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已完结

主演:埃德加·拉米雷兹,达伦·克里斯,瑞奇·马丁,佩内洛普·克鲁兹,达丝莎·坡兰科,威尔·切斯,杰·R.弗格森,何塞·祖尼加,克里斯汀·霍恩,马克思·格林菲尔德,乔·阿德勒,安娜莱吉·阿什福特,乔瓦尼·索罗菲瓦,温琴佐·阿马托,凯西·莫拉蒂,芬·维特洛克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2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3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4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5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6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3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4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5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6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7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8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9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短评放不下

倒叙、循环叙述是很聪明的做法,gay导来拍会涉及边缘群体的现实问题,换做是其他人极可能拍成“同性恋连环杀人犯”猎奇向。全剧最恶心的是男主的父亲,撒谎成精,心里只有自己;杀了几个普通的同性恋警方不会重视,直到杀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范思哲;那么正直的海军杰夫却因为救了被欺凌的出柜同性恋者被怀疑是同性恋不得不退役,不能晋升,甚至想自杀;人美心善的大卫在取得成就的时候才敢跟父亲出柜;陪伴了范思哲十几年的伴侣却什么也不是,因为他是男的而不是女的;深柜富豪们只能用钱买来新鲜的肉体,嫁给他们的妻子也只能得到亲情而不是爱情。回到现实,男主的演员是直男,演得很好,也得了奖。但是直男把gay演好了就能得到夸奖;gay演gay只会被评价“本色出演”,gay演直男无法代入。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已经不再把同性恋当疾病和罪犯了,只是仍然要求同性恋隐藏自己,真是蠢钝如猪!好想给硬汉气质型男的杰夫和人美心善惹人爱的大卫拉郎配啊啊啊啊啊,我要看他们的“娇妻文”,让杰夫好好疼爱大卫!

 2 ) 如果这世界接受同性恋,那肯定是这世界疯了。

大家开始变的不想谈论,越来越多人在生活中选择无视。不支持又不反对。是怕别人评判?说你刻薄?说你不善良?又或是跟我没关系。爱怎么样怎么样。这也许是一部分人的心态。当然肯定也会有一部分人会觉得任何关于同性恋的一切会感到的恶心。

网上有一种所谓的“舆论正确”。我们得理解同性恋,我们得接受同性恋的存在的事实。我们得对这个群体友好一点,并善待

同性恋群体在扩大,网络上会有各种信息会越来越多有带有隐性引导的引诱儿童和青少年产生幻想和形成错误的对两性的观念。好像现在变的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这算不算一种变相支持?

繁衍是人类本性。动物尚知道不能同性。本是人类社会的畸形产物,适者生存。同性恋决定了自己的性取向。

但是你要让正常人接受并理解对于正常人来说不正常的事情。这

 3 ) 我们在最荒唐的年代相遇:同性恋之个人与群体

同性恋杀人案的背后

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以一个同性恋杀人犯犯罪历程的心路倒溯作为叙事主线,完整串联起多个被害男同志的命运线,并经由每个被害者的社会家庭脉络深入到罪案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该剧的主旨不是单纯指向罪犯作案心理的个体层面,而是借此警示及追询罪犯所在的家庭社会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被罪犯杀害的男同志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男孩/男人?他们的被害为何遭受新闻舆论界的冷遇?警局又为何迟迟不能立案?作为名人的范思哲与其他作为普通人的同性恋之间有何区别,社会对名人及一般普通人的生命是否予以了同等的尊重与关注?等等。对于同志观众而言,更有其深层的心灵叩问及自我反省层面的意义:被害者与凶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被害者因何被害,他们与我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凶手行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机及目的,他为何会把屠刀挥向同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同类?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很幸运地经由努力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你是否可以就此摆脱同性恋这一标签加上你头上的阴影?作为同志观众,你是否可以袖手旁观凶手对同类的犯罪,等等。

从《美国恐怖故事》系列到《美国罪案故事》系列,瑞恩·墨菲的作品已超乎犯罪刑侦类故事娱乐大众的目的,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比较有趣的是,同样由其导演的《美国恐怖故事》系列拍得最精彩的也是第二季。瑞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绝不啰嗦冗长,他的每一季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独立的故事也就意味着同样独立的人际网络结构。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任意从罪案系列或者美恐系列的某一季看起而不致担心漏掉了什么。对于没有时间追剧的观众来讲,墨菲的作品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之一。

张爱玲曾说她爱好真实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并强调说任何人真实的体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新鲜的并且不会成为滥调。瑞恩在第二季的罪案故事里描绘了诸多形象气质个性迥异的活生生真实存在的同志男性。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年龄及职业阶层,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及人生历程。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携带着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也因之,每一个人的逝去都是永久无法弥补的创伤。而他们被害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是同性恋,他们遇到了凶手。

多年前,我在飞赞做了一个关于同志权益/同志问题认知的投票,其中一个提问是“你认为中国同志权益工作当前可能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投票反馈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对同志身份存在的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婚姻或者传宗接代的压力”、“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同志交友环境”、“ 同志个体之间素质及价值观世界观等差异太大,无法统一”、“ 缺少成熟的同志理论或者同志团体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其中,“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拿到62票,排在同志遭遇问题的首位。 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同志曾经遭受过各种来自于内部群体的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歧视和伤害。套用马丁路德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忘记来自外界的大放厥词,却不能忘记来自自己人的沉默不语。 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个体的人是永远无法逃脱宏大叙事背景的。曾经我很固执的以为,人不应该被分类,譬如性取向如何定义,譬如同性恋的天生论,再譬如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分野等等。我天真地以为,没有了被作为客体的被动分类,或是作为主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比如古希腊罗马或者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建立起性取向的概念,但同性恋和异性恋群体之间却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有儒家的纲常伦理,但同性恋者只要可以承担并完成传宗接代的家族任务,便能达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温和文化。

罪案故事中被害的同志青年军官杰夫大概也是这么想的。他怀着一名海军军官的梦想来到军营并善待军营内的兄弟,他也认同男性气质的表达并注重兄弟情谊,但身在张扬异性恋传统性别观念的军营,杰夫对同性的爱恋心理只能深藏在心,如每一个gay所经历的那样,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之海军杰夫(Finn Wittrock)

对于秉性正直忠厚的人而言,谎言是压在心底沉重的包袱。在面对另一名被战友虐待的同性恋军人之际,杰夫终于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热血,他出手相助了。这一举动所导致的代价及需要付出的勇气大概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杰夫出柜并因之被军队除名,一腔热血却遭遇了不公的对待,一辈子穿军装的梦想也就此破灭。无知导致的愚昧与偏见蒙蔽了军营领导层的眼眸,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们对这个热血青年的一生将带来怎样的阴影。

有些朋友在说,男同志也是认同男性气质的男人,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我们这个群体的出现,没有影响他人,这样想固然没错,但在固守伦理体制的人看来,作为个体的我们似乎携带了与生俱来的原罪。比如众多以“同妻”之名讨伐同志人群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的言论是真的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吗。他/她们究竟是想减少同妻现象还是期图借此煽动普通人群针对“异类”的憎恨。如果你仔细看过想过这些人发出的声音,其实真相不难揭晓。不错,我们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异类”的存在。异类的概念来自于我们所在的文化。这是统治阶级的武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它包括道德、规范、价值观等等,直接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里,成为社会家庭得以巩固的意识形态。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同志这一身份维系之艰难:人恐惧的根源在于不被接纳,只有作为被社会家庭认可的某一个身份(丈夫/父亲)才能找到存在的安全感。害怕被孤立可谓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在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之下,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自身需要遵守的价值观或者规范,如果我们不能争取到社会对于同性取向或者同志家庭的基本认可,就会有愈来愈多的同志不得不步入异性婚姻,所有关于同志权益或者同志文化的工作将变得寸步难行。

豆瓣相对于其它论坛大概聚集了更多热爱文艺的青年。文艺青年相对于一般人群的独特性在于更加自我。我常想“自我”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也正是“自我”保存了身为异类的我们(文艺青年在一般人看来也是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般存在)人格上的尊严。虽说人文的精神应该是关怀而不是霸道。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个世界是一个谁掌握霸道、霸权,谁就可以拥有话语权的世界。很多时候,人们宁愿接受婚姻的不忠乃至伤害,也不愿意接受忠诚的同性爱情。尤其是家长,想都不想就认定同性恋是道德败坏、心理变态。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已然被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并被压在体制砖石所建构的社会巨塔之下。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无法脱离群体的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固守与文化不相容的自我呢。换句话来说,人对世界的感受也许是具体时代地域之下观念的产物,但人依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其所在的文化囚笼,并以此超越异性恋体制所规定的具体的情景和标准。

在这样的一种向着“脱离”方向的努力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自我”固然重要,但“自我”之上应该还有一个突破自我局限性的“超我”概念的存在。《罪案故事》之主人公安德鲁大概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相对于那些被他杀害的男人,凶手安德鲁反而是其中最能表现“自我”的一个人。这也和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有重要的关联。安德鲁的父亲相信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在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安德鲁变得非常自我且自负。为了过上理想的上流社会生活,他不惜撒下弥天大谎;为了得到理想男孩大卫的注意,他更是用尽心机。一旦大卫与海军杰夫之间出现暧昧的化学反应,安德鲁便怒不可遏。换言之,安德鲁对于大卫没有一丁点的人格尊重,只有动物性占有欲的追求及满足。这样的一种欲望不仅与爱情无关,更是对爱情的一种亵渎。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主人公安德鲁(达伦·克里斯饰)

安德鲁不是个案。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当下国内环境,“精致利己主义”早已成为一种默而不宣的价值观。在推崇“自我”的豆瓣小社会,利己主义也经常改头换面,在其它种种漂亮概念的包装下粉墨登场。主流社会最惯常的虚伪,在文艺青年的大本营也并不罕见。如果我们不能突破狭隘自我的局限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走向极端自我的安德鲁,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杀害同类的凶手。

社会的强大,在于它拥有大多数人的标准。卢梭因之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一个同性恋者,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戴枷者的舞蹈。人无时无刻不在困境之中,人永远是被限定的。惶惶度日的人们,时常在一个瞬间,停下来追问,这究竟是梦还是当下?仿佛一切都隔着梦的薄纱,无法确认存在的本身。确认自己的存在,通常就需要外界的目光。当我们感知到这一事实之后,便会生出更深的无奈或者虚脱。人原来是如此之卑弱。我们自己能给自己的,竟然是那么少。所以, 同志人群追求的所谓社会认同,便是渴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之相对的矛盾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同志,应如何走自己的道路,怎样的道路才是符合内心的渴求。

之所以说其中存在着矛盾,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动物的存在,作为社会化的个体,标准一直被外界左右,在此层面上,作为个体的我们难以出世。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哲人之所以一再追问我是谁是出于这样一个过程。在那里,你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如此追问下去,而并非要得出什么结果。但即便如此,在这样一个追问的过程中,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不管人对他人所处环境有多少不同的理解,有多少文化体制的话语霸权充斥其间,每个人还是可能有所选择,只要我们能坚持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心灵层面。故每一个卑微的个体,亦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同性恋的个体出路在哪里——如果给它一个讨论的最终主题和目的的话,那将是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同性恋者,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自我与群体或者更大的社会环境。一切的前提必然是如何认识自己或者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群体内部的情感。中国的同性恋有没有未来,会有怎样的未来,只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场暗中涌动的需要反复被时间证明的漫长对抗。

我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某些内在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人会寸步难行。尽管,解决了内部问题后,还有很多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更远的路需要行走。 这里我说的不仅仅只是个体的同性恋者,通过努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和亲人、朋友、社会的认同。当然能做到这样,也已经很好了,很不容易了。甚至这也是很多同性恋者梦寐以求的,但是这样也还是不够的。 假如扯开一下,我想世界上只要有一个国家还在饥饿、战争,世界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和平。对于那些已经摆脱了贫困的国家来说,也不可避免的会以某种方式受到遥远的另一个国度中的战争影响。世界,看似在自身生活之外,但又无时不在自身生活之内。 对于同性恋者,一样的道理。如果这个世界上众多的同性恋者,仍然生活在阴影之下,即使我已经获得了个人的爱情和家人、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意味着我获得了生活的胜利。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阴影生活,肯定有着其中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在某些时候,必然会影响着我,甚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摧毁我的生活(《美国犯罪故事》中被凶手杀害的范思哲便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沃特斯说,我们在最动荡荒唐的年代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我们是否能认识到爱情对于我们的价值所在,是否能认识到情感关系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终生必修课?为什么很多人已不再相信爱情?圈内的0多1少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情势?不可否认,对于很多同志来说,即使是个体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爱情相守,仍然是遥遥无期的。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这些辛苦,这些伤痛?这些阴影下的呼吸?

在西方文化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用语叫做卡夫卡式的困境(Kafkaesque predicament),所谓卡夫卡困境,具体而言,描述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态: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分层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深化,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松动,颓废和感伤的情绪开始蔓延,个人主义思潮开始慢慢走到瓶颈,精神支柱崩塌的人们将信仰的支点建立在追求物质繁荣而带来的一种类似回光返照般的浮华气息之中,这种过分喧闹的浮华也必将带来精神的撕裂及心灵层面的恐惧,传统的父权性别价值观对于男性的情感表达又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男人被要求的阳刚气概拒绝了男性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可能有的脆弱的一面。不能诉诸于泪水或者情感表达的男性,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难以找到精神的归属感。卡夫卡在他的诸多作品如《审判》及《变形记》等里面写到这种心灵在混乱无序扭曲状态之下巨大的煎熬和焦虑。对于被主流排斥的偏隅一方的同性恋群体而言,自始至终他们都在承受剧烈的心灵上的扭曲和撕裂,所有的痛苦还必须掩盖在看似坚硬的面具之下。

这样的一种困境,也必将使得很多同志失去对自我情感表达的能力,在理性上他可能知道自己的感觉,他知道他的痛苦,可是在感性思维上这一切跟不上去了,他不知道如何去修补这样的一种情感无能。情感无能所带来的结果是一部分找不到爱情归属的同志,在爱情信仰倒塌之后,只能在一种纯粹的生理本能驱动下追求欲望的快感,但是这种对于感性失能的弥补却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他的心灵又将陷身一片空虚和荒芜。

马斯洛需求理论经常被应用在商业营销中,因为它针对人性本身的需求,其中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层次是连续的,相互关联,不可割裂单独递进。我们这个群体现在处于哪个层次?大家对照即可。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来说,同样是一种连续且互相依存的关系,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的力量由个人力量累积,又反过来维护个体的利益。大家都需要群体的庇护,但前提在于群体也必须是成立的,群体有可供支配的权益。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LGBT群体”存在吗?他们能够起到维护个体利益的作用吗? 答案不言自明。我们尚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间徘徊,远远没有达到和实现所谓“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阶段,而群体仍然如同散落的“七龙珠”,遍布在各个终端背后。 因此,我以为,行动和思维的第一步,首先要理清一些问题,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具体问题如下: 1、LGBT群体有没有共同的需求,如果有,这个共同需求是什么? 2、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形下如何建立情感关系,是否可以绕开异性恋的规范去创造一种建立在更科学的性观念之下的生活方式?

3、个体能通过什么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个体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对其他的同性恋者有所帮助,甚至对群体处境的改善都有帮助?

4、如何对群体内的个人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及性安全教育,安全套的使用与普及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6、LGBT群体内部该如何理性看待彼此存在的天然差异?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持有什么样的处理原则?需不需要这样的原则?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我看来,寻求认同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呢?于是人就会探索和思考。哲学、伦理学、艺术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等。我们能否从不同学说的角度开掘或者创造出一个属于同性恋者自身的文化?是否应该展开关于我们自身探讨的各类学习培训或者心理疗伤?诚然,这些探索,这些思考,不能直接的让人获得幸福。但是,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对自己,甚至对他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外部社会的问题,思考清楚了,也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 至于从哪个角度入手,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天分、教育、和投入的精力不同,当然也会有所不同。或者说,每一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解决方式也会不同。

蔡康永说,凡有边界的,即是监狱,人生是监狱。曼德利施塔姆写道:我被赋予了躯体,我有何作为,面对这唯一的属于我的躯体?……我既是花匠,我也是一朵花,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即使暂时找不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是启迪总会有的。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在遥远的彼处,有一个人,在那样生活,那样呼吸。这就是一种安慰。

就现实的人生来讲,我们存在的地方,无非世俗烟火之处,与内心的孤独岛屿。两者究竟是被隔绝还是可以彼此互通?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执着于肌肉健身或者仪表修饰等外在的表象,如果我们肯多用一点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在,也许就会发现更多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青春终有一天不再,爱人也许会在某个时间离去,陪伴人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心。

2019年8月1日修改稿完成于乌兰巴托

 4 ) The Assassination of Gianni Versace: the Community against the Society

整部剧以倒叙的形式展开,不得不说结构安排引人入胜。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场即是范思哲被安德鲁·库纳南(Andrew Cunanan)一枪毙命的场面,在阿尔比诺尼《G小调柔板》时而悠长时而宏大的旋律中,库里南在海滩上手染四桩血案、迷失心智的落魄模样,与范思哲在不远处的豪宅中环绕成群佣人、精致惬意的奢华生活,对比鲜明,让人难以想象两者会有任何交集。旋即音乐戛然而止,枪声打破宁静,范思哲和身侧洁白的和平鸽一起倒在血泊之中,而后闻讯而至的警察、紧急抢救的医生、前来吃瓜的群众、伤心欲绝的爱人、肩负重任的妹妹,形形色色的人群纷扰,搅动着这起惊天的谋杀案,并逐渐起底库里南成为连环杀手的故事。

但事实上,除了对案件的叙述颇具吸引力,作为LGBT群体感触更深的是整部剧侧面折射出的LGBT群体社会地位的时代背景。

对于警方而言,性取向即原罪,同性恋的死亡案件多与吸毒、滥交等私生活混乱的情形相关,往往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甚至对此嗤之以鼻。范思哲被谋杀前,警方已经将库纳南列为通缉对象,却在迈阿密连一张传单都没有贴出过,直至范思哲作为知名人物被谋杀,方才出动警力全力搜捕。尽管如此,范思哲死后,警探还对范思哲爱人就他们之间的开放式的亲密关系加以劫难,尽显嚣张与轻蔑。

在军队之中,则长久奉行don’t ask don’t tell的鸵鸟政策。军官一旦有蛛丝马迹将真实的自己展露,便意味着军中仕途的终结,甚至对于公开真实取向的士兵,面临的更是现实的灭顶之灾。Jeff为了不将自己暴露,甚至不惜自行剜去自己身上的纹身,看着令人揪心不已。而他与公开身份的士兵那一瞬间的对视与享用,已是特殊情境下难得的慰藉。

在社会大众观念中,同性恋依然是罪恶和品行不端的行径,成功人士为了守护自己奋斗而来的不易果实,需要佯装出家庭幸福、夫妻恩爱的场面,而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性取向的事实往往成为其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朝坠落往往即刻酿成惨剧。即便是已经声名大噪的Gianni Versace,公开出柜也是会影响公司股价和集团形象的重要举动,遭遇到妹妹的反对,他也只能选择接受小报的采访而不能大面积宣扬。

如今,性少数群体的权益争取活动已经在全球四处开花,结合第一季辛普森案的African American的平权斗争取得的“胜利”,这条艰辛的道路需要庞大的社会力量的推动和前赴后继的先辈传道。而在发声和表达自由缺失的东方大国,这条路必将行进的缓慢而艰辛,甚至比起经济实力的追赶之路更为布满荆棘。

而酿成多起连环杀人悲剧的故事的一切,要从库纳南的成长经历说起。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库纳南从小被菲律宾移民背景的父亲优宠,给予他最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并灌输以成功学的人生哲学。而事实上父亲只是一个满口谎话的诈骗犯,被FBI调查身败名裂后,携带全家所有的存款和送给库纳南的奔驰跑车潜逃到老家,只能过着蝼蚁般的生活,当这一切昭然若揭在库纳南面前,他的心理防线被击溃了,从小被各种物质光环加持,怎么会容忍自己“堕落”到踏实努力、认真工作的“深渊”。于是,他选择否认,他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包装之路正式开始。他用自己的年轻姣好的容颜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打造自己富家公子的人设,游走在不同的金主之间左右逢源,同时不甘寂寞地为自己的荒淫享乐筹谋,但当谎话连篇终于被揭穿,面对无法支付的高额账单,他逐渐走向心理的失衡,意外又合理地走向连环杀手的道路。

第一个受害者是退伍军官Jeff。他因为美国军队当年严格的政策,同情被排挤的同性恋下属被意外发现,而升职无望,只能退伍做着最低微的体力工作。他不熟悉gay community的社交规则,无人倾诉因而更为苦闷。当在圣地亚哥的酒吧遇到了库纳南,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但逐渐识破了库纳南谎话连篇的真面目,加上库纳南为了“报复”Jeff在金主为他举办的生日会上与自己追求的男孩David交谈甚欢,向家庭传统的Jeff父母寄送了喜出柜的明信片,Jeff对其忍无可忍,搬到明尼阿波利斯开启了新生活。而当库纳南被金主抛弃,为了自以为的“真爱”David飞去明尼阿波利斯求婚希望开启新的生活,却看到一幕幕Jeff与David关系亲密的画面,心理的扭曲让他将Jeff视作阻挡自己幸福生活的阻碍,并在把Jeff骗到David家中之后用羊角锤将他杀害。

第二个受害者就是见证了库纳南杀害Jeff全过程的David。David与库纳南的相识本只是一场露水姻缘,心性单纯的David,刚到大城市探索被库纳南精心包装的年轻有为的人设吸引,文华东方酒店柔软的拖鞋都让他惊艳,从小没有体会过这种真挚感情的库纳南却以为遇到了the one。为了追求到David不断向其发起金钱攻势,但最终被David所不适和厌倦,而出其不意的前来城市求婚更是让其惊愕和措手不及。见证了杀害Jeff之后,David被迫卷入与库纳南一起逃亡的旅程,善良的他本以为可以唤起库纳南内心还剩存的人性,并促使其自首,但最终难逃被这个一直称自己为love of life的杀人凶手一枪毙命。库纳南躺在David的尸体旁恍惚,得不到爱人的爱便将其毁灭,让人不仅感到毛骨悚然。

第三个受害者是库纳南曾经的顾客、地产大亨Lee。他本计划向Lee攫取足够的钱财从而逃亡异国,但是当Lee向其展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摩天大楼设计草稿,他却将其认为是对其的一种能力压迫与征服欲,从小自负的库纳南忍无可忍,将这位深柜的富商用混凝土方残忍杀害,并将女性内衣与同性杂志摆在尸体旁,败坏其努力压抑维护的秘密和经营的名声。

第四个受害者最为无辜,只是库纳南在逃亡路上需要摆脱追踪而想要强抢的一辆卡车的司机,当其向库纳南哀诉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时,三条人命在身且早已失去耐心的库纳南将其一击致命。

当范思哲成为第五个受害者,掌握了线索的警方终于全力出击,将其围捕。弹尽粮绝的库纳南选择在潜藏的一艘游艇上吞枪自尽。而事实上,时至今日都无人知道范思哲究竟为何成为了库纳南的杀人目标,连二人是否相识也未可知。也许如影片中所述,库纳南身背多条命案之后更是肆无忌惮,从小渴望关注焦点的他便干脆选择群体中的社会名流为其荒诞的经历再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5 ) 摘录 (自用)

001 20:25 歌剧院仰光

002 09:35 骨灰

003 08:50 卸妆

004 42:55 father

008 12:40 dreams

每天早上当你醒来,每天晚上当你睡去时,我希望你记住,你是最特殊的一个

my clothes serve you, darling. I work for you, I'm not important. It's all about you that important

the same happened to your book. when people read your book, they know you a little more.

this company was his life. when he was sad, it made him happy. when he was sick, it kept him alive

if i am sad, i creat, if i am angry, i creat

my brother has a weakness for beauty

father to son: you are my best friend

补《头条之外:范思哲》

not for boring people, it's for sure

he was a bad boy and made her a bad girl

 6 ) 对于剪辑的一些反思

这周趁每天做地铁上下班的时间看完了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想起来很久没有写长剧评了遂发表一下看法。

整部片其实就讲的是Andrew Cunanan在1997连环杀了五个人的故事,其中最知名的被害者便是范思哲,关于真实新闻和Andrew的真实为人豆瓣其他文章已经有所科普所以这里不做赘述,本文主要针对剧情本身进行探讨。

看第一集的时候觉得整体的观感还是不错的,倒叙开头引出悬念,方便导演慢慢展开对于Andrew Cunanan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杀人狂的,但最后看完发现这么多年了Ryan Murphy的叙事能力还是这么烂。如果有了解过美恐的话就知道Ryan Murphy的叙事能力有多么多么差,基本上第四部之后的每一季美恐被人所诟病的最大问题就是烂尾,而烂尾最大的问题就是叙事能力太差,而叙事能力太差的原因就是剪辑思路太差。但Ryan Murphy并不是在单个sequence上的剪辑逻辑差,相反这反而是他的强项,剧中有许多片段若是单个拧出来会觉得剪辑得相当好,比如第一集开头前二十分钟范思哲被杀的部分,交叉剪辑的手法运用得非常好,包括后面很多利用交叉剪辑的单个sequence做得也都很好,比如第六集范思哲和Jeff分别接受采访时的部分,和第八集Andrew父亲出逃的部分,可能由于多年拍摄美恐的经验,Ryan Murphy太了解交叉剪辑的优点:用蒙太奇混淆观众视听,留下悬念。

Ryan Murphy最大的剪辑弊病是他对于整体叙事的掌控力实在是太弱了,这可能也是他这么多年来都不拍电影的原因,因为相比于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电视剧,平均长度两个小时的电影对于导演通过剪辑体现的叙事能力要求更高。我个人觉得这部剧的剪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1.若我们把整部剧看成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范思哲谋杀案,但若是全文看下来可以发现其实整部剧只有开头和结尾是能够扯上关系的,其余有关范思哲的部分看起来是为了不使文章跑题而硬加上去的剧情,显得有些生硬,还不如把剧的名字改成库纳南连环杀人案。其实Murphy本来有一个很好的关联Andrew和范思哲这两个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的角色,便是将原生家庭对于人的成长的影响作为暗线进行双线叙事的展开,母亲对于范思哲的支持让他最终成为了知名设计师,而Andrew的父亲对于成功和撒谎的偏执将他逐渐培养成了一个妄想和反社会的人,第八集完全可以平行地将这两条线对等地展开,只是Murphy在最终成片中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将这个双向叙事进行展开。

2:其实第一点就提到过了,剧中有很多片段看上去是因为导演为了圆逻辑硬加上去的,不仅会让观众觉得很生硬,还会打乱整体的叙事逻辑。比如在Andrew杀了Jeff要挟David逃亡之后给出了一段David小时候不敢打猎以说明david是个内心善良不愿意伤害别人所以最后答应被Andrew挟持跟他走以免更多无辜的人被卷进来,但这个完全可以作为这一集部分开头的引子来讲述人物背景,然而放到剧的中间,尤其是在Andrew要挟David逃亡的时候剪进来这么一段让本来悬着的心突然没了劲。

3:第三个问题便是Murphy在该细讲的地方不细讲,又在不合时宜的地方花大量的笔墨和镜头进行描写,导致很多人物的动机和逻辑不通顺。比如其实Andrew和Jeff的友谊,我第一次看真的不太理解为啥Jeff觉得Andrew帮了他很多因为为数不多给出提示的地方便是1. Andrew是Jeff第一次去gay bar主动跟他聊天的第一个人2.Andrew和Jeff互相帮助对方找炮友。就这么两条信息我真没看出为啥Jeff在得知Andrew是个imposter+以将他的同性恋身份告诉Jeff爸妈为由威胁Jeff两件事之后仍然由于之前Andrew对于自己的帮助伸出援手,这里明显需要Murphy花更大的篇幅去讲述Andrew对于Jeff的情谊而不是草草带过。

好在这部剧最大的优点—Daren对于Andrew这个具有妄想症和反社会人格的杀人狂的演绎—平衡了Murphy的剪辑弊病,才使得最终整部剧的呈现在观感角度来看是不错的。

 短评

一面是欲壑难填的虚荣与野心,一面只是渴望被爱的孤独与脆弱,安德鲁这一罪人在Darren Criss的出彩演绎和剧集倒叙对其心路历程的层层剖析之下变得让人悲悯起来,他虚幻悲剧的一生恰与范思哲形成对照。每位受害者之死都带出种种难以释怀的创伤以及社会环境对LGBT群体的不公,这令剧集氛围更为沉重。

6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力荐

darren附身的这个连环杀手把我迷得神智不清:andrew信奉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放现在不正是大流行么,那一身明星特质、人群中最亮的焦点,在当下哪怕没成为gay icon,最不济也是个网红,钱权名都会有。finale看得我眼泪止不住…

7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推荐

从范思哲的角度入手非常吸引人 但不认为是噱头 作为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又神秘的连环杀手 能做出这样艺术的剖析拍得简直不能更好 不仅仅着眼于名流的光鲜亮丽 倒叙描写出各位受害人 背景资料了解后叙事也不觉得突兀反而顺理成章 看过各类犯罪题材都没有这位凶手如此让人恶寒齿冷 最后夸一众演技爆炸

11分钟前
  • |
  • 力荐

反社会人格的集中表现。

15分钟前
  • 李某人
  • 推荐

从《宿敌》看过来,感觉瑞恩墨菲很擅长围绕几个普世的情感痛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八股式的书写。比如这桩千头万绪的连环杀人案,最终落脚点是恐同与爱的缺失,是很匠气、有效但容易让人审美疲劳的一种处理方式。Jeff和David的那条线拍得很好,选角漂亮得能让人体会那种美好事物被摔碎的痛心。

16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推荐

看到glee的老member还是很感动的

19分钟前
  • 紫苏バジル
  • 还行

范思哲人好好啊

22分钟前
  • 艾格子
  • 力荐

叙事编排太差导致故事的重心在不断来回偏转,华而不实。

2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佩内洛普·克鲁兹演的Donatella有点怪怪的,别的演员都是很精准。

26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美国基佬故事》中的豪宅高度还原,人物形象高度还原,在b站上刷完刺杀范思哲纪录片。第一集古典乐(阿尔比诺尼的柔板)非常悦耳,也在最后一集中出现,一呼一应;镜头美感极强!演库安南的达伦克里斯演杀人犯和gay简直太像了……这季剧本虽然不扎实,但我们演员颜值、演技全在线呀~

31分钟前
  • 66rd
  • 力荐

「B」死光头墨菲这次准备拿几个奖?

33分钟前
  • 波吃曼
  • 推荐

海报太美!Darren Criss飙演技了,演得好魔性

35分钟前
  • 资深低阶路人
  • 力荐

佩内洛普克鲁兹一开口就醉了😍😍😍

38分钟前
  • 孤独的艺术家
  • 力荐

所以gay还是gay拍比较好。。

40分钟前
  • Supreme小宇宇
  • 力荐

华丽的开篇,服装布景很烧钱。达伦演的挺好,而且跟真实的罪犯长得太像了。当然我潘也是很还原很努力了。

42分钟前
  • 腹语
  • 推荐

第二季还是非常精彩的,倒叙的方式让观众能逐渐了解到底是什么让Andrew形成这样一个虚荣暴虐又脆弱的扭曲人格。Andrew每当伸出欲望的枝条将对方紧紧缠绕,最后都会闹到撕破脸皮收场,他杀死的是他再也得不到的爱与世界。Darren Criss真棒,要说遗憾就是相较凶手线,范思哲那条线总是展现得不够饱满。

43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1997年的迈阿密海滩,范思哲倒下,一生大业配那一记枪响,惊起美杜莎一头蛇发。时光倒转,一层层追讨死者与杀手的过往,像是蛇把蜕去的皮一层层套上,哪怕勒出血来。在那血色中,一个又一个原因被拆解,叫人讶异,来自原生家庭的毒素竟可有这般变体。而剧集的奥妙之处,是把那种扭曲印染到社会层面上。杀手对成为焦点的极致追求下,竟也藏了一种病态的诉求。到底是瑞恩·墨菲,那种边缘人物的卑怯与怨怒,看得很透。若非是范思哲,怕是警察也懒得理那角落中的同志是生是死,如此看来,悲凉的对象不再是个体。这样的角度,有摄影与配乐护法,真是华丽庄严而又阴郁颓丧。墨菲继芬·维特洛克后,把达伦·克里斯剥得真够彻底的,但丢弃掉符号,让他更是个绝佳演员了。遗憾是瑞奇·马丁戏份太少,而佩内洛普·科鲁兹的发挥更少。剧集越后越妙,四星半。

4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你们要的《美国基佬故事》终于来了😆

53分钟前
  • Haii
  • 力荐

劇組服裝經費要爆了吧?!

5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3.5 有不少佳句在里面,4、5集辐射到David和Jeff的戏都太好了。但这一季其实完全被“范思哲枪杀案”这个先行主题所牵制,整个倒叙和辐射外延的结构构思仅仅是以这个事件为起点,但剧集又多次强行把大牌云集的范思哲家族故事拉回叙事中,试图把它构建成核心强行点题,反而拖了后腿。

5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