是老父亲对小儿子的偏爱呢。而反观这个长子(这里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个剧里的长子都不受父亲待见,比如曹丕曹睿),在需要为家族利益作出牺牲的时候,司马家总是推出长子,比如与夏侯家的联姻(当然也许在封建大家族里本来就是要长子先结婚的)、比如去洛阳做人质(当然也许长子做人质皇帝更信服一些),比如跟郭太后家联姻。司马师作为家里总是被牺牲的那个有怨气么?剧里并没有很多体现,反而多处表现出他对牺牲自己成全家族利益的理解(这里和被父亲欺负得有些心里不平衡的曹丕曹睿形成鲜明对比啊),例如说服妻子将女儿嫁到郭家。但是司马懿你不要以为大儿子不哭不闹就好欺负,不哭不代表不疼,不闹并不代表不在乎啊。在斥责司马昭忘恩负义的时候,司马师的话还是流露出自己的不满:我爱护家人,多年来一直默默奉献,结果你这么对待我,把我老婆都杀了,我这到底是图的啥啊。司马懿作为后半部戏的旁观者,虽然没有给出镜头,但是我相信他对长子的控诉以及后来做出的选择是很触动的,所以他才会如此钦佩长子最后做出的选择。司马懿自恃洞察人心,自认为自己为这个家付出良多,但他在今天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长子多年的隐忍和奉献。

血泪的镜头一闪而过,很快司马师恢复如初(因为我发现泪水又变成透明的了),嘱咐父亲一句“粥凉了,快喝吧”,离开,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这里我觉得司马师已经彻底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成熟的政治家是怎样的,大局高于个人情感,利益高于对错,处事泰然,举重若轻。旁观者侯吉气冲冲地出来了,司马懿说:“刀已经不在我的手里了。”这句话一语双关。第一层意思是你看我已经没有权杀我的儿子了,权在我长子手里了。第二层似有宣示故事结局之意,这是对作为观众的我们说的:这场戏完了, 权已经交给我大儿子了,我大事已了,都散了吧。

44集的开头印证了我对这场罗生门真实含义的判断。因为甫一开场红衣司马懿就跟皇帝请辞隐退:我老了,要退休了,我儿子司马师接我的班。算是正式宣告了这场交接戏的大结局。44集交代了主角司马懿的结局,却没有交代许多配角的结局,例如我们所关心的罗生门事件后的司马兄弟。当然历史告诉我们,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清洗政敌,废皇帝,平叛乱,比他老爹在世的时候还要狠还要无情。许多人认为本剧塑造的司马师形象太过于白莲花,和历史上那个敢毒死老婆夷了大舅哥三族的司马师相差甚远。这一点我是赞同的,因为前期塑造的那个爱家敬业的司马师实在是和历史真实形象相差甚远。但是我认为编剧对后期司马师的刻画(高平陵事件后)有慢慢向历史原型过渡的痕迹,也即是我们常说的“黑化”,而这个形象在罗生门事件后完成了创作形象与历史真实形象的对接。前期的司马师是个深爱夏侯徽的好丈夫,但罗生门事件以后,妻子的死或许成为了他拿来掣肘弟弟,巩固自己地位的工具了。前期的司马师爱护弟弟尊敬父亲,而罗生门事件以后,弟弟的生死或许仅仅是成为维护他政治利益的棋子。罗生门事件后的司马师从曾经的被牺牲者转变成了牺牲别人的政治家,那么后来他那些无情又残酷的政策手段变得十分的理所当然。其实我一直很好奇父亲死后在兄长手下干活的司马昭抱有的是怎么样一种心态,愧疚?恐惧?小心翼翼?如果司马师蜕变成了又狠又酷的政治家,司马昭的日子想必是十分不好过的。他曾经痛恨曹家猜忌父亲,不齿于父亲的忍气吞声,是因为彼时的司马昭哪有经历过那种被人支配的恐惧啊。想必在司马师治下如履薄冰的司马昭某天回想起当年种田的经历,突然理解了父亲对他的一番良苦用心:悔不该不听父亲的话哦!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那么的吊诡,压制自己的哥哥不久死了,无子,把权力交接给了自己。没有了父兄压制的司马昭彻底放飞自我了,你看片花里他敢骑着马进皇宫上殿堂,历史里的司马昭更是嚣张——他连皇帝都敢当面杀,这种丑事连自家子孙都听不下去。但有时候我觉得真实的历史比戏剧更有意思,司马昭一心想实现皇帝梦,却在距离它几步之遥处猝然而死,这又仿佛是历史对他的野心最大的讽刺。

后话:其实我看《军师联盟》的契机很偶然,那时追的剧没有出新集,吃饭不看剧又感觉很无聊,所以无意间看了《军师联盟》,看了以后就停不下来了。《军师》的节奏很好,许多情节都很带感,尤其是高平陵政变以后(果然我有喜欢看司马家黑化的恶趣味哈哈哈)。罗生门事件短短二十分钟,拍得虚虚实实似是而非,很有点政治惊悚剧的味道,几位演员不能说演技十分精湛,但是完成度已经很可以了。就好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利波特(啊呸呸哈姆雷特),我所提供的解读只是站在我的角度来看这场戏,也许是过度解读了(哈哈哈我脑洞比较大),也许其他更心细更有想法的朋友还有别的解读。我不希望我的解读带偏了大家看剧的节奏,欢迎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出戏的不同想法。当然,《军师》一剧还有其他让我印象深刻的精彩情节,如有时间和兴致,我还是会继续连载对剧中情节的解读,也欢迎大家提议自己喜欢的片段解读,我很乐意与大家共同交流。

 4 ) 无责任脑洞:对43集三父子罗生门的深度解读 (上)(内含大量细节剧透)

跟前面几集比起来,43集没有延续前面一集死几千人的杀杀杀路线,也没有紧张的政治军事斗争戏份。相反,作为大结局的前一集,它竟然花了半集的篇幅在扯侯吉、小沅以及司马懿之间搞笑的提亲乌龙,下半集又搞了一个老父亲眼见大儿子为了老婆差点要杀二儿子的家庭伦理惨剧。乍一看起来这集不但信息量不大,而且大有注水撒狗血之嫌疑。仅从这集主要内容来看,的确如此,但是从大量镜头语言来看,这集在台词场景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又让人不禁反复翻看,因为它似乎隐晦地向我们叙述出了司马懿在自己人生最后阶段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权力交接和平息家族内部矛盾。

这集最有戏剧张力的就是后半集父子三人的对峙,也就是我们马上要谈的三父子“罗生门”事件。从表面上来看,这个事件起源于侯吉发现小沅被司马昭杀死并告诉司马懿,司马懿愤而欲杀子。第二天,司马昭被父亲召唤,在父亲亲情感化和武力威胁之下承认自己利用何晏激化司马懿和曹爽矛盾并杀死夏侯徽、小沅。夏侯徽之死的真相被门外的司马师听见,司马师入内,斥责弟弟忘恩负义却最终为了家族利益没有痛下杀手。看完全程的侯吉怒视司马懿,离开,最后的镜头是司马懿一人在喝粥,本集完。

然而本剧所要传达的信息却不仅仅如演员所演绎的那样简单。在这段台词场景和演员情绪并不丰富(没有出现如一般国产剧那样大哭大叫崩溃的桥段)的戏里,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细节来暗示了这出表面平静的戏下的波折诡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出戏是一出戏中戏,我们,好像侯吉一样,被司马懿安排在一旁看了一出精彩的试探与被试探,演绎与被演绎,似真还幻的杀子戏。我之所以称这段场景是一场戏中戏是因为,从头到尾司马懿的真意并不是要杀司马昭,而是一场对侯吉的交代戏,对两个儿子的试探戏以及稳定家族内部的压轴戏。

首先我们再次回到事情的起源,也就是侯吉告诉司马懿司马昭杀了小沅这段场景。这段场景台词很简单但很有深意。司马懿:“我杀了他。”侯吉:“是你儿子啊。” 司马懿:“我还有儿子。”我认为在这里,司马懿就已经觉察到了某种潜在的危机,这危机来自于小沅之死背后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徽的死。其实在后面的台词中我们已经知晓司马懿早就知道是司马昭杀死夏侯徽,但他一直隐而不发。他保密的原因首先是他自己本质上是认同儿子杀嫂这种行为的。仔细点的观众可能注意到夏侯徽失踪当晚司马懿突然问司马师的一句话:“徽儿最近有什么反常。”司马师答曰:“前几天她想让我辞官。”此时配乐骤现,暗示两人都知道夏侯徽约莫是知道家里的秘密了。那么这时候司马懿寻找夏侯徽的动机大概已经从希望找到家人而转变为如何防止曹家知道自己秘密了。而当看到夏侯徽身死以及司马昭的反常之时,想必他自己也大致知道了事情的内幕了。其次是为了家族内部和谐,司马懿了解司马师跟妻子感情很好,一旦让司马师得知妻子死亡真相,兄弟阋墙是肯定的。最后,他对司马昭的残忍也许还抱有一种“幻想”——“你杀嫂子是迫不得已,应该不会再对家里人下手了吧”,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也没有私下对司马昭摊牌。然而小沅之死让司马懿再一次感受到司马昭这个不安定分子将来对家族的破坏力。前面许多剧情已经表明了,司马昭是另一个司马懿,一个更加凶残、阴暗和贪婪的“司马懿”。尽管司马懿在前期多次打压和警告司马昭,但显然效果不甚理想。他现在恐惧的是,自己已经命不久矣,两兄弟会不会在自己死后因为夏侯徽之死而爆发内讧,司马师作为他的合法继承人是否能压制得住这个聪明又不安分的弟弟。也许在以前司马家还没有得势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顶多是国产八点档家庭伦理剧的等级。然而现在他们家已经登上权力巅峰,内部问题很可能演变成家族乃至国家存亡问题,搞不好又是一个新的“三国演义”。

对于家族和国家未来前途的忧虑促使司马懿要导演出一场戏。通过这场戏司马懿想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是要敲打司马昭。尽管司马懿声称自己要“杀死”司马昭,但他其实并不想真的杀死自己儿子(其实本剧许多细节表明司马懿更喜欢这个次子)。司马懿杀司马昭的戏码在前面上方谷战役之后也演过一出。那时他在全军面前已经把儿子送上断头台了,却在众人哭劝之下作罢。这里司马懿用了一个伎俩:他自己来扮演一个大义灭亲的父亲,却希望通过别人的“宽恕”来拯救儿子。这种“借刀救子”的桥段在本集再次出现(后面我们会详细解答)尽管司马懿不想杀司马昭,但他深知儿子的野心和私欲需要被压制。在之前几集我们知道司马师对司马昭是绝对的信任和疼爱的,而司马昭却利用这种信任来架空兄长的权力,并借此大肆屠杀士族。司马懿本人虽然在高平陵政变之后也在杀杀杀,但他至少还通过廷议、劝降等手段来正当化自己的杀戮,而司马昭和钟会等人已经猖狂到连这点表面功夫也不做了(历史告诉我们后面司马昭连皇帝也敢当面杀)。在司马懿看来,司马昭的这种危险行为如果不加以克制,势必会令自己家族彻底失去人心,变成第二个被推翻的“曹爽家”。但是司马懿已经年迈,自知已经不能长久压制次子的欲望,所以他找来了司马师,希望借助兄长的权威来震慑这个无法无天的小子。

第二是要防微杜渐两兄弟之间的矛盾。早在猜测出夏侯徽之死时司马懿很清楚,这个女人的死是两兄弟关系的定时炸弹。但我们之前提到过,司马懿还是抱有一种“幻想”的,即这个秘密会被永远保守下去,然后兄友弟恭。而小沅之死却打破了这个幻想,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脓包”是要迟早挑破的。与其在自己死后某一天,司马师得知妻子之死的真相后跟弟弟翻脸然后家族内斗,还不如现在让兄弟二人早早摊牌,在趁自己活着并且对局势还有点掌控力的情形下把“事情给做了”。司马懿自己曾经参与过曹氏兄弟斗争,太了解内耗对于一个家族势力的杀伤力了。这招釜底抽薪最有效果,却也风险最大。因为他此时把“刀”给了司马师,让大儿子来决定是“救”还是“杀”弟弟。

这里引出了司马懿导演这出戏的第三个目的,也就是对自己继承人司马师的试探。虽然我们说司马懿在许多方面更欣赏与自己相似的次子,但无可否认的是司马懿,作为一个嫡长子继承制的忠实拥护者(这一点从他拥护曹丕中可以看出),是更认同由长子来继承自己的政治遗产的。司马师在本剧中与司马懿的父子冲突并不如司马懿与司马昭之间来得明显。在大多数时候,他是父亲意愿的忠实维护者和父亲命令的坚定执行者,鲜少与父亲发生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师更稳重牢靠,是司马懿最理想不过的继承人,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会将养死士这种要死全家的事情交给他来做。但是司马懿对把权力交接给司马师仍然是有顾虑的。这种顾虑首先是来自于司马师对于诸曹夏侯氏的同情。剧里其实用了很多篇幅来讲司马师与诸曹夏侯氏之间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他与妻子夏侯徽之间恩爱和睦,他与大舅子夏侯玄之间感情深厚。从他和弟弟监斩曹爽时的不同表现来看,与自己弟弟比起来,司马师在剧中的个性更加类似张春华(这是司马懿在第一部中就已经评价过的)。张春华什么个性?重情。而司马懿明白,一个太过于重情的政治家势必是要被人搞死的(你看曹爽就是个例子),尤其是这种情是对他们的政敌诸曹夏侯氏。因此我认为,与其说让司马师来决定杀不杀弟弟,还不如说是试探他能不能放下对于妻子之死的执念,割断自己对诸曹夏侯氏的情,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第二个顾虑就是,这个重情的司马师能不能压制住聪明不安分的弟弟。我们知道,司马师对于弟弟是相当爱护的,他都可以为了保护弟弟而违抗父亲的意愿私自调死士保护司马昭。他宠爱弟弟,也无条件信任弟弟(这种信任从他受眼伤期间把权力移交给司马昭就可以看出),而这种宠爱信任是基于他对于自己弟弟真实面目不了解的基础上(我并不认为他对弟弟残忍自私的本性一无所知)——他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弟弟膨胀的权力欲以及取他而代之的野心。司马昭杀嫂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为了家族利益不得已为之,而实际上在司马懿的解读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弑兄的前奏:你看弟弟都可以绕过哥哥的意愿擅自杀了哥哥的女人,那么接下来更进一步也是有可能的。司马懿可以这么解读,司马师也会这么解读,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把夏侯徽之死的真相透露给司马师的原因。他在提醒司马师这个有弑兄潜能的弟弟,也在试探司马师有没有能力既不杀弟弟又能压制住这个弟弟。

于是我们看到了下面这场名为哥哥杀弟弟实为父亲救儿子的戏。这场戏的导演是司马懿,但演员的演绎却未必能如司马懿所料想的那样。即使我们知道司马懿在剧中已经被拔高到一种“智多近妖”的水平,但他却仍然无法完全预料到许多偶然性因素,例如司马昭是否能如实坦白自己的罪行,例如司马师是否能原谅弟弟,又如兄弟二人是否能了解老父的苦心而同舟共济继续司马家的大业。在下半部分中,我们将继续解读父子三人对峙戏的细节,看司马家三影帝是如何按照总导演司马懿的精神成功演绎这部戏中戏的。

 5 ) 洗白还是不洗白司马懿?这是个问题

拍三国题材,就是戴着脚镣跳舞。人物如此耳熟能详,所有人物的行为路径和结局都知道的情况下,如何演绎出新意?而张永新和吴秀波主导的《大军师司马懿》,是目前为止,我心中三国题材的NO.1。

为什么这么推荐《大军师司马懿》呢?

首先,是编剧的切入点新鲜。

从司马懿的角度来陈述三国历史,是否有趣。虽然司马懿也是个帝王(被司马炎追封为晋宣帝),但把曹刘诸葛、官渡赤壁都推到背景里,把司马懿、郭嘉、杨修、荀彧等一众谋士拉到前台,这个视角几乎从未有过。

其次,是演员们塑造的人物很立体。

撇开了脸谱来谈三国中的每一个人物。历史人物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而他是如何成为他自己,则是冰山下的庞大经历所塑造。这部戏里的重要角色都是老戏骨,演员们对自己饰演的人物都吃的非常透,不仅仅是在表演台词,而是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体会历史人物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为人物在当前环境下的行为做一种合理化的诠释。看大演员们不撒狗血地飚戏,非常精彩。

再次,是主创们不拘泥于还原历史。

一旦拍三国剧,就一定会被三国粉们扛出来说——这个不符合历史。但是剧组对这点非常清醒,不能因为怕挨这种类型的“骂”就放弃艺术追求。衣冠服饰不是100%的还原东汉,从未发生的空城计、上方谷仍在剧中被保留,都是为了角色塑造考虑。

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追剧的过程会充满悬疑;

如果了解三国历史,且抱着“且看他如何编”的心态(而非挑刺的心态),追剧过程也会非常有意思:

当夏侯徽嫁给司马师,你真想跑过去跟她说:“姑娘,你嫁了个魔鬼啊,你老公以后会毒死你呐”;当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蜀军, 诸葛亮说要屯兵五丈原,你会心想“道具组快准备盒饭”。

当剧中司马师和夏侯玄称兄道弟,再想到后来夏侯玄会死的这么壮烈。又看到女装版的何宴和曹爽玩乐得这么开心,想到后来司马懿要让何宴来审曹爽案,也挺慨叹编剧怎么如此残忍,要在几十集的篇幅里面看到这么悲剧的反转……

当贾逵出场,你自然会联想到他有个儿子叫贾充,此人帮着司马昭杀了皇帝,还生了女儿叫贾南风,嫁给了“何不食肉糜”典故的发明者——白痴皇帝“司马衷“,还引发了”八王之乱“。

而柏夫人领着孩子出现,孩子说他叫“司马伦”,你就不禁联想到——虽然司马伦办了贾南风,还贡献了个“狗尾续貂”的成语,但要不是他,怎么会有八王之乱,又怎么会有五胡乱华,接着衣冠南渡,然后又分裂近300年……

司马懿啊司马懿,你怎么当时就没憋住啊?

-------------------------------------------------------------------------------------

都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倒觉得少反而不要看三国。

三国里体现的人性之恶劣,就算不教坏小孩子,也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 看看西晋的孩子们吧,全都心理不健康。

他们都是就看着父辈尔虞我诈、互相倾轧长大的人;小时候随时有可能就被灭门,所以长大后就集体换上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从上到下都刮着“及时行乐“、“清谈务虚“、“奢靡浮华”的歪风。

----------------------------------------------------------------------------------------

但是我们这些没经历过三国的少年们却特别爱三国:

我们总是能自动忽略“屠城”、“夷三族”、“全军覆没”这类词的残忍性,忽略英雄们要么亲手杀人,要么带着“白手套”杀人,而为他们较好。并未这些杀戮按上了“替天行道”、“你不死我就得亡”的正义性。

如果说战场杀戮是因为两军对弈,杀的都是士兵,及时杀害平民是为了解决粮食短缺和瘟疫问题,所以三国猛将们都尚且情有可原。那么,大量杀害非战场的非战斗人员的最无辜的人,是否还能被理解和原谅?

如果按照杀无辜者的残暴度排名,三国里最邪恶的要数孙皓;如果按照杀无辜者的数量排名,这个恐怕金牌要颁给司马父子三人。

先是屠辽东,后来是“高平陵之变”诛曹爽、丁谧、何宴及其三族,后来是“淮南三叛”夷王凌、令狐愚三族;再后来司马昭任内还杀了个天子的同时,再把杀天子的成济诛了三族……

纵使之前四朝被压抑得再憋屈,也不能合理化后来司马家手上的鲜血累累。

--------------------------------------------------------------------

主创们合理化司马懿的“黑化”用的是莎士比亚式的隐喻。

司马懿杀人不是因为欲望,是因为恐惧。

这个动力是一以贯之的。

杀人和他当初跪曹操、跪曹丕、跪曹睿、甚至跪张春华一样的逻辑

—— 都是因为恐惧。

只不过,之前力量弱小,所以恐惧被对方“杀死”的方式是跪着;

后来力量强大了,恐惧被对方杀死的方式变成了杀死对方,并夷三族。

在空城计里,主创们设计了一个戏剧场景,在司马懿的内心虚拟出诸葛与司马的博弈。其中,司马懿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恐惧和欲望的博弈—— 最终还是恐惧战胜了欲望。

从恐惧自己被鸟尽弓藏,到恐惧家破人亡,再到恐惧自己背离初心,恐惧不能战胜自己……

大将谋反时欲望与恐惧的博弈心态,已经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莎士比亚《麦克白》中,而电影大师黑泽明也非常巧妙且合理地将莎士比亚戏剧进行了东方化。作为科班戏剧出身的主创来说,用这个方式来处理司马懿“黑化”也是一种对他们敬爱的莎士比亚和黑泽明的致敬。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古今忠馁有谁知?”

要是司马懿在当太傅时期就死了,或许是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的身份写入史书的。

要是阿斗像曹叡、曹芳、曹髦一样有进取心,且诸葛亮也高寿且多子,或许诸葛亮也会像司马懿一样,以白脸身份列入史册。

生在乱世,何来无辜。

如果我们心中的历史人物只是“被人精心设计过的”理想符号,那么他们真实的存在本来就是灰色的,如此哪里还来的“需要洗白”之说?

依依东望是人心,所谓黑与白,只是人心的需要而已。

 6 ) 早已注定黑化的波叔

在我看来,影视剧市场近来有两件大事: 一是《芳华》回来了,一刀未剪,一景未删。 真的是长舒一口气。

还有一件事章子怡和张震的《无问西东》也“失而复得”了。 《无问西东》从2011年宣布拍摄计划,2012年冬季开机,直到宣传发行,已经延期了5年了。 但随着此次“深情版”预告片的发布,上映时间也终于定了,2018年1月12日。

毋庸置疑,都是好事。 但最让我惊喜的还是,今天晚上《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开播。 可以说今年下半年,好剧扎堆儿上,《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再近点儿的《傻柱》以及现在正在热映的《生逢灿烂的日子》、《海上牧云记》。

所以,《虎啸龙吟》是今年最后一部好剧么?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虎啸龙吟,好大的口气。 看海报和标题不难看出“虎啸”指的是冢虎司马仲达,“龙吟”指的是卧龙诸葛琴魔。 至于幼麒和凤雏,估计片中提到的不会多。 演员阵容就像一万响的大挂鞭。 吴秀波、李晨、王洛勇、刘涛、张钧甯、唐艺昕 这种搞大事的阵容,就已经给你看什么叫做大口气了。 顔值、演技、人气,样样高配。

如果真要说的话,王洛勇老师可能因为小众的原因,仅被喜欢音乐剧的人熟知。 王洛勇老师是百老汇华裔第一人,并且是美国麻省艺术学院教授,上戏音乐剧中心主任。 被《纽约时报》等媒体赞为“百老汇的百年奇迹”,“填补了百老汇历史上没有亚洲人演主角的空白”。

还是吴秀波。 还是那具有标志性的狼顾鹰视。 一眼就能让人想到《军师联盟》中,司马懿的那一跪。

不仅如此,在详细的演员名单中,我也看到几个太熟悉的名字。 刘欢光把脸往那一放,那就是腹黑多谋的魏明帝曹睿。

老戏骨小白龙王伯昭所饰演的蜀主刘备,礼贤下士,为人谦和,更多的则是腹黑。

特别是杜奕衡出演的大将军曹爽,神形具备,将曹爽的专权乱政一意孤行,神还原。

光看演员名单,《虎啸龙吟》绝对凑齐了一把七小对儿。 那七小对儿在手,剩下看怎么听牌,就看打牌人的玩法了。 我将《虎啸龙吟》的预告片反反复复看了好几次。 服化道看的出细致还原。 导演张永新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 我们核心主创团队在服装搭配上,从一开始就追求了一个目标,我们试图去寻找一种相对从影像构成上,让观众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它不再是一种艳俗的或烂俗的无原则无节制的使用颜色。我们的光影效果都是奔着能够传达出具有东方神韵的,东方古典气质的一种表达。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用心。 那他们有多用心?我们拿第一部中的杨修举例。 杨修的服装有点接近于青花瓷的使用,这一使用是关联杨修这一人物性格的张扬,包括杨修戴的冠,都比常人的要更长一些。

杨修是弘农杨氏,也就是华阴杨氏,是所谓的“四世三公”。 父亲杨彪历官“司空、司徒、太尉”,祖上更是能人辈出,像他这样的一个家庭背景,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名(士)N代。 像他这样的一个地位,他肯定不会穿所谓的等同于一般士子的衣服。 所以他出场的时候,穿的就是一身蓝白相间的衣服,他戴的冠也明显比士子还要更夸张的冠。

等他进入了曹植的幕府以后,他变成了公务员,他整个的环境使服装有所内敛。 随着他的进度条要挺不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进入了“鸡肋事件”。 那个时候的杨修更为成熟,不再有当年那种轻浮,那种草率,所以他的服装色彩渐渐走向了色彩偏重的一种逻辑。

你看,导演并没有拘泥于固执的完全克隆或者复原,他其实带有一种现在意识的整合与提炼,却又不无节制的乱尬,一种适当的夸张。 那这种夸张,为什么团队没有放在司马懿身上,因为这不符合司马懿的性格,司马懿就是以隐忍著称。 那这些诸种的艺术实践,其实都要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是一种统一的辩证关系。 诚然,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和命运转变,不可能简单的用三段体结构来给他切成前中后三段,但是从戏剧结构上,大体还是能够成立的。

精工制造我们见的也不少,更让人好奇的则是本剧的叙事。 看的出预告片中时间的跨度,带有截然不同的“司马懿”的烙印。 都有哪些状态呢? 文帝末期。 有着曹丕的压制,中年的司马懿依旧有着常人所未有的隐忍。 隐忍不发,避其锋芒。 明帝初期。 已无文帝压制,却依然有一大批曹家的老臣,尽管有司马懿有外放的趋势,但也竭力克制。 我曾经压断过我自己的双腿,那天我跟自己说,我要是再站起来,我要跑过所有的人。我跑过了武帝,我也跑过了文帝,但我总是跑不过,跑不过我自己心里的恐惧。

时间到了曹芳。 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 灭曹爽,夷三族,杀了七千人。 做了半辈子别人的手中刀,此后终于变成了执刀人。 此时的司马懿好似疯魔一般。 孔明,你告诉我,人这一辈子,依依东望什么?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望的,是毕其一生的荣耀;望的,是毕其一生最大的成就。

最终疯魔已过,齐王曹芳继位。 经过了张春华、柏灵筠两位夫人之死,兄弟阋墙,连最忠于自己的家仆候吉都对自己破口大骂。 众叛亲离但军政大权尽收己手的司马懿的内心也产生了自我疑问。 依依东望,望的不是成就,望的就是毕其一生,是时间。依依东望,是人心。

你们可能会糊涂,这四种时期单拎任何一样,都会独立成为一部剧,四种融合到一起真的能讲好么? 我不知道,我也很期待。 不同时期,不同故事,导演却肯定会寻求一种共通的联系。 这种联系,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恐惧。

你看吴秀波演的司马懿。 预告片中,他有两个形态:一个是还算年轻的他,努力克制,恐惧中踽踽独行,但也有心中的理想、抱负和追求。

另一个是须发皆白,看似意气风发,却头发乱飞不整齐,手拿一把沾满鲜血的剑,在惶恐中大肆屠杀。

突然想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感觉和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有些匹配。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 司马懿两种形象的转变,已经暗示了,那一场压的他抬不起头的灾难,已经从他身上碾过去了,他曾是恐惧者,现在却依然恐惧。 你能看到前后眼神的变化,从小心翼翼到色厉内荏,尽管做事方式变了,恐惧却依然存在。

全剧给了他两个字:恐惧。 什么是恐惧? 我理解的恐惧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有无事情发生,时刻都感觉有一把利刃悬挂在头顶。 就像被蛇咬过的孩子,哪怕长大之后身强力壮,见到绳子时还是会产生强烈的恐惧。

说到这,我们可以来拆题了。 虎啸龙吟 虎在啸,龙在吟,两位惊世大才相互感应。

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 司马懿一腔心曲,犹如无数根风针同时穿过针孔。

吟,抑扬顿挫的念与叹息,白头两遗编,吟唱心自叹。 诸葛琴魔内心抱负,但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只好以宣郁而写哀。

这种恐惧要比惩罚更坏,因为惩罚可谓多少有了定论,总要比可怕的未知的东西强,比这种恐惧得没完没了的紧张强。 说到这,你是不是有点儿隐隐的小触动。 三国,阵容大、故事大、题材大,人物线复杂......这一切让人担心。 但通过《军师联盟》,我却又有些放心,导演在第一部成功,那么第二部或许也可以抓住司马懿“毕其一生恐惧”的小内核,能给我们一个漂亮的故事。

龙虎攻心空城计、运筹帷幄上方谷、生死激将五丈原。 如果说《虎啸龙吟》讲的究竟是什么故事,更像是: 1800多年前,一个姓司马叫懿的男人,打了一辈子五禽戏的故事。

 短评

还我杨德祖,还我曹子建,还我荀文若,还我曹孟德!我没有司马懿的胸怀,我也不想跑赢时间,我只愿能伴古人左右,再看一眼当年的河山。

4分钟前
  • 歧楷
  • 力荐

第一部虎头蛇尾,第二部蛇头虎尾,最终加起来86集,只有最前最后的20余集是出色的。剧作上涉及诸多三国名场面,但都采用了较有新意的处理方式,导致多次罔顾历史、造成谬误,是三国题材“全面权谋”拍法后的掣肘,且拍得也过于聒噪。但如果这是正剧...估计时至今日也无人想看。国产剧在篇幅上的优缺点一览无余:用86集的篇幅来展现司马懿的一生,最终是如何成为一个截然相反的人,这过于冗长,却又做到了“漫长的必要性”——成百上千的“做局”看似皆为权谋,但每局之间都细微改变人物塑造的走向,与《甄嬛传》同构,司马懿的形象被不断360度扭转,到最终老年之时已臻入化境。吴秀波演得真好,也许能排到上个十年中国电视史里的大男主TOP5,不过这也就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了...

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我希望看到的历史剧是在史学界公认的基本史实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扩充改编的而成的,并且这种改编具有起码的史识眼光。因为我认为在某个时空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比小说刻意安排的情节还要精彩得多。很遗憾,经受过严格史学训练又深谙影视制作之道的少之又少。

10分钟前
  • 俺知道恁县
  • 较差

刘欢变态般的演技炸裂

14分钟前
  • 小纯汀在奋斗
  • 力荐

何其壮观的一生,不知历史如何评价司马懿,究竟是忠还是奸。四朝皆信赖他,事事于国有利,但最后他也的确权倾朝野,党羽遍布朝堂。脖子上架着刀开始入仕,刀拿在手里去世,老骥依旧笑春风啊……

16分钟前
  • 七沐妹妹
  • 推荐

这剧编剧水平有限,将大时代的变迁的笔力不足转嫁到家庭矛盾纠纷,家庭伦理纠纷喧宾夺主。细节考究,大局抓瞎。司马懿作为政客的老谋深算被强行写成了网文白莲花的强行黑化之路。国剧终于在漫长的大女主玛丽苏剧时代后迎来了新的剧种:变性大女主玛丽苏剧。看在马桶的楠木材质上能给到及格。

18分钟前
  • 曼特宁
  • 还行

本剧富含大量镜头语言与留白,精妙绝伦。老年司马懿演技炸裂,展现出吴秀波把控高难度复杂人物的极高水准。苍老的体态,阴鸷的眼神,甚至令人震惊的声线变化,诠释了被欲望吞噬的人如何权倾朝野心入魔道。画面闪回初入仕时的清俊书生,那一作揖一回望,恍如隔世,才真正让人唏嘘,时间终究摧折了人心。

19分钟前
  • 休矣美矣
  • 力荐

如果有人看到司马和诸葛成为了好友或者诸葛战斗力下降了,嗯点下我,木有也可以点,反正我就是不喜欢连三国志都不要的三国时代

21分钟前
  • 雪雒
  • 很差

司马懿凭借着华佗教授的五禽戏,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诸葛亮。

22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看过上部感觉是再给司马懿洗白,而且在曹操死后剧情并没有太出彩,但是《虎啸龙吟》看到现在还是很满意的,也没有了洗白的感觉,并且感觉司马懿的人物性格会在下部有个很大的反转。身处乱世何来无辜,编剧并不是想洗白司马懿,是想表明“任何人物都是时代造就”的观点。

23分钟前
  • 天生这么红
  • 推荐

登上了至高之位,第一件做的事是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近乎病态的表现出来,这么多年肯定是憋坏了吧

25分钟前
  • 陆逊
  • 力荐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诸葛亮的演员我很喜欢,演出了武侯的忠义,却又没有多智近妖。

29分钟前
  • 尽欢
  • 还行

本来就只是想瞅一眼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了好多集😂前几集真是精彩,曹操演得真好,李晨的演技也让我改变了一些对他的看法。虽然曹丕跟郭照挺甜的,但我还是站了丕宓,虐是虐,但带感啊~~“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见到你”,李晨的那个手啊,表现出想挽留又不肯示弱的心理,唉!

34分钟前
  • Lydia
  • 推荐

我爸问我怎么还不睡……我给我爸看了第一集……我妈问,你们两个怎么还不睡……

38分钟前
  • Cenjee_
  • 力荐

第二部的野心明显要更大,完全是照着权谋战争史诗的拍法,没了于和伟,来了王洛勇,本剧真的发现了不少老戏骨。但更让人惊艳的是幕后团队的创作诚意,尤其是空城计一节改编的好,终于跳出了过去国产历史剧的框架,拍出了更具有现代感的戏剧张力,人性和历史的深度挖掘立住了,这剧已然成功了一大半。

43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如今,这样的片子不五星,那就没有五星片了。

48分钟前
  • 少主
  • 力荐

终于能和李晨演的曹丕说再见了。

49分钟前
  • 熊罴怪
  • 力荐

刷了六集有点想弃剧了。跟上一部一样,细节考究,大局抓瞎,檀香木马桶——可惜了材料

51分钟前
  • 郁卞丢
  • 还行

这天下从来都没有太平过。

54分钟前
  • 谢小迪
  • 推荐

斗曹操走脑,斗曹丕走心,斗曹叡就只能走肾了。

56分钟前
  • 宅神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