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2013

HD

主演:陶泽如,李岷城,嵇波,胡先煦,郑伟,迟蓬,袁中方,墨阳,张喜前,谭群,王长玲,周天羽,张双成,许还山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1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2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3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4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5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6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13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14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15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16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17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18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19百鸟朝凤2013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在斜塔倒坍之后的盛大復葬

復葬之儀來之已久,墨子在《節葬》篇中曾提及南蠻者“薄朽肉,厚葬骨”之神秘番俗,如今閩粵之地的客家人仍留有“撿金”舊習:初葬不起墳塋,見土色黑濕,遺骸將靡,長子即在油紙雨傘的遮蓋下,一一撿拾遺骨,並用山茶油拭擦幹淨。擇吉日,再厚葬骨于金盎瓦盞中。禮畢,先人在狀若圈椅的墓地里安穩睡了,撿骨的兒子被宣佈成人,乃成孝子。

从没有一部影片的首映礼如《百鸟朝凤》的这般热闹风光的像一场葬礼。

七点,偌大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电影人,从东南西北冒着下班堵车高峰期的危险齐齐赶到电影学院,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领导发言时间中,从来没有这么耐心肃穆过。从秦地赶来的唢呐班子,在狭小的标准放映厅中吹起震耳欲聋的唢呐;名人,电影局领导轮番上台講話,女儿哽咽着回忆父亲生时的音容笑貌,外国友人马丁·斯科塞斯称赞他为“中国电影的伟人”,三代影人罕見的齊聚一堂,两年前也是这样排隊致敬感謝談感想;此等陣仗,就如兩年前追思會的重現,今日,中國電影人集體為吳天明排演了一次陌生的復葬。
<图片10>
很难相信那个当年拍出了精致又上乘《变脸》的吴天明导演拍了一部这么潦草的《百鸟朝凤》,同是讲述传统技艺传承的故事,《百鸟朝凤》的剧本、表演和视听语言几乎全是不合格的。《百鸟朝凤》在剧本上尚未完成从文学化向口语化的彻底转型,拗口又不合实际的台词把儿童演员折磨的完全失去了儿童的纯真和自然,变向地暴露了小演员从未真正意义上体验过农村生活的真相。毫无灵气的摄影无疑完全地暴露甚至放大了演员和剧作的问题,穿帮镜头和声画不匹配多到不可尽数,整体节奏散乱不堪。《百鸟朝凤》在技术层面上生涩的像是出自外行新手,内核却腐朽如央视的公益广告。二十年里,吴天明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竟然让他完全失丧了一个导演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审美直觉?
这阴影绿的。。。

(插播一句:某种意义上《百鸟朝凤》里面这些糟糕的画面有可能并不是因为导演失去审美直觉造成的,而更有可能是这辈使胶片使惯了,对正片高饱和度色彩有莫名崇拜的导演根本无法适应数码设备与打光方式造成的。数码时代在高感光再也不是什么难事以后,画面更讲究讲究的是色彩的平衡与搭配,趋近二维化的设计感会让人感到愉悦,但是走到极端就会成为广告的平光糖水风格,而胶片对出挑的颜色识别性更高,但是颗粒会缓解柔和饱和度过高的问题,对于胶片摄影师来说,能通过打光还原颜色的饱和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但在数码时代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后期调色拉饱和度解决。数码调色真是一门大学问。)
<图片6>
戴锦华曾用诗意又苍凉的“斜塔”一词来形容第四代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的姿态:"他们所选取、所站立的斜塔,一端连接着大地,一端指向天空。与其说他们成功地逃离了社会现实的土地,不如说现实仍是他们唯一的、尽管不甚牢靠的支点。与其说他们是要奔向艺术的天空,不如说那只是一条并不通向哪里的道路。”与他们靠拍样板戏扬声立名的前辈一样,第四代导演也是时代的产儿,这与第六代及之后的真正具有自我表达的导演完全不同——无论如何逃脱样板艺术的桎梏与美学,鼓吹人本主义的解放,他们的命运仍是时代所决定,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结果只是讲述了自己生活的时代。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隐藏在个人风格与对新语言的追求下,一旦美学的表现消失殆尽,底下尴尬又刻板的时代表述则跃然纸面——时代幻觉褪色后,他们终于发现自己本质上比第三代好不了多少。

斜塔般站立的第四代上达不了他们仰望的艺术星空,唯一的归程则是返回他们出走之地。如《玩偶之家》中的娜拉那般,返回他们曾经逃脱过的社会政治角色中,返回他们反抗过的“戏剧”当中。人本主义投射进现实的脉脉温情在失去了可栖身的时代故事后,徒剩不可撼动的时代局限性。新千年里没有吴天明再能够讲述的故事,他空空的情怀亦如《港囧》中年仍怀念纯真初恋的徐峥,除了矫情做作之外,只剩下血液中残留的家长制遗毒。《百鸟朝凤》输出的真正价值观并不是关乎于如何传承文化让老树发出新芽的现实问题,而是一种阴魂不散的自我崇拜。时到如今,他并已经丧失了承认自己问题自己问题所在的本能,因为他已经不能承认自己选择天明而不是蓝宇的真正原因是对传统被超越的恐惧。这种不可抑制的弑子冲动,才是《百鸟朝凤》真正让人恐惧的原因。
<图片7>
《百鸟朝凤》里对古老传统的呼吁和对凶残的家长制回魂是第四代对第五代乃至今天的“无根电影”的强烈法西斯式反抗,它以暴力实践着的,是对第五代无意识背负的“弑父”精神,乃至文化大革命中的“子”文化狂欢大刀阔斧的斩杀。这种偏执,和婴孩在肛门期报复母亲回应缺失时产生的偏执分裂机制如出一致。吴天明真的是不屑于拍张艺谋的电影吗?在媒体上大骂徒弟张艺谋弃艺从商的失丧,标榜着自己“不屑拍他们那些电影”的同时,自己却倚老卖老地扛起了棍棒,击打这些不听话的徒弟。

究竟谁能捡起这墓中的腐骨,迎来权力的交接?究竟谁能杀死狄安娜丛林的祭司,从橄榄树上摘下带血的金枝?不,时至今日,我们该对这种死亡崇拜严词说不了。在第四代已经走下历史舞台,第五代创作力枯竭到不忍直视,第六代不是成了禁片导演就是电影节油子的今天,我们或许该打破这种专制家长制对血缘的留念和膜拜。我们需要真正意识到对传统真正的传承并不是狗尾续貂式的代代相传,而是一辈靠着一辈的独特生命认知与力量把牌子打响打亮。我们要的不是热烈庆祝中国第一百代导演的诞生,而是为电影院中每一个关怀我们生存困境与灵魂渴求的电影送去自己孱弱的掌声。我们要的不是制片人、片方、营销者为了忽悠我们进电影院打出的温情牌和眼泪,我们要的是真正真的创造力与对现实悲欢离合真正富有洞察力的眼睛。这场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图片8>
作為第四代中最後仍有能力、有機會拍電影的幸運導演,将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称之为第四代最后一部电影是问心无愧的,而它的首映,正是一代告別時代的導演藝術生涯的集體葬禮。《百鳥朝鳳》上映后的票房慘敗,並不是什麼值得驚呼的新聞,也並不是中國藝術電影走向衰落的象征,更不是对吴天明导演伟大一生的否定。1979年,张暖忻和李陀轻快地宣布电影是各种艺术中最年轻的一种,电影语言拥有者最活跃的、最迅速、最激烈的新陈代谢能力。今天,我们仍然感受到这种活跃的语言更迭仍然是中国电影最为鲜明的特点。斯人已逝就逝去吧,”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麦子;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子来。“

让我们就以耶稣的这段话来结束本文吧


参考资料:《余塔:重读第四代》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作者:戴锦华

张暖忻 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链接://www.douban.com/note/334592633/ 初登于《电影艺术》1979年 3月号

 2 ) 两代匠情 百鸟朝凤


       那日是无双镇的大日子,谁家嫁娶摆酒都不如焦三爷在自家院子里拿手一划来得气派。黄土地的脊背上长出了无双镇,无双镇的命脉里流淌着唢呐声。素日都只垦地纺线的庄户人,唯有听见焦三爷和他的焦家班,才能在生计活儿里挺起一会儿身子,才能从骨头缝儿里抖落一身的风沙。那日焦三爷把自个儿学徒的第一把唢呐传给了徒弟天明,他说「咱们唢呐也是匠活儿,是匠活儿,就得有人把责任负起来」。毛头小孩儿听得眼里直掉泪,他那时只管自己的师父是天底下吹唢呐的第一把好手,他后来才知道,焦三爷也是这世上顶珍贵的头一号匠人:是艺术家,是传道者,是捍守的灵魂,是遗世的背影。
       电影中第一个打动我的场景,是少年天明把着师父割来的芦苇秆儿,要从河湾里吸上一口水。葱绿的芦苇上浮动着柔软的白絮,湛青的湖水中托起一个小小的少年,少年郎与大自然,正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之“天人协调”,不免使人去想,这湾河水边跪坐过多少个虔诚的娃娃,才使那一把唢呐之音传到如今。第一日吸水不成,脸蛋被汗水和泥浆糊花的天明悻悻返家,师父立马把他碗中的白饭刨去了大半,师娘劝慰师父「娃正是长个儿的时候呢」,师父激他说「我哪个徒弟不是从娃开始的」。一年又一年水草丰茂,一代又一代唢呐情长。
       徒弟从师父手中接过唢呐那日要起一个誓,是唢呐离口不离手;天明在被师父选为接班人那天应过一句话,是他会把无双镇的唢呐担起来、传下去。成年后的天明不再是焦家班的弟子,而是游家班的班主,这时候洋乐队已经飘进了各家庄户,办酒席的也没人再给年轻的乐师行礼。他的骨头缝儿里开始长出师父的威严和沉静,面对身边人另谋生计的劝说或嗔怪,天明说了两回「我给师父发过誓的」,他并不作辩白,旁人也都不再说话。这处理手法也是好精彩,焦三爷已老,唢呐的气却是不会断的,纵使无双镇和这世道要翻上几百回几千个新,这把家伙事儿的魂还是长在人心里,还是埋在黄土根。
       陶泽如先生饰演的焦三爷,大多数时候不怒自威,但几处围绕着饭桌的电影段落,却也幽默可掬,焦三爷是中国传统严父的形象。他第一回对天明露出笑容,是少年时天明躲在芦苇荡草丛中学鸟叫,师父在他身后躲藏,以鸟叫与他相应;第二回是班主天明第一次接到了活计,给他买来烟叶和白酒,焦三爷喝得满面通红,兴奋得拿出自己的唢呐在屋里吹到一头醉倒,颇有「酒中仙」的神韵;最后是天明接过师父的唢呐,师徒二人完成「百鸟朝凤」的绝唱,这是焦三爷对徒弟、对唢呐、对自己毕生心血与所爱的最后一次注视。他身体已然不支,但他知道自己的命早就融入了唢呐的芯子里、铸进了唢呐的铜管中,而自己的后人会继续将这条命活下去。
       吴天明导演大概是这师徒二人的缩影。电影中每每有人唤一声「天明」,我心头都会生起难言的感动,当初端坐在监视器前或立身在演员背后的导演应该会有更多滋味。年届七十二岁高龄的吴天明导演,为修改电影剧本闭关一月有余,时常一边创作一边痛哭流涕。对电影人来说,他便是那碑石一般神圣的焦三爷,无人不对他躬身跪拜;然而在自己的电影中,他似乎还是那个为吸到一口河水、便跑遍半个村子的天明,还是那个顶着倾泻的暴雨,湿透了衣衫也不在乎的孩子,也是那个看遍了世事更迭、传统受害、却还独自呵护擦拭着唢呐如命的守望者。
       在夜里跳扑一只萤火虫,在灶台上永远有装满了食物的海碗,在儿时第一次听焦家班吹奏八台睁圆了双眼,在师父手中接过唢呐哭红了鼻尖,吴天明导演手下的故事淳朴且隽永,幸福又孤独。黄土地上蒸腾的热气和无双镇里油绿的青草香,焦三爷家的唢呐声和一座矮坟前的「百鸟朝凤」,将传统文化的灵与美、哀与殇发挥到了极致。焦三爷从太师椅上站起身,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唢呐的乐音中,吴天明导演也在这曲『百鸟朝凤』之后羽化,民族的文化将何以为继,智者无言宿儒泪,余音绕梁青松心。

       谨以此文,献给电影。

                                                                  

 3 ) 民间艺术唢呐的逐渐消失

      时隔上映26天 《百鸟朝凤》的票房将近8000万了,最初关注电影时 是方励的惊天一跪求排片 引起对该片的关注,当时给我的感觉,影方为了电影票房拼了。在前段时间看美队时 还在影院看到李安支持百鸟朝凤的视频,一直没有去看,昨天实在没啥可看了,把这部片看了吧。
     《百鸟朝凤》讲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民间艺术唢呐的逐渐消失。影片前半部分讲述焦三爷与两个小徒弟之间学艺点滴,天鸣不想唢呐,多半是父亲逼着让学,无天赋 但做事踏实 认真。蓝玉有天赋,人机灵,学东西快,焦三爷出活都先带着蓝玉。当焦三爷给天鸣第一只唢呐 ,天鸣激动的掉泪。百鸟朝凤一代只传一人,最后焦三爷选择传给天鸣。树林里 天鸣听出来的鸟声更多,危险中天鸣记住师傅的话唢呐离口不离手。这些都是选天鸣的原因吧。选传承人不仅仅看活好不好更多看做人吧 后半部分 游家班成立,天鸣当上了掌门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新鲜事物西洋乐队的引进,传统民间艺术唢呐面临淘汰,师兄们为了生计放弃唢呐选择去城里打工,焦三爷为了唢呐精神吹到吐血,最后也拯救不了唢呐淘汰的现实。当文化局的正局长上门请家班吹一场唢呐记录下来,焦三爷立马答应。焦三爷心里清楚 光靠天鸣 唢呐是传承不下去的。到最后结局 焦三爷死后确唯独天鸣自己在坟前吹唢呐。一代唢呐匠人最后却是这个结局,银幕外的观众看着心酸。
      唢呐只是众多文化艺术逐渐消失的一种,其实有很多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逐渐消失淘汰。
      影片焦三爷的饰演者陶泽如其实是个老演员了,小时候看过他演的电视剧《黑洞》,焦三爷的匠人劲儿演的入木三分。两个小徒弟小演员 演的不错。长大后的天鸣演的更木讷一些。
      整体来看电影一般,但在被特效的外国片子包围下,看看这种朴实的电影也是一种好的选择。
      看完电影也许我当初认为下跪为了票房只是一个原因吧,更多是希望很多人能看到这部电影吧。据悉影片已延至7月6下档,看来票房过亿还是有希望的。

 4 ) 正如这部电影,好作品需要观众,而好的艺术则需要传承

紧赶慢赶,终于在快要下档的时候赶场看到了这部电影。说实在的,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完全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然后整个娱乐圈惊动了,好多明星自发微博上安利了这部片子。带动了一批人去影院支持,同时排片也从一开始的1%不到上升到了10%左右。网络上对于这部文艺片一片称赞。实际上真有那么好么?我便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了影院。
在讲述这部片子感想的时候,最让我感慨的是,影院里第一幕并不是故事的开篇,而且一段张艺谋导演缅怀和感谢本片已故导演吴天明导演的镜头,以及片尾一堆著名导演的联合推荐条目,才明白吴天明真正是一个一生奉献给艺术,培养年轻导演们的好导演。
再讲讲这个故事,《百鸟朝凤》其实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它讲的是在无双镇这个地方,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焦三爷老了,急需培养接班人。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对焦三爷十分敬畏,虽然心有不甘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荣光全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能够进入焦家班的学子必须人品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为考验两个徒弟是否符合标准,陶泽如这个面冷内热的黑脸师父使尽招数,最终天明接受了唢呐班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办丧事吹唢呐这个通俗渐渐被时代而淘汰,焦三爷也声明也走到了尽头。
其实《百鸟朝凤》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我看到的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被淘汰和取代的民间艺术,是一代唢呐艺术大师渐渐老去的背影,是看到继承的那一代无力发扬光大的无力感。如果说前半段关于传承教学节奏画面明快,那后半段则处处透漏着这个传统文化艺术式微,被人取代被人放弃的压抑。“百鸟朝凤”这首曲子过去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在故去后享有,而焦师傅生前重病时交代徒弟天明的也只是只需吹四台便可。然而讽刺的是,最后再焦师傅墓前也只剩天明一个人在坚持用唢呐吹奏送最后一程,因为唢呐班也仅仅只剩下天明一个人了。片尾字幕前的一幕焦师傅的回眸和背影真的是让人唏嘘又伤感。好在后半部分也不全是绝望,导演还留了一线希望,那就是省领导亲自登门希望天明带着唢呐班一起去市里表演,要把这个民间艺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包括我在内的那天在场的观众都松了一口气。
我想导演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和内容,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太多太多传统艺术已失传,甚至在失传的边缘。我们需要去保护,去继承,才能保有我中华文明5000年累积的那些智慧结晶和艺术结晶。正如呼吁去看这部电影的人一样,好的作品需要观众的认可和观赏,而好的艺术则需要传承。

PS:看了剧照,原来片子本身还有另一个结尾,是唢呐班的人都在焦师傅墓前一起最后吹奏一次唢呐啊,其实处于私心更喜欢这个结局,不至于那么心塞,哎。。。



 5 ) 手艺人值得我们尊敬

在我小的时候,逢村子里红白喜事也有一群吹唢呐的,他们腮帮子鼓起,眼睛或瞪着或眯着,摇摇头晃晃脑沉醉在唢呐的世界里。我是不喜欢的,太吵,太刺耳,太单调。有好几年,村子里这些唢呐班子都消失了,很难听到那刺耳的吵闹的唢呐声音了,还会有些想念。西洋歌舞流行起来了,小孩子都围着带音响的大舞台转,眼神里透着稀奇和兴奋,没人注意那些吹唢呐的班子好不好营生,还在不在了……

后来在微博上,在网站上看到电影的另一位导演向影院经理下跪,请求多些排片,很震惊,还有人下跪!后来得知这部电影是导演吴天明最后的遗作,老人渴望让更多人知道诸如吹唢呐这些慢慢消失的手艺人。

影片中天鸣悟性并不怎么好,可是品行很不错,所以师傅对他放心,教他“百鸟朝凤”,教他传承,交给他属于手艺人的那份坚守。

虽然时代在发展,不可避免西洋音乐还是轰炸着我们的耳朵,影片中的老师傅以及天鸣他们这份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依旧感动了我。

 6 ) 传统文化之美如何体现

对于《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来说,最大的成功在我看来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和传统文化的落寞这个电影所展现的主题。制片人方励那一跪将一部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文艺片推向了话题顶端,将这部影片推向大众视野。而传统文化的流失,更让大众从心理上多了一分愧疚和心理上的责任。这部吴天明导演的遗作,有了以上两个元素基本上可以预见它的成功了。

然而回到电影本身,这真的是一部好作品吗?电影的情节很简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讲的是一代唢呐班主,挑选接班人并传师授艺过程。电影下半段主要讲述随着时间的逝去,老一代唢呐艺人将自己的班主之位让给了徒弟之后,由于时代的更替,新潮的思想以及新潮的食物开始大量涌入农村,唢呐艺术慢慢的落寞的一个过程。

整个电影以唢呐中心,但是在导演的镜头中其实忽略了唢呐艺术这个重要的道具。这部电影本身的立意在于对唢呐艺术这门传统文化的流失所表现的哀叹,然而在电影中对于唢呐这门艺术的介绍却少之又少。看完电影的我对于唢呐还是没有任何了解,更没有爱上唢呐这门艺术,或者可以说是一点想了解的念头或者兴趣都没有。那既然这门传统艺术如果没有一点魅力的话,我们又为何叹息这门传统文化的流失呢?我想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问题,它的剧情更多的只阐述了一件文化流失这件事情,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对于文化的介绍。电影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出现了三个词语,一个是“四台”,一个是“八台”,还有一个是“百鸟朝凤”。“四台”和“八台”以前没听过这个词,看完电影对这两个词理解也不是很透彻,好像大概指的是唢呐演奏的规模,具体怎么分电影中并没有详细介绍。但我自己理解的是所用的乐器的数量,好像还看到了鼓。而“百鸟朝凤”以前就听说过,是一个很有名的唢呐曲子,演奏百鸟朝凤需要的乐器数量是最多的。电影中多次强调百鸟朝凤这个曲子,可以说是几乎从电影的开头到结尾一直在强调,然而电影看到最后我连一首完整的百鸟朝凤都没有听到过。更可笑的是,在那次葬礼上,第一次正式演奏百鸟朝凤时,竟然乱入了其他的音乐作为BGM!!!电影中对于唢呐的细节描写,我有印象的只有一处。就是焦三爷在教两个小徒弟吹唢呐时,有个镜头给了手部特写,一只手在唢呐上跳动,背景音乐响起。有这个细节很好,但是处理在我看来不够完美,镜头太不稳定一直在晃,让该有的意境没有表达出来。除了这些问题以外,其实这部电影的制作本身就很粗糙。无论是天鸣带着游家班和西洋乐队斗乐还是打架的镜头都让人不忍直视。西洋乐队的演奏已经不能用业余来形容,简直就是大街上随便拉来表演的吧。还有打架的镜头,为什么一打架就流鼻血,连焦师傅在徒弟肩膀上踢了一脚也能流鼻血,我真的是服了。

演员上,老艺术家焦三爷是唯一一个撑起来的角色。焦三爷的气场,以及对艺术的坚持(对百鸟朝凤是否应该演奏的坚持以及唢呐演奏程序的坚持)都让人动容,让人值得尊敬。电影中两位小演员的表演完成度很高,也很不错。但是长大后的游天鸣,首先旁白的台词真的太尴尬。况且这个旁白贯穿整个电影,真的好好去练练台词吧。演技也一般,内心戏还不如小时候的小演员,长大了就一直一副清汤挂面的表情,让人无语。至于其他的角色,师母还可以,其余的基本上看起来都像是临时演员演的。

总的来说,在我心里这部电影是一部不合格的电影。它更多的只是提出了传统文化流失这个问题,却没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至于给三星,完全是因为这个题材。

顺便,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叫《孙子从美国来》。《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从一定程度上也讲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但是它也不光讲述这一个方面,还有亲情,还有空巢老人的社会现象,以及传统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皮影戏这个传统文化的戏份也不多,但是当我看到爷爷亲手制作皮影戏时,我还是感受到了皮影戏的美。电影以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来展现,推荐大家观看。

 短评

天明盼电影,电影盼天明。有赤子之心,第四代数他悲怆,因他不妥协有良知敢直言。他看得见众生,穿得透世界,镜头下的人物,从一而终有中国人的筋骨,如同遒劲的老树,枝头栖息着饱满的力量,仿佛永不知疲惫。潇水沧浪尽,百鸟齐哀鸣。遗作里有他的所感所触,所追所溯,所闻所见,所有。

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是在好莱坞大片的重重挤压下的一股清流,体现了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潦倒与窘境。传承不是说说而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责任。这部电影是民族之大幸!

6分钟前
  • 🍍
  • 力荐

令人肃然起敬的电影!质朴,隐忍,悲婉。唢呐匠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淹没着,折射的是传统文化整体不可抗的流逝,它不因手艺人对技艺、德行的坚守而停止。这当然也契合着影片创作者自身的无奈与失落。从故事、画面、表演到配乐,都是浓烈的第四代的气韵,沁入人心。吴天明导演的完美谢幕!

7分钟前
  • 心生
  • 力荐

撇去吴天明遗作和唢呐所依托的民俗文化式微这样的情怀元素,这其实是一部平常的电影,我也没有被打动。表现手法还是感觉有些生硬,反复铺垫《百鸟朝凤》,最后并没有爆发出美感来,反而需要西洋音乐衬托其悲壮。小演员真不错,我喜欢开始学艺的部分。

12分钟前
  • 邓安庆
  • 还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版爆裂鼓手,疾风唢呐匠。

13分钟前
  • eros
  • 推荐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15分钟前
  • 鸟倦知还
  • 推荐

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行。时代更替,手艺已被票子羁绊,沦为影像遗产和讨饭工具。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才能把手艺传承下去。很有预见性的电影—主角名天鸣(导演吴天明),拍电影如吹唢呐(第四代导演看第五代),唱白事的“百鸟朝凤”和老师傅的逝去(吴导遗作)。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很感动。恪守真诚质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跟自己心灵对话。5星献给坚守信念,执着守护着所珍惜的文化之艺术家。

22分钟前
  • 微風
  • 力荐

排片很虐,其实也可以理解,有美队、幻体、超脑热映,奇幻森林尚未下档,国产片的生存本来就是不易,题材也比较不商业化,但还是想推荐这个影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匠人精神值得尊敬。

24分钟前
  • 月下独酌
  • 推荐

紧赶慢赶,终于在快要下档的时候赶场看到了这部电影。说实在的,一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完全是制片人方励的那一跪。

27分钟前
  • 只喝咖啡
  • 力荐

都是套路,凄惨地等死。有很多值得再深入讲下去的点都放弃了,比如说天鸣的内心有没有挣扎,蓝玉有没有怨恨,师傅有没有迷茫,这些人的情绪状态都呈一条直线,一切都为了最后那个凄惨的死亡所准备。导演把重心都放在了传统艺术没落之殇这个点上,然而我在电影开始前就已经清清楚楚地知道结局了啊。

29分钟前
  • 猩红山峰
  • 还行

路虽难走,我亦坚守

31分钟前
  • 笑挽冷风
  • 推荐

与《变脸》一样,《百鸟朝凤》是另一项“民间艺术”(唢呐)的挽歌,也是吴天明导演的绝唱。吴天明在电影圈有口皆碑、备受尊重,与其为人是分不开的,而《百鸟朝凤》的主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吴天明的电影人生的写照——守望与执著。陶泽如在影片中的表现很出色,再一次证明他是一名“表演艺术家”。

3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在大影节放映后的主创见面会上,陶泽如讲到有一次陈凯歌跟吴天明说,您拍这部片子的状态,就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百鸟朝凤,绝唱哀歌。

35分钟前
  • 荔榛
  • 力荐

传统艺术如何传承、发展,如何存精去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话题。

40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我一直却在纠结要不要打五星。总怕打五星会太骄傲去。现在想来,打五星是因为我看得感动。我被这个故事折服,我尊重讲好故事的人。

41分钟前
  • 正在生长期
  • 力荐

就这个电影来说,真是太平庸了。 第四代导演的遗作什么的,管我何事?!花了40块钱看了个电视电影,我真是服了。

46分钟前
  • 11:40
  • 较差

更向往有道德和规矩的古代。在一个看起来就要倒闭的小影院包场看此片,一个工作人员坐在不远处边看边抹眼泪。只隔几条街就是人满为患的万达影城。感觉格外凄凉荒诞。

51分钟前
  • 司徒稚岛
  • 推荐

感人,片子在讲传承,吴天明深谙此道,才有了张艺谋他们的崛起,导演也是艺匠,中国电影人需要传承!

52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还是那句话,这片子比现在的不少院线电影要高出很大一节。吴导演依然用细腻的情感讲述了一个民俗文化传承的现代的社会问题,如绵里藏针,不知不觉中让观众沉溺其中。

5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