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完结

主演:胡歌,许先哲,沈燮元,顾晓军,久美,赵佳,匡扶,吴淼,马爱农,包慧怡,杨武能,张立宪,杨全强,涂涂,班宇,梁鸿,吕德安,张辰亮,杨潇,塔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四集《出版人的日与夜》导演手记来啦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四集《出版人的日与夜》导演手记

来自分集导演阿土:

开始拍摄杨师傅的时候,对我个人来说是也是很混乱和挣扎的阶段。2020年初,硕士毕业前夕,是突然间令所有人措手不及的疫情、封锁、推迟返校,兵荒马乱间回到北京从学校收拾东西走人,然后就这样被扔进了社会。不出意外地,我成了自由职业者。

在《书籍》之前我一直在拍自己的个人项目,习惯了单兵作战,带着所有的拍摄设备和行李,去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打交道。《书籍》可以说是第一次作为“工作项目”:和当时还陌生的团队接触,从零开始抓耳挠腮地写解说词;和一个陌生职业的拍摄对象接触,他的世界里有太多东西我听都没听过(暴露了没读过什么书的本质),没法交流;拍摄也不是我一个人对情况做判断、想拍什么拍什么,有不熟悉的摄影师在,拍摄前后还要接受总导演的检阅质问;在这之前,我参与的很多项目都强调长时间跟拍,现在却只能逼迫自己要快速认识他,然后最起码“讲明白他”。

2020年9月11日,和杨师傅的第一次见面,在上河卓远的办公室。我第一次去到一位编辑的办公室,本来以为会是充满文艺气息的工作场所,第一印象却是凌乱和灰暗。杨师傅只短暂露了下脸打了招呼,又戴上了口罩。一整个下午,他声音低沉、面容平静地讲话,更多时候是挪挪导演在回应。和想象中的什么摇滚青年什么知识分子都不太一样。

在三位编辑里选择拍杨师傅,是因为一系列音乐书。作为音乐尤其是摇滚爱好者,《伤花怒放》绝对是绕不开的,在西北小城度过高中时代的我,没有什么渠道资源了解摇滚乐,这本书是上大学从图书馆借的最早一批书之一;杨师傅版的《来自民间的叛逆》也是学生时代的我“斥巨资”从孔网上收的,白色封面,生怕弄脏,拍空镜的时候被大力胶扯掉一块着实心疼。拍摄前对杨师傅的幻想是绝对的乐迷,而接触之后发现这个男人关心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音乐真的是很小的一部分:诗歌、小说、随笔、学术研究、武侠电影,优秀的文本总能打动他。他其实非常感性,白天深夜地在朋友圈里发诗;他喜欢很多的女性作者,尤其是安吉拉·卡特。他在夕阳下非常珍惜地摩挲着自己做的《马戏团之夜》,有点小心翼翼,有点不舍,有点溢于言表的骄傲,那个瞬间曾非常非常打动我。

在第一次面聊后,和杨师傅只短暂接触了一次,就是在他南京的家中跟拍一天。又过了一个多月,再联系到(疯狂拖延的)杨师傅,去到上河卓远的办公室看景,情况就完全变了。这间办公室几乎被搬空了,比上次见到时更凌乱、更灰暗。所有的工位就是片子里看到的样子,散落着人去楼空之后被丢弃的物品、书稿。杨师傅的书架上乱七八糟,许多地方也搬空了,样书就像废纸一样堆在那里。我和摄影师提前收拾了一下午,腾开场地,把杨师傅的办公桌后面的整面书架码好(过程中还不小心打碎了杨师傅的一座奖杯,我错了…),才让这个办公室勉强有了点编辑办公室的意思。上河的办公室傍晚时有太阳直射进来,杨师傅看着收拾好的书架半天,说:

“本来没什么感觉,现在被你们收拾好就有点伤感了。”

在那之前,杨师傅从未对我们提起过上河行将关闭的事情。我知道这件事时,他也几乎没表露过什么情绪。而这一刻突然击中了我。

对杨师傅的了解,是从喝酒开始的。刚认识的时候杨师傅自称水啤爱好者,平常也就喝喝雪花什么的。因为拍摄周期拉得很长,这之中也见证了杨师傅的饮酒成长史,从雪花勇闯,到朝日麒麟,再到行思办公室里一箱箱精酿。每次去拍摄,开始是“想喝啤酒自己拿”,到后面“今天差不多了吧,别拍了来喝酒”。我们曾经在上河楼下的日料店喝着麒麟聊了一晚上,不过到现在我也不记得聊什么了,因为最开始面见杨师傅只有心虚——自己白读这么多年书,但其实一点文化都没有。

拍摄和杨师傅沟通实在痛苦,我战战兢兢发微信,他别别扭扭面对镜头。说好的拍摄日期一推再推,说好的有事联系我从没见到他主动发消息,说好的时间点,能实现的也实在不太多…让我常常心态崩塌。每次和杨师傅聊天,对自己的写作计划都有更新,“写写邵氏武侠的小文章”、“准备写短篇小说”、“还是要好好写诗”,结果见到最多的还是发在朋友圈里的诗。他也会立flag不能发那么多朋友圈,结果我一刷微博,杨师傅最新状态赫然眼前。

杨师傅最初是受人邀请,离开从青年时代读书生活到成家立业的南京,来到北京创立“上河卓远”,苦心经营多年,却落得一个不愿多提的结果。南京的家中,除了绿植就是书,桌子上、书架上,层层叠叠玲琅满目,房间不大却温馨充实。在北京的杨师傅独自一人生活,经常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看电影写文章喝啤酒,而居所也真的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而已。拍摄时他不大想让我进去,我只在楼道里瞥见屋里一张桌子,一些纸箱,以及开门翻涌而出的沉沉烟味。我们拍摄团队常常开玩笑说杨师傅是个“失意的中年男人”,他也蛮常自嘲身材走形颜值下跌,想要口罩护体。杨师傅确实不是杨大侠,没有豪气冲天,但江湖义气一掏一把,总是心有不甘,隐忍着坚持着,一晃这么多年就过去了。

从拍到剪,杨师傅短短十分钟的故事,其实是我毕业后这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我想,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起码为了了解杨师傅,多多少少看了一些有的没的书,然后寻根溯源地培养了一点儿自己的阅读爱好吧。我想我和很多观众是一样的,通过这个片子,从一个不大懂书之人,到对书本、对文字、对形式有自己浅显的理解与偏好。《书籍》做片子和看片子一样,都是让人逐渐爱上书的过程。在这里,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杨师傅,也真的非常感谢书籍团队。

祝愿行思一切都好,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实体书呀!

ps附上杨师傅赠送手写小诗一首:

来自分集导演亚亚:

那天在对导演进行幕后采访时,有一个问题问道:“从拍摄到上线,有没有留下遗憾的地方?”

我当时脱口而出的回答是,很多我喜欢的内容因为篇幅等原因没法放到正片里,并列举了种种细节。但采访结束我往回走的时候,那个问题却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似乎我的大脑对刚才的回答并不满意。

我坐上公交,看着车窗外流动的皑皑白雪,思绪也跟着漂浮了起来。当我回过神来时,我得出了更为准确的答案——其实最大的遗憾,是我没把故事讲好。

这个片子是我2020年硕士毕业后接手的第一个片子,主要负责老六和涂涂这两个故事。我很喜欢书,所以当能有机会去讲述那些跟书有着紧密关联的人的故事时,真的觉得是上天赐予我的一份毕业大礼。但习惯于独立纪录片拍摄的我,慢慢却发现在这种有着较为成熟的类型和稳定风格的媒体纪录片面前,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个过程当然也有很多很挫败的时候。老六这个故事,其实是我最遗憾的,因为我觉得我至始至终都没有真正深入他。张老师的人生经历很丰富,值得讲的故事太多了。但一个人物只有10分钟的时长,如何取舍,寻找什么样的角度,成了非常头疼的问题。最后我们定了以他创办读库以来的几个重要节点作为重点讲述的内容,但这也是我最遗憾的地方,因为这些内容并不“新”,它们只是帮助大家了解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老六,而我更想讲述的是大家所不知道的老六,或者说,我更想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深入他,挖掘一个更为丰富的老六,但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

张老师是一个很惜时的人,他对时间近似于争分夺秒的利用常常让我觉得我们的摄影机就是一种多余的干扰。所以每次我和摄影师在一旁拍摄时,我总很担心会打扰到他,因而也总是格外地小心翼翼。他总是那么专注,甚至一脸严肃,就连吃麦当劳都能吃出一副在思考哲学的模样。但涂涂则全然不同。

涂涂的气质和生活方式与大理这个地方可以说是自成一体。他喜欢发呆,有时候在自家的屋顶,有时侯则在苍山的小山坡或坝上;他喜欢音乐,家里收藏的CD摆满了卧室和书房,古典乐、爵士乐、民谣等等应有尽有。他喜欢做饭,甚至曾跟我说“做饭比做书还开心”。

在我抵达大理前,涂涂就说第一次见面要给我做面吃。我下飞机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午的饭点,我算了一下抵达他家里的时间,差不多还得1个小时,于是给他发了信息说让他先吃,不用等我。但没想到,我到达他家的时候,他还没吃饭,执意等我一起做面吃。吃完面,他有事要赶着出去,我就想着等他回来后我再到他家里勘一下景,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把家里的密码给了我,留下一句:“你随意勘,我就不管你啦”后就兴致冲冲地出了门。

涂涂走后,我一个人呆在他家里,心里除了感动,还惊叹于他面对一个陌生人,在第一次见面时,居然可以如此信任。我现在回过头来看,也就更理解了他之前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做书,是一种关系。在做书的过程中,他最为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所建立的关系,而彼此建立关系的基础,就是这种毫无设防的信任。

经由涂涂,我去拍摄杨奶奶,也就是《秋园》的作者。很多时候,我都会忘了她是一个80多岁的人,因为她的天真浪漫实在太像一个少女了。她跟很多小姑娘一样爱美,会拉着我去她房间看她的小裙子,问我穿哪件上镜会更好看。每次拍完,她都会让我给她看看她在镜头里的样子,觉得好看的时候就会开心地拍拍我们的摄影师说:“哎哟,谢谢你啊大个子,把我拍得这么好看。”最后拍完的时候,她还“偷偷”跟我们透露,她前额上的刘海其实是假发。但其实我看过她把假发脱下来的样子,依然很美。

第一天拍摄结束临走的时候,杨奶奶就说让我们第二天中午一起饭吃,我怕太麻烦她,就推掉了。回到酒店的时候,我收到了奶奶发过来的信息:“亚亚,真不用客气,你们都在我这里吃饭,今生难得一次,我们不是后会有期而是无期。”我当时鼻子一酸,也就不再推辞了。第二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奶奶一个劲儿地往我碗里夹菜,不断地让我多吃多吃。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很暖。

最后一天拍摄全部结束后,其他人都先走了,我自己留了下来,想跟奶奶多聊会儿天。那天晚上在客厅里,奶奶半卧在沙发上,我则在她一旁拿一个小凳子坐着。奶奶给我讲她的婚姻,那也是她第三本书主要讲述的内容。那是一个很隐忍、很不幸的故事,所以奶奶一再叮嘱我,一定要擦亮眼睛看好人。她还把那时尚未出版的书稿发我,让我回去看。

临走的时候,奶奶把我送出门,我们拥抱分别的时候,奶奶说:“亚亚,奶奶不伤心,奶奶不伤心。”但是我看到她眼里的泪水都快要掉了下来。我一走三回头,奶奶一直在招手示意目送我,直至我们消失在彼此的视野中。

这个片子从我毕业接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年多,很多细节依然历历在目。纵然因为自己能力的问题,它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还是很庆幸有了这次拍摄的机会。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个关于高仓键的片子。在片中,有年轻人问如何才能成为像他这样的人时,高仓键这样回答:“去跟那些美好的人相遇吧。”

是的,与那些美好的人相遇,就是我这次最大的收获和成长。

 2 ) 有木有第三季啊!

我以为没有评分,还没开播呢!刚看完《盯书机》,开看! 3.5终于看完了,为了能在做手帐的时候不那么无聊。我等六集全部更完了,我才开始看。上星期看到第五集中间,这次显然能够看完了。然后花絮顺便也看完了。 因为对我这个不记事而且就一边做事情一边看的人来说,时间跨度长了就不太记得住东西,好在有看了一遍花絮,有花絮提醒我。 赵佳绝对是我印象最深的,虽然我没看过她的漫画《黑血》,但我真的很喜欢她的性格。有点点中二哈哈哈哈哈哈,还看到有一条弹幕里写着“这就是漫画人,漫画魂吗?”哈哈哈哈哈。然后他父亲以她为傲,说“我女儿是天才”。听到那句话的时候我觉得真的特别羡慕她,也特别感动。然后还有画条漫的,画《镖人》的,我也觉得他们特别有意思。画条漫的和他的同事在一本正经得讨论狗屎的时候,我当时都有点没眼看下去了。 每天去国图的老爷爷,我一开始以为老爷爷只是单纯喜欢读书的普通人,真的没想到是个大佬。然后国图的图书管理员真的太博学多才了吧!真的是一个扫地僧。九美的图书馆,也非常感动我,他不喜欢别人的捐赠和施舍,他喜欢自己劳动获得的成果,这一种精神也时时刻刻传递给来图书馆的孩子们,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施舍,我们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精神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然后写《海错图笔记》的张辰亮也让我觉得非常有亲切感。可能是因为我家乡在舟山,然后就出门就能看见大海,我看他一一校对《海错图》里面的生物,去海边,去水产市场,去实验室,水族馆……其实我一个从小长在海边的人(其实也没怎么去过海边玩)都不太知道海带是怎么来的,通过这个纪录片,我好像才知道了,真的惭愧惭愧!

翻译这一集其实我主要到的并不是翻译《哈利波特》的马爱农,而是包慧怡,只要是她那个拖延白板觉得太好玩了,然后我刚看完泰戈尔的《飞鸟集 》,诗歌也是打开了我一个新世界的大门,然后看到她翻译的那本书我也觉得特别有意思然后我就想看看学校的图书馆有没有,结果没有呜呜呜!

后面的几集人物我可能也记不太清了,应该是关于摄影那集,与古人对话,坐在古人曾经的石头上。那个古人看起来也非常有意思,朋友没来,把朋友画上去哈哈哈哈哈哈!

其实我觉得看下来非常有亮点的地方是时不时有小动画,小精灵这样的出现,我觉得就非常治愈温馨还有一点点幽默,每次片尾的花絮也非常好看,有更多的烟火气。怎么说呢就该严肃严肃,该幽默幽默,还是一如既往喜欢《但是还有书籍》,希望能够长长久久做下去,话说还有第三季吗哈哈哈哈哈哈?

 3 )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二集《成为漫画家》的导演手记来啦!

来自呷饱导演的手记:

大家好,我是漫画这集的导演呷饱。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我是动画导演,而在这一季我是整部片子的动画导演的同时,也完成了漫画这集的拍摄和剪辑。

讲真,实在是心里惴惴不安得很,因为第一次做实拍有关的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对于漫画我并不陌生。作为从小就抱有“我要成为漫画家”这种梦想的中二少年,我大部分的童年、少年时光都是在画漫画里度过的。到如今,虽然我目前没有在画漫画,却依旧对漫画有热爱。

因此在知道要拍摄片子的四位主人公时,我很激动,因为他们都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也很欣赏的漫画家。在这一集,我们想去讲述一下不同形式的国漫,从一开始的纸媒,到现在的网漫,也想去描述那些画漫画的人对漫画的执着。

漫画是一个看上去不复杂,实际上却需要一个创作者有全方面能力的表达方式。它需要创作者有绘画功底,有剧作功底,有用分镜叙事的能力,同时,要有长时间伏案、把故事好好讲清楚的耐心。而做到了这一切,还需要有能被大众接受的运气。

所以这部片子的名字最后定为了“成为漫画家”。因为真正地去“成为”——不管是漫画家或是别的什么——都需要一个人有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是一种匠人式的执着,可能甚至是带了傻气的执着。

而我们拍摄的许先哲、赵佳、吴淼、匡扶摇,无疑都带有对创作的执着,我们很佩服这种执着。

比如在拍摄许先哲老师时,有一次我问了一个和创作有关的问题,他回答之后,并不满意自己的答案,于是在之后的拍摄中明显话变少了。过了有四五个小时吧,他又重新给我说了一次他的想法。那时候并没有摄影机在拍,阿哲老师在意的不是如何在摄影机前如何呈现自己,而是他真的会很认真地思考这些创作的问题。

而且,许先哲老师还是一名翻译家!他翻译过著名韩国作家金爱烂的两本小说,还得过翻译奖,但他真的太谦逊了,这些事情他提都不提,不然他也许还会出现在第三集吧哈哈哈哈哈。

而在拍摄赵佳老师的时候,在威海的那三天,我就没见过她吃饭。赵佳老师办公室有一抽屉的浓缩咖啡和压缩饼干,我只看过她吃这些。常常是,我们拍摄暂停休息的时候,赵佳老师就会回去接着赶稿。真的很感谢赵佳老师,因为她实在太忙了,平时忙起来几乎连看手机的时间都没有(所以经常会突然失联,这对她身边的人来说都是常态了),而她愿意接受我们的拍摄,还和我们说了那么多自己的经历。

赵佳老师真的是个硬汉。有一次拍摄前,我们死活联系不上她,过了一周之后她发微信来,说是因为“我去倒垃圾,结果像个垃圾袋一样倒在雪上了,摔断了腿哈哈哈哈哈!!!”(原话语气)……她说她的生活日常就是赶稿——生病——赶稿的循环。还是希望赵佳老师在创作的同时,尽量休息身体呀……

再说到匡扶老师,匡扶老师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其实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较劲,他的手机备忘录有很多笔记,平时听到别人说的有意思的经历,他就会记下来。而且,他对自己的作品真的有强迫症一样的执着,每一字每一句,故事结构,画面细节,一定要调整到他满意为止,不然他宁愿不发表。比如片子里的狗便便,真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节,然而他就是纠结了好久,研究车轮在上面的印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同类的还有人物大拇指弯曲的角度,他说“那种精英感觉竖大拇指的时候,大拇指会比较直”(我也不太懂他的逻辑),人物头发的卷曲程度,鼻孔大小,场景里拖把距离地面的高度……

所以,比起单纯去讲书本身,我们更期望这个片子里能讲到创作这些书的人,他们的创作方法、创作时的经历、创作动因。所有的这些混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漫画作品,是只属于这个人的,带有个人独特魅力的作品。

另外就是,在做许先哲,赵佳,匡扶摇三位的故事时,我们都根据他们本身的气质,做了感觉更符合个人气质的剪辑和动画方式,希望观众能有三种不同的观看体验。

再再另外就是,对于每个主人公的故事,由于篇幅原因,会有一些删减的部分,希望各位铁粉不要打我!!先在这里下跪道歉了!!

来自丁丁导演的手记:

哈咯,大家好,我是漫画这集的导演之一,丁丁。从开拍到上线已经过去太久,以至于打字的时候一度头脑空白,决定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就讲讲拍摄对象吧,《镖人》是我2016年就开始追的漫画,所以也算是阿哲老师的老粉了。在见面之前,我总不自觉地把刀马的形象安在阿哲老师身上,想着应该是个操着姜文式嗓音,胡子拉碴的硬汉。谁知见到了才发现,除了“胡子拉碴”外,没半毛钱关系。记得回看在沈阳拍摄的素材,有一条是一名男子站在楼道的阴影里,顶着蓬乱值到达巅峰的自然卷,睡眼惺忪地打开门招呼我们,令我着实感到“震撼”。这名男子时常发呆,会不小心穿上不一样的袜子,会因为嫌浪费时间而选择不吃,会在分镜画不出来、崩溃的时候抓紧自己发量惊人的头发…..这些听起来能打破“知名漫画家”标签的日常,对于拍摄的我而言,却是阿哲老师极其珍贵、可爱的真实一面。同时在这背后,是阿哲老师对创作的全情投入。

我们第一天拍摄的时候,想要记录一下阿哲老师的创作日常,结果直接从早上拍到了凌晨,摄影师各个机位都拍无可拍了,而我和另一位导演呷饱则在想,这个人都不去上厕所吗?之后就像片尾花絮里一样,阿哲老师的妻子召夏姐询问他几点走,他表示,让我再画一会儿。真是极其可怕的专注力。拍摄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夜晚,阿哲老师讲述了最近遇到的瓶颈,他说,创作最大的乐趣还是在于新鲜感,最大的痛苦也是在于新鲜感,当很多东西都做过了,想要不重复,突破自己变得难上加难。这可能是每一个创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凭阿哲老师可怕的专注力,总能一次一次地实现突破,期待《镖人》完结的日子!

还有《塔希里亚》(引路特别篇➡️//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468746?from=search&seid=7152754561977927478&spm_id_from=333.337.0.0)!《塔希里亚》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特别的漫画了,没有之一。它的剪影画风,像是童话电影里的开场,虽然乍一看也许和你想象中的漫画不一样,但只要读下去,就会立刻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书里面浓缩了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体悟,让人置身异世界也能产生共鸣。而最初吸引我们的还是现实世界中吴大成为漫画家的经历,他少年时就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之后大学被退稿超过45次,却依然没有放弃成为漫画家的梦想。如今吴大都40多了,少年的热血也“进化”成了成年人的热血。在2020年,《塔希里亚》出了最终卷,但是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讲,都还未完结,故事还会继续下去。

赵佳老师的故事,是让我们极为动容的!正片中呷饱导演已经讲得很详细了,我就讲讲前期自己最受触动的瞬间吧。我们进入赵佳天津的家中,在成堆的旧稿旧书里,无意间看到赵佳爸爸替她写的一页未完成的自我介绍。放之先生以女儿自己的口吻叙述,当看到那句“看我的父母很棒吧!”,真的是忍俊不禁,同时又忍不住眼眶湿润。赵佳老师看着那页纸和我们讲,又仿佛在自言自语,“这真有他的风格,到最后也还是没有写完。”放之先生擅长书法绘画,也是女儿的伯乐,他一直坚信女儿的才华,我们被他们的关系深深感动。当然,我也相信《黑血》会继续连载,点击量爆棚!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拍摄对象,就是主人公的宠物们。赵佳大大养了好几只猫还有兔子,她自己说从小就喜欢兔子和其他小动物,喜欢和父亲去天津的花鸟鱼虫市集,家里养过不少,拍摄时她的办公室也是像动物园一样热闹哈哈哈。吴大的麦克,是19岁高龄的智慧老猫,为我们贡献了不少素材,吴大说猫让他知道,原来可以到老都这么可爱,他希望他也可以像它一样。然后是阿哲老师的jojo,我们很幸运记录下了一些它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的生活点滴。在片子播出的当天,阿哲老师告诉我们,他和召夏姐在楼道里听到猫叫,捡回了一只和jojo长得相似的小奶猫,我们觉得逝去的生命又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了,真是令人感动泪目。感谢这些特殊又可爱的拍摄对象们!

作为转行第一次执导的片子,这一路可谓战战兢兢、磕磕绊绊,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感谢有呷饱在这集,从她身上我看到了极大的才华,也逐渐找回自己的勇气,btw,动画都是呷饱设计的哦!!希望之后还可以拍更多的创作者!更多的话就在导演花絮里再说吧~

 4 ) 图书馆: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第二季的第一集,讲述了图书馆的故事。 最先出场的是高寿98的古籍活字典沈燮元老先生。 他是版本目录学家,在古籍整理、鉴定和保护工作上有着杰出贡献。 沈燮元先生的日常,几乎就是读书。他的工作也是读书,退休后依然是读书。他是将兴趣与工作合二为一的例子。在搜索“沈燮元”三个字时,跳出来内容,经常逛南图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因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坐在那里阅读,而且是早早来到的那位。在他们看来,老先生就是坚持的动力。老先生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老是玩,要做点事情”。 从他身上,我还看到了专注的力量。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把那件事做到极致,成功是行动的结果。

喜欢看“非诚勿扰”的沈燮元

第二位是图书的图书管理员顾晓军。在兴趣的吸引下,最后成为了图书馆管理员。 这样,他与书的距离更近,他也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利用工作之便,他自学了法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等十几种语言。听他流利地在各种语言间切换,“苦学”英语的我既羡慕又羞愧,更想知道他学习语言的方法。

传送门:片中出现的话题,2013年的老贴子

国图管理员顾晓军

第三位藏族喇嘛久美,他建立了纳朗玛图书馆。是这片草原上的第一座图书馆。 久美走出那片闭塞的草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他深知知识改变世界。 于是他回到家乡,建立了图书馆,搭起一座通往外部的桥。 一个没有收入的僧人,靠什么建立图书馆?他出售自制的青稞酱,自学了建筑学,设计图书馆的图纸,到亲手搬运几百斤重的石头盖房子。 从无到有,从0到1,久美用行动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

草原上的图书馆

藏族僧人久美

深有同感的一段话

这三位主人公共同传递给我的信号是:热情和专注。 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无论是数十年如一日整理古籍的沈燮元,还是自学了十几种语言的顾晓军,还是95后僧人为草原的孩子带去希望和光明的故事,都诠释了与热爱为伴,专注做好一件事的力量。 博尔赫斯说“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也曾心心念念要把家安在图书馆的附近,每一次走进图书馆,在安静又带有墨香的书架间流连,在寻找一本书的过程中与其他的书相遇、碰撞,我仍清楚记得,许多年前和先生乘坐公交,单程十多公里来到图书馆,背个书包,提个袋子,装着10本书(每人最多借5本)满载而归的美好。每一次从图书馆出来,都感叹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又感恩于自己有机会和“知识的海洋”更靠近,也因为书籍,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诚如久美的感悟——我们的心态开阔于世界。 纯朴的久美是给人最亲近的一位。因为曾经走出去,更明白知识和教育的力量,也因此,他千方百计要为草原上的孩子们建立一座图书馆。在他心中,书籍是联通外部的桥梁,这座小小的图书馆承载着久美的愿望,也成为孩子们的天堂,他们被唤醒的内心,犹如飞出笼子的小鸟,终将翱翔于高空。

2022-2-23

 5 ) 豆瓣9.5,这良心国片看得人热泪盈眶

漫长又短暂的春节假期,就这样结束了。 回顾这段假期,似乎干了很多事,又似乎什么都没干。 看电视、走亲戚,睡大觉,各式吃喝玩乐。 唯独有一件事,想必很多人都不曾想起过。 这是一件即便只干了两个小时、也会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费的事情。 等了两年的这部“网红”国片,是时候来唤醒我们了——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

B站出品,胡歌配音,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第一季豆瓣9.0,播放量高达1568.5万。 第二季一开播,评分直飙9.5。 在快节奏的流量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品阅书籍的人,早已少之又少。 而能将纪录片的重心聚焦在“书籍”,同时又保持“网红”属性,《但是还有书籍》的存在,不仅让人感到诧异却又惊喜。 “书籍”的魅力,到底都在哪里? 一本书,从编撰到流通,经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写书的人,灵感涌现,挥笔成章; 做书的人,汇编成册,整理校正,策划推广,流入市场。 看书的人,要想展开这段神秘的书籍之旅,大都是从图书馆开始的。 对98岁高龄的沈燮元来说,他与图书馆的关系,就像是鱼儿和水,“如果脱离水,我要死的。” 尽管退休了三十多年,沈燮元依然习惯六点起,七点上公交,在南京图书馆里过完他的一天。 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沈燮元便潜心研究版本目录学,钻研古籍版本和源流。 在南图工作的70年里,沈老干的只有两件事:编目、采购。 作为“南图十大镇馆之宝”的《华严经》,就是沈老一手采购回来的。 沈老和卖书人就在马路上交易,对方出价500块,沈老立马给钱拿书,转身就跑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做什么坏事儿呢。 用沈老的话说,“买书等于交女朋友,没有成功你不要乱讲,一乱讲不成功啦”。 数十年的采购和鉴别经验,也让沈老养成了一双“慧眼”。 不管什么样式的古籍,只要给沈老看一眼,马上就能扫读出对应的朝代。 大家都叫他“古籍活字典”。 像是《西汉会要》,沈老轻轻一番,便看出是宋代编撰。 因为宋代很节俭,政府的公文纸不销毁,便“废物利用”印成了书。 1978年,沈燮元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参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并担任子部主编。 这也是我国近百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籍编纂工程。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研究员们只能靠自身学识,进行查漏补缺,整理而成几十万章古籍卡片。 而这一干,就是18年。 但对于沈老而言,《善本书目》的完稿,不过就是一项工作的结束,“拍个照,就各自回自己家了”。 他最放不下的,还有盘桓了20年的心结:整理清代收藏家黄丕烈的题跋集。 直到如今,沈老依旧不断在为完善这个心愿,而日夜奔波操劳着。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老是玩嘛,用时间做点事情。” 所有人都在祝愿沈老长命百岁的时候,唯独沈老摇了摇头。 他笑着露出了仅剩的一颗门牙,“过好每一天”。 不管再怎么枯燥与劳累,在沈燮元眼里,书籍所赠予的,是幸福,也是快乐。 与此同时,书籍的出现,也正悄悄打开着另一个神秘世界的大门。 在马爱农的世界里,有着两个截然不同、却又连接贯通的平行时空。 为了打通这两个平行时空,她不断从魔法世界里领取任务,通过翻译的字字句句,传递到每一位静候魔法降临的读者手里。 全国销量超过5亿,拥有近80种语言译本,《哈利·波特》是地球上的孩子们都知道的魔幻小说。 而发出这张中文录取通知书的,便是作为中文版主要译者之一的马爱农。 而马爱农魔法世界的开启,却是源于另外一本书——《绿山墙的安妮》。 被安妮所打动的马爱农,第一次开始着手翻译这20万字的经典作品。 所幸的是,魔法世界里遇到困难时,总会有一位老人出现。 马爱农的爷爷马清槐,清华在读时与钱钟书等大家是同窗,也是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多年的老译者。 听到消息后,爷爷特从北京来到了南京,在小屋里和马爱农共同奋战了三个月。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马爱农才开始懂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译者。 从《绿山墙的安妮》,再到《彼·得潘》《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绿野仙踪》等等,马爱农不断在神奇的童话世界里畅游,用翻译的方式重塑着纯真的感动。 终于,马爱农收到了一封来自霍格沃兹的来信。 人民文学出版社拿下了《哈利·波特》前三册的中文版权,为它组建中文译者团队,马爱农和妹妹成为了其中的主要译者。 和之前翻译过的童话作品不同,这个复杂而又庞大的魔法王国,早已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哈利·波特》包含了太多欧洲经典神话故事、巫师文学、炼金术等内容,即便是有所了解和阅读,想要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中文,对于马爱农来说也依旧充满无限困难。 比如书中那些罗琳生造出来的咒语。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咒语在后面会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不过就是一个知识点,所以把它按照音译,翻译得很长。 后来才发现,越来越多的咒语会出现,而且都有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每一句咒语,都是在瞬间发出之后产生作用,更好的方式便是采用意译,显得短促有力。 在中文里,四字短语更符合这样的表达意图,因此也就有了“神锋无影”、“一忘皆空”这样的翻译。 随着中文译本的出版与畅销,盗版书也变得更为猖狂。 到后面几册,留给翻译的时间越来越少,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跟盗版商赛跑。 到了2016年,马爱农一个人将《哈利·波特》七本书进行了一次完整的修订。 把那些曾经因为对全貌不了解而犯下的错误,进行了修改,也结合了读者的反馈,将翻译进行完善。 书籍带领着马爱农,走进了意想不到的魔法世界; 而翻译,则是她用来隐藏自己、扮演他人的工具,就像《哈利·波特》里的隐形衣一样。 她所译下的字句,不仅搭建了神秘多元的平行时空,也正在带领着越来越多的大人与孩子们,自由地穿梭于魔法世界。 书籍打开了无数人的异想世界,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也让我们领略到更多的未知与奇妙。 真正的“诗和远方”,抽象得我们触摸不到,却都藏在了书中,等我们去发现。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真正还在看书的人,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 在追求快节奏的流量时代,光是狼狈地活着,已经快要来不及。 哪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追逐诗与远方呢? 来自草原的拉姆,热爱书籍也热爱文学。 但读书与生活的冲突,使她不得不考虑最为现实的问题。 阅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不仅在文化落后的草原上,对于忙碌于生存的我们而言,同样是一个抽象而又深刻的问题。 在国家图书馆的12年里,顾晓军学语言,做研究,不为追求功名,为的只是内心的“自为畅游”。 《魔山》的主人公用了7年的时间探索生命、认识自己; 而作为译者的杨武能用了20多年的时间,从走投无路,到安身立命,穿越了人生的这座“魔山”。 最终被西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录取的拉姆,也开始有了新的人生目标: “想找个离妈妈近一点的学校当老师,业余做一些藏语文学翻译的工作。” 或许很缓慢,也或许很微小,书籍都在用它独有的方式陪伴着,甚至渐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当你对生活感到迷茫,对未来感到困惑,不如读一读书吧。 书中或许没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但它所能带给你的,一定是最珍贵的财富。 生活再苦再累再狼狈,但是,还有书籍啊。 *本文作者:D

 6 ) 怀旧的感觉

看到马爱农那一集的时候,眼眶有点湿润,转手发给了酷爱哈利波特的大学舍友,她没有回我

在职场狂飙猛进,恋爱生娃风生水起的时候,青春期时的小快乐被刻意忘记了

只有在眼下这朝不保夕、兵荒马乱的时候,看到如此温暖有趣的片子

那些年轻时的美好一股脑地涌上来,看书,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三年级时老师为了奖励我,给我一张市区图书馆的借书卡

我记得记得第一本书是江苏四十年少年儿童小说选,里面一篇《白额牛》我到现在还记得

后来又陆续借过国外的童话,和一般的格林、安徒生都不同,节奏奇怪,情节也有点诡异

再后来,在被窝里看红楼梦,通宵看福尔摩斯等等等等,获得最多心流的时刻,应该就是看书

高中的古旧书店、蓝色书店,几乎占据我所有课外时间

再再后来,自己拿起笔开始尝试写作,到现在依然还是酷爱输出

这两季的纪录片看完,才知道原来在一本本书后面,有千千万万的人付出心血

最打动人的还是爱书的情怀,不管是编辑、作者、出版人、书店老板,做喜欢的事情,无怨无悔

 短评

永远可以为了一些纯粹的坚持热泪盈眶

3分钟前
  • 力荐

看了一集就已经忍不住来打五星!!!

4分钟前
  • 孜莜
  • 力荐

此心安处是吾乡。目录学大佬、国图图书管理员、久美、藏区小女孩…..她们都通过书籍找到自己的家,实现自渡及渡人。读书改变命运,不应该作为功利主义的简单解读,而是内心深处的觉醒导致视野的改变,从而走向更大的世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潜心读书是一种坚持,保持童真与简单。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8分钟前
  • Littlejane2000
  • 力荐

这几年,书店很难,出版业很难,经销商很难,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更是火中取栗夹缝求生。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困境,他们是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只要还有书,待到山花烂漫时

1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第一集完全文不对题。一个是古籍版本的研究者,一个是利用上班时间自学外语的图书馆管理员,一个是开设公益课外辅导的僧人,这三个人与书发生的联系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跟“图书馆”扯上关系,根本就没有在讲图书馆。编导只是挑了恰好跟图书馆存在物理关联的三个素材攒成一集,然后取了一个大而无当的题目“我们的图书馆”,完全没有深思熟虑去想怎么合题和怎么解题。可参考怀斯曼的《纽约公共图书馆》。

14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知识是精神脊柱,纸张是物质基础,但是还有书籍,于是两者兼具。

16分钟前
  • 弄尘
  • 力荐

一整天为公司挣钱,晚上回家看纪录片哭的稀里哗啦,我这一天天做的都是什么啊。

21分钟前
  • 火宵之月
  • 力荐

真正热爱阅读 是一件看起来极其容易却又难以做到的 我已经开始向往退休泡图书馆的日子了 希望能活到退休吧🙏🏼

26分钟前
  • Mercury
  • 推荐

本季出演人员如下,有关书籍故事与人连接……沈燮元、顾晓军、久美、拉姆、许先哲、赵佳、匡扶摇、马爱农、包慧怡、杨武能、张立宪、杨全强、涂涂、班宇、梁鸿、吕德安、张辰亮、杨潇、塔可

31分钟前
  • 南極貓頭鷹
  • 推荐

南图古籍沈燮元,国图隐士顾晓军,藏图自在僧久美;传奇镖人许先哲,黑血女侠客赵佳,随心随性匡扶摇;魔法世界马爱农,炼金诗人包慧怡,维特魔山杨武能;读库老六张立宪,行思师傅杨全强,乐府民歌声涂涂;东北逍遥游班宇,乡村梁庄人梁鸿,流浪诗人吕德安;海错图考张辰亮,杨潇重走湘黔滇,摄影考古者塔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还有书籍。

33分钟前
  • 我骑善逸
  • 力荐

因为还有宛若天堂的图书馆,还有很多美好的读书的人,所以这个人间还值得。我在《读库1904》上曾经翻译过一篇文章《公共图书馆那些事儿》,虽然讲的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故事,但图书馆的精神和功能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基于平等和分享的公共精神,自由地获取思想和信息,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34分钟前
  • 落地麦子
  • 力荐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老是玩嘛,用时间做点事情,是哇”

35分钟前
  • 一业
  • 力荐

4.5;比第一季更好,素材的整合度、主题的开掘性和统一度、文案遣词的精心以及捕捉被拍摄对象的“恍惚时刻”都有长足进步,虽每集都开辟不同主旨,但本季所有镜头中人物都有一个共通点——即他们都以极盛的热情和绝大的孤勇去做一件自己真诚热爱的事,或许最初是迫于生计或职业生涯空窗期,或许是处于人生某一阶段的低谷危机感亟需被拯救,或许是源于内心长久积淀的某种火焰,他们选择与“书”为伴;被他们眼中散发的明亮所打动,智识和思考的乐趣永远无可替代——一种深层的幸福。最爱第四、第六集,《海错图》太有趣了,考古《诗经》与历史对话;陈梦家这段话实在令人感慨:“因为了解古代所以了解祖先,是他有信心在国家危机万伏的时候不悲观、不动摇,在别人叹气空想的时候切切实实从事于学问。”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到拉姆说她哭着写完父亲的那个故事,看着她坐在自己理想的大学笑着说自己未来想做的事,我哭得稀里哗啦😭。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42分钟前
  • 黑道少年沈來迟
  • 力荐

能当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真的好幸福啊💗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爱好是多幸运的事情。顾晓军的npc生活就是我的理想生活了!!!能自学掌握那么多种语言是真的好厉害 用原语言阅读也太幸福了🥺 超理想职业🈶

47分钟前
  • 脉搏敲击🦋
  • 力荐

我为什么会过得跟狗一样呢?我有多久没品过书香,遥望雪山,为某一段文字落泪?这种作品与其说有深度,不如说愈发衬托得当代年轻人的贫瘠、狼狈,叫人难过。

49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格局是有了,看到高原上僧人自己盖的图书馆就觉得,这世间有那么多不确定,但是只要当下还有书籍,还能看书,这一刻就不白费。

53分钟前
  • 殊聿
  • 力荐

“即使我遭到凌辱和消灭,但愿您的庞大的图书馆在一个人身上得到证实,哪怕只有一瞬间……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

57分钟前
  • Romancier
  • 推荐

一直觉得判断一个人更多的应该是以TA内心真正想的是什么,以及是否还有温柔和善意。但是其实遇到的人几乎都不会这么想,大家都是生活在对抗性很强的逻辑中——好像你要足够好才有存在的必要,但其实如果往太理想主义的方向努力对于现实生活也很难有什么明显的改善,最后就变成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满足了。所以与其说但是还有书籍,不如说但是还有这样的人,能够让人继续相信和期待一些事情吧。

59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一位网友参与并推给我看的,可能是我在做乡村图书馆,抱着学习的心态看了。沈老先生和国图的顾老师这两位人物挑得很好,拍得很细腻。看完感慨人一生钟情一件事是幸福的,很多专业和敬业的人也是出于热爱。遗憾是我毕业后疲于生存和拍片,看书并不多,时常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孤陋寡闻。但很感谢纪录片这份职业,习惯了去读人,让我接触和认识很多有趣的灵魂,他(她)们成了我的导读,喜欢跟有思想的朋友聊天交流。有时出于工作做功课需要,找本书来看看,还常分好多次看完。

1小时前
  • 蒋能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