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我家

HD

主演:刘国诚,叶晨,庄静而,潘芳芳,吴元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普通话年份:199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亲亲我家 剧照 NO.1亲亲我家 剧照 NO.2亲亲我家 剧照 NO.3亲亲我家 剧照 NO.4亲亲我家 剧照 NO.5亲亲我家 剧照 NO.6亲亲我家 剧照 NO.13亲亲我家 剧照 NO.14亲亲我家 剧照 NO.15亲亲我家 剧照 NO.16亲亲我家 剧照 NO.17亲亲我家 剧照 NO.18亲亲我家 剧照 NO.19亲亲我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谈谈本片的手法

这部影片属张艺谋早期作品,更是章子怡的成名作。全片以儿子的第一人称视角,从父亲逝世一事引入,回忆性地讲述了父亲母亲相识、相爱的过程。用村子门前的一条普通的路作线索,串起了整部影片(影片英文翻译名为《The road home》)。影片叙事朴实,但感人至深,尤其是声画运用、节奏把控等方面十分出彩。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 用色彩叙事
影片采用低饱和度的黑白画面来叙述父亲去世后的故事时段,体现一种冰冷感和沧桑感,同时在回忆父亲母亲的故事时段,采用色彩鲜艳的彩色画面,体现一种浪漫感和幸福感,并通过这种高反差的色彩运用将影片的时空自然区分,并赋予感情色彩。
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极其善用色彩,对红色情有独钟。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我的父亲母亲》,都看得出他的红色情结。母亲招娣身上的红棉袄、红围巾在画面中极其夺目。在送饺子、找发卡、等待先生等多组镜头中,以油画一般四季变化的自然环境作背景,招娣的奔跑就像是一抹跃动的红,将少女情窦初开的羞涩与美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二、 影片的叠化手法
叠化是影片的一大特色,被频繁使用,但作用各不相同。有的是为时空过渡,如通过从相框叠化到村口的路来完成叙事的时空转换(13’);有的是为表现时间流逝感,如修学校时饭桌的多次叠化(23’)表现招娣日复一日地送饭,更突出她的急切关注,又如片尾抬棺回村的过程(74’),一方面体现路途的艰辛和人们的坚定,另一方面也配合画外音的叙事;有的是为表达情绪,如找发卡的一连几天早出晚归(50’),体现招娣的坚毅、顽强,又突出了她找不到“定情信物”发卡的沮丧与失落;还有的是为表达丰富的联想,并起到时空交错的作用,如片末那最为精彩的叠化,也是影片的高潮(85’),用一组时空交错式蒙太奇将时空、色彩、声音通通叠化到一起,浓缩了整部影片的精华,体现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之感,也是主人公内心百感交集的反映。
三、 镜头运用
1. 短镜头的蒙太奇
片中频繁组接父亲母亲的面部特写,通过面部的生动表情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以及两人言语之外的交流,描摹出父亲母亲相见、相识、相爱的全过程。而在两人第一次相见的场景中大量运用升格摄影和长焦镜头,拉长画面时间,为的是营造一种超然物外的气氛,以突出母亲眼里只有父亲的效果。
另外,短镜头的蒙太奇也用于体现紧张节奏。如送饺子奔跑的这组镜头(45’),连续使用了21个短镜头,没有音乐和对白,全都是固定机位,招娣从画面右侧入左侧出,最后镜头落在先生远去的全景,画外响起招娣的哭声。这组镜头干净利落地交待了空间较复杂的变化,并营造了一种无声的紧张感。类似的精彩运用还有很多,恕不赘述。
2. 固定场景的频繁使用
影片有许多频繁使用的固定场景,村口路的全景、门框中母亲织布的背影、校舍的远景等等,背后都有着深意。如村口的路,既是全片的线索,也与父亲母亲爱情的集中体现,它的全景在片中出现了不下十次,影片从这条路始,也由这条路终,片末招娣穿着红棉袄跑上这条路,镜头升起,画面伸向远方,那一抹亮丽的红被定格在画面中,影片就此结束,这既是呼应开头和片名,更是对主题的提炼,那就是父亲母亲的爱就如这条路,曲折、绵长而又深刻。
四、 点睛的声乐运用
三宝为本片写作的配乐极大地提升影片的感染力。不仅如此,读书声也是本片的点睛之笔,多次叙事皆是由读书声来引起和推动,而片末父子读书声的叠化,则超越了时空所限,将整部影片读书声所引发的美好、期待、希望种种情感揉和在一起,营造了本片的高潮。
采用画外音的形式叙事,避免了画面的拖沓,加快了影片进程,更使本片充满纪实感。

 2 ) 爱是一辈子

城市青年骆长余师范毕业后,自愿回三合屯当老师,并与村里出名的美人产生爱的火花,这一爱就是一辈子。影片的开头是骆长余去世后,他的儿子回家的部分,由此说起父母的往事。 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带给观众的是“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而对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骆长余与招娣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这一段出现在全村迎接骆长余到来的段落中,众多人中,导演用主观镜头表现两人见面时的唯美。两个人的面部特写轮番切换,彼此的眼中只有对方,两个年轻的演员对这场唯美的邂逅演绎的淋漓尽致慢镜头的处理方法,使得画面顿时诗意了起来。 一部温暖的爱情片,张艺谋,一个善于用色彩讲故事的导演在这部剧中并没有像《红高粱》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使用较多鲜艳的红色。现实的悲凉,黑白的银幕一览无余,年轻的爱情,温暖甜蜜,如那秋后山林的黄叶一般爱意浓浓。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蓝天下对那顶蓝花瓷碗的特写,仿佛同天空一个影调。我将这一镜头称为“爱的诠释”这是母亲对父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以至于影片后面碗破的情节,姥姥请修碗的人再次将它修好,这是两个人爱情的见证。 母亲织布的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两次,年轻和年老。年轻的时候为村小学织布的欢喜。身后的太阳光打在母亲的后背,晕黄的自然光的运用,让母亲仿佛披着爱的光环;而年老的母亲,苍白的头发,老态的体型,在阴沉的银幕上为父亲织着盖棺布,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我的父亲母亲》中虽然出现了一个非常低级的穿帮:母亲的口音(年轻的母亲说着流利的普通话,年纪大的母亲说着一口地道的方言)但它作为一部纯真的爱情片,始终是一部不可磨灭的经典。

 3 ) 老谋子的意(原创内容,转载注明出处)

    一小时二十五分钟的电影,却看了两天,倒叙的结构,观众自然的已经明了了结局,基本完全是平铺直叙的语气,没有半分修饰和夸张,娓娓道来一段关于爱情的故事。

    截取了主人公昭蒂一生的两个片段,与教书先生洛先生的初遇到结合,这是第一个片段;已经成为老伴六十多年的洛先生因为意外,疾病死去,抬回老伴的遗体,再到安葬,这是第二个片段。老谋子的画面意境我感觉渲染到了极致,也许这也是因为这是我看过他的作品除了近年的几部大片唯一一部文艺性质的电影。同时也让我对老谋子的本事油然而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中国人的文化是意境,任何唯美的画面,要传达的依旧是作者的意境,中国古代的书画尤其凸显了这种传统概念,寥寥几笔,不是要表现人物的当前的状态,目的是要勾勒出人物的心性,飘逸轻扬的水墨画,斟酌字句的古诗,都能证明中国的意境。老谋子的这部电影,也让我不断感受到了这种中国艺术家的特点,意境在点滴的笔墨之间,渲染的淋漓尽致。

    老谋子很喜欢红色,总是喜欢在影片里加上红色。红色象征着热情,火,希望,血液。视觉上红色又是一种极为跳跃的颜色,在一片颜色中,红色总是能最先抢到观者的注意力中心点。因此,不论是影片最开头昭蒂的那红色棉袄,还是后来那间粉红色的棉袄,都时时的在暗示着生命力的旺盛,爱情的炽热。不用太多言语,画面就能说明一切,也许,用过于直白的台词来表达昭蒂那心中的感受,那火一般的性格,反而会使老谋子不满意,我们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慢慢享受的,这是我们的艺术。不得不说,摄影出身的老谋子的确是身手不凡。
    
    影片好像大半场景都是冬天,北方的冬天经常是大学纷飞,一片白茫茫的雪景,配上女主角昭蒂的红颜色棉袄,无疑是一种意境,有几个画面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真的十分深刻,昭蒂在雪地里行走,人物构图在画面的右边,背对着镜头,然后叠画开始,面对着镜头走来构图在右边,很美的对称,很美的已经,雪地中的昭蒂,不用看清楚她的面庞,但是我们明白她的心意,那是对爱人的想念,好一幅美到极致的画面啊。关于这部影片的叠画,待会还需要细细品尝,先说完老谋子的画面。

    影片大致是两种色调,既黑白的真实生活,彩色的回忆片段,总体上两边是黑白的画面,中间讲述的那段过去的故事使用彩色,然后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也就是影片中的那个“我”在临行前,走进了父亲(洛先生)曾经教授课程的教室,为学生们讲授父亲在年轻时曾为那时的学生们讲授的第一堂课时,母亲听到了读书声,课文是当年的那一段,走下床,跑到村头的小学,出神的听着,这是画面又是叠画,老谋子的确是个倔强的家伙,现时的记录全部采用黑白,不愿意改变,但是叠画到了年轻的母亲第一次跑去观看父亲上课的情形,自然而然的那一段是鲜活的彩色画面,的确很美,郎朗的读书声中,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光阴,随着镜头的调度,不断的转场依旧采用叠画,音乐的音量也是越来越大,整部电影的感情不由分说的被带到了最后的高潮。画面最终定格在那个年轻的过去的时代里,母亲当然依旧是穿着红色棉袄的昭蒂,跑着,影片便到此结束。这是老谋子的意境,不用说出来,感受需要用心,不可言传。

    而现时选用黑白的色彩,过去却选用彩色,这无疑有点违背了常规的思路。但是从另一方面,即可理解为,失去了老伴的母亲,生活很灰暗,而曾经的记忆,却鲜活的烙印在脑海之中,虽然整个影片的旁白部分是以儿子的身份去展现的,老谋子的真正用意,我想这些故事应该是母亲所独有的美好的记忆,和美好的怀念。因为故事里真正的主角,是母亲,深爱着自己丈夫的母亲,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深爱着。

    细致的分,本部影片其实还有别的色调,因为彩色部分除了主要拍摄了冬季,秋季也是一个主要场景环境。秋天,当然色调是金黄金黄的,那大片大片的我不知名的植物,大概高到膝盖,黄灿灿,还有荒野上的黄土地,一整片的暖色调,最后,太阳的光晕也是暖暖的黄,昭蒂(影片中年轻时候的母亲)对爱情的追求,便在这片暖当中慢慢绽放。不过,昭蒂的红色棉袄依旧跳跃在视觉里,她的爱情是炽热的。

    老谋子摄影出身,他的光很美,我不知道外国人看到了是否会明白其中这种唯美的意境,不过那光一圈一圈的晕开在每一帧的胶片上,黑白的部分仿佛是沉思,彩色的部分更加清澈剔透。可以看出来屋内的光应该是人工布的光,能感觉到一切都在按照老谋子一步一步的计算当中。室外的光,则大部分是自然光,当然也有很多人工补光的地方。其中还有一处蜡烛的火光,是昭蒂对着镜子带上发卡想念洛先生的一节,柔和的光线,暖调的色彩,把人物的内心情感一下子表达了出来,对洛先生的思念,是少女的温柔情怀。

    中国电影的特点之一是镜头调度很少,自然没有欧美电影的华丽视觉观感,不过老谋子这部电影没少运用镜头调度,比较不错的部分我感觉算是昭蒂跑动姿态的展现。在大概第十三十四分钟处的那段,昭蒂第一次见到洛先生,而在洛先生看到自己以后又羞涩的掉头跑掉,下面的镜头虽然调度上有点略微单调,不过是从侧面拍摄跑的姿态,不过昭蒂一边跑动,一边笑着回头的动作又带来了另一种感受,就是小姑娘情窦初开的那种羞涩,最后镜头随着昭蒂跑远的背影慢慢上摇,红色的棉袄依旧在我们的视觉神经中跳动,黄土地上一个穿着红色棉袄的女孩,跑动着,跳动着。

    终于打算仔细写一写这部电影中的转场了,不想说别的任何,只想稍微的稍微敬仰一下老谋子的叠画。不得不佩服,也只看过老谋子的这部电影是把叠画用到了这种境界。有一段寻找发卡,人物始终处于画面大概四分之一处左右,不断叠画,变化的是人物的方向,有的是向着镜头走去,有的是背离着镜头走远。发卡最后是在家的院子里找到的,画面切到烛光前的镜子,昭蒂对着镜子带上发卡,昭蒂的表情渐渐沉了下来,她在想念洛先生,继续叠画,叠画到了小学堂前头的那口井,叠画转场无疑是交代出了昭蒂心中的感情。在音乐声中,意境又被老谋子给渲染出来了。在后来的一段当中,昭蒂在雪中等待洛先生回村,时间慢慢的过去,洛先生却还没有回来,这一段落的时间感便是通过叠画来处理的,几乎都只是固定镜头的叠画,但是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旁白“我”的旁白之下,小女儿家的思念感情令人一下感受的真真切切,老谋子又把我们带入那个唯美的意境了。外国的文艺电影也不乏有把叠画转场用的不错的,不过笔者确确实实被老谋子平淡的叙事所感动,这是回归平凡的爱,不算上轰轰烈烈,依旧感人,因为真实如同就在身边发生一般。

    章子怡的电影看过几部,她在这部电影中表演年轻母亲的角色,也就是昭蒂,笔者很喜欢。神色和表情很出色的表演出了那少女独有的情怀,动作上也很成功的表现出了一个青涩女孩的风貌。不能否认,章子怡的成功表演,是这部电影出色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漂亮首先就不好演,呵呵,笔者笑谈了。老谋子很多处让章子怡跑动的镜头实在是让才疏学浅的笔者没想明白,但是这其中应该有老谋子自己的打算吧,因为最后结束的画面都是那跑动的瞬间定格。

    一小时二十五分钟,唯美,意境和艺术。
                                                                                                           


                                                   (完)

 4 ) 一个执着的女人

有些人的爱情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而有些人的爱情却是简单而又不失感动的。这部电影运用倒叙的手法与回忆的形式将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通过对路的特写,强调了这条路的重要性,而在整部片子中,路都占用了大量的镜头。因为它不是一条普通的路,它是父亲与母亲爱情的见证之路。它目睹了母亲招娣与父亲骆长余相识、相爱的过程。在这条路上招娣有过漫长的等待,只因想见骆长余。有开心的等待也有伤心的等待,结果都一样,骆长余始终还是回来了。她等待的过程很漫长,犹如看不见尽头的路,可是她愿意,因为她相信,相信他会回来。
对母亲招娣脸部的特写镜头也非常多。影片的前部分,我们会看见招娣那天真灿烂的笑容占据大部分镜头,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她那时的欢快、高兴、幸福。年轻时的招娣爱笑,而年老后的招娣脸上失去了笑容,这种鲜明的对比,无不体现了母亲对冰冷现实的一种不满。年轻时的招娣,她的服装以红色为主,钟爱红色的张艺谋导演,用红色的寓意强化招娣活泼、乐观、热情、执着的性格。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代的变化,招娣内心的那份固执与执着始终存在。年轻时的她执着的为骆长余做了很多令人费解的"小事",青涩的她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农村小姑娘淳朴、朴素的形象,她所做过的最长久的就是等待,等待着骆长余的回归,等待着她美好的爱情。年老后的她,为了逝去的丈夫向乡亲们反抗,表达她的不满,她坚持用破旧的织布机织白布,手法依然熟练,她的固执与执着,慢慢融化"现实"那颗冰冷的心,最终骆长余被乡亲们抬回了这个他做出一生贡献的村子。而她也如她所愿送了他最后一程。
这部影片为我们阐述了一个简单却又不失感动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的执着,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爱情的轮廓。

 5 ) 我的父亲母亲

在《活着》上碰了一鼻子灰后,张艺谋开始寻找他艺术的第二春,一直到《英雄》出现,他试了若干种不同道路,包括《有话好好说》、《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以及《英雄》。真的很奇怪,他最终选择了表现最差的《英雄》。

关于《我的父亲母亲》我总觉得有一句话不由自主地在嘴边游荡,“张艺谋由《我的父亲母亲》回归到小话语的世界”。可这话并不正确。小话语对于张艺谋来说,应该不能算是回归,而是创新。他之前所有的故事,全都围绕民族、人性、苦难这一类的大话题展开;而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才开始关注两个人之间的纯粹的爱情故事。多年以后他拍《十面埋伏》,那才能被称为回归。

《我的父亲母亲》很明显地有意地回避时代或者人生这类的大题材。她的整个故事都是以母亲的视角来讲述。而父亲不多的几句话中就提到,他毕了业,没有事情做,在县城里闲逛,看到有人报名,跟着去报了个名,然后就来到这个决定了他终生命运的小村。在这里他恋爱、结婚、生子,还当了右派。几近有些《敦煌》的意味了。

不过《我的父亲母亲》却回避了这样的大题材,而只关注母亲的小女人式的爱情。这可以明显地看出编导在这部电影上的取舍策略。但是故事的另一面却在有意无意地往乡村教育问题上拉扯。虽然我同意教育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是在这部电影中,这就属于画蛇添足。

关于爱情故事,我总有一个疑问,那爱情是如何发生的?

谁才是那个你该爱的人?谁才值得你不弃不舍地以生命相许?当你下定决心,今生就是这样了,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是是非非该如何判断呢?

当然这是现代人的问题。而《我的父亲母亲》是要怀旧,要缅怀过去的爱情,单纯而幸福的爱情。所以,他的答案很简单,“一见钟情”。母亲跟着全村人去迎接新来的先生前,就穿上了自己最好看的大红棉袄。看了先生一眼,就乐不可支,在金黄色的大地上,一边回头一边奔跑回家。这一幕在电影的后半部中,还被重复强化了几次。

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居然也能从万万千千的人群中,一眼就看到穿着红棉袄的母亲,并牢记于心。

嗯,这就是命中注定的一见钟情,天大地大也大不过一见钟情。

不过我总想起《男书女爱》中,Alex给Emma讲自己的小说,他一见到她就爱上了她。Emma一脸坏笑地说,“哦……,原来是一见钟情啊”。

当然,这不是一般的一见钟情,而是英雄之前的张艺谋的一见钟情,所以这是一个偏执狂的一见钟情。而母亲这个角色偏执到了爱情领域中,也是开了张艺谋的先河。在非理性的领域内偏执起来,嗯,所以我有些疑心,父亲对母亲不是一见钟情只是反串版的“烈女怕缠男”。

母亲这种一见钟情的偏执狂,换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就是,女花痴。

花痴是有男女不同的。男花痴近于猥琐或者流氓,而女花痴,特别是美女花痴,那可就是千年不遇的稀罕宝物了。

所以为了塑造这种千年不遇的美女花痴,张艺谋发掘出了美女章子怡。而且电影还在化妆上作假,弄了个小山沟里的天仙妹妹出来,风霜在她的脸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虽然如此,不过看得出来,章子怡在这部电影上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她的形体动作,笨拙的奔跑姿势(她真的跑了很多次),看起来都还很到位。

电影的摄影也很认真,动静结合,表现力很强。还不像张艺谋现在的电影那么故弄玄虚。

总之,电影的细节还是不错的。女花痴还是很让人想入非非的。只是张艺谋怀的那个一见钟情的纯真爱情,在我看来有点不靠谱。

IMDB得分7.7(4340人投票),我打6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6 ) 并非大象无形

豆瓣上好多人说说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简单的仅仅是故事的情节,而在情节的背后则隐藏着张艺谋复杂的导演手法。他用繁复的叙事策略和视听手法一起构成了这部看似“大象无形”的电影。
影片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过去时间,五六十年代父亲和母亲相识再到被打为右派的父亲重回三合屯,另外一个是现在时间,远在他乡的儿子回家为父亲奔丧并将父亲下葬。两个阶段都各有一个主干故事作为支撑。
整部电影由儿子充当叙事人,起到讲述故事的作用。在故事里加入叙事人,以方便故事的讲述这种手法早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就已经采用过,但与《红》不同的是,本片里的“我”参与到了故事中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构成了故事本身的一个部分。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张艺谋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风格,镜头非常冷静和克制。常常是固定机位,构图,画面都不求工整。而且大量选取了非职业演员,但与深受意大利现实主义影响的第六代不同,张的非职业演员选用更多的处于影片风格的考虑。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里,讲得是现实,而现实是冰冷的,所以张采用了低饱和度摄影,画面黑白,与过去时间画面鲜艳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乡村小学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为了筹钱翻盖校舍四处筹钱,遭了风寒,死在县城的医院里。母亲固执的要求要将父亲的尸体从县医院抬回三合屯,考虑到现实的种种困难,“我”试图说服母亲,看到了桌子上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因此引出影片最主要的故事——年轻时候的父亲与母亲的故事。
在过去的时间段里,画面非常漂亮,高饱和度使得影片像一幅浓郁的油画。好的导演总是用画面来说话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因此,童话一般画面表现了张艺谋对待这一部分影片的态度,这属于过去,而过去是美好的。
第五代是以前所未有的造型艺术震惊影坛的,而张艺谋对造型的偏爱尤甚。他非常喜欢红色,从《菊豆》里高高悬挂的红布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小金宝的红唇及登台演出时的一袭红装,红色也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性格。执拗,热烈,一根筋到底。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红色就是母亲鲜艳的头巾,父亲最喜欢的那件棉袄,也是不顾几天的连续高烧顶着大雪想要去县城看一眼父亲,看一眼,一定要看一眼,最后昏倒在半路。其实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多少投射了他自己的性格。阿伦雷乃曾经说,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只讲一个故事,到了张艺谋这,则变成了,他只拍一个女人。不管是民国初年,还是文化大革命,还是九十年代,是在大上海还是在偏僻的小山沟,讲来讲去,都只是这个女的故事。
在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相见的场景里,张选用了大量的升格摄影,拉长了画面时间,他反应的是母亲的心理时间。他的镜头语言使人很轻易的认同了母亲,放弃质问爱情到来的仓促性。而在母亲在山路上等着与父亲相遇的段落里,除了升格摄影,还使用了长焦镜头,造成我的心里只有你的画面效果。
在过去时间段落里的拍摄手法很容易使人进入到父亲母亲的故事中去,而在母亲穿着红棉袄终于在路口等到被打成右派而几年不能回来的父亲后,影片重新进入到现在的时间段落。过去的温暖鲜艳与现在的黑暗,冰冷对比,格外触目惊心。
在张的电影里,他常常刻意的忽略时间,他的故事总是几乎可以挪移到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如《菊豆》里杨天青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民国初年,也可以发生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阶级严明的年代。但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片子里,他明确的在电影里表明了故事的时间,一次是母亲揭下一九五八年的日历,另外一次则是现在时间段里墙上的《泰坦尼克号》的电影海报。但这仍然是一个和时间无关的故事,五十年代的故事只是给父亲被打成右派赋予了一个适合的时代背景。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右派身份给父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右派”唯一的作用就是给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带来阻碍。而墙上的海报仅仅是交代了时间的流逝,起到一个表明时间的作用。没有明确时间的故事,就是通用的故事,张艺谋从历史的坐标中凌空为我们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无论是哪个时间段的观众,都可以轻易的被其打动。

 短评

那经典的跑步姿势。

5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没擦口红,没打眼影的章子怡,在树林里奔跑像一只矇昧的小兽;就算棉袄棉裤把她穿成了一只面口袋,那也是一只漂亮的面口袋。

9分钟前
  • 蛋挞圆溜溜
  • 推荐

章子仪表现最出色的电影之一。

14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这个电影,就章子怡一人的独角戏啊,可是有她就够了,还需要什么呢?爱情,不负执着,不负等待。

15分钟前
  • 东方既白
  • 推荐

后来的张艺谋再也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电影了

18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处女作的章子怡真是撑起了全片,那几步跑也真够张艺谋的又土又做作还那么美丽,叙事简化拼凑的民俗美景也就是国师能讲出这么中国式的爱情故事。喜欢她的样貌饭菜,欣赏他的声音学识,在隐去的时代背景下,这也不失为当时厮守一生的念想。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19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章子怡和张艺谋的事业轨迹很像,越来越红,但是越来越不能给人以当初的感动。

23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章子怡一身红袄端着蒸饺奔跑在山坡,相似的还有佘诗曼一身布衣怀揣着信奔跑在《火舞黄沙》中的大漠。她们都是聪明的女演员,扮演起憨傻劲儿也挺美。

26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为这些向着爱一路奔跑的单纯姑娘们致敬!

27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章子怡那清澈的眼眸一去不复返了,这可能是她演得最好的电影,以后也很难见这样的张艺谋了。可能还是那段奔跑那段配乐感染了不少人,故事平常简单,但是张导却抓住了那种朴素的乡村味,比如载入各大经典镜头的,章子怡那村姑漫步。7.8

3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我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人喜欢,平得不知道从何说起。姑娘当年的笑容确实又年轻又明亮,但是我看不出爱来自哪里。配乐不错。

34分钟前
  • Mmm
  • 较差

一身红衣在山间奔跑的章子怡,是最动人的中国爱情。如今国师是再难拍出这样朴实无华的电影了~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共和国版本的《桃花源记》。戳非常小的一个孔,不敢看动荡纷乱的时代,只看影影绰绰似乎曼妙的幻影。风雪那么大,还是愿意等。

4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喜欢锔碗这个老手艺活儿

43分钟前
  • jamiejamie
  • 还行

小美女初次亮相已艳压群芳.

46分钟前
  • kingfish
  • 力荐

逼人的青春。逼人的清纯。

47分钟前
  • 鸳鸯
  • 推荐

《平凡的世界》里说:大多数人都以为农村人没见过世面,不懂爱情;实则相反,就因为她们思想单纯,没其他复杂心思,一旦拥有爱情,更会投入所有,爱的更加深沉、热烈......”

49分钟前
  • 大仙大仙你别吹
  • 力荐

能把如此平淡简单的故事讲得那么动人已属不易,张艺谋用他的摄影功底将乡间风景拍的唯美迷人,配乐更是动听。片中的章子怡让我有看不够的感觉,大病醒来后的那一滴泪触动了我。多处旁白显得多余,大可用更细腻的影像代替。故事太过简单显得有些撑不起情感。

50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时代背景放置于后景失焦位置,重返朴素温情感伤的中国式古典主义,相比于之前系列现实主义作品,无疑是退步妥协;不过双线并行的两个时空,在影像基调区别度上完成得很棒,摄影美得近乎理想童话(架空式现实);关于父母相爱的时光总是那么动人(真是煽情),女性再次以望夫石的姿态守望。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章子怡好漂亮>.<

55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