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

HD国语版

主演:杨雁雁,许家乐,李铭顺,杨世彬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语言:英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热带雨 剧照 NO.1热带雨 剧照 NO.2热带雨 剧照 NO.3热带雨 剧照 NO.4热带雨 剧照 NO.5热带雨 剧照 NO.6热带雨 剧照 NO.13热带雨 剧照 NO.14热带雨 剧照 NO.15热带雨 剧照 NO.16热带雨 剧照 NO.17热带雨 剧照 NO.18热带雨 剧照 NO.19热带雨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时隔六年,导演带来了只给自己评阅的答卷

前半观影感受部分原始发布于“陀螺电影”,后半采访部分原始发布于“深焦DeepFocus”,现综合发布。


关于陈哲艺,相信多数人是通过第50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了解到的,那届颁奖典礼最佳新导演环节由吴宇森和狄龙颁奖,狄龙误把入围名单当作获奖名单念出,最初以为获奖的陈哲艺很兴奋地拥抱团队准备上台领奖,但很快得知是乌龙后又尴尬地坐会位置,右手遮脸,后来还好获奖的还是他,上台第一句话是“太丢脸了吧 ”,之后最终在历届影帝影后的瞩目下,从李安和侯孝贤手中领取了最佳影片奖,从此让关注华语电影的观众记住了这位当时29岁,台上特别坦诚真实的年轻导演,同时有了如此高的起点,对于后续的创作让人无比期待同时稍许担心,只不过那晚之后好几年都没有关于第二部的具体消息。

直到去年伦敦电影节的时候在BFI(英国电影协会)内影厅门口碰到了逛书店的他,过去打了招呼闲聊,发现我们都是要参加稍后开讲的李沧东大师班,难免聊到李沧东和华语电影,当时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对李沧东的喜爱,说到李沧东应该是他最喜欢的导演,还聊到当年一部入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华语热门片,当时他直言不讳,表示对用噱头,炫技术,忽略情感的拍摄方式的反感,还简单谈到新片,他只是透露有部作品快要剪出来了。再一年后,他带着新片《热带雨》在多伦多举行世界首映,之后回到现常住地伦敦,通过伦敦电影节做欧洲首映,借此机会安排了采访,又见到他,采访过程中发现一年前私下的表达和采访时公开的立场和态度丝毫没有区别,诚恳又敢言,就如他的两部作品所展现的拍片态度一样。

《热带鱼》围绕一位来自马来西亚,跟新加坡老公结婚的中文女教师(杨雁雁)的日常生活展开,多年努力要孩子但未果的她跟丈夫(李铭顺)的婚姻陷入危机,虽然白天有阿姨帮忙,但晚上照料患有中风的公公(杨世彬)的重任主要落在女主身上,她试着去了解祖国马来西亚的消息,但报道中总出现“示威“、”改革”、“逮捕”等让人不安的关键字,与家乡的母亲的联系之能是通过电话进行,事业上教的中文课学生们不感兴趣,校方也不重视,在这种事业,婚姻,家庭,身份和环境等多重困境下,她和所教班里一位独自生活,课外练武术,尊重老师的男生(许家乐)的人生有一段短暂的交集。

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是,觉得诚意依旧,同时变得更加大气和成熟,剧作上忠于真实,包括人物和环境,最终是情感。片中演员的表演自然可信,结合丰富的影像信息和非常克制的日常对话型台词给观众留下了多层次的情感待解读。

人物设定上,每个人物都很立体,不断以细节丰富,让观众逐步理解各人物和人物间关系,形成共情,也使得随后的发展顺理成章,并不会显得刻意和戏剧华,更不是简单地设局消费观众或鼓励观众发泄情绪。

杨雁雁的表演很成功地演绎出一位传统的隐忍、坚强、怀有爱心的东方式女性,开头因打注射器而发紫的皮肤和疲惫的神情,配合窗外的雨传达人物所处的困境和精神压力和疲惫状态,与公公俩人的一次晚餐几乎没台词,但喂食咀嚼过的食物,俩人共同等饭桌上缺席的人等画面很快建立了一家三口间的人物关系。这种处处留白的拍片方式有可能会吃力不讨好,刚开始会产生疑惑忽略这些紫色的皮肤,饭桌上多出来的饭菜,为什么俩人都在意电话铃声等细节,但是随着几场雨,几次车内反光镜头显示出的后续场景和人物全貌,每个细节又变得很耐人寻味。

第二次合作,比之前变化不少的许家乐扮演了一位符合年龄的倔强单纯男孩,导演交代该人物背景同样是通过一系列影像,冰箱里的可乐和看似放了很久的个别水果,房间内挂满的功夫片,成龙电影海报,自身也练习长拳,但是公寓内其他空间挂着抽象画和英语标语,电影中未曾出现的爸妈眼中的中文只是跟中国大陆做生意的工具,这种对比显示男孩跟父母物理上和情感上的隔阂,让观众仿佛看到这位孤独的男孩的成长过程。武术比赛女主和公公替代了父母出现在场边,夺冠后一起庆功,一起吃饭,这种情况下,男孩放大和误解感情显得自然而非夸张或刻意。即使能够获得武术冠军,“征服”后挂着得意的笑脸的他,出事只能是连说”sorry“,年少的男孩,想象般脆弱,设定很合理。许家乐台上亮眼的武术表演让人想象背后的努力,导演说演员从小学武,为此角色又经受了半年多高强度训练,当时告诉教练要把演员调教到真正拿冠军的水平。

片中半身瘫痪的公公是由新加坡第一代华人舞台剧演员之一的杨世彬老师扮演,全片一句台词也没有,但演员通过细微表情的变化和动作传达丰富的情感。虽然头脑清晰,但失去发声和行动能力,生活依赖子女后,无法表达想去看新生孙女的愿望,只能以努力扭转头,多看几秒儿媳来发出类似哀求的信号,同样当儿子要告诉家庭的破灭消息时,早已有察觉的他也只能是转一下头去接受,真是看着心痛。

即使戏份较少的老公角色,也是避免了平面化。他跟老婆为了要孩子努力了八年,没有孩子的他和他老婆在大家族里处于弱势,虽然日常照顾瘫痪的父亲,但家族人员们认为这是免费住在父亲的家所应该做的,职场上压力也不小应酬不断,不难看出直到最近他一直陪伴着医诊,医院回来陪在妻子旁边躺着,出车祸处理保险也只不过说了一句很合理的怨言,我想假设同样处境下的多数人,这位男人其实付出了平均以上做为丈夫和儿子的努力,所以经多次伏笔和暗示后远景交代暧昧场景时,导演传递的情感重点是是共情女主处境,而不是对老公角色的反感。

这些导演带着关怀创作,演员们用心塑造的丰富立体的人物们一同传递着影片所探讨的重要主题,东方式情感。

或许新加坡土生土长,到英国学习定居十多年的经历带给他一种从环境抽离,客观观察的视角,片中通过马来西亚来的女主反思加速西化,丢失各类情感的新加坡,这种现象也适用于迅速发生价值观转变的国人。片中除了女主外的多数人都用英语,老公的家人们虽然地域上住的近,但关系变得功利,东方式亲情关系流于表面,与之对比女主和她的弟弟,以及母亲身处各地,生活虽然不易,但互相帮助和惦记。传达感性情感的中文课程被取代的是代表理性科学的数学,”礼义廉耻”多次出现,这些都在呼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更紧密的东方式情感和传统文化。影片的整体基调如片中多次突然袭来的雨般压抑潮湿,其中为数不多的温暖场景出现在公公、女主、男孩三个不同年代的人物相处的时刻,这些时刻也都是以传统文化作为情感纽带,不管是公公写在男孩胳膊上的“帮”字,女主带着公公看男孩的武术比赛,一同在路边吃榴莲庆功,无血缘关系的三人以文化和情感作为纽带形成更为亲密的家族

(如果有在海外的生活经历,会觉得这种东方式情感是特别宝贵的,追求自由,自我的西方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很平等,相处尊重和谐,表面上关系很近,但当个体变成神圣不可侵后也导致了无限远的个体群落,而非紧密的共同体。)

这种亲情关系因一方一时冲动的情欲而发生改变时注定是短暂的,对无力承担后果,出事只能不断说sorry的男孩来说是谈不上“分别”的“分别”,是一次成长教育,但对女老师来说是突如其来的命运的玩笑(遗憾目前该片的短评中点赞数最高的是定性为强奸的评价,片中老师开始是有些吃惊,但明显没有抵抗,不是因小孩强而有力,而是对于经历了不少生活带来的疼痛的老师来说,一次拥抱、一次牵手、一次性事都是为了能给儿子般的学生带来一种关怀和安慰,是出于比欲或恋深广很多的爱),却帮助走出困境,带着新生命回到马来乡下的家乡,片尾看着透过云彩照射的阳光微笑的女主,再回想看着“笑”字在公共面前露出勉强笑容的之前的她,让人联想到那句“每朵云都有一条银边”,日子虽不容易,但笑着,终归都有一丝希望出现。这种带着生命轮回的回归,显得富有禅意,电影也回归到传统文化和情感价值这一主题上

这部时隔六年后的第二部作品,对华语影坛来说是等待六年后的答卷,部分解答着当年的最佳影片是实至名归,还是名导利弊和携下新人的权衡之举,还是莫大的荣誉变成无法突破的毒药。同样以金马奖标准来衡量,《热带雨》在今年金马奖中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两个最佳男配角等主要奖项提名,跟《爸妈不在家》的提名数量一致,而且入围类别也很相似,只不过最佳新导演改成最佳导演,杨雁雁的最佳女配角提名类别变为最佳女主角,许家乐的最佳新演员提名类别变为最佳男配角,初次演电影的杨世彬入围最佳男配角。不管最终结果是如何(猜男配部分两提中杨世彬最终获奖,再加最佳电影,剧本,导演,女主),对陈哲艺导演来说,只不过是一部很个人的,只给自己评阅的答卷,这种认真塑造人物,通过影像传递情感,返璞归真的拍片态度,放在全球影坛也都是难得的,值得珍惜的。


以下是给深焦独家采访的内容。

深焦:恭喜您这届金马奖再次获得多项提名肯定,《爸妈不在家》的成功是否造成过一些压力?

陈哲艺:感觉媒体的压力比我还大(笑),不管是去加拿大还是香港,台湾,新加坡,大家都会提到压力。其实对我来说,比起入围或获奖,或者票房表现,我主要担心的是,我能否回归初心拍片,因为我拍片讲究的是对作品,对故事,对里面每个人物的责任和诚恳,因为电影作品,不是说你拍完它就停留在那一年了,五年后,十年后,或者更长时间后,不管是有线电视、网路平台、DVD或在飞机上都可能需要再一次重复地面对它,所以我是希望,我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作品,这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

深焦:记得《爸妈不在家》是结合您的亲身经历,是部特别个人的作品,这次《热带雨》是否同样是很个人的作品?有着现实中的参考?

陈哲艺:是的,我的每一个作品都都很个人,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奇怪地电影和自己的人生渐渐走到一起了。第一部片子是我20多岁时拍的,现在我是三十多岁了,这部电影不只是我自己在电影这条路上的成长,它也代表着我人生里面的一种成长,包括经历的婚姻生活,家庭生活等等。里面女主角一直想要生小孩,我在家里和我太太也有类似经历,一位近四十岁的女人,进入生命的另一种阶段,不管是在家庭,在婚姻,还是在事业上,都碰到了一种瓶颈,她一直想要生小孩,这个(困扰)一直在,很奇怪的事,一边写着写着,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跟角色的情况交叉了,我的电影最后还是非常个人的。

深焦:剧本花了多长时间准备?

陈哲艺:剧本花了三年的时间,之前《爸妈不在家》是花了两年。这部是2014开始就弄,持续到2017,后面选角,看场景也花了不少时间。

深焦:您长期在英国生活,发现不少作者导演拍片,会把自己的身份和视角带入到作品中去,比如东西文化的直接冲突和身份问题,但这部片围绕的是很当地的一个家庭,是有特殊考虑吗?

陈哲艺:我这个故事就是讲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我觉得这也是出于忠于作品,忠于人物的出发点,对角色诚恳,这是很重要的。我住在海外,从远处观察看新加坡,反而看的更加清楚,更加细腻。如果我没有住在国外的话,搞不好出来的东西就会很煽情,可能跟现在的作品不一样,我也不知会怎样不同,毕竟我就是现在的我,但我想是会不一样的。而且我虽然住在国外,但我是新加坡长大的小孩,心里边还会有这个情怀,我拍新加坡的人或事物都带着这种情怀,希望大家也能看得到我是带着情感去拍的。

深焦:对这种细腻情感的传递来说,演员的表演非常关键,好奇时隔几年后第二次跟两位演员合作的感觉是怎样,也很好奇跟杨世彬的合作是怎么发生的。

陈哲艺:其实许家乐和杨雁雁都不是我的第一人选,不是想着要继续合作,其实一开始我根本没想考虑到他们,我跟选角的团队讨论的时候说我们要找新面孔,《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们是找了10岁,11岁小孩,去了很多间小学,看了8000多小孩,这次我们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去找,去了很多中学,看了好几百个学生,筛选到了30到50个,每次我一回去我就给它们上表演课。我们弄了八个月但还是确定不下来主角,有一天翻instagram的时候,翻到一个照片,我跟制片说:“这个脸孔还不错,不如我们叫一下这人试镜。”这人当时好像是拍演电视剧,后来制片跟我说这是之前我的演员,我那时拍他时他很小,没想到长这么大了,他进组之后,跟其他筛选过的同学一样,也要经历表演训练,适应我的工作方式,但他确实是很亮眼,那我决定用他,之后就完全不考虑杨雁雁,因为他们之前演的是母子,所以我觉得很奇怪,很别扭,我就继续在新马一带翻天覆地地找,不管是舞台剧,电视剧还是电影演员,30到40岁的都看过了,但还是都找不到,后来我就把剧本发给杨雁雁,我跟她说:“我觉得你不适合,但我们来试个镜好吗?”(笑)所以他们两个也是经历了试镜,经历了一道道过程后才决定的。

杨世彬老师也是经历了类似过程,决定他之前我们找看了很多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出演过电视剧、广告、电影的老人,杨世彬他是位非常资深的舞台剧演员,从60年代就跟着舞台剧老前辈郭宝崑,在他的剧团里演戏,算是新加坡华语舞台剧演员当中的第一批,但之前是没有演过任何的影视作品,第一次看选角团队准备的视频时我是否定他的,后来我们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之后副导就建议我见一下他,我就自己跟他做了试镜,当时感觉完全跟之前看到的视频的感觉不同,所以就选择用了他。

深焦:演员们为适应角色做了特别的准备吗?杨世彬老师扮演的公公特别真实,许家乐武术表演也很精彩。

陈哲艺:样世彬老师去了一家私人的老年人医院,里边有很多中风患者,他在那呆两周进行观察,他跟杨雁雁和李铭顺反复复习怎么搬下床,搬到轮椅,换衣服等,我对细节的要求很高,假的我都感觉得到,所以开拍前做了很多的准备。

许家乐是7,8岁小学开始就学武术,但这几年他没有去练。我之前在《爸妈不在家》选他的时候,他也没有表演经验,但我看到他在舞台上表演武术的时候觉得非常亮眼,所以选的他。所以决定用他之后就改了剧本,出了钱让他跟之前教练上课,我跟教练说必须把他训练成能拿金牌的水平,他基本上是一周三四天都在训练,可能将近半年或更多。

所以对我来说创作是创作,但是筹备又会花很多时间,包括写剧本,找演员,找场地,对我来说这些细节都很重要。包括片尾马来乡下的老房子,我们是翻遍了很多地方,去找我们想要的感觉,不管是光照射进来的感觉,房子跟花园的位置关系等。

深焦:影片中有一幕对我个人来说印象特别深,就是老公叫声爸的场景,挺震撼的,但是我担心不少观众可能会错过这一幕传达的信息。

陈哲艺:其实你蛮会看戏的,因为我自己写剧本的时候,我是有被这场戏感动,但这是需要聪明的观众看出来(笑)。这个男人和他爸之间话不用太多,两人都很清楚,爸爸了解家里发生的事情,但他爸出不了声。这个片子有很多潜台词,有很多留白,电影本身最有力量的就是影像和留白的东西,反而现在华人电影变得越来越直白,很直接的跟你说,交代很多剧情,但其实对白不用太多,你只要把人物关系弄对了,其实很多时候里面的情绪不是很大,很澎湃,里面微微一直打滚的东西是很震撼的。

深焦:这种留白确实有力量,但怎么把握呢?

陈哲艺:我觉得好的电影要拍给最好的观众,比如说在中国拍片,你要考虑市场啊,考虑到二三线城市的观众啊。我偶尔去电影学院教课,不管是在英国,或在香港,或在新加坡,我跟学生们说,你想做更好的,最好的导演,那要求做最好的作者,就像些书一样,如果要成为最好的作家,那就是要写给最好的读者,而不是说现在人家都看不懂文字了,那我就写得再白点,这样才可以做出最好的作品,或者说你会继续成长,不然就是讨好大众要的东西

深焦:是的,我觉得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包括电影节上讨好评委的作品也很多。

陈哲艺:我是完全投入情感去拍摄,我觉得最近是有很多用噱头,用反转shock观众的电影,但我不是追求那样的艺术电影。

深焦:确实坚持的电影人越来越少了,上次您去看的李沧东大师班,他算是一位吧?

陈哲艺:是的,我是非常喜欢他,那次大师班票售完了的情况下,我是联系了影展总监要票的。而且坚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挺辛苦的,你之前问到金马奖,我们的电影不是一个美学上,摄影上,或者故事上花俏的电影,但是金马奖(评委会)能够看到我们作品的价值,评审能够肯定我们一部很平实的影片,我们是蛮欣慰的。希望观众也能够感受得到我跟我团队的诚恳和用心。


当时采访超时了突然被打断,有些意犹未尽。恭喜陈哲艺导演,不管金马结果如何,坚持初心拍出了第二部作品《热带雨》,不止是华语圈,放在全球也是位很难得的电影人,亦是难得的作品。

忽然间,好(更)想回老家帮妈晒床单,据说东北都下雪了。

 2 ) 一次来自母语的疗愈

新加坡进入了雨季。午后的暴雨每天如期而至。阿玲的车载广播里用普通话说着天气预报,和马来西亚的动荡政局。这是陈哲艺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的开场镜头。《热带雨》拍摄制作于2018、2019年,这几年正是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的巨额贪腐案持续发酵的时候。

阿玲来自马来西亚太平——霹雳州首府怡保附近的小城。她嫁给了新加坡人,在新加坡的一间中学任汉语老师。在学校办公室里,她和同事讲英文;在汉语课上,她坚持和学生讲标准的汉语普通话;电话里,她和马来西亚老家的母亲说闽南语;回到家,丈夫和她说一种夹杂英语和汉语的新加坡皮钦语——但通常他们相对无言,他们的感情破裂,很难捱过这个雨季了。

陈哲艺使新加坡的汉语困境交融于阿玲的生活困境之中。阿玲与丈夫不育,丈夫也有了外遇;她的课程也在学校不受重视,可以随意被砍,“只是中文而已”,用英语授课的数学老师说。无论在性别上、还是语言上,她在新加坡感受到的是一种边缘化。

但另外两个更加边缘的人物渐渐聚集到阿玲的身边。汉语课上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学生伟伦喜欢上了阿玲,他是班上唯一真心跟着她学汉语的学生。不伦之恋悄悄发生。而家中半身不遂、无法开口说话的公公,和她的关系似乎也比和儿子更加亲近。他喜欢看胡金铨的武侠电影,会缓慢地会指着汉字“笑”来宽慰她。联系他们的共同纽带是汉语。有一天,伟伦来家里补习作业,他不晓得“帮”字怎么写,公公就在他的手臂上一笔一划写出了“帮”。这一瞬间,陈哲艺似乎让新加坡的汉语有了被传承下去的幻觉。

已经“失语”的上一辈新加坡人、和写不出汉字的下一辈新加坡人,反而都与这个外来的马来西亚女人有着更加亲近的情感,这是陈哲艺用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包装出来的一种情感寄托。陈哲艺在英语环境中长大,他的中文和片中的伟伦一样,是中学之后才慢慢习得的。他曾在采访中说这个故事有部分源自“个人的经历”,他对汉语的执着情感也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

陈哲艺早年拍过一部短片《回家过年》,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浓缩了一个新加坡家庭几十年的变迁。从6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新加坡从一介渔港变身为国际大都市,短片中反映这种变迁的标志物就是人物的语言——家庭用语从早年的闽南语、普通话,到现在的皮钦语。繁荣的背后,陈哲艺试图捕捉的是这种难以脱去的感伤情绪,一种母语的失落。语言是理解陈哲艺的电影的一把钥匙。

新加坡汉语的衰弱是一个已经被很多人讲述的老生常谈,陈哲艺在其中加入马来西亚这剂新的调料,让这个故事变得丰富生动起来。杨雁雁饰演的马来西亚女人阿玲,来自大马华人较为集中的怡保地区。和新加坡相比,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得到了更好的传承。陈哲艺通过语言这面镜子,让新马两地的历史在一场师生恋中呈现。当热带的雨季来临,这个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女人需要面对的是一段婚姻的终结、一段新感情的洗礼,和一场重新获得自我认同的努力——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性别上。

霹雳州也是历史学家王赓武的故乡,他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生动地回忆了三、四十年代英属马来亚治下的霹雳州首府怡保的族群状况与华文教育。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对南洋的华文教育着力甚多,经常有中国的教师前往南洋任教,王赓武的父亲王宓文就是当时从大陆来的华文教师。在正统的国语教育之外,当时的闽粤各族群也都保留了各自的方言与传统。这一时期同为英国殖民地的新马两地共享了某种历史记忆。但这种记忆就如电影中“失语”的公公一样,已经非常稀薄。

六七十年代,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也经历过衰退的过程,但总体上维持了完整的教育体系。80年代之后,特别是新世纪之后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开始回暖,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所统计到的数据,“自2004年起,华文独立中学教育展现了一股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学生总体人数由2009年突破六万人、2012年突破七万 人、2015年迈入八万人”。 而在以英语为国语的政策下,独立后的新加坡华人的语言变迁与马来西亚华人分道扬镳。如同阿玲在家庭中与新加坡丈夫的鸡同鸭讲,普通的夫妻分歧,被植入了语言的因素。

影片结尾,放下新加坡的情感纠葛的阿玲回到了马来西亚老家。她和母亲用闽南语拉着家常,屋外突然出现了阳光,让影片有了一个颇有暖意的结尾。陈哲艺对闽南语的亲近感很容易让他陷入这种看似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阿玲在新加坡的时候经常关心纳吉布治下的马来西亚乱局,示威人群在吉隆坡要求纳吉布下台——事实上《热带雨》上映的2019年下半年,正是纳吉布被马来西亚司法部门调查起诉的时间。语言脱去了它温情脉脉的外衣,露出了真实世界的一角。

但陈哲艺镜头下的怡保还是如世外桃源般,接纳着外部世界的挫败者。他将阿玲拉回到她习得母语的堡垒,就像王赓武晚年深情回忆起旧时的怡保一样,阿玲在怡保获得的,是语言的庇护,也是情感的回归——也许观众可以批评结尾的抒情过于逃避现实。

 3 ) 专访影后杨雁雁:阿玲对伟伦有关爱,也有欲望。饰演她,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澳门国际影展期间,风影电影记者汪金卫对因《热带雨》而拿下平遥、金“驴”(防hexie)双项影后大奖的杨雁雁进行了专访。在专访前,已经在平遥和台北看过两遍《热带雨》。还在台北金驴表演论坛上见到了她。在论坛上,她分享了一些为塑造《热带雨》的女主角“阿玲”而做的准备。

为了这个镜头,杨雁雁打了一个月的针

比如,在拍摄前,为了演好片中“打了八年催卵针”的角色,她拒绝了导演陈哲艺用替身的建议,而是每天都练习用大号针管给自己打生理盐水,足足打了一个月。才有片中打针时“习惯成自然”随性模样的演出。

胶卷相机镜头下的杨雁雁

在台北金驴奖颁奖典礼上,杨雁雁捧着奖座激动落泪,对陈哲艺导演深情“告白”说:“跟你去冒险,很痛苦。但是我觉得,我可能还敢跟你去冒险!”听到此话,陈哲艺当即湿了眼眶。当我在澳门国际影展对陈哲艺导演进行访问时,他也表示在这部戏里对演员、工作人员更加苛刻。“跟我合作的女演员都很辛苦,你应该去访一下杨雁雁,你会发觉我是一个魔鬼型的导演。”这些都让我更加好奇。杨雁雁和陈哲艺的两次合作,究竟冒了什么“险”?对塑造“阿玲”这个角色,杨雁雁究竟下了多大功夫?带着这些问题,我和杨雁雁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深入访谈。 在专访时,坐在对面的杨雁雁亲切而大方,时而跟你玩起“猜谜”游戏,时而开怀大笑、感慨万千。相比媒体采访的正式,不如说更像朋友聊天一样自然。谈起从《爸妈不在家》到《热带雨》这六年的变化,杨雁雁笑谈“我抗压性变大了。”一开始我没有理解,当做完访谈后,我才明白她经历了怎样涅槃重生般痛苦的心灵煎熬与蜕变重生。 在拍《爸妈不在家》之前,杨雁雁已和陈哲艺合作拍过一个短片,就了解到他是控制欲很强的导演。那时杨雁雁在拍电视剧,抽空去找陈哲艺试《爸妈不在家》的戏。每次表演完,陈哲艺就问“可不可以(表演感)再小一点?”反复几次后,杨雁雁抱怨:“导演,再小一点就没得演了!”陈哲艺说我就要这种感觉!于是杨雁雁尝试去隐忍表演的情绪和层次,让陈导拍板敲定杨雁雁出演《爸妈不在家》的母亲角色。

爸妈不在家

但《爸妈不在家》作为陈哲艺的处女作,筹备了很长时间。期间杨雁雁发现自己怀孕了,连老公、家人都没告诉,先给陈哲艺打电话“报告”。当时陈哲艺还在英国读书深造,半夜接到电话迷迷糊糊地“哦哦”回应。第二天给杨雁雁回电话“你昨晚是不是给我打电话了?你是不是告诉我怀孕了?!”杨雁雁说是,但她还想演。陈哲艺吓坏了,要是演戏出事了怎么办!后来他们约在新加坡的咖啡厅面对面聊了五个小时,最后杨雁雁摊牌“反正你再找别的演员也是冒险,你现在用我也是冒险,不如你就把这个险用在我身上吧!医生说我可以工作,我不工作我会发疯!”并且她不断地给陈哲艺发自拍照片,“你看我身体没什么变化,就可以演一个胖一点的妈妈嘛!”最后,陈哲艺为此修改了剧本,把母亲角色改成怀孕状态。从此杨雁雁放心大胆地吃,到演出时,已经胖了25公斤。 因此,《爸妈不在家》,自然是一次生理上的冒险。 到了《热带雨》的阿玲这个角色,其实陈哲艺是始终不想让杨雁雁演的。其一是因为他们认识太久了,杨雁雁是一个大咧咧的女子,与角色性格毫不符合。其二是因为定下找许家乐来演男主后,更不想让曾在《爸妈不在家》中饰演家乐妈妈的杨雁雁去和他演师生恋。导演自己心理上这一关就很难过。 对于杨雁雁,《热带雨》的拍摄同样是一次心理上的冒险。 (以下内容涉及电影《热带雨》关键剧情) 《热带雨》中,杨雁雁化身为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女性“阿玲”,这是一个面对着学校领导、学生、丈夫、公公、母亲多方重重压力的角色,个性与杨雁雁本人截然相反,需要隐忍的表演。全片只有两场戏是微小的爆发点。一处是在公公的葬礼戏,往火里倒纸钱的发泄。杨雁雁说,那时候的阿玲几乎已经因公公去世断掉了“最后一根弦”,但她依然很坚强、很柔软。葬礼是一场十分心寒的戏,阿玲在葬礼上身为公公的儿媳妇,坐在那看着丈夫和小三、孩子,自己仿佛像是个第三者,更像一个局外人。很让人心疼。

而另一处情绪爆发点,是打了八年催卵针的阿玲,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这场戏特别虐心。他们太狠了,给我放在进组第一个星期拍。”看着拍摄通告,杨雁雁震惊了,问副导演:“你疯了是吧?你还好吧?可不可以至少让我过一过这个过程再拍啊?”本来这场戏里,杨雁雁要出现在镜头前表演。一遍遍地尝试,从不对试到对为止。虽然剧本都有写,但拍摄时要抓住当下的感觉。杨雁雁认为,在拍摄中,演员与导演的沟通很重要。一句“我可以试试看”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拍了足足两天,她也没有想到,陈哲艺最终选了她没出现在镜头前的那一条。 在成片中,虽然杨雁雁没出镜,但声音表演也非常出色。又是哭又是笑,就是哭笑不得的样子,情绪极为复杂,十分难演。听了我的感慨,杨雁雁“大吐苦水”说:陈哲艺最可怕的是,剧本里写的就是那四个字:哭笑不得!这怎么演呐?又没词儿!只能在当下去感觉。 早在拍《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杨雁雁已经感觉到,陈哲艺是那种“剧本不可以改一个字”的严格导演。她笑着说,跟陈哲艺合作,就要“偷偷地加东西”,当细致的陈导发现她加的“私货”,觉得很喜欢,就会保留下来。到了《热带雨》,杨雁雁甚至呼吸、走路、举手投足都要变成“阿玲”这个角色,每一天都要丢掉自我、进入角色。而拍摄的每一分钟都不可放松。杨雁雁说,她最大的感悟是,演员要面对(这一条表演的)失败,恢复期只有1秒,就要重新来过。过程非常痛苦。 在《热带雨》的拍摄过程中,杨雁雁感觉到自己的心被解剖开来。身心高度集中,每天都像把自己杀掉一样。许多个夜晚,当剧组收工,终于可以卸妆、脱下假发,重新从“阿玲”变回自己时,杨雁雁都要大哭一场,才能好好休息,第二天重新工作。“每一天都像浴火重生的凤凰,翅膀烧成灰烬,再重新长出来。”对演员来说很矛盾、很痛苦。既害怕每天将自己打碎、再一片片地拼起的经历,又期待自己会做得更好。“演员的工作何止是虐心!我觉得五脏六腑都很受伤!”我也注意到,在台北的金驴表演论坛上,五位影后入围者面对“演员如何从角色中走出来”的灵魂拷问,也纷纷感慨万千,自曝脆弱、痛苦的一面。这些东西,电影学校都不会教授,都要靠演员慢慢摸索。“要不我们开课吧!”杨雁雁笑着跟我开起了玩笑。

表演论坛

《热带雨》在平遥、台北放映后,片中“师生恋”甚至发生肉体关系的情节,在豆瓣等电影网站引起观众的广泛讨论。有的观众对片中重要的亲热戏无法接受,认为是男性用身体力量优势强迫女性,属于“强奸”。在电影中,杨雁雁所表演的那一刻就是化身为这个女人。因此我向她询问在这场戏里,阿玲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心境之中。是在“被强奸”吗?情况似乎并非这样简单。 杨雁雁认为,这时的阿玲是一种“迷失”的状态。在这场戏之前的补课戏里,伟伦跟阿玲说话时,阿玲有那么一刻走神了,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中。那一刻轻微的“走神”很重要,这种情绪带到亲热戏中,就有了在伟伦问“我做错了吗”之后,阿玲“轻微摇头”的反应。那一刻,伟伦或许代替了阿玲的丈夫,阿玲对伟伦有关爱,也是有渴望的。其实,对阿玲来说,能和伟伦牵牵手就足够了。她渴望亲密的接触,也微妙地表示难以言说的欲望。这个“表示”的度很难把控,多了就坏了,少了表达不到。杨雁雁说,在那一刻,阿玲还是享受的,还是渴望的。虽然处于迷失状态的阿玲欲望被激发,但她也很快地回到了现实中。“这就是人生。很多事情突然间迸发,让你措手不及。这很虐心。我很少这样仔细地说这场戏。” 虽然距离《热带雨》的拍摄已过去一年,但在宣传期、颁奖季内大量的看片、宣传、采访活动,使得杨雁雁时不时还是要回到“阿玲”的身体中去。拍摄时角色的痛苦虐心感受在反复的回想、阐述过程中逐步加深,让杨雁雁更加感到刻骨铭心。 面对“拍摄最多条的是哪个镜头?”的提问,杨雁雁十分俏皮地把问题抛了回来:“你猜猜看!你猜得出来的!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场戏。”我猜到了大概——是片尾阿玲回到马来西亚的戏,但没猜到结果——那个镜头全片最后阿玲的微笑。这个短短的镜头足足拍了30条,双双破了导演和演员的“最多TAKE纪录”。每条拍完陈哲艺都说“再来一个”,还好那时的杨雁雁已经千锤百炼,面对全剧组的等待、关注,施展了强大的抗压性。一遍遍地尝试,“一遍遍地原谅自己”。最终拍到导演满意的TAKE后,又多拍了一条放松恶搞的TAKE。把压力化为翻白眼、做鬼脸释放出来。全剧组的人也松了一口气,大家开怀大笑。

专访后的一个傍晚,我和杨雁雁又在澳门文化中心供人抽烟、茶歇的公共露台偶遇。聊起电影,聊起女演员,她瞬间切换到迷妹模式。刚听完朱丽叶·比诺什的对谈活动的她,对“女神”大加赞赏,更毫不掩饰在多伦多看了《兰心大剧院》后,对巩俐气质的无比着迷与崇拜。“巩俐帅死了!”那时在杨雁雁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到“阿玲”的一点影子。“(专访)你发在豆瓣上吧!我们会看!” 几天前,《热带雨》的化妆师给杨雁雁发了一张工作照,照片上,剧组化妆、服装、录音组的人都围着她一个人忙碌。化妆师给这幅照片配了两个字“女王”。杨雁雁看后吐槽:“才不是女王!那是被折磨的!就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还有一张照片是许家乐给她看的,是那天拍摄亲热戏前要试机位,许家乐扑在个子小小的副导演身上,场面十分滑稽。杨雁雁觉得很有趣。“特别可爱,我让家乐把这张照片寄给我。”也许,这是杨雁雁走出“阿玲”的最好方式。

 4 ) 豪雨骤然而至:师生恋是如何发生的

当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则更关心是怎么发生的。

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本难梳理,《热带雨》则用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带出了这场师生恋的脉络。

1、雨天的第一次同车,伟伦对老师表示感谢,同时也鼓励她别忍让无理司机。这显得伟伦比实际年龄成熟,又让阿玲感受到他的小小男子气。

2、伟伦偷拍老师,是一种明知你我有距离但我仍情不自禁的青春萌动。而且我知道你有心事,我想靠近你,了解你。

3、中文补习课,其他学生都跑掉了,只有伟伦留下,阿玲感受到被尊重,她请伟伦在教室一起吃榴莲。榴莲的特性是什么?别人闻着臭,自己吃着香。禁忌之恋或许也是如此。

4、阿玲带伟伦回家补习,伟伦和阿玲瘫痪的公公相处甚欢,不是一家人,却让三人都享受到了难得的家庭乐趣。

5、伟伦的武术比赛,他父母都没去现场,阿玲带着坐轮椅的公公去了,见证伟伦拿了长拳冠军。

悲伤时的身边人、快乐时的身边人,我们总是很容易爱上,不是吗?

6、三人一起吃榴莲,再次以榴莲为喻,不为世俗所容,但当事人或许只想说“真香”。

7、中文补习课,从一对多,慢慢就变成只有一对一了,这是他们的二人世界。

8、阿玲批阅伟伦的作文,写的是师生之间的尊重。意味伟伦将自己和老师视为平等关系,阿玲看得愣了神,笔尖墨水晕开,意味阿玲的心潮涟漪。而这鲜红,也预示着性即将来临。

9、和阿玲发生关系后,伟伦像个男人一样,表现出了体贴和担当,给阿玲空间恢复平静、问阿玲是否要喝水(虽然他家冰箱空空,饮品只有可乐,也再次说明他被父母疏于照顾)。伟伦送阿玲下楼,在电梯里主动牵手。但有外来者闯入,一个小小的电梯,就是新加坡这个移民社会的缩影,而阿玲伟伦和他们之间,被阻碍物隔开。

10、师生恋由于同学抢伟伦手机而泄露,阿玲退缩了。公交车上伟伦执意要牵手,阿玲拗不过顺从了,但用文件夹做掩护,而文件夹书脊上写着:礼义廉耻。意味这段感情必将屈服于现实运行的道德法则。

很喜欢《热带雨》的最后一个镜头,阿玲似乎什么都失去了,但她笑了。

 5 ) 一个女人的中年危机和禁忌之恋——一条专访导演陈哲艺

《热带雨》是今年10月平遥电影节的爆款,获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迷影选择荣誉等大奖。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近40岁女人的中年危机,阿玲结婚数年无法生育,丈夫对家庭的态度越来越冷漠,她的教师事业发展也不顺利,和自己的学生产生了一段暧昧感情。

本片在平遥上映的时候,观众爆满, 把台阶占满,没有人提前退场。

评委会认为这部新加坡电影“精炼地展现了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情感悸动,具有穿越地域限制和文化隔阂的魅力。”

《热带雨》的导演陈哲艺今年35岁,这是他的第二部长片作品。

6年前他凭处女作《爸妈不在家》横空出世,在金马奖上打败同台竞争的王家卫、蔡明亮、贾樟柯、杜琪峰,包揽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新导演等大奖。

此外,此片还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2013年,美国《综艺》杂志将他评为“年度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位导演”之一。

陈哲艺

他被誉为华语影坛的第二个李安,处女作之后,他并没有趁热打铁推出新作,而是蛰伏了6年,安心当家庭煮夫,在柴米油盐间积蓄创作的能量。

陈哲艺与妻儿及《热带雨》剧组在今年9月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图片来源:《热带雨》官方Instagram

我们专访了陈哲艺,他独自一人来到中国大陆,采访的时间地点等琐碎事务都亲自沟通,“电影其实拍的就是人,我希望永远非常简单、非常谦卑地过生活,以最卑微的、人的角度去看人。”

《热带雨》:中年危机和禁忌之恋

自述 陈哲艺 编辑 倪蒹葭

《热带雨》剧照

2013年11月,一部新加坡电影,爆冷拿下了第50届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同时入围的有蔡明亮的《郊游》、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还有贾樟柯和杜琪峰,这四位名导都拿出了他们几年来最巅峰的作品。

当年的评委会主席李安透露,喜欢《爸妈不在家》的评委最多,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这个片子,有一组人极端喜欢。

《爸妈不在家》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背景,讲一个新加坡中产家庭的小孩,爸妈忙于应对生活无暇关注他,他和来自菲律宾的家佣产生越来越深厚的感情,后来,家佣似乎代替了母亲的角色。

《爸妈不在家》剧照剧本是原创的,陈哲艺写了两年。电影获奖那一年他才29岁,并不觉得自己是一鸣惊人,“这部长片之前,其实我已经拍了十年电影了!”

新加坡是一个电影小国,一年只产出10-1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还是喜剧片或类型片。《爸妈不在家》当年在新加坡的票房位列年度第三。这之后,资金和电影项目开始不断向陈哲艺涌来,他不止一次地聊起:“我不要再自己写剧本了,太痛苦了,消耗太大了,接下来我可能会跟别人合作剧本,或导演一些已经写好的故事。”

然而人们等他的第二部长片问世,一等就等了六年。这一次《热带雨》的剧本还是原创,他写了足足三年。他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拍一部不个人的电影”,“有人说我的作品看起来非常地赤裸,因为我真的把自己一些情感掏心掏肺地交出来,所以每次完成一个作品,其实是很痛的。”

他特别擅长拍女人戏,“新浪潮之母”、著名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夸他“具有细腻的情感与过人的洞察力”。《爸妈不在家》里,最动人的两个角色就是妈妈和家里聘请的菲佣。

妈妈怀了二胎,工作又很忙碌,没有功夫多和自己的儿子相处。菲佣为了赚钱,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出来打工。两个女人都是母亲,却都在自己孩子面前呈现出一种“缺席”的状态。“那个时候,我在探索母亲这个身份,对女性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

演了他的女主角的杨雁雁说,他笔下的母亲,就是大家在马路上、公车上会看见的女人,“压力特别多,包袱特别大,但是脸上不怎么忧愁,就是一种默默的、很平淡的一种感觉。不管怎么样挤压,她还是没有爆发出来,他写出这种女人的力量。”

及至《热带雨》,他开始关注那些没有成为母亲的女性。她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想要成家,想要小孩,却往往不能如愿,他对这些女人的处境“非常的着迷”,女性的自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爸妈不在家》剧照,灵感源于陈哲艺的童年经历

其实陈哲艺非常年轻,出生于1984年,他说自己是非常典型的白羊座,很固执。因为是新加坡长大的孩子,从小表现得乖巧,但其实又非常叛逆,所以才会违背父母的意愿选择去念电影学校。

他从英国的电影学院毕业,定居伦敦12年,“虽然我电影技术是在西方学成的,但是我觉得自己的创作灵感是非常东方的。”他喜欢看家庭片,喜欢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喜欢李安早期的作品,还有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

《热带雨》中阿玲和她的公公、学生三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似乎组成了一个家庭。

《爸妈不在家》和《热带雨》都是十分细腻的家庭题材。《热带雨》探讨了三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怎样构成了家人般的关系,家的边界在哪里?家人的意义是什么?

他接下来的计划,是要把一个英国小说改编成电影,也是一个家庭剧。“哪怕有一天我去拍科幻片,我觉得还是会讲到家,我的电影永远离不开家。只要是华人,我们永远是把家放在很重要的一个位置。”

以下是陈哲艺导演的自述:

我是新加坡导演陈哲艺,刚刚完成了我的第二部电影《热带雨》。电影的女主人公叫阿玲,她已经快40岁了,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白天她工作繁忙,晚上回到家,还要照顾她偏瘫的公公,做饭、喂他吃饭、给他洗澡、换衣服、送他上床睡觉,然后再洗碗、收拾家里,周而复始。

她的先生早出晚归,很少在家。生活的重担基本都是阿玲一人承担。她几乎完全没有个人的时间,也没有社交生活。多年以来,她一直想要一个小孩,怀孕却总是不成功。她等于是被困住了,婚姻、家庭、职业发展都陆续陷入了危机。整个电影其实是以她的视角去讲的,这个女人怎么重新找寻自己的位置,走出困境。

《热带雨》剧照,女主角阿玲

我心目中的阿玲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儒家女子,有一种母性的温柔的气质。片中有很多戏份讲她和丈夫为了要小孩,去进行医疗,做人工授孕。实际上,我和我太太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遇到了生育问题。我们不断地去看医生,其间压力非常大,结果反复无常。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手经历。

很多妇产科医生都告诉我,夫妇做人工授孕三年以上还不成功的话,基本上有一半都会面临离婚。因为一个婚姻里面,碰到太多挫败的时候,已经没有美好可言。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写《热带雨》的剧本,写一个想要小孩而不得的女性,她遭遇了什么样的痛楚和挑战。

很神奇的是,等我拍完这部电影,我和太太有了一个小孩,是一个男孩。就在片子完成全部剪辑的那一天,他出生了。我是一个不信神的人,但我一直觉得,电影可能是神迹的某种显示。

阿玲做身体检查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对女性题材感兴趣。我这个人蛮敏感的,很多人看不出来的细节我都会注意到。比如女生剪了头发,很小的修剪,隔天别人通常都不大看得出来,我就能看得出来。

《热带雨》是我对女性的一种观察,但是它也是我通过自己和男性朋友,看到男性的缺陷。男人有时就是逃避,不去面对。

片中,阿玲和丈夫一直怀不上小孩,阿玲还想继续尝试,丈夫却不愿意行房,觉得像功课,想要逃避。人工授孕不成功,丈夫连医院都不愿意去了,生孩子明明是两个人的事,丈夫却推给阿玲一个人去解决。

阿玲独自在医院

有一场戏是阿玲一个人去医院做人工授孕,没有新鲜的精子,就用丈夫的冷冻精子。这部电影全片都没有配乐,但是这场戏我选了背景音乐,是亨德尔根据莎士比亚剧作创作的歌剧《裘利西斯·凯撒》。

里面的一个女声是凯撒的情人,凯撒战死了,她接获消息,爱人已经离世,于是把心中的痛唱出来。其实它代表阿玲内心中的呐喊,她希望挽回自己和丈夫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华人社会里面,男生都很喜欢做一家之主,但是婚姻或者家庭碰到问题的时候,第一个躲起来的往往都是男生,真正有力量去勇往直前或者面对问题的永远都是女人。

马来西亚的阳光

太阳不出在新加坡

我一开始就知道片名叫《热带雨》。大家对新加坡的印象就是大太阳照着,很炎热,但其实新加坡也有雨季,通常是在年尾,持续一两个月的时间。我觉得雨非常适合形容阿玲心里面的世界,就是灰灰冷冷、有点冷漠,就像我这两年对新加坡的一些感受,整个社会的冷漠疏离。

我和声效师花了很多时间,用不同的雨把情绪带出来。整部片子除了阿玲坐在车里听电话一场戏之外,所有的雨景都是人工完成的。电影的时间设定在2012年,阿玲是马来西亚人,嫁到新加坡,等于是往高处走,家里人希望她就势留在新加坡。

阿玲的中文课不受学生们待见

新加坡华人年轻一代,几乎不讲中文。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很实际的社会,念完中学以后可能就再没有机会用中文,大家就不注重。我在新加坡长大,从小我在家里面跟我爸爸妈妈都是讲英语,我们家里连中文报都没有,只有英文报。

反而因为马来西亚华人是小众的,他们还有华语学校,保留了华人的文化传统。伟伦是阿玲的一个学生,中文课学得很认真。表面上,他给的理由是父亲希望他以后能接家族产业的班,去大陆做生意。实际上,是因为他对阿玲产生了某种不可名状的情愫。

他的父母常常出国在外做生意,他一个人住。阿玲可能是伟伦想要的一个朋友,或者他想要的一种家庭的温暖。

阿玲一直想要做妈妈,伟伦是不是她想要的一个孩子?阿玲的先生总是缺席,伟伦是不是也替代了先生的位置、寄放了阿玲的眷恋?他们是恋人吗?感觉又不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一个人产生情意结,是因为太寂寥,都需要一些温暖。

有一场戏,阿玲和伟伦对看,他们一直被榴莲的味道所引诱。榴莲是我这部电影里面的禁果,因为两个人的暧昧,在社会上可能是大家觉得禁止的一种关系。

电影里是有出太阳的,但是太阳不出在新加坡,是在马来西亚。阿玲在新加坡十多年,一直没有换掉护照,她最后选择回家,回到一个有人情味、有温度的地方。

从母子情到师生恋

杨雁雁和许家乐,在《爸妈不在家》里面饰演一对母子,在《热带雨》里面饰演一对师生。很多人觉得他们就是我的御用演员,其实不是,真的是气质感觉对了,才决定合作,找演员的过程其实非常漫长。

《爸妈不在家》中的许家乐

有一天我在刷手机的时候,看到一张男孩的照片,觉得他的样貌感觉好像很适合,我就给我的制片看,请他去搜一下,制片说,这就是你之前《爸妈不在家》的许家乐。

我没有认出来,因为他已经长大了,从一个11岁的小男生,长到了17岁。然后我就把他带进工作坊,和其他人一样,做一些即兴表演,他的表现非常亮眼,就是完全没有包袱地去表演,我就决定要用他。

他真的是有一种天分。他从来没有演过戏,从《爸妈不在家》到现在,六年多了,始终保持着一种很单纯的东西。这种纯通常在很多年轻人身上会被抹掉。因为新加坡小孩很早就成熟了,很早就被迫说,“我问你一个问题,那你必须要怎样答,才是标准的答案。”

杨雁雁在《爸妈不在家》中饰演家乐母亲

决定用许家乐的时候,我想说不可能用杨雁雁,会太别扭了。但是我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翻天覆地去找能够演阿玲的演员,甚至看了已经息影退休的演员,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最后我打电话给雁雁,请她看一下剧本,我们试了几场戏,就决定一起完成这个作品。

这几年来,雁雁和家乐其实一直都有保持联络,偶尔约出来喝茶什么的。家乐得知要跟雁雁姐一起演对手戏(床戏),就直接跟我说,你干吗要我跟杨雁雁那样!那么多人可以选,你干吗选她?我说你做得到,就去做吧。我的剧本都写得很细,就是要把剧本里所有的细节都演出来。他最后还是脱光衣服就演了。

陈哲艺在片场

“基本上我的电影已经和

我的人生完全结合在一起”

我的第二部短片是《阿嬷》。我那时候在当兵,因为新加坡所有男生必须要当两年的兵。我在兵营里接到电话,说我奶奶进了医院,脑内出血,然后也不可能开刀,开刀很大几率会变成植物人。我们全家在病房里,非常漫长的一两天时间,看着阿嬷慢慢地衰退、离去。

阿嬷很疼我,我跟她也很亲,我后来就写了一个短片剧本。我感觉必须把这个东西拍出来,不然很难整理自己的一些心情。

花了很多精力拍完,也没有想说参加影展,很巧地它就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拿了特别表扬奖。

《阿嬷》海报

《爸妈不在家》灵感来自我小时候的很多回忆。比如我小时候也会玩电子鸡,有一次我爸爸带了一些小鸡,我就在阳台上养鸡。小鸡长大以后,我的女佣就真的把它宰了,然后煮鸡饭给我们吃。

拍《爸妈不在家》时我20多岁,现在我30多岁。上个月,我刚刚庆祝了结婚十周年,最近这一年也生了小孩。

《热带雨》里面,主人公面对的家庭问题、想要有小孩的问题,其实这几年我和太太都经历过。所以其中的伤感、失落和煎熬,我是可以深深体会的。这个片子,也代表着我人生的一种成长。

所以为什么拍一部电影(别人)感觉很简单,我一拍拍六年,因为里面所有的细节我必须自己理清楚。如果我不相信、不理解,我也拍不出来。

《热带雨》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比《爸妈不在家》还要细致差不多10倍、20倍。影片结尾有一场戏,是阿玲回到老家,她走进来,叫一声“妈妈”,当时一直拍不到我想要的,拍了五六次之后,我记得我遮上眼睛,开始哭了。

我的副导演吓坏了,支开了所有的工作人员,我说如果拍对的话是多么感人,为什么一直拍不到。最后花了一个下午,终于拍到这个镜头。

阿玲给公公喂饭

我担心现在的电影越拍越直白。其实只要你雕琢对人物的形态,不需要很多的对白和交待。比如阿玲和公公的关系,只是通过一个喂饭的动作,你就完全能了解他们到底经历了多久的时间,多久的生活,他们的亲密度是多少。

我自己很喜欢的一场戏,阿玲的丈夫和他自己的父亲在房间里,很简单地一个对看,里面只有一句对白:爸。

阿玲的丈夫和自己的父亲

爸爸和儿子的很多话其实尽在不言中,其实你做过什么事情我都看在眼里,你的愧疚我也知道,你的痛处我也知道。

基本上我觉得我的电影跟我自己的人生已经完全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我自己其实也挺担心的,会不会接下来越拍越煎熬,越拍越痛。

不拍电影的时候,基本上我每天都在家里买菜做饭,我希望可以每天做饭给我的家人吃,比如我现在在中国,太太孩子在伦敦,我会担心说他们晚上吃什么,会吃得好吗?

太太不在家,带着宝宝去参加电影节闭幕式

在外面跑宣传,我也蛮害怕去住大酒店。如果跟家人或者社会隔了一大块距离之后,我会很担心我就拍不了电影,必须贴近生活,才能感受。

因为电影本身拍的就是人,人的情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不希望有朝一日我会变成大师,我想永远都非常简单、非常谦卑地过生活,永远都是以最卑微的,人的角度去看人。

 6 ) 不请自来

(涉及轻微剧情泄露

可能会影响观看)

2013年,陈哲艺凭《爸妈不在家》一片,在戛纳大红,金马大紫。六年之后,这个出生于1984年的新加坡导演,沿用前作的演员杨雁雁和许家乐,拍摄了《热带雨》。

故事依然发生狮城,关于一个华文女老师和她的男学生。事实上,《热带雨》是又一版“爸妈不在家”。只不过,许家乐长大了,杨雁雁变年轻了。他们从一种亲密关系,转化为另一种亲密关系。

《热带雨》的情欲禁忌,放置在三大节艺术片中,算不上多大事,但却足以把大陆观众看到哗然。即便在平遥放映,它也被迫删减了一分钟。回溯这类华语电影的禁忌源头,最近可考的,大约是贾樟柯《山河故人》的董子健和张艾嘉。一个是说英文的到乐,一个教英文的老师米娅。他们有一段情。不过,大陆版同样删到事后烟都抽不好,许多人都不记得有这么一桩案。我印象深,是因为《山河故人》的三段故事,我最喜欢这一段。

再往前,类似猝不及防的跨年龄组合,可以算上李安的《饮食男女》,以及《饮食男女》的源头,桑弧的《哀乐中年》。石挥在里面的角色,也是个老师(小学校长)。想来想去,是这一职业,最适合充当渡人渡己的电影角色。 《热带雨》围绕生、死和活着而展开。女主阿玲是“求生不得”,公公瘫痪在床,待死而不能。阿玲要应付学校的教书事务,又要帮忙照顾公公的日常起居,身心疲惫。先生冷漠不理解的消极态度,更让他们的婚姻,处在一潭死水无波澜的状态。如此一来,阿玲精神负荷过大,就连面对活着这件事,都感受不到太多生命快感。

阿玲的角色,被设置为马来西亚华人。她从大马嫁到新加坡,但还没有入籍,是中产之家。她不时跟家人联系,卖水果的弟弟也经常捎口信来看望她。单从这处开始,你就会发现,陈哲艺埋下了考据索隐的机关。从大处落笔,阿玲的人物存在,她所担任的华文老师教职,完全可以引到历史上,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如果你认为这是过度解读,那么,华文与英语的并置冲突,电视机里的马来西亚局势新闻。不难发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是有意被并置的两个对象。阿玲每天生活两点一线,即便开车上路,还是置身在水泥建筑和花园城市的都市生活,还有那吞噬人的热带雨。而最后一掠而过的大马乡野风貌,那里阳光明媚。不少人可能会想得更远,把华文和华人,包括模糊、无法达成的母亲身份,与更遥远的唐山中华联系在一起。这是后话了。 在阿玲一次次留意时间,注视雨刮的生活节奏中,仿佛一天不是 24 小时,而是 86400 秒。陈哲艺用寥寥几笔,塑料袋之类的意象,不由分说的豪雨,路边停车的打针注射,说出了文明社会和无望婚姻的隐疾。夫家几位家庭成员之间,貌合神离,从满月和丧事两处,即可窥见。

搭好这个人物的生活空间,观众才能如何正视另一段感情是如何幽暗滋生,疯狂蔓长,像红色墨水那样,在纸卷上打出一个鲜明印记。阿玲是否无爱可诉,找不到别的,更合适的对象。家庭婚姻生活的失败,似乎令她更执着于把学生的华文教好。

她的个性,就是较劲,不放过一线机会。如此一来,出现在她视线之内的男性,先生不见影,公公不得动弹。能说会笑,能跑会跳的,就只有学生郭伟伦。 剧情故事就不多说了。陈哲艺设置电视机里,播放胡金铨的武侠动作片《侠女》,这与现实中阿玲推着轮椅,带公公去看伟伦的长拳比赛,做了呼应。师生二人在补习授课过程中,不断走近对方的错位设置。比如两个人大啖榴莲,吮手指的美味画面,你说没有暗示点什么,那也太不敏感了。更有电梯处,另一位女老师的颜色,乃至提“钢琴教师”,都在指点观众,暗示后面要发生的故事(正如一次次停车也暗示了报废事故的到来)。

陈哲艺的电影致敬可能但不局限于:二人在校园吵架时,有一支铜管乐队,从二人之间穿过。此处,是呼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尾回大马,家中无人,母亲就好像女儿刚放学回来那样,回头答话,宛如侯孝贤时刻的复盘重现。华语影迷不喜欢,几乎不太可能。

《热带雨》也会引发一些争执。有些影迷义正言辞地说,那是犯罪,不要模仿。事实上,从法律道德层面,现实中对待这一类事件,会是校长的操作处理,即老师可能是过错方。 苛责师生之间,电影所采取的温柔理想化处理。那意思岂不是,对于待死的婚姻家庭,大家只能默默忍受。排卵针不断针刺之下,只是一个女人的人生转机与生命希望。大陆表现师生关系的电影,大多严防死守,不可越线。其中也有一些男老师与女学生的题材,大多是春心萌动,无疾而终。现实中,有过喜欢或暗恋女老师的男学生,十有三四。你把《热带雨》,看做是炽热翻版的《男人四十》,就简直不会感到太多意外。

有趣的是,当伟伦在雨中草地上,喊出像爱情偶像剧般,夹杂Singlish的台词。他好像真的把阿玲,当做了恋爱对象,遭遇第一次失恋。苦于无法用生育维系婚姻的阿玲,被丈夫冷落,遭家庭压迫,似乎忘记了女人本还有欲望与快乐一说。

这不该发生的爱,这总是不请自来的热带雨。 这些年,网络上的电影评价有很糟糕的趋势。不少人选择从道德观念,去抨击一部电影。比如这部电影讲出轨婚外情,那部片子是杀人狂魔。这些都是大毒草,无法接受,得彻底斩除。

看电影这种事,即便不说要你去看更大世界,接触不一样的思想,也是让一个人的思想,变得更加平和、包容。我们了解人类还有那么多悲欢,光明之外,还有阴暗,以及它们之间,晦暗不明的地方。那里有时候阳光普照,有时候会大雨倾盆。

人在许多时候,不免以为整个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围绕自己,自己的舒适区,集体或国家在转动。当你换一个角度和位置去看,你会发现,作为无穷大的世界,作为一个个体组成的人类,它们很可能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子。

这才是电影一次次告诉我们的那些事。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由《热带雨》引发的观影清单

《哀乐中年》 桑弧《饮食男女》 李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男人四十》 许鞍华《钢琴教师》 迈克尔·哈内克《爸妈不在家》 陈哲艺《山河故人》 贾樟柯《将来的事》 米娅·汉森-洛夫

2019年度不容错过

 短评

其实为人师表,林老师怎么也比八卦市侩的周老师要对路。情之所动,越是所谓的禁忌,越有繁多的负面情绪做正面养料。他们在写着“礼义廉耻”的文件夹下牵手,又任鼓乐队喧天的声浪做那咫尺天涯的背景。到底小孩心性,可莽撞也有莽撞的好处,讲究争分夺秒与写满疲倦劳损的成人世界里,哪还有这大块大块的红与黄?她想着还没有过“一起”的概念,他已经被“分手”的想法揉碎。热带雨是这一夏的症候,是马来与新加坡的凌乱,是他与她最出格又最合拍的心动。演员都很有戏感,许家乐太可爱了,盯着榴莲看的神态,超像卡咪龟。我该补6年前就标记想看的《爸妈不在家》了,这一回,爸妈依然不在家。删掉一分钟的大仇我可是记住了。@平遥

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新加坡独特的语言环境,给本片一种独特的冲击感,作为华语环境长大的观众,是一种惊喜。但不得不说,本片给“强奸”披上了一种奇怪的保护伞,而且并没有很自然的自圆其说。在这个大环境下,觉得有失偏颇。成长话题老生常谈,但是导演的切入点实在不讨人喜欢了。题外话,男女主在导演首部电影中饰演母子,凭添一种incestuous的诡异感...

8分钟前
  • 逢澶Ty
  • 较差

任何删减都可以致命,结果就是有人觉得那场水到渠成的情欲戏是强奸…中国导演实苦,来中国展映的有苦说不出

9分钟前
  • Amelie
  • 推荐

后半段掉的很厉害,从公公过世,到两人别扭时还要被乐队穿过,再到最后的验孕,都因为这些意外是被设计好的而有些扫兴。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电影,阿公在伟伦的手臂上写下“帮”字,看比赛时轻轻的拍手(空气),让难过的阿玲望向那个笑字,我喜欢阿公的设计,摆脱了一般类似角色失去行动能力同时也失智的俗套设计,阿公很聪明,也很达观,他只是动不了。我觉得“动不了”就是我在陈哲艺的家庭电影中得到的感受,他不同于许鞍华的静水流深,也不同于是枝裕和的圆融恬淡,他就是委屈,伟伦、阿玲、公公都是委屈,我们活着,就是委身于困顿。我喜欢看阿玲送伟伦回家,那个镜头从来都是在车内,阿玲一拐方向盘,就把学生送到家了,好几次,我都看不见这座大楼的样子,没有远景,没有全景,只有阿玲从车窗内看见的未知全貌,我觉得这就是委屈。

10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老在看武侠片的爷爷,在习武的高中生手臂上,写了一个“帮”字,文化传承的力量喷薄而出。太喜欢看陈哲艺处理这种人和人之间那层微妙又深刻的情感和关系,尤其留白部分,看似轻触一笔,但又力道十足,回味无穷。PS:许家乐屁股好翘…

1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平遥场观众不止爆满,还把台阶挤满、坐满和占满,可竟然做到没一个人受不了提前离场,说明电影很抓人,从质感到剧情到将两者巧妙关联起来的节奏都非常不错。新加坡学校里不重要的中文课,或许也就像女主角在家庭中变得无足轻重,再进一步过渡到这个还没入籍的马来西亚福建女性在新加坡社会中的无足轻重,工作和家庭中的不起眼,让师生恋的建立有了压抑的合适空间,爆发起来也就不足为奇。尺度呢,几乎如拨开的榴莲那般大了。

1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所以不能生育的人其实不是阿玲,而是丈夫?那丈夫和小三的孩子是谁的?是“小三”和“小三的小三”的?

2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后半段的伟伦就像发情期的公狗……不靠谱的男人和不成熟的男孩真的都很可怕。

25分钟前
  • 江林
  • 推荐

想要写出的字,阿公在手臂颤巍巍描了个帮。想要牵住的手,她遮盖的文件夹写着礼义廉耻。想拥有的未来,没有精子在子宫里成活。想拥有的爱情,只有雨水在热带里见证。你的婚姻成了报废的车,我的爱慕却是换错的道。这是我的第一次分手,像新闻里的吉隆坡暴动,学校里的中文课,热带突至的雨,转瞬即逝。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虽然我觉得陈哲艺属于最高只能拍到八分的那类导演,但不可否认这是非常稳健的出手,平遥两个竞赛单元的其他华语片被一部新加坡电影吊打,是不是接下来要输马来西亚输缅甸了,脸都不要了。

30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陈哲艺像是把“女人四十”和“男人四十”各取了一点点。在华人社会当女性太难了,每一个身份都是画地为牢的按部就班,能被一场痛快淋漓的热带雨掀翻的只能是少数。大马和新加坡,中文和英文,榴莲和禁恋,在对照中拆解家庭。两个主角在“爸妈不在家”还是母子啊如今竟然演情侣了,我打了个冷战~~~~~~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平遥电影节展映】很遗憾展映的是删了一分钟的版本,聊胜于无。女主的情绪几乎压抑到底,只有烧纸、激情、大雨三场戏得以小小释放。杨雁雁演技太好了。相比前作,陈哲艺更加成熟。除了致敬胡金铨杨德昌,甚至像李安一样在婚外恋师生恋故事表象内埋下诸多暗喻。以榴莲吮指、红墨晕染与满地雨水暗示情欲与生产。以武侠片与武术的翻腾动作对应公公的瘫痪,英文与中文的割裂对应族群世代及上下级的关系。一“帮”一“笑”二字精准概括公媳、师生的三人情谊。新加坡阴云笼罩国旗无法飘扬,热带雨让人压抑透不过气,马拉西亚经历动荡则雨过天晴。只有沉稳内敛,浑然一体,毫无狗血做作。只是有些像“礼义廉耻”的符号过于明显。四星半//于金马影展二刷,并于澳门专访了杨雁雁。收获很大。

34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公公和学生这组人物关系意味深长,爱武侠却失语的老人和华文差却喜欢成龙的少年,几场戏就将文化的困境与传承主题揉进了你心里。相比之下女主角马来西亚移民身份和政治状况的背景表达显得就生硬了,不如《爸妈不在家》融合得自然。视听方面没什么可挑的,但情绪上还是差了几口气,后半段散掉,把握一个四十岁女人的状态导演已经尽力了,多亏了杨雁雁(有些瞬间好像俞飞鸿啊!)

38分钟前
  • 琼斯黄
  • 还行

陈哲艺的这一部还是很厉害啊。延续了上一部《爸妈不在家》他最擅长的家庭与情感关系,同时,又往前迈了一步。表面上是一个很容易狗血的感情故事,但是,却又总是在即将狗血的时候,以巧妙的情节处理让剧情走回微妙的合理。而且在各种细节铺垫上很有心思,仅是不同语种切换就很有意思了。而在内里又有新马华人对于本土华人文化的关切和担忧,由之可以引申出很多更深的内容的。最后,杨雁雁和许家乐都很出色,不错。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3.5;雨的降落时刻以及最后的雨过天晴成为起承转合的标识,过于呼应主题而略显匠气刻意且仍有稚拙感。一个中年女性面临情感/职业困境的选择,社会/家庭对女性的低宽忍度(开车、生育),整个社会大生态呈现的并置与杂糅(语言环境、政局趋向),三条线的糅合颇有立意;全片最动人的当属女主/阿公/学生三人同框的场景,阿公替代孩子成为联结分崩家庭的纽带,而学生则替代丈夫施以情感抚慰,他们才构成「家庭」,经由他们的在场,女主才能走出旧我,告别热带雨。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外显为女性和婚姻困境,实则是华语困境,也是华人困境。陈哲艺把一篇抒情散文写给中文。热带雨季不见晴天,在潮湿的新加坡社会,一场文化撕扯像暗流,在代际之间涌动,人们习惯了讲英文,不想讲华语。师生之间的越矩关系背后,是女主破裂的婚姻,是华语难以挽回的失势,你所执着的中文课,不过是对方的人生第一次。陈哲艺成了对华语仍有留恋的人。很多细节都可以带入,仿佛似曾相识、不够新鲜。可是剧本真是太好,足够吸引我走入那场雨,从头至尾甘心被淋湿。这种好体现在实笔虚写上:实写的是痛苦的妻子,全篇都是她,虚写的是,知道一切选择逃避并把压力全抛给妻子的丈夫,寥寥数笔处处到位。尽管人人都在讲英文,华人特有的家庭弊病仍旧顽固,构建在婚姻背后的“生育”,成为离间这对夫妻关系的真凶。于是当父亲去世,这个家庭最后一根纽带断了。

51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女人就应该为自己而活,你看,离开了丈夫,甩掉了情人,没有了家庭,一切都雨过天晴了!这才是真正的女权电影!ps:立一个flag,杨雁雁今年11月一定能拿影后!

52分钟前
  • 木石子
  • 推荐

杨雁雁的身上有张艾嘉+俞飞鸿的气味,那种只属于她们才有的,像热带雨包裹着靡糜的柔韧气味。

56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片名里的“带”字,更适合当作动词?

59分钟前
  • ____anybody
  • 力荐

能看出导演的野心,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场婚姻危机与一段师生恋,导演试图将背景拉升至新马关系以及新加坡在中美间斡旋的处境。想法是好的,但文本结合太浅,只是浅尝辄止。影片更多探讨的,还是一个中年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处境。最大亮点,是低机位摄影,刚好是一个坐着的人看到的世界,视觉中心区域是女性的胸部到大腿之间。那是学生看老师的角度,也是瘫痪老人看儿媳的角度,背后的寓意不言自明,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沦为性符号与生育工具。影片是非常克制地表现这种伤害的。那种轻描淡写,甚至会让很多人把它误认为是小清新的师生恋。但不是的,这段师生恋并没有那么清新。而我恰恰喜欢导演的处理,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戏剧性的情节,没有情绪渲染,就把它拍成了一种日常,把哭泣拍成连绵不绝的雨水。

1小时前
  • 子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