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9

已完结

主演:Tony Walker,Charles Furneaux,Nicholas Hitcho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七年9 剧照 NO.1人生七年9 剧照 NO.2人生七年9 剧照 NO.3人生七年9 剧照 NO.4人生七年9 剧照 NO.5人生七年9 剧照 NO.6人生七年9 剧照 NO.13人生七年9 剧照 NO.14人生七年9 剧照 NO.15人生七年9 剧照 NO.16人生七年9 剧照 NO.17人生七年9 剧照 NO.18人生七年9 剧照 NO.19人生七年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生七年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 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黑雾一仆二主魔卡少女樱剧场版:被封印的卡片捕风汉子罗斯威尔第四季王阳明哥斯拉之龙战四海琼斯先生狂欢命案第二季惜花芷前妻的车站孝心呀 各自营生深海长眠火之门(国语版)九一八事变后纪喘息:阴影入侵保镖夺宝计中计脖子上的安娜恐龙战队:战士永恒美妙天堂 第三季银翼杀手终结者:创世纪金牌服务生火山探险非常旅途小鱼儿与花无缺盲少爷的小女仆控制的极限豚鼠特攻队国语机智医生生活我的邻居山田君出卖她的肉体我11杀人狂2017大清药王十一罗汉1960做局我无法恋爱的理由启功玻璃假面

 长篇影评

 1 ) 人生七年9-63Up

Tony:“最吸引我的是自然,没有什么比生活在这里更惬意。如果你出身富贵,你会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工作、更轻松的生活,也更容易成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努力。”

Andrew:“想退休的一个原因:现在还相对年轻,可以好好利用时间,到了一个最好的时期去旅行等。或许5或10年后就不可能了。最坏的事是,听到人们刚退休就去世了。回首过去,我希望能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而不是过于关注工作。人们年轻时为职业打拼,把空闲时间花在办公室似乎非常重要,但相对于整个人生来说,或许去参加校园剧、运动会等会更好。希望我的孩子能过上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我为之付出了努力并过上了,他们也需努力。我认为阶级制度现在更多基于名望和财务上的成就,成就比所处的阶级更贴切。”

Sue:“出身决定了阶级,你永远不会是上层阶级,但你可以融入这些圈子。”

Bruce:“有点令人恼火的是,我的孩子现在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对未来的担心:和老龄相关的退化和障碍性病症。I was hoping that the students would go on and have successful lives and fulfilled lives, and realise their potential. What I didn't want them to do is thinking because of our background, this is what we're limited to do, than anything was possible.”

Jackie:“我年轻时目光较短浅,其实更应该接受大学教育。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能做任何事,如何你让孩子认识到这种可能性,这或许就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

Peter:“现在这一代孩子比我们这一代生活似乎艰难了一些,他们念了大学却只能到医院客服中心工作,也很难再成为有房一族。The only serious regret I would ever have is if I came to the end of my life and thought, ' I wish I'd tried that '.我希望创造出能够延续下去的东西。”

Lynn去世了

Simon:“越早了解自己是谁,就能越早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我几乎用了60年才明白我是谁。”

Paul:和Simon一直是好朋友,澳洲的葡萄庄园也很美啊

John:那些有优势的人,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去帮助别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my wife, my family and friends, my homes, and my animals.

Neil:父母的性格对他产生很大影响。他能更清晰的看到现象的本质,更是一个精神界的人。他结婚啦!在法国乡下买了房子!“我遗憾到了这个年纪我还没在我想成功的领域获得成功。成为作家是为了与社会上的其他人互动,而我的情况恰恰相反,这一切根本没发生过。我相信真爱,虽然很少出现。”

回首7岁,他们竟也都老了啊,岁月蹉跎啊。

 2 ) 童年,是每一个成年人的温柔乡,所有的答案都在那里

作者:陈碧村

当你7岁时,是否对“长大”这件事抱有幻想?

当你28岁时,是否在遭遇挫折之后,重温自己儿时的梦想?

当你49岁时,是否仍然不假思索地接受人生路上的任何挑战?

当你63岁时,是否时常回想起年少的自己,是否感觉自己仍然蜷缩在7岁的梦里?

6月初,ITV发行了《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第九部《63UP》。曾经7岁的小鬼头已经成为63岁的老者,镜头不断闪回到他们7岁、14岁时的样子,童言无忌和白发苍苍形成了对照,人生的首尾碰撞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断失去又不断拥有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自己达成和解的过程。

1964年,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发起了《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的拍摄项目,导演Paul Almond和Michael Apted选取了十四个生活在英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7岁孩子,以采访的形式记录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诸多问题的看法。此后Michael每隔七年回访十四个孩子一次,记录他们七年后的状态和变化。虽然纪录片制作者的初衷是展现社会的阶层划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Apted的提问也总是刻意把受访者的回答引向阶层、等级、出身的问题,但是拍到《63UP》,之前预设的问题都已被每个人的挣扎和努力稀释掉了,不同出身导向不同人生的横向对比,在每一个从7岁到63岁人生的纵向视角面前黯然失色。纵使贫穷和富有可以作为考量成功与否、幸福与否的重要坐标,但是当他们的人生在观众面前展开,当他们充满底气地说出他们的快乐和苦恼时,结果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一路走来的没有一个是失败者。

小骑师Tony

Tony,7岁

Tony,21岁

Tony,28岁

63岁的Tony和妻子

这个想当赛马骑师的小男孩,成长在伦敦东区贫民区,14岁在马场当学徒,15岁辍学以后一共参加过三场赛马比赛,在《21UP》中他毫不讳言自己的天分有限,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只能放弃了骑马。

这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现实又把梦想磨平的故事。Tony后来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与妻子养育了三个儿女,虽然经历了一些感情上的摩擦和投资失败的波折,但是在《63UP》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被儿孙满堂的幸福包围着。Tony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自己当年当骑师的经历,那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穿上丝绸比赛服与传奇骑师同场竞技的感受。虽然逐梦失败了,但是这个经历为Tony注入的养分是我们无法估量的。Tony在镜头面前总是目光坚定、面带微笑的,“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是他的口头禅。28岁时Tony着迷于当群众演员,为此还参加了表演课程,63岁的Tony已经参演了几部电影,在满足了自己的爱好之余还补贴了家用。

人生就是追求与放弃相互交织、角力的过程。大胆追梦并且坦然接受出击之后的任何结果,Tony在自己21岁时就很好的处理了这一重大的人生课题。无论实现与否,梦想的余温永存。在挫折面前,Tony不会仰天叹息。面对爱与被爱,他加倍的用力和珍惜,热情又不失清醒的人生态度正是儿时梦想为他留下的财富。

小天使Bruce

Bruce,7岁

Bruce从小生活在寄宿学校,寄宿学校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班长可以随意惩罚不守规矩的同学,幼小的Bruce并没有受到这种严酷环境的负面影响,仍然保持这一颗天使般善良的童心。在谈到关于未来的理想时,他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说出一个具体的职业,而是说自己要去非洲,去教没有文化的人。观众可能只是把这句话当作小孩子善良天性的一种表现,并不会把它当真。

大家也许会关注Tony是否真的成为一名骑师,但很少有人会关注Bruce是否真的去非洲帮助穷人。Bruce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离异了,他父亲是一名驻守非洲的军人,Bruce是在寄宿学校长大的。从成长环境看,Bruce是极度缺爱的,按照对原生家庭的理解,他应该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情感障碍。然而,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反过来证明了他内心强大的善意。Bruce很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三弟阿廖沙,在他们心中,善良成为了一种受到神秘感召的执念。

Bruce,21岁

Bruce后来考入了牛津大学数学系。入学前,他申请休学九个月,去一家残疾学校执教。他的政治立场与牛津大学的精英语境格格不入,尽管被同学视为白痴和怪胎,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立场。毕业后,他选择去伦敦东区的一所公办学校教数学,他的学生大部分是穷人和移民的后代。

Bruce,28岁

Bruce,35岁

35岁时,Bruce去到孟加拉国的一所小镇支教。回到伦敦后,他坚持在东区的公办学校和女子综合学校教书。直到49岁,Bruce 做了被老朋友视为背叛的事情——去圣奥尔本斯私立学校任教。Bruce在42岁时与在女子综合学校的同事结婚,成为了两个男孩的父亲,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坦然面对老友对他的奚落,“就像加入了托利党和高尔夫球俱乐部”一样,并且对这种说法不置可否。他内心深处可能也不能完全认可自己的选择。但是,面对生活,成年人总是需要妥协一部分自己的理想,梦想和现实的冲突再次上演。

Bruce,63岁

但是,谁也无权指责Bruce,毕竟爱心和奉献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信条,他坚持默默践行自己的信念,就连爱人也是通过这条信念的纽带连结在一起的。Bruce没有像其他与他持有相同理念的人那样的激进和易怒,他总是温文尔雅、不紧不慢地述说着,小Bruce那副安静恬淡的神情仍然在63岁的Bruce脸上若隐若现,彷佛有某种精神力量在为这种神情保鲜,回过头来,再看看他七岁时说过的话,童言好像成为了预言,孩子的任何一点善意都应该被认真对待。

小精灵Neil

这个古灵精怪的男孩名叫Neil,他活泼爱笑、乐于表达,他讲述着男孩子们的“剑”游戏和自己在乡下被潮湿空气包围的感受。听到“有色人种”这个词,他首先想到的是长着紫色脸、红色眼睛、黄色脚丫的魔鬼。他有着孩子特有的丰富想象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难想到以后的经历会发生在这样一个开朗、快乐的男孩身上。

Neil,21岁

Neil高中毕业之后申请牛津大学失败了,他的人生因此发生了转折。在阿伯丁大学就读了一个学期之后他选择退学,只身前往伦敦,去建筑工地当工人。之后,他辗转多地,依靠政府救济金过着流浪者的生活。

Neil,28岁

Neil,63岁

Neil的状态一度非常不好,Apted在28岁和35 岁的采访中十分担心他的精神状况。Neil面对这个问题时总是闪烁其词,他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患有精神疾病,他只是被那一次失败的经历击垮了,并且始终不敢面对失败之后的自己。

Neil对自己总是有着过高的预期,14岁刚刚进入综合学校时他就过分看重同学之间的竞争,21岁的他在伦敦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仍然不忘记自己要做一个位居重要位置的大人物。但是,对于“何为重要位置”,他并没有具体的想法,只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从政。一方面,Neil高估了出类拔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的目标太抽象,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发力点使自己走向成功。在这两种困扰的夹击下,他成了一个无法坦然接受自己的玻璃人,任何挫折都可以轻易把他打倒。

后来,在Bruce的帮助下,Neil成为了伦敦周边一个小镇的自由民主党议员。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是对于Neil来说他终于有所行动,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从《42UP》开始,Neil的状态越来越好,他参加了社区议会的竞选,甚至还被邀请去澳大利亚发表演说。融入社会以后他看起来自信了不少,当再一次被问及精神疾病的问题时,他这样回答道:

○ 此时的Neil已经慢慢地与自己和解了,他可以接受自己的小成功,更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尽如人意。Tony在21岁时就看开的问题,Neil多花了30年的时间去领悟,这种晚熟与执拗,同样也是他的命运,需要他去接受、去打磨。

看看Neil七岁时的样子,再看看Neil一路的经历,不免让人唏嘘,就连Neil回看七岁时的自己都感到震惊,很难想象只是因为没有被牛津大学录取这一件事就使这个快乐的男孩走上了相反的路。比起漫长的人生,那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耗费了Neil三十年的时间去释怀。

Neil没有Tony豁达的人生哲学,也没有Bruce坚定淡泊的内心,他有的只是那个小Neil,虽然看上去面目全非,但是那个滔滔不绝、活泼爱动的男孩始终生长在他的身体里,他的成长应该是剥掉他和外界施加给自己的层层咒语、重新找回年少自己的过程。是的,Neil在人生之路上应该找回的正是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

这部纪录片是人生最好的隐喻,它像一卷可以不断快进和后退的录像带,时而透支未来,时而侵吞记忆,当我们被夹在记忆和未来之间喘不过气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倒带至最开始的自己。童年,是每一个成年人的温柔乡,所有的答案都在那里。

「21up」成员们在1987年的聚会

版式设计:山伯语🐟

 3 ) 《人生七年》之《63Up》,更像是一场暮年的和解

《人生七年》拍到《63Up》,画面越来越精致,但冲突和矛盾却越来越淡化。而又莽撞到成熟,再到淡然,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人生的真实呢?

文 | 纪实观察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来这是一句世界通用语。1964年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7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小孩子。期待从他们的眼里看到2000年的英国会发生什么变化。此后每隔7年制作一期,今年已经更新到了《63Up》 。导演艾普特·艾普特也从当年的22岁,坚持到了78岁。

先来认识下这14个孩子吧。

来自伦敦东部贫民区的托尼

来自利物浦中产阶级的尼尔

高富帅三人组,从左往右:约翰、安德鲁、查尔斯

工人阶级姐妹花,从左往右:Jackie、琳、Sue

农二代:Nick

富家千金:苏西

天使男孩布鲁斯

彼得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从7岁开始,14岁、21岁……直到63岁,片中的主人公经历了青春期,创业期,婚姻期,进入到老年期。而这部反映时代人生的纪录片,也成了一座经典丰碑。

被时代选中的纪录片

最初的《人生七年》只是激进、左翼的格拉纳达电视台《世界在行动》(World in Action)栏目的一个专题报道。

该节目创办于1963年1月,由擅长调查性报道题材的澳大利亚人蒂姆·哈维(Tim Hewat)担任总编。他想做一档反映英国阶级分化的新闻片,追踪他们未来的发展。马克尔·艾普登当时只是一名实习记者。

他对此十分触动,他觉得英国的阶级制度很不公正,许多同龄人和他资质不相上下,却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艾普特和另一位调查记者分别负责在三周内从英国南部和北部挑选14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孩童。

所以在第一期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尖锐的问题。在私人学校的孩子每天都读《泰晤士报》,当他们高谈论阔“上大学”的时候,生活在保育院的孩子甚至还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意思。

而且片中一段经典的交叉蒙太奇,把孩子们所处阶级不同,起点不同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边是富家女苏西伴着钢琴曲在练古典芭蕾,姿势克制标准;一边是伦敦东区的贫民窟学校里孩子们疯闹打笑的声音,孩子们互相追逐,没有约束。动静的交叉,让人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他们的差别,也自然地把这14个孩子放到了一起做对比。

第一期节目全片都充斥着对立与政治观点,对党派观点、男女地位、家庭关系和未来发展等都提出了尖锐的意见。

但在《14Up》中,我们看到,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表现出更多对个人的关注,也更想表达自己,每一个人都像刺猬一样,把自己武装了起来。

在《21Up》到《49Up》出现了很多人生的转折,农二代变成科学家,而且每个人都经历了婚姻家庭的考验,也经历了父母的离世带来的代际更替。

与之对应的英国也在这几十年间经历着很多变化。戴安娜王妃的辉煌与去世、英国的入欧与脱欧等,都在这些主人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作为时代中的人,自然带着时代的标记。

直到今年的《63Up》,全片已经看不出任何的观点冲突。

这次更像是一个暮年的回顾,第一个问题就是参加这部纪录片的录制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收获。纪录片的时代探索已经完全淡化,变成了简单的人物口述记录。唯一关于英国脱欧的观点讨论,几位主人公也自然的以一个老者的口吻一说而过了。

不过这或许才是真实的人生,人的一生走到这个年岁,曾经的懵懂、叛逆、桀骜、迷茫、心酸、幸福都已经慢慢地沉淀在了皱纹里。

有影评人提出,不要以上帝视角来看这部片子,太容易下定义。我反思,如果我跟他们同时代,看到他们在各个阶段的样子,是会有同感还是会觉得无趣呢?

正如片中杰基所说:我们七年的经历用十几分钟表现,本身也是不全面的。

一人一片,艾普特56年的坚守

每部片子都是导演的孩子,身上流着导演的心血,反映着导演的人生。

在没看资料之前,我想着这部人生真实纪录片的导演应该是接力式的吧。后来才发现这56年,一直是艾普特·艾普特。想到一为78岁的老人与63的老人坐在一起,从青丝到白发,就特别有画面感。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外导演不因年龄限制而限制自己的创作的精神。

反看国内,有的导演是年少成名,有的是中年得志,78岁的时候大家又会在从事什么呢?

我想做到今天,《人生七年》是艾普特,也只能是艾普特才能创作出来的。

这些人从一开始的被挑选,到自愿参加,到自愿退出。直到今天还愿意表达,与艾普特多年的沟通交流是分不开的。即便如此我们在后来的几部片子依然看不到了许多人的面孔。这本身就是一件将普通的自己曝光在人前的事,把自己放在舆论浪尖,本身就需要个好导演来共同支撑这份勇气。

《人生七年》每小时的播出片段背后有不少于30小时的素材。

此外,艾普特在选角和采访的问题上很有经验。在为《人生七年》选角时,他首要考虑的不是某种性格,而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善于思考、表达,敢于直面镜头的孩子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拍摄现场会有六七位工作人员在场。

纪录片的采访尤为重要,这个采访既不能让采访对象只挑对的说,更不可能让他按照导演的想法来说。

能真正的放下戒备,表达自己,这与坐在你对面的人是谁很重要。为了让受访者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艾普特经常刨根问底,追问受访者“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等等。

在拍摄纪录片时,简短的问题最有效,当然最有威力的还是沉默。艾普特总结经验:当你想进一步深入受访者时,你只需盯着他们,有很大几率他们会打开话匣子,虽然这很残酷。然而艾普特也有挫败的时候。随着14位小孩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有主见,甚至要求在播出前删除不适合的片段。为了留住受访者,艾普特只好退让。

在《人生七年》中有几个人物的反转较大。一个是中产阶级的尼尔,7岁时他的条件还不错,家庭也很幸福。在7岁采访中我认为他是最萌的一个,很愿意说,很愿意畅想。万万没有想到后来的他会受精神疾病的困扰,甚至居无定所,连婚姻都无法保障。

另外一位就是调皮蛋托尼,7岁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混社会的气质。在拍摄21岁的时候,艾普特发现他混迹于英国赌马场,乐此不疲地为赌徒下注。于是他断定28岁的托尼肯定身陷囹圄,因此要求托尼带他游览热门的犯罪场所,为28岁的拍摄积累素材。

后来不仅艾普特错得很彻底。可能很多观众也没有想到28岁时,托尼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63岁的他已经儿孙满堂,甚至还成了一名兼职演员。在镜头前他也从不闪躲,非常乐观。

《人生七年》拍到现在,艾普特也与采访对象产生过矛盾。杰基对他的观点的不满,从21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28岁的彼得因为节目播出之后的舆论而选择退出拍摄等。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63Up》更像是一次和解。在之前的几部片子里我们很少听到艾普特的名字,但是在《63Up》中,我们反复听到主人公提到:迈克尔,你知道的。

编年体人物传记,社会缩影的记录

1985年,艾普特带着《人生七年4》(28 Up!)参加纽约电影节,反响热烈,后获得美国国际纪录片协会大奖。

随即《人生七年》在美国电视上播放,在全球掀起一股“人生七年”热。

《人生七年》的副产品先后在美国、俄国、南非、日本、德国等地涌现,其中艾普特还担任了《美国人生七年1》(Age 7 in America)、《俄国人生七年1》(Age 7 in the USSR)以及《南非人生七年1》(7 Up South Africa)的制片人。

长时段纪录片蔚然成风,除了“人生七年”系列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澳大利亚导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追踪三位工人阶级出身、居住在阿德莱德的女孩关于人生点点滴滴的纪录片《人生十四岁》等。

国内这几年推出的张同道的《成长的秘密》《零零后》等,都是通过对人物长时间、多事件的记录来展示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细节。在中国,我觉得这更像一部编年体人物传记。通过一年一年的记录,时间上的变化来记录历史。

通过这一类纪录片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每个时代服装上、建筑上、社会环境与生活节奏上的变化。

与回顾历史相比,我们更期待看到未来。是什么让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出现了变化?是阶级、教育、家庭、性格还是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从《人生七年》中,我们看到了,大部分人最后还是处于他们父母之前所处的阶级。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生的多样性,并不像很多人口中说的那么消极。

这类纪录片耗时长,见效慢,但也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记录的意义。作为观众,这种对别人人生的观看,满足了我们集中了解人生的好奇感。同时,也满足了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感。

到了第九部《63Up》,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生死问题了。在这一季中,一直坚持图书馆公益的琳离开了我们。这让人心里酸酸的。不能说这部会不会是大结局,但是离再见的时候越近,越觉得舍不得。这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刻吧。期待未来的七年他们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情,依然可以保持自己年轻时的态度,我们七年后再见。

参考资料:《“天生的社会学家”:迈克尔·艾普特》

《人生七年》之《63Up》,更像是一场暮年的和解

 4 ) 愿,我们追随时间的河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纯良温暖,不舍爱与自由。

陆陆续续看完了《人生七年》系列,从第一集的7岁到第九集的63岁,看着14个受访者从懵懂活泼的幼年,到叛逆倔强的青春期,到拥有事业婚姻家庭的中年,历经结婚离婚、失业升迁、父母离世、生病奔波,到肥胖谢顶白发苍苍皱纹密布的老年,仿佛一本人生教科书,如前段时间阅读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带来无限感慨。

1. 关于原生家庭

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为了探讨阶级问题,显而易见,阶级跨越异常艰难。这个问题属于社会问题范畴,如果我们把视角回归到微观的个体身上并且把时间尺度放大到63年,阶级于人生的重要性没有预想得那么核心。即便上层阶级整体而言比底层阶级更加顺利,但这丝毫不妨碍每个人都需要在其所在阶级付出应有的努力。导演多次提及这个问题,受访者几乎都表示,这个问题没有给他们带来过困扰,若不是导演每七年提及一次,他们压根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相比阶级,原生家庭内涵下的其他因素几乎是刻骨铭心得影响着我们一生,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纪录片中一半孩子的父母都离婚了,这多多少少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当孩子处于心智成长关键时期。

来自于中产阶级的Neil,在7岁时是最招人喜爱闪闪发光的小天使,14岁时变得沉闷,21岁时辍学,28岁时成为流浪汉,直到42岁时开始一点点好转。在21岁采访时,他强烈得表达了对父母的愤慨,对父母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的否定,后来数十年他和父母关系都是僵化的。

2.关于性格

这个问题衔接第一个问题,性格的形成源于原生家庭,具体而言,源于童年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

纪录片中最乐观开朗的男孩Tony和女孩Sue,无疑都拥有幸福美满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密切,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成年后,凭借这份来自心底的乐观和自信,他们非常勇敢得尝试人生种种。尤其是Tony,7岁时说想当骑师、14岁时说想当出租车司机、后来说想演戏和开酒吧,他都一一尝试了,虽然大部分失败了,但是他毫不在意,面对镜头开心得说“我尝试了”。

被寄养在儿童福利院的两个孩子Symon和Paul,自幼感受到了父母的抛弃,他们非常自卑、害羞、胆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成年后,因为工作上的自卑,Paul甚至接受过心理治疗。

3.关于婚姻

如果说原生家庭对前半生起着决定性影响,那么婚姻的的确确对后半生起着决定性影响。这个影响比我预想的更加关键,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可以被治愈的,治愈的催化剂之一就是婚姻。

自卑的Symon和Paul都遇到了乐观开朗的妻子,给予他们爱与自信,他们则在婚姻的滋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特别令人动容的是Paul的妻子笑着说被他的无助所吸引,看到他7岁时的采访非常心疼。

改变最明显的是富家女Suzy,仿佛一瞬间被婚姻拯救。14岁时,她的父母正在离婚,她则叛逆得不愿意看镜头,甚至对着镜头翻白眼。21岁时,她化着大浓妆,一刻不停得抽烟。28岁时,Suzy判若两人,变得非常平和温柔,导演不禁追问原因,Suzy幸福得看向丈夫。

除此之外,纪录片中一半人都经历了离婚,不过大部分人都在后来收获了更加幸福的婚姻,所以离婚并不意味着失败,只是适时结束一段错误的关系。

4.关于教育

回应第一个问题,教育几乎是实现阶级跨越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阶级跨越难以实现的原因之一。因为越是底层阶级,越不重视教育;越是上层阶级,对于教育的投入越大。

来自农村的Nick实现了纪录片里唯一的阶级跨越,便是通过考取牛津进而移民美国一步步成为康斯威辛大学教授。

5.关于健康

自中年以后,健康问题变得愈发重要,疾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Lynn于35岁时被查出患有先天疾病,后面几十年中的衰老程度也超过其他同龄受访者,63岁采访时已经离世五年。Jackie于42岁时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法工作,导致生活艰难。Nick于63岁时患了喉癌。

6.关于工作

工作的首要意义是养家糊口,在此之上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幸运的。没有读过大学的Sue后来在伦敦大学做行政工作并逐渐升为主管,她说自己非常喜欢也非常幸运。

7.关于助人

非常欣喜非常意外得发现很多受访者都有一颗善良助人的心,不分阶级。

中产阶级小天使Bruce在7岁时就说希望长大后到非洲去教那里的孩子学习,牛津大学毕业后果然去了一家公立学校教学,后来曾前往孟加拉做了一段时间教学。意外的彩蛋是,Neil重返伦敦流浪期间也是被Bruce收留着。

上层阶级John则是一生致力于自己家族所在的保级利亚的慈善。

工人阶级Lynn在儿童图书馆工作,期间热心得帮助残障儿童阅读,她提到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容易被取代的,并且后来确实被辞退了,但是她认为都是值得的。特别令人欣慰的是,63岁拍摄时,虽然Lynn已离世五年,但是其生前所在图书馆为了纪念她27年来的贡献,特意以她的名字重新命名这座图书馆,令人动容。

底层阶级Symon和第二任妻子加入收养组织并陆续资助了130个孩子,63岁拍摄时,他们邀请了这130个孩子参加Symon妻子的生日庆祝,非常震撼。

8.关于父母

父母的离世是所有人都过不去的坎。纪录片中每一个人,无论平时镜头下表现得多么开朗多么平静多么沉闷,在提及父母离世时都无一例外得哽咽落泪。

这是我们不愿去想,却终究要面对的,我想我们一定可以做些什么。

9.关于自我

人的一生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救赎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63岁时,所有人都变得平和,那是时间和阅历给予老年的智慧和Inner Peace。

即便曾经穷困潦倒如Neil也最终实现了自己从政成为议员的梦想,糟糕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噩梦摧毁了他,没有婚姻救赎他,但他终究还是通过宗教的方式实现了自我救赎。

最后

看完整个纪录片后,早已忘记预设的阶级跨越命题,也无法用成功与否这样的字眼去概括一个人的人生,更无法对这十几个人的人生进行所谓的排名。这些维度相较于人生,实在是太过于狭隘太过于轻浮,也导致如今社交媒体对普通人的污名化,似乎只有996只有拼搏奋斗的人才值得一提。

然而我分明看到纪录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值得的。

人们结婚时会许下这样的誓词:无论是顺境或者逆境、富裕或者贫穷、健康或者疾病、快乐或者忧愁,我都永远爱你、珍惜你,对你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或许我们也应该时常扪心自问:无论是顺境或者逆境、富裕或者贫穷、健康或者疾病、快乐或者忧愁,我们是否永远爱自己、珍惜自己,对自己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诚然,人是生而不平等的,阶级、基因、健康、智商等等,从来都是不平等的。命运负责洗牌发牌,我们负责出牌。唯有时间是对所有人平等的,时间一分一秒得碾压过每一个人。

愿,我们追随时间的河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纯良温暖,不舍爱与自由。

 5 ) 《人生七年》告诉我们的:人生很长,人生很短

花了两三天时间,把人生七年1-9都看完了。感触很多:

1.人生的长度

人生还很长,现在你才23岁,拥有的机会还很多,别太早下定论。

人生又很短。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七年?以七年为单位,我们从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要珍惜,想做什么赶紧去做,不要蹉跎时光。

2.那些生命中的意外

生命中的重大意外,是疾病和死亡。28岁,35岁,主角们陆续经历了自己或亲人的得病,父母去世。Jackie 42时因患上关节炎而无法工作,只能领福利金。Lynn35岁出现脑部疾病,58岁因意外和疾病逝世,我们看完了她的一生。

这是无法抗拒的。

现在我还年轻,从未想过有一天,我的父母会倒下,甚至……我都不敢说出那个字。真的很可怕,内心是拒绝相信的。

可是这也许是常态的,必然的。面对生命的规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在当下珍惜眼前人。什么事情都别计较太多,叮嘱他们注意身体尽量保持健康。

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

在Jackie30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去世;56岁的时候,她的孩子的父亲因车祸去世;63岁,她的父亲患了老年痴呆,手术后对女儿说想slowly kill himself .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3.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儿时:父母

童年对人格的影响无需赘述。我个人认为Neil可能因为父母对自己要求太高,导致了他对自己要求太高,从而产生现在的局面。而Tony 是一个反例。他非常爱自己的父母,在充满爱的环境长大,从而有着不一样的人生。

Neil的“堕落”让很多人惊讶,这正说明了原生家庭对孩子人格形成的重大影响。

成年:伴侣

Suzy遇到了灵魂伴侣,从迷茫的状态解脱出来,从而过上还算幸福的一生。有人说她太好命了,出身名贵,结婚后丈夫事业出色,也依旧活得富裕。(或许这能用富养的好处来解释?)

甚至Neil也在晚年63岁时拥有了一段持续4年以上的婚姻,在妻子的帮助下买了房。

还有一个很早搬去澳大利亚的主角,也遇到了合适的伴侣。

也有不断离婚的,比如Susan,但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伴侣在我们成年后,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存在。

所以,选择前慎重,选择后好好经营,发现错误及时止损。

4.谁也抵不过时间

人真的会老。每一个七年后,一眼过去难以认得这个人是谁。那些日益增长的皱纹和脂肪,无声倾述着岁月的流逝。只想一遍一遍告诫自己,趁年轻,要珍惜,珍惜,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等到无法做到的时候再去遗憾。

七年后的我,和七年前的我,也许真的可以认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因为我们的思维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不能互相理解,像两个独立的个体。

是因为经历啊,是因为成长啊,促使了这样的变化。

因为我成长了,所以无法理解以前的自己。甚至去埋怨她,厌恶她。就像我现在无数次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选师范专业一样,真的愚蠢啊。

可是,我不能以现在的思想去评判从前的自己。

 6 ) 《人生七年 》:历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没有之一

我们一生又有几个七年……

有这样一部纪录片,第一季拍摄于1964年的英国,每隔七年拍摄一季,最新一部,第九季拍摄于2019年,整整持续了56年。这就是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主人公是14位英国公民,他们或出身高贵,来自富裕阶层,或出身中产阶级家庭,要么来自贫困阶级,在伦敦东区长大,其中还有两个男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想看看56年后的不同阶层出身的孩子,未来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是否能够实现阶层跃升,突破自己的阶层。

导演开始本打算直接到2000年拍摄结尾,但当时的导演助理突发奇想,决定每隔七年追踪拍摄这些孩子,结果成功持续超过半个世纪,完整记录下14个普通人的成长记录。随着片中的主人公步入暮年,《人生七年》所呈现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导演当初的设想,普通人的成长轨迹有各个角度的解读,观看这部记录片会让人从新审视自己,审视人生,得出启发人心的观点。

我完整的观看了全系列《人生七年》九季纪录片,在此推荐给大家,也分享一些我的收获。

坚毅积极乐观的可贵品质永不过时

从片中出发点来看,14个孩子只有一个人真正实现了阶级突破,他是出生伦敦农村的尼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学,之后成为了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不过,这只是以一般的身份来评价,当我们以人生美满幸福的角度来评价他们时,会发现有好几个人都生活得很成功。

布鲁斯、苏、托尼,63岁

托尼出身自伦敦东区的贫民阶层,7岁时打架、学习成绩不好。在试图成为赛马骑师失败后,他当上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他与妻子共同开出租,努力赚钱。依靠出租生意,他们养育了三个子女,换了房子,甚至一度在西班牙买房置业,尝试开酒吧挣钱。由于经济不景气,他们并没有保住西班牙的房产,出租车工作也受到了Uber的冲击。尽管如此,即将退休的托尼一生生活富足、幸福、美满,他的生活绝对可以用成功来形容。

托尼,7岁

托尼和妻子,63岁

同样出身伦敦东区的女孩苏,没有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早早结婚,在20岁生子又迅速离婚,在艰难地独自抚养孩子几年后,重返职场,一直工作到现在。苏面对生活的挑战,没有不安,勇敢面对,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好心态。这也让她40岁时重新收获爱情,苏与自己的伴侣在一起20年,一直没有再婚。60岁时,苏成为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办公室行政主管,63岁的苏显得精神焕发,依然年轻充满活力,经常发出爽朗的笑声。苏的生活同样很成功。

杰基、林恩、苏,14岁

苏,63岁

托尼和苏都没有取得身份地位上的突破,但他们的晚年生活都平静幸福。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性格,两个人都是积极乐观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稳扎稳打,认真生活,遇到问题,积极面对,解决问题。时刻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人们所推崇的可贵品质永不过时。坚毅、勇敢、积极、向上,这些品质会支持普通人更加卓越,也会使人面对艰难时刻毫不畏惧。

尼尔,7岁

尼尔,63岁

尼尔虽然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但他18岁时考取牛津大学失败,上了一所普通大学,一个学期就宣告辍学,28岁开始在全英流浪。面对导演,老年的尼尔坦诚自己曾经患上精神病,生活一直处于下坠的通道。然而,尼尔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他努力回归社会,在纪录片另一位主角安德鲁的帮助下,在伦敦落脚,竞选成为一名乡村议员,不再依靠救济生活。尼尔甚至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但很可惜两个人还是分手了。老年的尼尔尽管孑然一身,依然积极,认真地活着。以世俗的观点来看,尼尔无疑是失败的。但是他的勇敢,他的顽强,支持他成功融入社会。尼尔在63岁时依然拥有健康的身体,甚至攒钱在法国乡村买了一间农房,生活得并不差。

优秀的伴侣,稳定的婚姻一样无比重要

除了性格,伴侣与婚姻也会深刻地塑造人。

保罗与妻子,21岁

保罗与妻子,63岁

保罗小时候在福利院长大,他身上一直带着一种悲观、忧郁的气质,也并没有接受大学教育,只是成为了一名房屋维修工人。21岁时,保罗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两人相爱、结婚,一直都在一起。保罗的妻子性格很好,两个人非常的契合,一辈子的生活波澜不惊,直到老年两个人依然彼此相爱。很难想象保罗如果没有遇到他的妻子,他的生活将会怎样。可以说,保罗的妻子是保罗一辈子生活幸福的秘诀。63岁采访时,两个人的眼中依然充满爱意。

西蒙,14岁

西蒙和妻子,56岁

同样在福利院长大的还有西蒙。7岁时,西蒙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大学。他没有完成正规教育,21岁时在香肠厂的流水线上工作。早早的结婚,生了一堆孩子,没过多久就离婚。正当我认为他的生活会走向失败时,西蒙认识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位积极、独立的优秀女士。她鞭策他认真工作,两个人有了孩子,甚至领养、照顾了许多孩子。63岁的西蒙生活是稳定的,幸福的,他自己也承认他的幸福来自于自己的妻子。

出租车司机托尼生活成功,他同样拥有一位优秀的妻子,他和妻子倒班驾驶出租,一辈子生活都很稳健。托尼的妻子同样也是他生活的重心,她甚至在面对托尼出轨时都选择了原谅。没有经历婚姻动荡,其实只有托尼的妻子才是他幸福生活的来源。不过托尼自己并没有特别提到这一点。

幸福的家庭都是类似的。63岁幸福人生的普遍标配,就是依然亲密的妻子或伴侣,几个可爱的孩子。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一般家庭,亲密的夫妻关系,是老年幸福生活的源泉。有些人可能经历离婚,之后并没有再婚,但紧密的伴侣关系同样带来幸福。纪录片呈现给我们强烈的传统价值,夫妻、伴侣关系对于人生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突破阶层天花板的坦途正路

唯一实现阶层突破的孩子,是来自农村的尼克。他从伦敦农村考上了牛津大学,之后成为了理论物理学家,在美国大学里谋得了终身教职。21岁时,尼克骄傲的说道,面对他人的称赞,他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他只是考上了个大学而已。到了42岁,尼克也承认,他在学术研究上并没有什么突破,他目前最大的成就,就是拍摄了这个纪录片。这是尼克的谦虚。在阶层固话的英国社会,教育是突破阶层天花板的坦途正路,也可能是唯一一条路。

尼克,21岁

富裕阶层的约翰、安德鲁、查尔斯从小在贵族学校接受教育,安德鲁7岁就开始阅读英国《金融时报》,成年后成为跨国公司律师代表。查尔斯则成为了BBC的专业编辑,之后退出了拍摄。他们的生活都是成功的有些平淡了。教育,是保证他们富足生活的基础。

约翰,21岁

约翰,63岁

约翰比较特殊,10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重新进入职场,支持约翰继续在私立学校读书。约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牛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最后成为皇家律师。幼年丧父让约翰的家庭收入下降,也就是说,尽管约翰起点很高,真正帮助他进入富裕阶层,依然是顽强的努力,与优秀的教育。

福利社会的英国,阶层流动性已经很差。教育,是普通人实现阶层逆袭的唯一之路。普通的工作,努力的生活,可以维持不错的生活水准,保证拥有一套房产,而要突破自己的层次,唯有从年幼时就在教育上超常投入,私立小学,重点中学,一流大学。这才是坦途正路。

这也是一个良好运转的社会结构。每个人,只要认真工作,努力生活,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房产,过上满意的生活。要想过上超越本阶层的生活,唯有通过教育。纪录片中,托尼就曾忧虑的说,他们那个时代可以依靠开出租拥有房产,今天的英国年轻人可能已经非常困难了。欧洲福利社会,可能已经开始触及社会运转警戒线。

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63岁的采访中,多数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曾经的野心、理想都随着老年的到来不再提及。所有人都变得平和了,很多人感谢自己的妻子,感激生活,认为自己度过了美好的人生。63岁的他们,说的更多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妻子、孩子,为孩子的成就感到自豪,为孩子的生活感到忧虑。

尼克,63岁

如果说还有谁有遗憾的话,尼克,唯一突破自己阶层的成功者,63岁的他患上了喉癌,在感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同时,他为自己的家人、孩子感到不安。在导演问道尼克对死亡的看法时,尼克说道,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他并不知道自己癌症的预后,他心中全是对孩子、妻子的担心,忧虑他们今后的生活。

健康太重要了。伦敦东区的女孩林恩,成年后在图书馆工作,她与丈夫一直在一起,两个漂亮的女儿也顺利的长大。2013年,60岁的林恩去世,她是14个孩子中第一个去世的,她也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其他人都过得很幸福。即便是生活曾经并不如意的,也对生活感到满意,期待自己的退休生活。

总结

本片的导演最早是保罗·阿尔蒙德,之后由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Apted)接手。迈克尔·艾普特曾经指导过美剧《性爱大师》,《007之黑日危机》,1980年导演的《矿工的女儿》还曾一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项提名。不过艾普特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人生七年》。

看着这部纵横56年的纪录片《人生七年》,片中的孩子从7岁一步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不知不觉给人一种欣慰的感觉,好像他们就是自己的孩子。《人生七年》绝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没有之一。这部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社会学实验。拍摄完《人生七年》第九季,导演已经78岁了,很难说还会不会有下一季——《70up》。不过,70岁的14个人的人生,估计已经不会有太大变化了。这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纪录片,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

腾讯视频能够正版引进这部伟大的纪录片,让所有人方便的欣赏它,真的是一件好事。

《人生七年》,五星满分推荐。

 短评

这个年纪,没有痴迷,没有怨恨,没有无奈,无欲无求,活着就好

5分钟前
  • 小石匠
  • 推荐

腾讯视频可以看了,这种持续63年的跟拍,真的非常难得和用心了。

9分钟前
  • 老君山下
  • 力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上次看56up时候我还在上大学,转眼我高考已十年。感谢编导的远见,让现在的我们能够看到用真实影像记录的人生,这种上帝视角真的淡然。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都有起伏,从孩提到老者,感慨阶级生活等等。和社会学完美结合,几十年磨一剑,精品流芳。这才是真正的纪录片。

13分钟前
  • 画眉深浅呀
  • 力荐

婚姻是第二次投胎,如果说出生的第一次投胎更多的决定了你的阶层,能拥有的金钱和教育,那婚姻(或者说伴侣)便是第二次投胎,更多地影响你漫长人生的幸福感与知足感,Paul最好的印证了这个观点。而且似乎过了四十岁,大家的事业心都慢慢淡了下来,最让人感觉到开心的时刻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六十多岁,健康就是一切。Neil也在一步步变好啊。

15分钟前
  • 樱木十贰
  • 力荐

看这部总是眼里常含泪水。特别感动的一点是,那些小时候没有爸爸或者好家庭关系的孩子,到最后都成家,都在关系中疗愈了自己。尽管对neil花了太多年太多年。大家的人生总是求仁得仁的,真正改变人生方向的大概是,内心渴望改变了。

18分钟前
  • 小鱼脆饼
  • 推荐

导演的声音都明显苍老了。到了63岁,更多的孙辈,更关心健康问题,人生已成定局,人也更安详了。ps:我始终无法忘记去BBC工作的高富帅三人组之一啊,有生之年你就接受一次采访嘛

23分钟前
  • shatsu
  • 力荐

又一个七年过去了,其实在老年56-63岁这个阶段,人很难改变财务状况,身体也一直下坡,面对离开,衰老,贫穷,特别是正个欧洲大环境恶劣,西班牙萧条,英国脱欧混乱,比如Tony这样的出租车司机深感网约车新兴产业冲击。科技时代不是对老年人有利的时代。 白驹过隙,巍澜可期。

25分钟前
  • 猫崽三岁
  • 力荐

从第一集开始看,好像一天看完了他们的大半生。哭了好多次,小时候童言无忌有着梦想,长大后变得沉稳谨慎有些甚至被生活捶打的失去了眼里的灵性。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这些展现出来的画面去评判大家,但是suzy直到老都依然优雅,Bruse让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大圣人般的存在,John永远的西装三件套努力勤于思考,tony不管何时都勇于闯荡乐观,Andrew温和有礼,nick害羞的样子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们身上的那些闪光点也真的保持了一生,从7岁那集似乎真的能看出来。7年之后不知道我会怎么样,但希望能够是像他们一样热爱生活,不为自己过去的选择后悔,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的人❤️看到lynn的去世很难过,她虽在镜头里不常笑,但她真的热爱图书馆和里面的孩子。还有好多人生病了😭愿生活善待他们剩下的每个人✨

26分钟前
  • 佳佳有本难念的
  • 力荐

看到neil在慢慢变好我就觉得很欣慰,满足了。

29分钟前
  • 葉落知秋
  • 力荐

42、49、56、63其实区别都不大了,也基本是同质化的内容,许多人的人生在35的时候就结束了,只不过在最后的时候才埋葬。

30分钟前
  • 维索茨基的野马
  • 推荐

阶级固化?七岁看老?也许跟漫长的人生比起来,这些都不值一提。

31分钟前
  • 犀首
  • 力荐

能更新已是最大的惊喜,人生七年英国系列,一路看来,仿佛采访对象是身边的朋友,tony真的是一个惊喜,乐观向上市井气,还会有70up么……

32分钟前
  • hyper2022
  • 力荐

能留给孩子的只有教育,能使人幸福的只有爱。

35分钟前
  • 邦德爱美丽
  • 力荐

Life is what happens while you’re waiting for something else

39分钟前
  • 少年闰土
  • 力荐

感到虚无。。被那不勒斯老姐妹分心了,更期待苏联35up

44分钟前
  • 好运锂
  • 推荐

延续56年的纪录片系列。多年前一口气看完前8部,尤其是充满惊喜温暖的56up时,完全想不到7年后的63up会如此伤感,看得多次泪目。死亡阴影苦苦笼罩着这些青春不再、年过六旬老人们。尼尔感情受挫;杰姬永失所爱;彼得失去亲人伙伴;尼克受病痛折磨;苏西退出节目(正如查尔斯);而琳已猝然长逝离开我们。似乎人生不再有起伏,只存凋零。其余7个人拥有的恬淡幸福、子孙满堂竟显得如此珍贵。尽管造化弄人,但大家都在努力工作、珍惜生活,感慨“七岁见老”。祝导演和大家都能健康地和我们相约70up!

4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还是那句话,没有比真实生活更加戏剧化的戏剧。

50分钟前
  • 橙司徒
  • 力荐

看完63 up,最惊讶的变化是充满理想主义曾去孟加拉支教的青年成了大腹便便的平庸的老人。回到最初任教的公立中学,他说这是他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而在40多岁去私立中学时,他说这里的孩子水平更高课程更难。到了63岁,他承认变化或许来自他结婚了,需要为家庭考虑。是的,家庭天然就是保守的。

51分钟前
  • 满[已注销]
  • 力荐

追得最辛苦的一个纪录片了,各位,七年后见~~

53分钟前
  • 马马
  • 力荐

托尼演了BC主演的电影,安德鲁生活平稳幸福有一个美丽的花园,苏和男友还没有结婚,却异常幸福,尼克得了喉癌,没有谈他的孩子们。56岁时的那种平静突然在63岁时多了一些不甘心,他们从7岁到63岁,我也从28岁到了接近35岁,七年眨眼一瞬,或许人生真的蕴藏在童年中。最最羡慕的,仍旧是安德鲁的人生。因为知道自己一生也达不到,所以才会心向往之啊。

56分钟前
  • 张菩菩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