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

HD

主演:斯蒂芬·多尔夫,凯乐·利,JR·波恩,汤姆·贝伦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刹车 剧照 NO.1刹车 剧照 NO.2刹车 剧照 NO.3刹车 剧照 NO.4刹车 剧照 NO.5刹车 剧照 NO.6刹车 剧照 NO.13刹车 剧照 NO.14刹车 剧照 NO.15刹车 剧照 NO.16刹车 剧照 NO.17刹车 剧照 NO.18刹车 剧照 NO.19刹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刹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特工人员杰里米·瑞恩斯(斯蒂芬·道尔夫 Stephen Dorff 饰)从昏睡中醒来,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密闭、黑暗的空间里。他能听到马达的轰鸣以及来自周遭的震动,似乎自己正被关在一辆车的后背箱内。他怀疑因为欠下赌资而遭到报复,可是种种迹象表明这次绑架又跟赌博无关。后备箱内有LED计时器一次次倒计时,旁边还配备了无线电。通过无线电,他知道另一个自称白宫外事部官员的家伙也受到同样的待遇,绑架者的目的似乎想从杰里米口中套出一份重大的秘密。对方了然他的一切,连杰里米的女友也尽在掌控之中。杰里米三缄其口,想尽一切办法从后备箱内逃出,绑架背后的真相正慢慢揭晓…国家安全妮娜的一切风追司马铁面战警1993西瓜头非常父子茜茜公主3德语爱在柏林狂飙吟低歌湖故乡面·参花情七个以下魔鬼悍将国语最爱魔鬼深夜秀触不可及(美版)宝可梦遥远的蓝天陀螺女孩哈瓦2022大刺客1967刺客俱乐部家有儿女2哪吒苹果2020武林风云指控2003把爸爸借给你忘却的幸子宛若索鸟将你吞噬之际深宵闪避球 普通话风筝北方灵魂乐传染病湿婆的超级英雄2蜡笔小新外传3 带家之狼虚构推理相思树绝地英雄亨利·格林凡多和莉丝特高课在行动宵禁2020台版

 长篇影评

 1 ) 我们亦是戏中人

#20210223杭州点映

一部充满了先锋戏剧味道的电影,陈建斌又会拍又会演,因为本身没有预期,又比《一个勺子》好了太多,就觉得这部片子真是出乎意料的好。全片都是对称和投射,电影+戏剧的形式简直完美的将戏剧的文本隐喻投射到了现实形体之上,以“电影中排练的戏剧”对应“电影中的现实”,和“电影中充满戏剧感的现实”对应“电影观众也就是我们所处的真实现实”做双重投射:

比如大鹏拽了大段汉德克《骂观众》的文本与“话剧上演时从观众席穿梭而上的演员用探照灯不停的晃射观众的眼睛以期达到冒犯观众的效果”相对应,同时镜头里晃过的探照灯也会晃过我们的眼睛,电影里两次一闪而过的白屏也是对我们的冒犯。因为我们也是观众呀,我们既看了电影,还看了电影里的戏剧,是双重观众的身份,那大鹏的“冒犯观众”,绝对也要冒犯我们。

又比如电影里的贾梅怡和胡昆汀对应戏剧里的苦命鸳鸯“赵凤霞和李建设”,胡昆汀说生活中是真的赵凤霞A,贾梅怡是戏剧里扮演的赵凤霞B,那投射到现实中,现实中的导演昆汀就是真的昆汀A,电影里大鹏扮演的胡昆汀就是昆汀B,双重投射下混淆了这三重现实里的两个角色,从而使得大鹏和春夏不同于全戏里其他的所有角色而是充满了戏剧感,在充满drama感的同时却又不显的做作,两个人对戏拽了很多经典戏剧的词,《玩偶之家》说背就背,《麦克白》说显摆就显摆要放到我们现实中那可太讨厌太装逼了,可是放到戏里面那就是两个疯子的高光时刻。

类似这样的戏剧投射,在这部片子里简直不要太多。

还有电影里无处不在的对称,陈建斌一开始眼睛被打了一个包,后面周迅就对称的也要被打一个包,春夏和大鹏对戏时的无限循环的镜子,陈建斌周迅窦靖童一家人吃饭的背景同样是一面镜子,这是三重套娃,镜子反射的场景1,电影里的现实场景2,镜头里的电影现实2和镜子现实1构成的场景3,陈建斌对着电视机疯言疯语也是三重套娃,电视机里的灵魂强奸者陈建斌1,对着电视机大喊自己是灵魂强奸者的陈建斌2,以及他人手机镜头拍摄下这个场面的陈建斌3。

也许在这部电影里镜子就是“镜头”的对称映射,也是混淆现实、电影和戏剧的一重意象,你在看镜中之人,镜中之人也在看你,我们在看戏中之人,戏中之人也在看我们,这样解释下来,整个电影通篇都在用“镜子的反射”来做投射,这不是前文讲述的文本投射,而是将三重世界用镜子这样一个意象串联起来拉入一个世界中,以达到把所有的戏剧感都混淆到现实中让每一个观众都完整沉浸的结果——是的,我们都沉浸进去了,戏剧,电影,现实,全他妈是一回事。

像这样的混淆同样还有章回体的字白,前面的几回标题,是在故事发生前,观众看到这个标题也大约知道了后面要演什么,能够更快的进入戏里去,可是在后面这个章回体字白悄悄地就放到这段故事发生之后形成了前后的对称,如果还带着“提示”地预期去看会产生很大的错位感,这个观感就还挺奇妙的。

那最后再讲讲从电影开头缠绕到结束的红布,红布在戏里就是拖拉机,是代表拖拉机的重要意象,没有拖拉机的时候戏剧演员们就用红布来演拖拉机,有拖拉机的时候红布就消失了。结尾陈建斌手扯红布站在拖拉机前将这个电影做了完整的收束,仿佛就在表达一个概念,红布就是拖拉机,拖拉机就是红布,虚拟的真的,真的也是虚拟的,戏剧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戏剧,戏中人是我们,我们亦是戏中人。

 2 ) “豆花”淡了还是咸了,这是个问题!

还在19年的时候,就听说了陈建斌的第二部电影长片要上映了,只是没想到这一等竟等了三年,百转千回,《第十一回》可算要好戏登场了。

很多人都将戏剧和电影摆在生活中很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把闲暇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它们。而《第十一回》就是一个将戏剧和电影紧紧融合的作品,影片的主要场景分为舞台和现实生活,其中还穿插着大量视觉影像的运用,颇有些先锋艺术的色彩。

电影的主人公马福礼,既是一个在早餐店铺卖豆花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极其拧巴且没那么有主见的人;因为自己30年前犯下的罪过,而背上了杀人犯的名声。本以为出狱后的生活能够回归正常,与妻子女儿尽享天伦,却发现自己的事迹被市话剧团拿来改编成了话剧,他平淡的生活被搅乱,无奈中自己又再次深陷舆论漩涡之中。马福礼行走在生活的困境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只为了向世人解释自己的清白,颇有些像《我不是潘金莲》中的男版李雪莲。

导演在电影中巧妙地借用马福礼的职业身份,用他所卖的豆花作为影片故事中的关键性道具,并借用他在伸冤过程中所遇的两位NPC式人物、看似机缘巧合般吐露出的有关豆花的评价台词:“你这豆花淡了”&“你这豆花咸了”,来向观众传递出导演的态度——“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这句话就像是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待任何事物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看法。导演将马福礼所深陷的困境摆在了观众面前,豆花的咸淡与否,我们不亲自品尝可能并不能得到一个确切答案,但在马福礼与生活挣扎的经历中,我们对杀人案事件真相的本身以及平淡生活的本质探讨上,其实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影片中这场一直被叫停的戏剧排练中,有一块红色的长方布,演员们时而隐藏在其中,时而挣脱开红布束缚,冲着观众席呐喊宣泄;这红布就像一块可以遮掩任何事物的安全所,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愫和情欲隐秘其中,甚至也将真相遮蔽,那被刻在拖拉机车底的真相,有谁会真的在意呢?生活仍要继续,你我皆是戏中人而已。

马福礼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仍旧没能搞明白自己所做的那一碗碗豆花,究竟是咸了还是淡了;他只是不断地被人告知,“你要有信念感”、“你要相信人物,相信自己”;他把信念感这三个字看得越来越重,牢记心间后还言传身教,把这套教义传达给了老婆和孩子,他已经不再渴望事件能有个很好的解决,他开始选择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剩下的一切交给外人去评价吧。

在首映会影片放映结束后,聚光灯一盏盏打开,观众从影像中回到现实,主创见面会上,周迅还是那样的酷飒依旧,一颦一簇尽显她的独特气场;站她一旁的导演陈建斌,身穿一身黑并带着一副墨镜,看上去十分朋克。他在回答影迷问题时说,影片在结尾出现字幕“第十一回”时就全部结束了,后面所出现的所有画面都属于彩蛋范畴,是他当时觉得拍的特别好看却没有剪进正片的影像片段,与正片故事没有多大关联,属于他的小私心,还希望观众不要过度解读;说完这话时,不禁引来全场观众哈哈大笑;在如今这个国产电影市场下,还能在影院中看到一部如此富有导演态度和先锋色彩的电影,真是非常难得。

豆花是淡了还是咸了,这是个问题吗?踏踏实实过好眼前的生活,让自己有所期,有所盼比什么都重要,因为生活中的闹剧终将有落幕的那一天,但新生活的开幕还等着我们去揭开,人总归还是要回归现实的啊!我在观影结束之后,迫不及待的回到家中,立刻点了份豆花外卖,没啥别的原因,就是馋了。

 3 ) 用话剧的方法表现电影,哎,这也不是第一回了

才发现窦靖童有颗类似于毛爷爷的肉痣,大鹏导演的扮相就许知远的外型加上孟京辉的调性,演小剧场话剧必须都穿帆布鞋吗?2017年就实行了二胎政策吗?为啥窦靖童的那个王八蛋的“他”要按上山东银身份(对你一个西北人的拷问),总算又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了“王学好”,第三次再大银幕上听到了邓丽君的原唱(尽管还是甜蜜蜜)。陈建斌、迅哥、童童一看就是在演底层人群但他们不是,住的小区楼道也太干净了,墙上一个小广告也没有,牛犇老师身体健康!总觉得看着那那都不对,后来才发现是导演让他们在电影上演话剧,然后把所有的不可能用荒诞一词掩盖,总是需要安排个一根筋的主人公才能推进情节在当今内卷的时代看着是那么不合时宜。看的出来陈建斌老师喜欢《大佛》,要说拿这荒诞和《鬼子来了》是欺负他,但和大佛比我也只能说:差-的-太-远-了。明显陈建斌老师是个已经被时代落下的人,如果说陈佩斯的《顶牛》被时代落下十几年,那《第十一回》就是落下了几年,大师创造时代,匠人守住时代,而建斌老师的理解和表达只能是落下的,因为平凡。在这里我开始原谅国师的《一秒钟》七十岁的高龄竟然没像建斌老师落这么远。小宋佳演的算正常点,但导演让她去演一个抓小三的原配也是透着恶趣味吧(这话得问张黎老师),和糟改的那些人名一样粗鄙。全片就第十回周迅摸了窦靖童的假肚子后和在摩的上的两场戏算是看到了电影的拍法和电影的演法。而且定格在第十回的结尾结束刚刚好,真的没必要去弩第十一回,然后又在出完职员表后再加彩蛋。

 4 ) 当周迅开始演中年妇女

印象中这是周迅第一次演中年妇女。

没什么值得开心的、每天为一地鸡毛操碎了心的、美貌已被岁月侵蚀的、无所谓身材肥瘦衣服反正就是那样廉价的、眼看人生就要走到头的中年妇女。

她让我想起多年前赵薇在《亲爱的》里的大胆转型,鼻涕眼泪糊满脸,用安徽土话倾倒自己崩溃的情绪,赵薇演的是一个彻底潦倒陷入绝境的母亲。而周迅选择了一个看似没那么绝望实则也没什么希望的母亲来演,难度并不比赵薇低甚至更甚。

周迅的转型更难。因为在大众心中她是一个精灵少女,就算谈起恋爱过起日子也应该超凡脱俗,爱起来不管不顾,分手了潇洒过活。她怎会是一个陷入一地鸡毛的女人?

因此《第十一回》给我带来的惊喜,比导演陈建斌强烈表达自己创作欲还有趣的,是周迅如何诠释一个真实生活中的女人。她是一个凭直觉和经验演戏的演员,没有这样生活的经验,她要如何去演?

电影里有三处细节非常打动我。

第一处是开场时,周迅演的金财玲炸油条。

镜头只简单掠过她的脸。但是你可以很快感受到那种颓丧,没有期待的日复一日的颓丧,就写在她的脸上。通过哪个细节?皱眉。

周迅的眉头紧皱着,像一个习惯已久的表情。炸油条时油条明明不需要她操心,她的眉头却紧皱,说明她满腹心事。

如果不仔细看的话,故事中没有人会在意这个细节。她的女儿拿油条,她的丈夫端盘子。每个人都默默做着自己的事,但也没有一个人眉头舒展。金财玲尤其代表了他们一家的生活状态。看似平静如水,实则忧愁不已。

很快故事的大幕拉开,这一家人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坐过牢被认定为杀人犯的中年父亲,一个离过婚的中年母亲,还有一个青春期未婚先孕的女儿。炸油条卖豆花是他们一家的营生,每天在这样琐碎的重复里生活。

即将来临的两件大事就像暴风骤雨一样要把这个弱小的家庭掀翻。马福礼(陈建斌),曾经坐过十五年牢的“杀人犯”,根据他案件改编的话剧就要上演。金多多(窦靖童),叛逆期少女未婚先孕,也将要背负沉重的社会舆论压力。

本就没什么社会地位可言的一家人,面临的两件大事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大打击。在这种压力之下,金财玲作为“一家之主”,既没有向丈夫倾诉,也没有和女儿交流,她要么粗暴地丢筷子,要么独自思考如何应对。

炸油条这个皱眉的细节,代表了金财玲习惯承担家庭压力的日常。

从皱眉细节展开,接下来有关金财玲角色的服化道、动作设计,都对应上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大多数中年母亲的印象。染俗气的金色小卷发,穿着廉价又艳丽的大布衫,即使年轻时有过美貌和身材也被藏在贫穷的装扮之下,最可怕的是她们还有超强的控制欲,家中大小事无巨细都要紧紧攥在手里,装满了责任也装满了不开心。

这种俗气又市侩的倔强,在周迅身上几乎从未看到过。我想起她在《李米的猜想》里的表演,已算少有的现实题材。但李米的倔强是为爱执着,再平凡还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超凡脱俗,让人动容。然而金财玲这个角色不讨喜,她的倔强沾满油盐酱醋又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正如“距离产生美”的反面,距离特别近了以后一点也不美。

可正因为前面不可爱的倔强铺陈足够,后面才有金财玲打动我的第二个细节

那是在阻拦话剧上演没有希望后,马福礼深夜偷偷起床,把一张死亡证明塞到女儿窗前。他告诉她不用担心自己的杀人犯身份,这张死亡证明准备好了,不会再给她的小孩拖后腿。马福礼又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假装枕边的老婆不知道。

金财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没有揭穿,她继续假装睡着,翻了个身抱住老马。

这个无言的拥抱,胜似千言万语。可见周迅生活中是细心观察的人,知道中年人表达爱的方式和青年多么不同。不但不会说出口,还要小心翼翼装作没有表达。

然而藏在这个动作背后的就是深深的感激与怜惜。金多多明明不是马福礼的亲生女儿,马福礼却视如己出为她操劳。自己承担了一份杀人犯的罪名,还要担心继女受到牵连一辈子抬不起头。他想出注销自己身份这样绝望的办法,既是无奈之举,又包含了深到难以言说的爱护。

作为女儿的亲生母亲,金财玲能做什么?说一生一世报答你,还是老马我爱你?市侩又强势的金财玲绝对说不出口。可是一个假装翻身的拥抱胜过千言,马福礼仅有的尊严也小心翼翼地被她保护着。

平凡的中年夫妻的日常,就是在捉襟见肘中患难与共,大难临头不会各自飞是一种默契,却也不会明着说我与你不离不弃。即使这样亲密的两个人,各自也有难言之隐。既要保护好对方的体面,也要保护好自己的体面,爱是说不出口的,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肢体语言胜过一切。

当你再想到金财玲在话剧院门口歇斯底里躺平在马路上时,便更能体会到这个无言的拥抱对她而言多么难。她不会轻易放下自己的尊严,可是她也有说爱的方式。这一瞬间的柔软,让所有不可爱的倔强都可爱起来。

第三个细节是在最后,一家三口吃饭时,金财玲看到金多多大着肚子出来坐下。她不知道女儿有没有去堕胎,肚子里是枕头还是真的胎儿。但她也没有放下脸明着问,只是假装筷子掉在地上了去捡。

钻到桌子底下的金财玲去摸了摸女儿的肚子,又坐回自己座位上。她用手擦了又擦掉在地上被拾起的筷子,然后继续用这双筷子去夹菜。

我非常喜欢这个擦筷子的细节。它再次提醒了我,金财玲是一个明明生活在不体面中却要维护体面的人。筷子掉在地上,我们现在的人会习惯换双筷子或拿去冲洗了再吃,金财玲却在精打细算中生活已久,不知不觉用手擦一擦就继续夹菜,也不会觉得有何不妥。

在她擦筷子无言的瞬间里,一家人还是平静地想着各自的心事,你不问我,我不问你。然而金多多出来坐下吃饭已经代表一场战争无言的和解。马福礼和金财玲也不会说我们感激你的理解,又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把饭吃下去。

日本电影导演盐田明彦在他的《映画术》一书中曾经写道,演员要“加厚无意识”。加厚这个词特别有趣,代表日积月累观察的慢慢叠加,最后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或曰自然流露。

周迅三个打动我的细节都似“无意识”的加厚。这个擦筷子的细节最有意思,因为它代表这个年龄、这个经济状态的人的生活经历,无意识地透露在一个小小动作中。

金财玲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从偷偷摸女儿肚子到坐起身来吃饭,她用擦筷子做了一个场面上的过渡,给自己尴尬的行为下了台阶。

从另一方面人物性格的逻辑上来说,她强势的性格和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也只会允许她用手而不是用水、用纸巾甚至换双筷子,因此这件事看起来是干净的,实际上也没那么干净,这是她能做到最好的了。

我们把换筷子对应到装枕头充肚子等一系列动作设计上,金财玲既有小人物的聪明,又有聪明背后的可怜。她的生活处境让她只能做到这么多,螺蛳壳里做道场,壳真是促狭到不行。

到电影彩蛋时,一个荒谬的枕头大战,金财玲站在台上赢得枕头,她对不明真相的主持人报以尴尬一笑。那勉强扬起的嘴角,几乎是这部片子里金财玲唯一不那么紧张的时刻,但就连这不紧张的时刻,她也无法放松,因为后面还有沉重的生活等着她慢慢驮。

看周迅演的金财玲到最后是心疼的。想到一个花期少女,莫名就变成了今天这副鬼样子,要填满一个又一个坑,小小的身躯里必须装满炸弹。烈日炎炎下平躺在话剧院路边,只能是最后的绝招,为了家人的颜面可以不顾一切。倔强的中年妇女离漂亮可爱已经很远,只能用一身能量博取同情,让人唏嘘。

可是换来这点唏嘘又如何?马福礼一盆冷水泼下去,“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希望,我们不就是为她们活着?”金财玲一脸沉默。她刚刚要微笑的脸瞬间僵硬,仿佛一辈子就这样了,往前不用看,往后也很快要看到头。

《第十一回》看到最后,我的心里充满悲凉。尽管它是一个套着黑色喜剧外壳的故事,可故事的里子不是让人能获得欣慰的,恰恰相反,有种把事做尽、把能量榨干都改变不了局面的绝望。马福礼其实深谙这种绝望——毕竟十五年的牢坐下来,也没有什么希望可言——他能主动去阻止话剧上演,只为给家人留下最后的尊严。

如果说陈建斌的表演还有种学院气息——包括说台词的方式,都有说不清的腔调在里面——那么周迅演金财玲,就是我们日常可见的江南地区中年妇女发音短促、思维敏捷立马要解决大小事物的样子。我不禁想到她也许对这样的生活观察由来已久,只是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把日常生活中积累到的观察给表现出来。因此紧皱的眉头、假装翻身的拥抱、捡起筷子擦擦继续吃饭,都是我为之惊叹浓缩的细节。

期待周迅在《第十一回》之后更多关于中年角色的诠释。她的表演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啊是的,生活中(我和你和他)确实这样,我只是没有察觉。

 5 ) 生活如戏,戏假情真

电影原来叫做《如是你闻》,“你是这样听说的”,正式上映改名《第十一回》,于是就真的老老实实地讲了十一回。每一回的开头配以文字点出章回的名字——文字是明确、精炼的,似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可是当真的用表演把各回的故事展开的时候,似乎又看不真切了,人物间互相推搡着、纠缠着前进。

陈建斌又一次演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小人物,弓着背、拖着脚,连指认舞台上的戏剧原型正是自己的时候都是夹臂塌腰的。这样一个人,想讨一个说法的时候,他是不会大吵大闹的,就那么一回回的往剧院跑,央求着人家改一改,找看大门的苟也武套近乎,或者是眼睁睁看着比他有能耐的人推动着剧情变化——车轮下的男女从偷情变成了苦命鸳鸯,而话剧里的马福礼B在杀人犯的位子上坐的稳稳当当。其实他也不是真的想讨一个说法吧,律师说他这是为世人讨一个公道他便为世人讨公道,屁哥说应该放下他便想放下。“信念、信念、信念!”马福礼的信念是什么?作为杀人犯的15年已经过去了,对他来说翻案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了,甚至为了小马他可以变成一个法律意义上已经死亡的人,这样的人却是说着——日子不是已经越来越好了吗?

这样一个人,要配上金财铃那样一个火爆的脾气婆娘,这日子才有人指了方向,才有奔头。金财铃是操着菜刀在案板上用力切着油条、大口吃饭的人,甚至出去闹事躺在人家车前,金财铃是要躺在更靠近车轮位置的。金财铃真的是太有趣了——妥妥的暴君、家里的顶梁柱:不戴项链而在胸前挂着玉,让我有点想起了大街上撸胳膊挽袖子、盘着串子的大哥;老公和女儿被管的死死的,想用钱不敢开口的时候要想办法偷;老公被人打了不肯说,那好办,就打到肯说为止——打的时候还要挨打的老公将就着她找一个舒舒服服的高度跪好。可是这个暴君也有柔情的一面:女儿怀了孕她会挺身而出假装怀孕帮忙偷天换日;老公为了女儿和小马开了死亡证明不想让她知道,于是悄悄从偷听现场踮脚离开假装已经睡着,但还是没忍住翻身抱住了老公。但我最喜欢的一幕还是筷子掉到了地上她弯腰下去捡的时候,平时那么一个嚣张、和女儿剑拔弩张的一个人,小小的桌子下面反而成了她的庇护所,让她柔情泛起、忍不住去触摸女儿的肚子,然后装作若无其事地钻出来用手擦擦筷子接着吃。周迅的状态真的很神奇,可以那么明媚娇艳的一张脸,演起被生活苦苦打磨的主妇时也一点不违和,每一道皱纹都有戏。

另一个很喜欢的人物是小宋佳的甄曼玉。过来捉奸,她是昂首阔步的,站在苟也武门卫房的小窗前,“叔,谢了”,仿佛有一种武侠人物抱拳拱手的侠气。被打了哭着一张脸回来,你们以为老娘就会因为怕声张而认怂吗?不,老娘会带着一队人明目张胆地打回来。

《第十一回》中每个演员都很出彩,金多多坐旋转木马、苟也武踩着胡昆汀唱戏、贾梅怡的眉来眼去,虽然是群戏但是个个都有高光瞬间。台上演的是人们口中的人物B、故事B,镜头一转就是烟火气、闹哄哄的人物A、故事A。生活不就是这样么,就像即使到了电影的最后,马福礼和金财玲夫妻齐齐上证七嘴八舌地讲“小马”和“枕头”的关系,主持人还是一头雾水。人和人之间只能看到片面的某个章回,而生活还在继续——金多多打扮成了大人模样,架着电动三轮车载着一家子向新生活前进。

摩擦着、碰撞着、和解着,只要还活着,你看,这日子不就是越来越好了么?

 6 ) 杀人犯、导演、少女、情妇,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讲讲这两个男人吧,马福礼和胡昆汀,摘下面具后的恐惧和空虚。 不过讲这两个男人之前,要先讲一下另一个男人,李建设。 30年前,李建设是拖拉机手,和赵凤霞青梅竹马,可惜兰因絮果,命运弄人,赵凤霞嫁给了马福礼。 李建设思念成疾,在拖拉机下面的零件上,刻下了李建设、赵凤霞结婚证几个字,海誓山盟,并发誓终生不娶。 一次,马福礼、李建设、赵凤霞三个人一起外出,拖拉机坏了,李建设和赵凤霞去修拖拉机,两个看见拖拉机下面刻着的海誓山盟,于是激情翻涌,当场便脱了裤子偷情。 不料拖拉机溜滑,二人惨死,成了亡命鸳鸯。 马福礼下车一看二人脱了裤子,一时恼怒,就告诉警察,是他故意杀人的,以此保全面子。 李建设和赵凤霞如此相爱,只因为父母媒人,只因为社会风气和舆论,所以不敢在一起。他们是被束缚的人。 而在拖拉机下,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的爱情和激情冲破了种种束缚,他们在死前,做了自己一辈子最想做的事,死得其所。 我在知乎看到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说退出学生会的时候,学生会干部勒令要写一万字的退会申请,怎么办? 绝大多数回答都在说,写个屁,学生会就是个屁。 然而,学生会这样的社会属性,却也让一些大学生不敢违抗。 到底有多少人,是唯唯诺诺,畏畏缩缩,不敢活出自我的呢? 马福礼和胡昆汀,这两个人都是。 马福礼,30年前被戴了绿帽子,光天化日之下,在山路上,老婆和李建设就敢没穿裤子偷情。 为了保全面子,马福礼撒谎说人是他杀的,因此坐牢15年。 然而根据邻居大爷观察,马福礼一直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只因为所谓面子,就去坐牢15年,这是一只本末倒置的荒谬,荒诞中好像合乎情理,情理中又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30年后,这个案子要被翻拍成话剧。 拍成话剧,公演,马福礼杀人犯但名声就要传出去了。 因此,要不要翻案,要不要背上杀人犯的名声,又一次开始烦恼马福礼。 马福礼去请教律师和屁哥。 律师说要,为了做人的尊严,为了社会的真相。 屁哥说不要, 因为佛说的虚无,因果,放下; 因为基督说赎罪,忍耐,克己。 但是屁哥的毒鸡汤是为了保全自己哥哥李建设的名声。 后来这部话剧,落在导演,团长,屁哥(商人,私人相关),市领导(权力,私人相关)这些大人物手里,马福礼作为当事人没有参与讨论的资格。 马福礼作为当事人,被杀人犯、丈夫、继父等等身份牵制。 在尊严、真相、解脱、赎罪、责任里徘徊。 在翻案或者不翻案之间挣扎。 最后小贾说他冒犯了演员的自我和艺术。 于是这件事传在网上,他又成为众矢之的,要为网络和网民负责。 男人的脸面、父亲的责任、做人的尊严、社会的真相、大人物的角逐玩弄,而且还冒犯了艺术,得罪了网上千千万万的网民。 马福礼,福是个人的幸福,礼是社会的规则和束缚。 说来说去,唯独没有马福礼的自我,只有马福礼的社会属性。 没有马福礼a,只有马福礼b。 无奈之下,马福礼经过屁哥点通,明白了人首先是个自然人,其次才是社会人。 人死了就是一张纸,有了这张纸就没有了社会关系,就可以离开社会。离开了社会,就能对女儿负责。对女儿负责,就可以换来家庭的幸福。 这家庭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才是马福礼a的自我追求,才是人的实在。 导演胡昆汀,想要三件事。 要搞出好艺术,要做导演出名,还要跟女演员谈恋爱。 既要、又要、还要,三件事缺一不可,可惜三件事他一样都得不到,因为他是一个戴着面具的人。 人在面对真相和虚无的时候,会有一种失去了群体保护的孤独感和不安感,如果一个人缺失对自我探索的力量,缺少面对虚无的勇气,就无法填补摘下面具后的空虚和恐惧。 人们靠着把自我隐匿然后消失在自我之外而存在,所以,必须永远戴着一副假模假样的面具生活。 而戴着面具的人,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胡昆汀一出场,趴在地上导戏,特别专业,特别投入,好像是为了艺术痴狂的才子。张口闭口引经据典,随时准备为艺术献身。 可惜,这夸张的痴狂的艺术的导演,只是胡昆汀的一张皮。而且还是一张不怎么结实的皮儿。 拍戏的时候,导演才有权力喊停,然而这部戏一半的笑点,都来自于无论是谁,都有权力喊停。 马福礼说自己是当事人,喊停。 屁哥说你们不能侮辱我死去的哥哥,喊停。 屁哥给团长20万改戏,团长也开始喊停。 看门大爷苟也武说,导演和女演员搞破鞋,喊停。 市领导说这部戏侮辱了调查真相的师父,喊停。再改。 演员说导演不行,假模假样,水平不够,天天改戏,还想跟女演员睡觉,不拍了,喊停。 马福礼的老婆说剧组污蔑了马福礼的名声,喊停。 胡昆汀披着导演和艺术的皮,却是个人尽可欺的loser 导演这张面具,丢了。 要搞艺术,谁来了都能改戏,忍气吞声的改,戏却停拍了,演员跑了,没办法。 舔着脸去跟演员喝酒,罚酒,道歉,认错。 满嘴高雅的引经据典的台词,变成了哥俩好,么么哒,我就是个普通人,我以前都是装逼的,只要你们回来拍戏,我就是孙子。 到此,文人墨客的清高,文化,素养,艺术,这张面具也丢了。 导演的地位、艺术的清高丢了,爱情呢? 为了戏能拍下去,为了不被举报出轨搞破鞋,于是改口说自己不喜欢小贾。 爱情也丢了。 我只是想拍戏,我到底冒犯了谁? 我已经把灵魂给了你,为什么你还要夺走我的名字? 原本躲在导演、艺术、爱情后面的胡昆汀,在丢失了三张面具之后,彻底迷失了自我。 而且还被原配老婆叫人来打了一顿。 到最后,是勇敢的小贾找来了拖拉机,并找到当年的真相,找到了李建设和赵凤霞偷亲的理由,找到了他们隐藏的自我,真我,实我。 于是胡昆汀才得到了救赎,他放弃了导演的署名,抱着信念和小贾演了一场戏,在戏里,他即是他的本我胡昆汀,又是演员的第二本我李建设,最后他找到了艺术,也找到了爱情,放弃了车和房子,放弃了导演和事业,离婚和小贾私奔了。 这才是胡昆汀,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才是他的实在,他的追求。 世界是嘈杂的,一件事,一件历史,当事人说不出口,外人七嘴八舌,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偏见去发表意见,去更改事实。 就好像马福礼和老婆去买枕头,无论怎么和主持人解释,主持人也不明白,枕头就是小马。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时候我们有些真相,不足以外人道。真相不重要,自我才重要。别人怎么看怎么误会不重要,因为误会是必然的,自己幸福最重要。 这个社会有时候是残忍的,多多怀孕,打胎,被渣男抛弃,多多的所谓朋友还在欺负她,霸凌她,嘲笑她。社会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我们在社会中迷失自我,只有脱离了社会才找到真正的自己。 笛卡尔说,征服你自己,而不要征服世界。只有摘下面具的那个你,才是真的你。 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应该和自己和解,从压力中从虚伪的面具中走出来。 很多男人其实也是弱势群体,他们一辈子被责任、竞争、工作、面子、权力、金钱、身份、舆论所束缚,他们委曲求全,没有自己的快乐,没有自己的追求。 有多少男人,在回家之前躲在车里,楼道里,静静的发呆,抽一根烟,喝一杯酒? 因为只有这个片刻,男人不是学生,不是工人,不是丈夫,不是父亲,不是任何人,只是他自己。 然而片刻过后,生活如潮水般继续。 但是,生活在没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只有你选择了要过哪种生活,生活才开始被你填充。你需要的重新找到自己,并理解一件事,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你挣脱不开,那就是你自己。 佛祖帮不了你,基督帮不了你,做人的尊严和社会的真相,都无益于你,别人的看法和你伪装的面具,都是一种表演而已。 要获得幸福,只有靠你自己。 藏在面具后面的你,有没有能力面对自我,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以上,是对《第十一回》中,两个男人摘掉面具,找回自我,追求幸福的解读。 其实这部电影内容非常饱满,3个女主也很有趣!配角也很有趣!很多细节印象深刻、很多台词也非常值得回味!! 有空再把女主角、配角、细节和台词,挨个深入解读一番吧!

有空补充更新

 短评

笑到爆炸!没想到陈建斌这么会拍电影,春夏有了一种没见过的媚和狠,非常高级。

4分钟前
  • 甄子
  • 推荐

舞台剧风格太过明显,表达欲极其旺盛,掉书袋式的台词。这是很学院范儿的陈建斌作者电影,却并不是很考虑观众的观影体验。窦靖童在旋转木马上的镜头太像她妈了,灵气。

7分钟前
  • 挤酱斯基
  • 还行

现实和戏剧的虚虚实实,做得特别精致且玩味。主角之外的所有人都操着一嘴不讲人话的台词,这种设计在这部电影里荒谬得很和谐。看完之后,你觉得陈建斌只是在讲爱情吗?好像又不止,到底是什么呢?也没明白,但反正很爽。(窦靖童好几幕真的太王菲了,周迅也是贡献了她近几年最接地气、最质感的演技,春夏也重新让人信服她会演戏。陈建斌选角导戏真好!

11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警觉!朋友们 不要被豆瓣点评骗了 这不是一部正常的喜剧片 这是一部巨tm实验的文艺片 根本没打算好好讲故事也没打算让你看懂 抱着这个预期去看!!!

14分钟前
  • 夏天
  • 还行

找来郭达明做摄影指导,陈建斌在影像上的高诉求有了质的突破,大量的文本喻体投射在了有形的意向上,十分值得玩味。陈建斌对话剧的热爱,也让整部影片有了非常文学性的气息。尽管与《一个勺子》的体感完全不同,但精神内核上却一脉相承。这也使得那些文邹邹的词藻落地之时溅出了别样的火花。周迅在有限空间里拿出了近年来个人最异质化的表演,算是不小的突破。

19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我无法接受春夏和大鹏演吻戏。

20分钟前
  • 阿雨
  • 推荐

我终于知道迅的演技到底神在哪里了,所有人都在演的时候,她没有演,她就是。

24分钟前
  • 力荐

一部能让昆汀看嗨的电影,恋足癖必须要给陈建斌打钱。

2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从《一个勺子》到本片,陈建斌的创作野心非常明显,在拿手的舞台剧风格拓展上也更进一步,文本复杂度更上一层,影像控制也有较明晰的诉求;然而弱项短板亦一如之前作品一样呈现,表达欲过溢造成的冗余与高姿态,频繁掉书袋在讽噱之外的尴尬,符号设置的消化不良,多层镜面映照的贴合度,整体观感基本与前作持平。不过仍属独特的国产片,剧作花了心思,镜像人物在现实/舞台两个空间的游走(高度形式化),顺利串起旧案新事,类似罗生门式的事件考验测试着人性的荒唐与生活的荒诞。王学兵终于可以正面露脸,对应片中那不可说的“那什么”,果然还是现实高于戏剧啊。

3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挺有意思,又挺没意思,羡慕陈建斌,一把年纪还沉溺于表演系毕业大戏的氛围,摇头。

3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陈建斌一定是被姜文附身了,这又拍脚,又姓马的。

34分钟前
  • 3号厅检票小哥
  • 推荐

这片子告诉了两个道理,第一,看来我真的对戏剧不感冒,第二,永远远离文艺逼。

35分钟前
  • laststore
  • 还行

自我沉溺和泛滥无度的文本创作是电影创作中的毁灭性自恋,恰好是姜文的反面,毕竟电影终究不是戏剧。

3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7分,陈建斌果然是舞台剧经验厉害。影片在舞台剧部分非常厉害,力量,状态和台词都很好。不过,日常部分也会有些夸张和放大出了舞台感。或者,可以将之理解为黑色幽默吧。这种夸张处理,未必谁都喜欢。不过,想到今年电影整体状态,这部还是想鼓励下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看过不同时期的三个版本,陈建斌早年的舞台经验赋予了电影皮和话剧骨,戏谑地探讨了真假虚实的问题。戏外的纠葛带进入戏内,戏内的角色也影响着戏外,这就构成了戏剧上的反讽。事实上,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而不是那么在乎真相,因为人人都患有“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最后的舞台是历史的现场,马福礼倾听历史的回响,是他审视自我的法场。影片一直强调信念,舞台演出被各种人打断,信念就断了,现实中要有信念,生活才能继续。豆花咸了就是to be,没盐味就是not to be,这是个终极question.

4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陈老师说把这部影片的第一次献给了我们。很好!绝对不是灵魂强奸犯!

50分钟前
  • PureSucker
  • 推荐

陈建斌蛮有想象力的,就是有点乱了。大鹏竟然给我整出了许知远的感觉

54分钟前
  • 海鸥马步
  • 还行

“你不仅是个杀人犯,你还是个强奸犯,灵魂强奸犯!”

58分钟前
  • Circle
  • 推荐

红包红布红印章,红血红雨红机车。白豆花白幕布配白烈酒,白幕布白证明得白忙活。刹车要踩,倒车难停。假孩子就是真枕头,真亲情却需假死亡。我不是杀人犯,马福礼想翻案。律师屁哥两头难,老苟大闹话剧团。拜得了西帝东佛求心安,分不清豆花是咸还是淡。章回叙事长,剧情故事满。女儿设定太勉强,角色很多略凌乱。三星半。题外话:电影中的台词反复出现了“俩字”,观众看到演员的嘴型确实是“这俩字”,而听到的确实却是“那俩字”。看来在我们的电影里,你可以反复说“那俩字”或“其他俩字”,但就是不能说“这俩字”。而最讽刺的是,这一驴唇马嘴的现象也恰恰说明,这部电影的“灵魂”被“那个谁”给“这俩字”了。老马连被污蔑为做“灵魂俩字犯”的资格都没有,只配做“乌龟王八蛋”。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还行

山寨姜文复兴蜂巢,感觉在电影院看了一部蜂巢剧场的戏,据说四郎给孟京辉演了小半辈子话剧,总之灯光配乐无一不是那个味道,从呈现上来看果然戏剧灯光舞美做好了也很合适银幕。讲是生活和戏剧、戏剧和电影、导演与演员、创作与被创作的关系,甚至利用与剥削,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有思辨意味。按理说这样的表达会很喜欢,但只能喜欢到这个思辨性这儿了。好几次从电影中抽离出来想问到底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电影,看的到底是什么?这种电影是,作为创作者会欣赏其中部分表达和处理方式,作为观众无法感受到作者通过电影和大家进行情感交流,作者把电影变成酒桌,举着酒杯小嘴叭叭一个劲儿地说个不停。

1小时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